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化教育的危害

2022-07-22

第一篇:小学化教育的危害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 ,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 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

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

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关注。

第二篇:浅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危害

献县幼儿园

王彩霞

摘要:幼儿园教育的“小学化”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因为小学化教育模式不仅会增添幼儿心理的压力,同时也束缚了孩子的独立个性和想象能力。只有素质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有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健康、轻松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现如今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最刺激家长神经的一句话,成了众多幼儿园开展,众多家长接受小学式教学的借口。

小学式的教学方式,教多活动少、被动多于主动,注重知识教育,忽视全面发展。此时,很少有人考虑到教学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小学化教育是否有危害。

一、教学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易挫伤幼儿的积极性

3—6岁的幼儿,刚刚接触外面的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感到很新鲜,求知欲很强列,渴望知道自己心中的许多为什么。如:天空为什么是蓝的?为什么会下雨?„„他们那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时间积极地引导,让他们逐渐理解自己心中的为什么。在得到成功体验的同时感到世界真大,真有趣,从而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看到搬家的蚂蚁,会让幼儿驻足,看到水中的行船会激起幼儿的探索欲望。在看、想、动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动手能力增强了。然而,我们却没有给孩子这样一个空间,而是让孩子每天接受读与写的教育。不管孩子年龄多小,都要求他们写字,写不好,就要挨批,孩子在枯燥的小学化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自然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结果只能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心理,产生厌学情绪。

二、压抑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不利于幼儿的发展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玩具是幼儿很好的伙伴,幼儿应在“玩”中获得感知,得到发展。幼儿园的教学原则就是“玩中学”。在“玩中学”过程中,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发展。试问家长,幼儿时期,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是什么?是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无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吗?所以我们都应有科学的育儿观,为幼儿选择适合其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享受童年快乐的同时为幼儿插上一对隐形的翅膀,自由的飞翔。

三、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展,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形成

学前阶段的幼儿机体和神经系统还比较弱,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变得表情呆板。过早地对幼儿实施小学化的教育,不考虑幼儿心理发展水平,强制幼儿学习,幼儿好动的天性受到压抑,心理受到创伤,不少孩子在压力下过于自闭、独处,以后更加恶性循环,不愿与别人交流,严重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期就接受小学知识灌输的幼儿,真正进入小学后,刚开始学习的知识,实际上就是重复学习,知识本身对幼儿早已失去吸引力,换不起幼儿的兴趣。于是上课不能聚精会神,作业马虎、潦草,不爱动脑等习惯。而坏习惯的养成使其渐渐对一些知识一知半解,不懂则不好学,若此恶性循环,我想:“孩子的发展可要与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了。”

若想使幼儿得到发展,必须从幼儿实际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主,寓教于乐,使幼儿在活动中和操作中获得经验学习。

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学不到什么知识,因为他所注重的是智力的开发,能力、行为的培养。而这样的发展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不像学到3+5=8那样明显,受上学就为认字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孩子这样是整天玩,什么都学不到。实际上以游戏为主、寓教于乐、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方法才算得上是合理且正规的教学方法。

关心孩子,应从关心孩子的需要、发展开始,不要操之过急。未来的世界是属于重视

幼儿教育的国家,为了孩子,为了国家,请还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地吧。

第三篇:谈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危害

山东省东明县教育局 董秀玲

近年来,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正日趋严重,这种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做法正深深的伤害着我们可爱的孩子,实在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不注重幼儿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组织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教育活动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教具演示,有的甚至从小班就要求孩子会写字,学习拼音,做算术,给孩子留作业,幼儿园做不完,回家还要做,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偏离了正确的办园方向,对幼儿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大危害。

1. 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处在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其大脑以及身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的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还不能像小学生那样坐下来正规的学习。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和老师,非要像对待小学生一样要求他们 ,这正如还没有长出牙齿的婴儿,非要他吃坚硬的食物一样,这种违背规律的做法对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龄有多小一律要求他们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这是必然的,因为他们还没有到能写好的年龄),家长呵斥、打骂,老师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得不到快乐,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认为学习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对学习产生恐惧和厌恶的心理,结果使孩子还未正式开始学习的过程,就已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幼儿天性是爱游戏的,专家指出:幼儿在成人意义上的“玩”,其实都是在学习。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更应该顺应幼儿的天性,一切活动都应该在游戏中进行。否则,就是违背了幼儿教育规律。而小学化了的幼儿教育不顾幼儿的年龄特点,只是单调的让孩子写字、算数,剥夺幼儿游戏的机会,泯灭了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实质上,小学化的幼儿教育方式是使幼儿失去了学习、创造、和探索的机会,天才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3.不利于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危害了幼儿的身体健康

