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攻坚战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打赢攻坚战范文

打赢清收清欠“攻坚战”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清收清欠工作是摆在全体领导干部面前必须打赢的攻坚战,如果没有足够的准备和完善的计划,是难以取得最后胜利的。当前,企业清收清欠工作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要想确保全面完成清欠工作任务目标,做到“四个注重”是坚实基础。

要注重领导责任。领导干部要自觉承担起清收清欠的“主体责任”,这既是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经营环境、适应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稳下心、沉下身来亲自抓清收清欠工作,为上级领导分忧,为企业发展解难,撑起“一片天”;项目经理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坚定的事业心,踏下心来抓好具体清收清欠任务开展,选好用好工作人员,自觉担负起清收清欠的“终身责任”。

要注重能力提升。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注重培养超前战略思维,正确把握清收清欠工作的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差异,学会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远看近、未雨绸缪;要善于全面把握大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站在企业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审时度势,趋利避害,驾驭清收清欠工作全局;要注重培育善于分析解决清收清欠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有敏锐鉴别力、局面控制力、快速反应力、组织协调力,努力把清收清欠工作保持在稳定可控状态。

要注重转变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履行好清收清欠工作职责,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重任在肩,实干兴企;要有切中要害的敏锐感,学会借“力”借“势”;要有乐在其中

1 的兴奋感,保持工作热情;要对清收清欠工作人员有亲切感,知人善任,激发积极性;要对清收清欠工作有使命感,忠于企业,正人正心,杜绝损公肥私;要对筑牢思想防线有紧迫感,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绷紧廉洁自律弦;要保持高度的安全感,注重方式,合理合法,利己利企;要有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荣誉感,指标在手,时不我待。

要注重团结协作。清收清欠不是某个人、某个部门单一独立的工作,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要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各级组织的清收清欠积极性,有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全员推动,全力推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塑造合力,形成一个和谐互动、齐心协力的工作局面。

任务目标有定数,清收清欠无尽时,作为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我们只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清收清欠“打持久战”的准备,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良好的精神状态,落实责任,强化执行,扎实工作,攻坚克难,才能顺利完成清收清欠工作的各项任务目标。

2

第二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概念,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记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之后,总书记多次对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论述,精准扶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我体会,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体系主要由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问题构成。

一、扶持谁。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要求实现“扶持对象精准”,具体工作内容为精准识别和精准管理。由国家统一制定识别办法,并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和建立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等工作。

二、谁来扶。近年来,我国建立起脱贫攻坚责任体系。中央出台《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脱贫攻坚任务重的省份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层层签订脱贫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抓扶贫工作格局。要求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制度,期间全国共选派77.5万名干部驻村帮扶、19.5万名优秀干部到贫困村和基层组织薄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解决扶贫“最后一公里”难题。

三、怎么扶。总书记指出: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推进精准帮扶工作是解决“怎么扶”问题的重点,实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瞄准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建立需求导向的扶贫行动机制,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计划,专项扶贫措施与精准识别结果和贫困人口发展需求相衔接。

在学习领会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既体现在指导国内精准扶贫理论创新、顶层设计、基层实践上,也体现在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上。

第三篇: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成都高新区开启社区治理新模式

案例分析

1.形成多元协同、协调整合的网络化治理模式

由美国学者戈德史密斯和埃格斯于2004年提出的网络化治理,是21世纪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行政范式。强调多元主体共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解决复杂公共问题的策略。网络化治理强调信任、适应、协调和整合为实现其模式的主要机制。

寇晓东.从碎片化到网络化:城市社区治理转型的驱动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的社区治理,同样需要多元主体的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相互整合,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一致行动,整合资源与力量,实现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共同目标。成都市高新区的疫情防控措施实现了多元协同、协调整合的网络化治理模式,值得推广。

