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讲第七讲全文

2022-07-15

第一篇:三十讲第七讲全文

学习三十讲第3讲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三讲心得体会

王快中学 赵晓静

今天主要学习了《三十讲》的第三讲,内容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二、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三、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四、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五、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这一讲里面,最耀眼的字眼是“复兴”。习近平同志回顾历史,深刻说明了这个道理。他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真正是苦难深重、命运多舛。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一段历史都会心痛。历史上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形成巨大反差,使民族复兴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结。习近平同志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愿景、共同期盼。这是一百多年来不变的主题,是一代一代人为之执着奋斗的目标。中国梦这个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浓烈的情感色彩,准确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鲜明揭示了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在我们今天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能够达成最大共识,凝聚最大力量。同时,它又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老百姓听得明白,感受深。

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重托。从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中国的建立和实行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接续奋斗,我们一步步接近这个目标。从1840年开始,我们在复兴之路上已经走过170多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这个目标这么近。十八大以后的这十年是关键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这样的任务,既是很幸运很光荣的事情,又是很沉重的担子,绝不能功亏一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论述。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用中国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说,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传承和弘扬。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他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第二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

《有效教学十讲》第七讲盘点了新课程教学改革成绩及对问题反思,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三维目标确立与教学目标虚化;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

三维目标确定与教学目标虚化分析上,在传统教学中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受到了冷落和忽视。因此,为了让三维目标有机整合,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可是因为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使教学目标虚化,表现在:

1、知识和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

2、过程和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内容泛化的分析上,说到课程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课程意识的确定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是,由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缺乏有效把握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突出表现为:

1、教材受到了冷落(超越教材的前提是基于教材);

2、为了情境化而设置情境;

3、联系实际变成了一种装饰。

学生主体化的凸显与教师使命的缺失的分析上,虽然新课程改革下使教学进步很大,但也有些问题不容忽视,表现在:

1、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的基本尊重;

2、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即自主建构,却忽视了教师的引导,即价值引领。

3、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的分析上,提到学习方式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教学方式上面出现形式化,盲目化,具体表现在:

1、“对话”变成“问答”;

2、有活动却没有体验;

3、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

4、课堂有温度却没有深度;

5、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第三篇:教学十讲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第二讲

教学的生成性

一、填空题。

1、生成性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

2、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预设)与(精彩生成)的结合。

3、预设表现在课前,指的是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假设)、(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设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按照教师课前的(设计)和(安排)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预设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预设性)的发展,或者说教师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

4、预设是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5、生成从性质角度说,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效果角度说,有(有效)的一面,也有(无效)的一面。

6、基于生成的(主体性)、(随机性)和(动态性),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意义。在(课前)进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纳入现有的预设范围,拓宽预设的可能性;在(课堂中)进行反思,及时调整、改变和充实预设,使预设不断完善;在(课后)进行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批判,总结和提炼有效的预设和生成,明确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7、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个叫“生成的课程”。

8、每个学生得到的个性化的知识、体验性的知识,我们叫作(“观念”)。文本知识、文本课程只是一种(知识性)的课程,而体验课程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性)的课程,使你获得一种观念。

9、新课程提倡生成性,凸显生成性,实际上是由(人的本性)、(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所决定的。(生成性)是我们新课程课堂的(基本特性)、(基本的价值追求),它要从原来的“特例”,走向现在的常态。

10、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仅是(讲解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信息的(重组者)。

11、新课程的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12、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

13、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

14、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5、生成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

16、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

17、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

18、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还是性质上讲都具有(反向性)。

19、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20、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21、文本课程是(“预设的课程”),体验课程是(“生成的课程”)。

22、文本知识、文本课程是一种(知识性的课程),而体验课程更多的是一种(观念性的课程),使你获得一种(观念)。

二、简答题。

1、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生成性?(为什么要凸显生成性?生成性为什么会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这亮点?)

答:第一,从人的角度来讲。

人是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存在,人的发展有无限的空间和丰富的可能性。只要真正把孩子看成人,就不能不承认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具有生成性。

第二,从课程的角度来讲。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每个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对文本课程有不同的解读。因此从课程的角度讲,教学必须是开放的、生成的。

第三,从教学的角度讲。新课程强调,教学的过程要使知识要增值。一是通过师生的交往、互动、对话,使原来单一的知识变得有多种可能、多种解读、多种含义。二是知识在这个过程当中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见识、一种思考、一种可以供大家分享的经验,转化为他的智慧、他的品质。知识要实现增值,教学必定是开放的、生成的。

新课程提倡生成性,凸显生成性,实际上是由人的本性、新的课程观、新的教学所决定的。

2、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语文教师陈松泉,把哪些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答:第一,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

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第三、把预设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

四、把课堂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生成性教学对老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权。

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权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和僭越他们的权利。 第二,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仅是讲解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信息的重组者。

4、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权利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答:(1)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有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 (2)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

(3)拷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

(4)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予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

5、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有什么弊端? 答: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以教案为本位实际上也就是以教师为本位,教案反映的是教师的教学过程(设计),而不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这种教学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本为本。这种教学使学生及其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规定。过分强调预设和教案,必然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6、强调生成性是不意味着否定预设?

