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2024-05-03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精选11篇)

篇1: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教育教学中教师眼里要有一面欣赏性的镜子,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就用凹透镜看,那么就会多一些宽容、理解;当孩子有了进步时,就用凸透镜看,那么就会有更多欣赏、信任。让我们保持一份平常心,去尊重,去等待,把期待的目光放的远一些,再远一些,用一个细微的眼神,一声轻轻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去带给孩子更多的惊喜、笑容、感动、幸福和无限的生机。

爱,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都是不同的,无法用语言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那更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自由,又是什么?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翻了翻字典,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是不同的,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我看来自由是人类智慧的根源,自由可以说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最高境界了,好向往!在这本书中的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可说实话,面对孩子,有时我却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

《爱和自由》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很多观念强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把自己的很多遗憾和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真的能理解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父母应该都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现在我们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应该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应该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非常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篇2: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读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感受颇多。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思想上的吸引,我认为这是一本可以改变老师、改变家长,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

当今的社会,我们关注教育、重视教育,但教育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爱。要真正懂得爱孩子,并非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真正关注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而不仅是技能的驯化;真正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是物质的替代;真正尊重孩子作为个体的独特性,而非流水线上的作品;真正让孩子创造自我并创造世界……这才是教育!

爱到底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在心头。

作为教师,从事幼儿教育六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爱心丰盈的老师,但是看完这本《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爱或许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非要听大人的话,而我们的理由往往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子,不能碰那个东西,它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己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另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们要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去感知,去自然而然的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书里有这样一句话: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就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作为家长,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然后,现实中的许多问题又困扰着他们,学校学习压力的增大,各种兴趣爱好班的层出不穷,使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我们常常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花钱让他学这学那,我心里爱他。”是的,但有用吗?这是爱吗?

你每天总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就更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总之,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篇3:“爱和自由”的儿童音乐教育

同样, 如果一个儿童没有在情感上得到发展, 他没有获得足够的爱, 内在不是自由的状态, 而是被约束, 或者是被控制的状态, 就不能发展为一个有自我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我们为儿童创造一个爱、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 儿童的内在与这个环境自然产生作用, 才能逐步发展为一个有自我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

音乐是灵动的语言、多彩的图画、生命的律动、天籁的声音, 它能拨动儿童心灵中的琴弦,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完美的人, 具有较高音乐审美能力、艺术素质的人。更重要的是, 在儿童早期阶段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活动, 还能培养孩子们互相合作、乐观、合群的优秀人格素质和健康情感。在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而有效的音乐教育, 对他们的一生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最完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儿童音乐教师努力地以音乐为语言对孩子说“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可以说, 只有实现了爱和自由的音乐教育, 才可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育。

那么, 怎样来实现对儿童“爱和自由“的音乐教育呢?

第一, 挑选“爱和自由“的优秀教师。

实现“爱和自由”的音乐教育, 最关键要有具备“爱和自由”理念的音乐教师, 也就是说音乐教师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必须适合这种人性化的情感教育方式, 因为在“爱和自由”的音乐教育活动中, 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的教师, 首先必须先做到心中有爱, 具备爱的品格魅力、通达、真挚的性情、高雅的气质, 怡人的风度, 爱音乐、爱教育、爱孩子。因为教师的情绪情感是最能影响幼儿的, 除了内在思想以外, 教师做好外在表现也很重要。即心中有爱还远远不够, 真正要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爱, 应该通过行为或语言表达出来, 尊重孩子, 对孩子从情绪、情感上给予支持, 孩子们才能从中学习到如何表达爱。我们中国人的情感是含蓄的, 常常是“爱你在心口难开”。但是对孩子们爱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的, 应该是“爱你在心说出来”。

其次, 具有爱和自由理念的教师, 还应将每个孩子都看作是有着自己的成长方式、发展速度的独特个体, 这样才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也正是蒙台梭利提出要给予幼儿自由地体现。

第二、创设爱和自由的音乐氛围。

在儿童的音乐教育中, 教师和幼儿来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氛围和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因素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 使儿童感受到一个充满爱、自由、支持和肯定的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

