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德育课程改革

2022-07-14

第一篇:深化德育课程改革

《深化德育改革,进一步提高中等学校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课 题 研 究 方 案

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发现、感受、判断、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帮助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利于其完美人格的形成和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要靠美育来完成,只有将美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促劳、以美育人,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从而达到提高其素质的目的。

但是,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很不够的。一是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局限于艺术教育,误认为艺术教育就是美育的全部。忽视了其独立性和本质特征。二是疏于对学生审美情趣的正确引导或者说做得不够,让社会上流行的形形色色的所谓“时尚美”充斥着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对美的追求误入歧途,如男生蓄“刺猬头”扮酷;女生戴首饰等。三是学校德育课题中尚无把美育与德育结合起来综合研究的先例。因此,将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其具体的行为习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育,可以收到教育的双重效果,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我们认为,在农村普通高中学生中开展审美情趣的教育,使他们在活动中分辩出什么是真正的美、持久的美、内在的美和大众的美。特别是对行为习惯上美的标准的把握,有助于他们审美素养和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他们作为人和人才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如下:

1、通过美育课教学和课题活动,将正确的审美观融入其中,建立起以审美精神为导向的活动模式。

2、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入审美标准和方法,使活动过程成为审美过程,充分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深入开展行为习惯审美化的理论研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取得

显著成效的同时,认真总结经验,并上升为有价值的、规律性的理论成果,为以后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指导。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美学理论

美学理论揭示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本质及特征。这就为本课题的研究确立了方向和原则。美学所阐述的人们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等一切审美活动的特点,为本课题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们通过美学中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规律来指导实验,同时又通过实验总结来丰富美学理论。

2、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提供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本课题的实验有着针对性极强的指导作用。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发展是多方面的,是交叉渗透和协同共进的。由于美育活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易于为学生接受,因而充分利用教育学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切实可行的。

3、心理学理论

从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兴趣依然是他们最好的学习动力。审美活动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极强的情趣性,对学生吸引力很大。使学生在美育活动中接受健康向上的情趣美的熏陶,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同时,在这些针对性极强的审美教育中,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和原理,来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也是十分必要的。

四、研究的主要原则

1、美学导向原则

美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支柱。因此,我们的一切审美教育和活动都要通过美学判断,使之明晰化,不是追求活动的多样性,也不强求个别典型的美化,而是要实现审美手段与目的的结合,把学生的行为习惯纳入审美的研究过程中来,让教育活动成为一种审美活动。

2、渗透熏陶原则

渗透和熏陶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能生硬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行为好,什么行为不好,而是要创设美的环境,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又一重要原

则。

3、科学性原则

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活动中,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将实验和活动过程置于严密的科学性之中,挖掘课题本身的科学性,不盲目实验、不急于求成。

五、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㈠研究步骤

本课题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1、课题准备阶段(2002年3月—2002年6月)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研究方案和计划;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开展课题启动前的调查、考查、分析工作,收集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初始资料和数据;完成课题研究前的申报立项等准备工作。

2、课题研究阶段(2002年7月—2004年月1月)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其任务是:①按照研究方案和计划,正式开展研究工作。根据调查分析,本课题初步选定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开展实验研究。分别是a、《美,用眼睛发现,用心灵感受,用行动证明》,b、农村高中杜绝学生“国骂”的教育探索,c《新世纪中学生呼唤劳动教育》,d、《高中生早恋的诱因及对策》,e、《追星扮酷的文化底蕴及修养》等。②进行阶段总结,写出相关论文和报告。③接受课题专家组的指导,不断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④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归档存档。

3、总结阶段(2004年2月—9月)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①总结研究成果,分类整理资料;②召开总结会议,讨论研究成果。③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后成理论成果。④准备更深入的、大面积的推广研究。

㈡研究方法:

1、调查法。即在实验前或实验中根据要求在学生中开展调查,以获取第一手材料,保证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将涉及问卷调查、专访调查等。

2、活动研究法。课题以一定形式的活动为载体,注重过程调控,掌握反馈信息。了解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方案,保证研究健康、有序、稳妥开展。

