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习题

2024-05-13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习题(精选4篇)

篇1: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习题

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5年2月23日,在中国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举办了主题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公开辩论会。中方提出的“要和平,不要冲突;要公平,不要强权”等主张得到各方积极回应。这表明

A.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爱好和平的大国

B.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C.我国的各种国际主张能得到各国认同

D.我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

2、自2015 年1月以来,也门安全局势急剧恶化。3 月 29 日至 4 月 6 日,中国派出 3 艘军舰,从也门撤出中国公民 613 人。同时协助来自 15 个国家的 279 名外国公民安全撤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这一行动说明

①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人权的重视和保护 ②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唯一力量 ③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④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承办亚信峰会、APEC 北京会议;推 进“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派医务工作者到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积极参与推动解决伊核问题、乌克兰危机„„上述事实表明,我国

①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②已步入世界发达国家行列③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④在网际和地区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4、西非埃博拉疫情是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很多国家、国际救援组织纷纷参与到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行动中。其中,中国的援助持续时间长、规模和力度空前,迄今为止中国已提供了4批紧急援助,总额达7.5亿元人民币,覆盖非洲13个国家和联合国,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这

①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风雨同舟的传统美德,加深了中非的传统友谊②展示了中国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③体现了对生命的珍爱和尊敬④表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中国提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后,至今已有57个国家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今年4月22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题为《弘扬万隆精神、推进合作共赢》的重要讲话,得到了参会国家的积极响应。这说明

A.中国已经迈入世界发达国家的行列

B.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C.中国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 D.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6、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APEC会上的倡议占了一半以上,展现出来的决策力、组织力、动员力令全球叹服。这表明我国()A.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

B.已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D.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物价上涨慢一点;收入增长快一点;就业机会多一点;资源消费少一点;孩子学费降一点;医疗费用低一点„„”这一民谣从根本上反映了()

A.经济发展与人口众多的矛盾

B.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矛盾

D.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矛盾

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内部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9、2014年7月2日,《人民日报》刊文,找到一条好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搬照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这条成功之路指的是

A.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B.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科教兴国战略

10、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

A.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C.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D.生产力不很发达

二、辨析题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成就巨大,因此我国现在已经是发达国家了。

三、非选择题

1、香港《大公报》2015年4月27日文章:此次尼泊尔强震后,中国接运滞留尼泊尔的公民回国,中国政府再次展示了维护国民安全的强大力量,赢得国人与国际社会的“点赞”。

网络上有中国游客自述“很多国家游客滞留机场,唯有中国使馆官员协助游客撤离”的帖子被广泛转发。香港《文汇报》称,滞留尼泊尔的中国游客撤离情况牵动家人和国人。不过,中国又重现了在重大灾变发生时对本国国民强大的庇护能力,已率先组织专机开始将中国公民从尼泊尔接运回国。

在地震发生后的短短两天内,已有12架中国民航客机接回1600余名中方在加德满都机场滞留人员

(1)中国政府在短短几天天成功撤出在尼泊尔的中国公民,说明了什么?

(2)中国的迅速行动赢得媒体,中国游客和网民纷纷“点赞”,据此,谈谈个人和国家的关系。

(3)假如你外出旅游,居住在高层酒店时,遇到地震该采取哪些有效方式避险?

2、材料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上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完全参加并全力支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向世界展示了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的良好姿态。中国为非洲等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哪怕是很小的提高,加在一起也是十分可观的。如果每月增加半公斤肉,全国一年就要增加900多万吨。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类似的难题还有很多,如: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等。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国际地位和形象如何?

(2)请写出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

(3)材料二的难题反映了当前我国社会怎样的矛盾?(4)这个矛盾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基本国情?它有哪些基本表现?

(5)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什么?实现这一总任务必须高举什么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什么道路?

3、材料一: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首席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过会发表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于3月6日至2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强调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的前进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中发展,我们要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

(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分析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作用有哪些?

