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桥读后感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生命桥读后感范文

《生命桥》评课

各位专家,老师们:

下午好。

刚才认真聆听了由俞老师和李老师执教的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上年级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围绕本组课文的主题“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我参与了俞老师的磨课过程,因此,我就俞老师的一节课,谈谈我的感受和体会。俞老师教学目标定位合理,表述明确,教学思路清晰,从教学目标的预设中,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俞老师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检查预习,疏通课文;2.借助课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3.抓“静静地”,品悟课文3到6自然段;4.对比想象,进行小练笔。整节课块面清楚,俞老师抓住“爱”的主线,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组织,实现了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对话,努力落实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意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握整体,授之以渔。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整体把握能力在不同的学段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第二学段是培养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能力的起始阶段,教师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重在方法引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俞老师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引导。在第一次试教中,俞老师尝试教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教学中,发现学生找出文中关键词也是一个难点,于是花了时间学生依旧说不清课文的主要内容。于是重新审视分析教材,把教材当做学生学习的例子,发现按事情发展顺序能较快地找到事情的起因:小钱得了白血病。结果小钱终于得救了。那么怎么说清事情的经过呢,俞老师让学生默读3到6自然段,用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段话在写谁干什么?引导学生说清经过。最后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样层层递进,有梯度的设计,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我们可以采用说清事情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

二、抓关键词,想象画面。

课文的第3至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可以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俞老师让学生默读这几段,引导学生围绕“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划句子,说感受,写批注。抓住 “静静地” 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由课文内容想开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同时相机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这一部分,将地震危机仍旧存在的紧张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从容镇定进行对比朗读,使学生在读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

三、铺设内容,落实写话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小练笔”的方式,或让学生抒发学文后的感受,或接着课文续写,或想象补白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我们也会发现,有的同学写得小练笔空洞无味,为写而写,今天俞老师小练笔的设计给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在教学这个环节前,俞老师引导学生感受画面,想象在什么情况下,台湾青年静静地躺着病床上,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原句来谈体会,这个环节“用心良苦”,并且一举两得,为写小练笔铺设了内容,使接下来的小练笔有内容可寻,有话可写,显得丰满生动,真实感人。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的浅薄的认识和想法,希望专家给我们以引领,各位兄弟学校的同行们给予指正。

第二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二课教学实录

后山中心小学 王丽

教学目标:

1. 潜心会文,体会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一心为他人着想高尚的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及奔波劳累。

教学难点: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对白雪病有什么了解? 生:白血病是很难医治的疾病。 生:白血病又叫血癌。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白血病是一种恶性的血液病,只有通过骨髓移植才能使患者从获新生。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一个无锡小伙子为两名白血病患儿捐献骨髓的过程。(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视频,相信大家对骨髓移植的过程以及它的意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复习引入,酝酿血脉亲情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杭州的小钱怎么了? 生:得了白血病,只表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是谁来帮助他? 生:李博士和青年。

师: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文本——《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齐读课题),去感受台湾同胞对小钱那浓浓的爱。

同学们,打开课本P107,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把让你们感动的语句画出来,把你的感受和同桌交流。

二、咀嚼品味,感受血脉亲情

(一)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师:文中的哪些语句,让你感动,谁来说说?(生读出有关语句) 师:看来抽髓的那一幕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示第五段),同学再用心读一读,想想哪个词,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生: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从“沉着”和“静静地”体会到他们很勇敢。因为当时发生地震,很危险。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到了地震?让你感受到危险?

生1:“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生1:我从“突如其来”和“不得不停止工作”体会到地震很强烈? 生2:我还从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体会到当时余震很危险。

师:真好,你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来体会,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谁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

师:好像没有发生地震啊!谁再来读。(生读句子) 师:我仿佛看到大地在剧烈地震动。 师:还有哪些语句写到地震?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生1:

我从7.3级体会到地震很强烈。 生2:我从摇晃感受到环境很危险。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地震呢?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播放震后画面) 师: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惨绝人寰的大地震,死亡人数2735人,伤10002人,房屋倒塌不计其数,无家可归的达20万人 2

以上。多么可怕的地震,同学们想像一下,当余震来临的时候,旁边的居民们会怎么做?

课件出示——

人们吓坏了,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生1:人们吓坏了,有的哭了,有了逃跑,还有的尖叫着。

生2:人们吓坏了,有的拼命地跑着,有的寻找亲人,还有的呆住了。 生3:人们吓哭了,有的目瞪口呆,有的四处逃窜,还有的失声痛哭。 师: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

生接读: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当然危险来临时,李博士和青年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了下来,你认为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他们呢?

