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和鹿说课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狼和鹿说课范文

狼和鹿说课稿

《狼和鹿》第二课时说课稿

黄家井小学颜永红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讲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故事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作者按“平衡——失衡——明理”的思路来构思全篇。平衡——狼鹿共存,自然统一。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小鸟歌唱,鹿群嬉戏,恶狼出没,欢乐与危险同在,进攻与提防并存,组成了自然统一体。失衡——狼被捕杀,灾难降临。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叙写:一是人们组成狩猎队捕杀狼,消灭鹿群的天敌,枪声响了25年,狼被杀掉六千多只;二是鹿群从此大量繁殖,急速增长,造成严重饥荒和疾病流行,结局是森林遭到破坏,鹿群在毁灭。最后得出保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势在必行的道理。

课文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描述,具体的数据告诉人们深刻的道理。由事及理,对比分明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对比主要有三组:一是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二是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三是狼鹿异位的对比。根据教材的特点,在考虑学情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对比、前后联系的方法读书,懂得在大自然里,狼和鹿虽然是一对天敌,但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他们的数量必须相对的均衡,才能让大自然充满勃勃的生机,这样的一种平衡叫生态平衡。

3、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设计的主要教学思路是:先从整体入手,再以三组对比为突破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活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体验明理,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目标。

下面我具体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设计了一个回答范围较为广泛的问题:在人们心目中狼是什么样的动物?鹿又是怎样的动物?

二、精读比较,探究明理

这是引导学生由文明理的关键。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丰富的表象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导入畅谈之后,我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5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听,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25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惋惜。)

(二)寻找森林改变的根源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算真正启动。刨根问底,凡事爱问个为什么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进行第一组对比后,我牢牢抓住同学们内心的疑惑,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待学生提出疑虑,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果不其然,第一组对比出示后,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然后主动地寻求着森林改变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思维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的设想展开。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

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

(在鹿群变化的前后比较这一块,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随即借助多媒体展示:四千只(活泼美丽)十万只(鹿的王国)四万只(饥饿疾病)八千只(病鹿)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再加入自己的丰富想象,借助媒体展示对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

(四)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

(通过一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文章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主动举手回答的同学能较好地将内部语言外化加以表达,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更是我应该关注的对象。)

三、扩展延伸

拓展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从课本向相关材料的延伸,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外作业 :

1、课后搜集、了解有关生态平衡的故事。

2、做一期以“保护生态平衡”为主题的手抄报。

另外,在整堂课的学习中,我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齐读、分男女读等),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感悟课文。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真正地成了学习的主人。学生们在动情地朗读中,也始终保持着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他们围绕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群的变化,产生了真切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和内化。

再有就是在《狼和鹿》这篇课文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现代教育媒体的运用又一次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好帮手。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从现代教育媒体中直观地感受到森林环境和鹿群的变化,深刻领悟到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避免了老师繁琐地讲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篇:狼和鹿说课稿

《狼和鹿》说课稿 柳州市西鹅小学 黎锋

一、说教材

1、教材体系

《狼和鹿》是苏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从内容和体裁上看,它们都是记叙文,文体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可读性强。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课文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更要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得关系,有着深厚的思想内涵。

2、教材内容

《狼和鹿》这篇课文引发出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作者按照“平衡--失衡--明理”的思路来结构全篇的。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狼和鹿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文中狼与鹿、凯巴伯森林前后、鹿群变化等一系列的对比让我们获得了分明的感受。整篇文章寓自然科学知识于生动的故事中,揭示出:事物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破坏了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同时在狼与鹿之间的关系背后,也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如: (1)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狼吃鹿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规律,人们去杀狼从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来看消灭更残忍的动物本因是正确的,但从现状来看,他们原本正确的行为却恰恰是错误的,真正这种“不平衡”的制造者是谁呢?就是我们人类;

(2)在狼和鹿之间的关系背后,显现出人类的傲慢和无知,当然这一点就三年级小学生的认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因此为了提升学情,构建学生与文本沟通平台,我认为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人与狼和鹿之间的关系,从事实中体会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进行比较,深入研究,使学生懂得事物间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并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四:课型设计:阅读课中的讲读课。 五:教学方法: 学法 :

向学生传授“学法”,让学生“会学”,是教学这节课的真正目的,根据教材和学生认知水平,主要让学生能学会自读自悟法、讨论探究法,使学生学会读书,通过学生的说、读、思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智慧、升华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生态观。

教法:

对比法——这篇课文为了揭示一些深刻道理,采用了一系列对比的方法: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

2、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

3、狼鹿地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朗读法——抓住课文中的三处对比的描写,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前后的变化,一喜一悲,人们后悔莫及的心情,促进内化,深深地体会出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本课教学设想采用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带领学生们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指导写字、完成描红。

