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2022-07-22

第一篇:小学数学数感培养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的数感问题。可见,如何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逐步引起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感”呢?如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感?本人就从其“内涵”与“培养途径”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实践体会。

一、对“数感”的认识。

1、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

“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走进一个戏院,在我们面前的是2个集合,一个是戏院的座位,一个是看戏的人,有人会自然将这2个集合作一下估计,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2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这就是一种数感。

2、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

“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有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3、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

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综上所述,“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途径

培养学生数感的内容在《标准》中作了描述,其主要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结合这些内容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数感。

会写这篇文章,源于我两年前教过的一个叫黄宗元的小男孩。这是一个非常可爱乖巧的孩子,家长也非常重视他的学习,并为此在他身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上了一学期实在跟不上就又倒回到学前班读了一年。第二年再次上一年级时分到了我班上。这孩子对数学没有一点感觉,直到上二年级时对10以内加减法他都一定要掰手指头,在学了乘法口诀后要他计算4×5时他一定要一一得一一直背到四五二十,再计算5×7时又要从一一得一背到五七三十五才能算出得数来,接下来计算20÷5时他还是得从一一得一开始背到四五二十。考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他学习很刻苦学得也很吃力,效果却不能成正比。孩子很辛苦老师很着急家长更是着急。这一家人的努力着实让我心疼。看着这一家人着急的样子我决心尽我最大努力来帮帮他们。经过一学期的细心观察和认真分析我终于从根本上找到了原因,这个孩子数感极差几乎为零。要帮助他的学习还得从培养他的数感入手。于是我就以我个人任教多年来对低段数学总结出来的关于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对他做个性化的施教,以下就是我个人对黄宗元个案教学后的一些反思及我平时在教学中是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数感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 数感是对数与数的关系的一种良好的直觉。也就是我们常常用会说的直觉思维,是一种未给经过逐步分析,迅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它是由于自由联想或思维活动在有关某个问题的意识边缘持续活动,当脑功能处于最佳状态时,旧神经联结突然沟通形成新联系的表现。是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我们在解一道数学难题时,花了很多时间不得其解,但是突然之间做出来了;遇到一个问题,有的人能迅速做出很好的判断、猜测„„所有这些事实都是人的直觉思维在创造性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例子.也就我们口头上常常说的感觉.那么平时在教学中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数感能力的培养的.

一、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

1、复述题意,引导说明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一道目出示出来,很多教师采用的往往是先请学生读一下题目,然后就进入解题环节,有些反应慢的学生甚至还没有弄明白是题目是什么意思。这样做使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对题目的感性认识上,没有引发对题目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不能突破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不能将学生的思路理清。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题目一出来我会先叫个别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说关于这题你看懂了什么,你找到了哪些已知条件,题目中问了我们一个什么问题,若这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或不够全面我会再叫个学生好的学生再来复述题意后

再回过头来问刚刚没回答全面的学生“这下你懂了吗?能再复述一遍吗?”。我个人认为复述训练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语言,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变换的平移时其中有一题分别画出⊿向下平移4格、向左平移7格后得到的图形。在解答这题时很多学生的理解是将⊿在向下平移4格后的基础上再向上平移7格后的图形,画得是一个图形。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讲解时我是先让齐读题目,然后点同学问了三个问题:从题目上你读懂了什么,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同时你想提醒同学以后做这种题目时应注意什么。

2、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说清解题思路

随着课程改革,教学模式也随之改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已经在我们的课堂粘尝试。人教版教材也同时提供给学生很多合作交流的机会,合作交流也给了每个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观点的机会。他们在交流时相互提醒,互相纠正错误,长此以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例如:在教学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时其中有一题是∠和∠是不是一样大,学生不一,有的说一样大,有的说后面这个角更大,这时我适时提出那你们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吧,然后把讨论结果给全班同学做汇报。经过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得出结果是,两个角一样大,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说出学习心得

通过总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虽然小学生的概括能力有限,但如果你能多给他们说的机会,并加以适当,他们会越说越好。例如,在学习《找规律》后总结时,我说:“这节课我们一起发现了数学中一些趣的现象,你有些什么感想与收获呢?”学生你一句我一句,零零碎碎说完后,我又问,谁能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归纳一下,完整地说一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意识。

