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桃技术操作规程

2023-03-12

第一篇:无公害桃技术操作规程

无公害河蟹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一、环境条件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实现“三通”(通电、通车、通讯);远离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对渔业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区;设置垃圾废物收集桶,定时清理;养殖场内不得养禽畜污染池塘。

二、池塘

通风向阳,池形整齐,规格为长方形,南北走向;池塘面积10亩,池塘环沟呈“口”字形,平均水深1-2米。池塘四周设置防逃设施,用加厚簿膜制作,埋入土中20厘米-30厘米,高出埂面50厘米,每隔50厘米用竹桩支撑,拐弯处呈圆弧状,内留出1米-2米的堤埂。

三、水质

1、符合符合农业部NY5051—200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要求,每年收获后排干池水,彻底清除过多的淤泥、充分曝晒,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等常规清塘药物消毒,清除过多的杂食性鱼类和有害生物,生石灰用量为100千克/亩,漂白粉用量为20克/米。

2、人工移栽种植水草。品种以芦苇、苦草、轮叶黑藻、伊乐藻等为主。在放苗前一个月进行清塘消毒,再进行水草移植。水草移栽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刚栽下水草时水位控制在50厘米以下,及时用复合肥1-2千克/亩,促使水草快速成活生长,6-7月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总面积的60%以上。

3、投放鲜活螺蛳。每年清明前后在池中投放鲜活螺蛳,每亩投放量为150~200千克,全池均匀抛放,可吸食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质,同时提供鲜活饵料。

四、苗种

选择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选择长江水系中华绒螯幼蟹作蟹种,选优质、体质健康、附肢齐全、规格整齐的幼蟹。蟹种放养时间在10下旬至11月底和第二年的3月初至4月中旬,放养水温4-10℃,应避开冰冻严寒期。放养密度为每亩一龄蟹种400只-700只,蟹种规格每公斤100只-120只。

五、饲料

池塘中培育有螺蛳、水草等天然饵料,可解决河蟹部分饲料来源。投饲原则“荤素搭配,两头精中间粗”,在饲养前期(4-6月),以投喂配合饲料和鲜鱼块、螺蚬为主,同时摄食池塘中自然生长的水草。在饲养中期(7-8月),减少动物性饲料投喂数量,增加水草、小麦、麸皮、玉米等植物性饲料的投喂量,防止大闸蟹过早性成熟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在饲养后期(8月下旬-11月),以动物性饲料和配合饲料为主,满足河蟹后期生长和育肥所需,适当搭配少量植物性饲料。颗粒饲料应按照河蟹生长的营养需要,符合农业部NY5072-200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的规定。

六、药物

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使用的水产养殖用药应保证“四证”齐全(国家兽药GMP认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号),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科学使用,遵守休药期。

七、病害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首先抓好清塘和苗种消毒关,再种植水草、移栽螺蛳,保证河蟹生长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高温季节前做好杀虫和水环境消毒工作,一旦发现病害及时对症下药,不用高毒高残留药物,确保生产的水产品无公害、环保。发现病蟹或死蟹要及时捞起,经技术员检测确定病因或死因后消毒并深埋泥土中。

八、生产记录

做好《水产养殖生产记录》:记录养殖种类、苗种来源及生长情况、饲料来源及投喂情况、水质变化等内容;《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记录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症状,用药名称、时间、用量等内容。生产记录应当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

九、起捕运输

核对休药期,确保上市食用河蟹的药物残留限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的要求;起捕前15天内,不得使用化学药物;起捕前1-2天,停止投料。河蟹运输要求清洁无污染,运输密度合理,尽量在适当低温下运输。

十、养殖废水

为保护养殖环境和防止病害交叉感染,养殖废水须经消毒药物处理后方可排放到河道之中。

第二篇: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特种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 无公害水产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

一、环境条件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证“三通”(通电、通车、通讯);远离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对渔业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区;设置垃圾废物收集桶,定时清理;养殖场内不得养禽畜污染池塘 ;建立生产、用药和用料等制度。

