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一框人贵诚信

2022-11-05

第一篇:第五课第一框人贵诚信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

一框的教学设计

资源作者:

蔡文勇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中学

学科名称:

政治科

年级(模块)名称:

年级(模块)章节:第

单元(填单元名称)

认识新自我

第五课(填课题名称)

自我新期待

第一框题(填框题名称)

日新又新我常新

关键词(3~5个):全面认识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认识自我的途径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内容目标具体学习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全面发展地认识自己了解一个人的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尝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自己。用科学的方法对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认识自我的途径运用自我观察、他人评价和集体比较等认识自我的途径和方法。【资源分析】

(一)学情分析每一个人是自己生命的主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精彩。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此有所了解,但缺乏全面的认识,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外在美和优点,却没有看到自己的内在美和缺点,缺乏有效的认识自我的途径,未能落实在日常行为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地认识自己,了解一个人的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尝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自己;运用一些有效的认识自我的途径,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对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树立不断完善自我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日新又新我常新》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授课内容。第五课的第二框题和第三框题分别是《发现自己的潜能》和《自我新形象》,三个框题是按照了解自我到发现自我、再到设计自我这样的构思来安排的,因此能够准确的认识自我是前提和基础。本框题由两目组成,包括自我新认识和认识自我的途径。本课是教导学生进行正确认识自己,使自己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实现自我价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其中《日新又新我常新》一框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重要课题,能够帮助学生来回答他们自身极感兴趣又需要恰当引导的问题,比如我是个怎样的人,我的能力如何等问题。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往往又不能很好的客观的评价自己,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我,而本课的学习恰恰要达到这个目的。通过教学让学生尝试用全面、发展的眼光评价自己,学会运用自我观察、他人评价和集体比较等方法不断认识自己,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遵循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三)相关资源分析

1、网络资源

2、学生资源

3、教师参考用书和《学习与评价》【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教学难点】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讨论,防止一味追求外在美,或者为了突出内在美,而盲目否定外在美。【教学思路】创设情景

展示案例

提出问题

师生探究

分析问题

生成知识

情感共鸣【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活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模式】讲、练、议、评。【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1、查找相关的资料、故事、案例。

2、制定课堂教学用于学生填写的自我评价表格。

3、制作多媒体。学生准备:

1、准备用3至5句话描写自己,描述自己的自画像,“我是„„”。

2、认识归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3、完成作业(教材P50中的表格:父母、同学、老师眼中的我)。【课型】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板书设计】第五课

自我新期待第一框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自我新认识

1、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2、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

3、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可怜的青蛙(请擅长讲故事的学生将故事绘声绘色地表述出来。)森林中要举办“大”比赛,老虎走上擂台,动物们高呼“大”。大象登场表演,动物们也欢呼“大”。这时,台下角落里的一只青蛙气坏了,难道我不大吗?青蛙“嗖”地跳上一块巨石,拼命地鼓起肚皮,并神采飞扬地高喊:“我大吗?”“不大!”传来一片嘲讽之声。青蛙不服气,继续鼓肚皮。随着“嘭”的一声,肚皮鼓破了。可怜的青蛙至死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教师设问:可怜的青蛙至死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说明了什么?(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说明青蛙没有正确认识自己,回答类似的内容也可。)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认识自己吗?平时我们的眼光审视的都是别人,今天让我们来好好地认识自己。引出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自我新认识(板书)把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以故事形式展现出来,比简单说教更有说服力。通过故事讲述,让学生认识到要正确认识自己,更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激发学习兴趣。活动一:猜猜我是谁发给学生表格,让学生填写3~5句描写自己的句子,描述自己的自画像。猜猜我是谁:(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写出来)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完后将表格收回,请学生代表随机抽取,念出其中的句子。全班同学一起猜是谁写的,并请学生简单说出理由,看看该同学自己的描述是否准确。教师总结:

1、正确认识自己,就要做到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板书)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在表述理由时,引发思考,发现真正表述的自己,必须从外在和内在加以认识,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才是比较完整的自己。有利于正确认识自己。活动二:她美吗?阅读教材46页的故事(一位漂亮姑娘上公交车不让座给抱着婴儿的农村妇女的故事)问题讨论:A.如果你是这位姑娘,你会怎样做?B.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有什么联系吗?c.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什么?学生的讨论:(展开四人小组讨论,时间大约2分钟,请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引导:正如这个故事最后所说的,她仍以刚才的姿势坐着,“我”却再也不感到赏心悦目了。美应是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教师总结:

2、全面认识自己,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板书)通过阅读故事,引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问题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外在美与内在美是和谐统一,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活动三:认识真实的自己填写表格,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我的优点:

1、________;

2、________。

我的不足:

1、________;

2、________。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自己填写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赞美同组成员的优点;或者选择真诚地提出同组成员的不足;也可以请同学帮自己找出优点和不足。

要求:赞美优点和提出不足都要真心、真诚,从帮助同学的角度出发,不能冷嘲热讽。问题思考:A.填完表格之后有什么感受?B.对比过去和现在,你的优点和不足有变化吗?c.同学们的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都有优点和不足,重要的是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教师总结:

3、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板书)通过填写表格和同学的评价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现在的优点和不足,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活动四:改正自己的缺点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缺点是可以改正的,教师可适当提示。如贪玩、好动等。(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4、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板书)教师勉励:在这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生下来你是什么,这是世界给你的礼物;你将成为什么,这是你给世界的礼物。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缺点是可以改正的,从而树立起发展地看待自己的观点。活动五:自我评价过渡:同学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不断认识自己呢?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板书)教师导入:同学们,谁最了解自己?是自己,还是别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表格:

最大的优点:

最大的缺点:

最骄傲的是:

最后悔的是:

最想做的是:

最喜欢的是:

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是一个

的人。

让几个学生展示并自我评价......教师总结: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通过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对自己展开自我评价,相互探讨交流,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己。活动六:他人评价(猜猜他是谁)过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游戏1:让学生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己的嘴巴的游戏。同学们实践,谈感受。游戏2:“猜猜他是谁。”(发下纸条,正面让学生写上对自己熟悉的一位同学的评价,背面写上名字。老师大声念出来,其他学生一起猜!)教师引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说明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此善于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就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认识、了解自己。

教师总结: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通过趣味游戏,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观察自己是不全面的,只有通过他人才能全面观察到自己。活动七:他们眼中的“我”过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果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则更容易全面准确地认识自己,所以我们要重视他人的态度与评价。不过,仅仅是个人评价还不足够,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集体往往对一个人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认识自我,老师请了几位同学把预先写好的作业(教材P50中的表格)读出来。讲出“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我眼中的我”。听了刚才大家的评价,加上前两种评价,就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立体评价体系,这就是集体的力量,也是我们认识自我的第三条途径。教师总结: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通过活动的分析,学生认识到通过集体了解自己能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课堂总结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习了认识自我的三条途径,也进行了评价。现在我们回过头反思自我认识。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什么,需要改进什么?(每位同学用纸写出来,老师巡视并适当点拨、启发,得出我们要做一名不断更新、完善自我的人。)教师总结:我们要做一名不断更新自我,完善自我的人。作业布置:畅想十年后的我。反思现状,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教师鼓励,从情感方面触动学生,注意落实知识点。

第二篇:第五课 第一框 跨越代沟

导入新课:

(故事请一学生课前准备好,有条件的可用多媒体呈现,请一学生有表情地讲)

故事:一只公鸡发现土里埋着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它以为是什么好吃的东西,就把珍珠刨了出来,费力地想把它咽下去。但当公鸡发现这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并不是什么好吃的东西时,它马上就把珍珠吐了出来。这时珍珠对公鸡说:“我是一颗珍贵的珍珠,一个人想要找到一颗珍珠就像大海捞针一样难啊!

而你怎么这么轻易地就把我丢弃了呢?”公鸡说:“有什么了不起啊,如果谁给我一颗谷物,我马上就拿你去交换。”

1 故事讲完后,请学生讨论(多媒体呈现):

(1)公鸡发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为什么却把它轻易地丢弃了呢?

