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十讲第一讲笔记

2023-04-11

第一篇:学习三十讲第一讲笔记

三十讲第七讲(精选)

【学习三十讲】第七讲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和人民选择的,是由我国国体性质决定的,是由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的。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重要论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深刻反映了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锤炼,已经锻造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有了这一先进成熟政党的领导,才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如果弱化党的领导,甚至放弃党的领导,党的执政地位就会丢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就会改变,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也会毁于一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取得的根本成就,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不断向前发展。要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色、不变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能设想的,那就只会四分五裂,一事无成。”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带领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正是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彻底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历史深重的轨迹清晰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近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斗争的胜利。实践证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今天,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要看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完成艰巨光荣的历史使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从根本上要靠党的全面领导,靠党把好方向盘。

【学习三十讲】第七讲

(二):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保证全党令行禁止,形成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的整体,这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必然要求,对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凝聚党和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确立和维护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核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曾指出,“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恩格斯指出,“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关于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曾形象地说:“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不,只有一个核心。”邓小平同志说过:“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我们党是一个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我们党团结带领13亿多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治国理政任务之艰巨、责任之重大、情况之复杂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都无法比拟的。没有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就没有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导致各自为阵、各自为政,那就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船重干钧,掌舵一人。拥有一个全党公认的领袖,是我们党成熟的重要标志;拥有一个人民爱戴的领袖,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总书记是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在新的伟大斗争中、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的领袖、人民的领袖,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非凡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能力、强大的人格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应时代之变迁、领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推进中国社会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管党治党发生历史性变化,展现出巨大的政治勇气、坚定的意志品质、深沉的历史忧患、强烈的责任担当,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党的十九大把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写入党章,这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

坚决维护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必须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行动上紧紧跟随。在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观察事物、判断形势、分析和解决问题,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性和政治敏锐性,坚定政治立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始终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对党中央绝对忠诚,真正做到在政治上信得过、过得硬、靠得住。在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自觉置身于党组织之中,时刻牢记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充分相信组织、信任党中央。在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要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总书记看齐,向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看齐,把“四个意识”落实到一言一行上、体现到本职工作中。

【学习三十讲】第七讲

(三):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党的全面领导是具体的,不是空洞的、抽象的,必须体现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体现到国家政权的机构、体制、制度等的设计、安排、运行之中,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总书记对这个问题讲得非常鲜明、生动、具体,他强调:这就像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各个部门要贯彻落实,人大、政府、政协、监察委、法院、检察院的党组织要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的党组织也要贯彻落实。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治国理政才有方向、有章法、有力量。

健全党中央实行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的领导核心地位,首先要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对党和国家工作的全方位领导,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体现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过程。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在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领导下,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负责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其他方面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同党中央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调整相衔接,保证令行禁止和工作高效。要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企业和其他组织中设立的党委(党组),接受批准其成立的党委统一领导,定期汇报工作,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同级组织中得到贯彻落实,加快在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做到党的工作进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覆盖到哪里。

严格执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制度。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根据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等制度规定,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每年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中央书记处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加强向党中央报告工作。研究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或作出重大决定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执行党中央重要决定的情况要专题报告。遇有突发性重大问题和工作中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党中央请示报告,情况紧急必须临机处置的,要尽职尽力做好工作,并迅速报告。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完善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规范着我们党与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关系,规范着党员与党员、党员与组织、下级组织与上级组织、全党与中央的关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健全和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使上述各方面关系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特别是要健全党领导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和人民团体的制度,健全各级党委(党组)的工作制度和行为规范,健全正确处理上下级党组织工作关系的具体制度,健全各级党委议事规则,把党章规定的基本原则具体化、制度化,保证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的一致。

第二篇:学习《三十讲》第11讲笔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十讲·第十一讲学习笔记

一、 庄严承诺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这个宏伟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二、 目标要求 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 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和治理普遍提高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三、 三个“覆盖”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1. 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2.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 3. 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

四、 三大攻坚战 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食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美收官。

决胜阶段最为关键,冲锋时刻愈显奋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一鼓作气、决战决胜的历史节点。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