生:临危不惧 生:临危不乱 生:舍己为人 生:舍生忘死 生:无私奉献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丰富,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生读句子)

师:读得再沉着一点,再静一点。(指名生读)

师:现在你就是青年,我知道虽然你静静地躺在床上,但你的内心一定不平静,告诉我,你在想什么?

生:我一定不要害怕,我是男子汉要勇敢。 生:我一定要坚持住,小钱还等着我的骨髓呢! 生:就是牺牲自己,也要救他。

师:多么坚强的决心,多么感人的话语,同学们,他仅仅想到小钱吗? 生:会想家人是否安全。

师:是啊,每个人都会牵挂自己的亲人!此刻家人的情况,他清楚吗? 生:不清楚。

师出示: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谁来读?大家设想一下,他的家人有可能怎么样?

课件出示:他的家人也许( ) ,也许( ) ,也许 ( ) 。 生:他的家人也许好好的,也许正在找他,也许已经死去。

生:他的家人也许已经逃脱危险,也许正在医院里抢救,也许正在担心他的安危。

生:他的家人也许平安无事,也许被埋在地下,也许已经悲惨地离去。 师:是啊,也许,爸爸妈妈正在废墟中,痛苦地呻吟着。这一切他都不清楚,但是,他知道——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也许,他的家人已经悲惨地离去,而这一切他都不清楚,但是,他知道——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即使担心家人的安全,即使仍处在余震中,他还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再来读一读(课件显示: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

生: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同学们,这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还是什么? 生:小钱生的希望。 生:是对小钱的爱心。

生: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亲情。 生: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师:这就是深深的爱,这就是浓浓的情,这就是无私的奉献!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生配乐朗读)

(二)学习课文六至七自然段

师:刚才抽髓的那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送髓的经过同样令我们揪心。请同学们读读第六自然段,哪个词最令你感动?

生:奔波、连夜

师:这是怎样的奔波呢?(师快读时间表) 师:李博士这样奔波,会怎么样? 生沉默

师:你可以结合你的生活体验来说一说。有过奔波的时候吗? 生:会气喘吁吁生 生:汗流浃背 生:满头大汗 生:面如土色

师:很有可能,因为他当时已经将近七十多岁了。 生:会走不稳。

师:嗯,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你体会得真深刻。

师:谁来想像李博士的奔波劳累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希望,李博士一刻不停地奔波着,终于赶到了杭州,还连夜为小钱做了手术,多么令人感动啊!谁来读?

师:李博士是台湾骨髓移植专家,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捐献库,救助了许多白血病患者。他曾100多次携台湾同胞的骨髓来到大陆,架起了一座又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就这样,生命在人们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让我们为小钱重获新生鼓掌吧!一起读吧!

师:是的,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还是一座什么桥?

生:爱心桥 生:亲情桥 生:希望桥

生:友谊桥

师: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成在一起的。

师: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___传下去___传下去___传下去___)(学生接读)

三、读写延伸,延续血脉亲情

师:(音乐响起)两年后,小钱已经完全康复了,有一天,他们见面,那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活动来写一个片断,还可以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两年后的一天,青年和小钱在一座桥上见面了,小钱紧紧地握住了青年的手,满含热泪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青年微笑一下说:“不用谢,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师:一个“握”字,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两岸同胞那浓浓的血脉亲情啊! 生:有一天,小钱来到了台湾,他见到了青年,小钱热泪盈眶,想说什么,可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和青年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多么感人的画面,让我们为这场面而鼓掌吧!

教学反思:

一、巧用媒体,读悟结合。

首先我引导学生品读有关描写地震的语句,进而播放震后的图片,并做解说,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 “地震惨烈”““余震不断”的情境之中,并理解了台湾青年不仅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连亲人的安危也不顾的高尚情怀,然后教师一次次地引读相关句子,让学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做到了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为学生领悟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作了铺垫。

二、想象说话,发展能力。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当余震来临时,人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他的家人也许会怎么样?”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 6

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

三、紧扣字眼,领悟情感。

文本是死东西,它只有经过学生的理解、接受、反思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栩栩如生的形象,文本才有生命,也只有这样的阅读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如理解“奔波”一词,教师快速读出李博士一日工作表,再让学生想象,经过奔波后,李博士会怎么样?最后读出李博士的奔波劳累。这样既让学生理解了奔波的意思,又积累了词语,更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两岸同胞那浓浓的血脉亲情。

