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2022-08-19

第一篇: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及其体制创新

探讨新经济的管理创新之路,允许我从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陈述。

第一,新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给中国企业以强烈的冲击。

人类社会跨入新世纪,高科技的发展引起世界巨大的变革,今天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还是在中国,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新经济,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新经济似乎是一个魔方,它神奇般的创造着财富,新经济还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英雄。新经济是一个以互联网络为基础,以资本为核心,以不断创新为特点的社会经济发展形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以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他领域的创新。新经济的全面兴起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在这些背景下新一轮兼并浪潮席卷全球。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纳斯达克指数的暴跌,新经济的热潮有所降温,但毫无疑问,尽管伴随着问题,新经济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面对强烈的冲击,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名牌企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场全球企业之间的较量中,创新是创新者的通行证,守旧是守旧者的墓志铭,企业经历了生产型管理之后必须快速转向创新型管理,要么变革,要么死亡。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始终怀着一种开放、学习的心态,必须要讲究破旧立新,如果总是循规蹈矩,将是一潭死水。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企业中的一部分正在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从产业框架,组织体系,产品特点,营销模式等方面全面创新,以求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长虹就是这些探索者中的一员。

第二,面向新经济的企业转型,首先要从实现战略管理创新入手。

企业战略管理问题对企业的发展生死他关,从八十年代以来,在以彩电为主的产业支持下,长虹以5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长,持续发展十五年,净资产增长了310多倍,完成了由几千万元的军工企业到资产过百亿元的著名上市公司的飞跃,在新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在当前这样一个时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难于把握。我们发现公司的发展战略主线开始模糊,而这一切在新经济第一缕曙光的照射下更为刺眼。幸运的是,我们迅速地发现了这一危险的信号,立即果断地放侵了发展步伐,确定了长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经营理念:科技领先,速度取胜。总的来看,目前世界范围内家电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将在今后两到三年内发展成为世界家电产品的制造中心,去年底公司董事会通过了长虹向高科技转型的“十五”战略发展规划,长虹战略调整的一个总的目标是适应新经济时代的来临。通过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升级,迅速完成向高科技企业的转型,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将长虹打造成一家百年常青的、具有强大竞争力和综合竞争优势的高科技型跨国企业,“十五”期间长虹将以市场为导向,整合企业资源。积极发挥应用技术开发、

大规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核心竞争优势,稳固核心产业,壮大扩张产业,孵化网络开发等高科技产业,迅速形成速度、质量、成本、品牌的比较优势,走相关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将重点领域转入战略核心,成为全球重要的信息家电制造商,关键部件的供应商,IT产品的提供商。

第三,企业机制创新是企业高速发展的前提。

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时代,企业必须做好转换准备,互联网的精髓在于速度,企业必须快速应变,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建设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如何让企业快速运转起来,而不是让企业员工轮流上岗,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全新的高速运转的文化。长虹过去一段时间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随之而来的各种矛盾悄然而生,要取胜,长虹必须在企业体制和经营体制上创新。

虽然长虹在国内是一流的大企业,但是放在新经济时代,全球环境下的大趋势、大格局下看,与世界500强相比,长虹只能算是一个中小企业,经过不断的探索、总结和完善,长虹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改变了管理机构臃肿、管理人员过多的现状,管理层次的减少使公司资金周转、营销服务等各环节周期大大缩短,长虹整体反应速度的提高、运营效益的提高必然会带来盈利水平的稳步提高。在机制创新过程中我们推行业务链管理模式,把所有的管理工作做成标准模板,围绕企业的核心业务,电子产品的制造开发营销服务,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的协调,在前端开发、采购将经销商、制造商以及最终用户形成一个网络。在此以前公司推行的是一种传统的职能型业务管理模式,每个部门都有上级领导,而现在长虹业务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上一个节点的客户,都是上一个部门的上级领导,从而把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全公司为市场服务切实落实到公司各个经,营环节。

