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风琴的保养范文

2022-05-26

第一篇:管风琴的保养范文

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文化

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音乐 文化

[摘 要] 纵观西方电影中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它与普通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人们的婚礼葬礼、日常的休闲娱乐,手风琴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在西方电影的配乐使用和剧情的背景中,不难理解它在西方诸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分量之重。本文试图通过解析欧洲国家部分电影中出现手风琴演奏的画面或是以手风琴音乐作为主要配乐的生活场景,对西方电影中的手风琴音乐文化进行初探,希望对我国的手风琴音乐文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 西方电影;手风琴;音乐;文化

在西方电影里,总能看到手风琴音乐渗透在各个角落。印象中的俄罗斯、法国、意大利、德国、希腊、南斯拉夫、拉美诸国等……他们的手风琴音乐似乎与生活无法分割。从电影里,我们能看到手风琴音乐文化在西方世界里是通俗化、习俗化的。相比之下,手风琴在中国、亚洲的消沉与在西方世界的如火如荼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希 腊

(一)《哭泣的草原》——希腊流亡史诗三部曲之首部曲:悲

提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这是一个离不开手风琴音乐为其配乐的导演。

从最近的电影创作说起,安哲罗普洛斯有一位御用作曲家,最叫人惊讶的是那位作曲家是女性。在男性作曲家主导全球音乐界的今天,虽然女性作曲家渐渐锋芒初露,但不得不承认在电影音乐界,女作曲家真是少之又少。作曲家爱莲妮•卡兰德卓的手风琴配乐早已成为安哲罗普洛斯的标志之一,凡是她为安氏电影配乐,极少不用到手风琴音色。

该片取材自古希腊神话Oedipus Rex and Seven against Thebes,以一对年轻音乐家夫妻相爱与分离的多舛命运为主轴的爱情悲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便是由“缪斯”演化而来,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

影片的时代背景始于1919年俄国内战奥德萨红军的入侵,经历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军、德军入侵,止于1949年希腊自身的内战。电影中女主角艾莲妮(Eleni)的美梦则结束在死去的丈夫(手风琴艺人)于1945年从南太平洋战场寄来的最后一封信:“你抱怨说我忘了你,那怎么可能呢?……我渴望离开冲绳这个地狱……我昨晚梦到你,一起去寻找河流的源头……老人说这片草原就是河的源头……”

影片开始3分14秒时,手风琴就以双音的形式奏出忧伤的旋律,随后是大提琴的拨奏作为节奏点和深沉的弦乐器拉奏长音,紧接着圆号吹出了田园般的广袤,中提琴和手风琴交替演奏主旋律,把人们带回了那个灰色的希腊。

此时,随着配乐的音响增大和乐器的数量增多,和声层加厚了,观影者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早知这会是一出悲剧,却不曾想手风琴也要奏出这般哀伤的曲调,实在与普遍印象不符。接着不久的夜里,流浪的艺人们在小房间里饮酒,白发的手风琴手拉着黑色的琴伴奏,他们唱起希腊民谣,十分动情。

在这部长达2小时45分钟的电影中,出现电影音乐的片段大约有19次,而由剧中人手风琴现场演奏(Source Music)、留声机中播放的歌曲伴奏、聚会上的手风琴表演、沙滩上的舞蹈伴奏、葬礼上的手风琴哀乐、洪水过后一派凄凉的场景配乐、劫后逢生的以乐会友等电影音乐片段,手风琴音乐出现的频率就高达14次。

正如片中的舞会上,老人这样夸赞男主角(手风琴艺人)的表演:“这位小伙子能让树都跳起舞来。”

(二) 《流浪艺人》——希腊当代史三部曲之一

安氏早期的另一部电影《流浪艺人》,更是用手风琴道尽了数不清的乡愁。这种“乡愁”不是背井离乡的思念,而是导演本人对祖 国文化纯度的深深忧虑。

影片以流浪剧团的巡演为背景,通过长镜头的叠加讲述了希腊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专制统治到1952年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 政治 事件的发生被打断,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同时又成为剧团的素材为下一场的演出增加现实内容。