二、 池塘

通风向阳,池形整齐,规格为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塘面积4-10亩,水深2-3米;每个生产周期,在放鱼入池前,要适时进行池塘干底修整、清淤泥、消毒、晒塘底、肥水、增氧暴气和试水处理。

三、水质

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要求水体无异色、异臭和异味,酸碱度在6.5-8.5,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总氨氮低于0.6毫克/升,亚硝态氮低于0.1毫克/升,透明度在25-40厘米,保持水体“肥、活、嫩、爽”。

科学肥水:有机肥须经发酵腐熟,并用1~2%生石灰消毒后才施用。苗种投放前5 ~7 天,施绿肥400~450公斤/亩或有机肥200~250公斤/亩;养殖期间追肥应以无机肥为主;起捕前2个月不能将有机粪肥投入池塘。

水质调控:通过科学使用增氧机及时注换新水和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生石灰、滑石粉等措施改善水质。

四、 苗种

选择持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苗种繁育场,选购外表正常、无病状、游动活泼、规格一致的优质苗种,购买前应细心检查,合格后方可放养;投放前应进行苗种常规消毒。

五、 饲料

不使用无产品质量标准、无质量检验合格证、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的饲料及添加剂;不使用变质和过期的配合饲料;鲜活饲

1 料鱼必须无病虫、无损伤,投放前进行常规消毒。

合理投饲:采用“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方法,以投喂具有质量保证的配合饲料为主,投喂量随鱼的生长、天气、水质情况适当增减。

六、 药物

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使用的水产养殖用药应保证“四证”齐全(国家兽药GMP认证、渔药登记证、渔药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号),并按照规定的用法用量科学使用,遵守休药期。

七、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要做好苗种入塘前后、渔具以及高温季节的常规消毒。发现病鱼或死鱼要及时捞起,经技术员检测确定病因或死因后消毒并深埋泥土中。

八、 生产记录

做好《水产养殖生产记录》:记录养殖种类、苗种来源及生长情况、饲料来源及投喂情况、水质变化等内容;《水产养殖用药记录》:记录病害发生情况,主要症状,用药名称、时间、用量等内容。生产记录应当保存至该批水产品全部销售后2年以上。

九、 起捕运输

核对休药期,确保上市食用鱼的药物残留限量符合《无公害食品

水产品中渔药残留限量》的要求;起捕前15天内,不得使用化学药物;起捕前1-2天,停止投料。

活鱼运输用水要求清洁无污染,水温适宜,中途换水量不超过2/3,温差不超过5℃;运输密度合理,尽量在适当低温下运输,配备增氧设备和增氧剂,不得使用抗生素或孔雀石绿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

十、 养殖废水

为保护养殖环境和防止病害交叉感染,养殖废水须经消毒药物处理后方可排放到河涌之中。

第三篇:铁岭市无公害农产品豇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豇豆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铁岭市露地无公害豇豆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 5010-2002 无公害食品 蔬菜产地环境条件 GB4285—89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T 8321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l8406.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 NY 5078 无公害食品 豇豆 3 产地环境

无公害豇豆生产的产地环境应符合GBl8407.1-2001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的规定。 4 栽培技术措施 4.1 栽培茬次 4.1.1 春季栽培

4月末或5月初直播于露地。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上市。 4.1.2 夏秋季栽培

6月至7月初直播,8——9月上市。 4.2 品种选择

选择抗病、优质、高产、商品性好、符合目标市场消费习惯的品种。 4.3 播种前的准备 4.3.1 地块选择

应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地下水位较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三年以上未种植过豆科作物的地块。 4.3.2 整地施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确定施肥总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钾肥三分之二做基肥,氮肥三分之一做基肥。基肥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为主,一般肥力地块每亩2000公斤农家肥加30公斤过磷酸钙和50公斤草木灰,三分之二撒施,三分之一沟施,深翻25 ——30 厘米,然后起60厘米宽的垄。 4.4 播种 4.4.1 种子处理