(2)在公鸡眼中,为什么一颗珍珠和一颗谷物的价值是一样的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归纳:(首先肯定学生的发言)其实,在我们的日常家庭生活中,类似于珍珠与公鸡对待不同事物的看法经常发生在你与父母之间。你的价值观总是和你父母的价值观相左,父母视为“珍珠”的东西,你却不屑一顾,而你认为至关重要的“谷物”,你父母又不在意。全世界的父母都一样,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却不认为那些是最好的,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代沟”。你的成长,你的变化,就是“代沟”产生的首要原因。在此,教材上有一段很精彩的材料,或许更能体现你们的变化(多媒体呈现)。

讲解新课:

(请一名学生扮演儿子,要求扮演的同学能按照不同年龄段的想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要求其他的同学也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自己对爸爸的看法。)

对话:(1)为什么儿子眼中的父亲,竟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的?

(2)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对父亲的看法有什么变化?

(3)你的父亲在你现在的眼中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通过学生的扮演以及对这些问题的对话,分析代沟形成的原因。)

一、代沟形成的原因

师:对爸爸的评价,无疑是自己成长的变化,是对他人认识的变化,是思维由幼稚到成熟的变化。其中经历了朦胧的敬畏到朦胧的批判,最后到客观的认识三个阶段。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7岁前,父母在我们心目中是权威,我们绝对服从父母的管教。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我们看到父母的不足,和父母的想法产生了偏差。到了青春期,这种偏差最大;26岁以后,开始客观地认识父母。(由此引出代沟的含义)

二、代沟的含义

通过讨论、探究代沟的表现,找出自己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方法。

对第一个问题的探究建议:先让学生就在生活方面与父母的差异展开讨论,然后请学生一一回答,并随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让学生填在书中的空格内。

三、代沟的表现

(填表的内容见教学资料上的图表,表中所填的内容不惟一,答案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学生的实际即可。在生活方面除了表中列举的以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业余爱好、交友、个人隐私、音乐、学习方面等等,这些都可以与学生共同展开探究。其目的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尝试着在这些问题上与父母进行沟通,多想想父母观点的合理性,并在实际行动上努力去做。)

师:总之,在生活方面与父母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一代重实际,似乎不注意生活的享受;下一代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这仅是代沟表现的类型之一。还有的表现在:思想方面:上一代比较务实、保守、不主张批评;下一代主张自由、创新、开放的思想,希望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行为方面:上一代赞成维持传统的形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扎稳打,不接受新的花样;下一代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认为各人应按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顾及别人的看法,不应有太多拘束。家庭责任方面:上一代对家庭愿做出牺牲,主张大家庭制,认为子女必须孝顺服从父母;下一代重视个人的享受和自由,喜欢小家庭制,认为子女的意见应被考虑。同学交往方面:上一代态度保守,认为男女交往是件严肃的事;下一代则主张广泛交友,与人交往是不可缺少的经验,与异性交往没必要大惊小怪。政治方面:上一代态度可能不怎么积极;下一代则认为应多参与,对不满的现象,希望能声机会表达意见,等等。

对第二个问题的探究建议:教材所列举的三种态度是学生平时经常采用的,事实上这些态度并没有解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反而导致了代沟的加深。这里的每种态度所产生的后果可以让学生说,因为他们有切实的感受。然后再请学生思考并回答:有哪些正确的态度(见教学资料《解决与父母冲突的正确态度》)可以解决你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让学生自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态度,随时在课本上填写。)

师:沟是填不平的,可我们可以跳,可以跨啊!代沟并不影响两代人的相互接纳。

由于父母与子女不同的经历和文化差异,两代人之间就不可能没有“代沟”,这种差异有时如同写毛笔的一代、写钢笔的一代和电脑的一代的差异那样大。

四、沟通是跨越“代沟”的最好方式

师:跨越代沟就要及时进行沟通。沟通能疏通子女与父母间的关系,消除子女与父母间的误会,化解子女与父母间的冲突。沟通能增进子女与父母间的亲情,激发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沟通要及时,要注意场合,要主动,要讲究策略,要形式多样。有句广告词说得很好:沟通从“心’’开始。好的沟通应是追求心灵的友善碰撞、融合,让双方都感到对方的真诚,而不应该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请学生阅读“知识链接”,要求结合他们自己的实际选择其中的沟通技巧,说说自己在某一个问题上与父母意见冲突最大的方面及打算如何与父母沟通。