3、实验对比法。根据实验计划,选定实验对象,反复实践,将有价值的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通过实验对象与非实验对象的变化对比,验证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和代表性。保证实验的高效和完美。

4、综合归纳法。实验中要定时将各种方法进行整合,通过协调、互补、使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以求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六、研究措施

1、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学习,挖掘审美情趣与良好行为习惯之间的联系。更新观念、培训方法,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2、适度调控自变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利用宣传栏,校广播电台和班团活动,开展审美知识竞赛或辩论,举办健康文明的美育展览,增加学生对健康审美情趣的感情认识。

4、成立各种美育兴趣小组,如仪表美、行为美、创造美、劳动美等小组,指导学生在这些兴趣活动中发现真善美,纠正“伪美”偏向,以带动大多数同学对健康审美情趣的追求。

5、以点带面,全面开花。通过评比文明示范生、文明班、红旗班以及红旗年级等,努力营造健康文明的大环境。

6、积极参加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的健康的美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塑造“自美”的信心。

7、按照修订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学校和课题研究的实际,制定当阳二高学生审美素质评价体系。构造课题审美模式,形成审美化活动系列,将审美情趣研究引入学校德育工作中去。力求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

七、实验目标检测与方法

㈠目标检测

1、在课题研究中,引入正确的审美概念与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但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今天一些“伪美”的现象也颇能颠倒学生的美丑是非观念。因此,向学生灌输真善美的思想,宣传美的准则就是德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课题研究还要引入审美的标准和内容,让学生欣赏并感受健康的美,促进他们审美能力的发展。美的感染力是强大的,生动丰富的现实美是培养美的情趣的理想材料。如何引导学生避开不健康的“时尚美”、“吊吊儿美”等,是本课题要克服的一大难题。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美的标准和内容,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在行动中品尝、体验、把握和评价美,达到规范自身行为习惯的目标。

3、课题研究还要引入审美的方法,指导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用美的方法创造美,让他们变得文明高雅、和谐全面地发展。

㈡检测方法:

1、对比法。实验中将学生分组,设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对两组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行为习惯的综合素质进行比较研究。

2、评估法。制定出科学、量化、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的审美能力变化情况等综合素质进行检测评定。

3、个案法。从参与实验的两组学生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研究。

4、探究法。在实验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对指导研究的理论、原则、规律和方法等进行探索、研究和总结,以验证其正确性,修正其不妥之处。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体材料。包括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研报告等。

2、附件材料。包括系列研究论文、活动方案、个案分析、活动实录、获奖证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作品等。

九、组织与管理

㈠成立课题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开展实验研究

1、本课题实验组组长为徐家森校长,负责学校课题的全面实验研究的管理工作。

2、执行组长为副校长张裕仁,负责筹划课题实验,组织制定实验方案与计划,督促落实实验步骤以及对外联络等。

3、主要研究人员:

①核心小组成员:王晓风(教科室主任)、杨心兵(教科室副主任)、李文军(政教处主任)、张长华(政教处副主任)、文敏(校团委副书记)、李主权(高一年级德育副主任)、文光松(高二年级德育副主任)、吴华勇(高三年级德育副主任)、胡晓红(德育辅导员、心理咨询室主任)、黄群星(德育辅导员、校刊“星星点灯”栏目主持人)、陈道忠(地理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核心小组成员定期开会,每个成员负责一个

小专题,进行实施工作,建立实验档案,撰写实验论文。

②一般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安排一定量的教师参与研究,主要工作是收集资料,观察实验效果,整理活动实录等。

③课题研究顾问:a、总课题负责人:北师大贺允清教授;b、省教科所王淑珍老师;、市教研室张光富主任。

㈡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1、定期开展理论学习,提高研究人员的水平和能力。

2、所有参与课题研究人员必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充分利用学校现有人力、物力资源,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3、坚持独立实验与协调合作原则,钻研课题理论,大胆实践探索,细心总结得失,及时反馈信息。

4、建立课题总结评奖制度,每年评选一次,对获奖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㈢确定方法,制定实施细则

每一阶段都要写出实验计划,举办一定的专题活动,构建学生健康的审美模式和良好行为习惯标准,定期总结表彰,确保实验针对性强,实效性好。

㈣课题经费:

为保证课题研究中必要的参观学习、资料收集、实验交流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等,本课题初步拟定实验经费伍万元。

附:本方案主要参考文献:

1、《美学新编》顾建华编北京出版社

2、《心理学》王振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3、《教育学》胡寅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学校审美教育全书》袁祖含主编经济日报社出版

5、《班主任之友》2004年第六期

第二篇:聚焦课堂 深化课程改革

聚焦课堂 深化课程改革 精细管理 推进素质教育

------陕县二高附中高效课堂经验交流 我们陕县二高附中共有22个教学班,885名学生,65名专任教师。从2010年11月份,启动了“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回首两年的教改历程,我们的体会是,唯有聚焦课堂才能深化课程改革,唯有精细管理方能推进素质教育。

一、教师是依靠,“三常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教改的具体实施者,教改的成败决定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我校主要通过“三常态”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改执行力。

(1)研课磨课常态化

一是以落实教研活动“中心发言人制度”和集研活动“主备共备制度”为抓手,以每周观课评课、人人上好研讨课、同课异构赛讲等活动为途径,使教师之间相互听课、研讨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力促全员“研课”,找不足,学长处,促实践,上水平。二是开放教学“磨课”,利用兄弟学校来我校观课交流的机会,实行全员“推门听课”制度,每节课都在“练兵”,提高“实战”水平。三是精心研磨教学设计(“说听评”三位一体教研)。制订了集体研究备课的制度和流程,主备教师提出备课和两单设计思路,集研组成员重点围绕学情分析、教材特点,集体讨论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两单内容,设计出符合学情、操作性强的导学案和两单,共同研讨、精雕细刻,把备过程、备学生、备方法、备拓展、备时间的“五备”要求落实在多元研讨备课之中。 (2)教学反思常态化

“反思三年成名师”。我校坚持“反思即成长”,出台了《“高效课堂”教学反思交流制度》,要求教师开展导学案复备反思、同课异构同伴反思、课后即时反思和每周教学反思,教务处及时检查、通报、评优。我们把关于课堂的体会、学习延伸到网络,每名教师每周至少上传一篇教学反思到学校网站,拓宽了反思交流的范围,提高了反思交流的质量,构建了及时互动的“高效课堂”开放交流体系,大力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反思文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现在,全校累计上传反思已超过3000多篇,其中不乏有深度、有见解的精品。浏览日志、发表反思、网上学习已成为深受老师们欢迎的常态化交流形式,收效良好。

(3)课题研究常态化

我校确立了以“高效课堂模式研究”为主课题,以“高效课堂背景下学生德育新途径研究”“语、数、英等学科教学模式研究”等课题为子课题,以“各学科教学模式研究”为小课题的研究目标。把课题研究任务细分到每个教研组、每个集研组、每个教师身上。每期给每位教师配发校本研训手册和成长档案盒,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做好记载和资料积累,促使实践向理论的升华。

我们以落实“中心发言人”校本教研制度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抓手,以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教研活动、集研活动为途径,强调“问题即是课题、把课题研究融入教学实践之中”的研究观点,以课题研究促教学实践,以教学实践论证研究课题,促使教师实现理论、实践水平的双提高。本学年,要求校级课题每位教师一个,县级课题每个教研组一个,市级课题每个学科一个。

2、落实是关键,借“三力”扎实推进高效课堂 (1)大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发现、树立优秀、尊重、培养优秀。我们把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参与积极、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教师纳入表彰奖励、绩效加分、提拔重用的范畴,并优先给予出外学习深造、做课培训的机会。两年来,先后选派课改优秀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30人次,选派骨干教师先后赴上海、重庆、衡水、郑州、新乡、漯河、永威、卢氏、灵宝等地学习考察高效课堂改革经验,以树立典型,带动全体。

两年的“高效课堂”教改实验锻造出了一批教学骨干,也带动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提高。我们让校内专家、课改先进在“高效课堂”论坛上做专题讲座,介绍经验心得、进行课改培训。在示范引领、创先争优的推动和影响下,全校绝大部分教师已能完全胜任“高效课堂”教学,一些教改典型已经走出校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教改实验的推广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年来,我校先后有10人次到外校进行了培训和做课交流, 7名教师在全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交流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级奖励,11名老师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选活动中获得了省市级奖励。

