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文章对近几年来高校中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进行了归纳整理,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数学人才的需求做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基于大学生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具体措施,从而使高校达到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数学人才的目的。

第一篇:应用数学专业毕业论文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毕业设计探索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是人才培育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改革十分关键的一步。文章以宜宾学院为例,结合该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课程的现状及不足,探讨毕业设计的改革措施,提出适合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宜宾学院;工程管理;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西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1],宜宾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加快理论教学向应用型教学转变,制订了有效的应用型教学计划。其中,“智慧校园工程”是毕业设计体系改革的切入点。

1 传统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现状

1.1 传统论文质量差

国内许多的大专及二本院校相同,只采用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撰写完成一篇叙述不低于6 000字的毕业论文即可毕业。研究了解宜宾学院近几年的毕业论文质量,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撰写论文的质量逐渐下滑。多数毕业论文的语法出现错误,多数毕业论文中语法使用错误,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格式不正确甚至不清楚怎么修改,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没有体现应用性,大多数是搜集几篇论文拼凑在一起。有些學生的毕业论文在百度文库搜集资料,有些资料的参考价值有待商榷。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直接拿别人的论文使用。毕业论文指导和撰写过程中,一些指导老师没有按照学校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程序给予学生指导,一些学生外出实习也不把毕业论文当成必修课对待,导致一些学生不知如何撰写毕业论文,不知如何看学术论文,不知如何撰写论文开题报告,不知如何撰写论文摘要,最后拼凑一篇,草草了事。

1.2 应用型论文题目较少,脱离地区人才需求

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雷同较多,多数题目学生自拟,指导教师提出参考意见,大多数选题缺乏创新应用型新意,理论与实际结合比较少,适应地方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少之又少。同时,毕业论文选题较陈旧,无应用价值。此类毕业论文的撰写,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得不到应用,更脱离了“智慧校园工程”的基本要求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1.3 双师型教师缺乏

由于本校专任教师毕业后直接在课堂一线授课,没有管理工程经历,缺乏工程管理、工程预算、工程设计经验,同时,科班出身专业教师人数较少,由于学生人数增加,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偏多,指导教师无法高水平地完成指导任务。

1.4 未突出应用型特色

在办学初期,宜宾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的构建依托土木工程类大学课程体系,毕业设计也主要以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毕业答辩作为重要环节,不能很好地体现“创新型应用人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新时代办学思想,难以突出工程管理专业的“智慧校园工程”的创新应用型办学特色。

2 毕业设计改革的新模式探索

2.1 毕业设计基本思路改革

宜宾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以“智慧校园工程”为依托,体现“过程—细节—应用型”全程监督管控,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前提,构建高质量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体系。首先,以“智慧校园工程毕业设计体系”为基础,研读修改培养方案,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突出毕业论文教学内容,突出创新应用型培养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明确具体毕业论文任务书。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师申请课题中,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和参加全国土木工程类大赛,锻炼学生的写作规范和动手能力。再次,开展校企合作,宜宾学院采取“3+1”和“1+3”课程体系模式。“3+1”指学生在校学习3年,夯实基础课和专业课,第4年去校企合作企业实习,采用双导师制。“1+3”课程体系的内涵是:“1”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基本课程,包括创新性思维与方法、区域经济与产业政策、智能与绿色建筑,分别从校级、院级与专业级层面,多层次培养本专业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3”是指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课程,由人文社科或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应用创新课程方向等3大类型构成[2]。该“3+1”和“1+3”模式以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旨在为建筑行业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的高端职业人才。最后,采用“理论+实践+创新”的校企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

2.2 毕业设计体系改革方案

本科4年级开始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总共包括24学分的课程、5大模块的内容,分别是实验课程、实践课程、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智慧校园毕业设计体系。宜宾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包括工程管理施工方向和工程管理造价方向两大方向,下面将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实施的具体方案做简单概括。

2.2.1 实验课程

通过对四川省和宜宾市工程建设现场实验分析,与施工现场接轨,工程管理实验室添购了混凝土回弹仪、拉力计、全站仪和GPS-RTK等仪器,增加了混凝土抗压试验、钢筋拉拔试验、GPS-RTK测量,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2.2 实践课程

毕业设计体系中的实践课程既不是通识课,也不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延伸,而是依据建筑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补充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且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工程管理专业为施工方向的学生开设建筑工程资料和BIM课程,为造价方向的学生开设广联达概预算和宏业课程,一方面补充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实践部分,另一方面与建筑企业合作,采用定向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施工、预算等专业化人才队伍[3]。

