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

2024-05-06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精选6篇)

篇1: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

附件2:

全国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管理规范

(试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的管理,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学科体系发展,满足卫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进行科学决策和开展规范化管理与优质服务的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卫生部《全国卫生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卫生部《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是指卫生行政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为实行科学管理和开展优质服务,掌握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妇幼保健和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情况而组织开展的各项信息管理工作,是妇幼保健机构常规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按业务管理内容和范围划分,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包括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和医院信息管理等两个主要方面。

第三条 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管理规范是对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在组织管理、工作内容、资源配置、制度建设、考核评估等方面提出的基本要求,适用于各级各类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第四条 本规范内容不包括信息工作中关于数据搜集、整理、分析、上报、反馈等信息管理具体工作的规范化要求以及信息系统标准等,相关要求参照卫生部和有关部门制定的其它有关规定。

第五条 医院信息管理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开展以服务对象信息、临床诊疗信息、药品信息、后勤物资信息、病案统计信息、财务信息、医保结算信息和其它管理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院内信息管理及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主要围绕医院管理层、医护人员和就诊服务对象三方,实现辅助科学决策、提高内部效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加强过程监管的医院管理目标。具体管理要求参照卫生部和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文件,不列入本规范内容。

第六条

各地可在本规范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实施细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七条

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应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由妇幼保健机构院(所)长直接负责管理。妇幼保健机构内设置信息中心(科),根据业务开展的需要可下设二级科室,实行分工协作。

第八条

信息中心(科)是兼具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服务和综合协调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各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开展各项群体保健与临床诊疗信息管理工作,并具体承担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上报和反馈以及信息化建设等任务,保证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共享,实行信息归口管理。

第九条

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实行分级管理。

(一)妇幼保健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辖区内各类医疗保健机构中与妇女、儿童健康相关信息的搜集、整理、上报、分析、反馈和监督管理,以及相关信息化建设。

(二)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内妇幼卫生相关数据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质控、上报和日常管理,是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的基础单位。

(三)县(区)、市(地)、省三级妇幼保健机构实行妇幼卫生统计报表及相关个案信息的逐级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共享。各级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实行向下逐级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四)妇幼保健机构应指导辖区内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相关的医疗保健服务的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和保存各类业务数据与信息的原始记录,做好妇幼卫生信息搜集和上报工作。

第三章

工作内容

第十条

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的工作任务主要是:

(一)开展辖区内妇幼卫生信息的搜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以及质量控制等信息管理工作。

(二)参与开展妇幼卫生专项调查活动,提供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服务,掌握本地区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等信息。

(三)开展辖区内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的监督指导,承担各级各类从事妇幼卫生信息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与考核。

(四)负责信息归口管理,保证信息资源统一规划和共享。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严格管理妇幼卫生信息资料,保证信息安全,依法开展信息咨询服务。

(五)执行国家有关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规范和信息系统标准,贯彻落实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制度。

(六)开展与辖区内各类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公安户籍机构和民政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协作。

(七)开展辖区内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全省妇幼卫生信息网络系统的总体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行管理;市级和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应严格按照省级妇幼保健机构要求使用统一的信息网络系统开展信息管理工作,对于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尚未作统一部署要求的妇幼卫生类信息系统,市级和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在开发、引进之前须报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审批备案。

(八)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妇幼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领域应用性科学研究项目并组织推广适宜技术;开展妇幼卫生信息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第四章

资源配置

第十一条

人员配置要求:

(一)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配备熟悉国家医疗卫生保健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熟练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保健与临床各项信息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需要配备适当数量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

(二)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须配备专职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的配置数量应与妇幼保健机构的级别、辖区规模和业务开展情况相适应。

(三)信息管理人员应具备信息管理和信息技术相关方面的专业技术培训结业证明或相应技术系列的专业技术职称,其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还须具有国家法定执业资格。

(四)信息管理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有关继续教育培训,妇幼保健机构应对其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活动等给予支持。

第十二条

设施配置要求:

(一)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按照分级负责原则配备本级信息管理工作所必需的相关设备设施、办公场地和计算机房,确保各项信息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开发、引进和使用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系统等有关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应配备独立的计算机房,机房面积和相关安全防护要求参照国家计算机信息系统有关安全法规标准。

(三)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各项信息系统运行需要,装备必要的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备份设备、网络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以及网络通讯线路等;用于妇幼卫生信息管理的设备和用于医院信息管理的设备应分别独立装备并实行内外网物理隔离,保证网络安全;机房和电源等相关基础设施可以共享。

