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用车设计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公务用车设计范文

“十二五”期间公务员培训设计

(二)培训方式。

1.坚持和完善组织调训制度。制定全区公务员年度培训计划,选调公务员参加专题班、高研班、进修班等脱产培训。围绕中心工作和实际需要,按规定有计划地组织境外培训。根据不同培训专题特点,科学设置培训方案,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学员为中心,以学习研讨为主要形式,综合运用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增强培训吸引力和有效性。

2.推行自主选学和网络培训。推行公务员自主选学,鼓励公务员积极参训,更好满足公务员多元化、个性化、差别化的培训需求。整合现有网络培训资源,建立开放、兼容、共享的全区公务员培训网络,充分利用干部网络培训平台开展在线自主选学;抓好“供、选、教、管”等关键环节和配套制度建设,提高自主选学质量。

3.倡导自学和在实践中学习。引导公务员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激发学习内生动力,积极倡导自学,不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修养。注重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把公务员培训与建设学习型组织和创先争优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报告会、论坛等形式开展培训,营造学习氛围,提升公务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保障措施

(一)规范四类培训。

1.规范初任培训。深化制度建设,规范新录用公务员宣誓誓词和程序要求,制定统一培训大纲。行政机关新录用人员在试用期内进行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任职,重点进行公务员精神与行为规范、依法行政、公务员法和公务员制度、公文写作以及机关工作的特点、程序和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确保新录用公务员尽快适应行政机关工作需要,提高适应职位要求、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

2.规范任职培训。注重提高参训率,研究制定处长、科长公务员任职能力标准和培训大纲,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分级培训的培训模式。对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在任职前或任职后一年内进行任职培训。培训重点突出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提高领导职务公务员的领导能力。

3.规范专门业务培训。突出前瞻性、实用性。各地行政机关应结合本系统、本部门的实际,紧紧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政府中心工作,围绕自治区和本地区、本部门确定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公务员专门业务培训,使公务员精通行政管理知识和与本职工作领域相适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高公务员业务工作能力。

4.规范在职培训。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要决策等重点内容,拓宽培训渠道,创新培训形式,增强培训实效。“十二五”期间,对公务员管理部门和新录用公务员全员培训,处、科级领导职务公务员任职培训4000人次。

(二)加大东西部对口培训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有成效的方针和“德才兼备、按需派遣、学以致用、宁缺毋滥”的选派要求,搞好东西部对口培训,积极争取国家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东部地区在公务员对口培训上的合作,有计划的选派公务员赴区(境)外培训,紧紧围绕事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农业产业开发、经济管理、扶贫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文化产业开发、社会管理、环境旅游产业开发、政府公共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等专题。通过对口培训学习借鉴东部地区先进的公共管理与社会服务理念和经验,提高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公共管理服务能力。

(三)着力抓好基层公务员培训。继续实施基层公务员培训工程,重点加强乡镇、街道和执法部门基层公务员培训,完成全员培训任务,不断提高基层公务员依法行政、服务群众、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等本领。推进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和倾斜,积极利用行政学院、普通高等院校等培训机构和远程教育、网络培训等渠道,采取送教上门、流动课堂、现场观摩等多种方式,深入乡镇、街道、社区开展培训。

(四)健全培训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培训与公务员管理其他环节系统联动、整体优化良性机制。强化培训结果使用,把公务员培训情况、学习成绩作为公务员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探索培训效益分析方法。充分运用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培训档案,加强培训登记管理。没有参加初任培训或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新录用公务员,不能任职定级。没有参加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或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公务员,年度考核不得确定为优秀等次。

(五)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务员培训机构的业务指导。公务员培训基地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原则,努力做到以培训为主,教学、科研、咨询三位一体,形成具有民族地区特色、适应公务员工作需要的培训教学体系。各地各类公务员培训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承担公务员培训任务。要推行公务员培训施教机构资格认定制度,有计划地对现有公务员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定,加强现有各地各类培训施教机构资源整合,对办学质量差和不具备培训条件的培训施教机构进行撤并,推动培训施教机构培训质量整体提高。

(六)保障培训经费投入。各地要按照《公务员法》和《纲要》有关要求,将公务员培训所需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保障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需要。健全和完善培训经费管理办法,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大培训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专款专用。

(七)加强培训管理者队伍建设。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培训管理者优先培训和应训必训。通过开展经验交流、专题研讨、课题研究等形式,提高公务员培训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公务员培训管理者队伍。五年内有计划地将全区公务员培训管理者轮训一遍。加强公务员培训理论研究,探索公务员培训的自身规律、特点,培养一批能胜任现代培训要求的培训管理骨干。

(八)加强培训管理和监督检查。健全和完善举办培训班管理制度,严格审批程序,严禁举办以营利为目的的培训班,严禁以培训为名搞公款旅游,尤其是区(境)外旅游。公务员所在机关未按规定履行公务员培训职责的,由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的给予通报批评。强化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坚决制止乱办班、乱收费、乱发证行为,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维护公务员培训的严肃性。