(3)为了更好地展示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作为中学生的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该怎么做?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D 4A 5D 6D 7B 8D 9C

10A

二、辨析题 观点错误。

因为:现阶段,我国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因此,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非选择题

1、(1)①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科学指挥;②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③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④我国政府应对突发性灾害的能力不断提高;维护国民安全的力量增强。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2)①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国家兴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在世界上受到尊重,国民的生命和财产才能得到保障。②国家的繁荣富强要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③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时刻维护国家利益,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3)迅速躲在桌子、床等坚固的家具下面,如果来不及也可以紧挨墙根,同时注意用随手物件保护头部。水和食物尽可能放在床头,出事情就可以拿到的地方。找到毛巾弄湿,避免地震产生的灰尘堵住呼吸道。

2、(1)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2)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4)基本国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具体表现: ①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③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5)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1)和平与发展

(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中国以自己的行动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解决地区争端,缓解地区紧张局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积极推进与其他国家的互利合作,发展同世界上各国的贸易玩法古来、技术合作哟和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的共同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大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的力度,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力所能及的援助发展中国家;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必要的牺牲;推动和促进世界经济,特别是雅塔地区经济的发展。

(3)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树立远大理想,为祖国强大贡献力量;讲究文明礼仪,在国际交往中不卑不亢;增强荣誉感,自觉同损害国家形象的行为作斗争;善于观察,勤于动手动脑;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篇2: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习题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同学·朋友

天津市集贤里中学

刘立新

第三课第一框《同学·朋友》教学设计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框——同学·朋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什么是青春期闭锁心理极其危害;

②、了解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 ③、能够说出交友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

①、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并据此分析、概括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 ②、能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及友谊的意义,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③、能够运用交友的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能够作出负责任的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

②.在与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③.接受自己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悦纳他人,培养开朗的性格。

二、教学重点:

懂得在同学交往中“开放自我,积极交往”态度的重要性及受人欢迎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

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友谊,怎样才能更好地呵护同学间的深厚友谊。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赞美友情的诗歌、名人名言、典型事例,《朋友》、《友谊地久天长》flash音乐。

2.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选择,重新设计问题与活动。学生准备:

1.回顾与朋友交往中感人至深的一段往事。2.搜集有关名人的友谊故事、名言。

五、课时:1课时

六、教学方法:活动讨论

七、板书设计:

一、我的人际圈

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 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

二、与友同行 1.什么是友谊 2.友谊的作用

3.怎样建立和发展真诚的友谊

八、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父母亲人时刻关爱着我们之外,与我们交往最多,甚至朝夕相处的,还有哪些人?

学生回答(略)

师:有老师、同学和朋友。他们就像是我们的伙伴,伴我们一起成长。让我们走近他们,与师友结伴而行。进入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学习。

活动一:(媒体)播放歌曲《朋友》,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知道怎样交朋友吗?现在我们就围绕“同学朋友”这个话题一起来探究。

第一框

同学·朋友(板书)

一、我的人际圈(板书)

活动二:请同学们完成教材30页的活动要求,绘制自己的“人际关系树轮图”,了解并说说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课件展示树轮图)

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朋友的多少与你个人心理品质有关吗?(2)你为什么喜欢你的朋友?他有什么人格魅力?

(3)我们班里谁的人缘儿最好?为什么?

(4)你认为想拥有广泛的人际交往和拥有更多的朋友需要哪些条件?