第三篇:几何证明选讲第一讲:相似三角形

几何证明选讲

<<几何证明选讲>>知识框图

第一讲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一.考纲要求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理解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二.知识梳理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推理1: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

推理2: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的直线平分另一腰。

2.平分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

平分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

(1)预备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三角形相似。

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A

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2)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引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定理:(1)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那么它们相似;

(2)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它们相似。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对应成比

1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相似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比、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外接圆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4.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射影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两直角边分别是它们在斜边上射影与斜边的比例中项。 三.诊断练习

1.如图1,ΔABC中,∠1=∠B,则Δ∽Δ.此时若AD=3,BD=2,则AC=. 2.如图2,CD是RtΔABC的斜边上的高.

(1)若AD=9,CD=6,则BD=;(2)若AB=25,BC=15,则BD=.

D

B

C图1 图

23.两个三角形相似,它们的周长分别是12和18,周长较小的三角形的最短边长为3,则另

一个三角形的最短边长为. 4.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点E在边AB上,且AE:EB=1:2,DE与AC交于点F,

B 若△AEF的面积为6cm2,则△ABC的面积为cm2. E

5.如图,在△ABC中,D是AC的中点,E是BD的中点,AE交BC

DBF

于F,则=.FCF四.范例导析

1.如图, △ABC中,AB=AC,AD是边BC的中线,P是AD上一点,CF//AB,BP的延长线分别交AC、CF于点E、F,求证:BP2=PE·PF

D

C

2.在ABC中,CDAB于D,DEAC于E,DFBC于F,求证:CEF∽CBA

五.练习巩固

1.(2011安徽)如图4,在梯形ABCD中,AB∥CD,AB=4,CD=2.E,F分别为

B

AD,BC上点,且EF=3,EF∥AB,则梯形ABCD与梯形EFCD的面积比为

2.(2011年高考陕西卷理科15)(几何证明选做题)如图BD,AEBC,

ACD90,且AB6,AC4,AD12,则BE0

3.如图,在梯形ABCD中,AB∥CD,ABb,CDa,E为AD边上的任意一点,

EF

∥AB,且EF交BC于点F,某学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如下事实:

DEAEDEAEDE

1时,有EF2时,有EF3时,有EF

ab2a2b3a3b

①当②当③当

; ; .

4AE

DE当k时,参照上述研究结论,请你猜想用k表示EF的一般结论是____. AE

4.已知:

AD垂直于BC交于D,AB-BD=AC-CD求证:三角形ABC为等腰三角形

第四篇:读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第一讲

前段时间,参加了瑞安市科学年青新教师的交流会,其中翁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几本书,比如《有效教学十讲》。这部书是大夏书系·有效教学的系列书,其中对有效教学进行了十方面的讲解。

第一讲讲解的是教学的有效性,其中重点讲解了四个问题:1)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2)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3)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4)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

在讲解第一个问题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时,提到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应该落到学生的学习上,即学习的有效性。而考量学习的有效性就要从三个指标入手,学习速度、学习结果、学习体验。对于学习速度来说,说到了学习时间,学生的时间包括学习时间和非学习时间,我们应该节约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将更多时间还给孩子。这是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学习结果的考量,不仅仅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应该考量其智慧含金量。你要知道学生获得成绩是靠时间、记忆、死记硬背、机械操练、复制获得、自己思考、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要看学业成绩本身的智慧价值。学习体验是学习有效性的内隐性的指标,但是非常非常重要。学要有效性,教也要有效性。有效教要做到教促进学,可以是直接促进也可以间接促进。换成教育学未来的角度定位教的有效性,其核心、本质就是发展。发展有两个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发展有两个机制,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总而言之,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做到“教学相长”。

在讲解第二个问题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教师、课堂教学。新课程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使学生变爱学习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等等;使教师观念变了,角色变了;使课堂教学目标变了,课堂气氛活起来了。

在讲解第三个问题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的方式时,书中首先介绍了无效和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

1、三维目标的割裂;

2、教学内容的泛化;

3、教学活动的外化;

4、教学层次的低下;

5、预设与生成的冲突、对立。因此提出了五个对策,

1、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清楚,每一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2、注重学科特色(每节课都应该有中心、有重点)。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4、提高教学的层次(教师走在学生的前面,教学走在学生的前面,要着重于最近发展区)。