播种前应选择有光泽、籽粒饱满、无病斑、无虫伤、无霉变的种子,并进行1——2天的晾晒,严禁曝晒。用0.3%的福尔马林浸泡种子2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也可以用0.08——0.1%的钼酸铵溶液浸种1小时,用清水冲洗晾干后播种。还可以用种子质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枯萎病和炭疽病。

4.4.2 播种适期的确定

早春10厘米土温稳定通过10℃为春提早豇豆适宜播种期。在铁岭地区露地种植豇豆的适宜播期很长,从4月末到6月末可以随时播种。 4.4.3 播种密度

一般为60厘米行距,每6行空1行,穴距33——35厘米,每穴2——3株;秋茬可适当密植,穴距30——33厘米。 4.4.4 播种方法

露地豇豆宜采用干籽直播。若浸种,出苗前易烂种,若催芽,出苗前易干芽。如春旱在播种前应灌水造墒或在播种时浇底水,以利种子吸水顺利出苗。豇豆播种时切忌不要浇“明水”。

播种时开沟或开穴深3厘米,按穴距点籽,每穴点籽3——4粒,覆土后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以利种子吸水发芽。出苗后根据品种特性每穴留苗2——3株。 4.5 田间管理

4.5.1 间苗、补苗及中耕

豇豆在基生叶展开时要及时查田间苗、补苗,每穴留苗2——3株,间去多余的苗,如缺苗要进行补种或补栽。

不覆地膜的苗期要中耕2——3次,以利地温回升,改善土壤通透性,为豇豆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行间和穴间中耕可深些,近根部要浅些,以免伤根。中耕同时结合进行培垄。 4.5.2 搭架引蔓

当植株5——6片叶时就要及时插架,一般插成人字架或人字花架,人工引蔓上架,使植株均匀分布在架杆上。引蔓宜在晴天中午或下午进行,雨后或早晨,茎蔓脆嫩易断。 4.5.3 水肥管理

根据豇豆长相和天气情况,一般在开花座荚前以中耕保墒为主,进行适当蹲苗。土壤过于干旱,或植株长势较弱,可在开花前或插架前浇一次小水,并追施提苗肥,一般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第一花序坐荚后开始追肥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结荚期5——7天浇一水(覆盖地膜的浇水间隔期可适当延长)。高温季节,采用勤浇轻浇,早晚浇水,热雨后浇清水降低地温,雨季注意防涝。每隔1——2次水,追施一次速效氮肥和钾肥。同时,还应针对性地喷施微量元素肥料,根据需要可用0.2%磷酸二氢钾加0.1%硼砂和0.1%钼酸铵溶液,或2%过磷酸钙浸出液加0.3%硫酸钾溶液喷施防早衰。在生产中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城市垃圾、污泥和有机肥。 4.5.4 植株调整

及时整枝抹芽摘心可以节约养分,改善群体通风透光性能,调节秧荚平衡。主蔓第一花序以下的侧芽要及早彻底抹去,以保证主蔓粗壮。主蔓第一花序以上各节位的侧枝都应留2——3叶摘心,促进侧枝形成第一花序。主蔓满架后及时摘心,促进下部侧枝开花结荚。 4.5.5 采收

花后12——15天是嫩荚采收适期,采收要及时,初荚期和后期一般2——3天采收一次,盛荚期应每天采收。NY 5078标准采收上市。 4.5.6 清理田园

及时将豇豆田间的残枝、病叶、老化叶和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间清洁。 4.6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猝倒病、立枯病、锈病、菌核病、枯萎病、炭疽病、白粉病、蚜虫、豆荚螟、茶黄螨、红蜘蛛、潜叶蝇、白粉虱、烟粉虱。 4.6.1 农业防治 4.6.1.1 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 4.6.1.2 创造适宜的生育环境条件

