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2022-06-23

第一篇:必修三文言文复习

必修三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D、若即若离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8、环滁皆山也。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甚矣,汝之不惠2.请其矢,盛以锦囊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6.其势弱于秦7.痛哉斯言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

2、6/

3、5/4/8/9B.1、4/

2、3/

5、6/7/8/9 C.1、2/

3、4/

5、8/6/7/9D.1/

2、

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和(),()和()。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齐人勿附于秦

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

A.时人莫之许也B.古之人不余欺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8、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9、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舍簪笏于百龄应该是借代,“簪笏”官吏所用之物,这里指代官职。 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20、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童子何知C纤歌凝而白云遏D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1、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22、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

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激昂大义B.激于义而死焉C.不能容于远近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 )。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土之志哉?

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2、大王来何操?()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4、是以后世无传矣。()

5、而君幸于赵王。()

6、惟你是问。()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8、沛公安在?()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15、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17、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22、郑穆公使视客馆。()

23、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5、战于长勺()

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27、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28、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9、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30、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31、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32、至则无所用,放之(于)山下。()

33、惟余马首是瞻。()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A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5.灭六国者,六国也。〔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答案〕A11 〔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 〔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 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A和C,B和D。

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A)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 ③不拘于时,学于余。(BD)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D) 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E) 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E)

17、(C)。

18、(A)。

19、(D)20、(C)

21、(D)

22、(D)。

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这道题目有点问题,可能是没有答案。我个人认为ABCD都是被动句。

A.激昂于大义被义所激B.激于义而死焉被义所激而赴死。C.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答案,就选D,“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周公逮捕就是他指使的。

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C )。

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这是考倒装句的,B没有倒装,其它都有。

三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G、主谓倒装

1、(B)

2、(C)

3、(C)

4、(C)

5、(B)

6、(C)

7、(B)

8、(C)

9、(A)

10、AE)

11、B)

12、C)

13、(B)

14、(B)

15、(C)

16、(C)

17、(E)

18、(D)

19、(D)20、(A)

21、(A)

22、(E)

23、(E)

24、(G)

25、(F)

26、(D)

27、(E)

28、(A)

29、(D)30、(E)

31、(D)

32、(E)

33、(C)(218.89.39.50)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

《蜀道难》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所守或匪亲。“匪”,同“非”,不是。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地崩山摧壮士死。壮士,古义:年轻强壮的力士;今义:豪壮而勇敢的人。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猿猱欲度愁攀援。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使人听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译为“使„„凋谢”。 砯崖转石万壑雷。转:使动用法,译为“使„„滚动”。 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尚: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上屋骑危。屋脊。 去: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介词结构后置句。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宾语前置句。 但见悲鸟号古木。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雄飞雌从绕林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六、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于: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何: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胡:为什么。

《杜甫诗三首》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画图省识春风面。春风面,古义:形容王昭君的美貌;今义:得意的样子。 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古义:远离故乡;今义:遥远。 一去紫台连朔漠。去,古义:离开;今义:到。

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很多年,一辈子,终生。 艰难苦恨繁霜鬓。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痛恨。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语

千载琵琶作胡语。话,言语,名词。 又闻此语重唧唧。话,内容,名词。 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动词。 语曰:唇亡齿寒。古话,名词。 亡去不义,不可不语。告诉,动词。 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独自,单独。 鳏寡孤独。独身。

独亮自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燃者。唯独。 哀

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哀,形容词。 君将哀而生之乎。哀怜,哀叹,动词。 秦人不暇自哀。哀伤,悲哀,动词。 谁为哀者。悲伤,形容词。 向

独留青冢向黄昏。对着。 回车叱牛牵向北。面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向吾不为斯役。从前。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鎞”,密齿梳。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兄弟排行第一。

铁骑突出刀枪鸣。突出,古义:快速冲出;今义:①冲出;②鼓出来;③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④使超出一般。

整顿衣裳起敛容。整顿,古义:整理;今义: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 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 今:一般指虫鸣。

因为长句。因为:古义:因此写了,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 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义:容貌 今义:色彩。

梦啼妆泪红阑干。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今:用木、石、钢材制成的拦挡物。 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义:刚才 今义:朝向前方(面)。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诗。 浔阳江头夜送客。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商人重利轻别离。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重,看重;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看轻。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遂命酒。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是: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

