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兴趣课题结题报告

2023-05-25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作文兴趣课题结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作文兴趣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推荐]

免费下载文档地址:http://keiiy.5d6d.com/需要免费注册论坛

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小课题结题报告

成果摘要:

总优势:本项目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是教与学的大改革。

1、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创新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改革的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的乐园。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写作意识的研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主动地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写下来,使作文生活化。

2、教师的教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激发兴趣,注重教法的新颖性;创设情景,创造认识的冲突性;反馈调控,突出教与学的针对性;体验成功,强化求知的进取性;民主合作,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性。逐步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3、学生的学活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逐步形成了独立活动、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 勇于质疑、释疑,善于发现规律,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延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创新的课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

5、学生们一方面实现了“厌倦写作”到“主动参与写作”的转变;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到“言之不尽、言之有物”的转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一直在对作文教学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围绕中心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引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侧重在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思想升华的指导上,致使不少学生作文兴趣乏然,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作文形式满篇的照猫画虎、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式的写作,让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因而谈不上写出优秀的作文。正在我们为此而寝食难安的时候,国家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我们就可以以它为指南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摒弃“模式作文”的传授,组织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作文返朴归真。并使他们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活动。

英国教学家洛克曾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著名教育家皮亚杰又说:“所有潜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小学作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兴趣培养,从心理上调动学生作文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这样我们提出“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项研究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立足个体成长,努力探索作文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而让学生 “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有所创新。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践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一定要与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作文兴趣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与各种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掘兴趣,发展个性。

4、“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研究的内容

写作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写好一篇作文,除了有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来源的材料之外,还需要有浓厚的写作兴趣。那怎能激发写作兴趣呢?因此,根据本校实际,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围绕这一主课题,我们还设定了以下八个子课题: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写好观察日记。

2、培养学生参观、记录的兴趣,写好参观记录的一系列作文。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比赛的兴趣,写好比赛纪实作文。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写好劳动实践作文。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购物实践活动兴趣,写好自我体验的作文。

6、培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兴趣,写好调查实践作文。

7、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兴趣,写好读书笔记。

8、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方案的理论化

1、准备阶段

听传达,学理论,明确课题意识,制定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及组员,形成完整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按计划开展研究实施方案,并进行搜集和积累有关资料,组织实践研究的教师上公开课,开展相互听课,共同研讨活动。

3、总结阶段

整理实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迎接专家鉴定,结束第一轮课题研究。

(二)具体实施过程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高平素、洪敏捷。

2、明确阶段目标。我校“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课题得到镇教联校的批准,在专家课题组和学校领导的潜心指导下,我们把开展教育科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新一轮课程标准的理念,靠兴趣吸引,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

3、注入“源头活水”。我们是一所乡镇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有限。但是,学校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学校、家庭、社会三线齐上,通过阅读、欣赏、参观、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生活。我校每年利用 “六一儿童节”“教师节”、“ 国庆节”、“中秋节”“元旦”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或举办歌咏、演讲比赛,或举办手工制作、书画展览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学生十分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使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4、突出研究重点。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是如何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在研究中,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做到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 —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着重写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把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作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5、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围绕上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的着力点,我们写作训练时,尽量少用命题作文,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真实表达”,再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赏一赏的方式,达到“活动——写作—— 互评——体会”的良性互动。切实培养全体学生写作兴趣。评改适宜,赏识个性。如果老师能给以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教师只有学会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说实在话,有时学生作文,某些教师拿上来一看就头痛:错别字一大堆,更别说语句通顺、词句优美了。可静下心来细细一看,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再加以认真批改指导,一篇篇好作文便渐渐产生。

6、搭建展示平台。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我们觉得仅仅班内交流、评赏是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的更大的的舞台。

(1)开展语文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2)、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3)、设计语文手抄小报。

(4)、活跃师生课余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热爱生活。因此,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如美化校园、观察植物、决战篮球、

拔河比赛等。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5)、开辟班级“学习园地”。我们的班级“学习园地”,其实就是各班教室里的黑板报。因为在这块黑板报上,有学生们工整的字体,有趣的故事,感人的心得,社会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等等。学生们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自己,学习同伴;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他们在几平方米的希望园地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5)合理利用“红领巾广播室”。学校每周五次通过“红领巾广播室”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效果十分明显。

7、提倡教师“下水”。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基本不写文章,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我们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写文章,不仅可以体味作文甘苦,不会对学生过分苛求和指责。还能体会写作得失,指导学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语中的,批改学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导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三)研究结题阶段

在开展作文兴趣培养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注意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认真总结学生生活源泉与作文兴趣培养的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学生作文兴趣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课题组每一位成员至少拿出了一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

六、实验研究的成效: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实施“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师生作品在镇、县、市大赛中多次得奖。

(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几个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四)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画册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办手抄报,给习作配插图,习作内容表演,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闪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喜的创造力。

(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生的作文水平。我校语文教师在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和教案,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七、实验研究的思考和设想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兴趣作文的途径。生活是作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经验是: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三是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实记录上,只有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夯实想象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彰显个性是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之一。

1、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既熟悉又有感情,内容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往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

2、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真挚是个性化作文的内涵。作文要写出个性,首先就是要敢于说真话,真实地写人记事,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和生活,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真实想法。抒写真切的生命体验、感受、感悟。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唯其如此,才能使文章增加厚度,展现出亮丽的个性光彩。

3、立意新奇在于思维。因此,在作文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存同求异,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一篇篇富具想象力的作文来。

(三)体现生活,洋溢趣味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方式。

以赏析为主,体验成功乐趣。①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总是给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习作园地”中进行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多得到些认同,少感受些失落。②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2、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勿庸置疑,我们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研究”的课题已与新课程一同上路了。我们会继续整合、提高,使孩子们的作文更富有童真、童趣,使千万朵花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更加怒放!