(四)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应装备适当数量的、专门用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通讯线路等。

第十三条

经费配置要求:

(一)信息工作经费主要指设备设施购置费、信息系统开发购置费、信息网络系统运维经费,以及调研、培训、督导、会议等业务工作经费。

(二)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信息工作经费应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担原则,纳入到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常规工作经费预算计划,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稳定投入。其中属于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范畴的,应报卫生行政部门在群体保健工作经费预算计划中予以审批、安排。

第五章

管理制度

第十四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开展信息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和信息标准,制定并落实本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工作规范,并根据信息工作开展情况不断健全和完善。加强对信息管理人员的教育和监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差错和事故,确保信息安全。

第十五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以下主要规章制度。

(一)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制度: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制度、妇幼卫生监测信息工作制度、妇幼卫生统计年报工作制度、妇幼卫生专项调查信息工作制度、妇幼卫生信息管理业务指导与培训制度、妇幼卫生信息资料管理与信息服务制度、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等。

(二)医院信息管理制度:参照卫生部和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规范化管理规定。

(三)其他管理制度:信息管理中心(科)工作制度、信息管理工作考核评估制度、计算机房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使用管理制度、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运维服务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监督管理制度、计算机设备档案管理制度、数字证书和电子印章使用管理制度等。

第六章

考核评估

第十六条

由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依据本规范的有关要求结合本省、市各项信息管理制度,负责制定统一的信息工作质量考核评估制度和考核评估办法,并定期组织开展考核评估工作。

第十七条

考核评估内容应围绕妇幼保健机构信息工作的主要任务,从组织管理、资源配置、制度建设和实际工作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十八条

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将信息工作质量考核评估结果纳入本辖区妇幼保健机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第七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规范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

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规范

(试行)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 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为目的所进行的活动及其过程。

第二条 健康教育是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第三条 本规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实施办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和《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而制定,其目的是促进妇幼健康教育活动经常化,运作流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标准化。

第四条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妇幼保健专业机构内部及其辖区内组织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的规范与管理。

第五条 各地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实施细则。

第二章功能与职责

第六条 中国疾控中心妇幼保健中心协助卫生部或受卫生部委托负责制定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管理规范、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对全国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负责对妇幼重点工作健康教育宣传品的研制和推广;对全国妇幼健康教育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七条 地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或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行政区域内的妇幼健康教育工作规划的制定、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评估等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机构内妇幼健康教育工作,促进机构内外妇幼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八条 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一)辖区健康教育工作

1.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健全行政区域内的以妇幼保健网络为依托的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网。

2.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行政区域内妇幼健康教育管理办法,确立妇幼保健重点工作的健康教育目标。

3.负责组织行政区域内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并对行政区域内妇幼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与管理。

4.负责组织行政区域内妇幼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

5.负责编写妇幼健康教育材料,为基层提供妇幼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6.负责搜集、储备、制作和发布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妇幼健康教育知识信息。

7.与本行政区域内相关部门协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本地区内其它健康教育活动。

8.开展妇幼健康教育相关科研。

(二)本机构内妇幼健康教育工作

1.负责制定本机构内的妇幼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工作计划。

2.策划并组织机构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3.负责机构内健康教育处方的编写,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展版、手册等材料的制作。

4.负责组织机构内妇幼保健专业人员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5.负责机构内健康教育工作,包括新婚学校、孕妇学校、父母学校及普及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等活动的组织及管理。

第九条 区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职责:

(一)辖区健康教育工作

1.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建立健全行政区域内的以妇幼保健网络为依托的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网络。

2.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负责制定本区县妇幼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定期对辖区内妇幼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和检查评估。

3.负责组织落实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布置的各项妇幼健康教育任务,策划、组织全区(县)范围的妇幼健康教育活动,接受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

4.负责编写、制作妇幼健康教育传播资料,为基层提供健康教育材料的核心信息。

5.负责组织行政区域内妇幼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培训。

6.与本行政区域内相关部门协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本地区内其它健康教育活动。

(二)本机构内健康教育工作

1.策划并组织机构内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

2.负责机构内健康教育处方的编写,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展版、手册等材料的制作。

3.负责组织机构内妇幼保健人员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

4.负责机构内健康教育工作,包括新婚学校、孕妇学校、父母学校及普及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知识等活动的组织及管理。