二、整体观察,把握联系,打破常规,抓住本质

从整体上对研究对象做全面、系统的观察,是进行数感培养的重在前提。数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跳跃性、猜测性、模糊性等非逻辑思维的特征。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解题思路,又不能为常规解法所困,要鼓励学生从整体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做出“别出心裁”的解法。我发现低年级学生回答问题时举手踊跃,年级越高,举手发言的情况就越少。这倒也不足为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内心世界渐渐一复杂起来了,在回答问题上,生怕自己说错了招来别人的嘲笑。这样下来在心理上就形成了一种越不说,越怕说;越怕说,越不会说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极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垢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习惯。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多少》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动物王国时的小兔要盖新房子了,小动物们很热心,纷纷赶来帮它盖房子,希望把它的房子盖得既坚固又漂亮。(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干得多起劲呀!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比一比,你能知道什么?创设这样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学生的泥塑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同时学生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

三、引导试探,进行验证

要学会一种语言,第一步就是听。只有身临其境,置身于语言环境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不仅能专心听老师讲话,而且还要认真地听课堂上每一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后作出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再次,我们还给学生指导一些发言的技巧,例如评议表达的节奏、速度、语气变化等。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时,进一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如:在了解到黄宗元的学习情况后我发现他读一些最本的题目或是算式都很吃力费劲,为此我利用早读时间叫学生读1号本,一是为了复习前面学过的旧知,二是为了让学生多读,读出感觉,读出数感,特别是低段学生数学就要多读。而且叫他一定要一个字一个字指到来读,要大声读。

在多年的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常常感觉到: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数感培养,是一件繁的工程。但我想只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培养学生数感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认真地去完成,那么的数感一定更敏感,反映更快。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习。提高听说能力,学生的数感才能不断提高。

第二篇: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通过学习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范存丽和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陈凤伟专家的《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这一专题,使我在课堂上运用了学生的数感的教学策略。指出在培养小学生数感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数,更要让学生看到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数及数的关系,然后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内运用数,提升学生的数感。课后对我的感受颇深,

此专题结合大量具体实例帮助我理解数感及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小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通过此专题学习,对我在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小学生数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摘 要】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强化数感意识,优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发展和强化数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本文围绕数感培养的问题,从数感的内涵和性质、培养数感的途径及应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以期给一线教师带来一定的思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动手操作;思维方式;比较;拓展

一、引言

何谓“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的感悟和深入理解,具有驾驭数的能力。数感的具体内涵是丰富的,《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感包括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用不同的方法表示数,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实现对信息表达与交流,能选择恰当的算法来解决问题,能对运算的结果进行估算,并对其是否合理作出一定的解释。数感具有直接性、模糊性等特点。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应强化数感意识,优化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建立和强化数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二、通过不同途径,运用不同策略,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

1.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获取数感

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得以内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他们去有意识地观察、体验,借此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进而深刻地领悟概念的实质,培养良好的数感。比如,学习了面积或体积的计算公式之后,可?⒀?生带到操场上测一测、算一算操场的面积或旗台的表面积、体积等。这种“亲数学”的行为,是对学生进行数感的启蒙教育,能够让数学学习富有情趣。

2.借助数字游戏与合作学习,在实践与交流中获取数感

学生动手操作,其实并非仅仅在“动手”,而是一个眼、耳、手、口、脑协调发挥作用的活动。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数感的真实存在。为此,教师可以经常在课堂上跟学生玩起数字游戏,以激起学生探究愿望。比如,在有趣的“11”这个“数字魔术”中,笔者在黑板上板书32×11=、41×11=、53×11=等算式,然后笔者直接口算得出结果:32×11=3

52、41×11=4

51、53×11=583,学生感到惊讶,急于知道其中的秘诀。于是,笔者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发现算式的规律。通过一番合作探究,计算的“秘诀”终于被揭开:原来,将乘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字作为积的最高位,最低位上的数字作为积的最低位,两位数字加起来作为积的中间的数字,这样组合成的数字便是计算的结果。学生的数感在观察与探究中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3.通过解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日积月累中建立数感

数学是一门思维体操,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培养数感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流程可以设计为“仔细观察→比较分析→选择方法→多样检验”等步骤。教师要以具体的例子为载体,将这样的流程训练渗透其中,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分析问题跟条件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而后再选择合适的方式解题并通过一题多解、联系实际等多样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检验。这种解题训练体现了“授之以渔”的思想,有助于促进数感的建立。