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决定了他们还不是“坐下来学习”意义上的学生,如果强制幼儿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大脑容易疲劳,会造成经系统的伤害,使孩子变得表情呆板;过早过多的进行规范性学习,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发育,会导致幼儿近视、驼背、消瘦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的产生, 给幼儿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学前教育“小学化”过早的对幼儿实施小学教育,超越了幼儿心理发展水平,按照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幼儿学习、完成作业的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让幼儿写、算,进行强制性的学习,他们“玩”的时间被剥夺了,没有一点自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法发挥,孩子变得像“小大人”,呆头呆脑。幼儿过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在成人的责备甚至打骂声中强制学习,活泼好动的个性受到压抑、摧残,心灵受到创伤,则难以形成开朗、积极、乐观、自强、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严重的危害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错过了幼儿教育的“关键期”

学前教育“小学化”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忽视了语言能力、数理逻辑能力、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身体各部的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自然观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开发。而正规的幼儿教育,教师每设计一个游戏活动往往使幼儿得到多种能力的训练,孩子在这种以游戏为主的教育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健康、活泼、聪明,比那些会写多少字、会算多少数的孩子在正式上学以后更有潜力。有一个孩,其家长深知学前教育的真谛,从孩子出生起就不断的给孩子以各种感官的刺激,当孩子能听懂成人的语言时,则开始给孩子讲故事。每天晚上,孩子总是在语言优美动听的童话故事中进入梦乡,一直到孩子上小学自己会阅读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在游戏、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学习了粗浅的天文地理、人文景观、飞鸟鱼虫等常识,建立了粗浅的数概念,训练孩子的各种能力,教孩子尊重他人、尊重长辈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行为,通过各种智力游戏、智力图片开发孩子智力,孩子在幼儿园教育也是游戏形式进行的,孩子的童年是游戏的、快乐的,在亲子共读中,在游戏玩乐中,书不知不觉的成了孩子的伙伴,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这样潜移默化的形成了。直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幼小衔接的需要学习了一些简单笔画的书写以及拼音声母的读法。孩子上了小学以后,三年级之前在班里虽然不出头,但学习很顺利,家庭作业从来不用家长督促,孩子学习很自觉,即使家长在客厅看电视也不会影响他。到了四年级,知识的深度、难度加大了,这孩子的潜力开始显露出来,孩子的数学老师说:这孩子头脑反应快,难度较大的数学应用题总是他率先解出。实质上,是因为这孩子从小就接受语言的训练,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强,能很快的将应用题中复杂的数据理顺关系并做出灵敏的反应。从此,直到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三年级,学习很轻松没有太大压力,成绩却一直名列前茅。与其相反,学前教育“小学化”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因长时间的“灌输”学习,智力没有到全面开发反而受到抑制,头脑僵化,反应不灵活,对孩子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小学化”方式教育的孩子和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教育的孩子其智力上表现有十分明显的不同。有一年,县里举办“黄河花蕾”幼儿选拔赛,当时,私立幼儿园没有现在多,生源的竞争没有现在激烈,集体幼儿园不存在生源不足的压力,所以还不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在这次比赛中,有一道智力题是一副图画,画面上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野生的、家养的等等许多动物,要求幼儿在规定时间里观察画面,然后,不看图给画面上的动物分类,要求说出哪些动物属于鸟类?哪些动物属于兽类?哪些动物属于家禽?哪些动物属于家畜?哪些动物属于野兽?要正确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脑力活动过程,孩子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的分析能力、灵敏的思维能力、集中的注意力、良好的记忆力,同时还要有平时关于动物分类的知识储备。教育局、县直等经过正规的幼儿教育方式训练出来的孩子观察准确、思维灵敏、思路清晰、反应迅速、答题准确条理,确让评委们赞叹不已!而那些“小学化”教育方式下选拔来的孩子,只是一双大眼睛瞪着画面,小脑瓜根本不知到怎样思考,移开画面让其回答时,孩子显得目光呆滞、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尽管评委一再启发,最后还是不得不摇头叹息。请问:孩子在智力上的残缺是谁的错?只有教育的错!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错!是老师的错!是家长的错!没有残缺的孩子,只有残缺的教育!“小学化”的教育方式只是简单的要求孩子学会写字、学会算术,把小学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的全部要义,使孩子的智力得不到全面开发;反而抑制了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受害终生,“小学化”的幼儿教育就是一种残缺的教育。

