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感的培养论文范文

2022-05-12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数感的培养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指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學知识的重要能力,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数感的培养。本文将概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秉承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一篇:数感的培养论文范文

核心素养下农村小学生数感的培养探究

摘 要: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数感力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落实素质教育。同样,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指出小学生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联系日常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而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使得学生在解决具体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并学着使用数来交流,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加强数学知识学习,为其他科目的学习奠定基础。基于此,文章结合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加强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创新。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感;问题;策略

一、 引言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阅读题目的过程中能够找到数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在解决题目时,能够通过分析定性或定量,以此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将实际教学活动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结合,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创新其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学生数感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对数的敏感度和鉴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这一门科目的魅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数感的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为了加强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充分掌握数据本身和数据之间的联系,教师能够充分明确加强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意义,结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不够新颖,教学过程缺乏有效创新等诸多问题,不断优化更新数学教学理念,通过更具有引导性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促进学生个人发展。

二、 农村小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数感的内涵

数感可以总体概括为一种良好的学习倾向,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主动去学习和理解,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感的培养。在小学生的教学工作中,数感作为数学概念是其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将其融入实际教学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合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一步加强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感解释为对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结合相应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正确理解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能够将其表述出来。

(二)数感的作用

在农村小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全面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教学需求。因而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教师能够实现数学教育课程的创新与改革,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全面加强对学生的数感培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有效把握数及数的运算。而在合理使用数量关系的同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效使用数,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数学这一门科目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认识事物、解释事物的综合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而在农村小学教学活动中,结合相应教学内容加强数感教学,让学生在感知数学的同时能够领悟数学知识的深层含义,充分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加强数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而在这一过程中,全面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检验,帮助学生学会定量刻画数量关系,将其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来,有效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则是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不够新颖,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其教学质量相对落后,学生数感的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同时,学生的家庭因素对孩子数感的培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笔者任教的学校,本地户口的学生只占全校学生的一半不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来自外地。这部分家长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的理解途径不够广泛,也不能得到及时的加强巩固。久而久之,乡村孩子的数感水平与城市孩子相比形成了较大差距。

在新课程的标准下,为了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在小学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在陈旧的教学方式以及匮乏的教学资源下,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视野,同时也让教师陷入了教学泥潭,不利于农村数学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难以加强学生的学科素养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升。数感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更需要教师能够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数的理解和领悟,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 加强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一)联系日常生活,丰富教学素材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回归于生活,因而在农村小学数学数感培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能夠善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情境,带领学生进一步加强数的理解,增强学生对数的敏感度。而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则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角度来加强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其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积极思考探究,结合农村生活中与数相关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善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联系日常生活和教材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而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结合实际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加强数学知识的探究和学习。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对“一个物体是多少”应多出示学生具体生活中了解的原材料,如一只鸡、一块饼、一个人、一张桌子……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的数。孩子们能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生日、学号、自己家的楼栋号、门牌号、爸爸妈妈的手机号、当地的邮政编码、数学书有多少页、一页大概有多少字。在生活实践当中,体会1公里、10公里的路途;陪家长到银行储蓄、提款,收看利率表,来体会1%、2%、4%贷款利息的估计;到超市看一看、称一称、估一估不同蔬菜水果等物品的净重;日常派发练习本或者体育课上给各小组分器材来体会均分等等。

(二)创建良好情境,加强交流合作

为了加强对学生数感培养,促进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数的内涵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在农村小学数感培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争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并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借助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加强数的理解。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加强数的感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结合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还可以采取更多新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学会合作探究,加强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学生合作学习的环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感悟能力。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掌握其特点,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制作所需学具,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探究,通过对学具的折一折比一比,对黑板、教室、课桌的测量等合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强数和形的理解。学生在合作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当中,通过对数内在条件的探索,创建了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加强动手操作,引领学生感知

数学的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基础知识教学,为了全面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教师还要带领学生加强动手实践,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和领悟数学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问题情境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提升学生对数的敏感度,提高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和领悟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认识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饼的二分之一。在这个认知基础上,将一块饼这个实物抽象成长方形、正方形、圆、正三角形,请学生动手将这些图形折一折来表示二分之一。折完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比一比手中这些二分之一的大小,思考为什么都是二分之一却不是一样大。接着给出四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请学生动手平均分给两位同学,提问每个人分得了这些正方形的多少;继而引发学生思考都是二分之一,为什么有时候是半个正方形有时候是两个正方形呢,还有没有可能代表六个圆或者其他数量呢?在这些操作活动中一步步深化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学生的良好数感得以建立。

五、 结束语

总之,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的锻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金连.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9(7):254-255.