首先, 儿童既有被爱的需要, 更有去爱别人和表达爱的需要。在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该给予每个幼儿表达爱的机会。表达爱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通过唱一首儿歌来表达爱, 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律动, 如拥抱、亲吻来表达。这种既有被爱和表达爱的教育才能算是完整的爱的教育。在音乐活动中, 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学习一些有关爱的音乐作品, 如有关爱、亲情、友情的儿歌等等, 让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爱, 表达爱。例如, 儿歌《好妈妈》里面讲的就是对妈妈的爱,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爱的教育, 并适时给予幼儿必要的引导, 让幼儿理解这些音乐作品中的深层涵义, 体会并学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

其次, 爱和自由的音乐教学应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如早晨来校可选择清新活泼、充满朝气的音乐, 为儿童营造愉快幸福的情绪情感氛围。

此外, 布置一个充满爱和自由氛围的音乐教学区, 例如墙壁的颜色刷成浅色调、温馨的底色, 避免运用过份鲜艳、刺眼的颜色, 挂一些爱神或音乐家的油画, 将音乐知识的各种符号、谱表布置在地板或音乐区, 用以传递音乐信息, 将音乐教学用具、乐器摆放合理、方便使用。精心设计、布置一个别具一格, 有音乐特色, 孩子们喜欢, 有利于孩子们成长遨游的音乐活动空间。

第三、建立爱和自由的音乐规

爱和自由是相对而言的, 并不是绝对的, 也并不是给的越多越好, 爱得太多太过就可能变成溺爱, 养成孩子的依赖性, 给孩子太多的自由可能导致孩子的任性, 缺乏纪律性等等不良后果, 过度的爱和自由会导致散漫和盲目。

蒙台梭利认为, 自由包括智能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两方面, 前者是指给儿童以活动的自由, 使其智力得到发展;后者指应该防止儿童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出现的对秩序的破坏。

谈到智能的自由, 笔者认为, 从音乐教育的作用来说, 仅仅只涉及到知识智力的发展是不对的。智能的自由应该是身心全面的自由, 不仅有智力的发展, 身体、语言、协调能力等很多方面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音乐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出多元化的音乐活动, 让儿童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 真正体会到自由快乐, 并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而谈到道德的自由, 笔者这样理解: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 纪律不可缺少, 但是要注意规则和纪律制定和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在音乐活动中, 教师应该悄无声息地放入纪律而不让儿童有违背秩序的行为产生。举个例子说, 教师在合唱或者其他乐器演奏活动中的指挥动作的训练, 就是一种纪律, 一种潜在的规则, 什么时候音乐起, 什么时候演奏哪种乐器, 什么时候音乐停止, 都是教师把纪律隐藏在指挥中的一种方式。这就是一种奇妙的力量, 儿童也不会感到被纪律所约束。总的说来, 自由的音乐教育是让儿童在音乐活动中自由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但同时这种自由是被隐含的纪律、规则约束下的自由。

第四、了解孩子“爱和自由”的音乐个性特点。

由于每个儿童的生物遗传的因素不尽相同, 并且后天所处的环境、音乐学习条件和机会不同, 音乐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想象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记忆能力等也存在着差异, 有的儿童可以轻松自如地听着音乐打出基本的拍子甚至通过体态律动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 而这对有的儿童来说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正是这些音乐能力、个性、环境的差异, 在音乐活动中每一个孩子表现出来的对爱和自由的理解、感受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有些孩子更需要爱, 更需要支持和鼓励, 有些孩子更需要自由的空间, 而另外一些孩子则更需要规则的约束…

第五、选择爱和自由的音乐教学方法。

由于孩子们的音乐个性特点各有差异, 音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心观察, 在音乐教学中, 既要注意掌握儿童的一般心理、生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 又要清楚了解每个儿童在音乐能力的不同方面潜藏的巨大的可能性, 努力做到将共性、个性有机的结合和统一起来, 为孩子们提供有差异的、高质量的音乐教学, 因材施教, 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们的音乐学习需要, 实现每个儿童在音乐能力不同方面的不同优势, 给予他们充分的爱与自由, 实现促进所有的儿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富有个性的发展, 体现教师