第二篇:“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培养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实践研究》,经审定,同意该课题立项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规划课题《构建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的子课题。自课题申报以来,在上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及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课题组成员认真落实课题研究计划,积极开展课题研究,经过课题组成员三年多的克难攻坚,本课题研究已初见成效。现对研究过程中的方法、措施、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汇报如下:

一、理论依据 ㈠课程标准要求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同时对"课外阅读"一项作了明确要求:“课外阅读应有一定量的要求。小学

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㈡理论基础

1.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兴趣是内发性的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他感到索然寡味,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哪里还有心思去作进一步的攀登。

2.教育心理学认为:阅读是一种由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心理活动。阅读活动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进行判断、推想,体验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特别指出了兴趣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兴趣的多方面性”构成了儿童意识活动的内在动力。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有重要的意义。以现代认知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本课题研究力求使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具有实效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目标:

㈠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㈡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

㈢通过研究,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研究并形成一定的培养课内外阅读兴趣的指导策略,使“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课改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三、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我们将组织参研教师,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通过实证分析和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以取得研究的实际效益。

㈠调查法: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调查等方法,对目前本校学生阅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㈡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内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㈢行动研究法: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为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㈣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在各个实施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进行回溯、追因,对研究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及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尝试改进,及时总结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策略和经验,及时总结出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提升理论思考,揭示实践运用的规律性。

四、研究的基本过程、实施过程:

课题开始,我们先对研究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们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们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㈠立足课堂,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1.立足课堂教学,引发课外阅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介,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联的读物内容,也可以常常利用课文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做法使人体会到,应用“兴趣”和“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学生的心扉,去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愿望,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每周五下午的校本课程我们打破年龄和班级的阅读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选报阅读小组,如:科技营、艺术殿堂、体育视窗、童话书屋等。在主题阅读班级里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阅读实践活动。

以评促读,激发阅读兴趣。我们定期表彰“阅读小状元”及“书香家庭”,并把获奖家庭、学生的读书心得、写作成果定期刊登在学校校刊《童言童语》上,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热情,对学生坚持阅读起到助动和促进作用。

2.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老师们在课堂上注重了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⑴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⑵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⑶指导学生学会积累。“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真正意义上的读书,还要学会思考、分析,学会积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背诵精彩片段、摘抄好词妙句、作批注、写读后感。

⑷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 。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3.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读好书”

⑴读经典、美文陶冶情操。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⑵优秀读物,师生共享。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各年级每学期都推荐两到三本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供学生进行阅读,并设置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师生读书、聊书,让好书提高老师的文化修养,让好书打开学生美好而又人道的感受世界,激发学生心中善良的、温柔的一面。

⑶开设了“百味书屋”大讲堂,由学校分管的行政每学期给全校学生上4节大阅读课,向学生传授阅读的方法,讲述名人阅读的故事,介绍推荐优秀书目,让学生从心中的偶像或榜样中得到启示,促进学生养成读好书的习惯。

㈡环境熏陶,为阅读提供良好的氛围

为了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和环境,学校的面积虽不大,但我们努力在“小而精”上作文章。学校先后花上万数的钱,美化校园走廊,建好古诗墙、经典长廊,实现让墙壁“说话”,让走廊“育人”的魅力。真正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真正让一面面墙壁,一条条走廊成为一幅幅“主体的画”,“无声的诗”。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行为规范提示、花草树木简介、围墙、橱窗中的读书内容展示、楼梯、走廊读书标语的张贴、各处室玲琅满目的有关读书的布置,以及随处可以听到的悦耳的读书声,无不使你沉浸在特有的书香氛围之中。

㈢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

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们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们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

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们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们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

《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们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

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㈣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活动引领阅读,激发阅读

1.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一学期准备1~2次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介绍自己所读书目,读书收获,读书方法,讨论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推广成功的读书经验。在交流中指导,另外设置阅报栏,读书卡、手抄报展板,朗诵台等,可供学生读书展示的舞台,让交流无处不在。

2.结合重大节日等开展主题阅读。每年的节日很多,我们将读书活动融于节日之中,开展大量主题阅读,如“中秋文化、元旦文化、重阳文化„„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这些节日,同时使这些节日过得更有意义,更使学生的作文不再是无源之水,而变得洋洋洒洒,信手拈来。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从来不知道这节日中还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那些美丽的传说,有趣的风俗,特色小吃,真是太有意思了„„

3.开展各类读书展示活动,激励学生向往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许,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拓宽阅读渠道,丰富内容,灵活形式,在教学中我们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感受大阅读的魅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积淀丰厚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⑴写好读书日记

“记”是读的深化,所以要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基本写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不拘一格,灵活形式,设计各具特色的读书笔记,让读书笔记成为学生自由吸收和创造的快乐天地。

⑵创办阅读手抄报

栏目有介绍读书方法的“阅读金钥匙”,介绍学生读书随笔的“心语”,推荐优秀书目或文章的“热荐”,以及发表学生优秀习作的“小荷初露”等。主要以学生的口吻,刊载学生的文章,尽管稚嫩,但对学生是一种激励,也最受孩子们喜欢。以“读书有感”为主打板块,刊载学生的读后心得。再配以“好书荐台”、“我的读书趣事”和短小精悍的“名人读书故事”、“读书名言集锦”等板块。

⑶举办摘抄展览

教师指导学生把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在不能剪贴的情况下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取名为“采蜜本”)摘抄下来,每周在班上交流展评,比谁摘录的句段精彩,有价值。既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学生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奋起直追,达到优生更好,后进生尽力赶上两全其美的效果。

⑷编办班级黑板报

学生将阅读所得以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形式展示出来,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设计栏目编排版面,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点,使黑板报异彩纷呈,各具特色,每半个月更换一次。

此外,还可以开展故事会、读书报告会以及诵经擂台赛、古诗诵读赛、成语接龙赛等活动形式,使读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因此,我们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走出课本,走出“小课堂”,带领学生走进“大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研究成果 ㈠学生方面

1.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阅读空间,掌握了多种自主阅读方法,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去,产生了良好的阅读效果,在学生读完之后,他们的收获,他们的情感又能在阅读小组中与同龄人交流,他们的自我学习价值得以体现,这反过来又促进了他们的再次阅读。再加上我们经常组织开展故事会,朗诵比赛等有趣的活动,所以,这一课题的开展使得学生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中也形成了人人都阅读,人人都乐读的良好氛围。

2.通过反复的指导和课内外的巩固,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朗读和背诵的习惯;勾、画、圈、点、批,以笔助思的习惯;品词评句的习惯;善于联系的习惯;想象

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终身学习都大有好处。

3.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学生掌握了许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将阅读与讲述、画图画、表演、思考、比较、写作相结合的读书方法;会记眉批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会写读后感。运用这些读书方法,学生就能更好地投入到阅读中去。

㈡教师方面

经过指导与实践,教师走出了以往的阅读教学误区:注重数量,忽视质量;指令性太多,自由性太少;注重过程,忽略结果;流于形式,忽略实质;放羊式朗读太多,指导性朗读太少,旧的阅读教学观念有所转变,大力倡导自主阅读教学,使得阅读教学得到优化。

六、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㈠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们一直思索的问题。

㈡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㈢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们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们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我们作为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因为我们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倡导读书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张立:《满校书迷——我校营造书香校园的探索之路》,《小学语文教师》2006.7-8。 3.陈中杰:《让书籍滋养孩子的生命》,《小学语文教师》2006.7-8。 4.《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例谈》《教育评论》,2000年第5期。 5.《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

6.朱永新:《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2006.7-8。

第三篇: 作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作文研究结题报告

评改互动,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第二实验小学 李丹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