自言本是京城女。表示肯定、判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认为„正确。 觉今是而昨非:正确。 命:

命曰《琵琶行》。命名。 死生有命。命运。

遂命酒。叫,吩咐,命令。

自命不凡。认为。 言:

感斯人言。言: 话语。 凡六百一十六言。言: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言:说。 为:

因为长句。写、作。

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为:介词,为、替。 暂:

凝较不通声暂歇。暂:副词,短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暂:副词,顿时、忽然。 幽:

别有幽愁暗恨生。幽:深沉。

幽咽泉流冰下难。幽:形容低微,隐晦,不畅达。 野芳发而幽香。幽:清幽幽的。

较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昏暗。 语:

琵琶声停欲语迟。语:说话,回答。 今夜闻君琵琶语。语:曲。 暗:

寻声暗问弹者谁(轻声地) 别有幽愁暗恨生(隐藏的) 偏听则暗(糊涂,愚昧) 泣:

满座重闻皆掩泣 哭泣,动词。 座中泣下谁最多 眼泪,名词。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转徙”,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 感斯人言。被动句。 歌以赠之。状语后置句。 本(是)长安倡女。省略谓语。 送客(于)湓浦口。省略介词。 使(之)快弹数曲。省略宾语。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省略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 涂有饿殍。“涂”,通“途”,路途。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河内凶。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常指人或运动暴躁,心肠狠。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更,再,副词;今义:常指增加。 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人,有时;今义:选择连词。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古义:兵器;今义:战士,士兵。走,古义:逃跑;今义:行。

谷不可胜食也。胜,古义:尽;今义:胜利。

数罟不入洿池。数,古义:细、密;今义:数字或者数数。

树之以桑。树,古义:种植,动词;今义:常指较高大的林木。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同意,认可。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填然鼓之。鼓:打鼓,名词活用作动词。

七十者衣帛食肉。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然而不王者。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名词活用作动。 树之以桑。树:种植,名词活用作动词。

王无罪岁。罪:归罪、归咎,名词活用作动词。 请以战喻。战争,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动词作名词。 谨庠序之教。谨:认真从事,形容词作动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为„„办丧事,为动用法。 王无罪岁。罪,以„„为罪,意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 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名—动,跑五十步,一百步。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名,活着的人,死了的人。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动,穿。

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称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于: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 寡人之于国也。对,介词。

颁白者不复戴于道路矣。在,介词。 之:

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无义。

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义。 五亩之宅。结构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代词,百姓, 然:

河内凶亦然。代词,这样。

填然鼓之。助词,地、„的样子。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连词,然而、但是。 太后曰:“然。”形容词,对的、认为„对的。 王:

然而不王者。为王、称王、统一天下wàng,名作动。 梁惠王曰。君王wáng,名词。 食:

谷不可胜食也。吃,动词。 狗彘食人。食物,名词。 时:

不违农时。季节,名词。

无失其时。机会、时机,名词。 以:

请以战喻。用,介词。

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 以时入山林。按照,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认为,动词。 则:

则移其民于河东顺接连词。就、那么。

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转接连词,却。 胜:

沛公不胜桮杓。shēng,能承担,能承受。 谷不可胜食也。shēng,尽。 二败而三胜。Shâng,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Shâng,超过。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Shâng,战胜、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Shâng,优美的。 数: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 扶苏以数谏故。多次。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发:

百发百中。发射。 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征召。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发现,赈济。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笔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是。 系向牛头充炭直。价值,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径直、直接。 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战争。

是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于:

寡人之于国也。对于,介词。 则移其民于河东。至,动词。 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介词。 赵氏求救于齐。向,介词。 以:

请以战喻 。用,介词。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介词。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 之:

填然鼓之。衬字,不译。

树之以桑 。音节助词,衬字,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音节助词,不译。 胜:

谷不可胜食 。尽,全部。 予观夫巴陵胜状。美好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超过。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将兵万人。士兵。 穷兵黩武。战争。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是亦走也。判断句。 非我也,兵也。判断句。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判断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树之以桑。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 可以无饥矣。省略句,省略宾语。

六、解释下列句中固定格式的词的意义。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直„„耳 ,是„也:只是„„罢了,那还是„„ 固定句式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有的„有的„. 固定句式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是何异于„:这与„„有什么不同呢? 固定句式