5、预设跟生成要统一。 在讲解第四个问题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中,把教学及其改革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让课堂活起来;其次要从无效、低效走向有效;最后要从有效走向高质教学(优质、高效、高境界)。书中从两个维度分析考察优质教学。一个是学的维度,一个是教的维度。学的维度就是要考察学生是否是优质学习,从五个维度考察和分析:情绪状态、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教的维度就是从教师的维度来考察,从五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思想、智慧、激情、个性、文化。

第五篇:教学十讲第三讲 文档

第三讲

一、填空

1、三维目标是我们新课程的一个(重要创新点。)在新课程看来,(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就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任何割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在我们看来,“三维发展观”是(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的发展观),至少可以理解为(科学观、发展观)在教学上的体现。

2、我们一贯强调(知识技能)的教学一定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3、对“双基”要有新的定位,要把“双基”纳入到(三维目标)的框架中来,不能离开人的发展、离开(三维目标)单纯强调“双基”。

4、从一门学科的角度来说,(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

5、只有(思想)、(方法)、(思维)才能驾驭知识。我们要确立这样一个观念:结论相对来说是(单

一、封闭、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多样、开放、复杂)的。

6、打个比方,知识技能如果指的是一个人的肌肉、骨骼、外形,那么过程方法指的就是人的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的就是人的精神、灵魂。从一门学科的角度来说,(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

7、语文学科,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可以把工具性看成是一个(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统一,人文性就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8、从某个角度来说,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模糊的)、(弥漫性的)、(渗透性的),谁都不能全部具体列出来,关键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把学生看成人)——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9、双基——所谓的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

10、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和(过程)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潜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

11、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学生和(身心健康)、(个性和谐)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学业成绩。

1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宗旨,核心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及(对人的关爱)。

13、美国强调的三基指的是(读写算),孩子只有在具有(健全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才是有价值的。

14、一般来说,(结论)往往是比较单一的,(过程)是比较多样的,因为学生(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结论)相对来说是封闭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开放的,(结论)相对来说是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复杂的,所以注重过程的教学必定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因为它是(多样的)、(开放的)、(复杂的),当然,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结论是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而获得的)。

15、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不要动脑筋,只要记忆、练习就能掌握老师所讲的东西,所以就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16、每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原理)等是一个框架、一个体系,它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但是贯穿这个内在逻辑关系的、更重要的则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想方法)。

二、简答。1三维目标是三种目标吗?“三维”与“三种”有什么区别?

答:三维目标不是三种目标,三种目标指的是单个点(单维目标),单维目标不是说

不能促进人的发展,单维度的发展可能会突飞猛进的,考量单个指标都是容易达到的,难的是综合性、综合指标。三维目标——既关注知识技能,又关注过程方法,还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这正是和谐的发展。就像我们考量一个社会文明发展,不仅仅要考量物质文明,还要考量精神文明一样,你不能单个考量。我们要确立三维目标整合的发展观。有人把“三维”比喻成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三个维度。长方体一定由这三个维度构成,两个维度就不能构成长方体。它强调三维的整合。

“三维整合的发展观”,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的、和谐的发展观。这种“和谐”从某个角度来说,可能意味着要暂时“牺牲”某个单一的指标,强调三维目标的整合,就意味着不能在任何一个单维度上突飞猛进。我们的教学要服从于人的健康、健全、和谐的发展,这是一个最高的宗旨。

2、我们强调的是“三维目标”,而不是“三种目标”,这对老师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答:(1)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整合的意识。

在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当中应该始终如一地贯穿三维目标整合的理念。(至于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它们是怎样结合的、哪一个维度的目标是显性的、哪一个维度的目标是隐性的,也是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看具体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段,整合的维度、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把学生看成人——在教学当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让学生经历一定的过程,掌握一定的方法,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3、强调三维目标是否意味着否定“双基”? 答:绝对不是。因为三维目标本身就把“知识技能”当成一个维度,而且按照大家的习惯理解,它是摆在第一位的。三维目标把“知识技能”列在首位,所以新课程从来没有否定、轻视知识技能。但是,我们一贯强调知识技能的教学一定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和谐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技能而技能。“双基”——所谓的“双基”就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它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

过程方法不能离开学科知识体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能孤立于这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之外,失去这个基本依托。我们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它剥离出来,把渗透在知识体系当中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剥离出去,变成孤立的东西。

4、概括说说传统的“双基”教学?