第三章内容与形式

第十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结合本行政区域特点,围绕妇幼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注重健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针对性、普及性,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第十一条 妇幼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儿童各年龄营养、体格生长与发育、心理与智力发展、常见疾病防治、康复、五官保健等;妇女青春期、围婚期、围产期、围绝经期、老年期营养、孕育、心理健康、常见疾病预防、体格锻炼等内容。

第十二条 健康教育形式包括:

(一)各类健康教育课堂:如新婚夫妇课堂、孕妇及准爸爸课堂、年轻父母课堂、社区健康大课堂等;

(二)各种形式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应用:如报刊、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墙报宣传等;

(三)咨询:如门诊咨询、街头咨询、设立健康咨询热线、互联网网上咨询等;

(四)各种健康主题活动,如文艺演出、知识竞赛、运动会、征文活动等。

第四章网络建设

第十三条 妇幼健康教育工作依托妇幼保健机构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均应设妇幼健康教育科,行使其妇幼健康教育工作职责。

第十四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建立辖区和本机构内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网络,辖区健康教育网络应涵盖妇幼保健各项业务管理范围;机构内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应包括健康教育科、保健部、医务科、护理部及其他相关业务科室。

第十五条 妇幼保健机构健康教育科人员配置,省市级应至少有两名,区县级应至少有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健康教育工作;专职人员应具有社会动员、倡导、传播与教育、计划设计、实施、监督与评价等基本技能;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技能培训。

第十六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充分利用门诊大厅、走廊、诊室等各种空间宣传妇幼保健相关知识,并设置相对固定的健康教育活动场所,场所面积适中,环境整洁,悬挂妇幼健康教育宣传板并定期更换,配有宣传橱、展示柜、教具模型及宣传资料,并配备相关设备。

第十七条 妇幼保健机构应配备资料柜、电视机、录像机(或VCD、DVD等)、投影设备、照相机、摄像机、音响设备、黑板、多媒体、计算机等健康教育工作设备。

第十八条 按照《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划纲要(2005-2010)》要求,健康教育经费不少于当地年卫生事业经费的5%,妇幼保健机构应当积极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争取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经费。

第五章实施与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加强对行政区域内妇幼健康教育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管理。定期召开健康教育工作例会,部署工作,接受信息反馈,积极开展对下级人员的培训工作。

第二十条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要建立健全妇幼健康教育工作制度,逐步规范妇幼健康教育材料、设备、档案管理和信息收集系统,并根据工作开展情况不断细化、完善。

第二十一条 省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协助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地区的考核评估办法,定期对基层妇幼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估。

第二十二条 考核内容应围绕妇幼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与重点工作进行,考核工作可与辖区妇幼保健机构考核一并进行。

第二十三条 省(市)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将健康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估结果纳为评

定本辖区妇幼保健机构考核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价指标。

篇3: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

1 基本情况

丽水市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浙闽两省的交界处, 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近250万。全市现辖一区一市和七个县, 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密度较稀的地区。全市有205所乡镇卫生院, 58家分院, 乡镇医疗机构中, 配有妇幼人员372人, 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8人, 占23.7%, 高于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生、专科生所占的比例18%[1], 中专生257人, 占69.1%。高中初级技术职称比例悬殊, 高中级职称技术人员偏低仅占7.8%, 初级职称占69.9%。我市乡镇妇幼人员处于新老交替时期, 存在学历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经费投入较少、硬件设施陈旧简陋、门诊日人员拥挤, 妇幼保健工作资料记录与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2 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明确目标

根据浙江省卫生厅的部署和要求, 我市于2004年开始省级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规范化工作的建设, 丽水市卫生局于2007年开始创建市级乡镇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化工作, 为提高各县 (市、区) 卫生局和医疗保健机构对此项工作的认识, 统一思想, 使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市卫生局与市妇幼保健院分别在全市卫生工作会议和妇幼工作会议及全市妇幼保健所长例会上作了动员和部署, 明确了工作目标, 并专门组织各级有关人员到杭嘉湖地区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拓宽视野, 树立信心, 首先使各县 (市、区) 卫生局领导和妇幼保健所长们对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化工作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与提高, 从而进一步使各乡镇卫生院及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化工作是展示卫生院形象的重要窗口, 建设规范化、高标准的保健工作, 是改善服务质量、树立形象、赢得民心的重要举措, 既有社会效益, 又有经济效益, 有利于乡镇卫生院长期发展。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作为妇幼工作中一项重点事项来抓, 列入各县卫生局和妇幼保健所及乡镇卫生院的年度工作考核目标。