下面我将重点来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我首先展示鹿和狼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对它们的印象。接着设置悬念:本文作者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接着自然进入 “导出末端,设置悬念”的环节,出示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请同学朗读找出这时人们形容狼和鹿的两个关键词——“功臣”和“祸首”。接着在理解“功臣”和“祸首”这两个词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狼成了功臣,而鹿成了祸首?”这一环节设奇引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精读比较,探究明理

这是引导学生由文明理的关键。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凯巴伯森林前后变化的句子,接着抓住重点词句,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引导学生感悟想象说话,在对比中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而25年后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能够给学生强烈的冲击。

进而激发寻找森林改变的根源的热情: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刨根问底,凡事爱问为什么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进行这一对比后,我将抓住同学们内心的疑惑,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们有什么疑问吗?”待学生提出疑虑,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最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2、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的设想展开。主要是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

一、三自然段中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

在鹿群变化的前后比较这一块,我请学生圈出文中关于鹿的变化的数字,思考并交流数字后面的故事。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四千只(活泼美丽)、十万只(鹿的王国)、六万只(饥饿疾病)、八千只(病鹿),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再加入自己的丰富想象,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自读感悟,展开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我立足双基,弘扬人文性,并采用随文识字词,让学生品词、品句、赏读,内化积累,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狼鹿地位的对比:(狼为“功臣”,鹿为“祸首”) 为什么贪婪凶残的狼被称为“功臣”而“活泼美丽”的鹿被称为“祸首”呢?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狼、鹿、人类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深化主旨,让学生懂得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然后再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人们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并且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这一探究性学习,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所以文章的难点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三)读中反思,拓展延伸

1、质疑,那么真正成为“祸首”的到底是谁?

2、 引导学生反思,人们当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他们这样做错在哪里?

3、那么,拯救凯巴伯森林你有什么好办法呢?学生讨论交流。(简介“引狼计划”——为了挽救灭狼带来的恶果,美国政府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1995年,从加拿大运来野狼放生到凯巴伯林区,森林从此又焕发勃勃生机。) 【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文本的过程。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要告诉学生人们当初捕杀狼,只是和你们当初的想法一样,觉得狼吃鹿太凶残了,要保护可爱的鹿,但恰恰就是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左右了他们,才造成了这一“祸患”,本教学过程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培养学生那种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尽量用上书本中的好词句和数据说明。

(2)调查生活中人类没有注意生态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事例,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这部分设计在拓展中延伸,指导学生行为,使情感得到升华,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八、板书设计

19、狼和鹿

森林(前)葱绿 生机勃勃 ?(后)像着了火 消退 蔓延

鹿 (前)活泼美丽 嬉戏 ?(后)十万 死去 剩下八千只病鹿

大量捕杀狼 中心问题:如何让“四法”教学更有效?

第三篇:狮子和鹿说课稿及教案

狮子和鹿》说课稿

一、教材简说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并提出了对这类课文教学的要求: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由此可见,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目的之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平时,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当凶猛的狮子向它扑来的时候,鹿的四条有力的长腿帮它从狮口脱险;而美丽的双角被树枝挂住,险些丧了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物各有所长、所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美丽的外表,更要讲实用;美和实用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条件下都有存在的价值。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写鹿在池塘边欣赏自己的两束美丽的角,抱怨自己细长的腿,接着写狮子扑来,细长的腿帮它脱离险境,而美丽的角差点让它送了命。全文情节紧凑,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语言丰富优美,在生动的故事中蕴含了深刻的道理。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于是,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三、课文重点及难点

理解指导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是课文学习的重点;体会故事所讲述的道理是课文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这篇略读课文,首先我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课件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自由读课文,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自己受到什么启发? 这篇课文可以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导朗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评价,要读出截然不同的语气。对角是喜爱、赞美:“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要读出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感情;学生对这个比喻句不太了解,大屏幕可以出示鹿角和珊瑚的对比图片,来体会这个比喻句的贴切之处。“啊!”“多么”“多么”拉长读,抒情一些。而对腿,则是不满和抱怨;“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要读出叹息、抱怨的情绪,“唉”“太细了”语调低,语速慢,“怎么”感叹强烈,要表达出内心的不满。在对比朗读中,区分两种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可以请学生带着头饰表演读。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

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把课文和《陶罐和铁罐》作比较学习,把两篇课文联系起来说说共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会更加开阔,学会用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一下《陶罐和铁罐》,说一说课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再想一想本课讲了什么道理。共同点是两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表达方法上是两篇课文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道理。

说明了什么道理在这一过程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放开谈,可以就课文的内容来谈,也可以联系实际举生活中的事例,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可能说美丽外表不一定是有用的,虽然外表不漂亮,却很实用;再进一步可能体会到有的东西各有优缺点,在不同的情况下,优点就可能变成缺点,也不能因为有些东西存在某些缺点而看不见它的优点。鼓励学生举生活中类似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只要思想上没有错误,教师一般不作定论,要充分让学生思考,鼓励说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以抢答的形式使学生再整体感知一下课文。

