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2022-10-10

在人生的每一阶段,我们总是有着不同的目标与期望,有着生活的目标,也有着工作的目标,还有人生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与期望,就需要具体的计划,在拟定计划时你是否会感到迷惑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北京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

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人口计生系统“阳光

计生行动”实施办法》的通知

京人口发〔2010〕6号

各区县人口计生委:

为贯彻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阳光计生行动方案》,深入推动阳光计生行动,促进全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特制定《北京市人口计生系统“阳光计生行动”实施办法》,望认真贯彻执行,开创性地开展“阳光计生行动”。

联系人:于小龙;联系电话:83970957

二〇一〇年一月二十日 北京市人口计生系统

“阳光计生行动”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开展人口计生系统“阳光计生行动”,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增强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首都良好人口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提高人口计生工作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水平、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服务行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为了规范工作,提高质量,促进行动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开展“阳光计生行动”,要以国家人口计生委《阳光计生行动方案》和《市人口计生委关于落实国家人口计生委<阳光计生行动方案>的意见》为依据,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民主评议、社会监督为重点,以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实行“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为目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依靠人民群众,着力解决突出问题,有效防止不正之风。

第三条

为了确保“阳光计生行动”顺利进行,市人口计生委纠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阳光计生行动”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驻委监察处。各区(县)也可设相应机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2 第二章

内容和标准

第一节

以政务公开带动“阳光管理”

第四条

全面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深入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群众知晓率达到80%以上。

第五条

强化领导机关宏观管理职能,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监察现代化建设工程,增强决策透明度,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 第六条

以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为重点,全面推进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政务公开,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实现“阳光管理”。到2012年群众对依法管理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第七条

加强“阳光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建立健全以下八项制度。

(一)政务公开制度。明确政务公开的基本要求、公开的内容和时间等。长期公开的内容要按上级要求及时公开,动态公开内容和需要变更的内容要在规定时间内公开。

(二)决策公开制度。建立政(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明确专门负责人员;政(村)务公开领导小组要坚持议事会议制度,讨论决定公开的内容,研究解决公开中遇到的问题。

(三)意见公开制度。定期制发政务公开征求意见卡,及时征求群众意见、建议;适时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按期办理答复。

(四)监督公开制度。市区两级人口计生部门要聘请人大代表、政协

3 委员、群众代表担任政务公开行风监督员,监督公开的内容和质量;领导小组每年要召集1~2次监督员座谈会,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征求意见和建议,对监督员提出的建议,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和落实。

(五)管理公开制度。要将有关文件、统计报表、记录和简报信息等资料进行分类归档,保证资料真实、齐全、完整,做到存放有专柜,管理有专人。

(六)评估公开制度。各级人口计生政(村)务公开领导小组每年对政(村)务公开工作进行一次评估,写出评估报告。评估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明查和暗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七)举报投诉制度。市、区(县)、乡镇(街道)必须向社会公布一部以上举报电话和设立一个以上举报箱,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投诉,对投诉举报的信件在规定时间调查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做到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

(八)责任追究制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政(村)务公开单位给予通报批评:政(村)务公开栏设置不符合规定要求;公开内容不齐全、不完整;动态公开内容没有按规定时间公开。

第八条

政务公开内容齐全、重点突出。主要公开“十项内容”:主要政策法规、部门职责、办事程序、收(免)费依据及标准、办事结果、廉政自律规定、服务承诺、承办人、联系电话、监督人员。 要区分层次,突出政务公开重点:

(一)区县人口计生委要重点公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安排、社会关注或反映比较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及处理情况,重点项目落实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重要政策、文件执行情况,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报、发生和处置情况,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审批事项等。

(二)乡镇(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部门,重点对本市现行人口计生政策公开;对生育服务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流动人口婚育证办理程序公开;对奖励扶助、特别家庭扶助、优惠对象确认等程序公开;对免费技术服务项目公开;对行政处罚项目、社会抚养费征收依据、标准、程序公开;对人口计生工作纪律规定、流动人口农民工维权、监督投诉、服务承诺等内容公开。

(三)各级人口计生技术服务机构、避孕药具管理机构以及其它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企事业单位,要重点对其机构职责和办事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公开;收费项目、依据、标准公开;财务收支及经营情况公开;承担重点项目落实情况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公开;国家免费避孕药具发放及管理情况公开;其它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过程中制作、获取的信息等公开。 第九条

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做到“九不”:

(一)不违反规定擅自提高或降低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或巧立名目乱收费乱罚款乱收押金;