4.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数的理解,推动数感进一步发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强化对“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等概念的感知,进而推动数感的进一步发展。如,要求学生估算学校旗杆的高度、操场的面积,估算某一整本书或其中的某一页上面有多少字,等等。当然,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份”、“以小数感知大数”等估算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估算能力,使之能够将见到的事物跟数建立起联系,来理解数的现实意义。

5.通过拓展运用,实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数感的升华

数感,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属于一种意识活动。有了良好的数感作基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就会得心应手、融会贯通。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的数感,有效地促进数感的升华。比如,关于“利息的计算”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小明打算将春节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下面是存款利率表。你能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出一年期和两年期的利息吗?能否给小明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通过正确的引导可以促进学生对利息知识的理解,深化数感及效益的概念。

三、培养小学生数感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1.感知和把握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的情境

数概念乃数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数概念的掌握反映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中,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真切地感受数的意义所在,如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用到的数、身边存在的数、用数描述周围的事物或现象,等等;同时,在

一、二学段,也要注重在相关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或通过情境增进学生对大数的体会,渗透环保、节约、捐助等人文性的教育。

2.理解和掌握运算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的情境

运算,乃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发展运算概念对于丰富学生的数学素养来说尤为重要。理解和掌握运算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的情境,教师要将运算和应用密切联系起来,要在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切实理解计算的意义并加以运用。关于数感的培养,教师要重视口算与估算的训练,鼓励与指导学生探寻一题多解的路径,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变通思维能力;但单纯的技能训练务必减少,繁琐复杂的运算要力求避免,叙述算理也要克服程式化。而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理解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要遵循序渐进、卓有成效的原则,创造性地整合教材,运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数感的建立、强化和发展,以提高学生整体数学素养。

第四篇: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学组 王雅琦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的途径很多,主要是在体验生活、课堂活动以及实际应用中去培养。它能促进学生整体数学素养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学习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数感;情境感知;探究体验;估算领悟;游戏发展;运用升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等方面的直观感觉。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可见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种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积累的过程。那么如何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数都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地理解数的内涵。教师应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对数的认识,更好地感知数的存在。

比如,在体育课上,参加跑步训练,感受100米、200米、400米、800米的距离;居住地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家长的电话号码是多少,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你家每月的收入是多少等等。到超市去购物,让孩子自己拿钱、找零,并称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克、100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让学生在参与信息的交流过程中,对有关“数”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数感。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培养的,重要的是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建立良好的数感。

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

1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三、在猜测估算中领悟。

猜测是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推测想象的思维方式,而估计是对数及其运算结果的猜测、判断、推理,猜测和估计都对于领悟数感有很好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估算,我们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没有估算的地方创设估算内容,以便学生更好地领悟数感。

例如,二年级上册在估算28+43时,有的学生会这样估算:20+40=60,8+3=11,60+11=71,28+43大约是70。再如,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暖壶28元,电水壶43元,杯子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学生实际是先口算出准确数,再根据准确数判断出估算的结果,也就是“算着估”。学生为什么没有用估算呢?如果将问题情境修改一下,此时暖壶上的价签个位数字看不清,学生不能直接笔算,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估算“40+58”或“40+60”来解决这个问题了。所以,教材只有提供了适当的问题情境,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意义和作用,逐步培养估算的意识。

四、在游戏活动中发展。

低年级学生应在游戏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发展数学。“数感”的培养就是对数的概念的敏感性培养,单纯的训练容易使学生厌倦,而游戏是学生的最爱,以数学游戏的形式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快乐而又富有成效的。如猜数游戏、你拨我写游戏、数数接力游戏等,学生在轻松愉快又富有挑战性的游戏中,使每个学生的数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学习时间时,为了加强对数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知道每天从起床开始的时间,一直到晚上睡觉,这一天每个时间段都做些什么?你步行上学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学生兴趣很浓,学生通过这样的调查,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在实际运用中升华。

数感的建立来自于生活,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应用,才能得到升华。同时,良好的数感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从而达到对知

2 保定市高新区小学

识的融会贯通。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学会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已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