第四,管理思想和管理手段的创新。

如果说传统管理手段下的精髓是更强调做事,更强调企业经营战略战术的执行,那么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更强调的是做人,因为尊重和发挥个人的价值,最大限度的激发个人潜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误,这已逐渐成为长虹管理创新中的重要思想。现代管理需要强有力的科学手段做支撑,为把企业管理业务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长虹公司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公司花很大力气重建公司新一代信息管理系统,先后投入上千万元引进全世界最先进的VIP系统,目前公司在对现有系统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同时,正积极筹备后期工程的建设,包括销售、服务、物流、财务、生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会计等于系统,同时公司于2000年正式启动办公自动化OA系统,为实现公司电子化办公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五,管理创新为实现企业国际化奠定基础。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经济的强烈冲击,今年以来中国本土企业逐渐形成了走向世界、争创全球名牌的战略意识,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逐渐明白,要以全球竞争的眼光来规划名牌的全球战略,长虹等一大批优秀企业也纷纷在海外设立自己的研发、生产、营销机构,一步步实现中国名牌在海外本土化经营方略。

1.生产的国际化。九十年代初中国的产品主要通过出口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由于企业与市场之间增加了很多中间商,为了降低生产和运输成本,使产品更符合本地市场,更好地进入海外市场,今年以来许多国内企业开始直接在国投资办厂,长虹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实施全球战略,在进行技术和品牌输出时,首先选定了印尼和俄罗斯等地建厂,今年以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高级领导人到长虹访问,招商引资,洽谈合作,长虹在多个国家建厂。

2.营销国际化。为了塑造全球化的品牌形象,中国企业必须注重海外的本土化营销推广和销售。长虹自1997年大举进兵海外市场以来,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等地建立稳定的经销商渠道,使长虹产品源源不断的出口销售,除东南亚等成熟市场外,目前长虹在中东市场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长虹先后在美国、澳大利亚建立销售公司,利用当地强大的代理机构进行品牌经营,成功的进入了当地市场。

3.研发的国际化。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人们已经对中国制造的产品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但是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差距,在国际市场竞争里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为了能在国际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开始走向研发的国际化道路,或重金聘请外国专家,或与外国企业携手合作,共同发展,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一批中国名牌企业已经开始在国际上树立了一定的声誉。九十年代中后期,长虹成功地借鉴硅谷模式,与多家国际著名大公司先后联合开发,先后成立了长虹三洋、长虹东芝等九大联合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成立标志着长虹在产品研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长虹在短时间内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网络的国际化。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网络不仅可以为企业降低采购成本、销售成本,还可以发布信息,获取反馈,方便购买和提供增值服务,互联网络完全打破了地域限制,目前许多企业都在筹建自己的全球商业网络,长虹公司与全球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都保持着商业网络,长虹出口创汇持续保持着每年100%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时长虹还与日本、荷兰等企业签订出口代理协议,大力拓展海外生存空间。

5.人才的国际化。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那些正在或即将走向

世界的企业来说,国际竞争的压力使人才显得更为重要。为扩展海外市场,长虹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灵活用人机制,长虹还广纳社会英才,在海外办事处招纳一些当地人才,招一些值得企业运营的、具有强烈运营精神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团队,确保长虹在国际化竞争中能够游刃有余。公司目前拥有一支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在内的数量达3600余人的专业技术队伍,正是由于这些,长虹的一些新产品以及系统集成迅速研发成功,并推向市场,使长虹品牌显示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市场生命力。从长虹1998年全面实施长虹组合策略,其品牌效应已在空调、电子部件等产业领域发挥作用,显示出良好的市场态势。以不断推出新产品为标准,长虹通过实施多元化战略,已发展成为多门类产品的中国最大电子信息及家用电器产品的开发制造基地,形成了年产彩电1200万台,空调150万台,数字视听产品300万台套的生产能力,长虹的品牌价值260亿元,成为中国电子行业的第一品牌。

朋友们,人类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全面来临和中国加入WTO的强劲推动,中国名牌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刻不容缓,在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国本土企业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祝愿中国越来越多的名牌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一展风采。

第二篇:论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战略创新

摘 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是社会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生产关系中人这一要素的综合素质提高、流动配置、使用激励等等方面的内容和形式,结合我国人文特色,信仰理念状况和国际大环境,明确提出了适应我国现阶段乃至较长一个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应具备的特征,可作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参考方向。