(二)不收受与其行使职权有关的单位和个人的现金、信用卡、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三)不以各种名义向上级部门及工作人员赠送礼品、现金、信用卡、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四)不到下属单位、部门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

(五)不铺张浪费,用公款支付娱乐、健身等费用,以开会、考察、培训名义变相公费旅游;

(六)不向基层摊派各种报刊订阅和商品购买;

(七)不以经济处罚代替落实节育措施,以罚代管;

(八)不刁难群众,利用生育证审批发放权谋取私利,乱发生育证,出具假证明;

(九)不弄虚作假,瞒报、漏报、虚报、篡改统计数据,骗取荣誉。 第十条

着力解决以权谋私、乱收费罚款问题,推进依法行政和党员干部带头实行计划生育,防治不正之风。

第二节

以民主评议推动“阳光服务”

第十一条

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长效机制,坚持评议为动力,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上下联动,争先创优,推动依法管理、优质服务提质提速。

(一)突出重点,继续在农村基层深入开展“请农民兄弟姐妹评计生”活动。推动基层转变作风,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兑现服务承诺。

(二)继续在城市社区开展“请流动人口评计生”活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便民服务窗口,尊重和保障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

(三)上下联动,继续在系统内开展“下评上”活动。推动领导机关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真正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让群众得实惠,使服务更温馨更“阳光”。

(四)争先创优,积极参与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创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活动。重视评议结果的运用,及时把下级人口计生委部门的参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推动行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第十二条

区(县)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大厅)要健全网上审批、全程代办、信息交流、动态监控、绿色通道等功能和机制,规范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工作,提高办事效率,着力解决服务意识不强、质量不高、作风不实等问题,全面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一)在服务大厅内实行科学管理,做到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效率、服务质量、服务结果等方面让群众满意。

(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大厅)要建立健全首问首接责任、办事预约、AB岗、过错追究、综合考评、文明服务等项制度。

(三)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大厅)要统一机构标识、服务窗口、便民用具、便民指南、服务承诺、工作职责。

第十三条

育龄群众办理一孩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等有关证明时,人口计生部门及工作人员应主动告知群众办理有关证件的程序,材料齐全、符合条件的,应及时办理,不能及时办理的,要说明情况和理由。

第十四条

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及技

7 术人员要指导、帮助已婚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

第十五条

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避孕药具、孕情检查、放取宫内节育器、人工终止妊娠术、输卵(精)管结扎术、复通术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的诊治等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育龄夫妻持计生部门开具的免费服务证明在有关医疗服务机构享受免费技术服务,费用结算事宜由有关单位内部进行结算。 第十六条

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指定的技术服务机构参加孕检,孕检证明寄回户籍地有效,不得强迫流动人口回乡参加孕检。 第十七条

人口计生部门要按照《行政许可法》和《北京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再生育申请进行审批,审批手续要简化,审批期限要缩短,方便群众及时领取再生育证件。 第十八条

免费办理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手术证明等证件,不得搭车收费。

第十九条

在发放有关证件时,人口计生部门不得人为设置法律法规规定以外的任何附加条件,如强制育龄群众在领证时签合同、协议或参加学习班等。

第三节

以社会监督保障“阳光维权”

第二十条

完善五项监督维权制度,推动“阳光维权”:

(一)完善行风热线制度。重点办好12356“阳光热线”,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方便群众咨询、投诉和反映意见、建议。建立领导干部定

8 期上线制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

(二)完善行风监督员制度。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积极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育龄群众代表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行风监督员,明确监督员的职权和责任,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充分发挥监督员在行风建设中的作用。

(三)完善实名举报奖励制度。把实名举报奖励资金纳入预算,及时兑现奖励。要认真受理实名举报,严格保密,据实反馈,通过实名举报奖励,调动人民群众监督人口计生工作的积极性。

(四)完善舆论监督制度。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重视发挥主流媒体的监督维权作用,对媒体报道和反映的重大问题,要主动查处并及时报告上级人口计生部门,对反映不实的问题,要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五)完善层级监督制度。市人口计生委探索建立督查巡视制度,重点督办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纠正违法或不正当的行政行为,逐步形成依法行政督查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四权分离”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奖励扶助、特别扶助和贴息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实处。要探索建立再生育审批(许可)电子监控系统,积极利用现代技术防止不正之风。