我们通过树立表率,把榜样引领的作用涵盖到全体学生身上。坚持每周在升旗集会上对上周评出的合作学习标兵、合作学习标兵小组进行表彰,由学校领导颁发“标兵小组”奖牌,并给“合作学习标兵”佩戴标兵胸牌。对于在科技创新、电脑制作、征文比赛、学科竞赛、特长评比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必须在全校集会上隆重表彰奖励,并将获奖名单和作品在学校网站上公布、展示,以激励学生、带动全体。 (2)强力抓好工作制度落实

工作的收效关键在于落实的力度。我校先后制订了《理论学习制度》《观课、评课、导课制度》《集体备课课制度》等20余种规章制度。为了促进制度落实,实现精细管理,做到优化细节,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精细管理抓落实”活动,强力狠抓、确保实效。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抓好集体备课制度、每周听课及反思制度的落实,采取课后及时反馈,及时评价。二是坚持每天日清抽查、每周周清抽查。教务处每天利用晚自习时间对七八九年级,每级抽两个班,每班抽1-2科学科抽查日清情况,每周一下午由教务处统一组织抽查周清情况,每班随机抽5名学生,每个学生抽2各学科,并公布通报检查情况。三是每月进行教学统查。把导学案设计、二次复备、教后记、听课评价作为教学检查的重点,并在教师会上对统查结果进行通报,存在问题由教务处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四是将行管人员的值班检查、教师的值周检查与学生的值周检查、小组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学校查、教师查、班级查、小组查的交叉式、立体式检查网络合无缝隙管理。五是夯实管理责任,做到各类检查结果公开透明、公正公平,并且纳入班级和教师的考评序列。

(3)着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高效课堂改革实践必须建立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才会做到导向明确、有的放矢。我们一是提出了课堂高效行为十条标准:教学关系上,表现为引导与帮助;师生关系上,表现为尊重与赞赏;讲练策略上,表现为精讲与精练;问题刺激上,表现为创境与设疑;关注差异上,表现为分层与异步;动态生成上,表现为促进与应对;媒体运用上,表现为整合与巧用;学习评价上,表现为发展与开放;课堂管理上,表现为反馈与调控;对待自我上,表现为反思与改进。二是在高效课堂教学评价上,我们构建了“二维十一要素”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从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导学情况两个维度,学生学习情况从主体、兴趣、交往、思考、生成五个要素,教师导学情况从目标、问题、对话、刺激、指导、评价六个要素进行全方位评价,激励师生从二维度、十一要素中找方向,建构自己的高效课堂。三是在学生评价上,我们以“五星”评价为基准,制订了《学生多元评价制度》《合作小组评价细则》《学生课堂评价细则》,实施了具体到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评价表记载办法,即时记载学生每周反思、每节课表现、小组合作学习等情况,汇总结果作为自主学习星、合作互助星、展示创新星、训练评价星、质量优异星等五星学生和学习小组的评选依据。全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使学生的评价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促使学生能够全员、投入地参与到高效学习之中。

三、发展是目的,“三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改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德育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1、反思中的思考:改革德育模式势在必行。

班会课是班级管理的主要抓手,是德育的主阵地。传统班会课往往是班主任唱独角戏,把班会课变成了说教课、事务课、批评课。面对传统班会课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不佳,学校德育工作无法与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相衔接、不能适应教改发展的状况,我校下决心以改革班会课为突破口,把德育改革贯穿到教改之中,建立起以“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为主的德育管理新体系。让德育也高效起来,与课堂教学改革形成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态势,努力构建素质型的育人机制,力图构建以“高效课堂”为主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的全面育人模式,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在实处,让校园成为师生成长的乐园,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2、思考中的实践:建构德育“三自”新体系。

我校开展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德育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主持型主题班会为突破口,以“1390”德育序列主题为载体,以学习小组和学生社团为抓手,与高效课堂改革相衔接的德育工作途径。实施一年来,学生主持型主题班会、校园之声广播、电脑制作兴趣小组、经典诵读等已经成为深受学生喜爱、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版块,与高效课堂改革相得益彰,共同致力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共同为培育全面发展的当代中学生服务。