情景讨论 学生讨论交流,小组代表发言。(略)

教师点拨与归纳:这个活动告诉我们,朋友多的人,或想多交朋友的同学,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要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要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开放自我,积极交往,千万不能封闭自己,要认识闭锁心理的危害,敢于敞开自己的心扉。其次,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要具有真诚、友善、负责任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自己具有人格魅力,具有更高的人气指数,从而成为让更多人所欢迎和接纳的人。

1.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及青春闭锁心理的危害(板书)2.受欢迎的同学具有的品质(板书)

师:我们渴望友情,要使同学之间的交往上升为友情,就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友情为何可贵?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离不开朋友的相伴,现在,我们就来共同体会“与友同行”的感觉。

二、与友同行(板书)

活动三:体验与感悟——理解友情 师先提出疑问:

(1)刚才大家谈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请说说你的朋友在你的学习、生活中的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

学生发言:(略)

(教师引导学生真切地谈好友对自己的影响或自己与好友交往的故事,从而感受到朋友、友谊的作用)

(2)你们知道哪些经典的友谊故事?

学生讲述:请同学讲述自己搜集准备的经典的友谊故事。(教师要把握好时间,不要过长)

(媒体)展示教师搜集的揭示友谊的经典故事(略)

教师提问:从刚才自己和他人的故事中,你体验和感悟到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交流。(略)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指导、归纳,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师归纳:朋友是与我们分担痛苦忧愁,分享幸福快乐的人,朋友会给我们带来温暖、支持、力量,他会使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

(媒体)播放老师搜集的“名人名言”;请学生朗读自己搜集的“名人名言”(略)

师过渡: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可是,朋友从哪里来?他们可能就在我们身边。对于友情,我们该如何明智而谨慎地把握和栽培?

活动四:情景讨论——寻找交友的秘方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3至35页三段活动材料,并完成活动材料中的问题。

(媒体)展示第四段活动材料:

中学生小王,经常逃学旷课。一次,在网吧认识了两个无业青年。他们经常给小王钱,小王十分感激,把这两个青年视为“恩人”,于是交上了朋友。这两个青年经常带者小王出入各种营业场所、喝酒抽烟、拦截要钱等。后来,他们入室抢劫被公安机关抓获,分别受到了法律制裁。

说一说:他们这是真正的友情吗?对我们交友有何启示?

学生分为四组进行交流讨论,汇报讨论结果。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师指导(略)

师点拨:通过活动,我们看到交友也是有方法的,我们一起归纳交友的原则(秘方):

⑴、平等互惠的原则(板书)

对朋友的帮助不能过分依赖,而且应懂得回报,不能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给予与分担是双向的,这样才能做到双赢。⑵、宽容理解的原则(板书)

人无完人,好朋友也难免有缺点:而且,人各有别,朋友之间难免有分歧,如果不能宽容和谅解,矛盾和分歧就难以化解,友谊也就难以持久。只有尊重差异,加强沟通,原谅朋友的不足或错误,才会获得更多更持久的朋友。⑶、懂得坚持原则。(板书)

有时候,为了照顾朋友的情面,可能不得不做些违心的事。但是,只讲义气,不讲原则,会害人害己。真正的友谊应该是真诚的,在原则面前一定要坚定,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来维持友情。⑷慎交朋友的原则。(板书)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在选择朋友时要谨慎,要学会选择品行良好,对自己发展有帮助,有积极影响的朋友,即乐交益友、诤友,不交损友。

活动五:谈感受

师:通过本节课对交友的探讨与交流,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在交友上有什么新的打算?

学生发言,师引导(略)

师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友情,交友的原则。人的生活离不开友情,但要得到真正的友情并不容易,友情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愿同学们都能建立起真挚的友情,愿我们的友情地久天长!

(媒体)播放flash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刘立新

篇3: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增进人民福祉,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坚持的一个中心是 A.社会建设

B.文化建设 C.经济建设

D.政治建设 2、2015年2月9日,达州市包惠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5年要狠抓改革攻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再添达州发展新动力”。这种做法的理由是

A.改革开放是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B.改革开放是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C.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D.依法治国是治国基本方略

3、“国以民为本”,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最终目的。住房、教育、就业等问题引起了百姓的极大关注,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