深沟高垄栽培,地膜覆盖,适当控制浇水,注意排出田间积水,清洁田园,做到有利于植株生长发育,避免侵染性病害发生。 4.6.1.3 耕作改制

尽量实行轮作制度。如与非豆类作物三年以上轮作。有条件的地区应实行水旱轮作,如水稻与蔬菜轮作。 4.6.1.4 科学施肥

测土平衡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盐渍化。 4.6.2 物理防治 4.6.2.1 诱杀与驱避

垄间悬挂黄板诱杀蚜虫、白粉虱、潜叶蝇等害虫,每亩悬挂30块——40块黄板(25cm×40cm),露地栽培铺银灰地膜或悬挂银灰膜条驱避蚜虫。 4.6.2.2 杀虫灯诱杀害虫

利用频振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双波灯诱杀害虫。 4.6.3 生物防治

4.6.3.1 积极保护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 4.6.3.2 生物药剂

用1%农抗武夷菌素150倍——200倍液喷雾防治灰霉病、白粉病,用100万单位新植霉素粉剂3000——4000倍喷雾防治细菌性疫病,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红蜘蛛、潜叶蝇等害虫。 4.6.4 化学防治 4.6.4.1 锈病

于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安全间隔期20天,或50%多·硫悬浮剂300倍液等喷雾防治,视病情10——15天喷施1次,可兼治白粉病。 4.6.4.2 细菌性疫病 于发病初期,用链霉素100万单位兑一壶(喷雾器)水或用30%琥胶肥酸铜悬浮剂500倍液喷雾防治。 4.6.4.3 炭疽病

于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安全间隔期20天,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安全间隔期15天。 4.6.4.4 地下害虫

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倍灌根;用麦麸5份或秕谷5份煮至三成熟晾至半干,加80%敌百虫0.15份对水30份拌匀,撒于畦内,每亩用毒饵2.5公斤,安全间隔期15天。

4.6.4.8 白粉虱、蚜虫

用10%的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4.6.4.9 豆野螟和夜蛾类幼虫

用溴虫腈3.35——5.0克有效成分/亩或茚虫威3克有效成分/亩。

使用药剂防治应符合GB 428

5、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冷丽芬

二○○八年六月十六日

第四篇: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规程

作者:杜敏婉

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

摘要:无公害小麦生产技术涉及小麦的产地环境选择,生产过程,包括种植、生产过程、收获,产品质量都达到国家规定的无公害生产标准。

关键词:小麦 无公害生产 技术规程 标准

1、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环境的优化选择

1.1 适宜的环境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远离主要交通干线,周边2km内没有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大气质量标准,农田灌溉水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灌溉水质标准,农田土壤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2 适宜的生态条件

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选择在小麦的主产区,种植区土壤具有较高的肥力和良好的结构,具备获得高产的基础。主要包括耕作层深厚、结构良好,有机质丰富,养分充分,通气性与保水性能良好。在无公害小麦生产中,为获取较多的无公害产品,应选择耕作层深,容重和盐含量较低,全量养分和有效养分高的土壤.

2、品种类型

2.1 品种选用

根据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选用丰产性好,品质优,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河南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可选用豫麦

34、豫麦

47、豫麦50、郑麦9023等新品种。

2.2 种子处理

选用经国家和省种子审定部门通过并符合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质种子。播前要精选种子、晒种,筛掉小、秕粒;做好发芽试验,种子发芽率要保证不低于95%。

3、整地

3.1 前作物收后要尽早浅耕灭茬,深度10-13cm一次。

3.2 播前10-15d趁合墒浅耕,深度10-13cm,耕后收墒。此后,有雨耙耱收墒;连旱无雨,表墒严重不足,碎土、提墒和保墒三结合,实行耙、耱、压连续作业。

3.3 地下害虫严重田块,播前进行土壤药剂处理。

土壤处理:在地下虫危害严重(特别是吸浆虫)地区,一定要在整地前施药,每亩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3-5kg进行土壤处理。