[2]黄晓栋.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生数感培养的有效策略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7):36.

[3]周筱婷.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学周刊,2019(34):66.

作者簡介:

厉志敏,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市施桥中心小学。

作者:厉志敏

第二篇:基于培养数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摘 要:数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最为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指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學知识的重要能力,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数感的培养。本文将概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秉承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教学研究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也可以使其主动融入课堂,因此获得了教师的高度认可和广泛使用。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形成数感,为其后续应用数感服务生活打基础。

例如在学习“负数”时,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先创设了一名学生将本月靠自己做家务挣得的钱数和本月花销进行对比的情境,促使学生们联想到自己。在生活情境中,教师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记录收入和花销。随后,教师将今天自己的收入和花销表格呈现出来,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表格观看到“-”,也就是“负号”,并对此感到好奇。紧接着,教师展开“负数”教学,促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认识负数学习的意义,并且鼓励他们列举关于“负数”的生活实例。在生活情境中,学生们的数感也随之升高。

二、组织游戏活动,提升学生数感

游戏能够带给学生快乐,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尝试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将游戏与数学知识结合到一起,促使学生在游戏中获取数学知识和数感。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也可以应用数感指导游戏,两者配合能够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更上一层楼。

例如在学习“分数除法”时,小学数学教师一上课便组织了分学具的游戏活动,通过思考和游戏活动加深学生对“平均分”和“除法”等知识点的印象。随后,教师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引将纸的五分之四平均分成两份,并思考每份的数量,由此讲解出分数除法和计算方法。当学生掌握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教师组织接龙游戏活动,促使学生按照顺序自己列举出一个关于分数除法式子并快速说出解题步骤。在踊跃参与计算接龙游戏的活动中,学生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得越来越牢固,数感也随之升高。

三、数形结合教学,增强学生数感

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数和形两大内容,在“数”的教学过程中可能会融入“形”加以辅助,在讲解“形”时也会引入“数”。数形结合的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意义重大,学生的数感能够由此增强,解题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一言以蔽之,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和能力采用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游戏活动以及数形结合教学等多种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同时学会应用数感指导学习。

(责任编辑:邹宇铭)

参考文献:

[1] 相兆玉. 小学数学基于数感培养的实践研究[J]. 新课程,2020(40):202.

[2] 苏丹莹. 小学数学基于数感培养的策略探究[J]. 小学生(中旬刊),2018(08):17.

作者:王多智

第三篇:培养学生“数感” 提升数学素养

摘 要: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通过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借助有效情境、数学活动和问题解决这三大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感受能力、数学探究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数学素养

所谓数感,就是指对数和数量的一种直观化感觉能力,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把数感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提出,这足以说明数感培养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从多方面切入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培养,以此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借助有效情境,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感受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他们才会进行有效的数学感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他们的数学感受能力。

1. 借助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如果能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相关实例,必然有助于帮助他们将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关联起来。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更多的基于现实情境,实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能够基于此实现和数量之间的关联,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选择恰当的解决办法,通过质疑以及解疑过程,全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基于身边的物体找一些数,如:1个学生,2朵小花,3棵树等,引导他们用数学语言去表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充分感知生活中的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既能够拥有自己的探索,同时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够产生不同角度的认知,由此逐渐形成数的概念,有效培养数感的形成。

可见,数学本就源自于现实生活,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身边的宝贵数学教学资源,使数学教学能够和学生生活进行紧密关联,使学生能够亲历数学概念的形成。由此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现实背景,基于此引导学生不断感知,不断探索,最终形成认知结构。