2.2 制定统一的规范化工作标准和评估细则

2.2.1 门诊设置及设备要求

一是专用孕产妇保健门诊, 使用面积不小于35~40m2。负责早孕建册、产前检查、高危管理和指导高危孕妇定向分娩;负责产后访视、产妇42天健康检查和保健册的结案回收、统计、分析、归档等工作。设施上要求配置妇科检查床和产科专用检查床、血压计、体温计、身高体重计、听诊器、骨盆测量器、立式插灯、测量尺、多普勒胎心听诊器、妇科检查器械、手套、臀垫、屏风、洗手池、污物桶、消毒物品、消毒设施、室温控制设备、计算机和软件、开口器、舌钳、氧气瓶 (袋) 等并备有健康处方等。二是设置专用儿童保健门诊, 使用面积不小于15m2;门诊设置区域化, 与疾病门诊严格分开;环境整洁美观、欢快活泼;有育儿知识、疾病防治宣教版面和健康处方。门诊配有检查床、儿童体重磅秤、身高测量器、身长测量床、听诊器、皮尺、听力筛查器具等诊疗用品, 应有计算机、空调和消毒设施。三是设置健康教育室, 使用面积不少于15~20m2, 儿童保健与孕妇宣教室合用, 配置放像设备、设宣教橱窗或宣教版面。

2.2.2 人员资格与要求

根据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 一是从事孕产妇保健人员必须是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卫技服务人员或持有《护士执业证书》的助产士, 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围产保健业务技术管理培训, 取得相应的技术合格证。二是从事儿童保健人员必须是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 并经过儿童保健业务技术培训的医师承担。三是在岗妇幼人员至少每二年复训一次, 脱离妇幼保健专业岗位2年者, 须重新培训才能上岗。四是乡镇人口1.5万人以上需配备1名专职儿保人员。

2.2.3 服务内容与技术要求

一是开设日常孕产妇保健门诊, 负责早孕建册、产前检查 (总次数不少于8次) 、产前筛查、高危管理、指导高危孕妇定向分娩、产后访视、产妇42天健康检查和保健册的结案回收、统计、分析、归档等保健管理。二是定期 (每旬) 开设儿童保健门诊, 服务内容包括新生儿 (高危儿、正常儿) 访视、出生42天健康检查建册、生长发育体格检查 、体弱儿专案管理与随访、集居儿童健康管理 (卫生指导、建立儿童健康档案与保教人员定期体检) ;三是流动人口管理、妇幼卫生监测、妇幼保健信息统计、健康宣教等工作, 并做好各类卡册和资料的记录工作。四是主要妇幼保健工作指标要求, 二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5.0/10万以下, 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2‰以下、15‰以下;孕产妇建卡率达95%, 产前筛查率达38%, 孕28周县级高危筛查率达88%,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 住院分娩率98%, 高危孕妇管理率98%;婴儿42天内建卡达95%, 3岁以下儿童系管率达90%, 7岁以下儿童保健率达90%,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90%, 孕产妇健康教育率达80%, 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70%。

2.3 领导重视, 加大投入

一是明确职责, 落实责任, 把此项工作纳入县 (市、区) 卫生局的综合目标管理, 各级卫生局和妇幼保健机构层层负责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化工作的建设规划、考核验收和督导管理, 保证所需用房及配套设施的落实, 分管领导深入基层, 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和奖励。二是强化管理, 创造条件。我们按照《丽水市乡镇卫生院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工作标准》的要求, 结合我市实际, 在工作中做到因地制宜, 软硬件并重, 加大硬件投入, 孕产妇、儿童保健门诊使用面积达到规定的要求, 室内设施配备齐全;在此基础上强化管理, 力求达到孕产妇、儿童保健工作程序化、技术规范化、管理制度化、资料档案化的要求。三是根据《丽水市乡镇卫生院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工作标准》, 充分体现人性化设计理念, 根据孕产妇特点和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特点, 将孕产妇、儿童保健门诊的环境进行了美化, 充分烘托温馨与宽松氛围, 将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程序、有关孕期和育儿知识、常见病的防治、卡通画等图文资料制作成宣传版面并上墙。四是为更好开展儿童保健工作, 同时也是为了方便家长, 将儿童保健门诊与预防接种门诊的预检工作相结合, 有效提高儿童系管率[2]。

2.4 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我们坚持按照《丽水市乡镇卫生院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工作标准》的要求配备, 同时加大培训力度, 严把准入关, 提高了妇幼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技术素质。近年来, 市级妇幼保健院每年组织全市妇幼人员业务培训, 各县 (市、区) 也每年组织多次乡镇妇幼人员妇幼保健知识培训, 并对培训内容进行业务考核。