在板书设计这一环节中,我按课文的脉络,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对比的形式反映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总的说来,虽然这节课能够比较顺利、流畅地完成,但是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时间分配等还有十分多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指教。

第四篇:18.狼和鹿

中兴小学2015---2016学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教案

制定者:王佳

18.狼和鹿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其认知水平、语言水平较之于低年级已经有质的飞跃。本文的故事形式,学生一定会喜爱,但理解贪婪而凶残的狼是“功臣”,活泼而美丽的鹿却是“祸首”,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结合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的变化、鹿群的变化,深入浅出的引导。

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学习这段时,可以与第一自然段对照着读,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及森林中的鹿群的变化。引导学生一边对比读,比较具体数字,一边想象着当时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体会造成灾难的原因,练习有感情朗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生字。

3.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

教学难点:

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并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分别出示狼和鹿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对狼和鹿的特点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一个或多个词语来概括。

2.揭示课题,读题。

1 中兴小学2015---2016学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教案

制定者:王佳

3.学生读读课题,引导学生猜想狼和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 事,激发阅读的兴趣。

二、预习展评

1、出示词语:

凯巴伯森林

葱绿

捕杀

其他

闹饥荒

消退

居然

那么惨 传染病

特意

一旦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提醒:“葱”不要少写一点,“染”不要多写一点。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2、出示:提防

血泊

读准多音字。

3、出示二类字:贪婪

毒手

狩猎队

青烟袅袅

哀嚎

繁殖

灌木

蔓延

妖魔

威胁

毁灭

祸首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整体感悟,想想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指名读课文,评议,交流。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狼总是在寻找机会给鹿下手。 (2)当地居民大量捕杀狼和其他一些鹿的天敌。 (3)灾难逐渐降临到凯巴伯森林。

(4)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狼居然是这片森林和鹿的“功臣”。

四、初读课文

1、(出示图)同学们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看着这图画,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3、出示:“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4、从你们的朗读中可以看出大家都十分喜欢这座美丽的森林。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有了很大的变化。(出示图)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相应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 中兴小学2015---2016学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教案

制定者:王佳

出示:“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齐读。看到这枯黄的森林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齐读。

5、生活在其中的可爱的鹿呢?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发现课文中有3个数字是描述生活在凯巴伯森林中的鹿数量的,你们找到了吗?(板书:四千十万八千)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分组学习,找到原因。

6、分组学习,交流反馈。

7、我们看看课文中分析的和大家的意见一不一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1)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2)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为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

边读边想:为什么凶恶的狼变成了“功臣”,而可爱的鹿却成了“祸首”?怎样读?

五、提升感受,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自然界就如同一架天平(师画天平),必须保持平衡,才能使各种生命得到合理的发展。今天回家后,请小朋友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好吗?

作业设计: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完成习字册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大自然中生态平衡的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 中兴小学2015---2016学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教案

制定者:王佳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诵读,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清“狼、鹿、森林”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狼存在的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反馈,问题引领

1、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机勃勃 葱绿 枯黄 美丽活泼 饥饿 疾病 贪婪凶残

(1)指名读、正音齐读

(2)学生思考:这三组词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试用这几个词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森林和鹿群的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先默读一下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看看森林和鹿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设计意图:从描写森林、鹿群、狼的词语入手,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导,可以很好地落实写字教学目标。同时,引领学生用相关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既是语言文字训练,又确立了研读方向,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

2、整体回顾:

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个什么样子?一百多年以后的凯巴伯森林又是什么样子?

3、质疑导入:

面对凯巴伯森林发生的巨大变化,你有什么疑问?

二、品读想象,感受“生机勃勃”。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是个什么样子?

2、汇报、感受其生机勃勃:

①体会“葱绿”

4 中兴小学2015---2016学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教案

制定者:王佳

②用“有的„„有的„„”说说鹿在干什么?

③抓关键词“生机勃勃”指导朗读。

3、看图发现其危险:

①说一说狼的行动,想象理解“下毒手”、“暗算”

②看图观察鹿的动作神情,理解“时刻提防”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默读想象,感受森林失去宁静。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2、汇报,说一说。

3、指名读描写场景的

3、4两句话,思考:注意句中的数字,从这些数字中你看出了什么?

4、交流体会,并指导朗读。

四、品读复述,体悟“灾难”。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你看到失去宁静的凯巴伯森林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交流印象。

3、引导学生带着疑问重读第三自然段,理清层次,体会森林变化过程及灾难的严重:

⑴第

1、2句:

①森林中首先什么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比较数字“4000”“100000”,体会“生儿育女”和

“大量繁殖”,理解“鹿 的王国”。指导有感情地朗读。⑵第

3、4句:①指名读,思考:鹿群变多后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②感受十多万只鹿在挨饿,体会“饥荒”的含义。

③现在的森林是个什么样子,出示配乐图片,静思片刻,说说你的心情。在第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这个景象的句子,读一读。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灾难的严重。 ⑶第

6、

7、8句:

①指名读。思考:这更大的灾难是什么?