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所以我们思考,能不能把原来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一变,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的评改能力,教师给予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可见”评改是“教”的重要活动,“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评改则是为达到学生将来能够独立自改,激发他们作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因此,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是小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能力的培养。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作文教学的理念:“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根据以上要求,我们预期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学会自己修改草稿,并能发现文章存在的问题。

三、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一)学生当前情况调查

学生当前的局面是:学生对作文总是写完了事,而老师批改学生作文却忙得“不亦乐乎”,老师们精批细改,点面俱到,但大多学生接到批改后的作文本只“瞥一下分数”就丢在一边,教师的辛苦工作成了“无用功”。作文本从上交给老师到批完发放给学生,最快也得一周时间,而此时学生写完文章时的那种企盼评价的热情早已冷却,对发放下来的作文本,大部分学生只是看看分数,有的甚至连本子都懒得翻开!老师的辛劳,大多付之东流;二是改评内容大而空,且多有雷同。有的老师在改评作文时,评语常常是那几个有关“主题”、“中心”、“结构”、“语言”的术语在打转,千篇一律;在讲评作文时,总是审题、立意、切题那一套,别无他事。三是学生对作文课本身没有兴趣。

根据以上的学生实际,很有必要针对具体问题来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施计划 主要采用教学实践方法。通过在班级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批自改和学生互批互改相结合的形式,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逐步培养学生自批、互批地良好习惯,使学生能自觉地又心情愉快地参与到作文批改当中,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作文的主人,最终实现:学生自能作文,自能修改、欣赏、评价自己的作文和他人的作文,从而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教给学生批改内容和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鉴别能力, 教师把评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由同学自评、互评或小组合作评改,并订出评改要求,一条一条地落实。在教学中主要指导学生修改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1 、看作文的格式是否正确。打开作文一看正确,便写上评语:此文格式正确。

2 、看卷面是否整洁。若学生评改到别人的卷面不整洁,反省自己就不能潦草了。若学生评改到整洁的卷面时,自己心中也就有了榜样。 3 、看是否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避免一逗到底的状况。 4 、看错别字有多少。要将错别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增长了学生辨别错别字的能力。

5 、找出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哪里,对于拿不准的句子,搞流水作业。

6 、看作文中心是否鲜明?是否集中?魏老师以一两篇例文指导学生怎样辨别作文的中心是否鲜明和集中。 7 、看语言是否简练、准确。

8 、看表达方式是否符合作文写作、指导的要求。如:记叙文,是否做到了以记叙为主,老师要求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作者是否将其结合。

9 、看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否清晰,开头和结尾是否相互照应,过渡是否自然。

10 、看文章的造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真实。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再提出是否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二、明确批改的方法

(1)、分清眉批和尾批。眉批主要针对习作中的局部性优缺点给与简明扼要,具有针对性地批注。尾批主要针对整篇习作,根据本次习作的重点,写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指导性的,富有鼓励性的评语。

(2)、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批自改,首先要教给学生批改的方法。如:批、注、勾、画、增、删、改、换、调等常用的修改方法。

(3)、介绍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修改符号,长期坚持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培养学生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三、逐步增加修改难度

在四年级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对文章片段的修改。因为一个片断,篇幅小,内容单一,便于学生自改练习,也是初学作文的学习规律。修改的重点是让学生养成读一读的习惯。看看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句子表达是否准确等。主要是修改符号的熟练运用的过程。

在学生基本掌握片段的修改后,

五、六年级以引导学生进行全文修改。在教学时,首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习作要求,明确作文选材,叙述顺序,各部分的详略等。接着将班级里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出来,大家共同修改,在各抒己见的同时,借鉴范文的优点,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可和例文作者进行交流。学生通过朗读容易发现作文中的词句毛病。让学生边读边听边想边修改,调动了多种 感官参与,促进了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学生每读一遍,都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让学生分析比较,具体看到修改的过程,直接感知修改的方法。另外,在评语的运用上以鼓励为主导,建议为辅的方式,建立互评的积极性。

四、评改后的示范

学生评改完后,将作文上交教师打分,教师对写作以及评改进行总结,并根据作文评改记录进行作文讲评。教师挑出本次习作的佳作,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或由习作者本人在全班朗读,大家共同欣赏,评论,取长补短。在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及时反馈,努力发现其闪光点加以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几次的记录比较发现,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有一定水平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的促进和提高。以下是五年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学期末语文考试作文成绩对比统计

篇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例文

“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

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在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促进的。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材料、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作文教学,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的教师常把同是语文教学整体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教学就是单纯的阅读指导课,写作就是单纯的写作,二者互不相干。大多数阅读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置

上都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方面进行,却少见有明确指向作文教学的目标。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只是在量上有所要求和行动,没有质的改变,没有从阅读向写作迁移的明确要求。由于课时的限制,只能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写日记、随笔、周记等。因为部分中学生自觉性不强,学生未必认真完成。同时也由于是课外的练笔,教师也未能从心理上、行动上把这些练笔纳入学校和教师的教学计划。师生随意布置随意写,无计划可言。相当多的教师没有作文教学的长、中、短期计划目标,想写啥就写啥,没有系统的训练,大多数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作文技巧单一陈旧。作文成了师生头疼的―老大难‖问题。学生写作不能充分得到训练,看到作文题目口咬笔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的现象很普遍。

2009年6月我校语文组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成功申报了省级课题―以读促写,有效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研究‖,及时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行为,这使得我们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有了新的思考,于是结合实际,我们尝试了一些作法,提出了本课题。

二、课题提出的意义

1、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讲,―以读促写‖的实施策略符合新课标所倡导的―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理念,体现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关系;注重全面发展、彰显个性的目标观;讲求探索质疑、双向互动的学习观;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可充分发挥其主体

作用;整合课程资源,可实现经典阅读与时尚阅读的融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融合,开阔阅读视野,树立大语文观。

2、应用价值

本课题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通过研究―读写结合‖的各种方法、途径和模式,可以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效率。―读写结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把读和写自觉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一定的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双方互动的情景和途径,让学习者带有较强的功利性目的的去进行阅读欣赏、写作技巧分析、初理各种现存的语言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读写魅力的生产过程。进而由被动转到主动,把读的过程转换为写的过程,把写的体验再融入新一轮的阅读活动中。通过把阅读和写作变为一种双方互动的过程,达到阅读和写作的有机合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良性循环。通过实施策略研究可以探索一套整合课程资源,轻负高效的读写教学途径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唐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读对写的支撑。宋末元初程端礼提出―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也说过:―阅读为作文提供了知识和技能‖,―多读多写是写好文章的?诀窍‘。这个?读‘,首先靠的是阅读课。‖揭示了读写关系的统一性。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发表专著对读写 结合进行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认为:―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他曾提出的7条―读写对应规律‖,为学生的读写紧密结合训练创造条件,使读写之间的―学

习迁移‖更具有稳定的性质。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四、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一)概念的界定