七、重点词语。

1.尽心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强语气。 2.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 3.邻国之民不加少:更。

4.请以战喻:请允许我,表谦;请回答,请你„„,表敬。 5.数罟不入洿池:密;网;池塘,洼地积水。 6.鸡、豚、狗、彘之畜:鸡、小猪、狗、猪。

7.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指学校;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义,道理。

8.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9.王无罪岁:归咎,归罪;年成。 10.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吃。

1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食物;约束。

12. 黎民不饥不寒:黎民、庶人、布衣、黔首、百姓均指平民百姓。

《劝学》知识点功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輮以为轮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用煣的方法。 虽有槁暴。“有”yòu,通“又 ”。 虽有槁暴。“暴”pù,通“曝”,晒。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同“于”,对。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zhì,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xìng,同“性”,资质禀赋。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行,表示答应。 輮以为轮。以为,古义,把„„制成;今义,认为。

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金就硕则利。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指黄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古: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今:人格高尚的人。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省,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而神明自得。神明,古义,指人的智慧;今义,指神。

下饮黄泉。黄泉,古义,地下水;今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蟹六跪而二鳌。跪,古义,蟹腿;今义,跪下。

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寄托,古义:藏身;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用心一也。用心躁也。用心,古义,因为思想;今义,集中注意力,怀着的某种念头。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輮以为轮。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輮使之然也。輮:动词活用作状语,用煣的方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天。 吾尝跂而望矣。跂:动词活用作状语,抬起脚跟站着。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登高而招。高: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高处。 非利足也。利: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走得快。 非能水也。水: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游水,游泳。 积善成德。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善行,好事。 不积小流。流:动词活用作名词,流水。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向下。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于:

青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善假于物也。介词:向。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特殊指示代词,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原因 , „„的原因。 而:

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并列关系 ,并且。 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修饰关系 ,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连词:转折关系 ,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顺接关系 ,就。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递进关系,而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但是,连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而且,连词。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连词。 为:

水为之。变成。 由也为之。做。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介词,被。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介词,给。 何辞为?语气助词,呢。 疾:

声非加疾。快,大。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迅速。 疾言厉色。严厉。 利:

非利足也 。走得快。 金就砺则利。锋利。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对„„有利 。 生:

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 养生丧死无憾。活着的人。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产生。 用 :

用心一也。因为。

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尽。 焉用亡郑以陪邻?使用。 赵太后新用事。执掌。 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以为妙。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断绝。 闻:

声非加疾也,而闻闻者彰。听见。 博闻强志。见闻、见识。 初闻涕泪满衣裳。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见。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声望、声名。 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出名。 扫后更闻香。用鼻子嗅。 望:

吾尝跂而望矣。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声望

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十五日。 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

弓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健、强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略多。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qiǎng,勉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强盛。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青,取之于蓝。判断句。 冰,水为之。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从”。 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于,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句,乎,相当于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对”。

輮以为轮。省略句。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 君子生非异也。判断句。 无以至千里。省略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六、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无以成江海。无以,表示“没有用来„„的(办法)”。

《过秦论》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约从离衡。“衡”通“横”。

合从缔交。“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的策略。

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 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百有余年。“有”通“又”。

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盘问。 孝公既没。“没”通“殁”,去世。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乏,疲惫。 威振四海。“振”通“震”,使„„震动。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因河为池。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赢粮而景从。赢,古义:担负;今义:输赢的“赢”。

山东豪俊并起。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 流血漂橹。橹:古义:盾牌;今义: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师,古义:军队;今义: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过秦论。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名词作状语,像席子、包裹、布袋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南,向西,向东,向北。

天下云集响应 。云、响: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声音一样。

赢粮而景从。景: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内立法度。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内。 南取百越之地。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名词作动词,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名词作动词,用破瓮作、用草绳系。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作动词,称帝当王。 将数百之众。将:名词作动词,率领。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外连横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对外;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 约从离衡。约:名词作动词,招致;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吞二周而亡诸侯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流血漂橹。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起。

追亡逐北。亡、北:动词作名词,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 争割地而赂秦。争:动词作状语,争着。

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削弱。 以弱天下之民。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 ,削弱。 以愚黔首。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蠢。 废先王之道。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作废。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督促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做名词,坚固的地势。 因利乘便。利:形容词做名词,有利的形势,方便的条件。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北:

追亡逐北。名词,败逃的人。

北收要害之郡。名词作状语,向北。 将军战河北。名词,北方。 因: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

因遗策。动词,沿袭。

因河为池。介词,凭借。

后因伐木。 介词,因为。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连词,因而。

相如因执壁却立。介词,趁机。 策:

振长策而御守内。名词,鞭子。

蒙故业,因遗策。名词,策略。 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动词,督促。 策之不能尽其道。动词,鞭策。 制:

覆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 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阻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动词,限制。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形容词,牢固。 人固有一死。副词,本来。 向:

非及向时之地。名词,先前。 向吾不为斯役。连词,假使。 秋天漠漠向昏黑。动词,将近。 信: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形容词,忠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动词,讲信用。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低眉信手续续弹。形容词,随意。 信口开河。形容词,随便。 延:

延及孝文王。动词,延续。 秦人开关延敌。动词,引进。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 弱:

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削弱。 弱国入朝。形容词,弱小。

不若孀妻弱子。形容词,年少。 举:

包举宇内。动词,夺取。 西举巴蜀。动词,攻取。 举国欢庆。形容词,全。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爱:

不爱珍器重宝肥沃之地。动词,吝惜。 吴广素爱人。动词,爱护。

爱莫能助。动词,隐而不露、心理愿意。 乘:

因利乘便。介词,趁着、凭借 chãng。

致万乘之势。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shâng。 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乘坐。 通:

乐毅之徒通其意。动词,沟通。 指通预南,达于汉阳。动词,到达。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形容词,广泛。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容词,通畅。 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失去。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的敌兵。 吞二周而亡诸侯。使„„灭亡。 利:

金就砺则利 。锐利、锋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遗: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度: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之:

有席卷天下„„之意。结构助词,的。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代词,代秦孝公。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结构助词,的。 东割膏腴之地。结构助词,的。 收天下之兵。结构助词,的。 聚之咸阳。代词,代天下之兵。

有宁越„„之属为之谋。指示代词,这类的。 有田忌„„之伦制其兵。指示代词,这类的。 而: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转折连词,却。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修饰连词,地。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转折连词,却。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结果连词,因而。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修饰连词,地。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判断句。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宾语前置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被动句。 为天下笑者,何也?被动句。 陈利兵而谁何。宾语前置句。 崤函之固,自若也。宾语前置句。

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介词结构后置句。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状语后置句。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向郡。省略句,省略宾语。 伏尸百万。定语后置句。

铸以(之)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宾语。 倔起(于)阡陌之中。省略句,省略宾语。 威振(于)四海。省略句,省略宾语。 身死(于)人手。省略句,省略宾语。 委命(于)下吏。省略句,省略宾语。

《师说》知识点归纳

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字的通假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不。

二、找出下列句中含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其古今意义。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吾从而师之。从而,古义: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是故无贵无贱。无,古义:无论,不论;今义:没有。

句读之不知。句读,古义:句子停顿的地方;今义: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的人。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所以,古义:①用来„„办法,表方式、工具、依据等;②„„的原因(或缘由)。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小学而大遗。小学,古:①小的方面学习;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圣人无常师。常,古义:没有固定;今义:变化不定;鬼名。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义:古人从师的风尚;今义:旧路,厚道。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词的词类活用意义。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不耻相师。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名词作动词,学习。 孔子师郯子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位卑则足羞。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

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前一个“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孰能无惑。惑:形容词作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代词,疑难问题。 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师:名词作动词,学习。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愚人之所以为愚。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

爱其子。其:第三人称代词作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则耻师焉。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可耻。 或师焉。师:名词作代词,学习。

四、解释下列句中一词多义词的意义。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吾师道也。动词,学习。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名词,军队。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朔气传金柝。动词,传递,传送。 舍相如广成传舍。名词,客舍。 从: 惑而不从师。跟从。动词。 乃大惊,问所从来。自,介词。 道:

有碑仆道。名词,道路。 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规律。 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惑: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的问题。 惑而不从师。动词,有疑难问题。 则耻师焉,惑焉。形容词,糊涂。 之:

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 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类,这些。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往。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代词,它们,代“六艺经传”。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疑难的问题”。

蚓无爪牙之利 。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吾欲之南海。动词,到、往。 其: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他们。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表远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其可怪也欤。副词,表感叹语气,真的。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其出人也远矣。代词,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于:

皆出于此乎。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拜送书于庭。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学于余。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于其身也。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对,对于。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比较, 比。 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受。

五、指出下列句中文言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而耻学于师。介宾后置句,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介词“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后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 “庸„„乎”,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吗?”