2.5 加强督促指导, 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督导是确保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化工作建设顺利进行的一种有效手段。创建的每所卫生院孕产妇、儿童保健门诊从选址、布局, 都经各县 (市、区) 卫生局领导和妇幼保健机构相关人员审核, 保证了孕产妇、儿童保健门诊的面积、布局与设施符合要求, 取得建设一个达标一个的成效。由于市妇幼保健院给予业务技术上全面支持和指导, 在平时下乡指导业务工作时, 也将该项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抓, 发现问题及时得到纠正。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做到督促指导到位, 把关严格, 为我市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化工作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2.6 规范服务内容, 注重资料积累

2.6.1 规范孕产妇系统管理

一是全市统一应用孕产妇保健手册, 规范保健册的填写, 规范系统保健服务, 做好早孕建册和产前检查工作;二是建立了流动孕产妇管理登记本, 掌握流入流出孕产妇保健服务情况;三是高危孕产妇专案管理, 动员孕28周以上的孕妇转上级医疗保健机构进行高危筛选, 按高危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做好定点筛查、定人管理、定点治疗、定点上报等工作;四是动员孕15~19周孕妇进行产前筛查;五是负责辖区内产后访视、产后42天健康检查工作;六是定期召开村级网络人员工作例会;七是正确收集、汇总、上报孕产妇保健各类报表, 做好各类报表的留底保存;八是开展孕产妇健康教育, 并做好孕妇学校的记录。以上所有资料必须认真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按照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按年度分类装订。

2.6.2 规范儿童保健资料管理

一是全市统一应用婴幼儿保健手册, 规范保健册的填写, 绘制小儿生长发育监测图等, 有效提高保健管理质量和建卡率及系统管理率;二是建立了流动儿童管理登记本, 掌握流入流出儿童保健服务情况;三是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 建立高危新生儿登记表, 并做好随访和结案记录;四是对体弱儿进行专案管理, 建立体弱儿管理登记本, 对每一位体弱儿进行病因分析, 制定矫治方案等, 每月一次进行追踪随访, 并在个案表上做好记录;五是建立集居儿童健康档案, 定期组织保教人员和儿童体检, 每季对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督导, 并做好记录;五是建立辖区内7岁以下儿童花名册、自动出院危重儿、严重出生缺陷儿的随访登记表, 对所有儿童每季度进行随访, 提高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质量, 避免活产数、儿童死亡漏报, 确保数据准确性;六是正确收集、汇总、上报儿童保健各类报表, 做好各类报表的留底保存;七是开展母乳喂养、科学育儿、疾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并做好育儿学校的记录。这些资料必须认真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按照档案资料规范化管理的要求, 按年度分类装订。

3 成效与体会

通过乡镇孕产妇、儿童保健规范化工作建设, 一是各地通过增加投入、添置设备、合理调整用房、充实了妇幼人员、规范各种登记等手段, 使乡镇卫生院孕产妇、儿童保健门诊环境与面貌焕然一新。二是院长们对公共妇幼卫生工作有了进一步认识, 儿保人员按照人口比例进行配备, 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激发, 进一步发挥了三级保健网的网底作用。三是规范了高危孕产妇的管理, 对高危孕妇及时筛查、治疗、追综、随防, 落实分娩地点, 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四是将婴幼儿建卡和定期健康体检与预防接种有机结合, 使婴幼儿42天内建卡和儿童系统管理率明显地提高, 平时工作也加强了与防保人员联系、沟通, 信息数据共享, 尤其是儿童信息统计和儿童死亡监测工作, 避免发生数据漏报;五是完善了服务设施, 落实了管理制度, 规范了操作技术, 统一了工作秩序, 对孕产妇及7岁以下儿童进行系统保健管理, 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保障孕产妇、儿童的身心健康, 可信度和吸引力大大提高, 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群众对孕产妇、儿童保健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尤其是对儿童体检转变了看法, 从过去不愿体检到自觉得带小孩来门诊体检, 从而也给卫生院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六是我市2007年妇幼保健主要指标达到目标位:二年平均孕产妇死亡率22.71/10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8.09‰以下、10.96‰以下;孕产妇建卡率达98.66%, 产前筛查率41.4%, 孕28周县级高危筛查率达91.96%, 孕产妇系管率92.23, 住院分娩率99.49%, 高危妊娠管理率99.70%;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1.52%, 7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91.83%, 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5.77%, 孕产妇健康教育率92.59%, 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达85%。

参考文献

[1]刘湘芸, 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9.