手风琴在剧中是对人物命运百转千回地承接和情绪烘托。在不少段落中,它陪伴长镜头奏响,它蔓延着岁月的回声,又仿佛一种深度的留白。影片的开头部分就是一首用手风琴独奏的东欧民谣,在本片中用于历史剧表演前类似于“序曲”的作用。影片中的手风琴音乐,仿佛每个音符都充满了倾诉的力量,剧团里的老乐手不论在演出时拉手风琴,还是为谋生在舞厅乐队里参演,都仿佛以音乐牵动出历史的烙印,其中8个剧团成员在雪后的山路上下山时,和着手风琴声,边唱边跳地行进,将底层人们于逆境中的倔强与乐观尽显,那首具有浓郁东欧民族风情的民谣,令人心绪难平。

其中,最值得让人深思的一幕戏是“婚礼”:希腊女孩和美国大兵(解放者)的婚礼,当老人为他们唱起希腊传统祝福歌而翩翩起舞时,美国人的小乐队却将曲风转换成了踢踏舞的节奏,导演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只以新娘的儿子拉掉桌布、无言前进的镜头表达了美国文化对希腊本土文化入侵的看法,这是忧心和无奈,这组镜头有着难以言表的痛楚。

个体在历史长河里只是标签,而个人的命运只是为了定位历史本身。流浪 艺术 家在极权统治下的处境能更鲜明地反映真实的民众史:如艺人们的历史剧,其实在整部影片中自始至终只有在沙滩上有一场完整的演出,还是出于为美国人好奇心而进行的表演。这种历史剧的落寞和如今的中国手风琴音乐有着类似的情形——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人再看他们的戏了。笔者甚至听闻音乐学院的学子们因为手风琴史为必修课而怨声载道,并向学院提议取消该门课程,难道非战争年代手风琴真的一无是处?的确,时代变了,强势的外来文化在飞机大炮的支持下以一种看似温和的姿态慢慢地侵蚀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腊这个古老的国度也躲不掉。本土文化的沦丧,这种现象不仅仅只出现于希腊,甚至中国、印度这些文明古国都在不吭声地陷入外来文化的泥潭。

电影《流浪艺人》的音乐中,全部采用手风琴音乐作为希腊文化的代表,而且大多是现场音乐,由剧中人演奏。我们可以透过导演的眼睛看着借手风琴哀鸣着的希腊,美丽的希腊神话里也掺杂了苦难和哀伤,在美国军乐队的喧闹里,希腊陷入一片寂静和绝望。

尽然如此,人们还是忍不住猜想手风琴对于希腊来说,究竟代表了一种什么感情,而在这两部影片中几乎能看到它出现在任何场合。

手风琴是一种气动压力的乐器,属于簧管乐器类。尽管传说手风琴的诞生与中国的乐器“笙”传入欧洲有关,但且看手风琴诞生地德国,其德语Phisharmonika分明取源于希腊语Phisamantice(风箱)和Karmonikos(口琴)。虽说古希腊被古罗马占领后,其音乐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紧密相连,但其音乐的地位在西方音乐史中仍不可忽视。我想,不是导演刻意使用,而是希腊人本身一定热爱手风琴音乐,手风琴也是希腊的民族音乐文化代表之一。

二、意大利

(一) San Gernnaro——那不勒斯的盛典

看《CSI NY》第二季的时候,有一幕让我 体会 到了纽约和意大利融合的混合文化:San Gennaro狂欢节。背景音乐是用手风琴演奏的歌谣——意大利著名歌曲《啊,我的太阳》(O Sole Mio),这是一首创作于1898年的那不勒斯歌曲。

纽约城在秋天的街道活动(Street Fair)十分多,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最大规模Street Fair——San Gennaro是来自意大利南部的移民庆祝那不勒斯保护神的 节日 ,从1926年9月19日开始的第一届起,每年九月举行,一年一度,为期十天。六角手风琴上的三种颜色红绿白就让人直接想起了意大利国旗,且街头随处可见抱着手风琴为游客演奏的手风琴手,不能不说手风琴音乐是意大利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成分之一,这一点,在电影《邮差》中可见一斑。

(二) 《邮差》——充满拉美情调的意大利文艺片

《邮差》,从智利诗人身上开始的意大利电影。聂鲁达,因为共产主义思想被流放到萨利纳小岛上。这位备受人民爱戴的共产主义诗人每天都收到很多邮件,于是邮差便成了他每天都会见到的人,故事由此展开。

多次出现在影片中的音乐主题,标题为“Bicycle”,每当邮差骑着自行车去给聂鲁达送信,这段旋律就会响起。聂鲁达说“我们诗人都是胖子”,与此相对的就是瘦削的邮差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的石子路上磕磕碰碰、摇摇摆摆,和这段旋律一样富有动感、轻盈跳跃,邮差的形象和班多纽颗粒状的单音旋律那么贴合。