四、创设情境,落实写话。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因此,语文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应注重发挥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把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周老师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两年后,小钱已经完全康复了,有一天,他们见面,那会是怎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心理活动来写一个片断,还可以加入适当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情。最后的交流,教师更是抓住学生写作中的亮点加以表扬,再一次巩固了写作方法。

五·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欠缺。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环节激起了学生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融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第三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前谈话)

师:你们学校的版图上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 生:爱我中华! 师:你们天天能看到祖国的版图,(示地图)能在地图上找到你的家乡太原吗?再找一找我的家乡哈尔滨。

生:(在地图上找)

师:我这次来坐了两天的火车才从哈尔滨来到太原,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段距离吗?

生:千里迢迢。 生:路程遥远。

师:啊,非常的远。想象一下,在哈尔滨与太原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可以吗? 生:不可能的。 生:绝对不行!

师:看来跨越千山万水把太原与哈尔滨市连起来是不可能的。如果在杭州与台湾连起来呢?也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22课,一起读课题。

(大声地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会有生命桥?

师:到底会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多读几遍,也可以翻翻桌面的字典。

(大声地读课文) (师巡回指导) 师:这课的词语很多,自由读读屏幕上的词语。 (出示课文9个词语)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凋零”不要读成第二声。 师: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绽放”。

师: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 生:“含苞”。

师:课文中还是写花吗?读读课文。 (生大声读)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生命刚刚开始。

师: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读。还有哪个词语要大家注意? 生:“暂停”。

师:非常好。轮流读一读。用“暂”组一个词。 生:暂时。

师:现在读得很准确,到课文中还能读准吗? 生:(齐读)

师:这句话还有一些词。 (示句子“经过一次又一次„„”) 生:(自读) 师:真不错。还有吗? 生:“辗转”都是卷舌音。 师:很好,是什么意思? 生:„„(查字典)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向字典请教。不过,我们还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示课文片断“然而„„的人”) 师:说明什么? 生:很不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在哪些地方为他找骨髓? 生:台湾。 生:美国。

师:刚才我们想象了这么多的过程,这就叫“辗转”。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话。 生:„„

师:词语我们可以到课文中继续学习,现在我们一起再读读这9个词语。 (生大声读词语)

师:现在让我们分小节再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个什么事? 生:(指名分小节读) 师:现在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小钱„„ 师:哪个小钱?

生:在杭州的,患白血病的。 师:连起来一句话说。

生:台湾大地震余震后,台湾同胞送来了杭州市患白血病的小钱急需要的骨髓,救了小钱。

师:说得很详细(相机板书),能倒过来说吗? 生:„„

师:在这个故事中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最感动的是台湾的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给杭州市的小钱送骨髓。 生:我最感动的是李博士在危险的情况下来给小钱做手术。

师:课文中感人至深的地方我们要细细品读。课文的3-6小节,细细地写了这些内容。默读这部分内容,划下台湾同胞与李博士最感动你的地方。用一两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生:„„

师:谁先来说说你划下的部分,然后再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划下的是“„„那位青年„„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 师:他是通过“沉着”,通过他的动作感受到的。还有吗? 生:这句话中,我还感受到博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我们向这两位同学学一学,一起来看看李博士的表现。找一找李博士的表现。 生:“突如其来”。

师:这个词找得准。此时,李博士的表现是“沉着”,可现在什么地方最安全? 生:空旷的地方。

师:想想这会手术室还有什么在摇晃? 生: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师:他在等什么? 生:等余震停下来 师:读一读相应的句子 (生齐读)

师:一个“沉着”写出了李博士的品质。再找一找描写青年的句子。 生:“一个青年人正躺在„„” 师:还有没有描写青年的句子?

生:“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青年正满希望„„” 师:他知道自己的骨髓会带给小钱什么? 生:希望。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 (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小钱快要去世了。 生:小钱很想活下去。

生:要找到合适的骨髓多不容易!