四、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公务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公务员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公务员培训作为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同步考虑,统筹安排。要根据公务员管理权限,实行公务员培训统一指导、分级管理,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公务员局履行主管全区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工作的职责,负责指导协调全区公务员培训工作;市、县(区)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公务员培训的综合管理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各部门人事培训机构负责本机关公务员培训的具体实施工作。各地政府公务员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本地公务员培训工作的指导,抓好规划制定、政策研究、督促检查、质量评估、工作协调等宏观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和做法。同时每年要对本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二篇:公务员面试中如何应对考官设计的面试陷阱

公务员面试中如何应对考官设计的面试陷阱面试考官为了保证最优秀的人被选中,有时会在面试中设置种种语言陷阱,以探测你的智慧、性格、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应考者只有注意这样的语言陷阱,才能小心巧妙地绕开它,不至于轻易落选。下面列举一些面试中常见的语言陷阱。

(一)“请君入瓮”式的语言陷阱

在各种语言陷阱中,最难提防、最具危险的,可能要算“请君入瓮”式的语言陷阱。比如,你前去应聘的职位是一家公司的财务经理,面试考官也许会突然问你:“您作为财务经理,如果我(总经理)要求你1年之内逃税100万元,那你会怎么做?”如果你当场抓耳挠腮地思考逃税计谋,或文思泉涌立即列出一大堆逃税方案,那么你就上了圈套,掉进了陷阱。因为抛出这个问题的面试考官,正是以此来测试你的商业判断能力和商业道德。要记住,遵纪守法是员工最基本的行为要求。

又如,你正要从一家公司跳槽去另一家公司,面试考官问你:“你们的老板是不是很难相处啊,要不然,你为什么跳槽?”也许他的猜测正是你要跳槽的原因,即使这样,你也切记不要被这种同情的语气所迷惑,更不要顺着这一思路说下去。如果你愤怒地抨击你的老板或者义愤填膺地控诉你所在的公司,那么你必败无疑,因为这样不但暴露了你的不宽容,还暴露了你的狭隘。

这样的语言陷阱在国家公务员面试中也会出现,考生不容忽视。

(二)测试式的语言陷阱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虚构一种情况,然后让应考者作出回答。比如“今天参加面试的有近10位候选人,如何证明你是最优秀的?”这类问题往往是考察应考者随机应变的能力。无论你给自己列举多少优点,别人总有你不具备的优点,因此正面回答这样的问题毫无意义。你可以绕过去,从侧面回答这个问题。

你可以说:“对于这一点,要根据具体情况而论,比如贵单位现在所需要的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人才,虽然前来应聘的都是这方面的对口人才,但我深信我在大学期间当学生干部和主持社团工作的经历已经为我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我自认为比较突出的一点。”这样的回答可以说比较圆滑,很难让对方抓住把柄,再度反击。

有时,面试考官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对琐碎的工作是喜欢还是讨厌,为什么?”这是个两难问题,若回答喜欢,似乎有悖现在知识青年的实际心理;若说讨厌,似乎每份工作都有琐碎之处。因此,按普遍心理,人们是不愿做琐碎工作的(除非特殊岗位,如家庭钟点工),即考官明知故问,我们可以推测出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工作态度”上。

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自己的态度,“琐碎的事情在绝大多数工作岗位上都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的工作中有琐碎事情需要做,我会认真、耐心、细致地把它做好。”这句话既委婉地表达了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不喜欢琐碎工作,又强调了自己对琐碎事情的敬业精神–认真、耐心、细致。既真实可信,又符合对方的用人心理。

(三)挑战式的语言陷阱

这类提问的特点是,从求职者最薄弱的地方入手。考试大论坛

对于应届毕业生,面试考官会设问:“你的相关工作经验比较欠缺,你怎么看?”对于女大学生,面试考官也许会设问:“女性常常会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你怎么看?”

如果回答:“不见得吧”、“我看未必”或“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那么也许你已经掉进陷阱了,因为对方希望听到的是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而不是简单、生硬的反驳。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可以用“这样的说法未必全对”、“这样的看法值得探讨”、“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恐怕不能完全接受”为开场白,然后婉转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面试考官有时还会故意提出让应考者尴尬的问题。如:“你的学习成绩并不很优秀,这是怎么回事?”“从简历看,大学期间你没有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这会不会影响你的工作能力”等等。

碰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应考者常会不由自主地摆出防御姿态,甚至狠狠反击对方。这样做,只会误入过分自信的陷阱,招致“狂妄自大”的评价。而最好的回答方式应该是,既不掩饰回避,也不要太直截了当,用明谈缺点实论优点的方式巧妙地绕过去。比如说,当对方提出你的学习成绩不很优秀时,你可以坦然地承认这点,然后以分析原因的方式带出你另外的优点,如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之所以不很优秀,是因为我担任社团负责人,投入到社团活动上的精力太多。虽然我花在社团的心血也带给我不少的收获,但是学习成绩不是最优秀这一点一直让我耿耿于怀。当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一直在设法纠正自己的偏差。

