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风险调查表

2023-02-06

第一篇:企业所得税风险调查表

“企业人才流失风险预警管理”调查问卷

调查目的:本问卷的目的在于对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调查所获得的资料经专业统计分析及相关分析后编写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用于为企业管理人员建立人才流失风险预警系统提供借鉴和学术研究。

调查内容:本问卷由填表人的基本情况、与企业有关的因素、与个人有关的因素、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建议等五个部分组成。

调查对象:全国范围的各类企业

调查时间:2007年1月~4月

组织调查单位:企业人才流失风险预警管理课题组

问卷填答说明:

1.对您的填答信息,我们将严格保密,绝对不会泄露给第三方,也绝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2.如未说明,选择题均为单一选择,请在您选定的选项下画“√”。填空题请直接填答在横线处;

3.该问卷复印有效;

4.为了给我们提供一份有参考价值的资料,请如实、完整地填写该表,谢谢您的合作!

填表人基本信息:

年龄:

婚否:

所在企业名称:

所属行业:

工龄(在该企业):

部门:

职务:

一、与企业有关的因素:

1、 您觉得薪水高低和福利好坏对离职的影响程度?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2、 对您来说,精神上鼓励和支持的重要性?

□非常重要□有点重要□不清楚 □不太重要□根本不重要

3、 企业的分配公平性对您来说重要吗?

□非常重要□有点重要□不清楚 □不太重要□根本不重要

4、 如果企业的工作环境(如办公室格局,冷暖设备等)不满意,您会因此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5、 当您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不匹配时,您会考虑离开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6、 在求职过程中,您觉得企业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吗?

□非常重要□有点重要□不清楚 □不太重要□根本不重要

- 1 -

7、 如果您感觉到企业的晋升空间有限,您会考虑离开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8、 您在求职或跳槽时,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

□非常重视□有点重视□不一定□不太重视□完全不重视

9、 在求职或跳槽时,您重视企业的发展前景吗?

□非常重视□有点重视□不一定□不太重视□完全不重视

10、 如果您工作的企业中同事关系紧张,团队合作受阻,您会考虑离开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11、 如果您觉得您的能力与现有岗位不适应,您会选择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12、 对您来说,企业的工作负荷和工作时间会影响您的求职(跳槽)选择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13、 您觉得工作自主性(运用相关工作权利的程度)重要吗?

□非常重要□有点重要□不清楚 □不太重要□根本不重要

14、 从您的观点看,工作挑战性的重要程度?

□非常重要□有点重要□不清楚 □不太重要□根本不重要

15、 如果您感到角色模糊或角色冲突,是否考虑离职?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16、 您觉得上司的领导能力与领导风格对您的去留影响大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17、 如果企业的领导者过于集权,您会选择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18、 如果您对于现有的组织结构不满意,您会选择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19、 如果您有离职的想法,是否会顾虑到劳资合同以及违约金的问题?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20、 您认为企业用人机制僵化对人才流失的影响程度?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21、 如果企业的培训体系不完善,您会考虑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22、 您觉得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对人才流失的影响大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23、 您是否同意工作乏味是多数人离职的主导因素?

□完全同意□有点同意□不清楚□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

24、 如果您对企业某些方面有意见,向有关部门反映后,却总是迟迟得不到答复,在这种情况持续发

生时,您会选择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二、与个人有关的因素

25、如果工作影响正常家庭生活,您会考虑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26、如果您的工作要求您经常出差您会考虑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27、您认为,与上司的关系紧张对离职的影响程度大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28、如果您与同事、下属的关系不是很和谐对您离职的影响程度?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29、您觉得您的性格与您的工作不协调时,您会考虑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30、您觉得您的兴趣与您的工作内容不一致时,您会选择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31、您觉得您的价值观与您工作企业的价值观不相符时,您会选择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32、期望匹配程度(即工作现实与期望的一致性程度)对您离职的影响程度?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33、如果您的能力超出您的工作要求,你会选择内部流动还是离职吗?