6.忽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响孩子学业成绩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识的准备问题,而是孩子是不是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否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否引发了孩子对知识的好奇心,是否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否培养了孩子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否帮助孩子树立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否教孩子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教孩子学会探索、学会合作等等。而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关键期在学前,这也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会使孩子终生受益。从孩子的终生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讲,培养孩子学会认识、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这些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知识更重要,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

7.拔苗助长,对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许多家长不懂得学前教育应该教孩子学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学才学的知识硬填给孩子。学前阶段的孩子无论智力和能力都够不上,所以必定学不好,其结果是使孩子扫兴和反感,再加上家长的责骂和老师的批评,孩子厌学是必然的。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对孩子极大的伤害,无异与拔苗助长。有的孩子即使勉强学了,但入小学后成绩也未必好。到了小学再学就等于留级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无新鲜感。无味枯燥的重复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讲,养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课、做小动作、不完成作业等不良的学习态度,反而影响了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成了老师和同学眼里的“差生”,从而使孩子产生对学校、对学习的厌恶、厌烦情绪。许多家长总是埋怨孩子不学习,不争气,其实最该检讨和受到责备的正是我们家长自己,孩子本来是棵好苗苗,却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给“拔”得“蔫”了甚至“枯”了,这种“小学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个大早”却送孩子“赶了个晚班”。

总之,学前教育“小学化”对我们的孩子百害而无一利。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幼儿教育工作者,幼儿家长的关注

第四篇: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幼儿教育小学化

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孩子在幼儿园学什么?

一、什么是“幼儿园”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是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创建的,原先他把自己办的育儿机构取名为“婴儿职业所”,但总觉得不妥。后来有一天,他和助手们在树林中散步,看见大自然的花草树木而顿生灵感,决定取名为“幼儿园”。他觉得幼儿的活动场所应该像花园一样自然、清新、美丽,幼儿就像茁壮成长的花草树木,幼儿教师就像富有爱心而辛勤的园丁。因为“幼儿园”的称谓贴切、顺口,富有诗情画意,蕴涵了幼儿园的精神实质,这三个字便超越国界,在世界上广为沿用。按照“幼儿园”的来历来理解,幼儿园就应该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快乐花园

二、幼儿园的重要性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获奖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幼儿时期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句话说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这句话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

三、幼儿学什么

1、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学会怎样交朋友

3、学会请求帮助

4、学会剪剪、贴贴

5、学会遵守规则

6、学会对自己负责

7、学会辨识标记、概念、节奏

8、其它能力的培养

1、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立性的锻炼恐怕是小宝贝们在幼儿园要学习的最首要的一课。 在家里,父母们会没有什么意识地倾向于帮孩子做一些细小的生活琐事,比如扣扣子、系鞋带、穿衣服等,甚至爸爸妈妈们在送宝贝去幼儿园的时候,会帮他们把小书包一直背到教室。父母的关怀无可非议也自然而然,但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就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了。他们要学会渴了自己用杯子接水喝,午睡前自己脱衣脱鞋,睡醒自己穿戴好,他们要学会自己上厕所,并逐渐熟练饭前便后自己洗手,他们还会学着在每次玩玩具后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位„„ 这些简单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不仅能增强孩子的独立性,也能够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孩子在能力和心理上都更加坚强。

2、学会怎样交朋友

怎样和小朋友们相处是现在独生子女社会宝贝们面临的艰巨现实。或许在上幼儿园之前,孩子们也会通过一些机会或途径有过类似的和其他小伙伴儿接触的经历,比如和亲戚的小弟弟小妹妹,或者在小区里一起跑过跳过的小朋友,等等。而幼儿园能够提供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和时间、空间去学会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不同的小朋友建立友谊,怎样处理各种人生之初的简单人际关系。 孩子们会在集体中学着如何接近其他的小朋友,并找到可以开始谈话的话题。“我也有这样一个米老鼠的水杯。”“嗯,我的杯子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未来的亲密挚友也许就是这样相识的。孩子们也会从中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领悟一些社会交往的技巧,比如他会把关注点不只放在自己的身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别人,比如他会用“你如何如何„„”来代替说“我如何如何„„”来开始和别人的交谈。而在群体中,他们也会慢慢学着如何能够让自己和让别人都感到快乐,以至于大家都感觉舒服。这些与人相处的经历已经锻炼对于他将来上学乃至在集体中工作都会有着很大的帮助。而幼儿园里也必然会遇到不愉快,和小朋友争吵或打架了,他们也可以学着怎样自己解决问题,怎样和好,怎样继续一同玩耍和相处。 人与人的相处是人生中无可避免也充满艰难和困惑的一个境遇。孩子们能从小实习和适应这些人生难题,总是对他们有一些好处的。