(四)诱导式的语言陷阱

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面试考官往往设定一个特定的背景条件,诱导对方做出错误的回答,因为也许任何一种回答都不能让对方满意。这时候,你的回答就需要用模糊语言来表示。

如:“依你现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们单位更好的地方吧?”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那么说明你也许是脚踏两只船,“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你回答是“不是的”,又会说明你对自己缺少自信或者你的能力有问题。

对这类问题可以先用“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开头,然后回答:“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单位更好的单位,但别的单位或许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如贵单位重视,机会也不如贵单位多;或许我能找到更好的单位,但我想,珍惜已有的是最为重要。”这样的回答,其实你是把一个“模糊”的答案抛还给了面试考官。还有一种诱导式的语言陷阱是,对方的提问似乎是一道单项选择题,如果你选了,就会掉进陷阱。比如说,对方问:“你认为金钱、名誉和事业哪个重要?”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三者当然都很重要。可是对方的提问却在误导你,让你认为“这三者是相互矛盾的,只能选其一”。这时候切不可中了对方的圈套,必须冷静分析,你可以首先明确指出这个前提条件是不存在的,再解释三者对我们的重要性及其统一性。

你可以这样组织语言,“我认为这三者之间并不矛盾。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追求事业的成功当然是自己人生的主旋律。而社会对我们事业的肯定方式,有时表现为金钱,有时表现为名誉,有时二者均有。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去获取金钱和名誉,三者对我们都很重要。”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误导式陷阱。面试考官早有答案,却故意说出相反答案。若你一味地讨好他,顺着面试考官的错误答案往上爬,面试的结论一定是:此人无主见,缺乏创新精神,自然被列为淘汰之列。

(五)用“激将法”遮蔽的语言陷阱

“激将法”是面试考官用来淘汰应考者的惯用手法。采用这种手法的面试考官,往往在提问之前就会用怀疑、尖锐、咄咄逼人的眼神逼视对方,先令对方心理防线步步溃退,然后冷不防用一个明显不友好的发问激怒对方。如:“你经历太单纯,而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你性格过于内向,这恐怕与我们的职业不合适”,“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应考者,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你的专业怎么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等等。

面对这种咄咄逼人的发问,作为考生,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无论如何不要被“激怒”,如果你被“激怒”了,那么你就已经输掉了。那么,面对这样的发问,如何应对呢?

–如果对方说:“你经历太单纯,而我们需要的是社会经验丰富的人。”

你可以微笑着回答:“我确信如我有缘加盟贵单位,我将会很快成为社会经验丰富的人,我希望自己有这样一段经历。”

–如果对方说:“我们需要名牌院校的应考者,你并非毕业于名牌院校。”

你可以幽默地说:“听说比尔?盖茨也未毕业于哈佛大学。”

–如果对方说:“你的专业与所申请的职位不对口。”

你可以巧妙地回答:“据说,21世纪最抢手的就是复合型人才,而外行的灵感也许会超过内行,因为他们没有思维定势,没有条条框框。”

应考者若结结巴巴,无言以对,抑或怒形于色,据理力争,异常激动,那就掉进了对方所设的圈套。应考者碰到此种情况,要头脑冷静,明白对方在“做戏”,不必气恼。

总之,在面试中,面试考官也许会设计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语言陷阱,但只要你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越过面试中的各种语言陷阱。

第三篇:开展公务用车专项治理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2010年12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形势,研究部署2011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深入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

在今年初召开的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代表中央纪委常委会作工作报告。报告在安排今年的工作时指出:要认真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认真落实新发布的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会同有关部门集中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专项治理,重点纠正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和违规换车、借车、摊派款项购车、豪华装饰及公车私用等问题。积极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一、现行公务用车制度的模式及弊端

我国现行公务用车管理制度,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编制管理、标准控制、按需配给、单位所有的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种公务用车管理制度的缺陷越来越明显。尤其是近几年来,公务用车已逐渐成为官员身份和待遇的象征,成为官员的隐形福利,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超标准配车现象普遍存在,公车数量严重超标,公车私用现象泛滥,公车支出费用惊人,这不仅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成为政府管理的黑洞,更重要的危害在于由此滋生的特权意识、奢侈浪费之风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腐蚀了党和政府的执政根基。

- 1

由于国家对公车尤其是领导专车的使用范围和监管主体缺乏明确规定,对公车的油耗、维修等费用支出缺乏具体标准,对公车违规使用的处罚缺乏具体措施,致使公车使用弊端日益突出。

弊端4:公车私用现象严重

据国家发改委调研报告显示,公车使用有三个“三分之一”,即车辆公用三分之一,领导及家属私用三分之一,司机使用三分之一。中央乃至地方新闻媒体曾多次曝光公车接送孩子上学,造成学校门口大塞车,以及婚丧嫁娶公车成龙的现象。损害了党员领导干部形象,社会影响很不好。