《邮差》的电影音乐中有多处体现出了拉美情调,如班多纽手风琴(Bandoneon,一种源自阿根廷的民间乐器,在拉丁美洲广为流传,主要演奏探戈等节奏感强的拉美音乐,它是一种用发单音的钮键取代了键盘的手风琴。)在影片《邮差》里它成了一件富有特色的主奏乐器,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影片中,如西班牙吉他和班多钮手风琴的二重奏音乐,班多纽手风琴主奏、钢琴和小提琴伴奏的音乐等。

由于班多纽手风琴音乐的出现,这种无和声手风琴所发出的明晰朴素的声音时,人们不由自主地把它和国际共运史上来自拉美的那位集 政治 家和 艺术 家于一身、时刻关怀世界劳苦大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革命者聂鲁达 联系 起来。

影片中现场演奏的手风琴音乐并不常见,基本上是以背景音乐的形式出现。但是手风琴音乐给观影者的印象依然深刻,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幕:诗人的妻子马蒂尔德(Matilde)偶然发现一叠唱片,她选出一张放在了唱机上,顷刻间,屋子里飘荡起一首熟悉亲切的歌——《塞尔瓦母亲》[著名的阿根廷探戈歌王卡洛斯•加德尔(Carlos Gardel)演唱]。乡音感召下,诗人和妻子相拥起舞,跳起了热情四溢的探戈。

在这部电影里,手风琴也是一种乡愁,是一种蕴涵着忧郁的情思、亲切的温情和天涯沦落人对故土的眷恋,也许正是手风琴音乐这种朴素动人和浓厚的乡土气息,而使该片荣获了1994年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

手风琴在意大利传统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它的诞生就与意大利传教士阿莫伊特(Amiot)有关。位于意大利Stradella城甚至设有专门的手风琴博物馆,定期举办免费的手风琴音乐会。手风琴作为意大利传统的民间乐器可能源于马里奥•德拉普(Mariano Dallapé)于1876年在Stradella城设计了“stradella bass”系统,他被认为是手风琴 发展 史上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而博物馆收藏有Dallapé于1876年设计的“stradella bass”手风琴以及各个年代、不同种类的手风琴。

三、中欧:法国

(一)《天使爱美丽》——法式浪漫手风琴

《天使爱美丽》褒誉繁多,其电影音乐以简约、古典闻名于世。影片从始至终,都有浓郁的法兰西手风琴声萦绕耳际,把观众带进了天使爱美丽的世界。这部电影中大约有15次音乐出现的片段使用了手风琴,时而伴有钢琴和八音盒的音色,听起来显得“小资”味道十足。手风琴的右手旋律加左手的和声伴奏,一部手风琴就让人感受到了巴黎街头和煦的阳光。

在欧洲,中西欧手风琴以法国手风琴为主,法国手风琴音乐就像浪漫的法国,很多法国香颂选择手风琴作为主要乐器演奏。而在港台地区,法国手风琴也是十分流行的,因为人们向往巴黎,而有手风琴的地方就充斥着法式的浪漫和气氛,不需要大型管弦乐队,只需要一部手风琴、一把吉他、一个口琴就能把快乐送给人们。

(二) 《北郊1936》(Faubourg 36,2006)——1936年的法国音乐庆典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轰动一时的电影大家并不陌生,《北郊1936》便是同一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沉寂3年后的力作。该片颇有政治寓意,却用法国手风琴这种轻松的音乐承载了它的沉重,音乐和场景充满了怀旧的情绪,而历史大背景[在1935年至1937年的法国,当时正是法国“人民前线”运动高峰时期,法国国际工会(SFIO)第一次带领工人阶级取得了国家的合法政权]下,用小人物的经历讲述了音乐的救赎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片中男主人公的儿子由于父亲的剧院濒临破产而被迫在街头拉手风琴卖艺为生,其中有一幕是小男孩背靠火车站口的桥栏,怀抱手风琴,面无表情地拉奏着曲调哀伤的音乐,随即搭档招呼“游客来了”,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踱步到楼梯的顶端,弹奏起了听起来十分欢快的手风琴音乐。街头艺人并不容易讨生活,他们有时依靠愚弄自己来娱乐别人,从小男孩面无喜色的脸,似乎能看到他内心的不满和怨怼。或许艺人和艺术家的界限在于,艺术家能在人民大众挣扎于苦难时用艺术启发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生活过于安逸的时候给世人以警示;而艺人在娱乐别人的同时,总是无法跳脱出自身被生活所累的桎梏。然而恰是这些小人物,才是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片中有一段由小男孩用手风琴伴奏的男声演唱,歌词道:“当上了手风琴演奏家,在他的乐器上闪烁着他的名字。在朱利安大街上,他的演奏让 建筑 物都感到悲恸……”