答:不是。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我们反对的是以教师教为本的过度的预设,我们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反映学生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生活到科学、从经验到理论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7、教师在预设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答:(1)学生是不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有多少人了解?了解了多少?达到什么程度? (3)哪些知识是重点、难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点拨和引导? (4)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8、生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生成表现在课堂上,指的是师生教学活动离开或超越了原有的思路和教案;生成表现在结果上,指的是学生获得了非预期的发展。

9、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 答: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1)、缺乏深度的思考。

思维表面化,缺乏应有的深度,所提问题和所谈看法不是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有温度没有深度”。

(2)、悟读变误读。

脱离文本主旨,对文本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课文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出现了价值观的偏离,扭曲了学习的方向和实质。

(二)、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 (1)、刻意追求生成,违背生成的规律。 为生成而生成的“虚假生成”,违反了生成的规律和特点,其实是一种无效的课堂生成。 (2)、缺乏有效引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 当学生众说纷纭时,教师 “听棋不语”,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10、预设与生成有怎样的关系?

答: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1、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丰富背景知识。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

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二)、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第一,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教是为学服务的,它意味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预设,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想,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三)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

第四篇:《三十讲》心得体会_《三十讲》心得体会

《三十讲》心得体会_《三十讲》心得体会 《三十讲》心得体会_《三十讲》心得体会 ?

最近,非常有幸学习了《XXX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以下简称《三十讲》),深刻领会了 XX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和核心实质。在新时期学习贯彻XX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新时期文明传播实践的主要内容之一。《三十讲》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新时期 XX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现实要求。通过学习,我有以下体会。

? ?

一是强化“四个意识”,坚持“两个维护”。对于测绘人员来说,强化“四种意识”和坚决维护核心是最高的政治要求和根本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 XXX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被写入党章,体现了对治国规律的深刻把握。“两个坚持”是深刻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重要结论,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建的重要原则,是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战略选择。作为测绘工作者,我们必须站在捍卫旗帜道路、贯彻党的根本大法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忠诚、支持、维护核心的政治意识。

? ?

二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工作能力。新时期 XXX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是一种认识

论和方法论,它为我们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一思想的根源,它起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测绘人员,要学习和贯彻这一思想,最根本的是掌握和运用这些活的理论,努力提高政治眼力、理论技能和工作能力,不断增强“八项技能”。

? ?

三是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质量。《三十讲》揭示真理,指引方向,是新时代最有力的武器和最有效的法宝。对于党员干部来说,首先要努力“落实”这篇伟大文章,创新思想,引领新发展,注重提高思想阵地、政治阵地和工作阵地,以新的认识和视角审视形势,形成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努力提高为师生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其次,为了促进实施,我们应该注重质量。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委、测绘院党委布置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任务,落实责任,注重过程监督,形成闭环,落实到底,确保上级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切实提高政治地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推进学习,以实际行动继续贯彻和深化学习《三十讲》,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 XXX 同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真正做到深入学习,自觉用这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为测绘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 ?

第五篇:第七讲 写游记

四年级

第七讲

写游记

班级

姓名

一、 什么是游记

游记既是文学体裁名也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有趣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 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但是,不论哪一种游记,都是通过对自然风光、风景名胜、城市景观、景观中的人与事进行描绘,来达到记事、抒情、说理等目的。所以写作游记时,一定要具备“游”的记录,没有“游”,也就不会有“游记”。

二、 游记的写法

(一)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景物。写作时,要在认真观察和记忆游览的景物的基础上,按照见到景物的次序,来所写看到的景物。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致于杂乱。观察景物,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定点观察。如站在公园某一角,对公园进行由远及近的观察。又如我们登上塔顶,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对塔下景物进行观察。二就是移动观察,它又叫移步换位法。就是随着脚步的移动变换位置,一处一处地进行观察。选好了观察点,就是确定好了写的顺序。如课文《参观人民大会堂》,按作者参观的顺序,依次写了五处的景物。先写大会堂正门的国徽和柱子,其次写中央大厅的天花板和地面,接着写大礼堂,然后写宴会厅和会议厅。这样,就有条理有重点地写下了作者在大会堂所看到的景物。

