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中心阅读范文

2022-06-17

第一篇:文章的中心阅读范文

记事类文章的阅读

怎样阅读记事文章

记事,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全过程记录下来。记事的目的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件事情,感受这件事情,并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对于阅读好记事类的文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1、找准关键“素”。

“素”指的是要素,侧重于记事的文章,一般都具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六要素”。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如果这些找到答案,我们就会很快地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2、理清重要“面”。

任何事情都是有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发生和发展的,因此,在阅读叙事性文章时,一定要弄清事情发展的顺序。一般来说,记事的文章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记录的,即“顺叙”,当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记录方式,如“倒叙”“插叙”等等。在寻找文章关键的要素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这样读完文章后,我们就能大体地把事件的过程了解清楚了,这是回答文后练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写事的文章,划分层次结构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样几个部分;二是按因果关系分段,也就是把事情的经过按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这两种划分层次结构的方法相类似,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地运用。

3、把握核心“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在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主要的情节和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抓住哪些重点,是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准确把握文章的核心“点”:有的词文章是为了体现一个人物的品质特点;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还有的记事文章是为了让读者有新的思考„„无论怎样,把握好这个“点”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点”一般在文章的最后几个自然段中会体现出来,所以认真阅读最后几个自然段是非常重要的。这里还要提醒的是,一旦最后的阅读题型带有话题方法的话,一定要将自己的生活和这个话题结合起来进行回答,包括自己的经历或者在生活中、阅读中的所思所感。

怎样阅读记事类文章

记事类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件事的全过程或某一段、某一侧面的叙述和描写来表现中心思想的。阅读记事类记叙文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

记叙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生活中的每件事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地点)里的,还有一定的人物参

加,并且有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要看懂一篇记事文章,首先必须了解这六要素,这样才能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给自己留下一件事的完整印象。

2、阅读时要理清叙述顺序

写事的文章,一般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发生和发展的。我们阅读时,就要理清这些。一般的记事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的,通常有三种:(1)顺叙,就是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这是记事的最基本方式。(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或悬念,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不睹不快的感觉。(3)插叙,就是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对所要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叙述继续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理解了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结构思路。

3、阅读时抓住事情的重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

4、掌握分段方法,概括中心思想

写事的文章,划分段落时要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两种分发:一种是按“发生、经过、结果”划分的“三分法”;一种是按“发生、发展、高潮、结果”划分的“四分法”。概括中心思想的表述形式一般为:文章通过记叙„„(事),说明了(表现了、批评了)„„

记事类文章,就是用语言文字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全过程记下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领悟生活的道理。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记叙的“六要素”

要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只有弄清了六要素,才有助于把握全文,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理清发展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叙是记叙的基本方法。倒叙的作用往往是“给读者一个惊喜”,引起悬念,倒叙一段故事片段后还得转入顺叙。插叙和补叙的作用是介入,补充另外的小事情,以利于读者更全面的了解和注意事件。如果文章开头采用了倒叙,阅读时就注意是从整个事件的结局说起,还是从事件的中间部分说起的,何时倒叙部分结束又转入了顺叙,事件的各个阶段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衔接。文中有插叙时也要注意插叙部分何时结束,在何时与顺叙衔接。搞清记叙的顺序,也就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

3.抓住文章重点,领悟思想感情。

记事类文章的重点一般都放在事情的经过上,我们阅读时,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文章的重点来领悟思想感情。如《飞夺泸定桥》一文,写红四团在二十几个小时内,怎样从二三百里路外赶去夺下泸定桥的。红四团要完成任务,一是要像飞一样超过敌人的援军,和敌人抢时间,比速度;二是要发挥红军的威力,以少胜多,把泸定桥这座天险攻下来。“抢时间”和“攻天险”就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件事情的重点,通过这两处重点,充分体现了红四军团的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为伟大的革命事业奋勇献身的革命精神。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展现了出来。

4.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概括中心思想。

先从局部入手,审视每个自然段并简要概括其大意,然后再归拢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划分出有相对独立内容的“意义段”,并作简要概括。在排查层次的基础上分清大的“段落”(也叫部分),这样全文的大意就明朗了。一般说,除了开头的引文和结尾外,其主体部分安排层次有以下几种情况:

(1)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发生、发展、高潮、结果这几个层次。

(2)按事情的因果关系划分层次,也就是把事情分成起因、经过、结果这几个层次。

(3)按时间顺序划分。

(4)按地点转移、转换划分。

(5)以“情”的变化划分

理清了结构层次,也就摸清了作者思路,看清了各部分在文章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看清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把握了文章的线索。在这基础上,加以合并,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可采用这样的格式:文章通过记叙„„(事情),说明了(表现了、歌颂了)„„。

阅读记事类文章,我们不仅要理清发展顺序,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而且还要在领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后,领悟事情中包含的思想意义,我们抓住了这些要点,也就基本上读懂了这篇课文。

_________________

一只(zhīzhǐ)蚂蚁偶然爬上了一幅地图。一位男孩看见了,惊喜地欢呼:“哈!小蚂蚁登上了珠穆朗

玛峰!”“哟!小蚂蚁越过太平洋啦!”

小蚂蚁听了很(满意得意),心想:“啊!地球上最高的山和最大的洋都被我(征服 打败)了,我多伟大!得(déděi)赶快回去,向伙伴们(荣耀 炫耀)一番!”于是,他调(tiáodiào)头向大树下的巢里爬去。不想,归途中他不知被什么挡住了去路,好不容易爬到一半,一阵风又吹得他腾空而起,piāoluò()在一片汪洋之中。幸好,又被那位男孩看见了,那孩子一面伸过一根枯枝,带他tuōxiǎn(),一面叹息道:“唉,真kělián(),连这么个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

小蚂蚁一面喘气,一面疑惑不解:“什么?连小土堆和小水洼都过不去?我不是战胜过最高的山和最大的洋么?”