□内部流动□不确定□离职

34、如果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使您不能胜任工作,哪个会使您更想要离职?

□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其他能力:

35、如果您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满足,您会考虑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36、您认为,自我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离职的影响程度大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37、您觉得年龄是影响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

□完全同意□有点同意□不清楚□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

38、您觉得个人婚姻状况对人才去留的影响大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39、您是否同意有魄力、敢于冒险、勇于挑战的人更有可能流失?

□完全同意□有点同意□不清楚□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

40、您觉得职业生涯阶段对离职的影响程度大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三、环境影响因素

41、您觉得中国入世以后人员流失现象是否会加剧?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42、您觉得国家政策(如西部大开发)对人才流失的影响程度大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除此之外,您觉得还有哪些政策会影响人才流动? 请列举:

43、如果您觉得您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您会选择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44、您觉得企业所在的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会影响您的去留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45、您所处的团队和谐程度对您的去留影响大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46、如果您周围的同事大批离职,您会考虑与其一起离职吗?

□肯定会□也许会□不一定□也许不会□肯定不会

47、您觉得非正式群体领导人离职会导致企业其他员工流失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48、您认为对就业市场的心理预期(找到新工作的可能性和新工作的薪酬预期)对人才流失的影响程度?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49、您觉得,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会影响人才流失吗?

□影响很大□有一定的影响□不清楚□没什么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50、从您的角度出发,请将下列离职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

A、薪酬不合理B、职业发展空间有限C、工作环境不适D、人际关系失调E、领导者

素质不高F、工作压力过大G、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H、沟通问题I、绩效考核不力

J、权责不清K、目标管理失效

L、(其他)

四、建议

请您提出一些预防人才流失的建议:

第二篇: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薄弱,缺乏风险防范机制,是其资产发生损失的重要原因之

一。二○○六年十月,第一会达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普华永道和苏黎世金融集团共同邀请我国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了首届中国企业风险管理论坛。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论坛组织方特别设计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调查问卷”,并在论坛参与者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问卷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这份报告是在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受限于论坛的规模控制,本报告中的相关结论仅代表参会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总体判断。

一、问卷调查设计

调查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份,问卷回收率为96%。在调查样本中,来自上市公司的样本约占56%、来自非上市公司的样本有占约44%;共涉及13个行业,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行业,如电信(31%)、电力(8%)、石油(13%)、金融(8%)、建筑(8%)等,也有来自于快速增长的快递物流、商业等其他行业(33%)。

问卷内容:问卷分三个组成部分,分别从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中国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程度分析、中国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对企业整体风险状况进行调查。

二、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1.目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所处阶段

根据调查结果结果分析,大多数企业目前还处于风险管理建设的初级阶段。问卷调查中有71%的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所在的企业风险管理情况目前只是虽建立了一定的风险管理流程,但流程缺乏相互的约束机制;只有15.79%的人员认为他们所在的企业“已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但体系尚未全面开始运作”;而且,在所有参与问卷的企业中还没有一家“将风险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和系统的管理”。另外还有5.26%的企业“没有建立风险管理方法和制度,风险的防范只依赖于员工的责任心和个人行为”。

2.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

虽然被调查的绝大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但还有很多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不够全面、清晰,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接受仍较被动。如表1“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所示,参与调查的各企业的选择依次为“满足合规要求”(76.92%)、“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74.36%)和“增加企业价值”(69.23%)。不难理解,在国家各个监管机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风险管理法规、指引以后,满足合规已成为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最直接的驱动力。由此可以看出,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风险管理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外,在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目的方面,仅有25.67%的企业高层人员认为风险管理可以“减少管理成本”。由此可以推论出约有75%的高层人员认为风险管理不可以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这是目前各企业对风险管理认识局限的又一表现。

表1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目的

选择比例(%) 动因

提高决策的有用性 66.67

获得竞争优势 48.7

2减少管理成本 25.67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 74.36

满足合规要求 76.92

增加企业价值和整体表现 69.2

33.企业对风险管理标准的选择

调查结果如表2“企业对风险管理标准的引用”所示:大部分调查企业选择“参考公共标准,然后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非上市公司多采用《国资委指引》或者依据COSO框架来进行调整来进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而大部分上市公司则更倾向于采用COSO框架或者依据COSO框架来进行调整。

