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三颗心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教师的三颗心范文

小学一年级《三颗心》教案

前营小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三颗心》教案

授课人:张瑞思

《三颗心》教案

设计理念

本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邻里之间的关爱之情,文中没有什么难懂的句子,因此教学宜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采用初读感知—品读真情—再读体会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关爱老人的启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唤起生活的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教育

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识写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唤起生活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学习关爱他人。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示主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提示读课文的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宁宁一家关心老爷爷的故事。)

孩子们可真能干,这么快就读通了课文!现在,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谁读得最正确。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字词:

(1)“轻轻地”:爸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

(2)“凳脚儿”:只有凳脚儿不听话,搬动时,碰着地板,发出“冬冬冬”的响声。

检查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词。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学生练读。)

适时指导“响”、“病”是后鼻韵,“楼”是边音。

(1)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

(2)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现在,听老师读,注意听朗读时的轻重、停顿,看看谁是最会听的孩子(播放朗读CD)。

学生齐读课文。

(二)自读体会

请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读后请人答):

三颗心”代表的是哪些人?(爸爸、妈妈、宁宁,并贴上写有爸爸、妈妈、宁宁的三颗心图片。)

你最喜欢哪颗心?请找出写你最喜欢的那颗心的句子,并勾画下来,读一读,看看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品味真情

你喜欢哪颗心?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习。)

我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爸爸妈妈非常关心老爷爷。)

(2)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对老爷爷的关心?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轻轻地”,并指导学生读出轻柔、小心翼翼的感觉。

(3)出示第3段。你能把爸爸妈妈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读体会。)请人读。你觉得他(她)读得怎样?请人评议后,再请人读。

(4)老师范读。

(5)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再齐读。

(6)男女生比赛读,看谁更能读出爸爸妈妈对老爷爷的关心。

我喜欢宁宁这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宁宁这颗心?(因为他很关心老爷爷,遇到问题还会动脑思考。)

(2)你真棒,能自己读书思考。能告诉其他同学,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7段(学生回答后请他朗读相关段落,再请小组读。)

(3)指导朗读。

第5段:这段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着急、生气的地方。(老爷爷需要休息,凳脚儿却发出“冬冬冬”的响声,打搅了老爷爷的休息。)(课件出示凳子图片,并配上课文第5段。)那这一段该怎么读?(自己练习朗读,请人读,再齐读。)

第6,7段:怎么办呀?(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瞧,宁宁他把凳脚儿一只一只包起来(读慢)。凳脚儿再也不发出响声了,宁宁心里怎么样?(十分高兴。)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出示第7段,齐读)。

(4)刚才,在练习中,有的小朋友读得有滋有味。敢不敢和同桌比比,看谁读出了宁宁的着急和高兴?(同桌比赛读。)教师巡视,发现读得有感情的孩子,然后让他示范读。

(5)读得真棒,请喜欢宁宁的学生齐读。

(6)学习第8段。

宁宁真棒,要是你是宁宁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夸他?

爸爸妈妈怎么说的?(学生自己去找。)请人读出。

他们真的在夸凳脚儿吗?(是在夸宁宁懂事。)

咱们一起夸一夸宁宁。(齐读。)

引导体会爸爸妈妈的心与宁宁的心的关系。

(1)宁宁这么小就会关心别人,他的这种品质是受了谁的影响?(引导看第3段体会,宁宁是在父母影响下才学会了关心老爷爷。)

(2)看来,宁宁父母这种好的品质影响了宁宁,让宁宁也学会了关心人。同样,我们的爱、我们的言行也会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学习第9段。

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宁宁学会了关心老爷爷。看,他们一家会心地笑了。(出示插图,感受一家人的心。)

(四)再读,升华感情

在宁宁一家的关心下,老爷爷的病渐渐地好了。要是有一天老爷爷碰到了宁宁会对宁宁说什么?请与同桌演一演。再请

第二篇:三颗心的教学设计

篇一:三颗心教案

《三颗心》教学设计

谭毓庆

教材分析

本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邻里之间的关爱之情,文中没有什么难懂的句子,因此教学宜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采用初读感知—品读真情—再读体会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关爱老人的启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唤起生活的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教育。

教学重点

识写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一组;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孩子们,今天老师在我们班某个同学那里藏了一样东西你们猜猜是什么?那好,猜不到请某同学拿出来让大家看看,哦,原来几颗桃心,大家一起数一下,一共有几颗呢? 2.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走进我们的课文《三颗心》,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学生字。

1.提示听范读课文的要求:请小朋友大声读课文,用圈圈出要认的字,横线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指名读课文,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3.正音:

(1)轻声:轻轻地,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 (2)儿化音:只有凳脚儿不听话,搬动时,碰着地板,发出“冬冬冬”的响声。 4.检查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词。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学生练读。)

适时指导“响”、“病”是后鼻韵,“楼”是边音。

(二)再读课文,全面感知。

请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读后请人答): 1.“三颗心”代表的是哪些人? (爸爸、妈妈、宁宁,并贴上写有爸爸、妈妈、宁宁的三颗心图片。) 2.你最喜欢哪颗心? 请找出写你最喜欢的那颗心的句子,并勾画下来,读一读,看看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学生自读课文。)

3.报交流。 你喜欢哪颗心,为什么?