面对赞颂,需要的不是陶醉,而是深思:自己是否名副其实?

1 给带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2 读第2自然段,在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打“√”。 3 读第3自然段的拼音,把词语写在括号里。 4 用波浪线画出小男孩说的话。

5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

疑惑不解:

深思:6 给文章加个题目

第二篇:阅读各类文章的一般方法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是阅读教学,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十分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逐步教给学生各种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学习这一类文章写法,再用这一类文章的读法赏析、评改所写的文章,使读与写有效结合,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常见几种类型文章阅读方法:

一、阅读记事文章

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无论繁简,写下来就属记事。阅读记事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弄清要素,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记事文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也有的认为是“四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时,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有哪些人物,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弄清了这些,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全文。可以从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或事情发展顺序去掌握文章的叙述顺序,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这样才有助理清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2、弄清典型事例,抓住细节,把握主旨。

阅读记事为主的文章,注意体会所选典型事例。典型事例中,作者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能体现人物的品质,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3、弄清叙事顺序,学习写法。

一般叙事顺序有三种:(1)顺序。按事情发生的经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叙述。这是记事的最基本方式。(2)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这种方法使人感受到叙述的波澜悬念,产生急于寻找答案一睹为快的感觉。(3)插叙。在叙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要对所叙述的某一事件进行必要的交代而插入的叙述。当交代结束后,文章原来的诉说继续进行。插叙使人对文章的原有叙述文字更加清楚、明白。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每篇记事文章的具体写法,应用到写作实际中。

4、弄清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和叙事中的议论、抒情。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记事文章中自然环境的描写,可以让同学们对人物的性格、思想和情感、事件背景有更深入理解;社会环境的描写,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事件及其中人物的时代特征。典型环境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这是记事文章中最重要的两大要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每篇记事文章对这两大要素的具体写法。

叙事中作者往往要在叙述描写时,发表自己的感想、认识,也就说,直接表达对人物、事件的评价。这往往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二、阅读写人文章

写人文章是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任务的性格和思想品质。学生们在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以从以下几点着眼。

1、从总体上理解文章所写的人。要看文章写了这个人的哪些行为和事迹,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品质。

2、应该仔细体会文章运用哪些具体的描写方法,使人物形象变得具体生动,能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爱憎情感。

①分析人物的外貌

外貌又称为肖像,是作者对人物的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与内心,以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阅读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

②读懂人物的语言

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书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③分析人物的动作

阅读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好多人物都是抓住他(她)的动作来写的。因为人物的动作同样能明显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因此,阅读文章时,要多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注目,并品味琢磨其他特别的地方。不同职业和性格的人物,不仅仅语言不同,还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动作。

④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心理指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直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而突出其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深入细致,会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⑤分析细节描写

细节指那些对写人起特殊作用的细小情节,包括生活小事、活动、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使人物丰满和栩栩如生的重要手段。读者对一个生动的细节进行分析品味,会感到人物思想品质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会对文章理解更深。

⑥分析人物所在的环境

人物的一切活动都与他(她)所在的环境分不开,并受到环境的制约。读者了解人物时,分析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心里活动。同时,具体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描写,对于衬托人物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⑦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 读写人文章,要熟悉文章所写的紧扣人物活动的具体事件,抓住文中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作品中的情节推动事件的发展,人物在事件的发展中,使性格升华与深化。可以说,没有情节,作品就很难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值得强调的是,阅读一篇写人文章,不一定上述七方面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它最突出的地方加以分析了解。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其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阅读写景文章

写景文章也可以称为写景物文章,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阅读时可掌握两种情形:其一,通篇都写景的(或主要写景物),这类文章客观反映某一景象的状态、特点、作用。其二,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发思想感情,叫“借景抒情”。阅读此类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物特点。 同学们阅读此类文章时要善于捕捉景物特点。另外,还要抓住作者写景的顺序。作者写景顺序有分四种:①空间顺序,按地点变换写景,学习作者按景物空间位置归类、条理清楚的记叙方法,以了解景物不同空间的各自特点。②时间顺序(四季顺序也属这个范畴)阅读时,注意表示时间的过渡词语、句、段,这样才能把握不同时间景物的特点。③按观察的先后顺序。④按景物的类别。

2、分清文章的情与景。

景,指作者所描述的客观事物;情,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产生的思想感情。二者在写景文章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区分、理解和体会是阅读此类文章的重要一环。

3、体会文章中的修辞方法。

在写景文章中,作者为了描述更生动、形象,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常用几种修辞方法:(1)对比法。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景物,或者一景一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列写,形成反差对比,目的是突出作者所要描述的景色。(2)拟人法。为了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作者把所描述的景物直接当人来叙述,赋予其动作、行为、语言,来反映景物的变化运动过程。

阅读写景的文章时,要吟读品味,让自己的感官进入文中境界,使文中的景色形成立体感,这样才有激情,才能发现美。要懂得,写景从来都不是孤立地为写景而写景,都具有主观色彩,都要借景抒情。即使单纯写景,也具有主观感受在内。

四、阅读状物文章 状物,就是把事物的形状、颜色、性能等特点用生动的文字陈述和描摹出来。阅读此类文章应从以下几点着眼。

1、抓住物的内、外在特点展开想象。

物的内在特点是指物的品质、内涵与现实生活中与人相似的思想、气质、境界。物的外在特点是指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数量、声音、质地、静态、动态等。

状物中的想象,是在具体描述所状物时,借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再现得真实新奇。用推想、联想、幻想等方式来推想“物”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联想“物”在其他地方、时间、环境的可能形象,幻想所状“物”的未来形象。阅读时要思考作者的想象是否自然,易于接受。

2、要了解状物的形状、构造、用途。

描写工艺品、玩具、文具等属于状物的记叙文,读后你要对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构造、用途等有较详细的了解,有特色的地方不妨多读几遍。