篇4: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

澄城县筹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6月22日下午,澄城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提出的《关于筹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意见》,原则同意了建设澄城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同意成立澄城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同意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工作要求。同时要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抓紧做好该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要求相关职能部门要根据各自分工,切实负起责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食品药品安全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履行《食品安全法》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胡总书记“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体现,应该成为政府主抓民生工程的重大举措。

我县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建设,是建立健全食品药品支撑体系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为实施“从田园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为目标,立足澄城,辐射渭北,建成一个规模大,设施全,技术先进,具备法定检验资质的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中心建成后,将可开展对全县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各个环节安全的检验检测,并协助政府推动食品药品市场安全准入制、大力推动百万头生猪大县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等,不断提高澄城县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

驻厂监督实施药品生产全程监管

实行驻厂监督员制度是履行药品安全事前控制的有效举措。为了督促药品生产企业认真执行GMP,保证药品质量,不断加强生产管理,确保公众用药安全,2011年6月22日,澄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导与驻厂监督员对辖区内陕西诚信制药有限公司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向该生产企业派驻驻厂监督员,以实现对药品生产企业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面监控,使企业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全面杜绝药品出现质量问题。

澄城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陕西诚信制药有限公司进行监督检查

篇5: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

20.2.1继续教育

(1)目的以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对职工进行培训,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适应预防医学事业的需要和发展。

(2)内容与方法

a.地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继续教育管理组织,县级应有专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

b.组织、审核本单位申请上报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c.组织参加经有关部门认可的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d.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登记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

e.根据本单位各类业务人员实际情况,制订各类人员继续教育或培训计划,建立人员培训档案。

(3)结果与评价

a.继续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和总结等资料;

b.业务人员继续教育或培训档案。

20.2.2大学生规范化培训

(1)目的对新毕业的大学、专科毕业生,通过规范化培训,使其达到主管医(技、检)师的基本条件。

(2)内容与方法

a.制定大学、专科毕业生规范化的培训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b.毕业生所在科室负责专业理论、技能的培训及日常考核。

c.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定期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组织阶段考核。

(3)结果与评价

a.规范化培训规划、计划、总结;

b.培训对象登记资料包括培训内容、考试成绩、证书;

c.规范化培训工作检查和考核记录。

20.3指导基层

(1)目的通过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工作的培训、指导,提高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

(2)内容与方法

a.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要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工作计划下发专业工作计划,召开专业例会。

b.指导和协助处理重大灾害、事故、事件、疫情等。

c.指导基层单位建立新技术、新方法,帮助基层解决疑难问题。

d.结合重点工作和新的工作项目,培训基层工作人员。

e.编发各种信息资料。

f.组织综合性的业务工作考核。国家级对省级每5年一次,省级对地级每3年一次,地级对县级、县级对基层预防保健机构每年一次。

(3)结果与评价

a.检查内容与方法中所列的相关资料;

b.对基层单位检查、考核资料;

c.基层单位满意度调查的结果。

20.4法规文件

(1)《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卫生部1991

(2)《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人事部1刃5

篇6: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

一、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和管理

(一)信息收集 1.报告对象

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均为死因登记报告的对象,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

公民。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

(1)报告单位: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均为死因信息报告的责任单位。

(2)报告人:

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均为死亡信息的报告人。2)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疗卫生人员方可填报《死亡医学证明

书》。3.死亡个案的填报(1)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

凡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家庭或其他场所死亡个案

在家中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体征和/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

医学证明书》。(3)涉法死亡个案

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4.报告内容

(1)《死亡医学证明书》(见附表1)填写项目包括: 1)一般项目: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2)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按照其导致死亡的顺序(直接死因、间接死因)分别填写在第Ⅰ部分,其他重要医学情况填写在第Ⅱ部分。

3)其他项目: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

(2)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2),副卡内容主要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出生信息登记卡号、出生医学证明编号、儿童免疫接种卡号、儿童姓名、父亲姓名、母亲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出生体重、孕周、出生地点、死亡日期、死亡年龄、死亡诊断、死亡地点、诊断级别和死因诊断依据等。

(3)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孕产妇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应填写孕产妇死因登记报告副卡(见附表3),副卡内容主要包括:《死亡医学证明书》编号、姓名、年龄、死亡时间、孕产次、人工流产(引产)次、末次月经、分娩时间、分娩地点、死亡地点、分娩方式、新法接生、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死因诊断依据等。