提问:你觉得怎样才能更好地与父母沟通?(让学生自由发言,要求说出的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1)可以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与父母心平气和地直接交流沟通;(2)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通过他们帮助自己与父母沟通;(3)可以通过电话或书信和父母沟通,等等。

师:回家再想想,看看跟父母有没有更好的沟通方式。

因为通过沟通才能理解父母的心理,懂得父母的心思,知道父母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做父母的感叹:“孩子长大了,就不听我们的话了。”其实,这主要是子女与父母缺少沟通所致。沟通,是指通过谈话或其他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包括子女与父母之间,都需要沟通,只有用心沟通,才能真情交融。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父母的爱是深沉而伟大的,为了子女,他们甘愿付出而不求回报,你们要相信父母,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父母无私的爱会伴随着你们一生。(听《母爱》的歌曲)

让爱天天住你家,让爱天天住他家,爱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会与父母和谐地相处,在爱的包容和亲情的支持下,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因为,父母是你们最早、最亲近的朋友,所以,你们与这两位特殊的朋友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父母都希望也需要受到子女的尊重,而作为子女,理应积极地与父母经常交流、沟通,常能进行换位思考,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共同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家。

第三篇:第五课_第一框_隐私受保护

华美中英文学校八年级政治导学案

课题:隐私和隐私权课 型:新授授课时间: 月日

执笔人:卢宝丽审核人:文科备课组检查人:卢宝丽

班别姓名学号

第五课隐私受保护第一节隐私和隐私权

自学目标指导

1、 阅读第一目,并完成下列知识精要,在书上勾出重点知识。

2、 隐私

(1)含义:是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与利益、利益无关的纯个人个人秘密。

(2)内容①隐私信息②。③私人领域。

2、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1)内心世界安宁的需要。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是属于自己的,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从而获得内心世界的和私人生活的安宁,体会到做人的。

(2)个人独立自由的需要。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发达,人们对和安全的需要也就越迫切。

(3)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以缓解人们对的担忧,保证人们的生活。

巧点拨:把我隐私需要澄清几个误区:(!)隐私不等于个人生活中的所有秘密。只有那些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民个人不愿被窃取的或被披露的个人事情,才可成为隐私;(2)隐私并非丑事 ;(3)保护隐私不等于自我封闭、与世隔绝。当自己遇到麻烦、产生困惑、出现烦恼时,应学会与自己信任的人沟通交流,以获得成长所需要的理解和帮助

课堂检测

一 单项选择题

1“我心中有个小秘密,不能告诉你”,这句歌词说明了()

A这人的思想有点保守B人人都有警惕他人的心理

C社会复杂,人心难料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我们都应尊重他人的隐私

2、个人隐私具体包括

① 私人信息②个人私事③私人领域④个人安全

A ②③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

3、个人隐私被非法公布于众会造成()

①无法使世人在世上生存 ② 内心世界失去安全感

③私人生活的安宁被侵扰④难以体会做人的尊严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

4、下列关于隐私权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人生在世,总有一些不愿为人所知、侵扰的秘密②每个人都渴望在社会中保留一块只属于自己的空间③每个人社会生活和个人信息与社会公共利益、社会政治生活有关的,也属于隐私④隐私是与群体利益无关的纯属于个人私事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③④D ①②④

5、(2008)据报道,形形色色的偷拍又越发猖獗之势。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受害者选择对簿公堂,这表明()

A 尊重隐私权仅仅是道德的期盼B 普通人不得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C人们的维权意识在不断增强D 这些受害者缺乏宽容

6、保护隐私就是()

A不与他人交往B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给自己的隐私上一把锁

C不交知心朋友D自我封闭,与世隔绝

第二课时让自己心灵有个家的权利

1、阅读第二目

2、完成下列知识精要填空,并在书上勾出重点

知识精要

1、 隐私权

(1)含义:公民依法享有和私人保密的权利。

(2)内容

①私人生活的自由与②个人保密权

③个人内容保密权

(3)真谛:是的自由与安宁,保护正常、生活不受干扰,不被侵扰。

2、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意义:

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的。

课堂自测

2008年,1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此法明确规定:不属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单位无权过问,劳动者有全拒绝作答。据此回答1