2.2.3 认知实习

通过对四川省和宜宾市工程管理专业需求的调查和毕业生就业数据的分析,确定了工程管理专业的两个热门行业,即施工方向和造价方向。邀请知名企业导师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介绍建筑行业就业前景,了解企业对施工专业和造价专业人才需求现状,着重培养服务地方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2.2.4 毕业实习

通过企业导师走进校园,学生走进企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同当地建筑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意向[4],供学生选择实践实习基地,同时,学生也自己联系本专业的实习单位,例如建筑规划设计院、勘察设计院、造价事务所、路桥施工公司等。实习期间,学生严格按照所在实习公司岗位要求进行实习,完成实习任务。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前期调研、投资规划、建设生产、运营维护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综合管理能力。

2.2.5 智慧校园

通过智慧校园系统,学生进入选取课题、指导老师下发任务书、学生撰写开题报告、线上线下过程指导记录、中期检查、最终答辩和成绩录入。过程中如出现学生态度不认真,不按计划进行毕业设计工作任务,将给予警告一次;超过一周联系不上本人给予警告一次;如果指导老师超过3次预警,将取消答辩资格。

3 提高与改进措施

通过2017届毕业设计改革试点,虽然改革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但改革成效显著,利大于弊。为进一步落实学校“创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毕业设计的改革工作仍將持续完善。

首先,学校层面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高实践课程的质量,完善毕业设计体系。校内指导教师积极从“理论型”向“双师型”转变,学校鼓励指导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用人需求。鼓励指导老师关注学科前沿发展,获取案例资料,并考取工程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建造师、一级注册造价工程师等建筑技能证书。逐渐增加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5]。

其次,与知名企业共同逐渐完善培养方案,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毕业设计改革为切入点,结合新的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思路,尝试进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突出“创新应用型”的定位,强化学生的文案能力、仪器操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

最后,加大校企合作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力度,真正落实学生的实习就业。在校内建立测量实习实训基地,如一平台、二平台、三平台为水准测量实习基地,分为闭合和非闭合回路测量路线,用于测量高差。一教楼、二教楼、三教楼为全站测量基地,每个教学楼为一个单位,用于测量高差和方位角。同时,积极联系四川省宜宾市住建部门、各区建筑投资集团,建立合作,订单式培养专业人才,为学生提供建筑施工、建筑设计、房地产管理的实习机会,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4 结语

依托“智慧校园工程”,构建智慧校园毕业设计改革系统,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明显改善。实践表明,通过“智慧校园工程”逐渐完善,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史增喜.高校本科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9-52.

[2]张小富.关于工程管理专业设计课程教改的设想[J].高教论坛,2010(1):93-95.

[3]谢晓晴.土建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建筑教育,2014(2):116-118.

[4]张明.应用技术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以河南工程学院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7(9):106-109.

[5]李志强.关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教改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6(6):86-87.

Exploration of applied graduation design fo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specialty:

taking Yib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Jiao Zhaoli, Wang Xiangli, Huang Mengt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ibin University, Yibin 644007, China)

Key words:Yibi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tion design; teaching reform

作者:焦兆利 王相立 黄梦婷

第二篇:理工类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探析

[摘要]文章对近几年来高校中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进行了归纳整理,根据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对数学人才的需求做了一定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基于大学生就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具体措施,从而使高校达到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数学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培养模式 数学专业 就业需求

当今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而高等院校培养模式远远滞后当今社会需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高校的数学专业由于所学习知识的基础性和数学应用的宽泛性,无疑对数学专业大学生的就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

一、当今社会对数学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众所周知,它广泛地应用在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现在,数学与经济、管理、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的联系也日益加深,可见,数学知识很重要。以数学作为职业的人员,在当今社会需求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专职理论数学研究人员

这一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数学素养要求极高,他们主要从事数学理论的研究,相对集中在数学研究机构、一些交叉科学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这批数学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稀有人才,能够达到这种数学素质的人员相对较少。

(二)数学基础教育教师

学校从小学到大学,数学一直是中小学和职业教育的基础课程,因此数学教师职业也是社会需求的一大部分。这部分数学从业人员,担负的工作主要是数学教学,辅助工作为数学研究。

(三)应用型数学人才

这类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比较宽泛,在实际工作当中,几乎各行各业都要用到数学知识,如对各种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计算机软件编制,行业数学模型建立研究等。这类就业虽然从表层看并非数学专业方向的就业,但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大量的数学知识,是社会需求数学人才的主要方向。