5 中兴小学2015---2016学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教案

制定者:王佳

②通过对数字的比较体会疾病的可怕,指导读比喻句。 抓住“妖魔的影子”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形象。

4、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森林,图画对比感受灾难的巨大和教训的深刻。启发学生记住教训,引导学生复述变化的过程,并适当指导。

五、反思讨论,交流认识。

1、小声读第四段,思考:人们现在是怎样认识狼和鹿的?

2、交流。 板书: 功臣

祸首

3、小组讨论:为什么称狼为“功臣”,又问什么称鹿为“祸首”,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4、交流。在黑板上板书双引号,感受这里的“功臣”“祸首”加上引号是因为这样的结果是人们没有想到的。

六、总结升华,复述第一小节,唤起追求。

1、总结课文:我们读了《狼和鹿》的故事,看到了凯巴伯森林百年来遭受的灾难,现在又重新认识了狼和鹿在森林中的作用。学了课文,你一定有什么话想说说,思考片刻,举手发言。

2、说感受,师点评。

3、总结学生的感受,唤起学生美好的追求——百年以前生机勃勃的凯巴伯森林,那个狼和鹿共存的宁静和谐的自然。指导描述课文第一自然段内容。

4、升华课文:大自然不仅是我们人类的家,也是所有动物的家,更是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在这个“家”中我们必须做“功臣”,这样这个“家”才会宁静、和谐。师补充人们拯救凯巴伯森林的资料,用优美的音乐配葱绿的森林图唤起学生美好的祝愿。 作业设计:

1.填空:在森林中,狼是鹿的天敌,于是人们(

)狼,(

)了鹿,使得鹿群(

),造成了森林的(

)和鹿群自身的(

)。

2.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6 中兴小学2015---2016学三年级(下)语文学科教案

制定者:王佳

鹿

“功臣”

“祸首”

资源引用:参考《狼和鹿》教学设计

1、2 附课件:原创

7

第五篇:《狼和鹿》教学反思

《狼和鹿》是一篇关于狼和鹿之间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讲述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大量捕杀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结果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严重破坏的故事,告诫人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界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不能随意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教学设计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感受前后的巨大变化,并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一)森林变化的前后对比。

(二)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三)狼鹿异位的对比。

介于学生对“生态平衡”这一专业术语的理解有难度,我想到利用课外扩展,让学生搜集有关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在班上进行交流,比如“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人类滥砍乱伐树木,引发沙尘暴,使鸟类无处生存。”等等,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让他们更真切地认识“生态平衡”的概念,更加自发地去保护生态平衡,可谓一举两得!

上完这节课,令我感受最深的有三点:

1、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实施新课程教育中越显其重要。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校教育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性地学习,务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这已成为现代社会教育的口号。因此,我在本课中设置以下三个对比激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1)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习活动始终在一个自主的空间里进行。课堂既给了学生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感悟、学习中不知不觉地达到了学习目标。(2)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问题:简要讲述发生在凯巴伯森林中关于鹿和狼的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懂得一个什么道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自己去找答案,使学生在最大限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3)给学生一个题目,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在课前,我预先布置了让学生查找有关“自然界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在查阅有关书籍或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是建立大信息容量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

在本课中我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课内与课外结合,多角度演绎阐释主题,努力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提升阅读的质。如开课导入时,我询问学生:“听过或看过有关鹿或狼的故事吗?在你印象中,鹿和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谈对鹿和狼的认识,接着我设置悬念:可今天我们要学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与同学们对鹿和狼的认识不一样,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可以使学生对鹿和狼已有的认识与课文的描述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对课文讲述的“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们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个生物界都有这种相互关系。人类所要做的,不是一厢情愿地改变它,而是尊重。”这个道理的认识更加深刻;又如在学完整篇课文后,我利用课前预先布置让学生查找有关自然界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故事,让学生相互分享介绍相关的例子,在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之余也在充分整合多方面的课程资源,努力建立大信息容量的语文课堂。

3、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充实自己的课堂。

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时地把有关资料及生活现象提供给学生,也许课堂上师生的活动会得心应手,课才会变得更加成功!在本课中学生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资料很多,在学生相互分享时,我由于对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不熟悉,所以在评价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这也使我想到,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困惑,课堂上才不至于被动;另一方面要多留心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并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语文课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化的语文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语文课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教师才不会处于被动,而且能比较灵活地上好每一节课。

上一篇:励志类文章范文下一篇:廉洁村干部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