3、 实践中的收获:德育收到切实效果。

“三自”德育体系的构建,德育新形式的探索,使学生的自主意识、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纪律意识、集体荣誉感大为增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安全习惯已经逐渐养成,学生的个性特长、综合素质明显得到提升,这些收获与高效课堂改革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有力地推动教改向纵深发展。

四、春种秋获,教改实验初见成效

耕耘教改虽劳苦,天道酬勤自觉甜。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两年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收效。

1、校本模式形成,校际交流已成常态。

我校初步构建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以“三四五”行动策略为核心的各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各学科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熟练运用,学生主动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及“推门听课”教学开放活动的常态开展,大大加深了我校与兄弟学校教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2、家长、社会认同,赞许已成舆论主调。

教改初期,学生家长、社会各方面甚至业内人士对高效课堂心存疑虑,高效课堂逐渐显露出来的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巨大优势,学生逐渐显露出来的令人惊讶的发展潜能,学校逐渐显露出来的后来居上的发展势头,使家长、社会接受、认可高效课堂并对其赞许有加。原来流失的学生纷纷倒流,重新回到二高校园,县教体局到我校调研后,对我校的课改给予充分肯定,赞扬二高的教改已经初步规范。

3、质量稳步提升,优质已成教改主流。

“学生主动、课堂灵动、教育生动”成为高效课堂改革的生动写照。在焕发着生命智慧的高效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思维习惯得以养成,学生探究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学生自信心增强,展示欲望强烈,个性张扬,主动学习、创新学习成为现实,学生素质明显提升。2013年我校中考升学率达到了55.8%,高中升学率两年内翻了一番多,被县教育体育局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单位。

第三篇: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 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具体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

2、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进一步落实“七步走教学法”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并逐步推广。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三、组织机构

成立“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政教处、办公室、总务处、教研组长等有关人员任组员,负责决策、组织、协调、保障等工作,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实验营造良好的环境。组 长:李有为 组 员:杨国强 周文昌 刘元华 肖剑波 刘少清 陈群芳 张建武

四、实施措施

1、强化师资培训

(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课改研讨会。

(2)与其他学校多进行横向联系,有计划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3)学校多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使他们逐步掌握课改的真谛,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堂。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

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构建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准备从一下方面着手。 (1)拓宽课程资源。 (2)改变教学行为。 (3)改变学习方式。

(4)开展课堂比武的活动。

3、完善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制度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对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恰当的评价将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课堂教育评价从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三个方面进行科学的、发展的评价。

4、认真做好新课程的宣传工作。【初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以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板报、主题班会、讲座等进行校园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加大对家长的宣传。

5、落实管理制度。

(1)每学期各科任教师人人参与示范课、公开课、评课活动一节以上,并写出一篇以上的教学设计、论文或经验总结。 (2)明确教研时间,保证教研实施。为了确保教研活动落到实处,学校从周一到周五,明确各教研组的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是听课、评课,专题讨论等。

6、完善奖励机制。

为了激励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每学期对获奖的优质课案例、论文、竞赛辅导等方面,严格按学校制定的奖惩规定兑现。

7、时间安排。

我校上期各科以语英组为重点,进入了课改尝试阶段,本期将教师课改心得运用于课堂教学,对课改再进行分析总结,推广成功模式和经验.

五、活动安排 二月份:

初二英语教研课 陈燕舞 初三语文教研课 舒 勇 初二物理公开课 臧国清 初二语文教研课 陈国安

初三化学教研课 周光辉【初中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三月份:

初三数学公开课 姚雄伟 初三语文公开课 刘元华 初一语文公开课 陈群芳 初三英语公开课 王小年 四月份:

初三英语教研课 欧瑞兰 初三政治公开课 杨国强 初三历史公开课 初一英语公开课 初一数学公开课 五月份:

初三物理公开课 初三化学公开课 小六语文公开课 小五语文公开课 小六数学公开课 六月份:

初三政治公开课 初一历史公开课 小五数学公开课 总 结

石昌荣 陈燕舞 韦国良 张建武 周光辉 徐训姣 孙兰英 刘灿娟 肖建波 石昌荣 陈 宇 光复中学 2011年2月

第四篇:深化课程改革促进均衡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造就现代教师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将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每位教师既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探索者。国家课程改革实施已有三年,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十分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有了进一步提高。课改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课程观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进行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乃至全社会在转变思想观念、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一次深刻变革。课程改革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原有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自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校长还是普通教师,都积极投入到改革之中,各校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组织教师学习课改的先进理念,多次聘请专家到校进行指导,结合学校实际深入研讨,不断引导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在教育教学中,有了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做后盾,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学行为也有了很大改变。

二、积极进行岗位培训,用课改新理念指导教学工作

在三年的课改实验工作中,各校严格按先培训,再上岗,不合格,不上岗的原则,积极进行岗位培训,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学干部和任课教师一起听教材分析,一起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加强集体研究,开展专题性研究。在统一认识前提下,准确把握教材特点,立足课堂,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动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各校领导在重视培训的基础上,还十分重视配备较强的师资力量参与课改,各校参与实验的教师是教师中的骨干力量,保证课改实验的顺利进行。

三、深入改革,立足课堂,把好质量关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立足点,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是教育的生命线。优化教学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各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常规管理为依托,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富有成效的活动,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中心学区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组织校长、教学干部深入课堂一线,及时掌握课改第一手材料,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以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课改是在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中循序渐进,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学校通过教学心得记录、总结、反思等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实现从教书型、体验型到研究型、创新型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硬件设施

为了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校非常重视课改年级教学硬件配备。各校领导对实验年级采取了“倾斜政策”,加大了对实验年级的投入,配置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各校课改年级,参加实验的每个班级和相关学科专用教室都配备了实物投影、电脑和磁性黑板,为课改创造了理想的物质条件。

五、问题与困惑

在三年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各校都在积极的探索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在课堂教学中,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学生在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尽管教师应用各种方法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效果不明显。

2.新课程的教学任务较重,教师普遍认为内容过多(特别是语文),对于扎扎实实完成每个知识点有一定的困难,有时出现赶课时的情况。

第五篇:深化课程改革打造特色品牌

努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绥棱县泥尔河中学2011-10-1

4近几年,随着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不断深入,一些教育教学质量平平、管理水平低下的学校,归入了关停撤并的行列。也有一些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和重重危机。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如何在教育资源整合的大潮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作为学校的领航人,必须以清醒的头脑,顺应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避开自身弱势,立足区位特点,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

一、创新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倾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血脉,不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就无法培养出具有健全品格的人。离开了文化的教育,必定是肤浅的、苍白的、功利的、没有根基的教育。

泥尔河中学是一所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近半个世纪中,我校经历了从乡立农业中学到国办普通初中的嬗变,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如何继承传统,挖掘弘扬泥尔河中学办学历史文化内涵,与时俱进创新学校文化,一直是我们思考并不断尝试的领域。多年来,我校日渐清晰地梳理出这样一条思路:一是珍视并传承50年老校的文化特色,用历史积淀的优秀文化夯实学校文化根基,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用开放的胸怀兼容并包,拓展学校文化视野,拥有但不拘泥于百年老校的文化优势,带着时代精神去开拓创新,在机遇中迎接挑战,在发展中实现超越;三是全方位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用鲜

活生动的文化活动焕发学校文化生机,精心打造全新的学校文化。

2000年以来,我们一直倾心打造特色品牌。我们在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始终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即如何整合学校各种文化因素,来创新学校文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为此,我们根据现有的师资优势,把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和现代艺体教育作为我校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师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素养,倡导师生全员参与,轰轰烈烈,扎扎实实进行特色建设。

我们大力弘扬泥尔河中学“奋发图强,永不言败”的学校精神文化。我们每学期都以开学典礼和体育节艺术节等为契机,回顾校史,铭记校训,高唱校歌,锻造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广泛传播学校精神,让全体师生在活动中受到学校文化的熏陶。