3、要了解所状物的外形、动作、习性。 阅读描写动物的文章,对动物的特点要形成一个记忆,尤其是动物的生活习性,阅读时需要特殊注意,因为它最能表现动物的特点。

4、要了解所状物的样子、颜色、味道等特点。

阅读描写植物的文章,要了解植物的茎和叶子是什么样的。开了花,花的颜色、样子,重点了解形、色、味有什么特点,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状物”的,借鉴写作方法。

5、学习体会修辞方法的多重运用。

作者为了把事物的特点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往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设问、反问、反复等交织在一起。

五、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述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都属于说明文。那么,如何阅读说明文呢?阅读说明文不能脱离阅读现代语文体的一般规律与方法,同时又要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进行。其常见的阅读方法是:

1、理解说明的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

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首先应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经过局部解析,即逐段逐层读懂文章,理解各层各段之间的联系,从而把握全文说明的内容。还可以从分析文章如何安排和组织材料入手,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文与其他文章一样,选材和组材要围绕中心进行,而说明的中心常常是所要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要善于抓关键语句,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真正读懂一篇文章,要注意和强调阅读过程,整体感知,而不是孤立地去抓特征。上面提示的几点,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只有经过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才能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说明顺序。 文章选择怎样的说明顺序,是根据事物的特点和作者的认识规律决定的,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反映在文章中,就是我们常说的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说明的顺序,对我们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十分重要。说明的内容往往直接制约着文章的结构安排和说明顺序,比如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的文章,多是按事物的构成部分或所占空间位置的次序,即空间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物的建造过程,发展过程,往往以时间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功用、原理、特点等事理的文章,多按照事物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安排说明顺序,即逻辑顺序。这种按顺序说明的文章,前后内容一般不容颠倒。这是由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决定的。根据不同的文章说明顺序可作具体分析,常用的有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

3、了解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了解说明的方法,有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举事例、列数字、画图表等。分析说明方法时,既要能准确了解文章在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时,用了哪些方法,又要能体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4、在分析、比较中,领会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说明文像阅读其他文章一样,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才能准确掌握课文所说明的内容。说明文所要说明的内容要求其语言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说明的内容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炼,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我们在阅读分析时,要注意说明语言的准确、简洁、通俗这个特点;另外,很多说明文的重要段落都有比较概括性的语句,这一句子往往也就是这一段的中心句。这是在阅读分析时不可忽视的一点。

总之,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说明文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只有正确地掌握阅读说明文的方法,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说明的内容,更好地领悟文章所输送的知识。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5)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6)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①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②肥料是能供给养分使植物生长的物质。 ③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④工程技术的科学叫做应用科学,它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来解决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学问。无论从什么角度考虑,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只要是下定义,就必须揭示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定义才是科学的。比如,有人说:“人是两足直立的动物。”这个定义就是不科学的,因为它没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才是科学的定义,因为它揭示了人的本质。

(7)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8)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9)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10)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六、阅读游记

游记是记叙旅行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游记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游记的内容十分广阔。游记可以写景物,也可以记事情,可以讲传说,叙风俗,说历史,作考证,写感想。游记通过社会风貌的介绍和山水自然的描绘,给人以丰富的知识和美的感受。 第二,游记的写作一般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第三,优秀的游记,决不只是单纯的记游,作者往往在记游的过程中,借助想象和联想表现深刻的思想。因此寓深刻的思想于轻松的记叙和描写之中,又是游记的重要特点之一。

那怎样阅读游记呢?

阅读游记不仅要理解文章所记叙和描绘的具体内容,尽力做到似乎跟着作者去身历其境,而且要努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捕捉反映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语句。使自己在阅读游记的过程中既开眼界,长知识,又受到高尚思想情操的熏陶。

七、阅读参观记

参观一个地方,比较详细地记叙所见,连带写出所闻、所感、所想,就是参观记。参观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参观记是作者对某地方的参观所见,因此必须是作者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不能有半点虚假。

第二,参观记应当有明确的中心。参观记的中心往往是根据参观对象的特点和作者自身感受来确定的。不能把参观记看成是作者随意记录的文章,不能看到什么就记什么。什么材料要写,什么材料不写,要根据中心来确定。有时为了把中心点得更明确,作者常常一边叙述,一边作些简要评述。

第三,参观记的记叙顺序,一般是顺应参观的先后次序。如果参观的时间较长,所到之处很多,可以把所到之处按一定次序排列,作为记叙的顺序,也可以只在开头交代参观的时间和经过,然后把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列出来,再安排记叙的顺序。

那怎样阅读参观记呢?

1、要正确领会中心。读了一篇参观记,要体会作者写这篇参观记的意图,他是在赞扬什么,他有什么希望,他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等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直接表示作者看法的语句。

2、要理解参观记的记叙顺序。这不仅有利于了解作者的参观过程,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体会文章的思路,更深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

八、阅读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童话很受同学们的喜爱。因为童话的情节奇妙曲折,十分有趣,很能吸引人。童话的语言,又很浅显生动。童话的内容往往又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它能教育我们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它能教育我们爱憎分明,它能培养我们高尚的情操。

那么,我们怎样阅读童话呢?