音乐教师要熟悉教材, 悉心准备能够调动儿童兴趣和积极性的内容, 安排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形式, 选择富于个性的灵活的音乐教学方法, 例如, 对一些心理素质较差、音乐能力较弱的儿童, 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使儿童逐步建立起对自己音乐学习能力的自信心;而对一些先天条件优越的儿童, 但却常常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的儿童,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艺术性要求较高的音乐作品, 对这些儿童的演唱演奏提出更为详尽的要求,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音乐表现力上的不足, 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教师恰当利用儿童性格中和音乐能力方面的优势, 规避其弱点合理组织教学, 让儿童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第六、给予爱和自由的创造音乐空间。

从蒙台梭利的儿童观看:针对儿童具有“吸收的心智”, 笔者认为在音乐活动中, 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观念:儿童都是小小音乐家, 每个孩子都有音乐的细胞, 只是取决这种音乐细胞有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笔者认为, 教师在音乐活动中, 应该相信儿童具有创造性, 每个儿童都能够发挥音乐的才能, 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能力, 表现自己最佳的一面。音乐教师要注重孩子的个性表演和创造, 给予孩子们自由探索的空间。例如, 在打击乐的课堂上, 可让幼儿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 自己去探索不同的乐器搭配在一起的音响效果, 或许幼儿在探索调整乐器的时候, 也会让我们的老师看到意外的惊喜。

其次, 音乐具有自由性、不确定性、模糊性。也就是说在音乐创作、音乐欣赏和音乐表演的时候我们通常没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们的教师要和蔼可亲, 给幼儿自由的音乐课堂, 允许音乐课以特殊的表现形式存在。例如, 对于一首音乐作品, 儿童可能对其所要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尽相同, 这时教师不应该否定某些孩子的看法和理解, 应该给予他们自由想象和表达的机会。

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却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 通过音乐的影响达到教育儿童的目的是一种较为可行的办法。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施行者, 我们应该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突破点, 创新教育, 让孩子能够更轻松、更愉快地接受音乐, 通过音乐的学习得到美的享受!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如此的重大, 而一个爱与自由的环境, 就更能促进孩子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篇4:《念念》:爱和自由的代价

这用幻觉和意象带动对主角内心从不安到平静的描述,或许是张艾嘉导演过最文艺、最情绪化的电影。但这不全然是意识流的,仍有具体的叙事。故事很简单:育男(柯宇纶饰)和育美(梁洛施)一对兄妹生在台湾绿岛,母亲(李心洁饰)非常鼓励和珍惜他们的创作天分,时常给他们说美人鱼的故事,却在某天带着育美离家出走到台北。她出走的原因成了兄妹俩的心结。而后母亲在难产中死去,让育美对拥有下一代存有顾虑。

育美的男友阿翔(张孝全饰)是失意的拳击手,每一拳只是想获得从小缺席、下落不明的父亲的肯定,他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在和育美的关系中漂浮不敢落定。正如张艾嘉所说,“我们常常说小孩犯错大人要原谅,这部电影反而在说,大人犯了错,小孩原不原谅。”

张艾嘉常年讨论的女性话题在这里进了一步。当年她拍《少女小渔》说女性出走,李心洁在《念念》中所做的,似乎就是“娜拉走后”的事情:从一个岛到另一个岛,从一个男人到另一个男人。反复出现的美人鱼代表着女性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是母亲也是育美的化身,美人鱼天然带有凄美色彩。张艾嘉依然鼓励女性的独立和出走,但如今也回望思考起,这其中可能带来的伤害和不确定。