3、学会请求帮助

学会寻求帮助,或者说出自己的困难;学会和老师相处,其实也是孩子们可以在幼儿园里获得的一大收获。 会有这样一部分孩子,他们在集体中会过于羞涩和胆怯;在操场上玩的时候摔疼了、跌破了也不知道向老师求助;不会做的事情也不问;小便解出了也不和老师说等等。这是许多小朋友都发生过的情形。在幼儿园里,老师会鼓励孩子大声说话,有事告诉老师。有没有发现:原来羞羞答答的孩子更懂得怎样保护自己了?有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他的幼儿园老师在孩子的未来的求学生涯中至关紧要,直接影响着孩子今后同其他老师和成人的相处方式。如果孩子能够从家庭之外的长辈那里得到肯定、温暖和威信,那么,这种积极的经验会促使他们充满信心地去面对和处理其他各种各样的关系。 可能有很

多家长会说,这和孩子的性格有关系的。是的,这与孩子的性格是有一定的关系,但他们通过培养、锻炼是可以增强这方面的能力。尽管在那些比较外向又会要求关爱或关注的孩子中间,想得到更多的注意会比较不容易,但这些孩子在锻炼着寻求帮助、讲出自己的困难的同时,其实是在挖掘和发展着自己内心的强力和自信,这是有助于孩子的情商的发育的。

4、学会剪剪、贴贴

不要小看了孩子从幼儿园拿回家的那些他自己制作的粘乎乎的手工或者画的有点儿“抽象”的画儿,那不仅是他们创造性的最棒表现,更是对他们小手功能的必要锻炼。 在幼儿园的手工课上,孩子们会和大大小小的纸片、纽扣、绳线、剪子、小刀、胶水、画笔等等打成一片:剪子在他们的手中被磕磕绊绊地操作着;小刀裁出的纸片还带着毛边;那么小的扣子被他们十分精心仔细地粘在“小猫”眼睛的地方;给公主的彩虹裙子涂颜色,那么多颜色他们却涂得那么边际清晰而不混乱„„ 也许有的孩子会在这时更喜欢折纸,有的孩子则更喜欢画画。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孩子每天都会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事就行了。这些剪剪贴贴、涂涂画画能够更好地锻炼孩子小手的肌肉和筋骨。这种训练在学龄前是十分关键的:它会给孩子在上学之后写字这项每天必有的“体力活儿”提供一定的基础。专家指出,所有的小朋友都应该重视这样的动手经历,这样孩子将来学习写字会容易得多。而制作手工,也能进一步深化孩子从婴儿时就开始发展的精细动作。而手部精细动作的强化还能够促进大脑的发展。这些精细的工作,同时培养了孩子的细心、观察力和分辨相类、相似事物的能力。幼儿园里的纪律性和规矩,还有集体生活带给孩子们自律的自觉意识,都为他将来的学校生活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5、学会遵守规则 在幼儿园快乐轻松的气氛中,其实贯穿着许多规则,日常的事物也都有自己的程序:上课的时候,孩子们会找到自己的座位等待;手工课结束了,会把画笔收到架子上,把废纸或垃圾扔到垃圾桶;做操时,他们自动就排好队;该午睡的时候就不能任性乱吵,因为那样会影响其他小朋友„„同时,集体生活也会加强孩子的自制力,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他不会随便插嘴,因为那样会影响其他小朋友;也不会像平时在家里听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一样,一会儿走神儿想吃东西,一会儿又不专心要玩儿汽车,孩子多少都会克制自己的那些任性的冲动,更多从一个大环境去考量自己的行为。 6.学会对自己负责

幼儿园里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户外活动,跑步、滑滑梯、攀登和球类游戏,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身体机能和协调能力得到了最好的锻炼。 操场上的活动也锻炼了孩子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社交能力。怎样蜷起腿钻过那个圈圈,怎样找小朋友同自己一起玩跷跷板,操场上的自由活动同跟爸爸妈妈去公园玩可不一样,在公园里,爸爸妈妈的眼睛老盯着孩子,会告

诉孩子每一个项目怎么玩,为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喝彩。而幼儿园操场上的活动是完完全全由孩子自主的,他们学会了真正对自己负责。 7.学会辨识标记、概念、节奏

幼儿园里没有认字阅读课,但孩子在这里认识了数字,辨别了物体的颜色、形状。知道把两种颜色调和在一起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知道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正方形的。 研究表明,学习唱歌跳舞,懂得了节奏感令孩子朗读的水平提高了;搭积木对于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概念大有益处。然而,就像小男孩不太喜欢手工课一样,女孩子通常会忽略积木。专家指出,搭积木过程中孩子学会了排序和分类。如果孩子想搭一个高塔,手上又没有长积木,他们会发现两块小积木拼起来可以变成一条长的。这就在无形中为孩子将来学习除法、分数和几何打下了基础。