师:那么小钱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是不是也在想着小钱?读“小钱„„”

(出示课文)

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生:„„ 师:正是因此,所以台湾青年会这样,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 (生读相应的段落)

师:再看最后一句话“涓涓流出”,流出的仅仅是骨髓? 生:友谊。

师:骨髓只能保存24小时(示:相应时间表)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5分钟就在12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齐读。 生:„„

师:之后呢?他没有休息就继续做手术。第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来了。 生:“连夜”。

师:他都没有休息呀!齐读这一段。 生:„„

师:小钱这样得救了。故事读到这里,关于课题的问题你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指两岸同胞相互救助的爱。 师: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 生:爱心。 师:是的。爱心(相应画板书“爱心”),有没有谁想读一读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 生:„„

师:看到这个结果,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

师:最后一次机会,再来读读令你感动的句子。 生:„„

师:让我面对祖国的版图,来读读下面的句子。 (相机示课文“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

师:同学们,茫茫的海峡隔不断骨肉亲情,也许有一天小钱会与这位台湾青年见面,小钱会怎么感谢他?他们会说些什么呢?留待我们下节课再交流。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水到渠成、恰到好处,课前的疑问顺利解决。语文课就是语文课,要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不能一味地上纲上线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思想政治课。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本节课无论是词语教学,还是理解课文内容,都准确理解并较好地体现了三个维度课程目标的整合。如,在理解三个描写花的词语“凋零”、“绽放”、“含苞”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先理解词语的本意,是分别描写花开前、开放时和将要凋谢时的样子,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什么,使学生懂得文中是用来形容人的生命的。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生命的教育。一节课不可承载的任务太多,本节课教学目标、任务确立得切合实际,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由读不好到读好,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学习过程。

2.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本节课读得充分,能够看出教师指导的过程和学生朗读的进步,读的能力的提高过程。如,开课的前20分钟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先让学生自由读,再抓住难读的句子反复读对、读通,突破难点,有重点地读,最后再分工合作整体读。学生经历了从读对到读通的学习过程。教师重视阅读理解,鼓励学生谈个人感受,指导学生理解品评重点词句,把整体感悟课文和理解重点词句有机结合起来。如,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沉着”一词理解李博士的品质的教学过程。

3.能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充分的自主学习。如,在学习课文3-5段内容时,教学预设是按着课文的叙述顺序,先学习描写青年这部分内容,而实际教学中,学生认为最感动人的是描写李博士的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调整了教学预设。课文对李博士的描写比较直白容易理解,而对台湾青年的描写比较隐晦不易理解,这样的调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4.教学内容取舍得当,能恰当地拓宽教学内容,引进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加强现实生活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联系。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补充了李博士送骨髓的时刻表,学生通过对这一资料的阅读,再一次深切感受到李博士的品质,从而对人物博大的爱心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5.本节课无论是词语教学还是阅读理解,教师都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阅读能力,注重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和运用,使学生真正做到阅读有所得。 总之,本节课教师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积累、运用、发展语言的同时受到情感熏陶。这才是语文味十足的语文课。

一、联系课文语境理解词意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而我们的教师更应为学生提供认知结构变化与重组的可能。

片段 1 : 【 05:00 — 06:59 】

师: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生:(自由读了一遍,纷纷举手。) 师: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生:我想提醒大家“凋零”的那个“凋”不要读成“调”。 师:你领大家读。 生:凋零。 生齐读后继续举手。 师:不着急提醒下一个。谁知道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生:花枯萎了。

师:对,凋零是花凋谢了,草木枯萎了。屏幕上有一个词正好与它意思相反,哪个? 生:(纷纷)“绽放”。 师:一起读。(生齐读)。

师:这两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课文里还有一个写花的词语,是—— 生:“含苞”。

师: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在形容花吗?(出示课件)自己读读看。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他的是那个青年的生命。含苞是说他的生命 18岁,刚刚开始,凋零是说他患了白血病要死了,绽放是说骨髓移植能让他„„绽放„„就是能„„

师:„„能挽救他的生命。看来同学们真的读懂了。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生齐读)

学生在进行文本阅读时,会遇到很多信息,但若没有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就不会在头脑中留下痕迹。在学生原有认知里,“凋零”、“含苞”、“绽放”这三个词语应是描写植物,“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在形容花吗?”教师通过质疑启发学生将这三个词语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喻意。从课堂效果看,教师的设计非常巧妙有效,学生体会到了这三个词语不是在写花,而是指这个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的生命即将结束,只有换骨髓才能使他获得重生。

在这个片断中,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了重组,三个词语构成了一个语言环境,成为一个崭新的意象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此时学生再读这段文字,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个对生命充满渴望的年轻人形象,就会体会到作者对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的不舍与惋惜,就会将自己内心“救救他吧”的呼声通过朗读自然的表达出来。

这一过程是词语理解的过程,是情感渲染的过程,是认知重构的过程,更是内化加工的过程,所以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我们才看到学生恰当运用、自然输出的精彩。