(1)你为什么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爸爸妈妈非常关心老爷爷。)

(2)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对老爷爷的关心?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轻轻地”,并指导学生读出轻柔、小心翼翼的感觉。 (3)出示第3段。你能把爸爸妈妈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读体会。)请人读。你觉得他(她)读得怎样?请人评议后,再请人读。

(4)老师范读。

(5)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再齐读。 4.宁宁这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宁宁这颗心?(因为他很关心老爷爷,遇到问题还会动脑思考。)

(2)你真棒,能自己读书思考。能告诉其他同学,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7段(学生回答后请他朗读相关段落,再请小组读。)

(3)指导朗读。

第5段:这段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着急、生气的地方。(老爷爷需要休息,凳脚儿却发出“冬冬冬”的响声,打搅了老爷爷的休息。)(课件出示凳子图片,并配上课文第5段。)那这一段该怎么读?(自己练习朗读,请人读,再齐读。) 第6,7段:怎么办呀?(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瞧,宁宁他把凳脚儿一只一只包起来(读慢)。凳脚儿再也不发出响声了,宁宁心里怎么样?(十分高兴。)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出示第7段,齐读)。

(4)你会怎样夸宁宁呢?

5.体会爸爸妈妈的心与宁宁的心的关系。

(1)宁宁这么小就会关心别人,他的这种品质是受了谁的影响?(引导看第3段体会,宁宁是在父母影响下才学会了关心老爷爷。)

(2)看来,宁宁父母这种好的品质影响了宁宁,让宁宁也学会了关心人。同样,我们的爱、我们的言行也会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四)再读,升华感情

1.在宁宁一家的关心下,老爷爷的病渐渐地好了。要是有一天老爷爷碰到了宁宁会对宁宁说什么?请与同桌演一演。再请人演一演,引导学生评一评宁宁的表现,让学生再一次感受邻里之间的关爱。 2.(揭示主题)看来,老爷爷感受到了宁宁一家对他的关心,感受到了他们每个人心中的“爱”。 他们不仅爱自己的亲人,也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这样美好的爱 ,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爱再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再一次去体会宁宁一家对老爷爷的牵挂, 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宁宁一家的爱。(配乐,师生一起朗读。)

三、拓展延伸

1.面对楼下的这位老爷爷,宁宁和爸爸妈妈还做了些什么?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师生总结,升华感情。

四、正确规范地写字 1.让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医、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1)教师指导书写“医”字。

①卡片出示带田字格的“医”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然后说一说。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④学生独立书写,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⑤展示学生书写的“医”字,引导学生欣赏,尤其注意笔顺。

(2)教师指导书写“怎”字。

2.自己完成课后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写好后可请好朋友或老师欣赏。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为自己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爱心。 篇二:小学一年级《三颗心》教案

前营小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三颗心》教案

授课人:张瑞思

《三颗心》教案

设计理念

本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邻里之间的关爱之情,文中没有什么难懂的句子,因此教学宜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采用初读感知—品读真情—再读体会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关爱老人的启迪。在此基 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唤起生活的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教育 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识写生字。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唤起生活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学习关爱他人。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 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示主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提示读课文的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宁宁一家关心老爷爷的故事。)

孩子们可真能干,这么快就读通了课文!现在,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谁读得最正确。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字词:

(1)“轻轻地”:爸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

(2)“凳脚儿”:只有凳脚儿不听话,搬动时,碰着地板,发出“冬冬冬”的响声。 检查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词。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学生练读。)

适时指导“响”、“病”是后鼻韵,“楼”是边音。

(1)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

(2)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现在,听老师读,注意听朗读时的轻重、停顿,看看谁是最会听的孩子(播放朗读cd)。 学生齐读课文。

(二)自读体会

请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读后请人答):

三颗心”代表的是哪些人?(爸爸、妈妈、宁宁,并贴上写有爸爸、妈妈、宁宁的三颗心图片。) 你最喜欢哪颗心?请找出写你最喜欢的那颗心的句子,并勾画下来,读一读,看看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品味真情

你喜欢哪颗心?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习。)

我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爸爸妈妈非常关心老爷爷。)

(2)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对老爷爷的关心?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轻轻地”,并指导学生读出轻柔、小心翼翼的感觉。

(3)出示第3段。你能把爸爸妈妈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读体会。)请人读。你觉得他(她)读得怎样?请人评议后,再请人读。

(4)老师范读。

(5)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再齐读。

(6)男女生比赛读,看谁更能读出爸爸妈妈对老爷爷的关心。

我喜欢宁宁这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宁宁这颗心?(因为他很关心老爷爷,遇到问题还会动脑思考。)

(2)你真棒,能自己读书思考。能告诉其他同学,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7段(学生回答后请他朗读相关段落,再请小组读。)

(3)指导朗读。

第5段:这段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着急、生气的地方。(老爷爷需要休息,凳脚儿却发出“冬冬冬”的响声,打搅了老爷爷的休息。)(课件出示凳子图片,并配上课文第5段。)那这一段该怎么读?(自己练习朗读,请人读,再齐读。)