表2企业对风险管理标准的引用

选择比例(%)

引用风险管理标准 非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COSO框架 17.65 57.14 国资委指引 52.94 33.33 参考公共标准,然后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52.94 57.14 有自己的标准 5.88 4.76

(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程度分析

1.企业风险管理策略

企业的风险战略是一整套辨识和管理企业风险的方法和实施计划,包括风险模型、度量、偏好、承受度、指导方针、战略选择、战略手段、资源配置等。但接受调查的企业实施的风险战略大部分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所有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将风险进行合理的量化分析和系统的管理”。调查结果还显示,将近一半的企业(46%)认同“面对企业目前的风险状况,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风险,而不是回避风险”,这说明大部分企业面对风险的态度日益积极。但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如果没有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来配合企业积极的风险态度,企业的风险暴露将更加严重。

2.企业风险管理文化

经验表明,风险管理实效较好的企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领导者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并努力将这种意识灌输给企业所有的成员,即注重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因此本调查也在风险管理要素中增加了风险文化这一项。在参与调查的各大企业中有

56.41%选择“我所在的企业建立的行为准则能够有效的指导我的日常行为”,但只有38.46%选择“我所在的企业定期进行风险管理的培训和交流”,同时,只有25.64%选择“企业高管人员定期向我们通报风险管理情况”。这说明企业应更多地注重为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理念,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

3.企业内部控制

在所有要素调查中,各企业对内部控制要素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其他要素,其平均分高居所有要素平均分之首。这一方面说明,国内企业近年来为了应对国际竞争的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已经普遍把内部控制提高到企业的战略层次,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标准已经被企业所广泛采用。但另一方面,这也反映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仍然处在内部控制层面上,忽略了风险管理的整体性。

4.企业组织职能

参与问卷的企业有38.5%还未设立“专门人员或团队负责风险管理,如进行风险评估或负责收集风险信息等”;一半以上(51.28%)的企业高管表示“不用向上级提交风险管理报告”;只有一半(51.28%)的企业“有关于职位的书面描述,并在我的职责描述中明确我要履行的风险管理职责”;却有69.23%的人员反映“我们的绩效考核中,没

有反映风险管理的指标”。可见,风险管理还未渗透到企业各个业务层面,风险管理的实施也未得到充分保障。

5.企业风险理财

风险理财是指利用金融手段管理风险,方法包括预提风险准备金、购买保险或使用专业自保公司、衍生产品交易,以及风险融资等。由于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善,金融工具也不发达,相应的风险理财方法有限,我们仅针对保险这种理财形式进行调查。参与调查的企业只有30.77%认同通过保险的形式来转移风险,但有66.67%的企业认为“企业有必要获知保险公司的保险安排方式”,有69.23%的企业认为“企业有必要获知保险公司的防灾防损建议”,同时还有56.41%的企业认为“企业有必要得到保险公司的定期风险查勘服务”。

6.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调查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整个风险管理要素中平均分值最低的一项,且这个分数低于所设立的中立标准。无论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数据收集、风险分析等风险管理模块”、“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定期采集风险信息并生成报告”的模块,还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生成报告的准确性有效性以及其所起到的风险预警模块”,企业都采取了否定的态度。此要素的调查结果也是各要素当中答“不确定”比率最高的一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三)中国企业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1.企业完善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如表3所示:参与调查的企业高管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困难依次为“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及知识积累”、“风险管理与战略计划之间缺乏协调”和“中高层管理人员认识不足”,而对是否“缺乏外部资源来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务”,只有7.69%的参与调查的人员持肯定态度。显然,企业对于外部力量还不够信任,更愿意在企业内部培养风险管理人才。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及知识积累”是风险管理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今后的三年内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态度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仍被企业认为是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