第二十一条

推行信访限时办结制和行政问责制,提高信访举报件查实率和信访工作质量,增强监督维权实效。

第二十二条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9 第二十三条

严格执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群众工作纪律和检查考评工作纪律。

第二十四条

做好维权热线维护工作,保证维权热线的运行,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举报的问题限期调查答复。

第三章

检查和评估

第二十五条

人口计生系统“阳光计生行动”在市、区(县)、街道(乡镇)、村(居)四级开展,由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人口计生部门组织实施,从2010年开始,每年检查、评估一次。市人口计生委负责对区(县)人口计生委的检查、评估,区(县)人口计生委负责对街道(乡镇)人口计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检查、评估,街道(乡镇)计生办负责对村(居)“阳光计生”的检查、评估。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采用听取汇报、座谈、查阅档案、现场检查、走访群众等方式对下级人口计生部门开展检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要进行总结讲评,并把“阳光计生行动”纳入人口计生工作的考核之中。

第二十七条

各区(县)人口计生委可以从实际出发,制定检查评估实施方案或细则。

第四章

指导管理

10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指导管理,深入调查,培植典型,及时组织交流学习,不断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第二十九条

“阳光计生行动”实行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工作检查、评估制度。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建立“阳光计生行动” 工作档案,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

第五章

工作要求

第三十条

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要把组织和开展好人口计生系统“阳光计生行动”作为提高整体工作水平、提升干部综合素质、推动行风建设、建设北京良好人口环境的一个重要手段,予以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三十一条

各区(县)人口计生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细则,使工作开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要通过开展检查、评估,促进全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推动全系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第三十二条

各区(县)在实施活动中,要有计划地选派主管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相关培训,组织学习,积极参加本级和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引导和规范活动的健康发展。

第三十三条

坚持典型引路,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及时总结、宣传和推广经验,推动人口计生系统“阳光计生行动”深入开展。 第三十四条

坚持实事求是,力戒形式主义。把开展“阳光计生行

11 动”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与行风政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和完善工作的管理,建章立制,注重实效,建立工作长效机制。

第三十五条

本实施办法自2010年1月起施行。

第二篇: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五

【发布单位】80103

【发布文号】京计规划字[2001]866号 【发布日期】2001-05-18 【生效日期】2001-05-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京计规划字〔2001〕866号)

各有关单位: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已经市领导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是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精神和首都新世纪发展的需要,由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编制完成。该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推进城市化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是全市“十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望全市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促进本市城市化工作在“十五”时期取得更大的进展。

附件: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二00一年五月十八日

附件: 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

(北京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01年4月)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化水平,是“十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措施。根据这一战略要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提高市区现代化水平”。本规划是落实这一战略要求的专项规划,主要明确了“十五”时期北京城市化的目标和重点,并围绕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提出推进北京城市化的重大举措。

一、

一、城市化现状及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一)城市化现状 北京是一个既拥有中心城市(市区),又包括广大郊区农村的大都市地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北京的城市化稳步推进。1978年底到2000年底,全市常住户籍人口由850万人增加到110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由467万人增加到760.7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由54.9%提高到68.7%。1990年到2000年,郊区各类城镇数由77个增加到142个,平均每年增加近6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区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1990年的395.4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491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也由旧城区扩展到四环路以内。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城市功能得到拓展和完善。北京作为首都,以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国内交往中心功能为核心,又具备了辐射全国的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功能。城市功能趋向多元化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城市的辐射力与带动力。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正在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迈进。

但是,北京的城市化发展还很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郊区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虽然明显加快,但仍低于全市城市化水平,而且滞后于郊区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雷同、单一,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尚不完善;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比较缓慢,缺乏吸引力。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指导思想和观念认识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在规划上虽有安排,但规划深度不够;在建设和发展方式上重点不突出,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比较多,发展粗放;在城镇管理上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这些障碍也构筑了城乡分割的鸿沟,限制了人口的有序流动,阻碍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上述问题直接影响着城市化的水平和质量,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并着力解决。

(二)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十五”时期,北京推进城市化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表现在:

1、我国实施城镇化战略,城市化步伐加快。“十五”时期,国家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一项历史性任务和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全国城镇化总体部署中,北京被作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性大都市重点加以培育。这不仅为我市推进城市化指明了方向,而且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契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推动我市的城市化发展。

2、加快推进城市化,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需要。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城市。《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到21世纪中叶使北京成为当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十五”时期要加快推进城市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3、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根据北京实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北京要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进一步完善北京城镇体系,加快城市化步伐,显著提高城市化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

4、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提高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从郊区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的现实出发,必须加快郊区城市化进程。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推进郊区城市化,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使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第