手风琴的琴声似乎把人们带回到法国战前的金色年华,电影音乐的作用亦可圈可点,《北郊1936》竖立了一座法国式平民音乐电影的丰碑,正如20世纪30年代巴黎北郊那场成功的庆典——当年的法国“人民前线”运动在今天虽然名声不大,但是今日普通的 工作 者所享受的许多福利,如带薪休假以及双休日等都是源自于它。而手风琴在法国,正是工人、老百姓抒发内心最好的乐器之一,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听到,工人们总是伴着手风琴音乐在下班后翩翩起舞,华尔兹、圆舞曲、狐步舞……花都之名,名副其实。

法国的手风琴音乐,追根溯源,是由意大利移民把手风琴带到了法国,手风琴又被法国人传唱给了世界。从菲利克斯•佩格里(意大利移民)在巴黎开的第一家手风琴制造商店,从餐馆里用全音阶手风琴为客人表演的音乐,从舞厅里用风笛式手风琴表演的音乐开始,法国手风琴音乐打上了流行的烙印:它总是不太复杂,一般的人都能听懂,没有太多的炫技。很多年轻的法国人被手风琴吸引,加入了学习者的行列,然而正是这种流行、这种“玩”的态度,抛开了考级、学习的压力,手风琴音乐被法国人演绎出一番愉悦而纯朴的感觉,这正是中国手风琴音乐所匮乏的。

四、西欧:英国

由著名英国小说《苔丝》改编的电影《黛西姑娘》(1998 BBC出品

中的开场有一场英国乡村庆祝五月跳舞节的戏,村民们用小提琴、六角手风琴、手鼓、双簧管、小风笛等为姑娘们伴奏,影片和音乐的节奏一样轻松活泼。英国六角手风琴主要用来演奏舞会上的民谣、舞曲,多以快节奏的踢踏舞、里尔舞、剑舞等英伦传统舞蹈。

五、东欧:俄罗斯

(一)《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犹记得希腊的葬礼上,站在木筏上拉琴的手风琴手,那种无法拒绝的忧伤透过手风琴的哀鸣袭来……朝着太阳升起的东方看去,观众可以在俄罗斯的婚礼上看到欢快的手风琴手。前苏联影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让我们看到了这么愉快的一幕。

手风琴在其诞生后不久就传入了俄罗斯。它最早在1820年左右传入俄罗斯时,还只是小巧的六角形,然而短短10年后的1830年,俄罗斯就在图拉(Tulle)诞生了具有俄罗斯特色的手风琴,史称“图拉开合音箱式的五键、七键、八键式手风琴”。从简单的“图拉手风琴”到众所周知的“巴扬手风琴(俄语баян)”,手风琴在俄罗斯历经20余次改进,或许正因如此,人们总把巴扬手风琴视为俄罗斯的传统民间乐器。从影片中不仅可以看到,用于俄罗斯传统婚礼上的手风琴既有键盘手风琴又有巴扬手风琴,还可以听出巴扬手风琴和键盘手风琴的音色有所区别:巴扬饱含了俄罗斯民族内敛的激情,在音色上更有金属般坚强的气质,低音雄厚并富有穿透力。它在演奏婚礼上的音乐时可以模仿出管风琴的音色,我们都知道《婚礼进行曲》就是要用在教堂才有的管风琴演奏才显得庄严而宁静。片中还有一幕是女孩收看当时的热门电视节目,黑白电视里能清楚地看到表演者用吉他和六角手风琴自弹自唱,很受观众喜爱。连俄罗斯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都曾在1883年的作品《第二管弦乐组曲C大调 OP.53》中使用了四个六角手风琴,由此可见手风琴在俄罗斯受重视的程度。