用阅读教学带动写作训练,是以阅读为起点,以写作为终点的认识世界和自我、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锻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课题实施策略是以已有的读写一体化的理论与经验为借鉴,对操作层面的读写结合作出一种扬弃与整合而发展成的一种全新意义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使之覆盖到语文教学的多个层面,使学生写作方面逐步实现由积累到借鉴到拓展到独创的提升。

(二)研究内容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讨新形势下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变学习方式,重新进行课时的调配,开足开好阅读欣赏课,改变传统的作文课的形式,逐渐形成新型的教学模式。

1、研究有关―读写结合‖的有效教学理论。

2、研究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状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

3、研究各个阶段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交接点。

4、研究新型有效阅读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切实可行的多种课型。

五、课题研究思想及目标

(一)课题研究思想

对读写相结合的研究,由以阅读和写作的自然结合型到读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辅相成型,最后到以读促写型,认识逐渐全面、深化。

我们的研究既是寻求培养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所需要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方法和策略,又是寻求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一种尝试。希望借助于本课题的研究,引起广大师生对语文教育活动中的创新教育的重视。教师的教学要创新,学生的学习要创新,在师生互动的创新中把语文学习变成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达到师生能力的双向综合提升。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旨在把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引入到理想的阅读教学中去,从而把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时,将写作意识贯穿于课文的教学之中,小到分析词句或材料,大到分析文章主旨、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都不忘写作的指导,指导学生思考―如何与写作联系‖、―如何迁移、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为己所用‖;在写作教学时,结合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所学得的知识与技巧融入到写作与评改中,把所阅读的文章变成―源头活水‖。

1、总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思维的迁移和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篇三:“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淮阴师院附小 丁素芬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原因 1.基于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文章之所以不吸引读者,就是因为作文中缺乏真实的描写,真实的情感。 语文教师对习作的训练往往缺少整体性和系列性,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强的随意性,从而使作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学生怕写,老师怕教的问题突出。因此,提高小学生作文兴趣,让他们体验作文的快乐;尝试构建体验性作文训练模式,加强小学作文的整体性与序列化,让作文真正成为一件快乐的事,让学生在习作中提高表达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基于学生一生发展的需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课题。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从人的发展的高度来开展作文真实性研究,在作文中寻求学生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基于学校作文教学特色创建的需要

我校近年来重视作文教学,简中兰老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挖掘学生的习作广度和深度,在全国、省、市级的习作教学比赛中获得好成绩,撰写的多篇习作教学论文获奖或发表,主持的市级课题《引进竞争机制,激发作文潜能》也顺利结题;张媛老师深入习作目标的研究,并以此作为华东师大的硕士毕业论文选题;丁素芬、张芃、张竹芳等一批老师重视日常习作的教学与积累,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还有很多青年教师开展了习作小课题研究,对作文教学的内容、方法指导、评价机制等均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校

的作文教学渐渐形成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课题,能使以往学校的作文科研成果得以推广和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1.关键词一:“体验”。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它强调亲身经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是伴随实践产生的真情实感。 2.关键词二:“体验性作文教学”。体验性作文教学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作文教学模式而言。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弊端较多,常常驱使学生为“无米之炊”;而体验式作文教学以《课程标准》中有关作文的要求为目标,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作文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迁移感受,培养想象与思考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体验式作文教学注重为学生创造激发真实生活体验的作文情境,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使作文写作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的外在表达。作文不再痛苦,不再虚假,教学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筛选、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构建一个和谐的作文体系。

3.核心语:“体验式作文教学研究”。是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遵循体验性教学的理念,运用体验性作文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形成思考,抒写真实的生活感悟,表达真实的情感体验,完成个性化作文写作;并从教学中总结出经验得失,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不断完善教学,总结出一套健康合理的体验式作文教学方法,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践与体验是学生获得学习知识和技能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讲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喜欢作文、乐于写作的情感,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

2.文学创作的萌芽理论

虽然小学生的写作不能和作家的文学创作等同起来,但这并不否认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的写作可以看作是文学创作的萌芽阶段。若没有生活的积累,就没有习作的内容,我们的一切习作训练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和内容,才为我们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

供了可能。因此,我们提出的情景体验性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小学生是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3.新课标的理论

新课标为“体验性作文”的教学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三至六年级提出的写作要求是:关心周围的人、事、物,逐步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及时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感;写熟悉的人、事、物,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能依据生活和知识的积累展开想象,使文章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4.语文即生活的理论

我国一代宗师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强调生命的历程即体验的过程。作文是学生真实情感的再现,个体内在的感受体验,这些情景的再现,和体验的过程都离不开生活,那么作文就应该是学生生命在生活中体验和成长的过程。

四、研究对象及目标

研究对象:一至六年级六个实验班学生。

研究目标:旨在通过对低、中、高年段学生生活内容、作文情况的了解和研究,初步探索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让小学生的习作从被动、无奈走向主动和快乐,尽显童心童语,童真童趣,使作文成为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成为师生有趣的快乐体验,从而彻底改变“教师怕教

作文,学生怕写作文”的被动局面,并努力将作文教学创建为学校的一个特色。

五、研究方法及主要措施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关文章资料,了解先行者进行作文教学的经验与体会,了解体验式作文教学的一般特点及所遵循的原则与规律,为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调查问卷法——了解学生自己对体验式作文的认识; 3.行动研究法——根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平台,脚踏实地地进行教学实践,并根据教学效果及时反思,继续深入研究;

4.个案研究法——通过部分学生体验式作文写作的个案研究,总结出教学的一般规律;

5.经验总结法——运用该方法对体验式作文教学的策略、及评估体系进行研究。

研究措施:

1.我们严格以“务实、精干、敬业、敢创”为基准选拔课题攻关小组成员。全体成员均为师德纯、师风正、勤学习、善反思、肯钻研、有闯劲、观念相对较新、能力相对较强、业务相对较精、能吃苦耐劳的研究型教师。

2.课题组定期举行学习与交流制度。课题组每月一次集中学习,举办经验交流研讨会,观摩课。每月举行一次课题研究论坛,进行实验结果的调查分析和个案研究,搜集了各班实验情况的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并及时 对相关实验班级提出改进意见。积极推进理论知识的快速更新,层层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

3.调查研究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兴趣、习惯、作文课的满意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等。通过问卷调查,抽样学生作文簿、读书笔记、日记等办法写“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的阶段分析报告,以便更好地开展研究。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体验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引导学生在常规的作文教学课上体验、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体验群体交往生活,体验家庭亲情生活,体验社区实践生活。 5.搭建多个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成功与不足。充分利用校刊、班级周报、文学社社刊、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布置中设置作文角、淮安广播(电视)台、七彩语文、快乐作文小记者栏目、凤凰语文论中的投稿专区等阵地,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以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开展各种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6.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作文创设体验情景的探索研究,建构体验性作文教学模式——体验——交流——习作——讲评。