二、三产业,从而减少农业人口,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扩大消费,提高郊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

二、推进城市化的原则和目标

“十五”时期,推进北京城市化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部署,按照《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要求,以推进郊区城市化为核心,把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郊区城市化的重点环节,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快小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形成对市区人口和农村人口有双重吸引力的城镇体系,促进人口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显著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促进城市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城市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构建起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的基本框架。

(一)推进城市化的原则

“十五”时期,推进城市化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继续坚持“两个战略转移”。城市建设的重点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促进市区提高现代化水平,远郊区提高城市化水平,使市区和远郊区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坚持规划先行。改进规划思想和方法,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城镇发展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

3、完善和发挥首都功能。在发挥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和增强经济、交通、金融、信息、科技和教育等多方面功能。

4、坚持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促进城市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工业化进程,同时积极推进信息化,为城市化奠定经济基础。

5、坚持体制创新。要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排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城市化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6、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进步。

(二)城市化发展目标

“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的目标是:

到2005年,按现行非农业人口统计,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75%,郊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5%。郊区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左右。郊区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二三产业占郊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重点卫星城初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相对独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各具特色的新城,人口规模要达到10万~30万人左右。力争基本建成一批经济发达、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力的中心镇,常住人口达到2万~5万人左右。

再经过五年的努力,到2010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郊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卫星城和小城镇进一步发展,在城市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四级城市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基本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城市新格局。

三、

三、推进城市化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卫星城建设

“十五”时期,要紧紧抓住推进城市化的历史机遇,切实加快卫星城建设步伐。不断拓展和完善卫星城功能,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使卫星城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增强卫星城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明确卫星城功能 卫星城的发展要为分担市区功能和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根据各自的发展基础和条件,促进功能完善,使卫星城既分担市区的相应功能,又承担本地区的综合功能。“十五”期间,要集中力量,选择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6个卫星城进行重点开发建设。

通州、昌平、黄村、良乡、顺义卫星城,要进一步增强作为本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功能,注重开发独具特色的功能,并承担市区延伸的部分功能,同时成为市区人口和产业转移的主要接纳地。“十五”期间,力争在功能开发上取得新的突破。通州卫星城,着重开发物流集散功能,发展成为京东地区商品交易及物资交流集散地。昌平卫星城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开发科技创新功能,发展成为北京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黄村卫星城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教育科研基地。良乡卫星城发展成为仓储物流基地和高教及科研基地。顺义卫星城发展成为现代加工业基地。亦庄卫星城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门城镇等卫星城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发展成为本地区的综合经济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促进本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发展各具特色的卫星城经济

卫星城的发展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增强与市区的经济联系和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力。

“十五”期间,卫星城要立足于自身的功能定位,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注重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中心。要以开发区和工业区为依托,发展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为市区配套的工业,积极吸收市区转移出来的加工业,有条件的还可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附加值高的现代加工业。要加快发展服务业,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依托中心市区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住宅和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根据本地实际,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行业,拓展卫星城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面向居民消费的生活服务业,改善消费环境。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并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对卫星城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按照市区的标准严格保护卫星城环境,确保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同时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提高卫星城的承载能力。

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落实具体措施和方案,以逐步达到并符合现代化城市标准的要求。

加强联系卫星城与市区之间的交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及早完成公路一环、公路二环和京密高速公路建设,规划连接卫星城和市区的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地铁八通线等。加强区域内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区域内交通运输网络,建成功能结构合理、设施较为完善、具有较高服务水准的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卫星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卫星城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建设、改造一批自来水厂、变电站、电网;有条件的卫星城推进天然气入户,推广使用天然气;加强集中供热系统建设,发展集中供热。

加快卫星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一批电信光缆和有线电视光缆,建设卫星城与市区的高速信息网,推进卫星城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强邮电局所建设,提高卫星城通邮能力。

加强卫星城环保设施建设,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及其配套设施,提高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卫星城生态环境建设,搞好环境绿化美化,完善卫星城绿化体系,加大卫星城城区街道、公园、小区绿化力度,增加公共绿地,建设园林式卫星城。

4、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形成高质量的生活服务体系,真正使卫星城具备相对独立的较完备的功能,拥有相对优越的人居环境。

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市区名牌学校到卫星城办分校,建设一批在全市有重要影响的高标准示范学校,开展远程教育,为卫星城居民特别是其子女提供就地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和条件。