第6,7段:怎么办呀?(学生回答后,出示图片。)瞧,宁宁他把凳脚儿一只一只包起来(读慢)。凳脚儿再也不发出响声了,宁宁心里怎么样?(十分高兴。)带着高兴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出示第7段,齐读)。

(4)刚才,在练习中,有的小朋友读得有滋有味。敢不敢和同桌比比,看谁读出了宁宁的着急和高兴?(同桌比赛读。)教师巡视,发现读得有感情的孩子,然后让他示范读。

(5)读得真棒,请喜欢宁宁的学生齐读。

(6)学习第8段。

宁宁真棒,要是你是宁宁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夸他?

爸爸妈妈怎么说的?(学生自己去找。)请人读出。

他们真的在夸凳脚儿吗?(是在夸宁宁懂事。)

咱们一起夸一夸宁宁。(齐读。)

引导体会爸爸妈妈的心与宁宁的心的关系。

(1)宁宁这么小就会关心别人,他的这种品质是受了谁的影响?(引导看第3段体会,宁宁是在父母影响下才学会了关心老爷爷。)

(2)看来,宁宁父母这种好的品质影响了宁宁,让宁宁也学会了关心人。同样,我们的爱、我们的言行也会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学习第9段。

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宁宁学会了关心老爷爷。看,他们一家会心地笑了。(出示插图,感受一家人的心。)

(四)再读,升华感情

在宁宁一家的关心下,老爷爷的病渐渐地好了。要是有一天老爷爷碰到了宁宁会对宁宁说什么?请与同桌演一演。再请 篇三:西师大:《三颗心》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1~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具:教学挂图、歌曲《爱的奉献》、轻柔的音乐、儿歌《我的好妈妈》、课文朗读cd、生字卡片、三颗心或相关课件。

学具:本课生字的偏旁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揭示主题

1?孩子们,老师先请你们欣赏一首儿歌,会唱的小朋友还可以一起唱一唱。(播放儿歌《我的好妈妈》。)你从儿歌中感受到什么?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说一说“爱”的故事。让我们一起去读《三颗心》(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提示读课文的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宁宁一家关心老爷爷的故事。)

3?孩子们可真能干,这么快就读通了课文!现在,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谁读得最正确。教师随机指导以下字词:

(1)“轻轻地”:爸爸和妈妈轻轻地起床,轻轻地走路,轻轻地说话?? (2)“凳脚儿”:只有凳脚儿不听话,搬动时,碰着地板,发出“冬冬冬”的响声。 4?检查学生的生字学习情况。(用课件或生字卡片出示生字词。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学生练读。)

适时指导“响”、“病”是后鼻韵,“楼”是边音。

(1)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

(2)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5?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6?现在,听老师读,注意听朗读时的轻重、停顿,看看谁是最会听的孩子(播放朗读cd)。 7?学生齐读课文。

(二)自读体会

请孩子们边读课文,边思考下面问题(读后请人答):

1?“三颗心”代表的是哪些人?(爸爸、妈妈、宁宁,并贴上写有爸爸、妈妈、宁宁的三颗心图片。) 2?你最喜欢哪颗心?请找出写你最喜欢的那颗心的句子,并勾画下来,读一读,看看这是一颗怎样的心。(学生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品味真情

1?你喜欢哪颗心?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习。) 2?我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爸爸妈妈这两颗心?(爸爸妈妈非常关心老爷爷。) (2)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他们对老爷爷的关心?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轻轻地”,并指导学生读出轻柔、小心翼翼的感觉。

(3)出示第3段。你能把爸爸妈妈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自读体会。)请人读。你觉得他(她)读得怎样?请人评议后,再请人读。

(4)老师范读。

(5)学生模仿老师的语气再齐读。

(6)男女生比赛读,看谁更能读出爸爸妈妈对老爷爷的关心。 3?我喜欢宁宁这颗心。

(1)你为什么喜欢宁宁这颗心?(因为他很关心老爷爷,遇到问题还会动脑思考。)

(2)你真棒,能自己读书思考。能告诉其他同学,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5~7段(学生回答后请他朗读相关段落,再请小组读。)

(3)指导朗读。

第5段:这段有没有让你觉得特别着急、生气的地方。(老爷爷需要休息,凳脚儿却发出“冬冬冬”的响声,打搅了老爷爷的休息。)(课件出示凳子图片,并配上课文第5段。)那这一段该怎么读?(自己练习朗读,请人读,再齐读。)

(4)刚才,在练习中,有的小朋友读得有滋有味。敢不敢和同桌比比,看谁读出了宁宁的着急和高兴?(同桌比赛读。)教师巡视,发现读得有感情的孩子,然后让他示范读。

(5)读得真棒,请喜欢宁宁的学生齐读。

(6)学习第8段。

宁宁真棒,要是你是宁宁的好朋友,你会怎么夸他?