(二) 《两个人的车站》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一定对片尾那一幕记忆深刻——男女主角在赶回劳改营报到的时候,因筋疲力尽坐在离劳改营不远的雪地里拉响手风琴,用琴声通知劳改营内的军官们“我们回来了”。这一幕让人欢笑不已,在笑声之余又 体会 到生活丝丝的苦涩和艰辛。

六、结 语

手风琴在西方世界里,就像一个受欢迎的流浪者,无以为家又四海为家。它融入各国的 文化 里,形成了有各国特色的手风琴音乐文化。在那些国家里,民族民间音乐是手风琴音乐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也正因为这种相互渗透,手风琴才得以称之为它们的传统民间乐器。

从电影里看到,手风琴在西方世界里遍布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生老病死、婚礼葬礼,它的音乐时而深沉忧郁,时而热情华美,适用于各种场合。人们热爱手风琴音乐而不是功利性的在短时间内追捧。如果对音乐艺术过河拆桥,有用时奉承,不需要时漠然以对,那么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在一个国家内都无法长存和进步,只有销声匿迹这最后一条路。

而具有生命力的手风琴音乐,就应该如同电影中看到的简朴生活,而不是披着华丽外衣的昂贵奢侈品,愿西方电影里的手风琴文化现象对我们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 世界手风琴史、中国手风琴史[J/DB].乐器,134期.

[作者简介] 凌茜(1985—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视唱练耳;凌志权(1951—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手风琴教学。

第二篇:口风琴教案

口风琴教学课堂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熟练掌握“5——3”十三个音在口风琴键盘上的位置;

2、能熟练掌握好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并能运用;

3、能在实践练习中学会演奏《闪烁的小星》和《生日聚会》这两首首曲目。

教学准备:口风琴(25台)、曲谱 教学流程:

一、给音符找家

给出一幅键盘图,让孩子们给“5——3”之间的各音符找到家,确定它们的音高位置。

二、认识全音符、二分音符与四分音符 (出示制作好的圆形卡片) 全音符:4拍;二分音符:2拍;四分音符:1拍 通过圆形卡片对比,更形象的认识这三种音符。

三、综合练习

1、正确的手形教学

运用“小兔子”的比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手形:先两手掌心相对,一只小兔子钻了进来,我们的手变成一个圆形的笼子,大家可要注意笼子太瘪(手指太直)小兔子就不能呼吸了,可是笼子太开(抬手腕)小兔子就会跑掉。

2、手指操

在正确的手形基础上,从1指到5指进行抬指练习。为养成正确的弹奏姿势打好基础。

3、视唱新谱

将《闪烁的小星》和《生日聚会》的简谱出示在黑板上,先带唱,再由学生自主打拍视唱。注意每小节的换气以及音符时值。

(要求:只要在相邻的五个音内发展,因此演奏这些乐曲可采用顺指法来弹奏。)

1 1│5 5│6 6│5—│4 4│3 3│2 2│1—│ 5 5│4 4│3 3│2—│5 5│4 4│3 3│2—│ 1 1│5 5│6 6│5—│4 4│3 3│2 2│1—│┃

4、演奏练习

a、老师示范演奏一遍,学生自由进行识谱与演奏练习约5分钟。 b、总结大家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指法、姿势、换气方式等,并邀请几位同学进行演奏示范。 c、再次进行练习

5、小组合奏结束本课

教学后记:学生们基本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师生之间交流默契,乐曲《闪烁的小星》的吹奏情况较为理想,新乐曲《生日聚会》还有待练习。

口风琴教学课堂设计

(二)

教学目的:

一、 初步认识口风琴和使用须知,学习右手指法和正确的手型。

二、 认识键盘和熟悉do.re.mi.fa.sol的弹奏,学习正确呼吸和进行长短音练习。

三、 学习《玛丽有只小羊羔》,培养正确的弹奏手型。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1、老师弹奏《划船》《玛丽有只小羊羔》同学们情景创设感受。 A:听到乐曲由那种乐器演奏? 你们想象中还可以用那些乐器演奏?这些乐器是西洋的乐器吗?