8、其它能力的培养

有一些东西,虽然在家里也可以做,但毕竟幼儿园能够提供给孩子一个持续的、精神集中的、共享的和能动性的环境,它带给孩子的刺激和启发乃至带动,会比在家中进行要更有效果。 讲故事――会话的训练。在家里虽然也可以进行亲子共读,也可以通过父母和孩子互相讲故事的方式来锻炼会话能力,但幼儿园里,小朋友很多,老师会通过上台讲故事、小朋友接龙讲故事、几个小朋友扮演不同角色地编故事等等更丰富的方式,给予孩子更有趣和多方面的练习。唱歌跳舞、演小话剧――模仿能力、表现力和勇气的训练。父母或者家里的其他成员,毕竟都是家里人,孩子在他们面前肯定要比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老师们面前要放松和自然。所以,在幼儿园里的表演,不仅会让孩子因为适度的紧张而更加认真,更能够让孩子锻炼胆量和大方的言行。

四、教师教什么

例子:一次游戏活动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中班的游戏“冲过地雷区”,孩子们要小心翼翼通过布满彩色纸球“地雷”的小路。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先跑步热身。然后老师在地上画了一连串大小不一,疏密相间的圆圈,然后让

第五篇: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

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以及原因,并提出改革建议。

答:教师在知道角色游戏时应注意:

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开阔眼界是发展角色游戏的基础,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途径,如散步、郊游、参观、看电影等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激发儿童的游戏兴趣。

2、尊重儿童的意愿。

角色游戏的主题反映了儿童对周围生活的认识,主题应该由儿童自己提出,教师不要硬性规定。对于年龄小的儿童,教师可以利用玩具以及富有情感的语言启发儿童,帮助他们确定游戏主题。例如,教师看到一个孩子在使劲的切菜,便可启发说:“你忙着切菜,给谁吃啊?”孩子说:“我给幼儿园切菜”。老师接着说:“那你是幼儿园的厨师了,你跟谁玩幼儿园的游戏呢,你还会烧饭吗?”等。

在选择角色的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儿童扮演各种角色,根据他们的经验自由表现。

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角色游戏是按儿童的意愿进行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可以充分、真实地表现自己,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每个儿童的特点与表现,通过游戏教育他们。例如,一个儿童胆小、孤僻,很少参加游戏,教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可以带领他去参加别的儿童的游戏活动,到“商店”买东西,到“娃娃家”做客,并鼓励他大胆与人交往,说话声音要大一些等

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当儿童游戏出现困难,或者游戏内容单调乏味,以至于不能顺利进行等情况,教师可以适时地参加到游戏中,扮演其中的角色,可以起到示范榜样和指导作用。如,儿童在玩食堂游戏时,出现了混乱局面,教师可以扮演卫生检查员的角色,提出改进意见,使食堂工作变得有秩序了。

·试分析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及原因,并突出改革建议。

答: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危害:

1、影响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

2、制约幼儿智力的发展;

3、压制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4、不利于幼儿入学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学前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

1、迎合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2、师资力量薄弱;

3、办学条件差。

学前教育区别与学校教育,要杜绝学前班“小学化》倾向。

1、以游戏活动为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

学前班的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主,掌握知识不是学前班的主要目的,而应通过游戏活动来增强体质,增长经验,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根据农村幼儿卫生习惯差、社会适应能力弱等热点,抓好生活常规的培养和文明礼貌的教育。农村幼儿没有养成个人身体和服装清洁卫生的习惯,而且语言表达能力差,不爱说话,教师在日常教育中要重视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还要使幼儿逐渐学会与别人相处,待人有礼貌等行为规范。

3、根据农村幼儿知识面窄、语言表达能力差等特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读写能力,为入小学打基础。

由于许多农村学前班附设于小学内,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小学生到学前班当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动,既丰富了幼儿生活,同时使幼儿学到许多知识。

4、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幼儿进行教育。

农村在自然条件上与城市相比有无与伦比的优势,有广阔的户外活动场地和丰富的自然材料,如各种豆子、树叶、石子、麦秆、黄泥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教学玩具、布置环境,开展各种游戏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发展孩子的能力。

5、正确评价学前班的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机构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测验与考试,应该综合评价儿童发展水平。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通过幼儿在教育教学中的表现进行的,主要评价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对学前班教师的考评,更多地注重教师的全面技巧。

上一篇:学校后勤管理研究下一篇:信息技术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