剧本由日本人荫山征彦和张艾嘉同写,原是说在台湾的自己和日本亲人之间的关系,张艾嘉将背景改为在绿岛和台湾本岛。节奏悠然,但充满细节,甚至还细心添加了不同粗细的噪点区分不同的时空。故事开头,所有的主人公都处在犹如海底的黑暗状态,出走、遗弃、沉默、拉扯。育美和阿翔激烈争吵,互不告知生活中的意外,其实是无法面对彼此的角色和责任;阿翔和教练争吵打碎玻璃,其实是认识到无法信任自己与他人;育男后来做了绿岛导游却不住到家里,亦不寻亲,是对自我和过去的不肯定。张艾嘉用狂暴的海浪表达。到了后来,主角们开始对两代人关系回望,才终于平静下来往前走。

现实残酷,主角们也总怯于表达,无法在现实中与上一代对话,便造幻觉给他们。片中有两段幻想戏份拍得尤为动人。那是育男和阿翔各自解开心结的关键片段,两场戏没有任何撕扯和呼喊,却是全片情绪最高点。育男在台风天借着酒精梦回童年的家,阿翔和“陌生男人”钓鱼,和上一代人再“相见”,说些琐琐碎碎的事情,母亲、父亲为什么要离开?为了他们,还是为了自己,答案真的重要么?

或许所有人都曾经处在与父母的紧张和不解中,怀疑过他们和自己,并拒绝交流。张艾嘉要你相信,父母总是爱孩子的,那些造成伤害的决定或许有苦衷;而孩子们也是有能力去爱下一代的,所有人都值得拥有父母赐予的天分和勇气,以及爱的能力,即使可能并非这样。这两场戏中,主角也心知肚明是梦一场,得到的和解却是真实的,因为你至少值得为自己去相信,我们只是一直在和自己过不去。这就是张艾嘉拉我们回来看到的那些光。

作为香港国际电影节开幕电影,张艾嘉对观众说:“不说了,要说的都在电影里。”同台的主演们就真的一句话都没说。蓝色调小清新海报、梁洛施和张孝全、柯宇纶、李心洁这样的搭配,加上前期宣传一首《爱的代价》让人猜想这是一部“青春残酷电影”。张艾嘉早年拍出《心动》这样青春可人的片子,如今坚决不拍青春片,因为她现在更想说两代人的关系,而“爱的代价”指的更偏向于和亲人间因爱而留下的伤痕。

张艾嘉的心是更沉静了。比起她的上一部执导电影《一个好爸爸》,最新作品《念念》里不轻易幽默也不俏皮。一开始也有梁洛施和张孝全的卿卿我我,但适可而止,用幻境穿梭时空。有些遗憾的是,片中大段用育美和心理医生的对话来表明心意,显得过分直接。对上一代的经历描述有限,一是篇幅所限,二是上一代人做决定的理由有时难以言说,所谓苦衷。

篇5:《爱和自由》 读后感

读《爱和自由》一书背景:去年老二刚出生,全家人都忙碌刚出生的婴儿,老大只能自己睡觉自己做作业还得经常被说动作轻点小声点,但老大还是各方面表现不错。本以为这也是很正常的,直到这次寒假在家上英语课,有节课是将音标中的重音和弱音,讲课老师把重音和弱音比喻成家里只有一个小孩时这个小孩就是重点,当有弟弟或妹妹出生后可能这个老大就不再是重点了,当时我家老大毫不犹豫的说:“这个老大就是我”。我在旁听课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醒悟到了对小孩心理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决定了解儿童的心理和怎样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怎样做才是爱孩子。

在这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儿童成长的偶尔性特别大。比如说在家里兄弟姐妹排行不同,心理状态就不一样。不经意的话语、不起眼的行为我们大人不知道对孩子意味着什么,但对儿童的心理可能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正确的方式表达可以让孩子打开心结。

蒙氏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篇6:爱和自由读后感

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这个问题让我一向很纠结,如果让孩子自由了就不能显示自我的爱吗?太爱孩子了,孩子就没有了自由吗?我是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读这本书的。一向以来,我总认为:把孩子的生活照顾得好好的,让她衣食无忧,只管学习,其她什么不用管。这就是母爱最好的体现。可是我错了:就是因为平时对孩子的照顾太多,以至于孩子这么大了还像个六七岁的孩子。自我也总觉得她怎样老是长不大,却没有发现时自我错误的放回把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人。