二、当今高校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去向与现实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一)继续深造学习

一个国家的数学理论研究水平关乎该国家的科技基础,因此,社会对高级数学人才是极度的需求。就社会对几类数学人才的需求来看,专职理论数学研究人员、交叉学科研究人员和高等教育数学教师,对数学素养要求较高。而大学数学专业只是初步完成了对数学人才的筛选,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具备了数学应用、开发、理论研究和数学教学等工作的基本能力,理工类的数学毕业生无论从学识上还是综合能力上还远远达不到数学高级人才的水准。但是,在本科生中有一批学生身上具备了再学习的潜能,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善于发掘,不能使“数学千里马”流失。如何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深造以便将来能够达到高层次的数学研究就业应该成为高校非常重视的问题。对于这部分具有数学潜能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主要途径就是考研,其中包括出国深造。分析高校数学专业毕业生考研趋势,考研方向主要集中在数学类、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考研比例较其他专业较高。在跨专业考研中,考研的科目中涵盖非数学的专业科目,为了便于学生顺利考研,给高校的数学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二)相关数学专业就业

1.数学教育就业。基础教育数学教师是以往数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从事教师职业必须经过严格的职业资格考试,考取教师资格证。在非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培养体系中涉及不到相关知识,因此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提前准备,进行职业规划。近年来,大中城市国立中小学基础教育数学教师入门要求提高,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提早准备,才能保证该方向的就业渠道;另一方面,在大中城市中,社会办学机构丰富,用人方式灵活,因此,吸引了一大批数学毕业生在社会办学机构从事教学工作,这部分占到数学教育学生就业的很大比例。现实中,一些农村校或一些偏远的地区,急需数学基础教育人才,但一部分学生宁可在城市待业而不愿意去急需的地方就业,可见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要纳入学生职业教育的范畴,让更多的学生发挥自身特长支援农村和边疆基础教育事业。

2.数学应用性就业。理工类数学专业的培养主要体现在数学专业的应用性,行业应用比较宽泛。社会行业对数学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应用、数据处理分析、数学模型建立和运行等方面。比如,IT行业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人才,制约IT人才的瓶颈往往是算法、建模,这些就涉及纯数学的内容,可是数学人才培养模式当中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只是基础,远远达不到行业的入门要求;保险金融行业,具有大量的数据,如何在这海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必离不开数学的数据处理、统计、优化等,但数学專业的学生对金融保险业的运行规则不了解,很难有的放矢。虽然,数学就业行业范围宽泛,但具体到每个用人单位来看,各行有各行的运行规则,如何使学校的培养模式适合社会的需求是学校调整培养目标的难点与重点。

(三)非数学专业的多元化就业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固定化阶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会主流价值观也趋于合理,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事业成功的追求、经济利益的考虑,都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和求职行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越来越明显,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造成的就业局势变化有一定了解,不再把自己专业知识当成自己就业的指导,而是从自己的喜好专长出发,“先就业,后择业”“创业也是就业”基本成为普遍接受的观念。因此一些数学系大学生就业方向专业特色不明显,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抱着再学习的态度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可以使得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就业,充实到社会中的各种岗位上去。数学系的学生经过数学的专业化训练,在对待事物的严谨性、逻辑思维的准确性、易于学习其他行业知识等方面综合素质较高,只要他们善于不断学习、踏实肯干,大都能做出优秀的工作业绩。

三、学校基于数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培养模式调整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实际需求相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完成了高校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数学专业招收人数虽然比其他理工类专业较少,但总的趋势是在缓慢上升,从而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人才市场对数学专业人才要求逐年提高,要求人才必须具备数学知识的复合性、实用性乃至行业的技能性。这种情况导致了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单位,出现了校企间的供需鸿沟。

破解“两难”困境的钥匙就是高校对数学人才的合理定位。高校的管理者想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自我学校在中国高校所处的客观位次、所处的地域社会经济环境、未来几年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所具有的主要学科专业优势和行业特色。学校制定的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不能过高过大,一定要具有针对性,从而保障数学专业的学生能够顺利就业。

(二)发挥学校自身特色调整课程体系

许多高校在编制数学专业课程计划时,仍然过多地强调基本知识及理论的培养,课程体系过于传统和保守,忽视了社会需求与专业特色,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数学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要按照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规格,走专业多元化培养之路,制定宽口径的人才课程体系,并设置柔性专业方向,给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发展空间。