1、要了解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的基本特征是有丰富的幻想。幻想是童话的基础,没有幻想也就没有童话。一般来说,童话里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也是离奇的。童话中的一切都是幻想的产物。但这种幻想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并不是作者胡思乱想的。所以,我们在读童话时,可以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会受到启迪,受到教育。

2、弄清童话中塑造的形象是什么 童话故事在编写上较自由,作者选择能反映主题思想的事物来塑造形象,也可能是人,也可能是动植物,也可能是机器等其他东西,但无论是什么事物,进入了童话,就成为具有其本身特点的活生生的人了。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明确这一点。

3、了解童话的基本情节

阅读童话故事,还要了解其情节,尤其是对曲折生动、富有夸张和幻想特色的情节要熟记,这才能开拓你的联想、想象空间,激发你的灵感。

4、欣赏童话的离奇,理解其现实意义。

童话由于自由体裁特点决定,作者在童话中会运用夸张、拟人、想象等多种方法进行描写,这样会才会给童话增添新奇、神秘的色彩。在阅读童话时,如果善于分辨、把握,既可以使你对故事的情节充满向往,加深印象,又可以调动你的想象力,激发写作兴趣。同时,它的思想内容,都带有现实生活的影子,阅读时,不妨想想你的身边是否有相似的人或事。

5、我们要了解童话的常用表现手法。

①拟人手法。绝大多数的童话常常把动物、植物或其他事物比作人,让他们像人一样有思想、能说话、会生活。因此,我们在读这类童话时觉得亲切有趣。不过,作者把动物、植物或其它事物比作人时往往保持了这些事物的原有特点,这样我们读起来就会感觉到童话中的主人公既是物,又是人。

②夸张手法。童话的夸张,不是一般的夸张,而是极度的夸张。夸张能强化作品的艺术效果,夸张能更好地适应我们少年儿童的性格特征,使作品更具有吸引力。

④反复手法。在童话里,相似的情节或相同的语句有时会反复出现。反复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加强童话的感染力和节奏感。

童话作家安徒生曾经说过:“最奇妙的童话都是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的。”童话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们在阅读童话作品的过程中,一定能获得很多知识。

九、阅读寓言

寓言是很受同学们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那短小有趣的故事内容是那样吸引我们;故事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又往往会激起我们感情的波澜;或哈哈大笑,或哑然失笑,或气愤不平,或陷入沉思„„这些寓言故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还能告诉我们许多有益的生活道理。

寓言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寓意于“言”,“言”小意大。

古人曰:“寓,寄也。”就是说,“寓言”是“寄托的话”,作者把他想要说的,寄托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里,让人们从故事中去体会作者的用意——故事中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2、中心思想大都带有讽刺性和劝喻性,着重说明不应当怎样做或应当提防什么。

寓言一般以动植物为故事的主人公,但也有以人物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如《滥竿充数》。也可以将人和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如《东郭先生和狼》。

在表现手法上,寓言一般采用比喻、拟人、夸张、讽刺等手法,使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更鲜明生动,从而使要说明的道理更深刻。

那么,我们怎样阅读寓言呢? 第一,要在理解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读懂故事。明白这则寓言主要是说谁(常常是用动物、植物等来比喻人的),说的是什么事情。

第二,想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使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教育,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实际进行对照,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方法、提高思想水平,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同时可以提高识别能力,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有些寓言,作者要说明的意思可能不只是一个,而是包含几层意思,我们阅读时就要想得深些广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十、阅读神话故事

神话故事是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当人类的祖先初临茫茫宇宙的时候,他们的目的无非是为了生存。人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与自然界的无休无止的斗争。然而,他们的力量比起能够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大自然的力量来,是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人们多么向往能解释世界是从哪里来的、人是怎样诞生的、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一年为什么会有四季,雷、雨、风、雪怎么来的等问题,人们多么希望找到一种神奇的力量,能够征服自然、扭转乾坤。这样神话便应运而生了。

神话故事的内容十分离奇。可是,它和迷信完全不同,它不是叫人相信命运,向自然和丑恶的东西投降。相反,它总是鼓舞大家去斗争,去夺取胜利。

神话故事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不少美丽的神话故事,像普罗米修斯、阿波罗、亚当、夏娃都是外国神话中常常出现的。

那么,我们怎样阅读神话故事呢?

第一,读神话故事,要从中了解不同国家、地域,不同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许多相关的知识。

第二,学习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的那种英勇无畏的气概,机敏博大的智慧,伟大崇高的理想及无私的献身精神。

第三,从故事中汲取语言养料,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语言修养。 十

一、阅读小说

小说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手段.运用艺术概括的方法,通过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

那么,怎样来阅读小说呢?

1、要注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

小说里的人物形象,不受真人真事的局限,可以虚构。优秀的人物形象,总是作家对大量的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艺术夸张的手法,塑造出来的典型形象。塑造这样的典型形象,有时是以某个真人为模特儿,也综合一些其他人的事迹;有时则没有模特儿,把各种人的思想性格捏拢来成为一个。如《小英雄雨来》中的雨来,并非确有其人,他是概括了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优秀少年共有的思想塑造出来的一个典型形象。小说常常采用对人物语言、行动的叙述,心理的描写,环境、细节的渲染,人物之间的相互衬托,以及作者的交代、插叙或借作品中的人物之口的议论、抒情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表现出他的性格、品质。

2、小说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写得有头有尾,曲折生动。 小说通常分交代、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五个部分。如《小英雄雨来》第

一、二段为全文的交代;第三段写敌我双方冲突骤起,这是情节的开端;接着,写雨来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这是情节的发展;后来,敌人决定枪杀雨来,雨来宁死不屈,情节的发展进人了高潮;最后,雨来安然脱险,这是故事的结局。整个情节的发展,是围绕主要人物雨来的活动来安排的,它对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起了重大作用。

3、写出展现人物性格的典型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总和,是人物性格赖以形成并促使人物产生这样那样思想和行为的主要客观因素。如雨来,生长在抗日根据地的民兵家庭中,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熏陶,所以在遇上敌人时,敢于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自然环境,指人物所处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风景、场所等特定的具体环境。《小英雄雨来》中关于还乡河的芦苇、雨来和还乡河的特殊关系的描写,就是点出了人物活动的特定的自然环境。为最后雨来的安然脱险布下了伏笔,使人读来感到自然可信。

十二、阅读散文

散文是一个复杂的文体概念。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讲,散文是专指与诗歌、小说、剧本并列的一种体裁。按照这种分类的标准,那么我们小学课本里除了少量诗歌和小说外,全都是散文,不管你是记人记事,童话寓言,日记,书信,统统都是散文。不过,通常人们所说的散文,范围要狭得多。主要是指下面四种:一种是以记事为主的记事散文(《养花》、《落花生》);一种是以状物为主的状物散文(《猫》、《赵州桥》);一种是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为主的抒情散文(《再见了,亲人》);一种是以写景为主的写景散文(《桂林山水》。《海上日出》)。

这类散文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写得灵活,没有定格。优秀的作品常常立意新颖,构思精巧,联想丰富,表达含蓄,意味深长,讲究语言锤炼,有很强的感染力。

那么怎样阅读散文呢?