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改善卫星城医疗条件。特别要加快急救中心、老年病防治、社区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开展远程会诊、远程医疗,满足卫星城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要。

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兴建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满足居民高质量的生活需要。

(二)加速推进小城镇建设

发展小城镇是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全市城市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十五”时期,要以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带动农村工业化的基地和集聚农村人口的重要场所,促进远郊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十五”时期,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增强特色的原则,重点抓好昌平小汤山镇、顺义后沙峪镇、通州宋庄镇、大兴西红门镇、怀柔杨宋镇等33个中心镇建设,建成一批经济发达、规模适度、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中心镇,带动全市小城镇的发展,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镇体系。

1、繁荣小城镇经济

发展小城镇的关键在于繁荣小城镇的经济。要根据小城镇的特点,依据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提高小城镇经济实力。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着力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围绕发挥小城镇功能,兴办各种服务业,因地制宜发展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要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及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业和休闲创业。积极开展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加强乡镇工业小区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服务,吸引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鼓励农村新办企业向镇区集中。要抓住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机遇,吸引技术、人才和相关企业向小城镇转移。鼓励城市工商企业在小城镇投资建厂。

2、充实和完善小城镇功能

进一步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逐步完善道路、能源、给排水、供热、垃圾处理、电信等设施,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居住条件。高度重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的信息化进程。高标准进行小城镇的环保设计与绿化美化设计,大力发展以植树种草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创造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村镇环境。切实搞好农村环境整治和村容村貌治理,彻底改变村镇环境脏、乱、差现象。

3、提高小城镇建设质量

从小城镇自然、历史文化特色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整体设计,精心塑造富有特色的小城镇形象,提高小城镇建设品味和档次,形成风格各异的现代化中心镇。

城镇建设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施工,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严格进行规划管理,规范建设程序,强化运用法律手段对规划、设计、施工进行监管。

要广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筑施工的科技含量,确保城镇建设的工程质量。

四、

四、推进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城市化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关方面密切配合、共同推进。从全市的角度着眼,需要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加强规划管理

用规划统揽城市化全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调整和详细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做好不同级别城镇规划之间的衔接,以及城镇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交通、土地、水利、生态环境等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权威性,用法律手段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二)加快市区产业布局调整和功能完善步伐

充分发挥市区对郊区城市化的推动作用,通过加快市区产业调整和功能改造步伐,带动郊区产业发展与功能完善,推动郊区城市化快速发展。

1、加快市区产业结构调整

“十五”时期,中心城区要建设成为第三产业密集区,主要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要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一区五园”为主体,沿公路一环集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增长的基地,同时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以及为居民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郊区作为市区产业发展的广阔腹地,要抓住市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从各自的资源条件出发,以区县工业园区为依托,将承接市区工业转移,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并围绕产业基地的建设促进卫星城和小城镇的发展,促进郊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2、加快市区功能调整

“十五”时期,市区要立足于不断增强首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开拓商务服务、金融服务、文化服务等功能,加快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促进市区功能调整。将市区部分科技、教育、卫生、物流集散等方面功能向郊区疏散。郊区城镇可以分担起这部分功能,通过发挥城市功能,加快自身城市化进程。

要加快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基本完成金融街沿二环路一侧的开发,建设以王府井和西单为重点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区,建设以前门-大栅栏地区为重点的传统商业文化区等。通过重点功能区建设,使市区特别是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得到优化和升级,同时将其它城市功能延伸或转移到郊区城镇发展,促进郊区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要在户籍管理制度、城镇用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机制。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以形成有利于人口有序流动的管理体制为目标,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实行按居住地划分城乡人口的户籍登记制度。用不同城镇有区别的准入条件取代“农转非”的计划指标,用积极引导替代控制总量,用核准登记制替代行政审批制。“十五”期间,要适当放宽卫星城和小城镇准入条件,放开农民进入卫星城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凡在卫星城和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本市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并在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不得实行歧视性政策。对具有投资移民性质的人员,在户籍管理上实行相应优惠政策。在承包期内不要求进城农民退还承包地和自留地,以使用权的转包或入股方式从原承包地获取收益,以解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2、完善城镇用地制度

加强土地管理,尤其是在城市外延发展过程中,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基本农田。按既有利于保护耕地,又有利于促进城镇合理发展的方针,调整城镇用地结构。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重点卫星城和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心镇建设必须与旧镇(村)改造、村庄土地整理同步进行,利用土地置换政策和存量用地调整机制,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职能,逐步实施土地收购和储备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有偿使用,大力推行招标拍卖等供地方式,凡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公开招标、拍卖。