A.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和分配制度

B.坚持共同富裕的原则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D.坚持改革开放

4、“这一年,我们锐意推进改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习近平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用自信的话语,回顾了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取得的成绩。下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B.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不全面深化改革就无从前进 C.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D.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60多年,弹指一挥间,中国造就了世界瞩目的“东方奇迹”。我国造就“东方奇迹”的主要原因有 ①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坚持同步富裕的根本原则 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树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共同理想 ⑤坚持了改革开放

⑥全国各族人民发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A.①②④⑤

B.①④⑤⑥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6、在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时,要着重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关键。这是因为,大力发展生产力是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②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解决我国所有社会矛盾的唯一方法 ④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的途径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7、2014年9月30日,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创新,适应历史前进的要求,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之所以要深化改革,是因为

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改革开放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③改革能为我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④改革是我们去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8、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针对性措施。下列对策你认为不恰当的是

A.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B.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C.坚持和平发展,承担起应负的大国责任

D.发展与世界各国的互信合作、互利共赢和友好往来

9、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根本原因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指导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C.坚持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D.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0、有60万温州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创业,有175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创业,他们建立了覆盖全国、链接世界的温州人市场经销网络。这主要得益于

A.改革开放的历史决策

B.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C.按劳分配的经济制度

D.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

2004—2011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7%左右(高速增长)。从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进入新常态。

(1)结合图4曲线,概括我国经济发展从2014年开始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2

材料二

2015年内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4年内江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创新驱动、改革开放“三大战略”,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同步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稳定,就业形势和物价水平平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内江是怎样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

2、材料一:2015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级调,改革是政府的自我革命.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

材料二:2014年我国引进外资规模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规模挤身世界前列.这意味着我国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两者达到街的平衡关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教材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我国发展的制胜法宝?

(2)材料二的内容休现了教材中的哪些知识?

(3)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六十六年。六十六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请问:

(1)你的家乡有哪些重大变化?请举两例说明。

(2)你认为,发生这些重大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1)[理性思考]我市的快速发展,靠的是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试问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2)[发展问题]发展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在家乡发展的进程中,肯定会有困难或问题,你能列举吗?(至少3点)

(3)[出谋划策]作为国家的小主人,请为自己所在家乡又好又快的发展出谋划策。(至少提4点)

5、搞社会主义建设,不改革开放不行,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不行。必须明确,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一个中心,而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轮船,那么,四项基本原则就好比是导航系统,改革开放就好比是动力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轮船才能沿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

(1)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各自的重要地位是什么?

(2)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什么?摆在首要地位的又是什么?

(3)导航系统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C 5D 6A 7D 8B 9D 10A

二、非选择题

1、(1)201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正从高速度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或经济增长明显减缓)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内江自主创新的特色道路;④坚持改革开放,优化社会治理环境,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⑥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⑦坚决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等。

2、(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2)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酌情给分)。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3、(1)举例如:越来越多的高楼拔地而起;往来穿梭的出租车随处可见;休闲娱乐的市民广场景色宜人;盼望已久的彩电走进农家;出行不便的乡村小路变成宽阔大道;甘甜可口的自来水流入农家灶台;昔日破旧的茅屋小舍变成宽敞的高楼等。

(2)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④全国人民的努力拼搏,团结奋斗。

4、(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城乡差别还在扩大;农民致富的路子窄, 收入偏低;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3)(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市的第一要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2)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把依法治市和以德治市结合起来,促进协调发展。(3)统筹城乡发展,(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5)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6)坚持改革开放。

5、(1)动力系统: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导航系统: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2)经济建设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篇4: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习题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一)本单元的地位

课件37第二单元的地位

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是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的内在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日渐增长,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从家庭、学校扩展到社会。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呼唤,自觉地承担起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重任,是每一个中学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要肩负起这一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就要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辉煌灿烂的文化,感悟伟大民族精神的力量,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做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弘扬者和传播者,做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培育者和建设者;既要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比较落后的现实,看到我们国家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想问题、办事情,时时处处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本单元有意识地突出了中华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和伟大民族精神等内容,以落实课程标准有关“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要求。