1、要理解散文的中心。

散文有“形散神聚”的特点。有时看上去文章似乎显得很散,这也写,那也写,其实它中心却不散。阅读散文要善于从“散”中体会不散的“神”。散文的中心有的包含意味深长的生活哲理,有的寄托着强烈的感情,要仔细地体会。

2、要体会散文的写作方法。

散文的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可以记叙,可以描写,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还常常可以把它们结合起来。或者借某个事物抒情,或者在写景中寄托某种感情,或者在记事中寄托某种道理。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比较深人地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

3、注意捕捉文章重要的词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散文作品中,有一些蕴含着作者某种重要思想的语句,这往往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阅读时一旦捕捉到了,对于把握作品的“神”十分有利。

十三、阅读古诗

我国有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古代诗歌是这个文化宝库中最灿烂的珍宝之一。我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都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杰出代表。许多著名的诗篇,在我们民族教育的历史中,一直是优秀的启蒙教材。儿童通过诵读诗歌,不仅学文化、学历史,接受艺术熏陶,而且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现在,许多同学也十分喜爱诵读古诗。不过,由于古诗里有些词句不易理解,给我们造成一定的困难。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步骤,困难还是能克服的。

那么,怎样阅读古诗呢?一般可以分为这样几步:

1、知作者,明题意。

初学一首古诗,我们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做过些什么事。古诗的注释一般都有这方面的介绍。然后看看诗的题目,对照注释了解题目的意思,这对我们理解这首诗是很有帮助的。如读孟浩然的《春晓》,我们从题目中知道这是写春天早晨的景色,读完了诗,我们就能体会作者要我们珍惜美好事物的心情。

2、解字词,讲句意。 理解古诗的诗句,必须从理解一个个字词人手。古诗中大多数字词跟我们今天使用的意思相同,但也有不少字词跟现在的意思不同。如“可怜九月初三夜”中的“可怜”,古代是“可爱”的意思。这一点是读古诗时特别要注意的,否则就会把意思理解错了。理解字词,一般可以联系上下文,觉得难理解的需要看注释或查字典。

3、多朗读,入意境。

学古诗要反复诵读。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如读《蚕妇》,我们好像看到这样一个场面:蚕妇昨天到城里去卖丝,回来的时候泪水把手巾都湿透了,因为城里那些浑身上下穿着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养蚕的。我们朗读时要读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的感情。另外,古诗节奏比较鲜明,五字一句的诗,一般前两字同后三宇中间有停顿。如《蚕妇》:昨日/人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七字一句的诗,一般前四字和后三字中间有停顿。如《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所以,朗读时一定要注意节奏。

4、取精华,多背诵。

古诗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对我们今后的阅读写作都有好处。尤其是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更应牢记不忘。如“柳暗花明又一村”“每逢佳节倍思亲”、“春风又绿江南岸”等都应该背得很熟。

第三篇:阅读题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阅读题专项训练——关于题目 文章题目的作用

1、概括主要事件

2、提出中心

3、交情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

4、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5、交代文章的线索

6、 运用修辞手法

一、题型:

(一)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试分析题目的作用。

(四)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结合学过的文章谈谈你对下面题目的理解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

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三、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例如:《雷电颂》

(2)语带双关;例如:《我的一本书》《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上十分渴望读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例如:《春酒》 《山坡羊 潼关怀古》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点明写作内容;例如:《雷电颂》、《藤野先生》、《再塑生命》 点名叙事中心《端午的鸡蛋》

(5)点明文章线索;例如:如《三棵枸杞豆》和《柳叶儿》,分别以枸杞豆和柳叶为线索;还可以是某个人物

《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突出文章主旨;例如:《背影》A点明文章线索,起贯穿全文作用;B点明文章主旨,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之间的深情。作用:点明主旨,使文章结构严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7)吸引读者、新颖;引发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例如:《喂——出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旅鼠之谜》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例如:《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9)点明写作对象例如:《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短文两篇 日 月》巴金、《海燕》《云南的歌会》

(10)点明写作对象和文体

例如:《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四、分析

题目的考题(中考阅读专题训练)

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①初二那年,我从家中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中,看到了一幢幢高耸的大楼直插云霄,一座座盘旋的立交桥雄伟壮观,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井然有序的穿梭不停,大街上的霓虹灯闪着诱人的光彩,商场里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眼花缭乱。

②我目瞪口呆,原来城市是这样的美好啊!