1、《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力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维护了劳动者的()

A名誉权B 荣誉权C人身权D 隐私权

2、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的权利

①私人生活安宁②私人信息保密③私人信息收益④个人人格独立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3、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制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使,采纳了学生的建议,禁止公布学生的成绩排名,这一做法有利于保护学生的()

A隐私权B生命健康权C 名誉权D荣誉权

4、当我们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有权()

①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②要求侵权人赔礼道歉③若造成较大经省痛苦则④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进行反击,也公开侵权人的隐私A ①②③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④

5、(2008)父母为了了解子女思想状况,私自偷看子女日记,这种做法从法律上看,侵犯了子女的()A人身自由B 隐私权C 姓名权D 名誉权

6、张某未经同学小王同意,擅自吧消亡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其他个人资料公布在网络上。张某的做法侵犯了小王的()A荣誉权B 姓名权C 个人隐私权D 名誉权

7、学生丁某没有经得同学何某的同意擅自拆阅了何某的私人文件,并将内容在同学中传播,引起了何某的不满和怨恨。于是,何某将丁某对他说的悄悄话也都说了出来,对丁某的心灵造成了伤害。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丁某和何某的行为都侵犯了对方的什么权利?

(2)这一权利的含义是什么?

能力拓展

一、单项选择题

1、(2008)在银行柜台前设置一米线,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公民的()

A名誉权B肖像权C 姓名权D 隐私权

3、 在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对个人隐私的保护,这有利于()①

缓解人们对人格独立的担忧 ②人们做错了事刻意隐瞒③保证人门自由舒畅地生活④人们想或做一切想做的事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

4、 下列行为属于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的是()①小王为集邮毁弃他人的信件 ②小赵的

母亲以关心为由私自拆阅小赵的信件③公安机关因追查犯罪分子的需要,对犯罪嫌疑人的电话进行监听 ④某企业经理以管理为由禁止职工寄发信件

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

5、下列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是()A父母关心子女常到学校了解子女情况 B 陈某将收集到的某同学个人资料披露给某信息公司C 学校公布某学生家长给学校的感谢信 D 学校为防止学生作弊,在教室里安装了监听器

二、材料分析题(2008)2007年12月7日,国内首例“电子邮件泄密”案在海淀法院受理。法院判决百度公司几万网站公开向杭州律师郭立理赔道歉,并赔偿其精神损失费大百万元。原告郭立7月,曾使用在玩网站注册的电子邮箱发送了一份私人邮件,次个人邮件被百度搜索链接在互联网上公开达30多天,新建全文被公开发表于“百度快照”上,可供任何人阅读。

(1)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2)我国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三、知识迁移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女同学在自习课上看一张纸条,她的举动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怀疑是男同学写给她的,就将纸条强硬地要了去,同时,老师不但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纸条念了一遍,还连嘲带讽地批评她看情书,不好好做功课。这名同学觉得无地自容,冲出了教室。

(1) 老师的做法是否正确?请简要加以评价。

(2)如果你是那位老师,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第四篇:教案第五课第二节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走好人生道路 第十

四、十五次课

学时:4 备课日期:2013年10月15日

一、教学内容(按章、节):第五课走好人生道路 第二节实现人生价值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让学生能够理解人生价值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选择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途径,热爱生活;

2、增强对多元价值取向的批判辨别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解决办法:说明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2、如何正确理解“义”和“利”的关系(解决办法:先说明什么是义和利,再讲清义和利之间的几种关系,归纳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

3、如何理解人生价值就在于贡献社会(解决办法:说明人生价值的两方面,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间的关系,点出人生价值的实现就在于对社会做出贡献)。

四、教具、学具:教材,多媒体工具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通过大量新闻报道、传记故事、统计数据,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程安排:(含板书设计)

1、课程引入

先让同学们阅读本节开头的小故事,要求学生思考并回答:故事中的同学有哪些成功之处?他的人生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小顾做了哪些事情?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办?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评价,注重强调小顾的普通和平凡,让学生感到只要自己努力也同样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2、新课讲解

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1、认识人的本质。这部分不必过多叙述,只要说清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社会属性是人与动物相互区别的、人最本质最根本的属性。