可以看出,这一单元既是对第一单元内容的深化,又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三单元内容的基础。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课件38第二单元结构图

本单元由主题探究“图说国情与国策”和第三课“认清基本国情”、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组成。

补结构图

(三)主题探究活动建议

课件39主题探究活动的设计目的与操作建议 1.设计目的

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材料,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示、交流,增强他们对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感性认识,培养其调查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学生平时的吃、穿、住、行、用,平时的所见所闻,都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多方面收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图片材料,收集有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材料,分门别类地进行总结,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地了解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学生理解现阶段我们党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政策,有利于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收集、总结材料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过程。走出校园,分组了解有关工业、农业和人民的生活等方面的情况,有目的地收集材料,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活跃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统一起来。

通过这一探究活动,特别是通过本单元后面的学习,学生能从许多平常看似耳熟能详的事物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例如,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还停留在用牛耕地、许多农民还只有初中或小学水平,就更深刻地体会到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这一道理,等等。2.操作建议

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出负责人,明确收集图片的主题及活动结束的期限。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报刊杂志、网络等多渠道收集材料。

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行动的路线、时间及要达到的目的。

收集、整理各小组的图片资料,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写出精彩的旁白,办一期壁报。

在适当的机会邀请家长、班主任、学校领导参观壁报。3.应注意的问题 收集材料的全面性。一是范围要广,既要包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材料,也要包括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不高等方面的材料;既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也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

收集材料的渠道宜多样化,不要拘泥于一个方面。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课件40第三课对应课程标准 课件41第三课结构图

(一)本课设计意图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核心内容;四项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其重要地位;改革的实质和目的;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验的结晶,自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维护民族团结;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2.内容安排的依据

课程标准依据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知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课 认清基本国情

引言

本课引言从《走进新时代》这一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导入。“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两句歌词,形象而又凝炼地概括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们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导入,开门见山,契合学生的心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的兴趣。“继往开来的引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一句歌词,寓意当代青年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承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全面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内容。

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

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共分三目,即“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一目“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通过让学生感受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的力量这一活动,让学生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方位体会中国日益增强的力量和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从世界舞台这一大的视角来看中国,让学生看到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富起来的中国、强起来的中国。接着,教材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抓住历史机遇,实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马歇尔·迈耶说:“这是19世纪末的美国,只不过它的发展速度更快、势头更猛。这是中国天定的命运。”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指出,美国不应也无力阻止中国崛起,接着,从我国人口素质还比较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强这方面设计了一个活动,引导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从而清醒地认识到:(1)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2)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们不仅要看到自己的差距,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界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科技进步日新月异;(3)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可以看出,这一目从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存在的差距和面临的压力、不进则退的世界形势三个方面粗略地勾画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引导学生对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有一个概略性的了解,为后面讲述中国的国情作了铺垫。教材进一步从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角度指出:“我们只有在认清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就是说,我们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不能有丝毫懈怠,而要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就自然过渡到下一目。

第二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件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例如: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着陆; 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的进展; ……

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正确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四大报告重申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党的十五大在高度评价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三个长期性,进一步强调这个问题。这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教材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教材并没有把话说满,而是指出:“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了初步显示。”接着,教材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起始时间、含义等作了说明。从总体上看,(1)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谓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种不发达不只是表现在一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

“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是来之不易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走了许多弯路,特别是有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失误,其中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一以贯之的认识。

课件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误。总的来说,就是对外封闭,对内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邓小平

课件42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始终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得出来的成果。党的十五大报告重申:“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逻辑地讲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但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只有这一个,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认识,我们党也经历了一个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1956年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已经基本解决了。“八大”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就表明,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总的精神看,这一论断符合我国实际情况,是正确的。但是,这个基本正确的认识没有坚持多久,很快就被否定了。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纠正了长期以来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左”的错误,坚定地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未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就以历史决议的形式肯定了邓小平的正确论断。党的十三大报告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作了理论上的发挥,指出:“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我们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有什么样的主要矛盾,就有什么样的根本任务。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明确了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应该干什么事的问题。