生乎吾前。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吾从而师之。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生乎吾后。介词结构后置。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介词结构后置。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判断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第三篇:人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默写考察(一)

语文默写考察

(一)

出题人:XXXX届一班 政治委员010(网名)

《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_____________________;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何如?”

曰:“不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失其时,___________________。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劝学》

君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

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直中绳,_____________,其曲中规。____________,不复挺者,_______________。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见者远;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而闻者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致千里;____________,______ _____,而绝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土成山,____________;积水成渊,___________;积善成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必修三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文言文字词。

1、通假字(例)

肇锡余以嘉名(同“赐”) 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同“凌”,欺侮)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同“只”,不过,仅仅;同“又”)

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 亦曷故哉(同“何”,疑问代词) 共其乏困(同“供”,供给) 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 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可予不(同“否”) 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召有司案图(同“按”)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设九宾于廷(同“傧”)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同“穆”)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请奏盆缻秦王(同“缶”)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要项伯(同“邀”,邀请)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泾流之大(同“径”,直) 不辩牛马(同“辨”,分辨、辨别) 其不仁兹甚(同“滋”,更加)

2、一词多义(例) 间:

得间奔真州(机会) 出没于长淮间(之间)

间以诗记所遭(间或,有时候) 间至赵矣(抄小路) 度:

予自度不得脱(估计) 付之度外(考虑) 发: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

而又有减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头发)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徒: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徒然)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拜:

拜为上卿(授予官职) 拜送书于庭(叩拜) 见:

徒见欺(被)

于是王召见(接见) 我见相如(看见,遇见) 不见水端(看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 计:

计未定(计策)

窃计欲亡走燕(打算) 臣从其计(主意)

廉颇蔺相如计曰(商量,商议) 故: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如:

不如因善遇之(及,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往,去)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若:

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北海若) 以为莫己若者(比得上) 幸:

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则幸得脱矣(侥幸)

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不幸短命死矣(幸运)

始皇帝幸梁山宫(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负:

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负其强(倚仗)

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 肉袒负荆(背负) 引: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引赵使者蔺相如(延请) 引车避匿(调转) 秦军引而去(避开) 引酒且饮(拿) 所以:

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依据) 此其所以败也(„„的原因) 以: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连词,表目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介词,表凭借)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连词,表修饰) 中丞匿于溷藩以免(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介词,用)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介词,因为)

亦以明死生之大(连词,表目的) 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 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 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 具告以事(介词,把) 请以剑舞(介词,用)

不然,籍何以至此(介词,凭) 项王未有以应(连词,来) 而:

去今之墓而葬焉(连词,表承接) 其疾病而死(连词,表修饰)

死而湮没不足道者(连词,表承接) 则噪而相逐(连词,表修饰)

而仆之(连词,表承接)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连词,表承接) 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 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

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转折) 劳苦而功高如此(连词,表并列) 项王按剑而跽(连词,表修饰) 拔剑切而啗之(连词,表承接) 焉:

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 去今之墓而葬焉(兼词,于此,在这里) 吴之民方痛心焉(代词,他,代“毛一鹭”) 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何,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助词,的)

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去,往) 人皆得以隶使之(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前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代词,指代石碑)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是寡人之过也(的)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因人之力而敝之(前一个助词,的;后一个代词,指代秦君)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代这件事) 将焉取之(代词,代土地)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野语有之曰(代词,代后面所说的俗语) 我之谓也(宾语提前的标志)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 其:

以旌其所为(代词,指代五义士,作定语成分) 敛赀财以送其行(代词,代周顺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词,代自己) 发其志士之悲哉(代词,代他们)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指示代词,那) 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代郑文公) 君知其难也(代词,这)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指代晋国) 失其所与(代词,指代自己)

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 且: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又)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连词,表递进,况且)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尚且) 于:

激于义而死焉(介词,表被动)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在) 不能容于远近(介词,表被动)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 贪于财货(对于) 长于臣(比)

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为:

以旌其所为(做)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是)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替,给) 无亏为之大道哉(作为) 则思三驱以为度(作为) 为天下笑(被)