2、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先说明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个体具有现实性和具体性、社会性、阶级性,再说明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最后点明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同时也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授课的关键是要通过人的社会性,充分说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确立为社会做贡献,并在此实现个人价值。

3、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本部分是重点内容,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第158页的媒体聚焦,说明什么是义和利,再讲清义和利之间的几种关系,强调社会生活中物质利益虽然非常重要,但绝非唯一的追求,反对见利忘义,归纳如何将两者统一起来。

二、积极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1、体会人生价值的含义。这是本课重点,要说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需要的尊重和满足。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61页的案例链接,并进行总结,要特别明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本部分要讲清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既具有正确的幸福观和发展观。

一是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反对有钱就幸福的观点,联系社会现实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案例;说明幸福是一种个人的满足感,简单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让学生了解需要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以及幸福的多样性。

补充参考书第317页的相关资料(2)。 二是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本内容要求学生树立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树立与时俱进的终生学习观念。

3、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先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64页的案例链接,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现代社会发展需要青年学生贡献青春、奉献才智,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后总结实现人生价值要自觉做到胸怀祖国、勤奋学习、注意修养。

3、总结

把握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良好素养的核心内容。人生的价值包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根本。应该摆正“义”和“利”的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和发展观。胸怀祖国、勤奋学习、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实现人生价值。

4、作业布置

《德育习题册》第五课第二节

八、教学后记:

第五篇: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

必修3第一课第一框《体味文化》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昆明附属中学 冯琳

【教学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

【计划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感受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及多样性;通过对不同文化现象的对比分析,理解文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的认识,体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列举身边的文化现象,培养准确表达看法的能力;通过对比文化现象的差别,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综合归纳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现象的观察,引发学生对文化及其影响的兴趣;认同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感受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不同的文化特征;增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意识和主动性。

【学习目标】

1.1-1 文化现象的多样性;

1.1-2 文化的内涵;

1.1-3 文化的性质与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教学方式及媒体】

教学方式:遵循生活逻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中常见的文化现象。

媒体运用:投影片(PPT)。

【教材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文化”,是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导入新课 词汇。你能列举出一些跟它有关的词汇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 环节一:看春运,说文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文化”包含着非常宏大的内容,可事实上,文化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每年一度的“春运”就是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PPT-2“回家”)。

1.感悟文化 “春运”被戏称为“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每年这段时间,将近20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规模达到世界人口1/3。大家想过为什么会有“春运”呢?

除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春运”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密切相关。“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化与亲和力最典型的表现。正如搜狐网专题《过年回家,拦不

通过对“春运”现象

汇。

学生活动 列举与“文化”有关的词

通过设问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正题。 设计意图

(1) 回忆联想“春运”场景,分的观察和享生活体验。

(2)学生思考回答“春运”的原因。

对春节年俗的分析,让学生从常见的生活现象中体验文化的影响、感受文化的特点。 住的温暖需求》所言:见PPT-3。而这恰恰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深刻影响。 环节二:晒年俗,议文化

提问:过春节,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PPT-4“晒一晒”)

可补充:“逛厂甸”(PPT-5)。 北京厂甸以琉璃厂文化街闻名遐迩。过年时厂甸是特定的市场,除展销文物、书画、字帖、金石、珠宝、玉器等工艺品外,各种京味风味小吃,像年糕、元宵、爱窝窝、茶汤、灌肠、豆腐脑儿、炒肝等,非常丰富。最有厂甸特点的是三尺多长的大糖葫芦,几乎成了逛厂甸的标志。

在人类的遗传中,自然遗传固然重要,文化遗传更为重要。年俗就好比“文化DNA”,代代相传。

提问:通过分享年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3)回答问题:

今年春节你在哪儿过的年? 你家过春节的年俗有哪些? 你印象最深的年俗是什么?

(4)学生回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文化各具特色。

环节三:溯源头,问文化

观察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品尝不同文化生活的韵味,我们更想了解这些特色和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教师提问:文化是如何形成的?2.文化的内涵 (PPT-6)教师在讨论中引导学生注意从人类的文化和个人的文化修养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提问: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紧紧围绕着“文化”这个词,谁知道它的来源呢?