另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二、公务用车问题治理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现行公务用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一直为人们诟病不已。近些年来,各地对此进行了不间断治理,并在制度方面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一:货币化改革

主要做法是取消机关一般公务用车,按月按人发放交通费用补贴。交通补贴的方式,有的由单位集中管理,个人在限额内凭票报销,超支不补,节余转入次年使用;有的实行费用包干,按一定标准发放给个人,节约归己,超支不补。需

- 3公车使用的性质;有的试点中工作量大的不够用,工作量小的有结余。实践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有:一是在交通补贴额度内节省归己,有的人员公务出行能省则省,产生不作为现象,影响正常工作开展;二是变相加工资,交通补贴有可能演化为一种福利收入,使一些原本不合理的职务消费合法化,有的甚至利用改革谋取不当利益;三是如果车贴标准过高,机关交通费用支出可能不降反升,偏离改革的方向。

模式二:集中统一管理

一般做法是将各机关公车交由公车管理中心(机关车队)集中管理,统一调配使用。具体做法又分为两种:

一种做法是对集中办公的各机关车辆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管用分离。例如,山东泰安市成立了市直机关车辆管理服务中心,将53个党政机关的100多辆公车收到一起,部门按每车每年8000元的标准领取用车代币券,超支不补,节余归己。通过严格管理,及时调度,实现机关车辆集中管理,使资源流通起来,车管中心成了车辆“蓄水池”,通存通用能力增强,单车日均出车达5次以上,车辆利用率提高40%,保障能力达到95%以上。安徽芜湖市三山区政府根据机关单位集中办公的特点,对全区机关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管理,统一调度车辆使用。

另一种做法是实行货币化改革的参改机关,将公车移交出来组建机关公车服务中心,参改机关可从公车服务中心租车,也可使用其他的交通工具。例如,杭州市车改中组建了机关公务用车服务中心,负责车改单位重要公务接待、统一集体活动、大型执法公务活动、应急突发事件处置等公务用车,个人公务用车也可通过电话进行预约。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在公车改革中组建了区机关车队,实行统

- 5

在上述三种方案中,货币化、市场化两种方案中,实际上都是货币赎买现行公务用车的制度。货币化方案以分期付款方式支付公务用车费用。所谓的市场化方式,则以费用包干方式让公务员从政府车辆服务中心或社会上获取公务用车,并以包干费用节约部分的一定比例奖励给个人的方式鼓励公务员少用车。两种方案都在初期有效降低了公车费用,但是还存在很多争议,一是货币化方式公车补贴标准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因为一般只是考虑到领导级别或地区差距,但很难细化到岗位,补贴难以平衡,容易产生不作为或低效率,也容易导致公车费用反弹。二是市场化方式可能促使公务员减少公务次数来节约包干费用,以获得节约奖励,或者以公务员节约的包干费用用于私事上。三是一次性处理公车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目前一些试点单位主要是通过内部认购和公开拍卖两种方法来解决。若采取优惠认购的方式,有国有资产流失的嫌疑。

公车增加(更新)过快,使用效率不高以及公车私用等突出问题,从理论上说都可以通过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来解决。但实际情况是,思想观念和权力构成没有实质性变化,公车不仅大量存在而且管理分散,仅仅靠制度来解决公务用车中的问题是十分困难的。其实我们缺少的不是制度,缺的是执行。如中央规定因私用公务用车要收费,但公务用车几乎是有三分之二用于私事上,但从来没有人因私使用公务用车而交纳了用车费,也没有人去关注因私用车是否收了费。强化管理的核心在制度,执行制度的关键在领导,而现在许多单位的公车主要是为领导干部服务的,有的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个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在这种体制下,依靠领导干部的所谓自觉性采解决他们自身或身边存在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因此,如果不改革现行公务用车的体制机制,仅仅局限在管理层面上做文章,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管一时而难管长远。

- 7

在条件成熟时制定公车管理法规制度,依法规范公务用车管理。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通过制定法令来规范公车管理。例如,法国1947年就颁布了第一个有关公务用车的政府令,此后不断修改完善,逐步形成了公务用车购置、管理和使用的一套比较完整的法规制度。德国1993年颁布了联邦机构一级的公务用车管理条例。比利时自1965年首次颁布有关公务用车的法令以来,至今已进行过16次修改,使法令内容更简明,操作性更强。从我国情况看,依法行政是政府运作的基本要求,公务用车管理也应当在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实现依法管理。

2.压缩机关公车总量,采取多样化的公务用车保障方式

从世界各国政府公务公车的发展历程看,随着家用轿车的增长,公共交通的发达,车辆使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公务用车提供了替代交通工具,使机关公车总量呈下降趋势;而且,公车运行效率低、成本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从节省公务开支角度看也应尽量减少公车总量。因此,公务用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严格控制公车编制总额,逐步压缩公车规模,探索多样化的公务用车保障方式(不包括公检法司等特殊业务公务用车),实现公务用车服务的社会化。