从管理模式上看,成都高新区采用“网格化”模式(如下图

1所示)。而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将责任落实到位,实现了管理过程的精细化。使得社区管理目标更加明确;信息的收集、整合过程更加高效,能够实现信息的全面覆盖;人力、物力资源得以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居民的诉求得到及时传递,有效反馈。奠定了疫情阻击战的坚实堡垒。

1成都高新区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模式

从治理主体上看,成都高新区实现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模式。网络化的治理模式下,多元主体在合作中协调发展、平等参与决策、共同承担责任。自防疫工作开展以来,成都市高新区形成了“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第三部门—社区居民”的多元主体参与结构。作为街道社区的核心领导层,成都高新区各街道社区全体党员发挥党在社区治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统筹协调,充当防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在提供疫情防控期间公共服务的同时,做好防疫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社区第三部门包括社区志愿者、爱心组织等,高新区迅速成立多支疫情防控的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社区防疫工作;社区居民在积极配合社区防疫工作的同时,合理表达诉求,建言献策。

在这样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下,有助于群策群力,凝聚驱动合力,助推抗疫行动取得胜利。

2.构建严防严控、为民服务二者兼具的管理体制

在社区疫情防控的工作中,维护社区安全,防止疫病扩散是应对疫情的重要举措。因此,必须严格排查、严密防护,将防疫工作抓严抓好。同时,为了维护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稳定秩序,满足社区居民需求,还需要保证管理举措的科学、民主,保障社区公共服务能力。成都市高新区将这二者有机结合,形成了有效的、科学的、民主的服务式管理体制。

在疫情防控中,抓牢了严防严控的准则。首先,严格实现摸排全覆盖。成都市高新区各街道社区精准织就疫情防控的大网。通过线上程序、“一人一档”制度等方式收集居民的来往轨迹、体温情况。将防疫工作落实到人、落实到户,有助于精确掌握居民的信息,实施统一化管理,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有力阻断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另外,严格管理人员出入。在社区内严格查岗,核实证件,监测体温,对外来人员进行登记管理,严格防止输入性传播。

在疫情防控中,体现了服务为民的原则。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目标,人民的呼声作为工作的导向,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旨归。在疫情防控的同时,成都市高新区关注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由于处于疫情防控这一特殊时期,多数居民自觉在家隔离,此时,社区采取送物资和生活必需品上门,加强快递、外卖收取的防护,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健康知识等措施,体现出社区的人文关怀。

在疫情防控的工作中,社区的公共服务与疫情防控工作相辅相成,将公共卫生安全的需求和人民的需求有效兼顾,是社区的治理能力的体现。

3.实现“线上”+“线下”共同防控的治理创新

从社区治理创新的定义而言,其本身就是对于经济社会环境变化的一种回应,是针对新问题、新环境所给出的新的解决方案。

王成蹊.“互联网+”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与媒体的融合发展,我国许多城市与社区自发地将互联网技术引入社区治理当中。

成都市高新区运用“线上”+“线下”的防治模式,一方面,提高了信息资源的整合效率,有利于社区对公共需求的精准回应。各街道社区开发微信程序,利用信息跑路,收集整合民众中与疫情防控相关的信息,开辟表达诉求的通道。从而使社区能够准确、全面把握居民群众信息,从而严密防控扩散;及时了解居民群众在各方面的需求,量身定制服务和沟通策略。另一方面,创新了公共服务流程,提升社区治理工作效率。高新区社区为各企业复工开通“线上”提交资料审查、审批的通道,为企业提供便捷化服务的同时,完善了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的备案体系。

互联网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有效应用,是提高防疫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提升公众参与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是提升社区服务水平,保障治理效能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蒲浩荣.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王成蹊.“互联网+”背景下的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3]徐露.协同治理视域下社区治理的公民参与模式探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

[4]寇晓东.从碎片化到网络化:城市社区治理转型的驱动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第四篇: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刘 奇

《 人民日报 》( 2016年11月14日

07 版)