③年少的我由此陷入了深深的忧伤,

④第二天,我质问父亲:“你怎么不是城里人呢?” 我想,父亲如果是城里人该有多好,那我也就是城里人了。

⑤暑假,几名城里的大学生到我们这座大山里写生,他们背着画夹,戴着大阳帽,

洋气十足。其中有一个叫黄春草的女孩儿,就借住在我家。

⑥有一天早上,为了画日出,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了。我缠着要看她画画,就和她一起去了。我们一起登上了山顶,大阳升起来了,红彤彤的,将云彩映照得格外艳丽。黄春草支起画夹,神情专注地画着。等她画完画,我们就坐在一块石头上聊天。我说:“我真羡慕你,生活在大城市里,享受着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教育,像我这样活着实在没有一点儿意思。”可她却说:“不要把别人的生活想得太美好,小小年纪不要如此多愁善感。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⑦于是她讲道:“在一座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女孩儿,十岁那年,母亲病逝;十二岁那年,父亲抬木头时被砸伤,从此干不了体力活儿。她每天背着个破布包,跑步去六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放学后,她还得割猪草,像男人一样在腰上缠根绳子,下到悬崖下面挖药材,挣点找补贴家用和交学杂费。后来她考上了大学,她一共贷了八千多元的助学贷款„„”

⑧我想不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我以为她在给我编故事,黄春草却说这个女孩儿就是她。

⑨我惊讶地看着黄春草,她的脸上非常平静。我想,比起黄春草,我幸运得多了,最起码,我还有爱我的爸爸和妈妈。

⑩黄春苹的手指向远处,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惊讶地发现,一朵不知名的小花竟然生长在一块伸出的岩石下面。那块岩石像伸出的房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挡住了阳光,但是小花竟然绽放了。她说:“阳光虽然没能直接照射到小花身上,但小花心里已感受到了阳光的存在,哪怕是一点点余光。”

⑾是呀,我们不能选择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但我们可以选择顽强,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样能够茁壮成长,就像那朵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

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3分)

1、试分析文章标题“长在岩石下面的小花”的作用?

从表现手法(修辞:比喻及作用)、点明主旨 来分析

参考:形象的点名了文章的主旨,暗喻了在逆境中顽强奋斗的人。

2、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从结构(线索)、主旨、引起阅读兴趣。来分析

参考:六个馒头为线索,它凝聚着同学们的深情厚谊,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以平常的馒头为题引起阅读兴趣。

3、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释题目中关键词的含义、表明人物的感情、主旨。

参考:因为石头是文中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的物品,用“痴心”来修饰“石头”,表达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4、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解释题目中关键字、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的感情)、表现手法(修辞、象征)。

参考:“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访问表明了我与父亲对兰草淳朴高雅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把兰草人格化了,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五、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 (线索 贯穿全文 / 悬念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象征、 双关等) (3)主旨 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4)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5)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6)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题目本身特点)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六个馒头

①高一那年,我们学校组织去千岛湖春游。

②新来的李老师一宣布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教室里马上被大家的喧闹声炸响。同学们纷纷问起一些关于春游要注意的事项和所交的费用等问题。最后,李老师问了一句:“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很长时间,没有人举手也没有人站起来,谁也没有注意到角落里来自山区的那个女孩子,她犹豫着举起手,手指颤抖着却没有张开来,嘴张了几张却没有声音。但她还是站了起来,用极低的声音问:“老师,我可以带馒头吗?”一阵其实并没有恶意的笑声刺激着女孩,她的脸通红通红的,低着头默默地坐下,眼泪沿着脸颊流了下来。李老师走过去,抚摸着她的头说:“你放心,可以带馒头的。”

③出发的前一天,女孩子拿着饭票在学校食堂买了六个馒头,然后低着头好像作贼似的跑回宿舍。宿舍里几个女同学正在收拾春游要带的零食,一边唧唧喳喳地议论着什么。女孩子直奔自己的床,迅速地用一个塑料袋把馒头装了进去,女同学的议论声似乎小了一些,女孩子的眼圈红了。

④出发的那天下起了雨,女孩子没有带伞,只好和别的同学挤在一把伞下,为了不因为自己而使同学淋湿,女孩子不住地把伞往同学那边移,等到达目的地千岛湖时,女孩子身上的背包也已湿漉漉的了。大家纷纷冲向饭馆吃饭去了,女孩子一个人呆在招待所里,从背包里取出馒头。可是,由于塑料袋破了一个洞,湿透背包的雨水将馒头泡透了,女孩子就这样一边流泪一边嚼着被雨水浸泡过的馒头。

⑤女孩子还没有吃完一个馒头,同学们就回来了。她没有料到她们会回来得这么快,来不及藏起湿透了的馒头,只好匆忙地往还没有干的背包里塞。班长突然说:“哎呀,我还没有吃饱呢,能给我吃一个馒头吗?”女孩子不好意思摇头也没有点头,班长已经打开她的背包啃起馒头来。其他几个同学也纷纷走过来拿起馒头一边嚼一边说,其实还是学校食堂做的馒头好吃。转眼,女孩带来的馒头都被同学们吃完了,女孩子看着空了的背包只有无声地落泪。

⑥第二天,到了吃早饭的时候,女孩子偷偷一个人走了出去。雨已经停了,女孩子的心却在落泪,本来可以不来的,干吗非要央求父亲借钱交春游费呢?女孩? 试分析:文章为什么要以“六个馒头”为题目?

第四篇:记事文章的阅读技巧与训练

一、各类文章之阅读技巧

(一)平心静气审题,切忌粗心。

(二)仔细研读语段,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三)巧妙借助"原话",确定解题空间。

(四)选择适当方法,答题力求言之有理。

1、置于语境。即将问题放在上下文中思考。此方法适用于"理解词义;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找近义词、反义词体验情景等。

2、体验情景。就是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角色互换,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回答。此方法特适用于问答以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题目。

3、联系生活。即从文本中跳出来,把思维的范围再扩大,想想与此有联系的东西:如学过的课文、知识的积累、生活经验是否可帮助自己解题。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谈自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类题目。

4、结合中心。这是解答阅读题最不能忽视的一种方法。从文章中心出发来思考每一个问题,答案就有了落脚点。

(五)合理控制答题时间,先易后难。

二、怎样阅读记事类文章

记事,主要是通过记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来表达某种思想感情。通 过叙述、描写的手法写人记事,有时也要结合抒情和议论。根据小学阅读要求。阅读记事类文章应注意:

一知:掌握记叙文六要素,把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写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 是: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六要素缺一不可,构成一篇完 整的记事文章。

二知:掌握记事类记叙文的基本叙述方法。记事类文章采用最多的是顺叙,即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叙述。其次还有倒叙和插叙。倒叙即先写事情的 结果,后写原因和经过;插叙是记叙一件事情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插入有关的情节,叙述完后再接着原来的事情记叙。

三知:掌握记叙文的人称方式。记叙文有三种人称方式,即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小学阶段较为常用的是第一人称,写自己新亲身 经历的事;第三人称也时常用到,但不如第一人称使用频率高。运用第一人称可以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感受和认识,亲切自然。

四知:把握文章的特点和重点。叙事类文章要选择最有意义的、最熟悉的事情来写,抓住特点和重点。

四年级语文快速阅读提高一

(一)啄破硬壳

我们无数次地吃过鸡蛋,但很少有人亲眼看见过小鸡雏从蛋壳里钻出来的场面。那一年,我领着女儿到农村去,恰巧遇见了老乡家里的母鸡在孵小鸡。

那是一只芦花色的母鸡,趴在土炕(kang keng)一角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母爱。鸡蛋挺多的,我们能听到小鸡雏(chu chou)在蛋壳里面用力地啄壳的声音,“嗒,嗒嗒……”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着人心,这是小鸡雏在用自己的生命撞击着铜墙铁壁似的硬壳。过了好久,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很艰难地从里面钻了出来。

女儿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啄壳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鸡蛋上了。那鸡蛋壳的上端已经露出米粒大小的孔,从那个小孔里看见鸡雏用力啄壳的硬喙(hui zhuo)。

这时,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吱声的老大娘看出了女儿的心思,她一把拦住了女儿。

大娘说:“孩子,别去碰它,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你帮了它,也许就是害了“嗒,嗒嗒……”几分钟过去了,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似乎没有变化。

女儿为了要帮小鸡雏,她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伸出手来要去剥那个硬壳。

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老母鸡是最护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农村老大娘无意中说的这句话是那样平凡,而其中蕴藏的道理却让人思索。

1、划去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平凡(

)

冷酷(

)

3、写出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4、读带“一”线的句子,再自己提问题,自己回答问题,体会句子含着的意思。 问题:

答:

5、大娘的话里蕴藏着什么道理?假如你在场,你想对大娘说点什么?

(二)登天都峰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旅行家。他风餐露宿,历尽艰险,塌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攀登黄山的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的第一高峰,上山的道路很陡,几乎是直上直下,使人望而生畏。

走了一段路,他的朋友就抱怨起来:“这路真难走,我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徐霞客笑着说:“我还好,咱们慢慢走吧!”

又走了一段,到了半山腰,他的朋友气喘吁吁地说:“我的包袱太重,我背不动了。”

徐霞客接过他的包袱说:“我的包袱不太重,我帮你背吧!”

好容易爬到了离山顶不远的地方,他的朋友喘着粗气,筋疲力尽地说:“我的鞋磨破了,脚掌也磨出了血,我实在走不动了。”说着,坐在地上,简直不想起来了。

“我的包袱里还有一双鞋,你换上吧!”徐霞客把鞋递给朋友,热情地鼓励说,“我们慢慢走,一定可以走上去!”

他们好不容易登上了峰顶。他的朋友这时才发现,徐霞客的衣服比自己还湿得厉害,两个包袱把他的腰都压弯了,两只脚都磨开了口子,脚掌也流着血。他的朋友惭愧地说:“原来你并不比我轻松,可你为什么一点不叫苦呢?”

徐霞客回答说:“上山怎么会没有困难呢?如果我们都叫苦,互相抱怨,恐怕我们就上不来了。”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⑴ 形容旅途生活十分艰苦,在风里吃饭,在露天睡觉。(

)

⑵ 累得大口大口地喘气。(

)

⑶ 累得没有一点力气和精神。(

)

2、在登山途中,徐霞客帮助他朋友克服了哪三个困难?概括一下写下来:

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正确的答案,在括号里打“√”:

⑴ 本文记叙的方法:

① 先总述后详述。( )

② 先概括叙述后分述。( )

③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

⑵ 本文赞扬了徐霞客:

① 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

② 关心别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

③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 )

(三)我们大杂院里

① 我们大杂院里,有一家姐弟俩。姐姐芸芸,弟弟豆豆。姐姐比弟弟大十几岁。父母早逝,姐弟俩相依为命。

② 每天,芸芸用自行车把豆豆送到学校,下午去学校里接。上学与上班的方向正相反。豆豆大些了,便乘车上学。芸芸把豆豆送到车上,下午还要到车站去接,领着他过马路。芸芸放心不下的,自然是豆豆的安全。记得学校第一次组织游泳,老师带队,可芸芸还不放心,她请了半天假,坐在游泳池边上,两眼一点儿也没有离开水里的豆豆。在家里,芸芸管着弟弟专心看书,做作业,别的,几乎什么都不让他干。

③ 芸芸的工资,除了生活必要(

)外,就全供豆豆念书了。豆豆升上高中后,芸芸给豆豆买了台收录机,为的是学好外语。那机子的按键旋钮又多又复杂。豆豆用时,芸芸给插上插头,放好磁带,“咔哒”打开机子,调好音量;豆豆说声“(

)”,芸芸又“咔哒”一声关上,取出磁带,拔下插头。

④ 豆豆考上了大学。只是学校在外地,芸芸一直把弟弟送到学校,安顿好才回来。一天,豆豆突然从学校跑了回来。他站在芸芸面前,抹着眼泪,说:“姐姐,我不念书了,就和你生活在一起一辈子。”

⑤ 芸芸惊讶地看着豆豆,半天才闹明白。原来豆豆到了学校不会(

)衣服,不会(

)被子,甚至到饭堂买饭时,不知买几两的才合适。

⑥ 芸芸这时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了。

1、数下面字的笔画,正确的一项是( )