第一,减少机关公车总量。为履行公务,政府机关需要配置一定的公务用车,如领导干部工作用车、机动应急用车、机要交通用车等,但要严格实行机关公车编制管理,逐步核减一般公务用车编制总额。一是明确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范围和标准,按核定的编制和标准配置公车,实行总量控制;二是机关公车一律由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政府采购,各机关不得自行采购公车;三是推行公务用车配置的透明化管理,便于加强监督。

- 9定补偿,最好是一事一报,如按行车里程报销油费、过路过桥费等,建立可操作的私车公用管理制度。

3.创新公务用车管理制度,遏制公车私用

防止公车私用,既是公务用车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的难点。根据各地实践经验,可考虑从以下方面创新管理制度:

第一,实行节假日公车封存制度。这一制度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试行,取得了较好效果。例如,山西省从2008年10月起,公休日、节假日各单位公务车辆除有特殊公务外,一律入库封存。河南漯河市从2008年3月开始,要求全市各机关单位公车在节假日期间一律定点封存停放,如使用需备案。实践表明,除特殊公务用车外,实行节假日(包括公休日)机关公车封存、特殊情况下的使用一事一报制度,在防止公车私用方面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作为一项经常性制度加以推广。

第二,对公务车辆使用特殊牌照或标识。这是近年来一些地方为防止公车私用而采取的一种办法。例如,宁夏为便于群众监督,从2005年开始对全区7000余辆党政机关公车粘贴“公务车”标识。浙江平阳县2007年将全县机关单位995辆公车(公检法司等已有特殊标志除外)全部换上统一的公车牌照,并建立公众监督制度,公车私用现象大为收敛,节假日期间在宾馆、娱乐场所和旅游景点已很难见到公车的影子。江苏、安徽等地也建立了公务用车专用号牌管理制度。经验表明,这一做法简单易行,成本低,便于社会公众对公车私用进行监督。从国外情况看,许多国家对政府公车也采取特殊标识。例如,法国政府各部门和国有单位所属的公务用车,都必须在车辆的所在地区申办公车特殊牌照;美国各级政府的公务用车都采用特殊标识,如果政府雇员开公车出去办私事,被公众举报将

- 11

- 13 -

第四篇:公务用车

八项规定:

要厉行勤俭节约,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住房、车辆配备等有关工作和生活待遇的规定。

《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第五章 公务用车

第二十五条 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合理有效配置公务用车资源,创新公务交通分类提供方式,保障公务出行,降低行政成本,建立符合国情的新型公务用车制度。

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执法执勤、机要通信、应急和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及按规定配备的其他车辆。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主选择,实行社会化提供。取消的一般公务用车,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等方式公开处置。

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不得以车改补贴的名义变相发放福利。

第二十六条 党政机关应当从严配备实行定向化保障的公务用车,不得以特殊用途等理由变相超编制、超标准配备公务用车,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用下属单位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车辆,不得接受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赠送的车辆。

严格按规定配备专车,不得擅自扩大专车配备范围或者变相配备专车。 从严控制执法执勤用车的配备范围、编制和标准。执法执勤用车配备应当严格限制在一线执法执勤岗位,机关内部管理和后勤岗位以及机关所属事业单位一律不得配备。

第二十七条 公务用车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应当选用国产汽车,优先选用新能源汽车。

公务用车严格按照规定年限更新,已到更新年限尚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不得因领导干部职务晋升、调任等原因提前更新。

公务用车保险、维修、加油等实行政府采购,降低运行成本。

第二十八条 除涉及国家安全、侦查办案等有保密要求的特殊工作用车外,执法执勤用车应当喷涂明显的统一标识。

第二十九条 根据公务活动需要,严格按规定使用公务用车,严禁以任何理由挪用或者固定给个人使用执法执勤、机要通信等公务用车,领导干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因私使用配备给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

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务用车 预算决算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行〔2011〕9号

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加强和规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根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办发〔2011〕2号)等有关规定,我们制定了《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我部反映。

附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

财政部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附件: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成本,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办发〔2011〕2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级党政机关及其所属行政单位的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适用本办法。

各级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等。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是指为了保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新和正常使用,对所安排的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和运行费用实施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编制等管理工作。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是指党政机关用于履行公务的机动车辆,分为一般公务用车、领导干部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

一般公务用车是指用于办理公务、机要通信等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

领导干部用车是指用于领导干部公务活动的机动车辆。

执法执勤用车是指用于办案、监察、稽查、税务征管等执法执勤公务的专用机动车辆。

特种专业技术用车是指加装特殊专业设备,用于通讯指挥、技术侦查、刑事勘查、抢险救灾、检验检疫、环境监测、救护、工程技术等的机动车辆。

其他用车是指上述四种用车之外的机动车辆,如大中型载客车辆、载货车辆等。

第五条 党政机关配备更新公务用车应当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文件规定的配备标准。

第六条 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实行编制管理。车辆编制按照中央有关文件规定,根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和工作需要等因素确定。