2000年以来,我们在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谋求发展,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建构独特的学校文化。我们一贯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首,管理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始终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校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求索,发展”这一校训的指引下,已经形成了“团结奋进,务实争先”的良好校风,“勤耕耘乐奉献甘为人梯,讲团结比实绩争创一流”的扎实教风和“勤学奋进,求实创新”的浓厚学风。可以说,今天的泥尔河中学从班子团队到教师队伍,从师生的精神面貌到学校的建设管理,时时处处,方方面面,无不生动地体现着“奋发图强,永不言败”的学校精神。

二、创新教科研工作思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管理强校,科研兴校”,没有教育科研的支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随着教育科研的不断深入,我们开始摒弃一些形式上的东西,逐渐转变教育科研观念,不断创新教科研工作思路,把教育科研工作落到实处,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旨归,致力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003年以来,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教师进修校的切实指导下,在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我校上下一心,全力以赴,积极投入课改教改,在科研兴校的道路上进行了长期、艰辛而有创造性的探索,从学杨思到学杜郎口,从导学议练到六步实效教学流程,直至语文定向教学体系,我们都全程参与,大胆实践,认真总结,努力创新,结出了喜人的科研硕果,确立了具有创新意义和校本特色的“导生制课堂”教学模式。“导生制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与确立已经得到公认,并在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此外,我们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上获得重大突破。此项研究从2006年正式开题,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于2009年如期顺利结题,荣获绥化市十一五期间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

在贯彻“科研兴校”办学理念,努力打造特色校本教研方面,所以能取得这样的进展和成就,我们认为和以下三个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

1.以校为本,树立全新的校本科研观。学校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课堂。以一线教师为科研主体,以课堂为科研基地,同学科组教师共同参与,促进学科组教师的共同成长。全新的校本科研,实现了

科研工作从规范走向自主、从个体走向团队的转变,通过教育科研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

2. 科研兴校,树立全新的科研价值观。教育科研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有力武器。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重新审视教科研工作,将教科研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3. 研教一体,树立全新的科教一体观。教师的真正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脱岗学习,教师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随着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的实施,教学时间明显缩短,单位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效率亟待提高,为此我校提出了“教研常态化,研究课堂化”的观点,竭力打造原生态课堂,真正实现教育科研与教学的一体化。

三、倡导生本管理的科学理念,彰显以人为本的管理特色。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管理,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自主管理,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心理、人格特征自主地健康地发展,让学生的智慧和才干潜能在自主管理、自我管理中得以充分地展现。

高度尊重学生,广泛了解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这是我校践行生本管理的前提。由于近些年大批家长外出打工,导致农村留守孩子的大量涌现,加之网吧等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的诱惑,学校管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困惑。维护校园纪律、保持校园卫生等大量工作落到教学任务繁重的班主任和教师们的肩上,尽管老师们又忙又累,可效果总是不理想。因为那总是被动的管理,根本没有发挥学生自主管

理的能力。有鉴于此,我们重新组建学生会,竞选学生会干部,指导制定各项制度,落实考评规则,正式启动生本管理,真正做到人人有岗位,个个有职责,项项有要求,天天有评估。如今你走进泥尔河中学,每日三捡(晨捡、午捡、晚捡)不再有劳动委员声嘶力竭的吆喝,纪律督查员的目光无处不在,整个校园洁净、安宁。学校生本管理氛围已经形成,学生民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学生自主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强调:“第一是特色,第二是特色,第三还是特色。特色才是你与众不同之所在,才是你超越其他校长之所在,才是你鹤立鸡群之所在。”“有特色、有风格,才能有风采,才能有地位。”通过多年来的实践,我们开始尝到特色办学的甜头,我们也明白,在打造泥尔河中学办学特色的时候,必须把自己的优势蛋糕做大,因为特色是农村初中生存和发展的源动力。

给种子一片沃土,让他健康成长;给雄鹰一片蓝天,让他振翅翱翔。给学生良好的教育,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用规范、科学的办学行为,启迪学生的智慧,完美学生的心灵,把每一位泥尔河中学学子都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德行和学识的人,让他们的综合素养和个性特长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是我们泥尔河中学孜孜以求的育人目标;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泥尔河中学向社会做出的庄严承诺。

上一篇:手工制作活动总结下一篇:扫黄风暴下的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