答:“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讲究精讲多练,主张“练中学”,相信“熟能生巧”,追求基础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操演和熟练,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演算能力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双基”教学看来,知识技能是首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则是附属的,甚至认为知识技能传授好了,能力自然就有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就会渗透了。我们现在回头来看,这是不可能的,过度地强调一个维度,就会冷落、忽视甚至损害其他维度的发展,就是不和谐了。所以, 我们强调科学、和谐发展观。传统的教材它是以知识技能为本位的教材,所以知识技能是非常体系化的、很有逻辑性的。现在,要求教材本身内涵一种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方法、一种思考,这是对原来的知识单维度论的解构。客观地说,“双基”教学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但是它用一个维度代替三个维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忽视了其它维度,这正是它的要害,从根本上来说,这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

5、过度的强调传统的“双基”会导致什么后果?

答:第

一、导致迷信权威、思维定式,即使是正确、必要的基础,也要讲究适度。就像我们太了解、太喜欢一个人,反而不大可能正确全面地看待他一样。因为太熟悉了,就缺少质疑和批判,容易导致迷信“双基”,导致思维的定式。 太注重基础扎实、太注重“双基”的强化训练,必然导致负担过重。“双基”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相信熟能生巧,但是,实践中也导致“熟能生厌”、学生兴趣的丧失。当

然,我们讲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并不是要忽视“双基”,但是对“双基”要有新的定位,要把“双基”纳入到(三维目标)的框架中来,不能离开人的发展、离开(三维目标)单纯强调“双基”。

6、新课程的“双基”观 ?

答:第一:“双基”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双基”观是为学科发展打基础,新的“双基”观是以人为本打基础。

第二:要有一个和谐的发展观。“双基”只是课程目标的一个维度,不能孤立起来谈“双基”,把“双基”绝对化。我们现在是强调把“双基”放在三维目标的整合中来考量,要跟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方法融为一体。

7、怎么处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答: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论)和(过程)的关系。与这一关系有关的还有学习与思考、接受与发现、掌握与感悟、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潜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知识技能,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它的目的是为了学会——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技能;过程方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要把学会和会学统一起来;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就是要把结论和过程统一起来。老师既要注重结论,也要注重过程,二者要统一。从一门学科的角度来说,(知识技能)是学科的(躯体),(过程方法)是学科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科的(“灵魂”)。

一般来说,结论往往是比较单一的,过程是比较多样的。因为学生思维方式是多样化的。结论相对来说是封闭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开放的;结论相对来说是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复杂的。所以注重过程的教学必定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因为它是多样的、开放的、复杂的。当然,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结论是不是经过学生的思考而获得的。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不要动脑筋,只要记忆、练习就能掌握老师所讲的东西,所以就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我们要确立这样一个观念:结论相对来说是(单

一、封闭、简洁)的,过程相对来说是(多样、开放、复杂)的。即使是为了达到单一的结论,也需要一个较复杂的、多元的过程。只有多元的过程、多样的思维方式,才有助于真正的理解和领会。

8、怎样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答: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它的实质是(关注人)。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关注学科)、(关注过程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教学体系,两者是教学中一对重要的关系。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它表现为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我们既要教书还要育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就是认识与情感的关系。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一句话:”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情感的加温,那么这种知识传授越多,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没有真情,师生即使面对面,也会背对背。

9、教书与育人究竟存在什么关系?

答:教学问题严格说来都是教育问题。“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作为教师我们要把“每个学生都当人看”.老师要特别关注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对这些人要给予特别的尊重,这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关心好学生人之常理。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对后进生要特别关注。任何不小心、任何对他的伤害,都有可能给社会带来灾难。(如:希特勒)要有这样的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宗旨,核心是(对人的关注、对人的尊重及对人的关爱。)

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这要成为我们最根本的教育意识。

上一篇:学校食品安全知识教案下一篇:小学生清明节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