第二章 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

第七条 各有关部门根据公务用车的配备更新标准、编制数量和现状,在编制部门预算之前,编制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作为财政部门安排公务用车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一般公务用车和部级干部用车配备更新计划,分别归口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全国政协办公厅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四个管理局)负责编制。

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配备更新计划,由各部门负责编制。

第九条 中央垂直管理部门所属单位的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配备更新计划,由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

第十条 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由地方各有关部门负责编制。

第三章 公务用车购置费用预算编制

第十一条 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包括公务用车购置价款、车辆购置税和其他相关支出。

第十二条 对各有关部门编制的公务用车配备更新计划,财政部门应当按照公务用车管理规定严格审核。在此基础上,统筹安排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并实行严格管理。

第十三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一般公务用车和部级干部用车购置费用,分别归口列入四个管理局的部门预算。

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购置费用,列入各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十四条 中央垂直管理部门所属单位的一般公务用车、执法执勤用车、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其他用车购置费用,列入各主管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购置费用,按照地方部门预算管理有关规定,列入地方各有关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十六条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购置费用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基本建设支出”类或者“其他资本性支出”类下的“公务用车购置”款级科目。预算编制没有细化到经济分类的,应当将“公务用车购置”预算单独列示。

第四章 公务用车运行费用预算编制

第十七条 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包括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过路过桥费、停车费和其他相关支出。

第十八条 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结合政府财力状况,科学制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定额标准。

第十九条 财政部门根据各单位编制内公务用车数量和运行费用定额标准,核定公务用车运行费用预算,按照隶属关系列入各部门的部门预算。

第二十条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党政机关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列《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商品和服务支出”类下的“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款级科目。预算编制没有细化到经济分类的,应当将“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预算单独列示。

第五章 公务用车预算执行和决算编制

第二十一条 公务用车预算下达后,各部门、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经财政部门审批。资金支付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终了,各部门在编制部门决算时,应当统计汇总本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公务用车增减变动和预算执行情况,并就有关情况作出说明,报送财政部门。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在审核批复本级各部门决算、汇总编制本级和本地区部门决算时,应当统计汇总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增减变动和预算执行情况,并就有关情况作出说明。

第二十四条 财政部在汇总编制中央本级和全国部门决算时,负责统计汇总中央本级和地方各级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增减变动和预算执行情况。

第六章 附

第二十五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并执行行政单位财务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六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及上级财政部门的规定,制定本地区和本级的具体办法,并报上一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此前有关公务用车预算决算管理的规定,凡与本办法不一致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编制和配备标准的规定

国管财〔2004〕第120号

第一条

为节约财政经费开支,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办[1994]14号)和《关于调整党政机关汽车配备使用标准的通知》(厅字[1999]5号)等文件规定,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按照勤俭节约、反对浪费和保障公务活动需要的原则,核定公务用车编制,规范配备标准,严格控制公务用车数量,加强公务用车管理。 第三条

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国管局)依据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人员编制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核定公务用车编制。

(一)部长级干部的专车,按1人1辆定编。

(二)副部长级干部的工作用车,按1人1辆定编。

(三)一般公务用车,根据内设的司(局)级机构和机构的人员编制定编。副部级单位副职领导工作用车,根据工作需要定编。

(四)根据部门机要工作量的大小,酌情核定1—3辆机要通信车辆编制。根据会议等集体活动的需要,酌情核定1—2辆26座以下中小型客车编制。 第四条

公务用车的配备标准:

(一)部长级干部配备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的轿车。

(二)副部长级干部使用排气量3.0升(含3.0升)以下、价格35万元以内的轿车。

(三)一般公务用车配备排气量2.0升(含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客车、越野车等除外)。确需配备排气量2.0升以上、价格25万元以上车辆的,报国管局审批。

第五条

正、副部长级干部的专车、工作用车使用年限一般为6年,超过6年仍能使用的,应继续使用;一般公务用车使用年限为10年,10年以上或行驶超过20万公里的,可以申请调换。

调换下来的车辆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六条

正、副部长级干部在中央和国家机关调动工作的,其所用车辆可以转到新的工作单位继续使用;调离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其所用车辆由使用单位交回国管局。 第七条

经批准试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部门,须重新核定车辆编制,原则上只保留正、副部长级干部专车、工作用车、机要通信及会议等集体活动用车。试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部门,不得以任何方式自行购置、调换、借用车辆。 第八条

试行班车改革的部门,要本着合理、节约的原则,根据职工实际居住地与工作单位的距离远近,发放适当的班车补贴。试行班车改革的部门,不得使用公款为职工提供上、下班交通工具。 第九条

部门内设机构、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发生变动时,相应调整公务用车编制。 第十条

公检法等部门的特殊业务用车编制,由国管局商财政部另行确定。 第十一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参照本规定执行。海关、税务等实行垂直管理部门所属行政单位的车辆编制管理办法,由主管部门依据本规定另行制定,并报国管局备案。 第十二条 各部门要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车辆购置要通过政府采购,车辆处置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要自觉接受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本规定由国管局负责解释。以前有关规定与本规定相抵触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推进公务用车