爸爸妈妈怎么说的?(学生自己去找。)请人读出。

他们真的在夸凳脚儿吗?(是在夸宁宁懂事。)

咱们一起夸一夸宁宁。(齐读。)

4?引导体会爸爸妈妈的心与宁宁的心的关系。

(1)宁宁这么小就会关心别人,他的这种品质是受了谁的影响?(引导看第3段体会,宁宁是在父母影响下才学会了关心老爷爷。)

(2)看来,宁宁父母这种好的品质影响了宁宁,让宁宁也学会了关心人。同样,我们的爱、我们的言行也会影响身边的每个人。 5?学习第9段。

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宁宁学会了关心老爷爷。看,他们一家会心地笑了。(出示插图,感受一家人的心。)

(四)再读,升华感情 1? 在宁宁一家的关心下,老爷爷的病渐渐地好了。要是有一天老爷爷碰到了宁宁会对宁宁说什么?请与同桌演一演。再请

人演一演,引导学生评一评宁宁的表现,让学生再一次感受邻里之间的关爱。 2?(揭示主题)看来,老爷爷感受到了宁宁一家对他的关心,感受到了他们每个人心中的“爱”。他们不仅爱自己的亲人,也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这样美好的爱,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爱再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再一次去体会宁宁一家对老爷爷的牵挂, 让所有人都感受到宁宁一家的爱。(配乐,师生一起朗读。)

三、拓展延伸

1?面对楼下的这位老爷爷,宁宁和爸爸妈妈还做了些什么?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师生总结,升华感情。

四、正确规范地写字 1.让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医、怎。)让学生自己仔细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1)教师指导书写“怎”字。

①卡片出示带田字格的“怎”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然后说一说。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④学生独立书写,写后与范字进行比较。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⑤展示学生书写的“怎”字,引导学生欣赏,尤其注意“心”。

(2)教师指导书写“医”字。

①卡片出示带田字格的“医”字。

②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位置,然后说一说。教师告诉学生“医”的笔顺:医,学生书空笔顺三遍。

③教师范写,学生观察并书空。

④学生独立书写。

⑤同桌互相欣赏并修改。

⑥展示书写优秀的字,共同欣赏。

(3)学生自己练习写剩下的生字,强调写前必须看清每个字的占格,写时注意笔顺和书写姿势。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小组互评,哪个同学的哪个字写得最好,让他讲讲,并示范写一写。 2?自己完成课后题:把你想写的字或词语写一写。写好后可请好朋友或老师欣赏。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1?学生自己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自己练习说,再集体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为自己身边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爱心。

3?为生字扩词语。

设计理念

本课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邻里之间的关爱之情,文中没有什么难懂的句子,因此教学宜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采用初读感知—品读真情—再读体会这种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心理和高尚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关爱老人的启迪。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本课生字,会写课后的字,感知汉字的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唤起生活的感受,体会邻里亲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教育。 4?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 1?识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篇:教师的三心

《有效研修》一书中提出:教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学习的榜样,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必须同举并重。

(一)爱心

爱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育素养之一,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教师以培养人为职业,必须热爱学生。正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少年儿童都有对爱的需要。这种需要已经不仅是一种动物的本能,而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心理需要。班主任的工作也证明:师爱,对儿童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学生得到教师的爱,就是得到了赞许,表扬和奖励。

以前班里有一个调皮万分的孩子,作业经常不完成,课间捣乱,喜欢和老师作对,令任课老师都很头疼。作为班主任,我没有放弃他,而是用了更多的时间,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了他更多的“爱”,在他取得微小的进步时,就及时赞许、鼓励他。就是这样一个学生,毕业后的一个寒假,给我送来了一箱红通通的苹果。

(二)责任心

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是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一种心态。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只有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而责任心则是驱使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做为一个教师,当你站到讲台上,望着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一种责任心在心头油然升起。教书育人,你会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而对于“差生”,这种责任感越发地深重了。

记得刚工作接班时,班里有一个小姑娘,不爱学习,不讲卫生,平时也不和同学交往。于是,我试着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她聊天,得知她父母分居,谁也不

管她。得知这一情况,我每天放学后留下为其补习功课,帮助她学习上的进步。在生活上,我尽可能多照顾她,并教育班中的小朋友多关心、帮助她。另一方面,努力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五年时间,虽然她的成绩并不是很好,但她没有掉队,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这正是责任感驱使我诲人不倦。

(三)事业心

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所具有的爱心、责任心,都应归于事业心之下。如果说爱心是做受学生欢迎教师的基础,责任心是做受学生欢迎教师动力,那么事业心则是其宗旨。

几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体会到,只有你有一颗事业心,怀着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把自己的青春、精力、汗水、心血都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们,在工作中不辞辛劳,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才会赢得社会、学生、家长和同行们的认可。

综上所述,做教师,尤其是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缺一不可。它们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事业心,就难有责任感;而事业心恰恰表现在教师的爱心上。可见,它们之间是难解难分的,正因为这三者同举并得,才铸造了一个教师的灵魂——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第四篇:教师的三种境界