关键词:人力资源 管理模式 参考方向

引 言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知识爆炸,信息近乎共享的时代,知识经济尤为重要,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就需要创新意识;需要对我国本土人文特色进行深入客观的认识,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做详尽的调查分析,取众家所长;更需要人才,需要懂得科学技术,善于经营管理的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才;需要有敢于创新,不畏困难的技术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将会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第一要素,将来的世界将是有德有识有技能的人的世界。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应该要被社会和企业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实施。企业若是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道路,前途将是一片光明,这样既能够夯实基础,又能够全面把握企业所存在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把员工的职业规划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能够很好的将寻找到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平衡结合点;更要敢于大胆创新,有前瞻性思想,创新的开展工作,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取得实质性进展。

1.我国现阶段及未来市场经济特色

从上世纪末以来,追寻国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可以总结到,当前经济的发展都是涉及到计算机,都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这也经济发展大趋势。现阶段及未来经济是集信息、网络、数字、生物和风险经济于一体为特征的经济。

2.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模式创新的特点

2.1 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是知识型员工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从以前的资本密集型到知识、智能和技术密集型的根本性转变,由于人才在资本增值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带来报回报的利益,所以资本疯狂追逐人才,使其为之服务,人才选择资本知识与人才雇佣资本成为必然。因此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承认知识型员工的贡献与价值,所以资本单方面参与利润分享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知识创新者和职业企业家具有对剩余价值的索取权。

2.2 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在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

随着社会经济和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导致信息网络技术在企业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进入了一种虚拟工作状态,从而实现了员工自身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和员工的配合程度达到很好的默契,从而可以在员工和企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在工作和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一种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所以由于这种关系的建立,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游戏规则就显得十分重要:企业要以新的思维来对待员工,以营销的视角来开发组织中的人力资源。

2.3 人力资源管理走向全球化与信息化

当代社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因素莫过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人才流动国际化,国际化的人才交流与人才交流市场也将出现,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利用网络优势加速人才的流动与交流,新世纪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索领域与重要内容。

3.企业在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

3.1 营造创新文化

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和时尚已经成为这个时期的主题,企业的发展需要这种创新的理念来驱动。企业的人才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企业管理创新必须建立创新文化。企业应致力于创造一个激励型的、充满创新气氛的开放环境,以利于发明、创造和企业未来的技术研究与展望;提倡挑战性思维。挑战性思维鼓励广大员工对现实状态提出质疑,不断思考和创新。设立共同的目标。

3.2 实行柔性管理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依靠共同的信念、互动的心灵进行柔性管理,给员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气氛,给他们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而激发员工的创造欲,使潜能和天赋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3 企业与人才同成长

新经济时代的人才时刻在思考着个人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将员工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让员工与企业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人才能够分享企业的成果,让人才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具体强化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金钱财富。

3.4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培养一种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需要一种敬业、进取和宽容的合作氛围。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基础,要努力培育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共同的企业文化意识使得企业成员对企业目标和价值有着共同的理解,共同的文化意识还使得企业的发展同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现实相吻合。这方面,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普及,明显人本有的至善感恩心、责任心、敬畏心、利他心,人我一体、家国家企不二的信念。这样,人们做事没有公私混淆,假公济私者。

4.结语

由于新经济时代的环境变化节奏越来越快,使得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在新世纪经济时代的人才不得不每时每刻都得思考着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企业要将自己以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将思路进行变通,将员工的职业规划和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条统一战线,使得员工和企业共同来承担风险的同时,也让员工能够享受到企业所获得的成果。新世纪经济时代是知识的经济时代,也是知识的人力资源,更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成为其兴旺发达,保持恒久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篇:试论律师事务所的服务模式创新