例如,星期天带全班29名学生到公园划船游玩,公园大船每条坐6人,问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根据生活经验剩余的5人还需要再租一条船,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让学生在亲身活动经历和运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数的意义,把握了数的相对大小、多少的关系,不仅巩固了对书本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学生的数感也得到了升华。

学生数感的建立是一项长远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对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好比是一块人的数学素养的奠基石,需要我们精心地去打造。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去探究和完善。

第五篇: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从数感说起

何谓数感?心理学家德哈恩(Dehaene)指出,数感就是个体快速理解、估计以及操纵数字大小的能力。在幼儿园里,我们问小朋友:“4和7,哪一个更大?”儿童甲能够回答:“7。”当进一步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他一边掰手指头一边说:“你看,

4、

5、

6、7(在说后面3个数时他伸出3个手指),那就是说7比4多3个,所以它更大。”儿童乙有些迟疑地说:“7更大。”当被问及为什么时,他说:“因为7是一个大数。”儿童丙却一脸疑惑:“不知道。”这些日常生活中幼儿的表现就代表了不同的数感发展水平。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数感发展对后期的数学成就有重要影响。那么儿童数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早期教育中培养儿童的数感呢?

幼儿数感发展的特点

围绕数感而展开的研究非常多,其中德哈恩(Dehaene)等人用心理数字线来比拟个体的数表征,即认为个体表征数字大小的方式类似于一条自左向右的直线,且小数位于左侧,大数位于右侧。在生活中,儿童也会用类似的心理数字线来建构很多概念系统,比如对时间和空间的度量,他们会把数依次排列,并进行数量大小的比较。

研究表明,儿童的心理数字线表征早在五六岁起就开始发展了,心理数字线表征的精确性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增加。年幼的孩子已能区别

1、2,对量的理解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2岁的孩子吃完饼干会说“没有了”“还要”“要许多”,但还不能手口一致点数。3岁的孩子看到3块积木就说:这里有3块积木。小年龄的孩子除了直接感知,正确目测小数量,还能区分数量相差较多的集合。例如两罐糖,红色罐里有2颗,绿色罐里有10颗,孩子会告诉我们绿色罐里的糖多。对大数量的感知在幼儿园中大班时期发展更快些,数词的正确使用帮助孩子可以数到更多,但是需要时间慢慢理解。尽管有的小班幼儿可以唱数到100,在爸爸妈妈的提醒下甚至可以数到更多,但是理解还欠缺。

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的孩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比如拿出3块积木,问:这里有几块积木?小班的孩子一看会说3块,接着放4块,问:现在有几块?孩子看了说六七块,8块,表现得犹豫不决。中班的孩子会通过接着数3的后面是4,5,6,7,说出一共有7块积木。老师再放两排,每排7块,共21块,小班的孩子通常会说“好多呀”“100个”。同样出示给大班的两个孩子,给予点数的机会,让他们说出总数,孩子能迅速说出积木有21块。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孩子说,我是数出来的,你看我可以2个2个数,2,4,6……20,最后还多1个,一共就是21。另一个孩子说,这里有3排积木,每排7个,2个7是14,3个7就是15,16……21。

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发展也不相同。如刚满3岁的星星已经能准确认识数字1~10,对于6以内的点卡直接就可以感知,7~10的点卡通过点数可以说出总数,并且知道这几张点卡比家里骰子上的6多。而同样年龄的阿宝,其他数字都认识,但是指着6和9说“这两个是一样的”;4以内的点卡能目测;在数点卡5的时候重复数,再数一遍的时候漏数,总是数不正确。因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孩子的已有经验,尊重差异性。

爸爸妈妈怎么做

数学是不断追求精确化的逻辑思维方法,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和兴趣远比答案的正确性来得重要,爸爸妈妈要克制自己纠正孩子的欲望,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反复体验数词和集合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免打击孩子学习数学的?e极性和乐趣。

比如,幼儿园的午餐时间,A组皮皮负责发餐具,一张桌子坐6个孩子,他先从分餐台拿了5个勺子,走到桌边,发现少拿了1个,于是又回去拿了1个,这样每个孩子都有1个勺子。然后他跑来跑去给孩子们拿来6个小碗和6个盘子。B组多多先把1个勺子放在碗里,然后把碗放在盘子上,她捧着这3件餐具分给1个孩子,然后来来回回给其他5个孩子都放好餐具。