片段 2 : 【 31:39 — 32:34 】

师:看着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______;”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苍白的脸重新红润起来。 生: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勇敢地活下去。

靳家彦 老师认为:语文教学要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要注意内化。这三个词语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帮助学生把抽象的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鲜活的形象,真切而渗透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随着学生自己创造的形象一起活跃在学生心里,内化为学生言语知识的一部分。

二、调动生活感知理解词意

由于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视野不广,对词语的理解总像隔着一层纱,不够透彻。因此,词语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联想,形成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立体情境,使词语在这样情境再现的过程中鲜活、灵动。

片段 3 : 【 08 : 50 — 11 : 00 】 师:知道“辗转”是什么意思吗?(举手的学生很少)知道的同学不多。刚才有一个同学读书时查了字典,我们请他读一读字典上的解释。

生 :(读字典上的解释。)

师 :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另外,我们还可以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

师:懂了吗?这两句都是在说什么意思呢?

生:这两句话都是说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非常不容易。

师: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生:一个。

师: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 —— 生:谈何容易!

师: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

生:在美国„„

师:哦,都找到国外去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 生:可能在台湾找。

师:哦,课文后一句告诉我们在台湾找到了。不过,请你想象一下在台湾找到之前在哪些人当中寻找过?

生:在他的亲人朋友中找„„ 师: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 生: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里找到了? 生:在台湾。

师:像我们刚才想象的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 生:辗转。

师: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生点头举手。)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生齐读句子。)

对“辗转”这个词语的处理,教师在实施中搭建了四级语言理解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理解内化。( 1 )知音晓意。首先明确两字都是翘舌音,再用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联系语言环境引导想象。在轻松的对话中教师引领学生读这个词所在的前后几句话,说说这几句的意思,从而理解到在茫茫人海中要想找到合适的骨髓极其不易。( 3 )想象画面赋予词语情感。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从国外到国内,从家乡到台湾,这是一种地点上的辗转;寻遍了亲人找遍了好友,查遍了登记过的所有资料,这种辗转更是一种心灵的煎熬。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在奔波寻找,也不由自主地在为这青年的命运着急焦虑。( 4 )诵读吸收落实内化。学生真正理 解后老师再让学生用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这个词语的教学,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一个词语经过老师精心设计被延展为一幅幅鲜活画面,成功的与学生的精神世界建立起联系,此时这个词语才有了温度,有了情感,有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才会在学生心灵中获得持久生命力,也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埋下伏笔,可谓一举多得!

三、链接背景资料理解词意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习语言,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肤浅与表面,词语的意义、意味、意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开掘。因此,在词语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依托文本,链接相关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推敲品味词语,从词语表层走向词语深层,感悟词语潜在的、隐含的深层意思。

片段 4 : 【 33 : 55 — 36 : 00 】

师:骨髓只能保存 24小时, 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 —— (示: 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师读。)

同学们算一算,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生:差 5分钟就是 12个小时。 师:这是怎么样的 12小时? 生:紧张。 生:漫长。

师:第 6自然段有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 12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 生:“奔波”!

师:(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齐读奔波)读出艰辛的感觉! 师: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 李博士没有休息 —— (出示时间表后半部分) 第 6自然段又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 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生:“连夜”。

师:(板书连夜)多么令人感动!读这个词,读出你的感动!(生齐读连夜) 师:把我们内心的全部感动都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齐读这一段)

“奔波”一词彰显着李博士的无私情怀。通过读文中原句,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奔波”是指长时间地很辛苦地赶很远的路。但是学生未必清楚,李博士他们是为了送骨髓,为了救小钱而奔波。这种奔波,是一种异常特殊的奔波,也是一种异常艰难的奔波。教师将李博士这不平凡的 24 小时以时间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对“奔波”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理解过程,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的过程,是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也是深化与内化的过程。

词语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审美性格,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过程。教师应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引领学生借助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去解读词语,才能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第四篇:17 生命的壮歌 “生命桥”教学设计

福建省福安市坂中中心小学

余 平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一则自己自己喜欢的故事背下来。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语意思。

3. 读懂两则小故事,感受蚂蚁和羚羊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难句的含义,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课文所赞颂的献身精神。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完了“蚁国英雄”这个故事,谁喜欢这个故事?把故事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背给大家听。

(二)导入

1.出示羚羊图:这是什么?(出示课件:介绍羚羊)

2.师述:在一个大草原上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山上的狩猎队上山打猎„„

3.板书:“生命桥”齐读

4.质疑:看到这个小故事的题目,你的脑海里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是“生命桥”?“生命桥”的含义是什么?„„)

(三)了解故事大意

1.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读读《“生命桥”》的故事,把故事读通顺、读正确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故事的大意。

2.指名试述故事大意,并结合出示:

老少分类飞跃山涧

老少配合一死一生

唱响壮歌猎人惊呆

3.生根据提示,同桌间相互讲述故事大意。

(四)细读感人之处

1.过渡:这样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还愿意再读一读吗?