教师培训材料七

时间:2008年8月24日

地点:会议室 主讲:邹春东

题目: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

教书匠--灌输型教师

教书匠的特点是,比学生先值得某方面的。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问之学。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教师传授无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生无法看值的教材知识和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的补充、延伸知识,学生便有所收获。但是不少数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就能看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假知和真知。假知和真知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谬误和真理,而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分类。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所谓传授援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实践证明。教师传授假知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机械学习的特点是:机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唯书唯师。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可谓成竹在胸,了然于口,但却是"匠气有余,灵气不足"。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的重复而获得,只需时间和力气,无需更多的智慧。这种熟练只是一种按部就斑的运作,它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使教师因为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致使教学变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教,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获得欠知识本身,轻获得知识的方法。其结果最多只能是学生对教材获得封闭性理解,即就事论事的简单理解。

如果说传授假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是生硬呆板,那么传授真知的课堂教学的特点便是熟练、顺当。控缩型教师唯上、唯书、难教参,缺乏主见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上课的注意中心都是知识。教师素质偏低,是当前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据一份抽样调查,当前80%左右的中小学教师属知识型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教书匠,它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认为,教书匠的形成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是:①职业观不端正。一些人把教书育人工作仅仅当作谋生手段,头脑里严重存在着拿多少钱干多少事的雇佣思想,缺乏精神动力,舍不得投入。②教学观陈旧。把自己看成知识的象征,视学生为待灌的知识容器,认为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就是传授知识,教学目的就是把教材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客观因素是:①教学负担过重,无暇进修。沉重的考试、升学、评比压力;使教师疲于应付,忙于加班加点,无法自修业务。⑧教育经费拮据;无法进修。目前教育经费越来越紧张,学校无力资助教师进修,有的学校甚至连教师外出参加教研会的旅差费都难于支付,教师只能"关起门来教书"。③激励机制不健全,不愿进修。一些学校只有对教学实绩好的教师进行奖励的措施,却没有鼓励教师进修、科研的规定,造成一些教师认为进了中小学,只能当个教书匠,教学任务完成就行了,提高水平也没用。

能师--智慧型教师

能师,即智慧型的教师。其特点是术业有专攻,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不仅有学问,而且具有教育智慧。正因为拥有智慧,他才能真正做到启迪学生的智慧(智慧属个性范畴,只能启迪,而不能直接传授)。能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常地、时不时地冒出智慧的火花,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捂,从而逐步地提高悟性,增长智慧,变得越来越聪明。教育智慧火花的闪现主要表现在吃透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

吃透教学内容表现为:

1、深刻

表现在能够独立钻研、分析教材,编写意图吃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内涵。只有深入,才能浅出。把教材钻得深;道理就透彻,讲起课来就简单明了,讲在点子上,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这是一种智慧、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教书匠常常就不是把课上简单。而是上复杂了,把学生弄得无所适从。

2.独到

独到者,独具慧眼也。能师对教材常常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来发,见人之所未见,其课如同一首诗、一幅画面,学生听这样的课就象是在独享一片风景;从心理学角度说,独到见解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之一是首创性。首创性只承认第一而无视第二,它拒绝雷同和模仿。特点之二是独创性。独创性是思维最宝贵的品质,任何新见解、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都是独创性思维的产物。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

3.广博

广博者,知识广阔博大也。能师不仅是某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他都有所涉猎。这样,讲起课来就会纵谈古今,横述东西,左右逢源,随手拾来,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使学生如同进入一个辽阔、纯净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识王国,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陶醉,从而收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奇效。

在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方面,表现为: 1.启发

启发是有条件的。就事论事、照本宣科,是谈不上启发的。只有当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独到见解,并对自己要讲的一切都烂熟于心,确信无疑,他在课堂上才拥有可供发挥能动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教学散发出"磁"性与魅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启发的最高境界是灵性启迪悟性。富有灵性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然后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积,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人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2.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一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任凭事先如何周密地设计,教师总会碰到许多新的"非预期性"的教学问题,若是对这些问题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还会导致师生对抗。面对偶然性问题和突发的意外情况,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从而机动灵活地加以处理。教育机智就其实质而言乃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其要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

3.绝招

能师常常身怀绝招,其绝招是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精益求精、干锤百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相匹的境界。如有的教师上数学课从不需要圆规、三角板,但画出的几何图形;有的教师能根据课文的叙述,在黑板上信手挥来,再现课文优美意境,令学生十分惊叹;有的教师以一笔潇洒流畅、秀丽多姿的板书,使学生羡慕不已;有的教师幽默风超、妙语选出,常引得学生忍俊不禁,让学生在轻快的气氛中领悟深刻的哲理,步入知识的殿堂。能师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能师乃是其敬业、乐业的结晶,是其长期不断追求和自觉探索的结果。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

1.多想出智慧

智慧是思索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长期研究和不断思索的结果。能师的特点就是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教师一定要从研究的角度来从事教学工作,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断地提炼新见解、新观点,从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勤奋出天才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不仅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亲身体会,也是他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而成为数学家勤奋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也是当今我国众多优秀教师的成长道路。教师唯有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营养,才能成为学者,成为能师。值得强调的是,教师一定要特别加强对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杜甫有一句名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用到教师身上,即:"读书破万卷,教学定有神"。"神"就是灵智。