六、实施过程

课题研究从2009年9月至今开展了两年,我们课题组老师和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围绕《小学生体验性作文教学研究》这一主题,选择切入点,通过培养兴趣、提高能力、表达真实感受来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两年来,从老师们的交流,课题的研讨会和老师们的实验资料来看,几个实验班的同学对于习作的兴趣有了很大有大的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写作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实验班老师的在习作教学兴趣、理论、方法上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下面从四个方面对本课题的实验过程作如下总结:

(一)从活动中丰富体验,寻找习作的“源”

学生怕写作文,写假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太少了。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与社会的接触比较少,积累的素材自然不多。因此,设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组织与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是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1.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抓住日常素材。

学校每年都组织主题系列活动,如“红五月”赛歌会、“雏鹰争章”活动、广播操比赛、超级小歌手、舞林大赛等。各学科、各年级也会组织一些小型活动,读书交流会、书写比赛、文明礼仪伴我行、故事会、跳蚤市场等均是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大大小小的日常活动,都是宝贵的机会,参与这些活动,对学生来说,定能收获一份独有的快乐。在超级小歌手大赛中,我们班的郑天一同学一路过关斩将,进入了决赛。可就在决赛那天,他因为过于紧张,发挥不理想,他流下了难过的泪水。之后,他写了关于这次比赛的系列习作,孩子通过一次活动,成长了许多,真实的体验加上真挚的情感,也使习作异常打动人。跳蚤市场是孩子们最爱参加的活动,学校举行过很多次这样的活动,孩子们的热情有增无减,在活动中的表现越来越有创意。这学期的跳蚤活动,我们班的孩子准备充分,活动前的人员组合、物品准备、广告设计、商品价格全部到位,孩子们在活动中都过足了买卖瘾。活动之后,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疯狂跳蚤》《跳蚤市场,跳跳跳!》《不差钱》《快乐跳蚤节》《我挣钱啦!》《唉,不容易!》等佳作。

2.敢于放手班级活动,积累特色素材。

班级活动是班级每位同学共同参与的活动,班级活动通常由老师或班委组织 策划,同学们按要求参与活动,常常表现被动性。有的班级活动较少,只有在儿童节、元旦节等重大的节日中才组织活动,学生的体验不多,习作的素材也显得单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惜时间多组织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活动热情,并能舍得放手,给学生大量的自主策划活动的机会,让班级活动由一年几次转化为日常行为。秋天来了,大自然发生了很多变化,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中的变化,布置学生采集树叶,做有创意的叶贴画。学生对画很感兴趣,热情高涨,在观察自然、挑选树叶、创作贴画的过程中,对知名的、不知名的多种树叶有了细致的了解,采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创作时的构想、过

第四篇:《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东升镇太平小学语文课题组

成果摘要:

总优势:本项目研究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进行开放式、个性化、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兴趣提供了条件,是教与学的大改革。

1、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为创新的课堂教学。通过开拓创新的课堂教学,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改革的观念,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学习的乐园。重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意识的研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主动地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把生活中所遇到的人和事写下来,使作文生活化。

2、教师的教活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激发兴趣,注重教法的新颖性;创设情景,创造认识的冲突性;反馈调控,突出教与学的针对性;体验成功,强化求知的进取性;民主合作,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性。逐步营造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3、学生的学活了。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发表意见。逐步形成了独立活动、集体讨论、小组活动、动手操作有机地结合。使学生能 勇于质疑、释疑,善于发现规律,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大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课延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创新的课延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能力、动手制作和创新能力。

5、学生们一方面实现了“厌倦写作”到“主动参与写作”的转变;另一方面又实现了“无话可写、无事可记”到“言之不尽、言之有物”的转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校语文科组一直在对作文教学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并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既要突出主题,又要围绕中心富有教育意义”的作文教学思想指引下,我们的作文教学侧重在写作技巧、写作方法、思想升华的指导上,致使不少学生作文兴趣乏然,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作文语言满纸的政治化,作文形式满篇的照猫画虎、千篇一律。“依样画葫芦”式的写作,让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因而谈不上写出优秀的作文。正在我们为此而寝食难安的时候,国家教育部出台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因此,我们就可以以它为指南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从根本上摒弃“模式作文”的传授,组织实践活动,发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作文返朴归真。并使他们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活动。

英国教学家洛克曾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做的事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着名教育家皮亚杰又说:“所有潜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小学作文教学是对小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兴趣培养,从心理上调动学生作文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激发兴趣,从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这样我们提出“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项研究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针,以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写作心理的一般规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本,立足个体成长,努力探索作文兴趣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及评价标准,进而让学生 “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兴趣,有所创新。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践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一定要与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作文兴趣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兴趣与各种写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掘兴趣,发展个性。

4、“创造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必须贯穿整个作文兴趣培养的始终。

5、“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6、“实用性”原则:在研究中教师注重了学生阅读、积累、表达兴趣及习惯的养成,不是纸上谈兵似的传授,而是引导学生把阅读、作文当作一种需要并能终身受益的能力去培养。

四、研究的内容

作文训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生写好一篇作文,除了有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来源的材料之外,还需要有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写作活动,作文的效果就会一次比一次好,如果学生没有写作兴趣,硬性要求学生完成写作内容,只会使他们产生抵触的情绪,只是在老师的监督下才勉强完成,那怎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因此,根据本校实际,提出“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围绕这一主课题,我们还设定了以下八个子课题:

1、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事物的兴趣,写好观察日记。

2、培养学生参观、记录的兴趣,写好参观记录的一系列作文。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比赛的兴趣,写好比赛纪实作文。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兴趣,写好劳动实践作文。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购物实践活动兴趣,写好自我体验的作文。

6、培养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兴趣,写好调查实践作文。

7、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读书活动的兴趣,写好读书笔记。

8、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写好想象作文。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方案的理论化

1、准备阶段(2004年9月至2004年10月)

听传达,学理论,明确课题意识,制定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责任人及组员,形成完整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4年11月至2006年7月)

按计划开展研究实施方案,并进行搜集和积累有关资料,组织实践研究的教师上公开课,开展相互听课,共同研讨活动。

3、总结阶段(2006年8月至2006年10月)

整理实验资料,撰写实验报告、论文,迎接专家鉴定,结束第一轮课题研究。

(二)具体实施过程(2004年11月至2006年7月)

1、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黄国添、谭业帮、梁润兴、余润林、郑炳福、刘志美、吴伟萍、张影梅、吴培叶、林慧兰等10人。

2、明确阶段目标。 2003年4月,我校“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研究”课题得到镇教科文卫办的批准,在专家课题组和学校领导的潜心指导下,我们把开展教育科研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新一轮课程标准的理念,靠兴趣吸引,引导学生愿写、乐写、会写。具体来说,在围绕八个子课题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确定这样的训练目标:

一、二年级学生侧重口头作文训练,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明白生活与表达的联系,写好观察日记;

三、四年级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践,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写作,传授写作基本技巧,注意区分借鉴、模仿与抄袭的不同;

五、六年级学生侧重创新能力的指导,培养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表现生活的个性化情感。

3、注入“源头活水”。我们是城郊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条件非常有限。但是,学校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做了大量工作: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学校、家庭、社会三线齐上,通过阅读、欣赏、参观、实践等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生活。我校每年利用“3.5”“6.1”“7.1”“9.10”“10.1”“元旦”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活动,或举办歌咏、演讲比赛,或举办手工制作、书画展览,或举办文艺活动汇演、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学生十分乐意参加,既丰富了学生学校生活,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又为其写作提供了素材。阅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学校辟有专门的图书室,派专人管理。各年级拿出一课时开设阅读课,学生从中获得了很多课堂以外的知识,也为写作积累了不少词汇。学校还组织学生到工厂、企业、单位进行社会调查、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了解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参与生活、感知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4、突出研究重点。我们认为这一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是如何促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作文完全是出于一种需要。没有书面表达的需要,就不可能有书面的表达。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设一种书面表达需要的情境,包括组织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包括假设的某种需要的情境。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教师不要因希望提高学生的某一篇作文水平而“拔苗助长”,或者“越俎代庖”。学生也不要怕写不好作文、完不成作文而“找窍门”,指望别人辅导,或者摘抄别人的文章。真实就是说真话,写真话,真心真意,真情实感。在研究中,我们努力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做到求真--童真、童趣、童语;求实--有实在的内容,不空洞,讲实话,讲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求活- -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写自己最想写的,用自己最方便的形式写;求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着重写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把求真、求实、求活、求新作为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5、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围绕上述“需要、自主、真实、创新”的着力点,我们写作训练时,尽量少用命题作文,教师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致观察,用心感悟,真实表达”,再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赏一赏的方式,达到“活动--写作-- 互评--体会”的良性互动。切实培养全体学生写作兴趣。评改适宜,赏识个性,这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之

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批改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一种评价,一种认可。学生写完作文,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老师的批改。如果老师能给以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可是,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教师只有学会赏识学生,才能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个性,唤起学生主动写、积极写的热情。说实在话,有时学生作文,某些教师拿上来一看就头痛:错别字一大堆,更别说语句通顺、词句优美了。可静下心来细细一看,也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再加以认真批改指导,一篇篇好作文便渐渐产生。

6、搭建展示平台。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是一种长效的兴奋剂。而激发学生的写作

成就感,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我们觉得仅仅班内交流、评赏是不够的,还必须为学生搭建起展示才华的更大的的舞台。

(1)开展语文活动周。开展课题研究这几年,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其中语文活动周就是我校语文课题组每年一次的保留节目。语文活动周的活动有以下几个:

①开展周记评比活动。三至六年级的学生每周一记,是我校语文课题组一直坚持的良好习惯。每年的十月份,我校课题组就会组织全校学生进行“我的周记”评比活动,历年来评出了上百篇优秀周记,如黄柳瑶、梁晴茵、吴君如、郑海欣、陈灏等同学,就曾在周记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如今,仔细阅读学生交上来的周记,我们能够从中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信心,一颗颗童心跃然纸上,是我们课题研究取得成果的最好证明。

②组织社会调查活动。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乘着“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东风,我们组织全校学生开展了趣味盎然的社会调查活动。如:我们曾组织学生到东升水厂、水电局、环保局等企、事业单位去调查,写出了许多不俗的调查报告,在东升镇甚至市、省“青少年科技创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区取得了几席之位。

③举办学生书法比赛。一直以来,学生书写不够整洁,直接影响了作文的质量。为了彻底改变学生这一陋习,近几年我们开办了书法兴趣小组,还定期举办学生书法比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挖掘他们对语文、对作文的兴趣。在书法比赛中,教师们也会和学生同台竞技,即席挥毫,展示书法的魅力。比赛结束,获奖的师生都会受到奖励,其书法作品也会在学校的书法专栏中张贴,以供全校师生学习。一年多以来,学生书写情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们的课题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④设计语文手抄小报。这是语文活动周必不可少的项目之一。从定主题,到选材、设计、抄写,学生们每一步都在认真、谨慎地走着,就像他们自己在作文中的进步一样,艰难,但是快乐。设计一份高质量的手抄小报,通常至少要一个星期。这份小小的手抄报凝聚了他们收集的资料、精心的设计、整洁的字体、生动的句子,深情的文字。设计小报的过程,让他们收获了成功,体验到了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兴趣。当手抄小报在校园的橱窗里张贴出来的时候,它们就成了学生们共同的“学习园地”。

⑤活跃师生课余生活。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让他们热爱生活。因此,在严谨的课堂学习之余,我们还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课余活动,如美化校园、观察植物、决战篮球、拔河比赛、废品回收等。这些活动,既帮助学生劳逸结合,又引导他们热爱生活,还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可谓一举多得。

(2)开辟班级“学习园地”。我们的班级“学习园地”,其实就是各班教室里的黑板报。因为在这块黑板报上,有学生们工整的字体,有趣的故事,感人的心得,社会的经验和科学的知识等等。学生们在学习园地中展示自己,学习同伴;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他们在几平方米的希望园地中,播下了文学的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3) 开通“校园网站”。2004年5月16日,学校开通了校园网站。站长是杜科桥校长。两年多以来,网上刊载学生习作数百篇,文章选刊体现激励性,只要学生作文有特色,有闪光点,有趣味性,我们都把它刊登出来,并有指导老师用简短评语指出特色、凸现个性。近两年来,有数万人次浏览网站,有来自镇区其他学校的师生加入我们的展示交流行列。

(4)合理利用“红领巾广播室”。学校每周五次通过“红领巾广播室”广播学生的优秀习作,不定期通过宣传橱窗公布发表学生习作的情况,加大对学生写作的宣传力度,效果十分明显。

7、提倡教师“下水”。如果一个老师自己基本不写文章,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

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的。我们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写文章,不仅可以体味作文甘苦,不会对学生过分苛求和指责。还能体会写作得失,指导学生作文更得法,更能一语中的,批改学生作文更能切中要害。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信任度,使其指导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三)研究结题阶段(2006年8月至2006年10月)

在开展作文兴趣培养实践教学探索中,我们注意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上升到理论,认真总结学生生活源泉与作文兴趣培养的教学经验,在探索中学会反思,创造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经验。特别加强了对学生作文兴趣发展基本规律的研究,对作文教学相关问题和基本问题的探讨,对作文教学基本过程的研究。课题组每一位成员至少拿出了一篇作文教学案例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撰写了一篇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在此基础上,完成结题报告。