4、施肥

4.1 施有机肥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37500-45000 Kg(每亩2500-3000Kg),三分之二,随深翻入土壤,三分之一播前浅耕时溜施。

4.2 原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施用时,以每公顷22500-30000Kg(每亩1500-2000 Kg)农家肥与72-102 Kg(每亩4.8-6.8 Kg)的五氧化二磷混合耕翻施入,或15000-22500 Kg(每亩1000-1500ICg)农家肥与90-120 kg(每亩6-8 kg)纯氮浅耕时施入。坡地每亩施农家肥为15000 kg(每亩1000 Kg)以上,纯氮75 Kg(每亩5Kg),五氧化二磷90 kg(每亩6 Kg),犁地时一次作基肥施入犁沟。

4.3 种肥拌种用氮化肥用量,一般每公顷纯量不超过7.5-15 Kg(每亩0.5-1.0 kg)。用尿素拌种。播种层土壤含水量不足16%应避免拌种。

5、播种

5.1 种子处理:播种前晒种1-2天。

5.2 播种期:冬性、半冬性品种10月10日-15日播种,弱春性品种10月15日~25日播种,若播种推迟,应采取种子催芽、适当加大播种量等措施予以弥补。

5.3 播种量:播种前要根据土壤地力、水肥条件、品种特性和播种期而确定。在适宜范围内,早茬的品种每hld播量75kg-90kg。中晚茬的品种,每hm2播量90kg-120kg。

6、管理

6.1 秋冬管理:目的是增蘖、促根、育壮苗,安全越冬。

6.1.1 保苗:播后地面发生板结,应轻耙破板,及时查苗补种。

6.1.2 控旺:遇播期过早、水肥充足,发生苗稠旺长,及时采取镇压、耙麦或浅中耕。

6.1.3 追肥:对基、种肥不足,分蘖期麦苗明显瘦小发黄的田块,争取追一次速效氮肥,促弱扶壮越冬:

6.2 做好春季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

6.2.1 田间除草。免耕田播前10天用灭生性除草剂除草和播后芽前化学除草。拔节前杂草重的田块实行中耕除草,对长势弱的麦田追施一次拔节肥一般亩施尿素3-5kg。

6.2.2 病虫害防治。苗期至孕穗期注意锈病防治、抽穗期用药防治赤霉病及灌浆期防治蚜虫。在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一要选用无公害农药,二要做到用药剂量准确,施药时期恰当,收获前30天不得再施用农药,收获前20天不得再施用氮肥和根外追肥。

在小麦病虫草防治过程中,化学农药的使用是导致小麦产品容易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保证小麦产品的无污染,化学药剂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且各种农药空瓶等废弃物都集中深埋。

6.1.5 灌水

小麦3叶至分蘖期灌水,做到1次灌足。拔节孕穗期是否灌水,可视旱情而定。

7、收获

小麦蜡黄收割,收割干净,不掉穗、不掉粒,籽粒损失小。割茬低而整齐,可减少籽粒损失,且有利于下茬作物的播种和生长。

8、产品质量

脱谷后及时晾晒、精选,产品符合无公害产品标准。

第五篇:无公害食品 肉鸭生产技术规程

前 言

本标准根据现有国家环境质量和无公害农产品(食品)产品安全标准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结合镇江市肉鸭生产实际条件与生产水平而制定。旨在开发无公害肉鸭,加强无公害肉鸭的认定和管理工作,促进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保障人们食肉安全。

本标准适应无公害肉鸭生产发展的要求,规范了肉鸭生产中的相关技术,有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肉鸭的污染和控制肉鸭食品有害物质的残留和超标。

本标准参照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规定编写。

本标准由镇江市农林局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丹阳市畜牧兽医站、丹阳市农林局生产标准科。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明顺、蒋跃进、陈红辉、唐和宝。

本标准于2003年10月28日首次发布。

无公害食品 肉鸭生产技术规程

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NY/T 5033-2001 无公害食品 肉鸭饲养管理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3.1鸭场废弃物