表3企业面临的困难

选择比例(%) 原因

企业内部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及知识积累 74.36

风险管理与战略计划之间缺乏协调 69.2

3中高层管理人员认识不足 53.8

5缺乏外部资源来提供全面的风险管理服 7.69

2.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方式

在今后的三年内企业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态度积极。此次问卷调查中,有97.44%的企业认为在今后的三年中应“将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总体战略,包含风险管理策略”,以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同时有82.05%的参与问卷的高管人员认可“加强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必要措施。

三、结语

虽然我国企业已经开始认识全面风险管理非常重要,但对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接受仍较被动。企业管理层对国内外现代企业应对风险的策略没有认真地剖析、对比、消化、吸收,因而思路不够宽广,应对策略比较单一,尤其结合企业实际,对风险的应对策略

缺乏深入的研究,运用技巧不高,未能很好地运用多种策略和多种力量形成合力去应对风险,使风险得到迅速而又妥善的处置,并向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速发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应当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此外,虽然企业风险管理的思想起源于国外、发展于国外,并且在不断创新,但是我国在经济体制、市场体制、国家制度、国家文化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因此,风险管理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思想和风险管理理念应当结合企业实际、结合中国本土企业实际进行丰富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企业风险管理理念,也期待着一系列应对企业风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风险管理的战略、策略和创新思维脱颖而出。

第三篇:银行风险防范情况调查

宏观调控趋紧的政策环境下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情况

——对交通银行宁波分行风险监控部的调查

(范文)

一、背景介绍

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基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将是未来央行宏观调控和重点,而政策实施最直接影响者便是商业银行,尤其会对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宏观调控趋紧的政策下银行流动性受到的影响及其风险防范情况,我近日走访了交通银行宁波分行风险监控部,对该部提供的流动性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在宏观调控趋紧的政策背景下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形成如下报告。

二、宏观调控趋紧的政策环境及该行所采取措施的一般情况

从去年初到最近,央行一系列紧缩货币政策的相继出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利率已成为调控流动性过剩的常用手段。

根据央行和银监会宏观调控政策精神,为有效控制全行贷款投放节奏,按季下达辖属分行贷款限额计划,该行实行严格的规模管理。分行根据总行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人民币贷款管理机制,同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一是下达各支行季度贷款限额计划,同时加强预测、精心调度、统筹安排。二是变压力为机遇,科学进退,重点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在控制贷款总量的前提下,有保有压,着力调整贷款的行业结构、客户结构、地区结构和期限种类等结构。三是置换收益较低的票据融资,腾出规模加大对重点客户、优质客户、符合条件的个人贷款及赢利水平相对较对较高的中小企业贷款投放。四是通过信贷资产转售及与系统内行发放联动贷款等措施,腾出信贷资源,按照战略转型和提高经营效益的原则,明确贷款投向,切实提升例行经营业绩。

三、调查的主要内容

(一)对存、贷款整体比例的调查

2008年末,该行人民币余额存贷比80.38%,比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增量存贷比80.36%,比年初下降11个百分点;外汇余额存贷比98.28%,比年初上升8.21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234.59亿元,比年初增加31.99亿元,增幅15.79%;人民币贷款余额188.57亿元,比年初增加25.71亿元,增幅15.79%;外汇存款余额9259万美元,比年初增加2047万美元,增幅28.38%;外汇贷款余额9100万美元,比年初增加2604万美元,增幅40.09%。

(二)对中长期贷款比例的调查

2008年末,该行人民币中长期贷款比例169.33%,比年初下降21.48个百分点;外汇中长期贷款比例5.11%,比年初下降24.25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一年以上贷款余额28.23亿元,比年初减少2.36亿元,减幅7.71%;人民币一年以上存款余额16.67亿元,比年初增加0.64亿元,增幅3.99%。外币一年以上贷款余额465美元,比年初减少1442万美元,减幅75.62%;外币存款余额9100万美元,比年初增加2604万美元,增幅40.09%。