2.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能深深地打动你的心?把这些内容划下来,然后投入自己的全部情感好好读一读。

3.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结合进行朗读训练。

(1)结合交流课件出示图及文字: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读读句子,说说读了这个句子后你想知道些什么?(那弧线是什么弧线?羚羊是怎样跳崖的?为什么要说以老羚羊的生命作桥墩?„„)

②这么一句话带给大家这么多的谜,那我们再读这个故事,想象那发生在老羚羊身上一个个场景,你一定会明白些什么?(明白是用老羚羊的生命做桥墩的。) ③讲述原因(出示课件:飞跃悬崖)

(2)结合交流出示:当老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子有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①你们能不能把这座用老羚羊生命做桥墩的“生命桥”画出来呢? ②小组讨论,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画出简笔画。

③请一生上台来画,并解释自己画的简笔画,讲述这个感人的故事。 ④说说试跳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理解“刚好”)

(3)引出第一自然段:几分钟以后,羚羊群分成了两类:老羚羊为一类,年轻的羚羊为一类。一只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轻羚羊群叫了一声,一只年轻羚羊应声跟老羚羊走到了悬崖边。年轻羚羊后退了几步,突然奔跑着向悬崖对面跳过去,随即老羚羊紧跟后面也飞跃出去,只是老羚羊跃起的高度要低一些。

①找出羚羊的动作进行想象: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抓住老羚羊和年轻羚羊的动作,想象那一幅幅场景,突出“猛

蹬”。

③动画演示:同样的一次飞跃,却酝酿出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a、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 B、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 ④这是多么的感人呀,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⑤再次指导朗读课文: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会走向死亡„„ ⑥指导背诵:看着简笔画图,再一次讲述这个动人的画面。

(4)继续交流:紧接着,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顿时,山涧上空划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①读读这一段,理解“秩序井然”。

②想看一看这一幅场景吗?(出示课件:群羊飞渡) ③看到了如此神圣的场面,你们理解羚羊们的所做吗?

这老羚羊心中想着“他人”的献身精神激励了年轻羚羊,年轻羚羊也心中想着“别人”、心中装着集体,它们身上都表现出可贵的团结协作精神。

(五)激情揭题

1.师述:一只只老羚羊都甘愿牺牲自己,用自己的生命给年轻羚羊架起一座座生命的桥梁,让一只只年轻羚羊逃脱死亡,求的生存。这是一座座真正的桥梁。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赞歌。(出示课件:图片欣赏)

2.板书:“生命桥”齐读

3.目睹了一切发生过程,你们想用什么词、句来赞美老羚羊呢? 4.此时此刻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 音乐“爱的奉献”)

(六)作业(出示课件:作业)

板书设计:

17 生命的壮歌 “生命桥” 老少分类飞跃山涧 老少配合一死一生 唱响壮歌猎人惊呆

第五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洪 花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读”而展开的。先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正确;接着指导、帮助学生把课文读连贯,读流利;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品读,读出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 这种以读为本的设计,首先要注意读的层次性:从读正确,到读流利,再到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循序渐进,层层拔高。其次要注意读的目的性:每一层次的读都不是走过场,要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落实不同的目标。

这种读的训练还要注意它的指导性:

一是指导学生读准容易读错的字音。如,“间隔”的“间”读jiàn,“骨髓”的“髓”读suǐ等。

二是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句子。如,“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一句,在指导学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断开。

三是注意对读得差的学生的指导。要注意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增强学生读好的信心,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四是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比如,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当读到“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时,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到,正值如花年华的年轻人,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就将结束短暂的生命,这是多么痛心的事。并能通过朗读的语气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再比如,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这位台湾青年和李教授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他人的高尚品德,从而体会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真正含义。

这样,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悟中又有所表达。学生能不能入情入境地朗读,答案是肯定的,就看教师放不放手。

上一篇:世界因你不同范文下一篇:生命诠释责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