推进公务用车、公务接待、公务消费等制度改革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三公消费”问题是一敏感的话题,“三公消费”制度改革关系我党的形象和威信,事关我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我国近些年来“三公消费”的比重之高,数额之大,令人咋舌,“三公消费”改革的成效不明显,要说“三公消费”的资金来源,那可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我国的行政成本过高,高于大部分的国家,这关系到我党的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问题,所以说“三公消费”制度改革必须深化,狠抓落实,不用铁的制度、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是治不好“三公消费”这一顽疾的。下面我就“三公消费”改革取得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和对策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三公消费”制度改革的经验

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落实厉行节约有关规定是严控“三公消费”的重要保证。2009年初,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2009年5月初,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也联合下发《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的通知》。对“三公消费”和厉行节约工作提出了硬要求和新举措。并要求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责。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健全规章

1 制度,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贯彻落实。通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发展改革、财政、审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和加强监督检查,我国的严控“三公消费”和厉行节约工作成效较明显,“三公”消费逐年上涨之势得到遏制。

严格财政预算和支出管理是严控“三公消费”重要手段。这些年,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一系列改革的稳步推进,公共财政框架和管理机制逐步建立。特别是实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绝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支付行为都纳入了财政部门的有效监控,财政资金收支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

按照公共财政改革的目标要求,我国实行了公务支出公务卡制度。目前,这项改革对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推进源头防止腐败工作,产生了十分明显的效果。实行公务卡制度后,各预算单位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用经费支出,包括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和零售购买支出等,将一律实行公务卡结算,传统的现金报销制度将淡出“舞台”,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操作上的改革。

我省探索推进省直单位公务用车购臵方式改革,实行公务用车拨款权、配臵权、使用权三分离,从源头上解决超编超标车、用车相互攀比等问题。公务车辆的保险、维修和加油服务

2 实施了政府采购招标定点,通过“定点维修、保险、加油”来堵塞支出漏洞,节约财政资金。

二、“三公消费”制度改革的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把“三公消费”制度改革工作提上了重要的高度,在“三公消费”制度改革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措施,基本刹住了“三公消费”逐年快速上涨的势头,但这项工作离党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还相差甚远,究其原因有思想意识缺位的、制度缺陷的、监管缺失的等方面的原因:

官僚主义严重,思想认识不到位。“三公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已异化为权力消费,促长了铺张浪费之风,提高了行政成本,成为腐败滋生蔓延的“温床”,严重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领导干部公务用车日趋专车化、高档豪华化,公务用车数量逐年递增,运转费用迅速膨胀,使用效率逐年降低,人车矛盾日益突出,以购车、修理、换配件等名义报假账的现象大量存在,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少领导干部实际将职务消费等同于职级待遇,互相攀比,讲排场,大手大脚,浪费严重,导致支出费用膨胀。相当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单位担任

一、二把手的领导干部,利用其消费主体在职务、地位、权力、关系及监管不灵等的“特殊性”和特殊状况, 大肆随意的过度、失当、奢侈及滥用职务消费,有的单位哪怕发不出工资,甚至于打白条、赊帐也不能少了职务消费,也能先报销消费费用,不仅导致职务消费不断攀升,而且导致职务消费向权力消费、特权消费异化。

3 厉行节约制度落实不严格。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9年3月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知对各级党政机关重申和提出了八条要求,各级政府也下发了相关文件,但部分机关单位和部门对这八条要求执行不严,落实不到位,有的只停留在口头上,却没有具体的措施和实际行动,有的单位对此事采取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法,变通应对,“三公消费”的数额的公开也模糊不清,市县级部分单位的“三公消费”财务甚至不公开,根本不愿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失当失度、扭曲公正。“失当失度”主要指的是在我国职务消费总规模太大的问题中,除去一部分必要、合理、正常的消费外,还有相当大一部分是职务消费中的不当、过度、过于奢侈等超出合理需求及相关规定与精神形成的。这部分消费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过度随意性。一些地方、部门及相关领导,自己随意高标准订立或随意提高、曲解、模糊一些职务消费事项的标准,或随意扩大一些职务消费事项的名目、内容、标准及其使用范围,貌似有标准规定并执行标准规定,实则掩盖着制订和执行标准规定的不合理性、非正当性、过度性、奢侈性、过于灵活性的那一面。二是搭便车。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利用公务派出其它地方或国外“学习培训考察”、“招商引资”、“研讨交流”之机,顺便搭上长短、花费不等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内容,而且越来越多的是“顺便”游览观光

4 的时间和花费往往超出了正常公务消费的本身;第二方面是在职务消费中,把相当一些不便报销和列支的消费事项、内容及标准“搭”进本级、下属或其它关联单位方便报销、列支的消费名目中予以报销。常见的就是“搭”进招待费名目,乱报乱销,以致有说法是“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三是大打擦边球。指在职务消费领域普遍存在的利用有关制度、权力、规则、标准、事项及党规、政规、法规之间等的界限不清、不严、不全、模糊及其漏洞等,大打擦边球,尽量游走于是否合理消费、需要消费、遵纪消费、合法消费的边缘。