(二)抓住游览重点,详写过程。一次参观游览活动,看到的景物很多,我们不能记“流水帐”。要把看到的景物中印象较深的写下来,其余地可以写得简略些。我们在一边参观游览,一边要抓装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比方说,我们要写游览看到的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写作的重点就是把看到的景物重点写下来。对于我们看到的特别好的景物,我们要进行具体地描写,突出重点。对于重点的景物,要注意详细描写出它们的位置、大孝动态、静态、颜色等。如我们写“菊花”,颜色就有“红的如枫叶、白的如冰霜、黄的如麦穗”等等,菊花的形状就有像“小姑娘的卷发,毛茸茸的小鸡,绣球”等等。我们要把过程写详细、具体,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写出来的文章才能突出重点,清楚明白,才能写出游览的意义,才有教育意义。

(三)略写前后,情、理、景相结合。我们在写游览记时,应把开头和结尾写得简略些。开头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和人物。如《游善卷洞》的开头“我的故乡江苏宜兴有一处著名的游览胜地——善卷洞”。结尾应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写下自己的感 1 受。如《天然动物园漫游记》的结尾写道“„哈哈……‟我们在欢笑声中结束了这次愉快的野游。朱库米天然动物园行的乐趣是无穷的,无怪乎世界各地前去游览的人络绎不绝”。这样,写的文章有头有尾,读起来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我们要把感情融化于景物中,写出真意。写作时,我们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还有,我们在写景的同时,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在领略自然风景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

游记,是小学生感到最难写的一类作文,因为随着游程的行进,耳闻目睹的情景不胜枚举,很难将材料组织得当,往往写成流水账。如何将自己的游程清清楚楚、有详有略的记叙?如何避免将游记写成景点介绍? 最让大家头疼的是旅游涉及的时间长,景点多,如何才能写得不像流水账,又有自己的特点呢? 首先是“舍”。只有学会舍弃,才能有重点的描写。景点太多,一一赘述很难做到详细、具体。只有突出最有特色的地方才能写出特点,写清游历的情况。例如,你到云南旅游,一路走来,昆明的石林、大理的洱海、丽江的古城,还有玉龙雪山,处处皆景。你必须忍痛割爱,选择其中的一个作为写作的重点,其他最多用一两句话带过。只有这样你才能把游历的情况说清楚。

其次是“短”。这个“短”,不是指的篇幅短,而是指文章涉及到的时间跨度要短。不要从出发开始写,一直写到全天的游程结束。这样无端生出的枝节会很多,烦扰了自己的思路。就从你到达这个景点写起,写到景点游览结束。时间的集中会有助于你更好的组织材料,突出景点的特色。

再次是“真”。这一点是同学们最容易忽略,也是最能体现写作水平的。很多人以为写游记就是把景点的情况告诉别人。其实不然。游记,就是游历的记录,更强调了自己独特的游览感受。游览同一个地方,大人和孩子的感受会不同,男生和女生游览的感觉也有差异。怎样将自己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呢?那就是将自己游览过程中的“发现”写出来。这些发现可以是“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找一找”,甚至是“猜一猜”,也就是把你游览时的所见、所做、所闻、所思写下来。游记最忌讳的就是通篇景物描写,有了自己的活动出现在游览的过程中那才是属于你自己的游览经历。 最后是“趣”。旅游之所以能吸引人,首先就是有趣味。那么,你的游记也要把你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的趣味表达出来。这种“趣味”的内涵很广:可以是放肆的玩耍,可以是悠闲的漫步,可以是滑稽的场面,亦可以是别样的风俗……只要是觉得有意思的就不妨多写两笔,把自己的快乐和大家分享! 最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任何游记,对于景点的环境描写是必不可少的部分,这里要写得细致生动!