“爱的同时也包括了自由,没有自由的爱,也不能称其为爱”。看到这句话,我也思绪万千。是啊,想想他这么大了,除了读书,我们到她到外面走走的时间太少太少。有时候,甚至她想和同学一齐出去玩的自由都会被我剥夺。我和她爸爸平时工作很忙,等到节假日只想在家休息,一点也不想动。我没有想到:孩子在这个阶段正是要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应当多带他出去看看,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大自然完美的风光,让她的心境能够彻底放松下来,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平时我们和孩子沟通的太少,总是用自我主观的意识去告诉孩子:你应当怎样做,不许怎样做。却不会想到我应当在告诉孩子我的想法的同时,也听听她的想法,并经过沟通来得到一个双方都能理解的满意的答案。这样一来,孩子开心,自我也开心。否则,孩子会认为她仅有理解的份,再也不想说出自我的看法。是我剥夺了她表达自我心声的看法的机会,同时,还葬送了她的语言表达本事。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句话真的很好地概括了全书的立意。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我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读完这本书,我们可能会记住一些叮嘱,会改善你的一些行为,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如果内心深处,可能还是把这些作为望子成龙的手段,而不是从本质上放弃功利的想法,充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生命,有权利做自我的决定,有权利选择自我的生活,并为自我的行为负责,那么这些改良能坚持多久呢?当升学的压力和诱惑摆在你面前,能给孩子多少真正的选择自由呢?

篇7:《爱和自由》读后感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儿童在某一阶段喜欢重复做一件事,一套积木反复搭反复拆,一个故事要反复听也不烦。这个反复做的过程,其实就是儿童心智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学习是从感觉开始的,当他不断地触摸,感知后,他会自己对感知的东西进行组织,分类、归纳,然后产生一个概念。儿童一旦掌握了某个概念,就会使这个概念普遍化,并把所有的概念联系起来。比如,儿童今天知道了“瓶子”,又知道了“圆”,儿童就会自己把瓶子和圆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用人教。

对于0――6岁的儿童,教师和家长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引导儿童从感觉走向概念表达。这本书叫《爱和自由》,倡导儿童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而这种自由并不是排斥教师和家长的介入,而是要求施教者,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感知过程,并在孩子有感觉的时候把相应的概念给他。并在教学中把握住两点:一是用一种方法隔离孩子的内部注意力,把它固定在某一感知上。举个例子:用教具色板解释颜色,和指着一个人穿的一件某种颜色的衣服来解释颜色,哪个更好呢?当然是色板。因为前者孩子看到的是单纯的颜色,而后者孩子看到的是人、衣服和颜色。二是教学时说的话必须要简单,只引起名称和它代表的物体或抽象概念的联想,我们拿出一个三角形,就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不要再多说什么。

关于孩子将所学概念一般化的过程,蒙特梭利不主张以教学计划的方式约束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事实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不可能按着施教者的计划走,孩子把概念应用在他所处的环境中,需要时间,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孩子马上就用,有的孩子则很久以后才用,他们不用并不等于没掌握。这就是孩子会在某一天突然说出一句“大人”话的原因,其实这句“大人”包含的概念和逻辑,都是孩子已经掌握了的,只是没有用而已。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否则,你可能毁了孩子一辈子。对于我国儿童教育的现状我很担忧,担忧的是儿童的教育环境,这个环境从小处说包括家长、教师,从大处说包括幼儿园、学前教育机构。这个环境或出于爱心,或打着爱的招牌做的却是违反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的事,有的家长逼着孩子学画画,学钢琴,学英语……幼儿园也纷纷打出美术、音乐、英语等特色吸引生源,有的没有师资力量的幼儿园也不示弱,外请老师办各种班。家长们尽管很迷茫,大多盲目跟风乖乖掏钱,人家孩子学了,我孩子也得学,再穷不能穷教育,绝不能叫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有谁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呢?