A、乘:9画

B、第:12画

C、键:13画

D、插:11画

2、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正确答案( )(填序号)

A、开支

不用了

B、开支

谢谢

C、费用

请帮忙

D、开支

不用了

3、第②自然段中哪些表示动作的词反映出芸芸对豆豆的关心过度?在原文中画出来。

4、用“∥”将原文分为三部分:

5、本文的题目是“我们的大杂院”,你能不能给它一个更好的题目( )

A、芸芸和豆豆

B、茫然的爱

C、姐弟情

D、溺爱的害处

第五篇: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天等镇第三小学农杏花

复习目标

引导学生将平时所学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加以总结,并学会灵活运用,做到课内外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复习重点:

将平时所学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加以总结,整理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系统化知识。

复习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句进行个性化的表述。 复习准备:

简单课件,供学生阅读的材料。

复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份礼物,【课件出示:学习秘诀】“学习秘诀”能在学习上助你们一臂之力,要想得到“学习秘诀”,就来闯一闯“阅读迷宫”吧,大家有信心吗?

二、初步整理旧知

1、(课件创设情境二:宫门紧闭,迷宫导游提示进宫办法:嗨!朋友们,我是迷宫导游奇奇,欢迎你们来到阅读迷宫。要想走进阅读迷宫,就得回答我这样一个问题。在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中,你们学过一篇篇内容丰富、文字优美的文章。我特别想知道哪篇文章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如果你愿意说出理由就更好。)

学生回忆、交流。

(课件演示:宫门打开)

2、(课件创设情境三:迷宫导游:祝贺你们顺利进宫!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读懂文章的基本要求。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哪些方法呢?)学生回忆、交流。

- 1 -

3、(课件创设情境四:迷宫导游提示闯宫办法及路线:恭喜你们很快找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些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阅读实践中怎样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呢?我现在就带着你们闯闯阅迷宫,寻找其中的答案,获得“学习秘诀”。)

作为朋友,我特别想和你们一起去闯阅读迷宫,行吗?

三、整理旧知,巩固知识

1、从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十六年前的回忆》、《卖火柴

的小女孩》三篇文章中自主选择一个片断,让学生谈谈从中体会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体会到的?

2、学生分组朗读思考。

3、集体交流。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感情。

4、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懂得在阅读中可以采用(课件出示:紧扣关键词语、抓住重点句、关注首尾、读文章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写作背景)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我们马上就能拿到“学习秘诀”了。

5、(课件创设情境五:“学习秘诀”前出现障碍物,话外音:要想得到“学习秘诀”可没那么容易。)

看来,只有越过这道障碍,咱们才能拿到“学习秘诀”。

四、运用学法

1、(课件出示: 请拿出课前发给大家的阅读材料,自己读一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文章,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自读,体会。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集体交流。

估计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谈体会:

(1)从“沉浸”“巨大”等词语中体会到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

(2)通过读文章想画面等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到“和平之花”虽然美丽却容易被摧残,所以和平需要全世界人民共同捍卫。

(4)通过抓住重点句体会其中含义等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5)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

五、巩固运用

1、引导学生默读课外阅读材料《母爱的力量》,在读懂文章内容的

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法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生自读,体会,填写练习。

3、集体评议。

4、(课件创设情境六~~迷宫导游:祝贺同学们获得“学习秘诀”。“学习秘

诀”上出现“整理知识,不断运用”八个字。)

六、谈话总结

这节课我们勇闯阅读迷宫,复习整理出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一些方法,并

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来读懂文章。我们已经成功地获得“学习秘诀”。总之,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学法,就一定会受益无穷。

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学习方法,进行有关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综

合性练习。

板书设计:

阅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设身处地去读、去想

紧扣关键词语

抓住重点句

关注首尾

读文章想画面

联系生活实际

了解写作背景

有感情地朗读

……

(拓展练习附后)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敬爱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

您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我和妈妈却接到过您的问候。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联合国的一名军事观察员,在执行维护和平行动中壮烈牺牲,您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的素质。”对此,我和妈妈向您表示深深的谢意。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五十一年前,全世界人民用生命和鲜血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们一定要像爸爸那样热爱和平,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保卫和平。

敬爱的加利先生,在此,我代表我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二十一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祝加利先生身体健康

一个失去父亲国孩子

1996年11月8日

思考交流: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到了什么?是用什么方法体会的?

母爱

故事发生在西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这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只有几斤。饮用、洗漱、洗菜、洗衣,包括喂牲口,全都依赖这几斤珍贵的水,这些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

人缺水不行,牲畜也一样。终于有一天,一头向来温顺的老牛挣脱了缰绳,闯到运水车必经的公路旁。运水的军车来了,老牛迅速冲上公路,司机紧急刹车,停了下来。老牛立在车前,任凭司机怎么呵斥驱赶,它就是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双方仍然僵持着。运水的战士以前也碰到过牲口拦路索水的情形,但它们都不像这头牛这般倔强。人和牛这样对峙着。性急的司机反复按响喇叭,可老牛仍然一动不动。

后来,牛的主人来了,恼怒地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它凄厉的叫声,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风,显得分外悲壮。一旁的运水战士哭了,司机也哭了。最后,运水的战士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他从水车上取出半盆水,放在牛面前。

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着什么。不远的沙滩背后跑来一头小牛,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它们掉转头,在一片寂静中慢慢往回走去。

1、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你认为文中哪句话让你有很多想法,抄下来,写出你的理解。

3、老牛看着小牛喝水,它们都笑了。老牛此时的泪水是的泪水;小牛此时的泪水是的泪水。

4、读了课文

2、

3、4自然段,你的脑海里有了几幅画面,分别是 :

5、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到了什么?

上一篇:王崧舟教学实录范文下一篇:外语文化艺术节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