3、建全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延伸到卫星城和小城镇,建立起适应卫星城和小城镇发展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进城农民可参照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帐户的养老保险。积极探索解决自愿放弃农村土地承包权的农民转入城镇后,符合保障条件的居民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

4、实行有区别的消费政策

根据市区和卫星城的不同特点,采取有区别的消费政策。在考虑到居民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适当提高市区的消费水平和公共收费标准。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努力降低卫星城的消费支出水平,使低消费能力和低收入者选择适合于自己消费能力的区域生活,促进市区人口向卫星城流动。

(四)拓宽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城镇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改革和完善城镇财税体制,建立起以物业税为主体的城镇建设资金保障体系。规范城镇土地批租,推行公开招标出让,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出让金用途分解机制,适当扩大重点城镇土地出让金留成比例。合理收缩政府投资领域,加大对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推行特许经营权,吸引外资、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股权转让、拍卖经营权等方式盘活城镇基础设施存量,利用回笼资金建设新项目。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实行有偿使用,通过调整价格和收费,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机制,引导公用事业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经营型方向转变。鼓励相邻的城镇之间共建、共享基础设施,提高投资效益。鼓励农民个人、本市居民、企事业单位到小城镇购买住房或合作建房。鼓励民间资金投资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

(五)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

要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城市的管理,突出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基本形成适应首都要求的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加大城市管理的力度,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在建设的同时,执行和完善各项管理法规和标准,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于市政、环卫等公益性较强的行业,要强化政府的管理和监督的职能,建立更为科学、规范的价格、服务质量、监督控制机制,以确保以公众利益为主的政府目标的实现;同时,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功能,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设施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水平。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事局文件 北京市财政局

京教人[2008]10号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事局北京市财政局

关于印发《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区县教委、县人事局、财政局,市教委有关直属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特级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特级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保障特级教师的权利,我们制定了《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现予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人事局

北京市财政局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一日

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

为进一步规范特级教师的管理,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在教书育人、教育科研、指导培养骨干教师方面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中小学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特级教师是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荣誉称号。特级教师应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第二条 特级教师的职责

(一)特级教师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模范履行教师职责;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二)特级教师应系统地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拓宽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出色地做好本职工作,成为本市学科教学和教育科研的模范;

(三)特级教师应牢固地树立终身从教的思想,坚持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广大教师做出榜样。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承担示范课、观摩课等教学任务,每年在区县及以上范围讲授至少1次示范课、观摩课、大型学术讲座或评讲课,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本校和本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特级教师应认真总结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方面的经验,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结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确定教改和科研课题,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著书立说,每两年至少撰写一篇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论文、经验总结或科研报告,并在省级以上的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或者参加省市级及以上教材编写。市教委定期组织编选出版《北京市特级教师论文集》,供全市中小学教师学习和参考,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

(五)特级教师应根据本地区和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积极承担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的任务。通过传、帮、带,使青年教师提高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和实际工作效果;特级教师应服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积极参加支援教育相对落后地区与办学相对困难学校等工作任务,为本地区和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作贡献。

第三条 特级教师的待遇

(一)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享受办法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关心特级教师的生活与健康,每年安排一次较高水平的全面体检;贯彻落实《关于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教师优诊医疗事宜的通知》(京卫医字[1993]102号)的有关规定,保证50岁以上的特级教师享受优诊医疗;

(三)对退休以后的特级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工会组织要继续关心爱护他们。对贡献卓著,身体健康的退休特级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他们担任名誉校长、教育顾问、兼职督学或由学术团体安排相应的名誉职务,以便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

(四)特级教师经费保障。特级教师享受特级教师津贴、体检、对考核合格的特级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等,此类经费根据政策纳入区县财政保障范围,在教育经费中安排解决。

第四条 特级教师的评选

(一)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职业中学、工读学校、教学研究机构、校外教育机构中的在职教师都可以参加特级教师评选。

(二)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每隔3年进行一次。由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共同下发评选通知。

(三)申报特级教师须具备下列条件: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忠诚教育事业,一贯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

2.对所教学科具有系统的、坚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领域形成特色,教学示范作用明显,在本市基础教育界有一定影响;

3.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及时吸收利用本学科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育人效果显著;

4.在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中取得显著成绩,相关成果对提高本地区教育水平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5.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做出显著贡献;

6.具有《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且有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或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务5年(含)以上,特别优秀的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年限可适当放宽。