(三)对流动性比例的调查

2008年末,该行人民币资产流动比例31.68%,比年初下降3.51个百分点;外汇资产流动性比例55.25%,比年初上升23.42个百分点。其中,人民币流动性资产余额60.73亿元,比年初增加3.33亿元,增幅5.8%;人民币流动性负债余额191.73亿元,比年初增加28.59亿元,增幅17.52%。外币流动性资产余额10378万美元,比年初增加7553万美元,增幅267.36%;外币流动性负债余额18785万美元,比年初增加9910万美元,增幅111.66%。

(四)对存款分流情况的调查

目前短期内资本市场的波动,对储蓄存款产生一定的冲击,大量储蓄资金不顾风险、不计成本地涌入股市,使传统的储蓄存款分流加剧。据该行数据显示,储蓄增长额已降到六年来最低,居民选择购买股票和基金的意愿首次超过储蓄存款。虽然储蓄存款增势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尚不至于影响该行流动性,而贷款的高增长则直接影响流动性。目前,该行弥补流动性缺口的主要方法是直接向总行拆借资金。

四、调查结果

以上调查显示,2008年该行各项风险指标均属正常,其中:(1)人民币中

长期贷款比例因统计口径中扣除了大量一年期存款有所偏高,因此长期资产负债不相匹配,但由于该行的人民币活期存款占比较稳定,因此对短期的支付能力不会产生大的影响;(2)外币流动性比例的大幅提高是由于一个月内到期应收款项中买入期货币比年初增加8237万美元,而一个月内到期应付款项中卖出期货币比年初增加7009万美元所致。由此可见,2008年的宏观紧缩政策并末对该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产生显著影响。

另外,在央行不断加息的刺激下,在股市调整、楼市成交低迷的影响下,城镇居民储蓄意愿在2008年四季度止跌回塔升,投资股票和基金的热情降低,购房意愿低位徘徊,预计存款分流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从2009年起,央行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就意味着,严格控制货币信贷问题和投放节奏将是央行宏观调控的重点,而政策实施最直接影响者便是商业银行。根据交通银行总行2009年信贷业务管理要求,该分行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信贷资源的严重稀缺,贷款实际需求与计划存在较大矛盾。另外,随着该行信贷投放受限,传统业务利息收入下降,进而对其2009年的利润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该行要在2009年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用足用好宝贵信贷资源,同时加大中间业务发展力度,全面提高全行盈利水平。

一是根据总行信贷业务发展速度,该行预定2009年全行贷款业务发展的总体原则是“适度的早投放和前快后慢”。同时抓住央行调控机遇,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想方设法维持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压缩非优质客户的贷款余额,将有限的信贷资源用于综合回报率高、贷款坏账风险小、符合投向的企业。

二是要通过信贷资产转售或发放联合贷款,盘活部分信贷资源。2008年下半年,该行通过资产卖断,与系统内发放联合贷款等形式,共计腾出18亿元贷款规模,有效缓解了下半年贷款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是要加快中间业务发展速度,加大非利息收入占比。我国金融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主动生就外部环境形势的发展变化,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9年,该行要通过加强中间业务收入考核力度,努力扩大中间业务收入。在做好支付结算、银行卡收费业务的同时,抓好基金代销、国债和短券承销、本外币代客理财、担保承诺、融资顾问、电子银行服务等重点和有潜力的新

兴中间业务的发展。

五、调查的体会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趋势日益突出,这种“短存长贷”现象,即资产负债期限的错配容易收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足暂时延缓了贷款长期化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的出现。但随着宏观调控的深入,一些中长期贷款的信用风险已经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大量的定期存款转活期,流向股市及购买开放式基金、人民币理财产品等,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也促使部分居民减少定期存款购买住房用于自住或投资。银行潜在的流动性风险已经存在。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正加速发展。但从较长期来看,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仍不会动摇。因此银行可以采取提高中长期负债比重,控制中长期资产投放的方法,逐步缓解期错配给银行带来的流动性压力。