主要包括鸭粪尿、污水、病死鸭、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等。

3.2全进全出制

同一鸭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鸭,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

4 鸭场环境

4.1鸭场应选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区域,不得建在饮用水源上游。

4.2鸭场周围3km内应无大型化工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畜牧场以及其他污染源。

4.3鸭场距离公路、城镇居民区、学校1km以上,鸭场周围有围墙,墙外有防疫沟。

4.4鸭舍屋檐高度不低于2.0m,便于保温防暑;走道宽1m,便于清洗和消毒;圈内装有自动饮水器,利于饮水卫生。

4.5雏鸭舍前后沿墙,均配有通风窗,使舍内有害气体含量符合NY/T 388要求。

4.6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动物。

4.7鸭场设有专门废弃物处理场所,具有防渗漏和溢流设施,对周围环境不造成污染。 5 引种

5.1 鸭苗引进一律到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鸭场,并按GB16567要求进行检疫。

5.2 引进的鸭需在隔离鸭舍饲养7天以上,经兽医检查确认健康后方可转入生产区。

5.3 不从疫区引进苗鸭。

6 饲养

6.1 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严格执行NY5037规定。

6.2 根据鸭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营养需要,采用不同的饲料配方,营养水平满足NY/T5038有关要求,不得使用高铜高锌日粮。

6.3 在饲料中严禁添加β─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砷制剂、呋喃类、氯霉素类药物。

6.4 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来源于疫病洁净地区,有来源纪录。不使用霉变、变质、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严禁使用泔水和其他畜禽副产品。

6.5 规模养殖场(户),实施全进全出制。

7 饮水

鸭的饮用水应符合NY5027标准。饲养用水的水质必须达到三级水标准。

8 免疫

8.1 肉鸭饲养场(户)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要求,结合鸭龄实际,制定免疫程序,配合当地兽医部门,做好鸭瘟、病毒性肝炎、禽流感的免疫接种工作,防疫工作符合NY5036兽医防疫准则。

8.2 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一律作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乱弃。 9 兽药使用

9.1 加强饲养管理,减少疾病发生,尽量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9.2 治疗鸭病所用药物必须符合NY5035要求,严格剔除高残兽药。禁止使用任何违禁药物。

9.3 育肥后期的商品鸭,尽量不使用药物,如需治疗时,必须隔离饲养,上市鸭严格执行15d休药期规定。

10 消毒

10.1 消毒剂应选择对人畜安全、无残留,不会在鸭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

10.2 根据不同的消毒目的、消毒对象,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职工工作服和胶鞋采用洗涤消毒;生产区入口处、更衣室、化验室采用紫外线消毒;鸭舍场地采用喷雾消毒;鸭舍采用熏蒸消毒等。

10.3 建立健全消毒制度,鸭舍及周围场地,每周消毒一次。消毒池由专人负责,消毒液每周更换一次。

10.4 允许使用消毒防腐剂对饲养环境、厩舍和器具进行消毒。

11 饲养管理

11.1

11.2

11.3

11.4 定期对饲养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凡患传染病人员不得从事养鸭工作。 肉鸭饲喂实行定时定量,少给勤添,减少浪费,避免饲料污染和腐败。 肉鸭饲养密度成鸭平均每平方米5只,夏季成鸭为每平方米4只。 鸭舍必须每天清扫和冲洗一次,先清扫后喂料,保持地面清洁卫生。清出的粪便在固定地点经堆积发酵后作农业用肥。

11.5 每批肉鸭出栏后应实施清洗、消毒。在下一批雏鸭进舍前空舍至少两周关闭并密封鸭舍,防止野鸟和鼠类进入。

12 病鸭处理

12.1 凡患有或可疑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的,不得宰杀,一律作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 12.2 鸭场病死鸭,一律不得上市或出售。

上一篇:我国有色金属发展现状下一篇:外国文学作品选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