相如为上大夫(当,做)

„„为赵宦者令谬贤舍人(是) 赵王窃闻秦王善为奏者(演奏) 为一击(替,给)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 军中无以为乐(作为) 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君为我呼入(替、给) 为之奈何(对,对于)

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 因: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3、古今异义(例)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到;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党羽;今: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古:痛于心,痛恨;今:极端伤心)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非同寻常;今:程度副词,十分,极)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头颅,借指性命;今: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出使的人;今: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古:放纵情欲;今:尽情)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古:以之为;今:认为)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古:从这里到那里,指地点;今:表示时间,从前,过去)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古:盟约;今:限制) 不如因而厚遇之(古:趁此就„„;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古:走上去奉献;今:向前行动或发展)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扬言;今:表示政见的公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特殊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的连用;内亲外戚;今:„„的原因;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传以示美人左右(古:妃嫔;今:美貌女子) 璧有瑕,请指示王(古:指出来给„„看;今: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古: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今: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不同一般的事;今:副词,很、非常)

百川灌河(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古:到;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我国一部分海域)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古:脸向东;今:东边)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古:在这种情况下;脸;今:表示后一段紧接着前一段;面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4、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卒廷见相如(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怒发上冲冠(名词作动词,向上,竖起) 臣乃敢上璧(名词作动词,献上)

舍相如广为传(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名词作动词,穿,怀里藏着)

赵王鼓瑟(名词作动词,弹)

秦御史前书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用刀杀)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使动用法,使„„止,阻止) 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承担) 归璧于赵(使动用法,使„„归)

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整) 大王必欲急臣(使动用法,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动用法,使„„破)

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使动用法,使„„坚明,坚守,恪守) 毕礼而归之(使动用法,使„„完毕) 且庸人尚羞之(意动用法,以„„为羞)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5、文言句式(例) 1)判断句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是寡人之过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被动词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属今为之虏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

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 亦以(之)明死生之大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大王见臣(于)列观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拔剑撞(之)而破之 其不义又甚(于)入人园圃窃桃李 从而誉之,谓之(为)义 4)特殊句式。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状语后置句)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宾语前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状语后置句)

将崇极天之峻(定语后置句) 设九宾于廷(状语后置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

第五篇:必修一至必修五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劝学》

1、构思与主题

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开篇提出“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然后分别从学习的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阐释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丰富知识,懂得道理,提高修养。

本文在论证方法上比喻灵巧多样,运用自如;对比强烈鲜明,分析透辟。体现了荀子文章语言形象生动,论证逻辑严密的特点。

2、片段鉴赏(第三段)

第一层:阐释学习的方法——学习在于积累

比喻论证:积土、积水、积善(正面)——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驽马十驾(反面)(正反对比)

第二层:阐释学习的态度——学习要有恒心

比喻论证:锲而不舍、蚓食黄泉(正面)——锲而舍之、蟹无可寄托(反面)(正反对比)

3、写作素材提炼

(1)【写作素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角度点拨】①学习的重要性;②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③人只要坚持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相关拓展】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2)【写作素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角度点拨】①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智慧而明达;

②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

③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

【相关拓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3)【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①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②善于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④借助于外物往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相关拓展】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4)【写作素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角度点拨】①“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②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③积累。

【相关拓展】①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②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③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1 (5)【写作素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角度点拨】①持之以恒;②优势与劣势;③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④“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

【相关拓展】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

二 《师说》

1、构思与主题

这是一篇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立论全面的说理文。文章从立论入手,借阐释老师的职能,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然后联系实际分别反面“师道不传”和正面圣人从师的不同角度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本文所说的从师是一个广义的范畴,以能者为师,向身边人的学习,同样是提高自己思想修养的重要途径。

文章善于从道理和事实两方面说理,巧用对比、排偶展开议论,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2、片段鉴赏(第二段)

作者联系实际,通过三组对比,有力地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体现了韩柳“文章合为时而作”的文学主张。

第一组对比:圣人出人远,从师而问焉(正面)——众人下圣人远,耻学于师(反面) 观点:圣益圣,愚益愚

第二组对比:爱其子,择师教之——于其身,则耻师焉 观点:小学而大遗

第三组对比: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居而笑之 观点:其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