今年是中央提出的五年脱贫攻坚首战年。习近平同志先后深入江西、安徽、宁夏、青海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视察调研,并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最近他又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江西是革命老区,2015年底全省仍有200万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脱贫是我们摆在首位的责任和担当,必须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举措,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

聚焦精准 明确靶向

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今年初在江西考察扶贫工作时,他指示我们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明确靶向,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对症下药,使扶贫开发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扶贫的提出,开启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开辟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精准识别,筑牢脱贫攻坚工作基础。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程。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程序和严格透明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范围、居住条件、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才能保证帮扶对象准、致贫原因分析准、帮扶对策制定准,为脱贫攻坚打下扎实基础。江西现有2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的县。

1 我们通过精准识别,摸清全省共有贫困人口68.6万户、200万人,对每一户、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也分别从因病、因残、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方面进行了精准识别,为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每户如期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帮扶,保证攻坚措施对症见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精准帮扶就是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制定和实施帮扶规划,使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密切对应。江西在对全省2900个贫困村、200万贫困人口贫困现状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提出精准的扶贫对策,确定了通过发展产业脱贫94万人、转移就业脱贫54万人、兜底保障脱贫35万人、易地搬迁脱贫17万人的精准扶贫方案;从增加收入角度,主要选择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兜底保障三项脱贫措施。对具备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人口,主要是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和帮助转移就业脱贫;对具备部分劳动能力的扶贫低保人口,主要是通过低保补助+扶持发展产业、低保补助+帮助转移就业脱贫;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户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主要是通过低保、五保补助+投资收益扶持脱贫;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则采取易地搬迁安居的方式脱贫。这些措施有效对应了致贫的多种因素,群众乐于接受、积极配合,效果明显。

精准考核,引导脱贫攻坚正向发力。用好考核的“指挥棒”,将精准脱贫实绩作为地方、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引导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江西注重完善考核体系,对25个贫困县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实行专项考核,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工作重点、财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切实防止贫困地区“堆盆景”,防止扶贫当中出现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加强对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实绩的考核,更加注重对党政干部扶贫实绩、贫困群众获得感进行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脱贫攻坚工作导向。

抓好落实 确保实效

习近平同志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脱贫攻坚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都比较系统全面,关键是抓好落实、确保实效。

在工作推进上做到真抓实干。江西2015年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又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及若干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了将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还不断完善责任体系,要求贫困市县层层签署责任书;要求行业和部门明确帮扶目标任务,目标未实现帮扶不脱责;要求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严格督查考核,不脱贫不脱钩。建立和完善机关干部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镇、贫困村交流任职制度,对在基层一线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成效不佳的干部严格问责。

在资金安排上保证“真金白银”。打赢脱贫攻坚战,资金保障是关键。江西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抓好扶贫重点县财政涉农资金的整合,重点用于脱贫攻坚,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财政涉农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为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在实施范围上,从国家确定的贫困县扩大到苏区县共58个;在资金分配上,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优先保障扶贫项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结合脱贫攻坚规划和行业扶贫规划,明确到2020年统筹财政资金200亿元以上,金融扶贫投入1000亿元以上,保障“真金白银”投入产业发展、就业、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健康和教育等十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的资金支持。

在工作作风上体现真情实意。扶贫工作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去做,真心实意抓、实实在在帮;深入扶贫一线,研究和思考脱贫攻坚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把贫困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贫困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选择,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肩并肩为群众排忧解难、心连心帮群众脱贫致富。为督促各级干部真情实意帮扶,江西把扶贫帮扶工作纳入督查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联系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在岗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挂空名”不开展工作、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通报,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在全省推行扶贫帮扶“一证两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登记证、精准到户扶贫政策宣传手册、精准脱贫帮扶干部工作手册),让扶贫帮扶举措清清楚楚、帮扶效果明明白白,切实防止扶贫对象“被脱贫”。