三、 佳作欣赏

游天柱山

昨晚的阵雨把森林清冼的干干净净, 我们沿着泥泞的道路慢慢往前走, 路边的竹林参天, 竹叶绿的发亮, 空气格外清新, 像滤过似的, 使人神清气爽. 我们来到山脚下, 一座高大的门坊耸立在我们眼前, 门两边各有一根黑色的大柱子, 上面壤着美丽的花边. 嵌着古南岳天柱山六个金黄色的大字. 我们从南天门顺着石级往上攀登, 走着走着来到了神秘谷我在神秘谷休息了一会儿我看见一块岩石有鼻子有眼睛像一位慈祥的老人, 爸爸告诉我那是皖公神相. 离神秘谷不远的是天池峰, 举目远眺, 白雾笼罩着群山, 树木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使人仿沸在腾云贺雾, 就像走进了美丽而又神秘的人间仙境……不一会环绕在山尖的雾落到山腰, 像仙女的轻纱一样在晨风中飘舞荡漾. 渐渐的晚了,我们来到青龙涧坐索道下山. 索道上有一串串像盒子一样的小房子, 我心惊胆颤的坐在索道上。忽然我听到轰轰隆隆的声响,似千军呐喊,似万马奔腾,只见一条瀑布直泻而而下好似一匹美丽的绸缎,从半空中飘落下来。从飞瀑中喷溅出来的小水珠细如烟尘, 弥漫于空气之中成了蒙蒙水雾, 给出涧的林木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天柱山的仙女石. 仙人洞. 百步梯都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我们沿着泥泞的道路往回走,我边走边想:天柱山真是美丽极了.

秋游锡惠公园

阳光明媚的星期天,虽然空气中透着丝丝寒意,当也阻挡不了我去锡惠公园的脚步。早就听说“金秋惠山菊展”开幕了,今天可以大包眼福了。

一进入公园大门,就和秋天撞了个满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让人一下子精神百倍。瑟瑟秋风中,片片黄叶似蝴蝶般翩翩起舞,打着旋儿,扑入大地妈妈的怀抱。更多的是那千姿百态的菊花,我仿佛跨入了菊花的海洋。那朵朵菊花香顽皮的孩子,一个紧挨着一个,迎着秋风争奇斗艳。它们白的如雪;黄的赛金;绿的似玉……那些细丝般的菊花橙黄中带红,下面一层花瓣向四周绽放,顶端还有微微卷起,想波涛一样翻滚,每一朵花亭亭玉立,神采奕奕,就想高雅的公主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容貌。

继续向公园里走,就来到映山湖边,漫步湖边,清澈的水在阳光下显得更加耀眼,晃得我都睁不开眼了。鱼儿在水里欢快的游着,吐出 3 一串泡泡,想在述说自己的快乐。小船儿轻轻飘荡,划出了一道道水痕。青山、绿水、白帆,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上风光图。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了惠山寺前。“啊。”我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惊叹,昨夜的那场雨,使银杏树叶铺了满地。抬起头来,那棵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的银杏树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屹立着。

看着满地的银杏叶,我都不忍心踩下去,生怕将他们踩碎了。我踮起脚轻轻走上去。“咔嚓咔嚓”是那么的细小,就像小草钻破泥土的声音。那是秋天的声音,他正在向我们讲述秋的故事。

再往上,该到“天下第二泉”了。随处可见游人的身影,到处都是秋的气息。

锡惠公园多么美呀。我多想永久的呆在这里。做阳光下的菊花,大树上的叶子,湖泊里的水珠,尽情地享受自然的恩赐。

黄山之旅

早已听说黄山的美,今夏有幸去欣赏这天下奇山,自然高兴。来到黄山脚下,仰望于它,冥冥之中宛如一个个插破云霄的巨人。仔细端瞧,黄山秀峰峙立,但少许地方又危崖突兀,幽壑横纵,可谓是奇险合一。

刚走上直通山顶的羊肠小道,便见得路两边竹影婆娑。在这幽静的竹林里,呼吸着来自自然的气息,不亦乐乎?穿过竹林,来到半山腰,一个巨石映入眼帘,更奇的是,松树斜着从它上面探出,尤如一个老者在用手指出方向,引导人们不断前进。这,便是举世闻名的巧石怪松——仙人指路。

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只觉得全身发酸。这时,突然听见“哗哗”的流水之声,寻声观瞧,只见得一挂瀑布飞流直下,落入池底,溅起阵阵水花。看见如此秀美之景,我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不禁轻声吟诵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虽没有明月,却也十分恰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了山顶——光明顶。站在这一座高山之上,远远地眺望开来,一个个鬼斧神工的巧石便都映进双目。 一块小石立于巨石之上,似乎从天外飞来。摇摇晃晃的,就好像一阵风吹来,小石便会被吹飞。这便是黄山之宝——飞来石。黄山的巧石活灵活现,无论是“猴子观海”还是“老人谈心”……它们都有独特的韵味,引来无数游客。

这便是气势雄伟,别有韵味的黄山!

上一篇:生日祝福语孩子的下一篇:商事登记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