商业银行还应当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要做好对资产流动性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对流动性供给和需求的变化情况的预测和分析,完成对潜在流动性的衡量。要建立定期的流动性分析制度,包括流动性需求分析、流动性来源分析和流动性储备分析,同时还要建立流动性风险处置预案,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第四篇:企业风险分析与规避风险

技术风险分析与规避风险

1、 技术、产品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风险:企业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还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否则会被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和产品利润下滑。

规避:公司必须坚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科研投入,并且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来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

2、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与规避

风险: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是公司能长期保持技术优势的保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石油化工等一些行业的迅猛发展,业内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能否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技术人员加盟,关系到企业能否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和未来的行业竞争力。

规避:公司不仅要提高技术人员薪酬和奖励并且还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并将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吸收为公司股东,实现了利益共享,并要为技术人员提供出去学习的机会,将知识融合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市场竞争分析

风险:在价格方面,传统的建筑材料的价格相对更加低廉,泡沫玻璃优势不足。与当今流行的同行业泡沫玻璃公司相比,两者同时掌握了泡沫玻璃的制成技术,部分厂商甚至更早进入该行业,对我公司来说,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

规避:需要从多方面来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价格上要形成竞争优势,质量上是要更高要求地做到精益求精,最重要的是要从产品更加人性化和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企业间联合协作,建立企业合作联盟。

管理风险分析

决策风险:由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主客观原因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决策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并造成了一些损失。

质量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佳,效益滑坡,必然会对资产造成损害,损失股东的利益;企业产品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若监督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会导致在市场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动摇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减少订单,质量问题会导致需求方的索赔,还会承担经济赔偿或是诉讼风险。

债务风险:为了防止企业资产负债,企业必须控制好负债比率。不能盲目扩大经营规模或向银行借贷,最终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陷入困境。

第五篇: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

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txt我不奢望什么,只希望你以后的女人一个不如一个。真怀念小时候啊,天热的时候我也可以像男人一样光膀子!从公司法律风险控制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顾企业法律风险管控中心

日期:2010-3-18 16:13:30 来源:本站原创 撰稿:佚名 浏览:45 文章挑错 我要投稿 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

一、大公司的法律风险现状

近年以来,我国大公司遭遇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中航油亏损、长虹被拖欠巨额货款、中国人寿被海外起诉、海信商标被抢注、中国银行系列案件„„这些事件的共同点是因遭遇法律风险而经历了严重问题。由此看来,企业的竞争力包含有抗大风险的能力,核心就是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能力。但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对此还没有足够的认识。

根据英国路伟国际律师事务所(Lovells International Law Firm)提供的《中国企业100强法律风险报告》,其研究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活动的主要结果如下:大部分中国100强企业的分值都集中在33分到51分这个范围内,平均值为42分。 中国100强企业法律风险评分最高的5家企业如下:

1. 联想(Lenovo) 97

2. TCL 93

3. 海尔(Haier) 81

4. 中海油(CNOOC) 71

5. 中粮集团(COFCO) 68

好像是“树大招风”,企业规模越大并没有像航空母舰一样抗风险能力也大。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中外对比,中国企业在法律风险防范及相关行动上的平均花费仅占总收入的0.02%,相对应折合成法律风险评分仅为2分,而实际的法律风险评分的中间值为42分。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二、大公司较大法律风险的主要体现

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可能主要集中在如何避免个人承担刑事或民事责任的负面风险方面。作为公司,根据有关调查报告,较大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行业、组织形式、重大决策、重大财务、重要诉讼、知识产权、企业改制和上市方面。

1、行业:例如高科技企业,涉及许多涉外知识产权风险;而海外投资,重大法律风险基本上都是法律文件;许多老国企,可能面临环境污染集体诉讼、重大安全事故的法律风险。

2、组织形式:新《公司法》、《证券法》颁布后,上市公司、公司管理人员和董事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可能有被摘牌的风险,所有这些风险可能会对公司产生毁灭性的消极影响。中航油的失控,就是组织形式缺陷的例子。