3.交流长智慧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因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在讨论之中迎刃而解。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办好一所学校,关镁在于拥有一批能师,正象一个剧团要有名角一样。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有吸引力。没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办出自己特色,都将是一句空话。

人师--教师的最高境界

古语曰:"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人师是教师修养的最高境界,不仅教书,而且育人,以其高尚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深刻且久远。人师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量的榜样。人师达到了高于并超越教材的境界,能够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人师对学生的心理了如指掌,能够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疑,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忘,想学生所会,想学生所乐,以高度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机智,灵活自如、出神人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师能在教学实践中用自己高尚的思想品格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影陶学生的个性,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铸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人师的教学已经进人最高的境界--不教之教。不教之教就其内容而言,教的不是书本里现成的事实知识,而是无法物化在书本中的一种人生智慧。人生智慧是一种心灵的彻梧,是一种有美感体验的豁然洞见。学生一旦获得了人生智慧,其对学问和人生就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和深层的把握,生存境界就会更加祟高。相对而言,事实知识是"硬性"的,人生智慧是“软性”的,这种软性的东西无法通过言传口授、耳提面命,更无法"手把手"教出来。不教之教的最特点是返朴归真,它没有明确的教育组织、没明确的教学环节,它抽象不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模式。人们或许要问,这种教育实现的机制是什么?又怎么进行呢?笔者以为,可通过如以下教育来进行和实现:

1.以身作则

人师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一个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人师榜样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教育力量是以直觉的、形象的、具体的形式非常自然地作用于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2.交流对话

人师从不以教者自居,而总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分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中,师与生处于平等地位,双方都积极地自由思考、想象和创造,教师将知识中的思想、真理、价值、意义、精神等内涵通过语言(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能直观地把握,以此获得教育。这种对话能使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精神境界l其主体精神得到发挥。

3.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教育的真谛。不教之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是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接受教师的教育,正因为有其自我教育作基础,教师的教育才是高层次、高水平的,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因为教化心灵的职业对自己心灵的教化具有反弹之力,开凿"知泉"的工程对自己"知泉"的开凿具有渗透之功。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人格,简言之即德。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以德取人、失德弃人。就个人而言,以德为重,应是做人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特别强调入格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人师的可贵之处。如果说能师是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那么人师便是教师群体中的精英。人师的学识、智慧、人格象花的芬芳,酒的醇香;掩不了封不住,幽香四溢,令人回味悠长。 人师兼备教育实践家与教育理论家双重角色的优秀素质。作为实践家,他们躬行实践,始终活跃在教学改革的实验田中,对教育教学进行最真实最有创造性的变革,从而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作为理论家,他们思想深刻,勤奋耕耘,著书立说,在理论上有突出的建树。理论既是实践的结晶,又是实践的指南。人师不仅是教育界的典范,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先进分子。让会变革和教育发展期待和召唤着更多的人师。

值得强调的是,教书匠、能师、人师只是凭借理论抽象对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分类的结果,实际上他们总处于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纯粹的教书匠、绝对的能师、完全的人师都是少有的。这种分类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明确努力方向:传授假知的要朝传授真知的方向努力;传授真知的要朝能师方向努力,把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统一起来;能师还要进一步朝人师方向进取,把教书与育人在高层次上有机和谐地统一起来。

第五篇:谈教师的三项修炼

从优秀走向卓越 ——谈教师的三项修炼 义乌中学

吴加澍

报告整理 FYY 教师的成长规律

老师要经历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走向成熟)高原期——或停滞,或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追求卓越”)完整的教师生涯应该是这样完整。

李海林的“教师二次发展论”(注:我的工作室里有)他认为老师在第一次发展后会迎来高原期,同时伴随“高原反应”——倦怠,思维定势,创新感到困难,假性饱和等等。经历后,再进入二次发展。

如果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次专业成长是不够的,第一次是自发的。而走向卓越的难度是大的。两次成长是“质”的不同。第一次成长是经验的积累,第二次重要靠理论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一次主要表现行为方式的变化,第二次是思维方式,起决定性的。 怎样从优秀走向卓越

有句口号,我表示质疑,那就是“打造名师,争创名校”。打造名师真的有道理吗?名师是打造的吗?我的结论,名师是“修炼”出来。它们之间差别在哪里?一个多半是靠外界的力量,要在长期的学术修炼中成长起来的。 比如,

于漪老师:我做了一辈子语文老师,一辈子学做语文老师。她的一课三备:钻研教材,独立思考;博览群书,融会贯通;课后反思,精益求精。 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修炼”历程,记住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修炼。 优秀教师的三项修炼

我想引用清朝诗人袁枚:“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其中红色的字分别代表教师学养,思维方式,专业目标。