儿童的学习应该在他的敏感期到来的时候开始,比如,画画,有的孩子4岁到了画画的敏感期,有的孩子5岁画画的敏感期才到。如果我们在儿童没有产生画画敏感期时强迫儿童学画画,将会产生从此扼杀孩子的画画天赋的恶果!在这一点上,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女儿四岁半开始学钢琴,跌跌撞撞弹了两年,除了给我和女儿留下些痛苦记忆,几乎没有什么有益的收获,后来女儿对我说,妈妈,其实你让我再大点开始学钢琴就好了,现在,我明白了我做错了一件事:在女儿的音乐敏感期没到时强迫她学钢琴,不但扼杀了女儿音乐的天赋,也影响了女儿在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

篇8:爱和自由的读后感

“为了明天”———海南省法治文化进校园儋州站专场演出由省司法厅、省普法领导小组主办。演出由七个小品组成, 当中穿插学生互动和专家点评。省司法厅以来自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的真实案例为原型编成小品, 用文艺会演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 是对法制教育方式的一种探索与创新。演出给在场的师生、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陪陪孩子, 听听孩子的心声。小品《家访》里的两位父母真忙啊, 母亲忙于生意忙于签合同, 父亲忙于官场忙于应酬。孩子的老师到家里家访, 作为家长都没有时间陪老师坐一会, 更没有时间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读初中了父亲竟然都不知道, 以为孩子还读小学。多糊涂的父亲呀!现在许多中学生与父母很少有共同语言, 究其原因, 就是父母忙于工作, 忙于应酬, 忙于享乐, 没有时间陪陪孩子, 没有耐心与孩子沟通, 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 爱和关心很重要, 方法也很重要。小品《我想有个家》中, 让我感受到了孩子对家庭温暖的一种渴望, 对骨肉亲情的一种眷恋, 对被爱与关怀的一种呼唤。这种呼唤发自肺腑、催人泪下。小品《阿丽的生日》、《力度教育》、《迷失》中的青少年人物原型,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阿丽过一个生日, 爷爷出手给了1万元去消费。家长的溺爱导致阿丽的攀比心理、享乐思想很严重。《力度教育》反映了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缺乏正确耐心的引导, 动辄就打骂的社会现象。《迷失》中, 主人翁在青春期遇到了情感困惑, 得不到正确的关爱和引导而迷失了方向走上了犯罪道路。青少年的思想、心理都还不成熟稳定, 在成长的道路上最需要家长、老师、全社会的关心和引导。小品中的主角原型如果得到正确的关爱, 得到正确的引导, 他们何至于会走到今天这种地步呢?同为人父, 回想起自己女儿在她的成长道路上也有过她的迷茫与困惑。但是很庆幸, 女儿能尽快调整并找到了她自己的努力方向。现在初二年级的女儿, 成绩优秀, 且在学校广播站主持了一个栏目, 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为理想做出规划付诸努力。

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很重要。小品《甩不掉的幽灵》中, 阿亮因为吸毒、借高利贷而走向犯罪;《阿海的哥们》里阿海因酗酒、为哥们义气打架而走进了高墙。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一个个鲜明的案例中, 主人翁原型都是从平时的不遵守纪律、不遵守社会公德开始, 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 走进高墙大院的。阿海被警察抓走后他父母哭天喊地、泪如雨下, 把法治文艺会演推向了高潮。这高潮再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再一次震撼我们的心灵。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篇9:唤醒每一个爱和自由的生命

传播:从非公募走向公募

这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第五次公开举行年报发布会。年报数据显示,从2008年至今,真爱梦想已累计收到1500多家机构和个人的捐款,善款累计超过1.63亿元人民币。

从年报的第48页到第60页,详细刊载了2013年的每一位捐赠者的信息,其中有给予配资支持的教育局,有捐款、捐物的企业、机构,有同业公益组织,还有慷慨解囊的500余名个人。捐赠金额则从最大捐赠人苏宁云商的300万元到李享所捐赠的1.14元。

“过去5年里,真爱梦想的捐款中来自前十大捐赠人的比例已经从64.7%降到了39.4%,总的捐赠笔数则从176笔提高到了1129笔。完成公募基金会转型后,公众筹款比例势必继续增加。”筹款委员会主席刘蔓如是说。