1.保证基础数学学习。课程体系的调整要结合社会经济需求,数学专业建设应该围绕抓基础重应用的特色进行。传统的经典的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微分方程”等,必须严格进行专业的训练,这些数学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好其他科学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学生数学素养的必备科目,师资上要不断加大投入建设。

2.设计专业方向模块。学校的管理者要认真分析研究当今社会的数学需求,建立起可以持续发展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选择方向性学习,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根据当前社会需求热点设置经济数学、管理数学、金融数学、计算数学、统计学等模块。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必备的工作学习工具,因此计算机语言和数学软件的学习要贯穿学生学习始终。专业选修课程的灵活设置,充分利用学校其他院系的优势进行资源整合。例如,学生学习金融方向的数学,在专业选修方面,可选修保险专业的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学生学习计算机软件方向的数学,可以选修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语言、网络、操作系统的学科。争取在选修课的设置上和学生的选取上达到数学与应用的第一步融合。

(三)加大实训科目

任何学科都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学生的实训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之一。现行比较成功的模式有:

1.校内创设模拟实验室。有利于数学专业学生学习的模拟实验室主要集中在数学模型建立、软件设计、数据库管理、网站建设、股票数据分析等方面,在管理和运行方面模拟实际的企业运行,包括从管理制度的建立、团队的组合、任务下达分解到完成等,使学生进入一个实际的职场,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训练。

2.导师制度。任课的教师和学生结成相对固定的团队,使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组研究当中,便于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从而指导学生学习研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

3.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企业订制人才培养模式,把企业入职培训提前到学生的培养体系当中,利用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在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阶段可以植入企业,做企业实际相关课题,学生毕业通过企业的相关测试后就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工作。这样,学校培养目标明了化,同时节约了企业入职培训时间和成本,提早进行了人才的孵化,实现“企业 、学校、学生”三赢,从而促进学生就业。

(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就业的市场化,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已成为高校的重要工作。广义的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大学教育教学特点及其管理方式教育、职业生涯认知教育、学业规划设计、大学期间参与社会工作的计划、寒暑假期社会实践计划、各类专门技能学习计划、求职与择业技巧等内容。可是,参与培训的教师基本上为在校教师,缺少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学生从中很难对实际职业生涯有真实的了解。从各高校的实际经验来看,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学生的顺利就业能够起到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

1.名人讲坛。当今社会,一批有识之士已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到优秀,同时还热心于公益事业,如李开复、马云、卢勤……学校的管理者如果能够不间断地把这些名人学者请进校园,开展名人讲坛,那么,这批优秀人才身上所具有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敬业精神、对待事物的热忱等等这些优良的品质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李大潜、张顺燕、张楚廷、顾沛……听过这些数学大家和数学教育家作报告的学生,无不对数学重新审视,发现数学所展现的不同侧面,有些学生因此而改变了人生方向。名人讲坛坚持下去,学校的综合文化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2.企业培训。企业运作方式、规则以及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实际要求,单从学校的指导和书本语言描述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者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把学校合作单位的管理人员请进学校,介绍企业规章制度以及运行模式,提出对人才的要求,明确在校生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做好从业的准备;充分利用以往毕业生的资源,请优秀的毕业生回校,给师弟师妹作报告,根据切身经历介绍学习与职业的关系,指导学生就业方向,从而缩短了企业与学生距离。因此学校要加大和社会的联系,积极建立校企联合平台。

3.职业素养培训。高校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一个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如果有参加全国建模比赛的获奖证书、编制的程序模块或者在企业的实践经历,很快就能够被合适的企业录取,职业技能对大学生求职来说还是必备的条件。另外,一个学生如果积极参与公益事业、政治上要求进步并且有自己的一些非专业特长,如音乐、体育、艺术等方面,也是企业选拔人才考虑的地方。这些综合因素会反映出学生是否具有敬业精神、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强弱、心理是否健康等。学生一定要重视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加大市场的竞争力。

4.打造职业化的校园文化。高校要针对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不同需求开展职业讲坛、职业训练营、校园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设计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可以了解到行业的市场定位、发展前景、用人理念等,解决广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学生通过组织活动不仅锻炼了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处事能力、协调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步入社会所需要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因此,高校要积极打造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发挥校园文化环境育人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总之,数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既有数学专业的个性同时又具有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共性,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学人才,又能满足学生个性要求的职业,是教育工作者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鄭文晶.在数学专业的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7(5).