B:老师弹奏的乐器名称是什么?(介绍口风琴)

C:怎么使用呢?在使用前怎样保持卫生习惯呢?(多媒体:1)

小 结:

1、我们在使用乐器前,都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了你的健康,吹管只能个人专用,用完需清洗。

2、学习弹奏口风琴,我们先要学习指法。(多媒体:2)

同时把《玛丽有只小羊羔》中要用到的旋律指法先联系一下。

注 意: 手指张开过度导致手型变形。手腕放的过底,手指离键盘太远。

3、学完了手型,大家是不是觉得不过瘾呢,那么我们就来试试身手吧。(多媒体3)

4、为什么我们弹不响声音呢?原来我们还没有学会运气?(多媒体4)

闻 花 香: 我们前面有一盆很香的茉莉花,闻一闻,用鼻子和嘴巴同时把花香吸到肚子里去。

吹 蜡 烛: 花香吸到肚子里以后,存2秒钟,再慢慢吐出来,你前面有一支燃着的蜡烛,气息要控制好,轻轻地、平稳地、均匀地吐出、不能把蜡烛吹灭。

5、让我们边吹边来试一下。

开 火 车:(长音练习:呜 — — —) 拖拉机:(短音练习)突突 突 突)

(熟练后,可以试着同音和不同音来演练,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唱名。)

二、 导入谈话:

今天我们学会了手型、指法和正确的呼吸运气,老师刚学口风琴的时候,也和大家一样,都迫不及待地想来学一首歌曲。在开始上课时,老师弹奏了《玛丽有只小羊羔》,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学习呢?

1、师弹奏《玛丽有只小羊羔》(多媒体5),同学们一边拍节奏,一边手来模拟弹奏一下。

2、出示谱子,讲解指法。(多媒体6) 师再次弹奏,让同学们看指法。

3、老师右手演示,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

4、巩固性练习,分小组来练习,由同学之间互相寻找不足点,并改正。

5、一齐练习,同学自己可以边走边唱。

三、 小结谈话。

今天我们了认识键盘和学了do.re.mi.fa.sol的弹奏,学习正确呼吸和进行长短音练习,右手指法和正确的手型,学习《玛丽有只小羊羔》。同学们在课后要每天回家后练习半小时。

《欢乐颂》口风琴教学设计

(三)

教学目标:

1、在欣赏过程中,能和学生一起溶入高雅艺术氛围,并且学生能真心喜欢这种艺术氛围。

2、学生能了解人声分类的常识——每一类人声还可以细分为高、中、低三个声部。

3、在口风琴演奏的创编中,能体验多种形式演奏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激发学生对高雅艺术歌曲的崇敬和喜爱之情。

2、口风琴演奏多形式的创编。

教具准备:课件资料、口风琴、水彩笔 教学过程预设:

一、演奏《欢乐颂》,熟悉曲子旋律。(口风琴演奏)

1、学生自己装琴,练习吹奏。

2、齐奏曲子

二、聆听《欢乐颂》,走进高雅音乐的艺术氛围。

引入:你们了解《欢乐颂》吗?(学生随便谈)

1、教师介绍曲子,初步营造艺术氛围。

包括:曲子背景、欣赏音乐会的要求

2、欣赏视频《欢乐颂》,初步体验艺术歌曲的氛围。 (1)听了音乐会,你对《欢乐颂》又有什么新的感悟? (2)曲子气势宏大、排山倒海是靠什么来营造这种效果的? (3)介绍人声的分类:

3、再听〈欢乐颂〉,体验混声合唱带来的音乐效果。

听一听,欢乐颂曲子中你听到了些什么声音?总结混声合唱的音乐效果。

三、演唱〈欢乐颂〉,体验艺术歌曲的魅力。

(一)介绍贝多芬,激发学生对歌曲的情感。

(只有这样伟大的音乐家才能写出这样伟大的曲子)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唱一唱。

1、齐唱歌谱。(用LU哼唱一遍)

2、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3、轻声齐唱歌词。

4、学生手托和平鸽,有感情的演唱〈欢乐颂〉

四、创编演奏〈欢乐颂〉,理解不同表现形式带来的不同音乐效果。

1、听不同版本的〈欢乐颂〉,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童声、钢琴、合唱)

2、采用不同的形式,创编口风琴演奏的〈欢乐颂〉。

加和弦伴奏,主旋律分声部,有唱的,(进行表演)

3、给自创的口风琴〈欢乐颂〉图上色彩。

五、总结下课。

喜欢〈欢乐颂〉这首曲子吗?这就是高雅艺术的魅力。

教学后记:学生们基本完成了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师生之间交流默契,乐曲《欢乐颂》的吹奏情况较为理想,新乐曲《小河》还有待练习。

风 琴 教

(第二课堂)