(四)在同等条件下,符合以下情形之一者,给予优先。

1.国家级、市级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及相当荣誉称号获得者;

2.坚持在农村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0年(含)以上的教师; 3.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一年以上并表现突出者;

(五) 市教委、市人事局共同组成由教育、人事部门领导、特级教师及有关专家等参加的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统一领导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审定特级教师人选。

(六)对特级教师评选委员会审定的名单通过有关媒体进行全市公示,公示期为15天;经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审定后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教委和市人事局向新评选出的特级教师颁发北京市特级教师荣誉证书。

第五条 特级教师的使用与考核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为特级教师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应当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为特级教师留出相应的时间,以便进行教改实验和教学研究;对年龄较大,教育教学经验特别丰富的特级教师,应选派有事业心、肯钻研的年轻教师做助手。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积极为特级教师的学习提高提供方便,有计划地安排特级教师参加有关的学术交流、参观学习和进修等。市教委定期组织特级教师参加学习、考察和交流等活动,以便不断更新知识、拓宽思路,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

(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支持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和教育科学研究。对特级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应采用多种形式予以宣传推广,以提高当地的办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四)特级教师原则上不应兼任过多的行政职务和社会职务,以确保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本职工作。

(五)建立特级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特级教师的考核评价工作主要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特级教师考核档案,根据特级教师的职责、条件和考核情况,在学校考核的基础上,每年对特级教师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和评价,由区县教委签署意见后,于每年9月底前统一报市教委审核、备案;对考核合格的特级教师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建立特级教师数据库,及时掌握特级教师的基本情况、工作绩效和动态。

(六)引导特级教师合理流动。由于工作需要,特级教师应服从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调动;特级教师本人提出在本区县中小学系统内流动的,须经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特级教师在中小学系统内跨区县流动的,须报经市教委批准。特级教师调离本市中小学系统的,不再享有特级教师的称号和待遇,并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收回证书上交市教委。

(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切实做好特级教师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定期召开特级教师座谈会,并加强与特级教师的个别联系,从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他们,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使特级教师能安心工作,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六条 外省市调入北京的特级教师的重新认定

(一)外省市评选的特级教师调入我市须经过市教委的重新认定,方可享受我市特级教师的相关待遇。市教委成立北京市特级教师认定专家组,负责重新认定各区县从外省市调入的特级教师,专家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委人事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

(二)外省市的特级教师正式调入我市,应在调入的工作单位工作满一年后,方可申请重新认定。

(三)申请认定时,由区县教委向市教委报送下列材料:

1. 区县教委关于重新认定调入的特级教师为北京市特级教师的正式请示;

2. 学校对申请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的推荐意见;

3. 申请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和主要成果;

4. 原特级教师证书的复印件(如没有证书复印件,提供当年申报特级教师的申请材料副本)。

(四)市教委每年组织两次重新认定工作,分别组织相关专家对区县上报的拟重新认定的特级教师进行认定,经市教委重新认定后的特级教师方可享受北京市特级教师的待遇。

第七条 特级教师称号的撤销

特级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逐级调查核实,报经市教委审核后,上报市政府批准,撤销其特级教师称号,取消相关待遇,并收回特级教师证书。

(一)在评选特级教师过程中弄虚作假,不符合特级教师条件的;

(二)不具备特级教师政治思想条件或不履行本职工作岗位职责,连续两个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三)违反规定进行有偿家教的;

(四)违法乱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触犯刑律的;

(五)出国后未经批准逾期不归的;

(六)自动离职的;

(七)其他原因应予撤销称号的。

第八条 本办法由市教育委员会负责解释。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第九条 本办法自2008年5月21日起施行。1999年颁发的《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京教人[1999]002号),2005年颁布的《北京市特级教师评选暂行办法》(京教人[2005]25号)即行废止。

注:下载自北京市教委人事处网站

第四篇: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京发改[2004]901号

关于建设工程材料设备招投标交易服务试行收费标准转正式收费标准的函 市建设委员会:

你委《关于审定“建设工程材料交易服务费”收费标准的函》(京建经[2004]152号)收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国家计委等六部门制定《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经研究,同意你委所属北京市建设工程材料交易中心为招、投标交易双方提供服务时收取交易服务收费标准转为正式收费标准,具体规定如下:

一、材料设备交易服务费

中标价在300万元以下的(含300万元)按每项1000元收取服务费。

中标价300万至1000万元的(含1000万元),按每项3000元收取服务费。

中标价1000万元以上的,按每项6000元收取服务费。

以上收费由委托方承担70%、中标方承担30%。

二、其它服务收费

大礼堂(400平米)每次500元,小礼堂(200平米)每次300元,其它会议室每次200元,休息室每次140元,半天为一次,不足半天按半天计。

以上收费为经营服务性收费,并按有关规定明码标价,依法纳税。

特此复函。

二〇〇四年五月十七日

主题词:价格收费函

抄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房山区物价局、计委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室2004年5月24日印发

第五篇:北京市财政局 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人事局 北京市监察局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关于印发《北京市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的通知

京财行[2003]2082号

市属各委、办、局、总公司(集团)、各区县人民政府:

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按照大气治理和生活水平提高后的要求,职工住宅改变了以往只有集中供热和煤炉取暖两种方式的状况,新兴出现了采用煤气、电、煤油等多种清洁能源采暖的方式。为了保证职工冬季取暖的费用要求,报经市政府研究批准,现制定印发《北京市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请认真贯彻、执行,确保职工清洁能源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的顺利实施。

2003年11月19日

北京市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进我市供热体制和职工取暖费改革,转换住房取暖费补助方式,理顺供暖单位、取暖职工和职工所在单位三者关系,保证我市职工冬季取暖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使用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职工的冬季取暖,按照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人事部、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环保总局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建城[2003]148号)等文件改革指导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 补贴发放范围

第二条 家住本市且具有本市城镇居民户口的职工,其住宅经职工所在单位核定符合房改政策规定、没有集中供暖设施且采取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方式的,凭核对证明发给职工住宅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补贴(以下简称“自采暖补贴”)。

第三条 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方式,是指近年来新建居民住宅竣工时,按照规划设计要求,或旧有居民住宅按照大气治理统一改造要求,每户单独采用燃气、电、燃油等清洁能源的冬季采暖方式(使用煤炉的除外)。

第三章 自采暖住宅备案及核对证明领取

第四条 负责新建居民小区或旧有居民住宅管理的单位(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部门、产权单位,以下简称物业管理单位),其管理的小区或住宅采用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并符合补贴范围界定条件的,需按如下程序为所属居民住宅办理确认手续:

1、物业管理单位到所属区县的供热行政管理部门提出核对申请;

2、经区县供热行政管理部门对建设或改造的批准文件以及现场核对后,报市市政管委供热管理部门备案;

3、物业管理单位向自采暖居民住户发放由区县供热行政管理部门和该物业管理单位共同认可的核对证明。

第五条 制发核对证明的行政部门及物业管理单位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六条 主管部门对核对证明应该每个采暖季核对、发放一次,核对证明复印无效。

第四章 补贴标准

第七条 基本补贴标准

自采暖补贴基本补贴为每个采暖季每名职工470元。

第八条 附加补贴标准

行政和全部补助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附加补贴,每名职工比照(2003)京房改办字第078号文件确定的住房建筑面积标准按下表计发;企业和部分补助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附加补贴,每名职工参照行政和全部补助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附加补贴标准由单位自行确定,其中,经房改部门和对住房分配货币

不到标准而新增住房,且符合职工自采暖补贴范围界定条件的,可以按照每建筑平方米8元的标准领取不足面积的取暖补贴。

其一处采用集中供暖的住房建筑面积超过标准同时另有住房符合职工自采暖补贴范围界定条件的,只能选择集中供暖或职工自采暖补贴中的一种方式。

其一处采用煤炉取暖的住房同时另有住房符合职工自采暖补贴范围界定条件的,只能选择职工冬季取暖补贴(即“煤火费”补贴)或职工自采暖补贴中的一种方式。

第五章 资金渠道

第十条 行政机关和全部补助的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由同级财政负担。第十一条 部分补助的事业单位职工自采暖补贴,按照经费资金渠道安排解决。

第十二条 符合房改政策的企业职工的清洁能源自采暖补贴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列支。

第十三条 各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清洁能源自采暖补贴费用,按照现行经费渠道解决。

第六章 各部门的职责

第十四条 市政管理部门是供热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的物业管理单位提出清洁能源分户自采暖职工住宅的申请核对批准及备案管理工作,并制发统

(二十二)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负责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住房状况普查的组织管理工作。在住房普查基础上,建立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职工住房档案;在住房普查、建立职工住房档案、纠正违纪违规问题的基础上,稳步开放职工已购公有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交易市场。

(二十三)国管局、中直管理局分别负责中央国家机关和一的文书格式

上一篇:保洁和保安的工作职责下一篇: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