5.填报要求

(1)《死亡医学证明书》共分四联:第一联由出证单位保存,用于网络报告。第二联由出证单位定期寄送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保存。如出证单位无网络报告条件,则当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第二联进行网络代报。第三、四联由死者家属交给户籍管理部门,其中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由户籍管理部门保存。第四联由户籍管理部门加盖印鉴,交死者家属作为殡葬火化凭据,由殡葬管理部门保存。《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使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

报人签名,单位盖章。

(2)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除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外,还必须填写孕产妇或5岁以下儿童死因登记报告副卡。

(二)网络报告 1.死因信息报告方式

《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2.报告程序、时限(1)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在7天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传真、邮寄)将填写完整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寄送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报告卡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发现不明原因死亡病例,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

行报告。

(2)县级以下医疗机构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并通过网络进行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

入。

没有条件实行网络报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在填写和审核《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向属地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出。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死亡医学证明书》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3)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其他系统(军队、司法、农垦等)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照本规定

进行死因登记报告。

(三)信息管理 1.死亡信息的审核

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发现填写不合格者应注明具体审核意见,并反馈、督促报告单位核实、纠正。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报告的死亡病例的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具备条件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也可承担根本死因确定和死因编码工作。

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对报告的死亡信息进

行审核确认。2.死亡信息的订正

对已审核确认的报告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病例死因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应由填报单位及时报告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由后者负责订正。

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应由属地的妇幼机构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死亡医学证明书》或副卡信息有误时,应

及时做出订正。3.死亡信息的补报

各级疾控、妇幼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殡葬、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及时补报。村医(社区医生)定期了解辖区内死亡情况,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4.死亡信息的查重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确认后删除。

(四)资料保存与管理

1.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报告单位和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下载个案数据和储存本单位网络上报的原始数据库,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

期备份。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二、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一)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部门应对所属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因登记报告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某些疾病死亡水平异常波动时应及时向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责任报告单位或报

告人进行反馈。

(二)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信息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相关部门应对监测点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和其它全人群死因登记报告信息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并编写死因分析报告,报上级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三、信息系统管理

(一)支持性环境

1.行政支持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本着“多部门参与,归口管理,统一协调”的工作策略,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协调财政、民政、公安、司法、统计等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形成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良性运转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

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定期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死因登记信息的报告和管理情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与评估。

2.制度建设

强化规范意识和管理意识,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现有死亡病例网络报告和管理方面的文件和规范,落实相关部门职能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

3.技术培训

各报告单位应按照死亡病例网络报告、管理、监测、分析、预测、预警等疾病预防控制的客观需求,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工作,提高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4.经费支持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强对卫生行政部门的汇报,争取管理部门对网络直报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网络直报硬件设备购置、升级、维修维护经费以及互联网接入租用费的持续性投入,保证国家或省、市统一安排的漏报调查和其他专项调查、常规培训等经费。

(二)用户与权限管理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的用户和权限管理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统一负责。

1.用户管理的原则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有专门的系统管理员负责用户的管理与权限分配。

用户管理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每级系统管理员创建、管理本级的用户账号和下级系统管理员账号,按业务管理规定分配权限。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县(区)级的用户账号也可由省或市级系统管理员代为管理。医疗卫生机构账号由所在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管理。

2.各级用户的申请

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可到属地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用户申请表〉用户申请(变更)表》(以下简称《用户申请表》)(见附表4),或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上下载空白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经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签批加盖单位公章后,送交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开设用户账号。也可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办理属地医疗卫生机构的用户账号。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机构业务科室用户的申请可到本单位相关部门领取《用户申请表》,也可自行下载空白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经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签批加盖单位公章后,送交本单位系统管理员开设用户账号。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其它机构如需进行信息查询,可到同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领取《用户申请表》,也可自行下载空白申请表,并按要求填写,经同级卫生行政业务归口管理部门签批加盖单位公章后,送交属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开设用户账号。

3.权限管理的原则

用户的权限分配应以保障数据直报安全、准确、高效为原则。

(三)安全管理 1.系统安全

用户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单位规章制度。用户必须按照本规范要求对系统进行操作,尽量做到专人、专机运行使用本系统,严禁使用公共场所(如网吧)的计算机登录《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

用户应在运行本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防火墙,定期杀毒;禁止在运行本系统的计算机上安装、运行含有病毒、恶意代码、木马的程序或运行黑客程序及进行黑客操作。