3、写作素材提炼

(1)【写作素材】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角度点拨】①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②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相关拓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2)【写作素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角度点拨】①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②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③自信自强。 【相关拓展】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3)【写作素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角度点拨】①互帮互学,虚心求教,必有进步;②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③合作。

【相关拓展】清人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角度点拨】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2 【相关拓展】闻者,博采众长,从无知到已知。思者,乃是对百家之言理解和评价的过程,固然“三人行必有吾师”,但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抉择。

三、 《赤壁赋》

1、构思与主题

苏轼在人生失意时,通过赤壁空阔、壮美风光和游览和感受,抒发了寄寓山水,永恒人生的人生感悟,表达了作者情志高远,寄情山水,随遇而安的人生境界。

2.片断鉴赏

第1段赏析:风清、水柔、人和;月圆、露横、水亮;

扁舟随波、任意飘荡;远离人世,飘忽若梦;

―――景空阔、瑰丽、人飘忽、梦幻;

融入自然,物我两忘,乐此忘忧

第4段赏析:作者比较了水与月,得出未尝去、莫消长的永恒道理;又从“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来阐述物我无尽的道理;最后阐明了人应当不求功利,而应当寄情山水,情志高远的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生命哲理。

3、写作素材提炼

(1)【写作素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角度点拨】生命不在于长短,只在于能否活得精彩。不要哀叹生命的短暂。若真有永恒的生命,那快乐与悲哀的含义就会被时间损耗殆尽。

【相关拓展】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展现了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莫过如昙花一现般的瞬间。

(2)【写作素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角度点拨】

1、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我们要选择积极的一面。

2、只有当个体融入到整体当中去才能获得永恒。

【相关拓展】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春水》 冰心

(3)【写作素材】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角度点拨】

1、音乐具有感天动地的力量。

【相关拓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李贺

(4)【写作素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角度点拨】

1、自然是人们心灵的最后的栖息地,失意彷徨时,向自然寻求心灵的寄托,耳得目遇之乐,实为心得之乐;

2、君子所取,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

【相关素材】阳春假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

1.构思与主题

作者以极细腻的笔触,摹写了西山的“怪特”――高大险峻、辽阔无际,和游览过程的情趣,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融合的境界。表达到作者处困忘忧的超脱明达的精神世界。

2.片断赏析

第2段赏析:因坐法华寺,始指异西山――形成对比

过、缘、斫、焚、穷、攀援、箕踞„„将游览过程动态显现,表达了急切的心情与游历的情趣

在西山与其它山的对比中,作者感到西山之雄伟壮丽、辽阔奇特,充满了情趣与乐趣,产生了人与西山物我两忘、乐而忘忧的情怀与境界。

3、写作素材提炼

(1)【写作素材】始得西山宴游记

【角度点拨】

1、遇见西山才开始真正的宴游,人需要有了解自己的知己,生活才会丰富多采。

2、获得只有在辛苦寻觅之后才会真正让人们体会到惊喜和快乐。 【相关素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2)【写作素材】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角度点拨】酒是传达喜悦的媒介,更是疗治伤痛的良药。悲时、乐时、聚时、别时均以酒抒怀。 【相关拓展】“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洞庭春色》)古时诗人借酒激发诗兴,解忧消愁,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 (3)【写作素材】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角度点拨】追求真理的高峰,追求道德的高峰,并非轻而易举,需要矢志不移的勇气。

【相关拓展】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钴鉧潭西小丘记》

五、《六国论》

1、构思与主题

本文是一篇史论,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一前221)“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2、片段鉴赏

第4段赏析: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6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六、《阿房宫赋》

1、构思与主题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写成的。敬宗李湛16岁时继位为君,一为君就大兴土木,游宴无度,不视朝政,沉洒于声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杀害,可见这篇“赋”在当时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2、片段鉴赏

4 第1段赏析: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覆压三百余里”,言其占地之广,“隔离天日”,状其楼阁之高;“骊山”两句,写其倚山傍水,气势非凡。

第4段赏析:“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入,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三)《念奴娇 赤壁怀古》

1、构思与主题: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

2、片段鉴赏

第六、

七、八句赏析:第

一、

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峪。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最后五句赏析:“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四)《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构思与主题: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碎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2、片段鉴赏

前六句赏析: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最后三句赏析: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力,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和,极好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上一篇:不锈钢复合板产量下一篇: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