[2]谢安国.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与就业观教育新探[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3]高晓琴.论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27).

[4]王洪秋,贺龙军,张瑞.高校就业素质拓展教育探析[J].成人教育,2011(8).

作者:张凤敏 马仲立

第三篇:广西旅游类专业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摘 要】文章通过对广西旅游类专业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在工作情境中运用英语服务的现状,并对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提升旅游类专业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对策和措施,为酒店、旅游企业和院校在旅游类专业人才语言能力培养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广西;旅游类专业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截至2019年,国内入境旅游人数达1.4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广西作为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加上我国全域旅游和全民旅游新时代的来临,酒店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在众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中,英语能力逐渐成为衡量和考评人才的关键因素。广西开设旅游类专业的院校众多,几乎每所高校都开设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因此每年畢业生人数庞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广西旅游类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并不理想。

1 广西旅游类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现状

在过去的3年中,笔者走访了广西13家五星级酒店和6个旅游景区,通过与酒店、景区旅游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实习生,以及这些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和交流,了解到学生在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服务的能力,具体表现如下。

1.1 英语服务能力整体不强

在走访的酒店和景区中,笔者发现五星级酒店前台、总机、预订部、西餐厅、客房部员工接触外宾的频率较高,因此为外宾提供服务的机会也较多,所以相比其他岗位,这些岗位对员工英语服务能力要求也相对较高,酒店在招聘这些岗位员工时通常会强调员工要具备基本的英语日常交流和服务能力,并通过面试了解员工的英语服务能力。在景区和旅游企业中,提供一线服务的岗位如前台、景区讲解员、导游等,对英语的要求会高于其他二线岗位。但笔者从访谈和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在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明显信心不足,自评较低,甚至有些综合素质较高、形象较好、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也不敢申请接触外宾频率较高的岗位,如西餐厅、总机等。有些已经在前台工作的学生由于自身缺乏英语服务能力或英语服务有效性低,他们通常感觉压力巨大而时常要求调岗,还有些学生甚至在工作中回避为外宾提供服务的机会以减少自身的压力或避免出错。调查显示,广西五星级酒店真正符合岗位英语能力要求的员工只占极少数,远远不能满足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所以严重制约了五星级酒店的发展。

1.2 英语服务能力自评较低

笔者为更真实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跨文化交际能力5个方面设计了1份问卷,并分发给旅游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按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级别进行自评。总体上,受调查的学生英语自评能力都较差,尤其是中职、高职毕业的学生,其中选择“较差”和“差”的比例占70%以上,远远高于“好”“较好”“一般”。在听、说、读、写和跨文化交际能力5个方面,大多数受访者都认为自己的听、说能力非常糟糕,写和有阅读能力较差,交际能力经常需要借助于肢体语言或求助于同伴解决,总体来说英语服务能力自评很低,信心明显不足。

1.3 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弱

近年来,随着我国与国际合作交流越来越深入,各行各业急需一批具有扎实技能与一流眼界的高素质从业人员,因此开设旅游类专业的学校和具有国际视野的酒店和旅游企业也开始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比如学校会给旅游类专业学生开设旅游英语、旅游英语听说、酒店服务英语、欧美概况、客源国概况、旅游文化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笔者通过调查和访谈了解到,学生虽然在校时学习了大量的专业英语单词和句型,模拟了诸多工作场景的对话,也了解了大量客源国的文化习俗和社交惯例,但在对客服务中却无法有效地灵活运用,或无法“调取”大脑中早已存储的知识,出现了知识和运用完全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学校教学缺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难免出现与真实情境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灵活应用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对客服务中经常忽视客人的个体差异,无法提供有效的服务。

2 旅游类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存在问题分析

2.1 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不够

近10年各大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有所降低,很多中小学阶段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方面普遍较弱,他们在词汇量、语法、语言交际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旅游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虽然接受了大学英语、酒店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学习,实习工作期间企业也会对他们进行岗位英语培训,但由于他们的英语基础薄弱、词汇量少,很难在短期内有很大提升,所以学习和培训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2.2 不了解不同国家的英语口音

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平时英语能力较好、听力不错的学生在对客服务中也会出现难以理解客人表达内容的情况,他们觉得客人的发音很“怪”。经过了解发现,这些客人并不是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在表达中均带有一定的口音,尤其是来自印度、日本、东南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客人。而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时所接受的都是标准的英音或美音训练,平时几乎没有接触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英语口音,因此在工作中就出现不明客人所云的现象。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英语口音是有区别的,在平日学习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和适应不同地区的口音,这样在工作中即便遇到上述情况也不至于慌乱。