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看看人们对“文化”的理解(PPT-7)。

提问:请大家分析这些说法中的共

(1)学生讨论回答: 人类:社会实践

个人:社会实践+文化教育

(2)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通过设疑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探究,从多角度区分文化,认识文化的内涵和分类,突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同点是什么?

教师提升观点:可见,无论中西,“文化”一词都具有与自然相对应的含义,可以说文化就是人化。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环节四:察现象,析文化

出示三组有关“文化”的词汇,请大家分析其中的差异(PPT-8)。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意指“文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指精神文明);文化底蕴(意指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

由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层次来讨论文化,共同归纳(PPT-9):

①大文化:相对于自然界而言人的所有创造物;

②中文化:指精神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和产品;

③小文化: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 提问: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 教师指导如何下定义:关键是抓住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时明确:我们在这个模块的学习中采用的是“中文化”概念。可见:文化的概念(PPT-10)。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环节五:较中西,辩文化。

3.文化的教师出示图片,以德国与中国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别为例,对比西方与东方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中必然包含着人力的作用、人为的创造。

(3)学生讨论分析。

(4)学生思考并讨论。

(5)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文化”的类别。

以“析”的方式来比较文化, 突出行为力量 的文化差异(PPT-11)。

PPT-12至PPT-21列举了东西方在生活方式、孩子、旅游、处理问题、人际关系等十个方面的差异。

教师提问:请任选其中一个或几个角度说明你所认同的东西方差异,试着分析其中的原因所在。

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西方文化则更多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两种文化的核心思想的差异,见PPT-22。

(1)学生讨论回答:

方式差异背后的原因在于文

行为方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化的差别,在于东西方文化的核心思想存在巨大差异。

从中感受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

教师提问:这些核心思想作为文化,(2)学生回答: 它们的影响是如何发挥的?具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结论:PPT-23。

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应有具有文化自觉,识别文化的影响,主动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本课是《文化生活》模块的开篇。在这一课中,我们从体验丰富多彩的文课堂总结 化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回答了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性质是什么?文化有什么作用?等等。让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了解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对文化的认识。

【形成性练习】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文化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

D.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答案】A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但是在实践中它也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文化影响着社会发展,具体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和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中。

课后活动:

回忆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个)人、(一本)书或(一件)事,探寻其中的文化因素,在下节课中分享。

我们在《文化生活》中所讲的“文化” ,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据此回答2~3题。

2.这里所说的“ 文化”,就是( )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答案】D

3.根据上述规定,以下属于文化的有( )

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自然科学 ③技术

④语言、文字 ⑤选举人大代表 ⑥企业的生产和广告营销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4.在下列活动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

①工人、农民从事生产活动 ②参加学校运动会 ③参加演讲会、辩论赛

④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 ⑦参加合唱团、舞蹈队

A.①③⑤⑦ B.②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 D.①②④⑥⑦

【答案】B

【评价建议】

学生对于“文化”一词可谓“耳熟能详:饮食文化、电影文化、校园文化„„但是对于文化的内涵,却不一定真正理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重回归生活,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经历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体验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评价中要注意从学生的观察、表达、分析、解说等多个能力维度入手,肯定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表现;同时引导学生投入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来,从多个层次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此外,可以通过开展与本科教学有关的课外活动(如调查报告、观察记录等),更全面地评定学生投入学习的热情和智慧。

【补充材料】学者眼中的“文化”

1.泰勒(英国人类学家,民族学进化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帕克和伯吉斯(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一个群体的文化是指这一群体所生活的社会遗传结构的总和,而这些社会遗传结构又因这一群体人特定的历史生活和种族特点而获得其社会意义。

3.威斯勒(美国人类学家,历史学派学者):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4.斯莫尔(美国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文化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的人们为试图达到他们的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机械、智力和精神才能的总和;它包括人类为达到个人或社会目的所采用的方法手段。

5.亨廷顿(美国政治学家,因“文明的冲突”观点而闻名):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人类生产或创造的,而后传给其他人特别是传给下一代人的每一件物品、习惯、观念、制度、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6.萨皮尔(美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

2012-11-22 人教网

[打印]

上一篇:单位人事部门推荐证明下一篇:党委书记年度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