立足长效 稳固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暂时脱贫不是真脱贫,脱贫以后不再返贫才是真脱贫。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脱贫后返贫主要是因病、因残、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五大原因,必须采取长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稳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

建立健全机制保长效。为保障全省脱贫攻坚有序推进和成果稳固,江西着力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考核、退出和扶贫资金投入管理“三大机制”,建设和完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网络平台、组织保障和社会帮扶“四大体系”,不断巩固产业脱贫、保障脱贫、安居脱贫“三大攻坚战”的成果。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为贫困户提供保障,为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提供托底保障;建立健康扶贫机制,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构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

4 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重大疾病救治“四道防线”,确保贫困人口有病能医,努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严格评估、严格验收,注重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促长效。政府主导、社会帮扶是脱贫的外在动力,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内在动力。江西着力实施产业、就业扶贫工程,在组织形式上,推广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组建一个合作组织或选择一个龙头企业、设立一笔扶贫信贷通、落实一个部门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方式;在产业业态上,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业及服务业等;在经营形式上,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扶持其通过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探索通过资产性收益增加收入。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创业知识培训,加强基本文化素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思想,不断提升扶贫对象的主动脱贫意愿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脱贫致富提供根本保证和持久支撑。

强化基层组织抓长效。“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强了,群众的困难就有人管,乡村的发展就有人抓。江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扎实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配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配齐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目前,江西共有3792个单位、10656名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安排落实30万个结对帮扶责任人。各级党委、政府集中选派2900名党员干部到各个贫困村担

5 任第一书记,使之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者,成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定维护者、群众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江西省省长)

第五篇: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

——芷江五郎溪乡五郎溪村驻点调研的体会和思考

近日,省委政研室调研组深入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五郎溪乡进行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坚决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守盛对调研报告作出重要批示:省委政研室调研组进村入户、访贫问计、访困问需,对贫困状况摸得比较准,对困难原因搞得比较透,对扶贫措施谋得比较实,为全省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值得肯定和赞赏。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希望全省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的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结合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 “一进两访”活动,一起为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确保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本报全文刊发调研报告,以飨读者。

根据省委提出的精准扶贫“一进二访”(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活动安排,遵照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的定点调研工作要求,省委政研室组成调研组深入芷江侗族自治县五郎溪乡五郎溪村、金厂坪村、牛皮寨村进行专题调研,三天三晚,住农家、访农户,面对面、点对点,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研究和探讨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新办法。

找准帮扶对象

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芷江侗族自治县是徐守盛同志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联系县。该县五郎溪乡五郎溪村是直接联系点,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位于芷江最北部,是全县人均收入最低、人均耕地最少、海拔最高的地方。五郎溪村全村21平方公里,共有15个村民小组、540户、2008人,其中70%人口为侗族和苗族,全村劳动力840人,耕地1520亩,人均0.76亩;林地17530亩,平均每户32亩。

绿水青山掩盖了贫穷落后。从县城到五郎溪村仅30公里,由于是盘山路且弯多路险,驱车竟也花了50多分钟才到。车行山中,虽正值仲夏,但民族村寨与群山环绕交相辉映,虫鸣鸟叫与溪流潺潺相得益彰,山高林密,空气清新,加上平均海拔1000多米,温度比城市要低5至6℃,倒也凉爽宜人,让人忍不住深呼吸。不过从车窗向外一路看去,贫穷面貌依然突出:多数村民居住在不通公路的山上,大约90%的房子为木板房,楼房很少,就连乡政府周边也见不到餐馆、超市和银行网点,由于被重重山脉所阻隔,手机信号在山中时断时续。