在本次年报发布会上,正式公布了真爱梦想已获批转制成为公募基金会的消息。真爱梦想是上海首家完成由非公募到公募基金会转型的公益基金,这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然而几位基金会高管对此都出语谨慎,纵然已连续三年被《福布斯》评选为“中国慈善基金榜”榜首,面对已成为上市公司的真爱梦想,正如潘理事长所言“从非公募的低调独特,到公募的公众约束,我们深知公募背后承载的社会压力和期待”。

对此,真爱梦想给出的答案是“要更透明,不仅要财务透明,还要工作过程透明”。另一方面则是“真爱梦想不仅是要向人筹资,还需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对于真爱梦想而言,公共募款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广泛而迅速地传播价值理念。据悉,真爱梦想的核心公益项目“乡村的梦想课堂”已经登陆腾讯公益微信平台,截至4月11日,在上线的短短9天里,已获得2372人次的63392.82元善款,这意味着有2100多个孩子可以在“梦想中心”里体验一年的涵盖互联网应用、理财创业、绘本表演、情绪智能等跨学科综合素质教育课程—“梦想课程”。这是由每一位捐款人提供的爱心汇聚后激荡起的涟漪,而在未来,真爱梦想还将通过更多渠道出现在公众面前。

挑战:40个人服务130万人

年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真爱梦想的核心公益产品“梦想中心”素质教育公益体系的服务网络已经涵盖了全国30个省的338个县,1219所学校的123万学生,6万名老师,累计培训教师24456人次。在2013年,实施“梦想课程”合计达到11万课时。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公益项目,真爱梦想并未讳言其间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不足,IT系统设计有待升级、教师用户体验欠佳……真爱梦想的管理团队直面问题和挑战,更把视线投向了未来。

推出基于触摸屏的新一代梦想中心、重整运营服务的客户逻辑、吸纳更多专业精英,“现代慈善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慈善组织需要和商业与科技开展专业化的竞争。”“真爱梦想40个人服务130万人很骄傲?想想50个人服务4.5亿人的WhatsApp吧(是一款目前可供iPhone手机、Android手机、Windows Phone手机、WhatsApp Messenger、Symbian手机和黑莓手机用户使用的、用于智能手机之间通讯的应用程序)!”秘书长吴冲毫不掩饰他对真爱梦想的期待—真爱梦想将自己定义为一个学习型行动组织。也正是基于此,真爱梦想才能进入具有如此深度和广度的教育服务领域。

事实上,在真爱梦想基金会的新一届理事会和监事会中,已有如资深媒体人方向明、大数据专家涂子沛、人力资源专家怡安翰威特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刘渊以及金融互联网专家中信信用卡总裁陈劲这样来自各个行业的顶级专家。相信这个新的决策层也代表了真爱梦想对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移动在线学习、虚拟实境、脑机接口乃至“奇点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在年报发布会上,真爱梦想的这些非专业教育人士与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描绘着面向未来的学习曲线。

唤醒:汇聚每个人的力量

从一个来自农村、性格内向的小伙子成长为负责协调近千人规模的“梦想教练”计划总教头;从普洱市宁洱县一所农村小学的普通教师到即将走向全国的梦想种子教师;从远在贵阳花溪区的校长到全国闻名的“梦想播种人”……潘理事长讲述的,是一个个被“真爱梦想”所召唤,所感动,进而加入“真爱梦想”的人身上发生的真实故事。

“教育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潘理事长在现场发出了明确的号召,“仅靠基金会的四五十个员工去服务老师、学校,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让跨界的专业人士参与进来,共同面对教育之难;让教育界的人士用新的视角和心态培养未来的人才。”事实上,在过去几年中,真爱梦想一直在推动建立一个由教室、学校、社会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因为只有三方共同协作,才能促成真正的变革。