1、 愿景修炼

不断追求卓越——行者

2、 学术修炼

提升学术修养——学者

3、 心智修炼

转变思维方式——智者

如果能达成,这就是一个卓越型的教师了。接下来我来谈谈这三个修炼。

一、愿景修炼 :不断追求卓越

1、卓越教师必经三境界。

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不是非议“优秀”,而是说一种自满的心态。

英国作家说:“只有平庸的人,才总是处于自己最满意的状态。” 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人生奋斗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个人在孤独之中寻找理想、寻找生命着落点的痛苦时刻;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个人找到了值得为之奋斗的目标,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价而努力的过程;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苦苦寻求和努力,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原来就在自己的身边或领悟后的心里。这时候,世俗目标是否达到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灵魂的解放和心灵的归属。”

我们做教师的,也需要有这三种境界。

上海教科院顾泠沅:“名师的产生是追求卓越的结果。”

所谓“追求卓越”,并不是追求最好,而是追求更好,即不断地超越自我 比如,

在吴老师带领下的物理教学研究小组。但,如果自我感觉不错,那就是要下坡了。所以,一个尖锐的问题出现了,我们不安,“义乌中学为何出不了状元? 我们就思索:是啊,教师的成功最终体现在学生的成功。其实我们离真正的成功还远着呢?

我们分析原因:课堂教学仍以教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我们想: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 授人以鱼,不若由人以渔。

我们要从“优教”变成“优学”啊。

正如叶圣陶所言:“教是为了不教。”不教之教是最高明的教。

2、教师人生发展的“关键词”。

教师的人生是漫长的,但又是稍纵即逝的。我反思,我的3到5年靠什么教学,更多的是教学技能吧;5到10年呢,教学经验吧;5到15年呢,教学艺术的积累和研究吧;15到20年呢,应该是教学哲学来支撑吧;20年以上呢,应该是教育信念。这些关键词的变化其实是追求目标的提升,这样教师的发展才不断的提升。那就是“教育信念”。

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教育者需有健全的人格,尤须有深广的爱;教育者必须能牺牲自己,任劳任怨。我斥责那些以教育为手段的人!我劝勉那班以教育为功利的人!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温文尔雅的朱自清先生,仿佛穿越时空来到我身旁,给我带来一种无以言表的温暖,弥漫我的身心。透过漂亮干净、朴实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育文字,不难看出朱自清先生的教育情怀:以完全人格的培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儿童本位的悉心呵护作为教育的基本原则;以教育作为目的的、有信仰的实践作为教育的根本方法。那么,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高级教师比比皆是的现代化学校,缺乏的是师资吗?不是。缺乏的是英明的体制管理吗?也不是。掩卷反思,“我愿我们都努力,努力做到那以教育为信仰的人!”在脑中徘徊,是啊,把教学仅仅当作谋生的职业,以教育为功利者,可谓不乏其人,而以教育为信仰的人,拥有高远,宽厚,深切而又踏实的教育情怀的人,实在是不够啊!当然,对教育的思考还要贴近时代的要求,贴近人类文化所孕育的教育理想。对于教育知识而言,固然可以改头换面,推倒重来,但对于教育的精神根底而言,则只能是渐进的,血脉相承的。无疑“五四” 教育思想依然是点燃新教育精神的薪火。)这是一种“宗教情怀”,这是神圣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一种对事业的终极追求,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每一天都朝此迈进,不敢懈怠。说到底,这是一种教学情怀!我这近20年来,靠什么支撑我的探索?那就是我的教学理想,物理教学的三重境界:求真,向善,臻美—— 科学境界,人文境界,艺术境界。

高山仰止,我心向往之。所以,每一个老师都要有教学理想,如果一辈子做教育工作的苦役,那是悲哀的。

3、教师成功的理解,我认为有三要素。

第一是潜质:“一个数学大师的故事”告诉我们潜质的重要。第二是勤奋。 第三是机遇。机遇可遇不可求,我们要善于抓住成长的关键点:关键时期,关键人物关键事件„„

孙双金成长的经历——七个第一,第一登上讲台,第一次文章发表,第一次大赛夺魁,第一次外出讲学……

但,机遇不等于条件好。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我1961年在廿三里中学到1987年,整整27年。后来到义乌中学。我感恩义乌中学,为我的成长提供的良好条件和机会,我也怀念廿三里中学的那段岁月给我的启蒙与磨炼。是啊,我土生土长也有我的优点,比如那时为村里的人修电动机,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差的条件也是一种资源!(这是人师风范啊!)

二、学术修炼

提升学术修养

目前的一个论断:学者化——名师的成功之路。学者型的老师的特征是:丰厚的学术功底,全面的信息素养,强烈的课题意识。

教师的学习之道有三条:

1、向书本学习(文理相容)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看什么书?只看专业书籍算吗?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消费支出总额比率),消费结构联想到教师自己的结构,你的“恩格尔教育系数”是多少?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的专业知识应该是结构化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有差异。”

所以我们要“亲近”理论。我们的突破需要理论的支撑。实践证明:教师要实现高位突破,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引和支撑,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觉得理论没有用,是因为你没有去用。古人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古人做学问局势从普遍性和操作性两方面去做了。所以我们不仅要研究实用的教学技艺,还要研究理论。要多看杂书。教师要成为“杂家”。

李约翰难题: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17世纪的西方? 怀特海的答案:因为那里有希腊的悲剧,罗马的法律和中世纪的信仰。 正是这些基本的人文素养,融合并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心态与理性精神,才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发展。