可见的贫穷面貌之外,深层次的贫困现状更值得关注。根据乡政府提供的台账,截至去年底,五郎溪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1户503人,低保人口194人,五保户15人。呈现“三多三少两难靠”的困境,即困难家庭多,留守家庭多,患病家庭多,这三类家庭分别占全村总户数的65%、55%和33%;种田收入少,多种经营少,技术农民少,种植纯收益户均不到800元,从事特色种养和有高中以上学历、一技之长的农户仅20多户,占全村4%;集体经济难靠,龙头大户难靠,村级收益仅生态林补贴近7万元,全村仅两家颇有规模的龙头种养大户,但年纯收入也不到6万元。金厂坪村、牛皮寨村大体也是这种情况。

扶贫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使党的扶贫政策效应覆盖到每一个贫困户,这就要求我们切实从传统式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首要的前提就是要把扶贫对象搞精准,把家底盘清。在乡、村干部协助下,我们挨家挨户走访了五郎溪村141户贫困户,感觉县乡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确认的扶贫对象大多属于“真贫”。从我们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其致贫原因主要有七大类:一是因病致贫,有36户,占25.5%,如张家院组56岁的党员张良琴,本来在外务工,年收入过万元,但罹患肠癌,丧失劳动能力几乎无收入来源,治病后反而欠债2万多元。二是因残致贫,有4户,占2.8%,如小坡田组63岁居民杨金凤,上肢残疾,仅靠在浙江打工的儿子每个月寄回300元维持生计。三是因学致贫,有15户,如王家组张汉生,家中有两个小孩分别在读高中和初中,年开支2万多元,通过打工等途径收入仅1万余元,全部靠借款支持,生活十分困难,孩子暑假放假也去县城做零工赚取生活费。四是缺技术致贫,有21户,占14.9%,如金字湾组26岁村民谭书平,由于母亲生病去世欠债致贫的他原本在外务工,但目前小孩刚刚出生需要照顾,苦于无技术尚不知做什么。由于科技水平不高,全村产业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结构,增收门路窄,生产力水平低下,种养业收入年平不到800元。五是缺劳动力致贫,有3户,占2.1%,如张家院组张秀林一家,由于没有主要劳动力,仅能在房前屋后种点金银花,收入十分微薄。六是缺资金致贫,43户,占30.5%,这是全村的普遍问题。据61岁的党员张成政介绍,他养了20箱蜜蜂,本想扩大规模,但苦于没有资金一直处于维持状态,年收入仅3000元。七是交通条件落后致贫,有19户,占13.5%,目前全村尚有八个村民小组没有通公路,特别是西晃山组山中有100多亩耕地,全部靠肩挑背扛。如66岁居民李春秀的子女均在外打工,她在荒坡上种植了3亩金银花,都是自己一背篓一背篓背下山销售。她说:“从家里走到村口要两个小时,再坐汽车到县城要12元,要卖12斤金银花才能挣到,好几年了,就今年初到县里看了一次病,还有的人几年没去过县城。”

除了这七种主要致贫原因外,还有一些个案原因值得关注,一是因婚致贫,时下农村结婚彩礼成本居高不下,与五郎溪村相邻的金厂坪村杨家湾组贫困户杨文卫说,原本家中有两万元积蓄,但儿子结婚支付彩礼,后来儿子生病住院小两口离婚,“人财两空,现在还欠账3万多元,我们全年收入仅四千多元,凭自己力量不吃不喝要还7年。”据五郎溪村村支书田昌英介绍,现在全村40岁以上身体健康的未婚男青年还有47人,成为村民脱贫奔幸福的一大制约。二是因灾致贫,如五郎溪村胡家湾组龙克福家中不慎失火,唯一的木房子和全部财物被烧毁,陷入困境。三是因林业政策调整原因致贫,如五郎溪村山多林密树高,但实施生态林禁伐后,“吃饭靠种田,发财靠砍树”的日子不奏效了,而生态林补偿标准不高,每户农民平均年补贴仅400元,属于典型的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四是因个人懒惰致贫,据村支书田昌英介绍,目前全村有几户贫困户不愿干活,吃救济、等靠要思想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贫困家庭面临的致贫原因,并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是多种原因并存。而且一些已经脱贫的家庭,也因为上述多重因素叠加而返贫。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两个普遍性问题,一是低保户尚未纳入扶贫帮扶对象;二是部分扶贫对象更新不及时,一些已经脱贫致富的群众仍然在帮扶之列。为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全县从4月份开始启动了贫困户二轮精准识别,并总结推广了“五评法”,即一评住房条件,二评生产资料,三评劳动能力,四评教育程度,五评健康状况,每项20分累计达到60分视为脱贫,80分则视为稳定脱贫,不再列入帮扶对象。基层同志说:“扶贫政策不是分果果、排排坐,要通过二轮识别,让真正贫困的人得到帮助,真贫的一户不少,不贫的一户也不能多。”我们认为这是对的,精准扶贫任何时候都要做到精确细致,精准识别,这个环节不能省、也不能轻视。