第三目“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通过活动探究,引导学生明确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

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在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各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始终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才能战胜一个又一个考验。

课件

重视国家指导思想的规定和发展,是我国宪法的一个显著特色和优势。第一部临时宪法性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成文宪法,鉴于当时条件,虽然仅只载入了‚新民主主义‛,但实际上已经内在地规定了新的国家指导思想。后来历次制宪和修宪,都明确地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把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实现了新时期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宪法,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是继邓小平理论入宪后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充分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当前世界形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正处于攻坚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面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各种考验,应对更多的风险挑战,要使中国号巨*劈波斩浪、高歌向前,我们就应该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这是历史经验的昭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应该说,要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让初中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我们也看到,学生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现实国情和当今世界复杂的形势也有所了解,只要引导得当,学生还是能够比较好地理解的。

教材从展现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内在经验的角度设计了一个活动。中共一大、中共七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这几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党的指导思想都作了历史性的决定,表明中国*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就昭示我们,在各种严峻考验面前,中国*之所以能中流砥柱、不断发展壮大,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一个明确的、科学的、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这也同时昭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新的考验,要夺取新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的,而是随着实践、科学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发展着的社会实践,是我们党的先进性所要求的,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品质所决定的。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关于这一点,只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宜展开,所以,教材用“相关链接”的形式加以呈现。在讲述的过程中,请注意让学生感受到两点,一是中国*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发展着的指导思想;二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讲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含义、与党的先进性之间的内在关系、与党的指导思想之间的关系。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孜孜以求并努力实践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是解放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等,都是为了发展先进生产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领导全国人民荡涤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封建主义文化,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请教师多从这些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要从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三个方面全面理解,二是要明确中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明确了这两点,也就在一定意义上讲清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在阐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先进性的内在关系之后,教材进一步明确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首尾呼应。

第二框“党的基本路线”

该框共设二目,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一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课件4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一目采用从总到分的方式,首先讲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含义,然后分别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分析说明。

第一目从活动导入。我们每一个人都充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自己的父母亲或其他亲朋好友对于未来生活有哪些想法?这些美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如何才能实现?从这一活动出发引出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党的基本路线,教材主要讲了这样几点,一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依据,即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也就逻辑地告诉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不是一时一地的,而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过程和方方面面。二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告诉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党的先进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三是基本路线的具体内涵。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了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主体是全国各族人民;一个中心是经济建设(不是两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两个基本点而不是一个基本点);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途径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四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课件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列宁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毛泽东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苏东剧变等极其复杂的形势,我们党和国家任尔东西南北风,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自己,从而经受了各种考验,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有过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造成的失误,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教训。事实告诉我们,离开了这个中心,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们、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无从谈起。

课件44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邓小平

列宁说过:“一个阶级如果不能从政治上正确地看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完成它的生产任务。”他还说过:“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毛泽东强调:“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邓小平一贯强调:“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政治是无足轻重的。历史证明,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搞“以阶级斗争为纲”,要吃亏;历史同样证明,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削弱党的坚强领导,也要走弯路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邓小平强调:“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说“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经济与政治这种内在关系集中体现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在联系上。关于四项基本原则,教材一是明确地指出其含义: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二是突出其重要地位:四项基本原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课件

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马克思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恩格斯

我们讲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前提下的改革,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实质决定了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在各方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

课件

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两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起来说没有多大发展。