皮皮发现5个勺子不够,再拿1个就刚刚好,6个孩子需要6个勺子、6个碗、6个盘子;多多认为每一个人需要1个勺子、1个碗、1个盘子,他们都完成了分餐具的任务。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表达,允许孩子慢慢来,一趟趟跑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积累学习的经验。

借助具体情境帮助幼儿理解

爸爸妈妈在孩子数数、认数字、做算式时,经常会让孩子做练习题,这样做脱离真实情境,并不利于孩子培养数感。生活中充满数学元素,我们可以借助真实的情境,培养孩子。例如吃饺子的时候,妈妈盘子里有6个饺子,爸爸盘子里有3个饺子,问孩子:6个饺子多还是3个饺子多?而不能直接问6多还是3多。当我们带孩子去公园时,可以数不同颜色和大小的花;去动物园时可以到猴山数猴子;去图书馆借图画书的时候,数数一共借了几本,厚的几本?薄的几本?和孩子一起做蛋糕时,问问孩子要几大勺面粉、几杯牛奶、几碗水、几小勺白糖等。要注意结合数所指向的对象,比如“红花5朵”“5本书”“树上2只猴子,树下3只猴子”“6个蛋糕”“2杯牛奶”。如果仅仅训练幼儿记住“1+1=2,2+3=5,10-5=5”这样的算术问题,数字就脱离了故事或具体情境,不具有实际意义,年幼的孩子对这样的反复训练只能死记硬背。当孩子回答不出,家长会说:不是教过你了吗?你怎么又忘了?这样对培养孩子的数感不会产生任何有意义的效果,甚至会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

通过提问促进孩子数感发展

耐心倾听孩子表达,用问题助推孩子进一步思考。周末和孩子一起去买菜,事先和孩子讨论:爸爸妈妈和宝宝需要几个菜?要买什么?买几个?比如制订计划做3个菜:西红柿炒鸡蛋,凉拌黄瓜,红烧鱼,鼓励孩子去拿3个西红柿、2根黄瓜、1条鱼,请孩子想想:还少什么?还要鸡蛋,需要几个呢?如果再加一个宝宝爱喝的蘑菇排骨汤,买几个蘑菇?几根排骨?那样就成为美味的3菜1汤了。还可以让孩子想一想,一家人吃饭需要几只碗、几个盘子、几双筷子等,吃饭时请他帮助摆好餐具。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数学语言

孩子天生就喜欢数数,他们也喜欢对两个或多个集合的数量进行比较,经常需要使用数学语言。帮助孩子正确使用“比较多、比较少、一样多”等数学语言,比如,当几个孩子一起玩积木,在谈论多和少的时候,可以学说“妹妹有5块积木,我有7块积木,我的比较多”。爸爸妈妈也可以拿出一样多的积木请孩子们去建构房子,“我和妹妹都是10块,我们一样多。”同时孩子也会发现一样多的积木可以搭不一样的房子。再比如“喂小蛇”游戏,出示点卡6,“小蛇一共要吃6个果子,它先吃了2个果子,还要喂它吃几个?”让孩子反复操作:“我们从2接着往下数,数数看一共要吃几个?”“3,4,5,6,现在一共吃了6个果子。”孩子在不断感知的过程中掌握数学语言,学会准确表达。

尝试多种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家里汽车玩具越来越多,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玩具汽车。和孩子讨论搭建一个停车库,然后把汽车分类停放,如,按颜色分,数一数有5辆蓝车、4辆红车等;按车型分,数一数小轿车有4辆、公共汽车有2辆、货车有3辆等。还可以按什么规则分类停放,分别是几辆。

又如,分巧克力。家里来了2个小客人,妈妈拿出巧克力,请孩子数一数,一共是15粒,问问孩子,小姐姐、小弟弟和自己每人一样多,怎么分?可以你一颗我一颗地分,直到分完;也可以分成同样3份,每人一份。再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分得又快又准确?

在培养孩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时,爸爸妈妈可以采取退位一点的态度,不急于告诉孩子思路,给孩子充分思考的机会,允许孩子试错,相信孩子会有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孩子的数学学习需要成人有效的支持,如果我们能从孩子的经验出发,关注个别差异,有序地进行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换言之如果爸爸妈妈重视数学,幼儿一定也会相信数学是有趣的、好玩的。

上一篇:小学师德工作计划下一篇:小学生宪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