财政、审计、监察机关把关不严,追责不力。“三公消费”的规范压缩不力问题与财政、审计、监察机关把关不严,追责不力,有较直接原因。一是监察机关在审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公车配备和外出考察等事宜时原则性不强,把关不严。二是财政部门在“三公消费”费用报销手续上把关不严,在消费报帐的依据、消费原由、原始凭证、消费人员等方面审核把关不严,存在凑票报帐、开虚假发票报帐等情况。三是审计、监察机关在财务审计时执法不严,特别是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帐目审计不严,放纵了违规消费支出的发生。

三、“三公消费”制度改革的对策

在不少人看来,“三公消费”已属顽症。每年各地抓党风廉政建设,都不会忘记抓“三公消费”,年年都会出台治理“三公消费”的举措。但在一段时间内,“三公消费”非但没有下

5 降反而上升。分析个中原因,决不是地方纪检监察部门和政府不抓“三公消费”,而是“三公消费”观念由来已久,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衡,在官场渐成了潜规则。可见,抓“三公消费”决不能仅看作是一个专项治理,更应看到是一场改革。不运用改革思路,“三公消费”很难得到遏止。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严格“三公消费”相关规定和制度执行

严格“三公消费”相关规定和制度执行是有效遏制“三公消费”的根本。要狠抓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八项要求的通知》、《机关事业单位公务用车配备管理办法》和公务消费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和规定的严格贯彻执行。严禁以各种名义用公款出国(境)旅游;严格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国内公务接待严格按标准实行工作餐,严禁同城请吃,严禁早午餐饮酒;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等活动,经批准举办的要从严控制规模和经费支出;严禁领导干部在参加会议、学习、培训期间用公款相互宴请和以同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各种联谊活动名义用公款请客送礼。凡违反有关规定的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报帐,纪检监察部门要从严追责。

(二)严格监管,严厉追责

1、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健全规章制度,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制度的贯彻落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发展改革、外

6 事、财政、审计、机关事务管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一是监察机关要严把审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公车配备和外出考察等事宜的关口。二是财政部门在“三公消费”费用报销手续上严把关,凡是消费报帐不符依据、消费原由不清、无相关原始凭证、消费人员不符等情况不予报帐,杜绝凑票报帐、开虚假发票报帐等情况。三是审计、监察机关要加大财务审计时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帐目审计,消除违规消费支出的发生。对违反规定的,要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严肃追究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加大惩戒力度。强化相关公务消费行为规定的执行力,将他们列入绩效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予以坚决查处,并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2、明确“三公消费”的法律责任。我国刑法目前并未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的“挥霍浪费罪”,如果针对“三公消费”问题立法,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不论对于反腐倡廉建设还是我国的法治建设,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通过立法手段把违纪现象升级为违法犯罪,意味着文件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既会对公款消费主体造成压力,也为公众对“三公消费”进行监督提供了法律支持。建议国家立法机构把整治公款消费列入立法计划,尽快明确公款消费的法律责任,使治理“三公消费”有法可依。

(三)推行公务消费有关制度的改革

1、增强预算的约束作用。要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具体到项目和人,不准超越,不以人废也不以人存。政府部门和公务人员花钱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支出,没有预算,一分钱也不能花。预算必须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立法机构和公众的监督,真正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现代预算制度。

2、推行公务卡改革。在预算单位公务支出中引入银行卡管理,通过制度、机制和管理工具的融合创新,财政部门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取现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公务卡交易的电子信息对本单位日常公务支出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督,可以有效堵塞各种管理漏洞,减少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推广使用公务卡结算。公务消费可以通过专门的公务银行卡进行结算。通过公务卡,不仅可以直接查询到每一笔公务消费的明细,有效杜绝虚假发票报销的情况。同时,公务卡结算既不需要财务人员从银行提取和保管现金,也不需要公务人员提前借款,既方便工作人员用款,也减轻单位财务人员的工作量。

3、完善公务接待相关手续。应推行清单制、实名制、公示制,公务接待单应有统一格式,其中内容包括:来客时间、地点、人数、单位、姓名职务,公务活动内容,接待地点、人均标准、接待总额、经手人、陪客、客人签名、审批人等。一

8 式三联,报销单位财务存档备查。不符合开支范围的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报帐。

4、实行公务消费行为阳光公示。将公务消费臵于阳光下,是最好的“防腐”措施。要公开政府的行政成本,尤其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公车使用、公务接待、出国(境)学习考察等支出情况,应以详细的类别列出,使政府官员公务行为臵身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有效规范公务消费的目的。

5、积极探索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按照政府的运作模式和市场经济规律,探讨公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尽可能的将差旅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费用以货币形式出现,并按照公务、职务需要,严格规定消费范围、消费限额。

桂东县文化局

李世武

2011年6月28日

上一篇:管理愤怒情绪范文下一篇:国学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