对每户分类施策

是精准扶贫重点

精准扶贫的重点是要精准施策,一户一策。贫困户需求千差万别,扶贫方式也因不同类型而有不同选择。在与群众座谈时,我们感觉必须充分尊重老百姓意愿,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既帮其需、助其急,又扶其所长,通过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一批”,打好帮扶组合拳,把短板补长,把劣势转为优势,把胜势变为财富。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

对缺资金、缺技术和因学致贫的,可以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实践证明,有组织的外出务工和发展特色产业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大计。以五郎溪村富裕的聂熙勇一家为例,曾经也是贫困户,因为没有钱供养孩子上学,大女儿初中毕业即外出打工,小儿子高中没念完也外出打工。尽管这是聂熙勇一辈子的遗憾,但姐弟俩很努力,一边打工一边学习,从普通打工者实现了向创业者的转变,在广东东莞虎门兴办了布料加工和贸易公司,2007年回村投资80多万元盖起了全村第一幢楼房,高四层。女儿女婿热心村内公益事业,先后借钱或者捐钱给村集体累计50余万元,成为全村的佳话。这说明农民要脱贫、要富裕,根子上还是要教育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对贫困家庭在校就读学生,要通过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加大资助力度,设立助学专项补贴基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确保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对贫困家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要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助学就业,帮助他们接受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学到一门专业技术,实现稳定就业。对已经在家务农,但有外出打工愿望的,要组织他们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并提高其组织化程度,向他们推介就业岗位实现稳定脱贫。对需要留在家中照顾“老”、“弱”、“病”、“残”和“小”的贫困户,或者缺乏劳动力的农户,发展参与性强的特色产业是一条可行的路子,要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帮助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养殖、休闲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五郎溪村现在经过工商登记注册的农业合作社仅有1家,即五郎溪金银花合作社,有198户参与,其中贫困户60户,虽然近年来金银花价格走低,但今年有所回升,鲜花已由低潮时的每斤1元涨至3元,干花已达到每斤30元(五斤鲜花可烘干成1斤干花),村集体投资建设的加工厂(设备由村民聂熙勇借款48万元购进),今年通过烘干加工获得收入3万多元,是去年的6倍。发展特色种养方面,经省委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调研,五郎溪村群众认为种植金银花、生姜和黄桃、生态养猪、养鸡等比较切合实际,如果县乡能够予以引导,在种苗技术等方面给予补助,形成主导产业,帮助对接市场,实现脱贫大有希望。

对交通不便的,可以通过移民搬迁安置脱贫。五郎溪村141户贫困户中有93户出行不便,其中完全不通路的14户,占9.9%,他们居住在平均海拔1000米的山腰,劳动力均外出打工,在家的多为老人。对这类贫困群体,要按照“政府引导、自觉自愿、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生态移民、危房改造、避险安置和扶贫易地搬迁等举措,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他们逐步搬出来,挪出“穷窝”。

