读爱和自由心得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读爱和自由心得范文

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我们社会现在也在探讨新的教育问题。这个新教育的宗旨是:实践 “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思想,改善中国儿童的成长环境。真正懂得爱孩子,而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儿童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产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

这本书的最初雏形,来自于孙瑞雪老师早期的演讲录。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被誉为中国蒙特梭利第一人,“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发起者和倡导者,《爱和自由》饱含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她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不是爱。”孙老师的真知来自于实践。她说,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好比吃饭,经过消化之后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并被我们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叫做智力。现在很多家长都推崇智力,他们把智力和孩子的自我割裂开来,更确切地说,他们不认为孩子有独立的自我,他们积极地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提前学习各种知识,当知识填满一个孩子的脑袋时,他的心灵肯定失去了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却可能离真实、幸福很远。

“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方法认为,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被教育的过程,更不是被成人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对世界进行自我探索,同时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过程;爱孩子,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非满足父母的期待;爱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意志,而非让他服从你的意志;一个完整的人,包括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自我在生命的最中心;科学的教育,应该给予儿童一个完整的成长历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它有别于以往只强调发展认知的成长状态。但现在的现实情况是——我们的教育环境非常严峻,非常难以撼动, 而“孩子在不当的教育体制下,孩子的学校和家庭生活都得不到幸福,他们的思考模式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的目标是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生活的目标不是追求快乐,而是完成家庭、老师或社会给予的任务,孩子不能成长为自己。”而“18岁以内的孩子的问题,统统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或老师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教育专家认为的。所以,这就更需要家长与老师都好好学习,学会爱孩子——而不是打着爱的旗号害孩子, 爱与害界线的掌握是要学习的,一点一点来, 当我们愿意去努力,且愿意去察觉,孩子已经很有福了, 尊重而不放纵、分享而不干涉、关怀而不教导, 而尊重和放纵之间那个度,如何把握,就要靠我们的修习了, 我们要相信孩子自我有着强大的能量和潜力,

我们能做的不是教导孩子如何,而是协助孩子一点点发现自我的强大能量, 或者说协助孩子引爆那个能量。

可惜我知道这本书,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太晚了,读后,我很是震撼愧疚,因为我没有给我的孩子以真正的爱,本以为爱孩子,我们谁都认为可以做到的,但事实却是“爱得到孩子,只有少数的母亲能做到”。换位孩子的角度来感受,我感到了那么强大的无助,对于大人世界的无力及对大人的情绪变化是那么恐惧的一份心情,原来我曾经那么伤害到我的孩子却不自知,因为我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没有关注到那个小生命的感受啊。我们都在以爱的名义,让孩子成为实现期待的工具,只注重孩子的技能驯化而完全不知孩子的内在心理需求,给孩子极大的物质满足,却同时给孩子施加心理暴力,让孩子学习我们成人认为正确的标准答案却不知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对孩子以统一的标准不断比较,而不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想这些也应该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应该省思的问题了。

看到身边有那样多以爱的名义受到伤害的孩子,我多希望有更多的父母或是老师看到这本书啊,所以我写了这个心得体会。最后以孙瑞雪老师的话来做为我的结尾: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第二篇:读《爱和自由》的心得体会

赵正成

“当给儿童自由时”是《爱和自由》这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看完全书后,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充分讲解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作者在全书的快结束部分,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但作者没有对蒙氏思想提出创造和提升,也没有结合时代和国情做一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还是停留在对蒙氏思想基本技巧的尊崇和仿效上。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己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蒙氏在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教育方法体系。理解蒙氏,首先要理解她的思想基础。如果只追求技巧、方法性的东西,舍本逐末,在纷扰的社会中,最终还是会迷失和放弃。从商业的角度,“爱和自由”是一个很动听的口号,哪怕是表面的。但作为读者应当慎思明辨,在“爱和自由”的背后,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尊严和独立”。

第三篇: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暑期我有幸去了去南师大学习,听取了耿姗姗老师的讲座,发现她的好多理论都是从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这本书中得到的沉淀和升华。回来我重温了这本书,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的感悟。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父母、老师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真善美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我所理解的自由是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反思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是否有:怕孩子把衣物弄脏,把喂饭当成了主旋律的现象?是否有:当孩子沉浸在玩的世界的时候,不时地喂饭,喂水果,美其名曰:这样吃的多的现象?!出门前,我们是否曾嫌弃孩子稚嫩的慢动作,替孩子穿上了衣袜鞋帽„„做为教师的我们,是否曾不经孩子讨论同意,专制地给学生定一些规章制度,简单粗暴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就这样我们破坏了孩子本因有的“自由” ,剥夺了孩子本应掌握的生活和学习技能,任其成为社会的 “巨婴”。

成人还常常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第四篇: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并给孩子充分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该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的权利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为社会的压力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的发展,他需要自由责任,需要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