教师:苏凤霞

第三篇:口风琴社团

口风琴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美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新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器乐教学是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器乐教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情趣,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表现音乐的能力;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遵循《课标》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大理念;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树立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一、 琴与趣相结合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次接触口风琴,学生会表现出新鲜和探索心理,老师抓住这有利时机,创造良好学习氛围,首先范奏,使学生想学的欲望,再把口风琴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口风琴然后自己吹一吹,体验一下自己吹出新奇声音带来喜悦,掌握正确演奏姿势、手形、指法、吹奏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信心迈进学习口风琴的大门。在教学中让学生尽快熟悉喜欢口风琴,鼓励学生心理要放松,激发他们吹奏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

1、同桌、同组之间吹奏相互比赛。

2、课内、课外相结合。

3、吹吹、唱唱、动动、听听,有机结合。

4、启发学生即兴创编简单旋律、节奏。

5、变换演奏形式(齐奏、独奏、领奏、轮奏、合奏)。

一首作品好坏与创作想象力有密切关系,如:合奏,合奏本身是二度创作的过程,通过合奏训练,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能正确表达作品的音乐形象与情感,合奏时老师如同指挥,学生如同一个大乐队一样,将课堂作为舞台,每节课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演,让他们充分的展示,及时发现“闪光点”有进步给予表扬和鼓励,互相评价,发小红旗,推动了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

调查学生学习口风琴后的感受,有的同学说:“通过学习口风琴我又学到了一个新本领,更加速了我掌握识谱,视唱能力。”有的学生说:“原来我唱不准音,有时听力不太好,现在能唱准了?”有的同学说:“锻炼动手、动脑能力,促进智力开发。”还有的学生说:“注意力、记忆力、自信心增强了,并为学习其它乐器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喜欢上音乐课。

二、 琴与唱相结合,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在学生掌握简单的演奏方法后,就把口风琴引进歌曲教学中,一首新歌曲,在琴的引导下很快就学会了,一条简单的发声练习,有时学生也唱不准,有的甚至走调,而口风琴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可以借助口风琴唱准每一个音,先吹,再唱,在吹奏中让耳朵记忆音高,再唱使声音唱得更优美,歌曲中的二声部合唱,可以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学生不能很准确地掌握音准和音程,而口风琴这个学具却能引导学生把握音准和音程,如《布谷》这首合唱曲,先让学生分声部演奏旋律,互相聆听,接着合奏,把合奏感受音准音程转移到合唱之中,轮流交替奏唱,有机过渡,合唱难点解决了,更好地表现歌曲,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有的歌曲启发学生创编歌词,如《打花巴掌》和《谁唱歌》等增强趣味性,培养了创造能力和艺术感染力。创造性地奏唱结合,启发学生大胆创新,把自己对歌曲乐曲的理解,通过自己感受到的力度、速度变化,有感情表达出来,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

三、 琴与听相结合,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的艺术,听觉的培养是音乐教学的基础与核心,声音是用耳朵去听,可见听力的培养是何等的重要,运用口风琴听辨和声音程,学生听后,有的同学能马上用琴奏出来,学生在演奏时听着乐曲 ,启发他们用对比法,对比节奏的变化,力度的强弱,音色的变化以及曲式的变化,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而产生多种感觉。学生利用琴与听结合,很快就感受到旋律的进行特点。

四、 琴与动结合,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口风琴与舞蹈律动结合,有利于音乐教学的完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因此在低年级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根据歌乐曲内容,自己编排动作,自己唱、自奏、自跳,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积极思维,创编动作,亲身体验自己的创造成果,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勇于叩响艺术殿堂大门的勇气和力量,如歌曲《粉刷匠》,在学生熟练吹奏这首歌的基础上,看着图、听音乐、唱歌曲,进一步让学生想象生活中与歌词内容相近的动作,学生即兴创编好动作,然后分组,一组吹、一组唱、一组表演,孩子们在轻松愉快情绪中,风趣活泼地表现小粉刷愉快劳动的情景,不但在形式上创造了美,也在心灵中感受到了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听、唱、奏、动中捕捉音乐艺术形象,以达到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学生们感受到口风琴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从而更加喜欢口风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培养综合音乐感,使学生获得感知与美、创造音乐美和表现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真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从而陶冶美的情怀,激发美的情感,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求知火花,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第四篇:口风琴总结