六、实验研究的成效: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实施“作文兴趣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师生作品近百篇在镇、市、省及全国大赛中得奖。

(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作文兴趣培养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范了训练过程,使每次的作文写有目标,评有依据,改有方向。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由害怕写作文到乐于写作文;由“空洞无物”到“灵性四射”;作文题材俯首可拾,佳作妙语信手拈来。

(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在这几个学年中,学生通过阅读、记笔记、写日记、办手抄报、作文园地、社会活动等,知识容量大大增加,写作兴趣逐步增长,写作能力日渐提高,并养成了随手记笔记,随时写日记的好习惯,为更好地进行兴趣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利于阅读教学。

(四)发展了学生的多种能力。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学生,使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首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其次,大量的阅读、记读书笔记、写日记、看画册等,发展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办手抄报,给习作配插图,习作内容表演,开发了学生大脑的潜能,闪现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可喜的创造力。

(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以及师生的作文水平。我校语文教师在进行了富有个性的教学活动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和教案,教学科研能力有了整体的提高。

七、实验研究的思考和设想

(一)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兴趣作文的途径。生活是作文的广阔天地,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先丰富其生活。如果学生没有生活经历、感受,教给他们再多的写作技巧,那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的经验是:要想让学生喜爱上作文课,就必须使他们了解生活,热爱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具体来讲,一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要让学生明白写事不一定非要惊天动地的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一样能触发“独特感受”。 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挖掘生活的真谛。三是感悟生活,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真实记录上,只有创新的东西,有新意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是夯实想象力的基础,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创造出新的形象。

(二)彰显个性是作文兴趣培养的方法之一。

1、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既熟悉又有感情,内容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往往能彰显独特的个性,让学生写自己的东西,兴趣自然就来了。

2、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真挚是个性化作文的内涵。作文要写出个性,首先就是要敢于说真话,真实地写人记事,真实地描写社会现实和生活,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看法、真

实想法。抒写真切的生命体验、感受、感悟。抒写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唯其如此,才能使文章增加厚度,展现出亮丽的个性光彩。

3、立意新奇在于思维。因此,在作文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存同求异,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写出一篇篇富具想象力的作文来。

(三)体现生活,洋溢趣味是我们的作文评价方式。

以赏析为主,体验成功乐趣。①多给学生一些自我评价。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我们总是给与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自我展示的机会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习作,一词一句地去寻找自己习作中的闪光点,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在班级中、在“习作园地”中进行自我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多得到些认同,少感受些失落。②多给学生一些赏识评价。我们要在引导学生相互评改时,要以赏识肯定为主,寻找作文中的优点。

八、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生活的真实与文章的价值取向问题。在研究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习作源于生活,真实得没有丝毫水分,但确实没有多大价值,该如何解决?

2、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融合问题。儿童富于想象,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等文章样式。那么,这一类的写作是不是脱离生活,是不是不真实?我们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勿庸置疑,我们的“小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实践研究”的课题已与新课程一同上路了。我们会继续整合、提高,使孩子们的作文更富有童真、童趣,使千万朵花在我们的精心培育下更加怒放!

第五篇:《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初探》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心理学家里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者有自我实现的潜能。教学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形成独立的个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成为真正的独立、鲜明的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课标明确规定: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要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新课标对写作还作了这样的评价建议:“应重视对写作过程、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这些要求的一个主要精神,就是倡导写作的个性化。这表明个性化写作,自由表达是写作的重要策略,也是最能开发创造潜能的学习方式。抓住写作的个性化,加速个性化写作的进程,能迅速提高写作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个性化写作体现在:一是主观感受,即是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感受,不是大家的感受。二是独特的感受,即与别人不同的感受。三是真实的感受,即不是抄袭、编造的感受。

综观我校目前的作文教学,存在最大的问题是作文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文指导泛泛运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方法完成预定的教学计划,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2、滥用固定不变、人云亦云的作文套路来指导写作,造成“一花独放”的无奈局面。

3、采用抹杀个性、无视基础的写作练习,企望提高作文水平,实际上造成了学生作文兴趣的严重丧失。

上述现象,其实质是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由于个性差异,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看法、表述也就带着鲜明的个性特色。作文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写作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南,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使学生作文返朴归真、突出个性化特点。并使他们明白“作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作文”, 作文就是“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的活动。所以,我校教研室申请进行“有效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初探”的课题实验研究,旨在针对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化”问题,探索出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途径与方法,改变作文教学中的被动局面。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总体目标 :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习作教学的深层思考和教育观念的全面提升,能够探索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使学生能够达到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让学生发挥自主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总结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宣传并推广实验研究成果,为社会市场经济培养人才;通过对作文个性化的目标体系、教学途径、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的探索,革新作文教学中被动局面,优化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

2、具体目标

(1)教师角色从“传授者”转向“指导者”,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活动,在作文活动中激发兴趣,培养作文的生存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案预设全面发展,三维目标协调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形式和内容,又有措施和策略。教学活动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

(3)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掌握其基本方法。学生能够把自己感知事物的表象经过提炼写成个性化作文。

(4)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立体思维地评价学生的作文。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因此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探索研究如何将作文训练内容向生活延伸,是实现有效作文教学的主要途径。

2、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激发兴趣。

3、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

4、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有个性地表达。如何让学生真正做到说真话,写真话,表真情,这是作文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四、实验研究的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整个实验研究中,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尽可能多给学生给学生创设表达需要的情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2、真实性原则:写作能力是构成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一定要与之相关的诸如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有效性作文教学纳入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中,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全面的发展,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3、实践性原则: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注重学生作文个性与各种写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发展个性。

4、创造性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写作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必须贯穿整个研究的始终。

5、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重视学生的发展差异性,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活动中探索出适应自身特点的写作习惯和写作模式。在研究中既注重全体学生的稳定发展,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训练,再结合教师的分层指导,学生就能向着自己不同的学习目标发展,使人人有追求成功的动机,个个有品尝成功的喜悦。

五、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自主学习,深化理论素养

课题组要求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一份教学杂志,不断充实、更新实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交流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定期做好阅读摘抄。

2、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有效的作文教学”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有效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能“我手写我心、我口表我意”,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有创意的文章。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课堂教学,深入研究

开展本课题以来,我们致力于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的探寻,以自主作文的基本方式进行教学。每学期开展两次课题研究课的设计、教学实施、反思活动,促进课题实验的开展。

(三)、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发展

开展课题研究,贵在探索,重在实践。为此,实验教师把开展作文课堂教学作为有效的作文教学的突破口,致力于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表真感、述真意,努力写出有真实内容、有独特感受、有个性思想的文章。

1、珍视成果,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绝非易事。为了很好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们努力做到:

(1)及时与学生沟通习作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写作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的事情,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当学生们意识到学好习作的重要以后,积极性自然就提高了,兴趣也会接踵而至。

(2)努力创设新鲜事物。我们知道学生对新鲜事物是十分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将贫乏的事件转化、迁移,使学生有兴趣将事件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3)珍视习作成果。平时我会将学生的优秀之作进行打印并张贴到班级里的“作文园地”里,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另一方面,可作为示范,让其他学生好好学习。

2、丰富生活,积累素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这一作文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素材。而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习作素材很好的挖掘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1)随时向生活索材。如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有的学生在食堂乱倒饭菜,不认真做操等现象。公共汽车上的对话,一堂不同寻常的公开课,考试卷发下来后的复杂心情,上晚自习时教室突然停电后的场面等。写老师、写同学;写大自然的春风、夏雨、秋露、冬雪等。可写人,也可写事;可文字也可作画,可片断也可成文,任其自然。这样便大大的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很好的解决了学胜“无米下锅”的问题。

(2)结合热门话题即兴作文。如玉树地震献爱心,看世博以及学校开展的“感恩伴我成长”、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等等。

(3)写观后感、读后感等。如学了《海伦 凯勒》一文,我要求学生到图书室去借阅《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并让学生写了一篇读书笔记。

(4)开展专题作文。结合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等写作文。如:母亲节这天,我让学生为母亲做一次饭;父亲节时,为父亲洗一次脚;教师节时,让老师露一次笑脸„„并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内心的点点滴滴。

(5)走进自然、走向社会,谈感受。如清明节左右组织学生找春天;节假日布置学生参观家乡的一处景点;星期天布置学生当一回家等等。

有了这些丰富的生活素材,学生在写作文时就不会碰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

3、指导学生进行日积月累 提高学生作文质量是很难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存储不了丰富的语言词句,就谈不上良好的语感、生动流畅的表达;没有积累,就不能在大脑有效存储自然景象、人文景观和人生的历练,就不能积累丰富的体验和习作素材,以致于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没有积累,就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那么怎样促使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抓好积累,厚积薄发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日积月累本。把平时学习中看到的好词好句、优美的段落篇章都记录下来,并要求熟读或者背诵。除了进行日积月累外,要积累更多的习作语言还需做到以下几点:

(1)广泛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教师指导学生要充分地阅读课内外读物。课内外读物可拓展课程时空,它打开学生的视野,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它跨过地域的界碑让学生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现,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充实自我,在读中积淀,在读中丰富自己的语言,在读中领悟写作的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我利用学校图书室,在班级里建立了一个“读书角”,要求每位同学每天至少高效地阅读两篇文章,还适时地利用读报写字课的时间来进行阅读,并且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习作语言,又丰富了写作思维。

(2)熟读或背诵。著名作家路遥,他曾花了一年的时间专门阅读以人民日报为主的报纸,后来才创作了著名的小说《平凡世界》。可见阅读积累对写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之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多品读课文的精彩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词语手册中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我要求学生背诵并加以默写。只要这样长期坚持,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就能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等到用时,自然会涌上笔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4、指导学生写作的基本方法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解剖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称之为“三十法” 。即叙事四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按以事为主结合时序地序交错);状物三法(场面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写人八法(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综合描写,写一事表人,写几事表人,写几个品质表人);开头五法(交代、明意、点题、抒情、抒感);篇章结构六法(先总述后分述,或者相反;先概括后具体,或者相反;先面后点,或者相反;先记叙后抒情,或者相反;夹叙夹议;对比)。在平时的习作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丁老师的“三十法”渗透在作文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叙事、状物、写人、开头、结尾和安排篇章结构的。先安排模仿优秀文章,借鉴新颖的文章结构,除此之外,我还特别强调学生习作时,该如何审题、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使他们养成未成文先成纲的习惯。

5、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批改一直都是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师的“精批细改”如“一江春水”付诸东流。难怪叶老曾说:我当过老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有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作文教学要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因此,我在习作教学中,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修改习作能力和习惯。

(1)张扬个性,学生自评。在作文评价中,放手让学生自评。在评价中,让学生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这是学生作文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

(2)畅所欲言,学生互评。尝试让小学生互评,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在和谐民主的氛围里,小学生作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充分调动起来。 (3)创新思维,老师精评。教师精评,不仅能激活小学生的思维,更能够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度。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精批和妙评,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茅塞顿开。

(4)交流沟通,家长参评。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作文评价也要打破内外的界限,发挥家长的主观能动性,请他们参与到作文评价中来。这样做既能促进教师、小学生与家长的沟通,也使作文教学之路得到拓展。

(五)、搭建展示舞台,体验成功快乐。

心理学家盖兹说得好,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动力。课题组为学生积极搭建展示的舞台,给予学生成功的激励,使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感受习作的乐趣。各种活动、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摘取成功的果实,获取成功的体验。

六、研究的成效与成果

1、 研究成效

(1)学生习作的兴趣得到有效提高,作文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喜欢作文,因为他们可以感受生活的甘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效的作文教学还将作文教学寓于活动之中,大大扩展了写作空间,学生可以透过一扇扇窗户,走进生活,写出真情。

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写出了许多优秀作文,一大批优秀作文在作文大赛中获奖,并有多篇相继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 (2)学生阅读兴趣浓厚,阅读能力强

学生阅读兴趣广,知识面开阔,大量的阅读积累,自然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随着阅读能力的增强,其它能力也随之提高了,如理解字词能力,思维、联想、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等都有所提高。阅读能力的增强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如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学习习惯等。

(3)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实验的开展,使参加实验的老师自主学习、积极实践,勤于反思,勤于动笔,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教学案例、反思论文和教育教学小故事,提高了实验教师的习作教学经验总结能力,使作文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教学风范,并在教学与师生交流中大力张扬,能用自己优秀的教学个性去影响学生习作的个性发展。教师的教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得打了有效的提高。教师有多篇论文和教学设计参赛并获奖。课题研究,使教师的作文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教学风范,并在教学与师生交流中大力张扬,能用自己优秀的教学个性去影响学生习作的个性发展。

2、 研究成果的形式 (1)学生优秀作文展

(2)教师优秀作文教学设计、优秀教学论文、案例

(3)课题组成员优秀作文课堂展示 (4)课题结题报告

七、实验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1、通过实验研究,我们感到学生作文能力明显提高,但是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部分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和怕作文的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关注全体,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

2、实验过程比较扎实,但实验环节上出现“重复”和“断裂”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整体设计,系统运作,达到全程优化。

3、对教师习作教学和学生作文评价还不够完善,个性化显现不明,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课题的结题只是一个阶段总结。结题不等于研究的结束,小学习作研究之路还很长很长。因此,我们要以此为基点,用研究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在习作改革的天地里谱写新的篇章。

上一篇:作文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下一篇:作文开学第一课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