在此次年报发布会上,真爱梦想与山西运城盐湖区的合作模式得到了广泛关注。盐湖区区政府出资850万元与真爱梦想在全区共建100所梦想中心的宏大计划,验证了真爱梦想在过去几年中所推动的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共同探索教育改革出路的模式是有效的。特别是真爱梦想本次还派出驻点工作人员,让政府、学校直接感受到来自社会组织的贴身服务。据了解,在双方合作的短短数月,盐湖区的老师们已经开始探讨如何形成新的学习风气;有的学校更通过家长开放日,对社会敞开学校大门,让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

“教育不仅是众人的事业,更是每个家庭的期盼。”在年报发布会上,潘理事长对真爱梦想的使命做了最感性的定义:我们相信教育努力的方向就是要唤醒个体去寻找烛光的可能,教会孩子们点燃蜡烛,而不是诅咒黑暗。而由此出发,一场“唤醒教育者的内心,唤醒学生向学的生命”的宁静革命正在进行。

篇10:爱和自由读后感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按着父母安排的路去读文科或理科、考甲校或乙校、进A单位或B单位,到我们成为父母,再理所当然地按这个模式去教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篇11:《爱和自由》读后感

看书的过程中,会回忆到自己儿时的记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学习的记忆,更多是玩。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这个时期学习的过程更多像是玩的过程,从中来获取感受,就像孙瑞雪女士说的,幸福和快乐的感觉实在童年时期建立的,这种认识将持续整个人生;安全感、独立性、自信都是源自一个稳定的哎的环境;让孩子成为自己,需要的是自由。正如书名“爱和自由。”

爱,是给孩子充足的爱。不是给予肉体的生命,而是从身体的完整到精神的完整。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在接触到幼儿教育之后,我的意识发生变化的是,关于孩子,并不是单纯的给孩子带来生命,在生理发育上,满足孩子的吃喝拉撒。而是在儿童0―6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感受到儿童的情绪、心理、智力,而这些衍生出来的,而是让孩子拥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这影响到孩子自我、尊严、幸福、价值的感受。作为老师,在指引的过程中,不是直接给予结果,或先入为主。而是需要引领孩子,在认知过程中帮助孩子去区别概念,理解概念,让孩子感受自己的感觉,慢慢长大。

培养儿童的认知和感觉。书里有一个孩子玩瓶子的例子,儿童内在精神的冲动支配着身体去实现,这个过程的变化,行程了儿童自身的实体化。这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从注意到一个感兴趣的物体。通过精神的冲动支配着身体去感受事物,建立概念,在与现阶段的认知形成连接,产生了认知。但对于大人来说,习惯从自己的经验干预孩子,从而让孩子产生认知的过程,总忍不住破坏孩子探索的过程,不自觉的破坏了孩子的发展点。而殊不知儿童,也需要在感受中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经验的累积。

儿童的心智发展。我们都知道,随着现在社会竞争给予成人的压力,会让我们将感受到的这种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变得优秀来应对这种社会压力。所以很多大人会给孩子报很多提升自己的课程,却没去尊重孩子是否感受到压力,因为儿童的语言有限,其实不会清楚的表达自己接受还是拒绝,只能通过哭、逃避、不专注来做反馈。所以,儿童心智发展是重复和连接的,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过分的干预。不是纯粹的知识输入,却与生活无关,通过知识量去判断儿童的智力水平。而是儿童可以独立的观察、思考,从而感触,感受,顺其成长规律的理解了物体的概念,掌握了技能方法,这个过程就是智力的形成过程了。

孩子的自由,是独立。独立从外部因素上,有生活常识上的经验,表达,自主。从精神上,是有安全感、自信、与幸福感。对于孩子,我们应该将孩子放在与我们平等的水平线上,从语言的沟通,行为的秩序,保持着耐心与不约束,让充足的爱使孩子独立,自由,心有归属。

让孩子自由、快乐、积极主动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件事简单,却又不简单。这要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容忍孩子在做与自己认知世界向背驰的事。这就是给予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探索的自由。使其保护了自己的兴趣,从而掌握了规律,

上一篇:宝之荣塑身美体鞋促销方案下一篇:沙特阿拉伯签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