3、重大决策与重要采购和销售行为:重大决策忽略海外当地国家的法律环境,又如外国供货商破产、外国供货商违反或终止合同、因货物不符合规定而导致延迟、额外费用等。同样,在中国境外市场销售产品的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外国司法管辖区的法律风险,比如:呆帐、主要客户破产、潜在的反倾销措施、反垄断诉讼、产品责任诉讼、与经销商的争议等。

4、重大财务行为:例如偷漏税和隐瞒收入、虚报利润、账外资金循环等。

5、知识产权:每个企业的战略不同,但核心生产力几乎都和知识产权密不可分,比如有关公司发展战略和客户资料、核心生产技术、品牌战略、网站宣传等等。已经发生的有我国大型企业在美国遭遇的“337条款诉讼”、维生素C的反垄断诉讼、跨国公司在外国对中国企业提出的知识产权诉讼等。

6、重大诉讼:逐渐增多的公益诉讼、群体性诉讼、小股东起诉、劳动争议纠纷包围缠绕公司发展;潜在的刑事诉讼,如反商业贿赂、重大安全事故、决策失误追究制日益出现;新闻曝光、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越来越迫使公司必须依法经营和管理,行政家长式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7、企业改制和上市:涉及违法买卖国有资产

据2006年4月26日《法制日报》报道,五类中央企业纠纷明显增多。三年来央企报送国资委调处的重大法律纠纷案件中涉外、金融债权债务、劳资、知识产权,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统计显示,三年来,国资委共收到重大法律纠纷案件221件,涉及央企110多家,直接涉案标的额达269亿元,间接涉案金额超过500亿元。其中,2004年国资委共受理央企重大法律纠纷案件81件,直接涉案金额114亿元,2005年是75件,直接涉案金额70多亿元,无论是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均呈下降趋势。但具体而言,涉外案件、金融债权债务诉讼、企业劳资纠纷、企业知识产权纠纷,以及涉及企业改制和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案件明显增加,急需企业高度重视。

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的企业经营者对法律决策中的法律风险疏于防范,有的甚至为一己私利放任风险,滥用决策权,造成资产损失或者形成大量潜在资产风险,有的法律审核把关不严,还有的资产管理链条长。

继去年发布《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之后,国资委正研究制定重大资产损失和决策失误责任追究管理办法,今后没有经过法律审核造成损失的,可能要追究领导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失策的典型案例

1、中国人寿在美国被投资者集体诉讼案

2003年12月,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寿”)同时在纽约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募集资金达到34亿美元,成为当年全球最大的股票上市。但是,成功上市的喜悦还未散去,2004年1月30日,中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公布了2003的审计报告。该审计报告披露,中国人寿的前身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存在重大违规行为,涉嫌各类违规资金约54亿元人民币。2004年3月16日,由美国投资者聘请的代理律师事务所Milberg Weiss宣布,其拟代理投资者对中国人寿提起集体诉讼,称中国人寿及其部分高级管理人员违反美国1934年证券交易法,在中国人寿募股期间没有披露不利事实。据中国媒体报道,中国人寿集团已经向中国政府缴纳了税金和罚金总计约6749万元人民币。中国人寿案件集中反映了国内企业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同时,必须尊重并遵守市场规则和当地监管规定,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

2、华为——思科知识产权诉讼案

2003年思科系统有限公司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法庭正式对中国华为公司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软件和专利侵权提起诉讼,思科提出了巨额的赔偿要求。这是一场全方位考验两家公司资源与能力的战斗,在媒体、客户、合作伙伴、政府资源、技术实力、法律武器组成的数个链条上,战斗全面开始。思科与华为的诉讼案最终以和解告终。在本案中,虽然华为可能没有向思科进行赔偿,但是现在退出整个美国市场对于刚刚开始国际化布局的华为来说不啻于当头一棒。