口风琴教学工作总结

通过这一学期的口风琴教学让我认识到,口风琴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独特功能。它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学生的歌唱识谱能力,发展学生的欣赏和创造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根据这一学期在校本课程的口风琴教学中,我简单的对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总结:

一、学生之间都存在不同的差异

音乐技能课中,差异教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因此,往往设计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完成相同的内容。这样既能让音乐能力较强的学生得以发挥,也能让音乐能力较弱的学生寻找到自己在音乐教学课中的地位。在口风琴课堂教学课中,这些差异性尤为明显。

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总体来看,男生对音乐的兴趣明显低于女生,在表现力、肢体协调能力方面都略逊一些。但在口风琴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设计指法,有选择的进行演奏,找到适合自己的乐句和方式进行演奏,让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有了成就感。用颜色标出不同难度的小结和乐句,分句演奏的方法,师生互相练习的方法等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都能较好的演奏主题旋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奏方法和有能力演奏的乐句,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能力。所以在这一学期里每个学生都能弹奏四

到五首歌曲,还有一些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分声部弹奏。

二、采用方法:

一方面从口风琴演奏的技能技巧导入,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探索设计演奏指法、合奏配乐和最后的合作表演,不仅让口风琴演奏上有优势的学生自身得到了发展,而且让其担任小老师还帮助了一批口风琴演奏上由困难得学生,使整体的演奏能力都有所提高。最后环节,小组合作的合奏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增加了团队意识,以及掌握好自己的节奏和其他的同学同步;而另一方面,从基础训练、欣赏入手,从感知到技能技巧的练习,一般用两个教时完成,能更好的巩固所学的乐曲,让基础能力较弱的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练习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觉得我在以后还需改进的地方是:对学生的评价,当一首歌曲学生弹奏熟悉了我的标准是:能准确、流畅地吹奏全曲达到优美、动听的程度。后来我慢慢的认识到我这样对每一个学生都定为这样的评价标准是不行的。既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教师的评价也要有差异性,以便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这一变化,突出了当前教学评价的新理念,鲜明地体现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更加符合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特点。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能力差异、性格差异,建立多元交互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与个性的不断发展。我觉得在口风琴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制订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口风琴演奏和音乐感受能力很强的学生,标准是能准确、流畅地吹奏全曲达到优美、动听的程度;其余大部分具有一定音乐基础的学生,也能获得优秀而其标准是能准确地吹奏全曲,允许偶尔出现一些小失误;部分口风琴能力一般的学生。如能完整、正确地吹奏主歌乐句,也可给予良好的等级和表扬;对于极个别音乐基础较弱口风琴演奏能力不够的学生,如能较完地吹奏第一句。也给予表扬和合格。通过这些不同的评价,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部分学生自觉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发展自己吹口风琴的特长,还有部分能力较弱的学生由于达标相对容易了,同样获得了成功,增强了信心。

总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真细致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够最有效地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得到适当的发展”

第五篇:口风琴教案

口风琴教案(十一周)

口风琴是一种有键盘的吹奏乐器,在乐器分类上和口琴同一类,都属于吹奏乐器。口风琴它即保持了键盘乐器的特性,又吸取了吹奏乐器的特点,所以说它是一种能吹奏的键盘乐器,口风琴使用比较简单,方便适合学生接受。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奏、唱听动相结合,互相渗透,代替原来单一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让学生在自由积极和愉快的音乐实践中,通过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以及自己动手创造音乐取得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材分析

多年以前是一首爱尔兰民歌。这首歌曲是英国歌曲作家、剧作家托马斯·黑恩·贝理于1833年创作的。这首歌曲在十年后才发表,当时贝理已经去世。当一家费城杂志的编辑在1843年出版一个贝理的诗歌和歌曲选集的时候,这首歌曲第一次与世人见面,并成为1843年全美最流行的歌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八分音符的时值。

能力目标:掌握歌曲《多年以前》,能够熟练地弹奏。 教学内容

1、学习八分音符。

2、巩固手型、指法、呼吸、音符的时值。

3、复习歌曲《划船歌》。

4、学习歌曲《多年以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八分音符的时值。

难点:能区分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1、

2、

3、

4、

5、

6、7音符。

2、巩固连音、断音练习。

3、复习一遍歌曲《划船歌》。

4、学习八分音符节奏。

5、学习歌曲《多年以前》。

上一篇:公共关系社团范文下一篇:广岛之恋鉴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