―― 邓小平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长期以来,我们就吃了闭关自守这个苦头。“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正是在总结这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的基本路线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基本点,党和国家制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鉴于第四课专门讲述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此处着力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引用了马克思和*的两段话,然后指出“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第二目“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第二目也是从活动导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老百姓享受到社会稳定、和谐和国家政策稳定所带来的诸多好处,得到的实惠最多。关于这些,学生和家长有切身的感受。从这一角度立意,通过小青一家对话的方式设置情境、展现过程、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那么,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呢?第一是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材用相关链接的方式对此作了补充说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二是要从战略全局的角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我国既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矛盾凸显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而快速发展的经验,也有因为应对不当而陷入发展陷阱的失败教训。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和谐需要稳定,稳定保证和谐。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当今世界很不平静,会有这样那样的磨擦;国内改革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什么时候都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要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最后,教材从总的方面指出,党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必须长期坚持下去,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件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

第三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本框共分三目,即“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团结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这一逻辑出发,本框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讲,以求贯通。

第一目“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课件45多元一体的民族大家庭

第一目的导入活动,是从了解我国不同民族的语言、风俗、习惯、人物立意的。在我国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都以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为中华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几千年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无间的关系。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所说的少数民族,是从与汉族相比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这一点而言的。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在地位上是完全平等的。

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社会稳定、边防巩固、经济发展和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志用简明的语言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引导学生了解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民族根本利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

中国*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奠定了根本政治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各种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各种思想相互激荡。这一切必然会对我国民族关系发生深刻影响。随着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民族因素和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明显上升,各种民族主义思潮和活动趋于活跃,引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和内乱。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在我国周边一些地区仍然相当活跃,它们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活动。

课件46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材概要性地讲了其基本含义及其重要性。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容事务的权利,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课件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道,确立为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根据十五大精神,新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从法律上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上的一次与时俱进。

为了更好地说明我国各民族亲密无间的关系,教材引用了*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同志的这个概括,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因素,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

课件47“三个离不开”

第二目“共同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第二目首先是一个活动导入。活动过程重在让学生体会各民族在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等方面所具有的权利,活动的落脚点在于引起下文。

新中国成立后,开辟了我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确立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这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并从宪法和法律上作了明确的规定,充分保证各民族人民所享有的平等权利,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我国,讲任务,是56个民族共同的任务;讲成绩,是56个民族共同的成绩;讲困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困难;讲前途,是56个民族共同的前途。56个兄弟民族情同手足,亲如一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加深。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在维护民族团结这一点上,我们党和国家从宪法、法律和基本政治制度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于公民而言,就要在日常行动中自觉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做到“三个尊重”,要落实到行动上。

课件

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祖国分裂、民族离乱,是各族人民之祸。―― 胡锦涛

课件48五十六朵花

第三目“实现祖国和平统一” 第三目主要讲了四方面的意思:一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二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三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四是台湾回归祖国的最佳方式。

与前两目的编写风格一致,第三目也是活动导入。活动通过学生了解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徽,让学生一同感受到祖国统一的前进步伐,同时体会到党和政府制定的“一国两制”方针的强大生命力,从而进入教学情境。

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共同政治基础是:为了祖国的统一和繁荣。

课件49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党和政府从历史和现实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一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一国两制”方针能不能变成现实?是不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一个全世界都极为关注的问题。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生动而形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教材中特别指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教材指出:“„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保证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和发展。”这两方面的意思是相互关联的。可以说,这一自然段与上一自然段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和发展理论。

理论的生命力固然在于其自身的科学性,但是,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动人心弦的情景往往能更好地彰显理论的内在魅力。教材在注意理论说明的同时,引用了一组香港、澳门回归的图片,特别安排了一个有关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情景作为相关链接,意在把理与情、理论的科学性与审美的崇高性交融起来,寓理于情,以情导理。

接着,以《乡愁》这首情牵华夏儿女的诗引出下文。“血统与历史文化”纽带把台湾人与中国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一起。只要是中国人,无论在哪里,举头望明月,看到的是玉兔;低头思故乡,仍是李白的韵。

关于台湾问题,教材明确了这样几点:一是明确指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二是„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三是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方面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上一篇:找朋友教案中班下一篇:行政监察法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