《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分正式系统和测试系统。所有正式报告数据必须在正式系统中报告,测试系统仅供培训学习和测试使用。

登录用户需经培训考核合格,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系统管理员严格管理,具备正式系统使用权限的用户才可以使用测试系统。

2.账号安全

用户的账号密码应由8位以上的数字与英文字母组成,每月至少更改一次。

用户如发现账号信息泄露,须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通知本级系统管理员,各级医疗机构通知本单位所在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在查明情况前,应暂停该用户的使用权限,并同时对该账号所报数据进行核查。待确认没有造成对报告数据的破坏后,修改密码,恢复该账号的报告权限,同时进行书面记录。

用户调离岗位时,应及时向系统管理员报告,待原账号信息修改后,方可继续使用。

(四)数据共享与交换

1.数据共享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定期将系统产生的历史死因数据移交数据共享平台,供相关部门查询利用。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及时将本辖区内报告数据的分析结果上传至《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信息反馈”模块,保证信息反馈的有效与及时。

2.数据交换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数据交换标准,在经过认证授权的区域进行死因监测信息系统与《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

(五)数据关联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配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全国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系统)关联工作,在标准制定、方法研究等工作中给与配合与支持。

四、考核与评估

(一)考核方式

一般采取网络报告资料考评与现场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本辖区医疗机构和医疗机构内部的考核评估等。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至少每年考评一次,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全部报告单位的考评至少半年一次,医疗机构内部至少每季度考评一次。所有考评均需有书面记

录。

(二)考核内容

主要包括组织管理、网络建设、培训情况、报告质量、资料分析

与利用等综合评价指标。

(三)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管理:包括制度建设与落实、经费保障、机构建设、岗位

职责、人员配备及稳定性等。

2.网络建设:包括硬件设备、网络报告覆盖率、直报账户的管理

等。

3.人员培训:包括培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记录等。4.报告质量:包括卡片填写质量、报告及时性、审核率和审核及时性、死因准确性、死亡漏报情况等。

5.资料分析与利用:包括分析报告质量,数据质量分析频次

等。

五、制度保障

为确保工作质量,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如下管理制度:

1.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开展工作交流。

2.建立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规范医疗保健机构内部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明确工作流程。

3.建立对死亡信息核实制度。重点加强对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的核实调查,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4.建立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定期与户籍管理部门、殡葬管理部门、妇幼管理部门核对数据,及时进行查漏补报。5.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死因信息的档案管理。6.建立培训工作制度,确保死因登记报告业务的正常延续。7.建立定期考核评比通报制度,加强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质量控

制。

六、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遵循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建立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网络系统,并指定专门人员进行网络维

护和死亡资料分析。

(2)制定、修订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系统工作指南。

(3)制定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系统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国家级培训,对省(市)级提供技术指导。

(4)负责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提供公民的健康指标,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

依据。

(5)定期开展现场督导,了解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开展情况。(6)负责对全国死因登记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7)开展全国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8)开展国际合作和应用性科学研究,促进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的技术发展。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指定专门人员负责死因监测和报告工作,具体负责本辖区的死因登记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本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死因登记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死因登记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馈的日常工作;定期召开例会;开展死因登记信息报告工作考核和质量评价。(3)动态监视本辖区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报告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同时向下级机构反馈相关信息。(4)负责本辖区死因登记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5)负责对本辖区的死因登记信息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

全。

(6)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死因登记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死因登记信

息的网络报告。

(二)妇幼保健机构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负责本辖区内的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例信息管理。具有临床诊疗功能的机构还应负责死亡病例报告的相关职责。

(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1.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

(1)认真执行本规范与相关方案,建立健全本单位死因登记信息管

理制度。

(2)及时、准确、完整地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审核并按程序完成网络上报。

(3)做好《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4)参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

素质。

(5)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与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死因登记信息的质量控

制和相关调查。2.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对辖区内需要进行调查的死亡个案进行入户调查,填报《死亡

医学证明书》。

(2)指定专门的部门及人员负责网络报告。

(3)参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召开的例会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

素质。

(4)开展多种形式的质量控制,对辖区内死亡报告工作进行培训和指导,定期检查所管辖村医(社区医生)的工作质量。(5)做好《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日常管理与原始凭证保存。(6)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与公安、民政等管理部门核对出生、死亡资料,发现漏报和错报,应及时组织进行入户调查,并及时按程序补报和订正。3.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

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进行入户调

上一篇:甜甜的金鱼馒头作文下一篇:转正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