2.3 缺乏自信心、不敢主动交流

很多学生反映工作之后感觉原有的英语能力越来越弱,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不敢主动跟客人交流沟通,怕出错、怕丢脸,每逢为外宾服務时也尽量采取躲、避、硬着头皮服务的态度,而不是把握服务机会提升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久而久之,原有的英语能力会逐渐丧失,进而在服务中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3 提升旅游类毕业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对策和措施

3.1 夯实英语语言基础

笔者了解到广西区内一些院校非常重视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服务类专业自大一开始就开设大学英语、旅游英语或酒店英语课程直至学生离校参加跟岗实习,且授课内容非常有计划,英语课时安排也非常有保障。同时,笔者也了解到区内大多数院校英语类课程课时经常调整,课时难以保障,开设学期也不固定,因此教学效果很难保证。众所周知,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持续、需要不断训练积累的过程,没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学生后续学习会受到阻碍,所以学校一定要从大一开始重视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加强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的训练,这样才能保障学生后续学习能力。

3.2 纠正语言学习观念,培养语言自信

“哑巴英语”“聋哑英语”在我国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跟学生语言学习观念有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学生比较忽视英语口语技能训练,或明知道很重要,但平时使用的机会、场合不多,使用紧迫性不高,于是就不够重视,而是把更多学习精力和时间集中在读、写、听、译方面,当然这种现象跟我国英语考试评价体系也有一定关系,我国考核评价体系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多侧重学生听、读、写、译方面的考核,一般针对英语口语的考核很少。“哑巴英语”“聋哑英语”出现的另一原因是学生缺乏语言自信,这在我国大中专院校学生中非常普遍,深层次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表达没有信心,害怕出错。所以笔者认为帮助学生转变语言学习观念、培养语言自信是当前院校迫在眉睫的事情。

3.3 企业员工英语培训要落到实处

涉外酒店和旅游企业在员工入职后一般都会为员工组织英语语言培训,培训内容通常会涉及酒店、旅游日常服务用语,以及专业术语、部门岗位英语等,但笔者从访谈中了解到酒店和旅游企业的培训和考核方式通常比较单一,培训内容单调、枯燥乏味且零散不够系统,培训人员也不够了解行业或缺乏一定的培训技巧,还有些酒店和企业的英语培训只是例行公事等,因此培训效果往往不理想,这种现象在国际酒店中有所改善,在国内酒店中就比较突出。因此,笔者认为现有企业对员工的英语培训一定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培训改革。首先,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部门培训内容一定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员工实际工作场景系统编制,保证培训内容实用并有针对性。其次,培训方式要灵活多样,枯燥的讲解背诵会令人乏味,并且难以保证培训效果。再次,企业应当聘请有名望、有经验的专业培训师进行培训,应当将培训纳入部门年度考核机制。最后,培训应该设立考核机制并制定一些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员工的参与度和学习欲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培训。

3.4 加强专业英语教师培训

教师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培训专业英语教师意义重大,因此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委派旅游、酒店英语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酒店、旅游企业进行企业顶岗或实践锻炼,或与校企合作酒店及企业专门聘请服务语言能力较强的专家或管理者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系统的岗位英语培训,确保教师了解酒店、旅游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了解不同岗位的语言需求,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

4 结语

随着旅游行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语言能力已经成为酒店和旅游行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标配,同时也是影响人才竞争和职业晋升的关键因素,因此旅游类专业毕业生不仅要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更要发愤图强不断提升自己的语言技能。中职、高职院校要跟酒店、旅游企业展开紧密合作,了解市场需求,培养出符合市场规格的国际化旅游类服务人才。

参 考 文 献

[1]王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8):180-181.

[2]李亚青.从酒店员工英语语言现状看酒店商务英语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8(33):67-68.

[3]陈军容.基于星级酒店对英语服务人才培养要求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2):10-12.

[4]杨懿.国际酒店实习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途径研究[J].才智,2018(25):93-94.

[5]谭益兰,王昊,周洁.拉萨五星级酒店员工英语服务能力调查[J].西藏发展论坛,2020(4):71-75.

作者:陈金凤 蒋玉娟

上一篇:现代汉语词汇教学论文下一篇:中职教学问题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