对因病因残致贫的,可以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五郎溪乡卫生院设在五郎溪村中心,但是仅5名医护人员,不能满足村民就医需求,遇到较严重的疾病一般是到芷江县城或者怀化市、长沙市等地就医。据调查141户贫困户中欠债农户达到60户,占42.9%,这些欠债贫困户全部都是因为借钱就医,虽然贫困户已100%参加新农合,但报销比例并不高,农户个人承担的绝对额仍然较多。对此,要研究调整民政救助政策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增加大病报销比例和救助力度,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作用。

剩下的难啃的“硬骨头”,可以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这也是我们的底线。目前五郎溪村有不少低保户和贫困户是残疾和智障人口,总数约有161人,占全村居民总数8%,无法通过开发性扶贫政策实现脱贫。他们大多数已经被纳入低保救助范围,但现在“低保线”距“脱贫线”每个月还有100多元的差距,建议省财政对这部分人群统筹测算,按照各级财政承担一点的办法,实施扶贫线低保线两线合一,对他们实行应保尽保,确保到2020年全省全部贫困人口脱贫。

除此以外,还要注重精准扶贫与区域开发有机结合,走出双轮驱动路子,注重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有机结合,根本改变贫困面貌。要继续在路、水、电以及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抓好一批项目建设,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村落延伸、向薄弱环节倾斜,大幅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汇聚工作合力

是精准扶贫的关键

扶贫攻坚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汇聚方方面面的扶贫合力。我省目前还有2个片区、48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市、区)和比照省级重点县的2个县(市、区)及1个管理区、8000个贫困村和596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帮扶,贫困基数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排全国第5位。再加上我省自然灾害多,因灾、因病、因学返贫现象突出。要确保我省贫困地区、贫困群众与全省、全国一道同步迈入全面小康,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这次调研,大家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打好攻坚战,一定要用最精锐的部队,要集中优势兵力整合各方资源,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还要充分调动广大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变“扶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要落实主体责任。4月18日,省委书记徐守盛同志在五郎溪村召开精准扶贫座谈会后,省直有关单位和县、乡、村行动非常迅速。芷江派出了95个工作队驻到全县每一个扶贫村,初步启动了金融扶贫业务,县农商行已经向扶贫对象发放产业扶贫贷款1000多万元。同时,将全县4000多名县乡干部,按照县级干部结对帮扶7户、科局级干部5户、一般干部3户的规划,细分落实到17919户贫困户,并要求每一个干部都要做到对帮扶的贫困户“五清楚、六必记、七到户”(五清楚,即清楚精准扶贫政策情况、贫困户所在村的基本情况、每家每户贫困户情况、贫困户的需求情况、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六必记,即记录贫困户走访日记、意见建议、扶贫事项、社会和政策帮扶、脱贫进程、要求办理的事项和结果;七到户,即扶贫任务、扶贫政策、资金项目、技术信息服务、排忧解难、安全维护、脱贫时间七项事项到户)。

理念有了、思路有了、措施办法也有了,下一步要继续坚持省负总责、部门配合、市州主导、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规划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进一步细化量化扶贫任务,科学制定脱贫奔小康的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和时间表,确保全省贫困人口和贫困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特别是在目标任务上,必须注重脱贫致富与全面小康有机结合,改进和完善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把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考核体系,把地方党委政府主要精力集中到扶贫开发上来,确保同向同步达标。

要加强驻村帮扶。今年省委、省政府明确了33名省级领导联县,并从省直部门和中央驻湘单位派出189支工作队到51个贫困县开展驻村帮扶,市县乡也相应加大了工作力度,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驻扎在五郎溪乡的两个省直工作队,分别来自省委政研室和省发改委,均由处级干部担任,思路清晰、精神抖擞、作风务实、充满干劲,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进入角色快,与群众打成一片,已经提出了具体的帮扶措施和项目计划,并筹集到帮扶资金。群众对他们的到来也极为欢迎,五郎溪村西晃山组58岁的妇女王玉梅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工作队帮扶这么细,我们如果再发展不好,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下一步要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的作用,重点抓好“12+1”,“12”就是水、电、路、业、房、环境整治“六到农家”和就医、就学、养老、低保、五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六个落实”,“1”就是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落实“12+1”,全面加快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步伐。