对于人类文明社会而言,科学与人文不可以分开。我们老师也要文理兼修,文理相融。

斯诺在《两种文化》的演讲中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

现在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是很明确的——理科教师有任务素养,文科教师有科学素养。比如物理必修本开篇就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陆游也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里我也很有体会。我去看生物书,《种细胞到成熟体》一课,胚胎发育就是生物重演。我就联想到了我的教学,我们的教学不是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吗?即“未知到真知”,这不也是教学重演吗?所以,我让学生重演物理知识发生的过程。这就是杂书对我的启发。这是偶然,但这也是必然的。

2、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的地方很多。关于“师徒挂钩”的想法,我认为优点是师承机制是人才成长的短程线,少走弯路。缺点是师承机制的局限性,折半规律。对策: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一半加一半,再加一半„„)

徒弟的课像师傅的课的尴尬(吴老师讲了个故事)。

我的担忧:他们没有跳出我的框,他们成长在我的阴影下。名师的成长不可以克隆的。只有“杂交”才有优势。不可照办模式,要跳出,要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终要靠自己个性化的发展,您没有个性,便不是真正的名师。

3、向实践学习

即行动学习,在教学中学会教学。这是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智慧。这里我有几点体会:一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钱理群说:“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比如课提问的有效性。国外至今已经研究了30多年,研究范围包括提问的功能,策略,评价标准等。二是要过“有主题的生活”。我们的老师会诉说困惑:我为什么单调乏味啊?为什么写不出文章啊?为什么看不进书啊?„„就是因为生活中缺乏主题,没有兴奋点。每天给自己几个主题词,提醒自己该思考什么。这个办法可一体会一下。

刘良华教授:“如果你一直在研究,在思考。你就是在过一种有主题的生活。” 三是要注重“有效反思”。

浅白的说无非就是自己看自己,左看右看,不断地看。理想的自己,现实的自己。怎么看?用批判的,怀疑的,质疑的眼光来看。在这三方面做好文章,摆进自己,理论指导,批判质疑,这是有效反思三要素。这样执行起来会更加自觉。

三、心智修炼:转变思维方式。

1、新课改呼唤理性的思维方式

课改实践中的问题:多动症和浮肿病。吕型伟说:“这一场改革如果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是出在这两种病。”思考:问题的结症究竟在哪里?

教学目标 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 (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

为什么目标会偏移?你走极端也好,走形式也好,你一定是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2、我想讲讲理性思考

一是加强辨证思考,全方位看问题 正确处理课改的若干矛盾。课改中的几对矛盾——自主与指导(教学关系);探究与接受(学习方式);预设与生成(教学设计);继承与创新(改革范式);课改与高考(教学现实)

如: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古人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的“出口转内销”现象,传统的东西在国外视作珍宝,并加以深入研究。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了。 对“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再分析,老路也可能是正确的路,这或许是一种“自愈”的现象。老的东西多一分清醒。

“中庸之道”,东方文化的大智慧。顾泠沅给《寻找中间地带》一书(朱向阳著)的题词。

二是学会哲学思考,回到原点看问题。哲学思维真重要,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E.奈勒:“哪些不恩那个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校阅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 我谈谈对若干教学本源问题的思考: (1)为何教?价值观

我为什么教物理?(T)回答:为知识而教,为学科而教,为学生而教,学习物理有毛用?(S)回答:物理是有用的,物理也是无用的,学习物理最终是有用的。(它是科学,它是智慧,它是文化,要不要学?)物理的有用是通过无用来实现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就这样我的教学眼光就超脱出来了,我就敢于说这样的话,我要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多学一些“无用”的知识。对学生发展有好

处的,就应该讲,眼界决定你的境界。北京四中的校训“大气成就大器”,它冲破了学科的局限性,这样的理念是非常好的。“争胜无名局,争分无名师”(姜水根),不要假性的成长。 (2)为谁教?(学生观) (3)教什么?(课程观) (4)怎么教?(教学观)

对传统教学的反思(孔子讲学图),这是不是真正的教育,是不是教学只能是这样样子呢?(雅典学派名画)有的沉思,有的商讨,有的做实验„„中间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的争辩画面。亚里斯多德说:“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 我们是不是可以反思我们的传统教学?

3、对教学本质的追问——

(1)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教育就是生长。”在这个观点的指导下有许多论断,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论断,如: “最好的教育就是无作为的教育”。

“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2)2008年第21期《人民教育》专题报告了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记了这样一个故事: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3乘以5等于14. (3)希腊文中的“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即学生要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所以,教学是一门慢的艺术。

(4)老师要有农人的心态:“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要当工人

(5)“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进程。”(北京教育学院文喆)

4、有效教学根本之举:回归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的“三大策略”:大道至简——课堂形态没有花架子。大智若愚——教师的思维要还原稚化。大成若缺——教学时空,留有余地。从知识本位回归到三为目标,把属于学生的东西还给学生,把学术形态深入到教育形态。 谢谢!

上一篇:教师礼仪心得范文下一篇:教师保重自己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