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所以看完《爱和自由》还有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以及怎样去“教”首先谈我的认识,我认为的“教”应该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我认为的教应该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大量从生活中去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同时我自己一直坚信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如果精心教育,远比孩子长大了才会单化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要的多,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叫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爱和自由》整本书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社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也是在本书中找到这些根源,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能量,反复的研读,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第五篇:爱和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

今天读完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可以说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颠覆了我的教育观。也就是说蒙特梭利的教育观念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儿童的成长过程是离不开成人的,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成人的干预,他将会偏离正常轨道,走向歧路。而蒙特梭利认为胎儿在母体中形成的那一瞬间,他内在就存在着“精神胚胎”它将引导儿童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模式发展。

结合蒙氏教育给我的启发。现在我来谈一下我所带的大宝和小宝这对双胞胎的情况:

一、爱

爱是儿童的一切。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孩子也是从爱走向独立的。不可否认,大宝小宝平时得到了很多的爱,来自爸妈的爱来自我们这些哥哥姐姐的爱。但我们的爱是否是正确意义上的爱。平时我们在带宝宝的时候要用心,不是说我们给他们一张好脸或给与言语上的夸奖就行。孩子是靠感觉来感知爱的。

大宝的性格活泼开朗,平时玩的时候只要一动起来就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我们身心愉悦的接受大宝所带来的快乐并给与夸奖与鼓励,因此,大宝平时很有自信,记忆力也特别好,而且也容易建立安全感。比如平时我们不管谁带大宝都行,到了陌生的环境也很快能适应并玩起来。相对来说,小宝安静,坐在那儿可以不动声响的玩一个玩具好

久,这样导致了我们对小宝忽视,因此小宝的自信心、记忆力以及安全感都比不上大宝。这表现在粘人,尤其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由于我们给了他们过度的呵护,他们现在的独立性依然偏差。但正因为前面所说的,导致了小宝的独立性比大宝的要好一点。所以我建议以后我们要给与小宝同等待遇,在两个孩子身上要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要给他们太过的呵护。

二、自由

蒙特梭利认为,有了自由,孩子们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她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著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实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她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他呢?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自由。我们常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主导者,经常要求他们做这做那,限制了孩子的许多行为。

我感觉在这方面大宝小宝就更厉害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被限制了,比如当宝宝正在玩什么东西时,我们外出时间或吃饭时间到了,就会把东西从他们手里拿出来,还有他们要拿或摸什么的时候我们认为那东西危险或者脏而阻止他们去摸。这样我们就破坏了儿童的专注力,长期这管制下去,儿童会失去自我意识。

大宝的专注力差与我们也有一定的关系,当大宝正在玩的时候我们这个人叫一声让他看这个,那个人让他看那个。时间长了大宝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总是玩这个一会就换其他的了。小宝的专注力比大宝好,就是因为小宝安静,我们也会安静的坐在那陪他玩一样东西。平

时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我们总喜欢在旁边指点一二,有一次在冠蒙早教中心上课,大宝在用镊子捏豆子,拿镊子的姿势和我们不一样,我就手把手的教他怎么拿,其实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给他时间让他去自由的探索。这样一点一点的就会增加他的专注力,这正好是大宝所缺的。平时这样事情常常发生,我想我们每个人以后要做的就是不干扰,在旁边看着就好。

三、感觉

感觉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传统的教育观念一般认为,有外界给儿童一些印象,儿童接受了这些印象和信息,并经过反复练习,就能发展智力。而蒙特梭利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虽然两种方法都能使孩子达到一定的智力状态,但是有本质的差别。我们灌输给孩子的知识他们只是记住了结果,过一段时间他们就有可能忘记。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自己感觉,孩子在各个敏感期到来时,让他们学习相关知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他们反复不断的感觉过程中会有逻辑思维的出现,到后面总结到概念。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会实体化。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他们最先就是用口来认知世界的,但是,当大宝小宝往嘴里放东西的时候,我们不但没有及时告诉他们这东西的属性,还把东西从他们嘴里拿开了。他们失去了同口腔感觉东西的机会。我认为大宝和小宝在感觉这方面是最缺乏的,我们总是教这教那,把孩子教坏了。儿童的感觉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从今以后我们要抓住儿童的每个敏感期来进行发展。

四、审美观

儿童小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形成和构建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在家的时候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孩子要食物吃的时候,总要一整块的,不让我们掰或切开,这是儿童在发展审美观。现在我发现大宝小宝也是这样,吃饭的时候喜欢要整个的包子,喝粥时喜欢里面有装饰品,吃水果时不让切开,这个时候真是他们发展审美观的关口。我们一定要帮他们提供审美观形成条件与机会。儿童的审美观要高于成人,所以我们不要主观的认为那些幼稚的东西会对孩子有帮助。我们所提供的环境要以最高的审美为出发点。

闫纹平

上一篇:初中生活的感想范文下一篇:初中校园文化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