2. 借助体验情境,培养学生数感

布鲁纳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对于数学知识而言,并不能简单地把其看作为一个结果,而应当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对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认知仍然还处于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这一思维特点,基于生活实际,链接学生的经历和体验,由此引导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具象化感知,并形成数感。

例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内容时,学生对于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互质数等概念比较容易混淆,由此笔者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体验情境: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八位数,第一位数是最小的合数,第二位是最小的自然数,第三位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第四位以及第七位是最小的整数,第五位是最小的素数与最小合数之和,第六位是最大的一位数以及最小的偶数之差,第八位是10以内最大的偶数。你能猜猜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这一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很快地学生们便猜出了电话号码。此时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否可以将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也编成类似的谜语。猜谜语这一方式立刻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致,使其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实现对谜语的破解。经过这样的改编,学生必然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种数的概念,更有效地加深了对其的认知。

二、借助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进行数学学习,学生数感的形成同样离不开数学活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数学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探究能力。

1. 借助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充足的操作探究机会,使学生可以基于这一过程不断获得数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体积”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借助12个小正方体,组成一个和教师摆设相同的长方体,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标示出其长、宽、高以及体积。接下来对标示出的数据展开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大胆地对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进行猜测。之后引导学生展开开放式主动探究,根据所提供的是12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以及已获得的长、宽、高、体积数据,对之前计算公式的猜想展开验证。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全面提升了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经过具体的动手操作,最终获得7种不同的组成方法,每个小组都派代表上台进行展示,同时对具体的探究过程以及验证过程进行讲解,最终达成共识,实现了对长方形体积计算公式的正确推导。经由自主探究学习,既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有效激發;既能够发现数学知识,同时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 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对数产生更深层面的理解,感受到可以借助数实现对信息的表示和交流,这也是对思维的极大拓展,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全面提升数感。

例如,在教学“测量”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来到户外,向学生布置丈量长方形花坛的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展开课堂交流。学生们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有的选择使用卷尺直接丈量;而有的学生是先丈量出一块砖的长度,之后数出在长方形花坛的长与宽中各包含多少块砖,用砖数和砖长进行相乘而得出;还有的学生提前测量了长为1米的绳子,以此为标准对花坛进行测量等。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提出了个人想法,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人的想法,这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对问题的数学思维,既有效地发展了距离感,也全面地增强了数感。

三、借助問题解决,培养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是一大重点板块,通过问题解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借助估算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感

对于学生而言,发展数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展开估算。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发掘,引导学生开展更多的估算以及交流练习,以此提升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例如,有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公园的门票为15元1张, 30名学生去公园玩,带500元钱够不够?”很显然,对于30名学生来说,进入公园需要450元,必然是够的。实际上这也就是较为简单的结合具体情境的估算。通过对生活问题的有效解决,既培养了估算能力,又提升了数感,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估算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

2. 借助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数感

数感的发展,既不可见,也很难有效感知,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针对现实问题展开观察与猜想,以此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既培养了敏锐的观察力,同时有效地实现了对数的感悟能力的训练,也为之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根基。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形成良好的数感,必然有助于对知识的高效内化,实现综合灵活运用。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借助数学经验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他们数感的发展,并以此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这一内容时,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充分理解其含义并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学校要组织春游,每一位同学可以拿出40元钱去购买自己喜爱的物品,你能够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设计购买方案吗?在引发学生对问题展开思考时,应当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由此才能够准确把握有效的解题思路,才能够引发学生在对具体的解题方案进行选择时,会综合考量现实经验以及数学经验。由此可以通过具体的解疑过程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数感并实现升华。

总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来说,这一过程是漫长的,需要循序渐进的发展。当学生掌握良好的数感之后,必然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现实问题,充分表达个人对于问题的不同见解,可以以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由此可见,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极大的帮助,伴随着数感的形成、发展以及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素养亦能得到有效提升。

作者:张红霞

上一篇:关于客户流失论文下一篇:企业管理学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