3、长虹——APEX贸易纠纷案件评述

四川长虹集团(下称长虹)与美国具有华人背景的APEX Digital(下称APEX)的“贸易欺诈案”曝光后,1月7日,长虹发布公告称,目前账面上仍有46750万美元欠款未能收回。长虹第三季季报显示,公司净资产为132.15亿元人民币,这4.6亿美元相当于净资产的近30%。尽管2003年底,长虹总部就专门派出高层去美国与APEX和季龙粉就应收账款问题进行交涉,但在未果的情况下2004年初长虹却又发了3000多万美元的货给APEX。其后长虹又多次邀请APEX董事局主席季龙粉面谈解决但都被季以种种理由推掉。2004年12月14日,长虹被迫在洛杉矶高等法院起诉APEX。从法律角度来看,销售合同最关键的法律风险就是付款。作为销售方可以根据交易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来控制对方不付款的法律风险,如签署信用证、保留货物所有权、寄售、价款担保、保证、现金担保、货物自主回收权、中止履行、强制履行、有效的争议解决手段等等。针对销售活动所在国或地区的不同,中国企业应当与熟悉当地法律规定和实际做法的法律顾问紧密配合,在合同中做出相应规定,将法律风险防范于未然。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对于企业与合同相关的法律风险防范和管理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事情,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大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成功经验

1、中远的经验

中远集团经营着600余艘现代化商船,远洋航线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个港口。其麾下有600多家分支机构,经营网络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中远集团总资产已近1400亿元。在中远集团跨越式的发展中风险控制机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集团高层的经营委员会每年都要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风险控制问题,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其中,法律风险首当其冲。公司制定了《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合同管理办法》,实行合同分级管理;在预防纠纷上,中远集团要求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要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监督,严把合同审查关。集团法律部门搞了一个法律信息披露制度,跟踪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该关注的一些特别的法律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法律指导;适时公布一些大的案件,以便各企业借鉴,避免纠纷。

2、 中国铝业公司的经验

“中国铝业”股票目前在纽约证券市场同行业股票中股价最高,被投资者誉为“世界铝业第一股”。要想抵御国际风险,必须实现与国际公司的法律对接。中铝公司形成了统一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联动机制,通过不断加强法律事务工作为公司经营决策服务,切实降低和消除经营风险;制定了中铝《合同管理办法》、《法律纠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公司内部合同签订审核程序和法律纠纷报告、处理及监控程序等内部控制流程。公司自成立以来未发生过重大诉讼。

五、建立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

参照国际经验,结合律师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加强大公司的法律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公司法律总顾问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对策。总法律顾问作为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总设计师和协调人,至少可以发挥以下几点作用:

1、 和公司有关部门一起确定和评估公司法律风险的具体范围和事项;

2、起草制定和实施法律风险管理文件;

3、建立执行防范和化解的职能人员和做法;

4、进行有效培训,使部门和员工理解并实施上述制度;

5、建立评估和审查考评制度。

自从2002年7月国家颁布《关于在国家重点企业开展企业法律总顾问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家又在2004年、2005年先后发布《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中央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管理暂行办法》,来推动企业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发展。

据《法制日报》报道,去年39户央企法律顾问挽回或避免损失500多亿。 截至2006年3月底,53户大型企业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达29户,占54.7%,设立法律事务机构的有44户,目前167家央企中有120家设立了法律事务机构。去年国资委的一项调查显示,法律顾问保障作用凸显。实行总法律顾问制度的39户央企中,法律事务机构累计出具法律意见书3.9万件,审查合同120多万份,合同总标的额达4.7万亿元,为企业挽回或避免损失547亿元。

虽然三年来不少企业将法律顾问的审核作为经营决策前的必经环节,目前央企的二级子企业中也有近200家实行了总法律顾问制度,但与国资委2004年提出三年53户大型央企全部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的目标相比,仍有明显差距。

建立总法律顾问制度,关键还是要提高总法律顾问的水平。总法律顾问对于企业重大决策涉及的法律事项,要敢于并善于提出正确的法律论证意见;对企业在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改制上市、自主创新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对公司负责。大公司要重视和加强总法律顾问的作用。

上一篇:企业纳税情况自查报告下一篇:企业投资计划书怎么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