要构建大扶贫格局。在调研中,我们也注意到目前大唐华银芷江新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在五郎溪乡开发风力发电项目,能不能请这些央企在开发产业时考虑增加一点基础设施投入呢?或者请相关受益公司员工在这里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户?修一公里路,帮助几户贫困户,对央企来说投入并不多,但是对贫困村却解决了大问题。在加大各级财政对扶贫开发投入的同时,要进一步落实行业部门责任,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全面做好村级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扶贫、教育扶贫、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十项重点工作,组织引导各种资源要素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农户聚集,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社会扶贫政策体系,通过政策效应,引导各种资源向贫困地区配置、各种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

要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这次调研,五郎溪村村支两委班子的工作状态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村支部书记田昌英2002年上任时村里欠债近万元,村民小组长有6年时间没有发工资,村里缺粮缺医缺水缺钱缺致富门路,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基本处于艰难运转状态,但现在得到了根本改观,公路基本到村,自来水基本到缸,平价电基本到户,新农合基本到人,五保户基本实现集中供养,这说明脱贫致富,关键要有一个好支部,尤其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领头羊。要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健全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基层扶贫开发队伍建设要适应精准扶贫工作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贫困地区干部培训力度,提高执行能力。扶贫任务重的县、乡(镇),要加强扶贫开发能力建设,充实工作力量。

要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调研中,无论是走访座谈时,还是日常接触中,基层群众说得最多的是“党的政策好”、“感谢共产党”,对省委决策部署、对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总体上是满意的,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和脱贫信心也是好的。群众有一些意见,反映最多的是事关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还没有解决好,比如看病贵、行路难等。五郎溪贫困群众对未来的憧憬,对现实生活的坚韧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如35岁的谭晓燕,她本来已经嫁到外地,但由于父亲生病瘫痪在床,弟弟智障,母亲去世,她从婆家回来照顾父亲和弟弟,为解决生计问题在村口开了间药房,以一己之力支撑全家,至今已10年,在外打工的丈夫对她也十分支持,不仅没有任何怨言,还把挣的钱寄回来帮忙。又如今年刚入党的周家组28岁村民江东洋,从浙江打工回来在村里开了间小卖部,准备发展特色产业,他说:“我相信我们村一定会有变化,我也愿意尽一份力。”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把这些村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大家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过上美好生活。

■短评

访实情 问真经

实践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省委政研室专题调研组按照省委提出的精准扶贫“一进二访”(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活动安排,深入芷江侗族自治县五郎溪乡,面对面、点对点,与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扶贫大计,访出了当地实情,问出了沉甸甸的责任,求得了精准脱贫真经。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目前,我省尚有596万农村贫困人口需要帮扶,贫困人口排全国第五位,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举全省之力、集全省之智,精准发力打赢扶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先要精准识贫。坐在办公室听汇报,守着电脑看报表,毕竟隔了一层,难免失真、失实;情况不明、底数不清,精准扶贫也就失去了方向。省委要求开展“一进二访”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党员干部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困难家底搞实,把贫困原因核准;通过体察百姓之苦,体验百姓之艰,切实增强扶贫攻坚使命感和责任心。

有些地方之所以年年扶贫年年贫,根本原因在于没有走对“路子”、开准“方子”,没有做到精准施策。有些扶贫项目看似“高大上”,实则“水土不服”;原以为可致富一方,结果却劳民伤财。“一进二访”活动中,我们要主动问计于民,拜民为师。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始终尊重群众意愿,才能避免“花架子”,找到“金点子”,实现精准脱贫。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让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带着真情去扶贫,带着责任去扶贫,共同打赢扶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小康梦。

上一篇:冬至祭祖词范文下一篇:第七周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