当今时代,在消费结构的全面升级、全民炒股、资本输出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在未来几十年内,当中国经济到达一个高峰后,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经济增速趋缓、各种经济政治问题凸显的发展难题。中国经济的社会发展目前还面临两个拦路难关:政治体制改革及教育体制改革。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将呈现新的格局和面临新的挑战,社会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将保持稳定增长,这对于我国律师行业来讲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律师行业也将面临着法律国际化的挑战。作为从事专业法律服务的律师事务所应把握如今良好的发展机遇,开拓新的法律服务业务,积极探索服务模式的创新之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一、律师事务所服务创新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中,我国的执业律师人数已经达到17.3万多人,律师事务所达1.58万多家,相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66%和105%,律师事务所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律师行业整体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法律服务市场的逐步开放,对律师法律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律师事务所只有更新思想观念,创新行业发展的思路,才能在分享发展机遇的同时应对各种挑战,在创新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使我国的律师行业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立于不败。

二、服务创新的关键:

1、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客户期望的把握上;

2、让客户适当参与,做到利益相关者共赢;

3、以人为本,人比规则更重要;

4、把有求必应和主动服务结合起来;

5、把企业硬件建设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

三、服务领域的创新:

在我国律师行业面临着国际化挑战,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拓宽服务领域,更新服务形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开展传统法律业务的基础上,可以拓展以下方面的业务领域:

1、校园法律业务: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启动。我国律师行业应充分把握教育体制改革这一重大契机,大力拓展校园法律业务。

(1)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而言,律师可以提供以下方面的法律服务,以协助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依法治校,充分维护学校及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A、对教育机构的设立、登记的全过程提供法律服务; B、对教育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进行设计;

C、对教育机构的合并、分立、收购、重组提供法律服务; D、对教育机构的股权纠纷进行调处; E、协助教育机构制定、修订规章制度;

2 F、协助教育机构草拟、审查、修改日常合同; G、举办法律讲座,开展法律教育; H、解答法律咨询,并提供法律专业意见; I、代理校园法律纠纷诉讼案件。

(2)对学生而言,律师可以接受学生及家庭的法律咨询,为其提供法律专业意见;代理学生对学校或教育机构的民事侵权行为进行调解、诉讼等等,充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知识产权法律业务:

2008年6月5日,我国酝酿已久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式发布。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自主创新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命题和唯一选择。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涉及诸多法律服务,律师作为从事法律服务的专业人员,应当顺应国家大政方针,为企业和地方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在充分发挥律师对知识产权战略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实现律师业务的历史性拓展,以求实现两者的共赢。律师可以拓展以下方面的知识产权法律事务: (1)专利、商标、著作权及其它知识产权的许可和转让; (2)知识产权授权、确权和行政执法相关的行政诉讼; (3)知识产权侵权民事纠纷处理; (4)知识产权刑事案件; (5)不正当竞争法律事务; (6)商业秘密相关法律事务; (7)技术合同相关法律事务;

3 (8)知识产权投资、融资法律事务。

3、涉农法律业务: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而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律师作为法律工作者,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进而推进农村法制建设是律师行业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同时,涉农法律事务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律师可以拓展以下涉农法律事务:

(1)涉及村集体、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法律事务; (2)涉及土地承包、流转等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律事务;

(3)涉及生产经营合同的订立、修改、审查及合同纠纷等法律事务; (4)涉及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农村公益事业的法律事务; (5)涉及农民生产资料损害赔偿的法律事务; (6)涉及征地拆迁中的法律事务。

4、环保法律业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经济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立法不断完善,广大公民的环保意识也迅速提高,环境保护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议题。环境保护业务领域将成为律师业务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领域。律师可以拓展以下环保法律事务:

(1)接受环境和资源政策、法律、法规的咨询; (2)为环境保护项目的立项、签约和履行提供法律服务;

4 (3)对建设项目等环境风险和法律政策风险进行评估; (4)对企业环境保护评价及环境污染防治提供法律建议; (5)代理各类环境侵权调查、诉讼或仲裁;

(6)代理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产品出口事务咨询及绿色贸易壁垒纠纷案件;

(7)对环保项目工程建设、运营提供专项法律服务; (8)对排污权交易项目提供法律指导; (9)代理有关环保执法的行政诉讼; (10)对环保项目非诉讼法律事务进行论证。

四、服务模式的创新:

1、配备精英律师团队提供法律服务。

面对如今客户需求日益精细化、行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法律服务市场,律师事务所要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则需要建立一支拥有众多高素质律师人才、专业特长搭配合理且内部运作机制完善的精英律师团队向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以确保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维护委托人合法权益。

2、大力开拓私人律师市场。

在国外,小到一件交通事故、离婚、遗产纠纷等,大到一些企业并购、刑事案件等都会有私人律师介入,私人律师也代办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业务,如买房、购车、代办执照等一系列业务。出现了法律纠纷时,私人律师可以为当事人提供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即使是别的律师不愿接受的棘手案件,你的私人律师也别无选择。另外,任何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问题,都可以随时咨询你的私人律师,比如与客户签订合同、房产过户等都

5 可请你的私人律师做顾问。为此,有业内人士甚至称私人律师是公民的法律保姆。

近几年,国内的私人律师市场也逐渐打开,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向客户个人提供法律服务的私人律师的数量也在日益增长,一些客户个人只要向律师事务所交纳年费几千元左右,则可享受到整个律师事务所提供的全年法律咨询、修改法律文书、优先代理、定期提供法律信息、买房买车等经济活动,以及法律讲座、期刊等私人法律服务。其实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到权利被侵犯的问题,但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私人律师和法律顾问,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个梦想。因此,私人律师在如今的中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律师事务所的服务对象不应仅仅面对企业、政府机构等,还应开辟广大的平民市场,在千千万万地老百姓与律师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老百姓减少损失,避免风险,构建当今和谐社会。

3、创新基层法律服务的新模式。

律师事务所可以与基层政府机构合作,如与街道办事处、社区等合作,将基层组织的基层地域优势与律师事务所的法律特长进行优势结合,律师协助街道办事处或社区对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帮助街道办事处或社区调处矛盾纠纷,化解不稳定因素。这样,律师事务所不仅可以拓宽法律服务渠道、提高业务量,还可以与基层组织共同维护基层的稳定。

4、探索区域律师合作的新模式。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全球化、区域化进程也越来越快,律师业也必然受到冲击,传统诉讼

6 业务早已受到波及,大量中高端非诉讼业务涌现。WTO五年过渡期已经结束,进入后过渡期,律师业的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朗,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现代律师服务业必须与经济一体化,民主政治进程相适应,加强区域间律师合作,缩小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律师总体服务水平。

律师事务所拟实现区域律师合作,可探索以下几种形式:(1)成立律师集团;(2)律师事务所之间合并成立新所 ;(3)建立律师协作网;(4)开展律师区域合作论坛;(5)以专业优势在全国重要城市建立分所,业务辐射全国;(6)律师紧密型协作,结成律师联盟;(7)律师事务所之间互相委托办理法律事务;(8)律师事务所之间定期组织律师进行执业经验交流。

综上所述,律师事务所在当今世界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应以法律服务需求为导向,勇于拓展新型业务领域,创新服务模式,在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的同时,也会为自身寻求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篇: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直接关系到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市场—体化和市场竞争向高层次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民办高校起步晚,综合实力弱,管理经验缺乏的现状,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值得我们新时期教师探讨的非常重要和紧迫的问题。

一、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高校为例,据教育部网站资料显示,黑龙江省现有民办本科高校9所,经笔者的调查了解,目前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的有3所,其余6所高校也开设有工商管理下属的二级学科,如: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笔者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先后收集了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3份,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问卷120份和毕业生所在单位部门以上领导调查问卷80份,并对多位企业领导、管理咨询专家、专业培训机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取得了较为充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黑龙江省民办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导致毕业生就业时无“对口”岗位

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大都定位比较模糊,与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的专业培养目标大同小异。如:“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种定位是努力将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打造成为综合管理者卸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而社会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从事的大多是企业中某一职能部门的基层管理工作,需要大学生精通某一职能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必然会造成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掌握的企业管理知识“宽”而不“专”在当前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口”岗位的尴尬局面。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导致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错位

随着我国工商管理本科和MBA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已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在当前就业压力下,如今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毕业生的工作流向更多地走向企事单位的基层工作岗位,从民办本科高校的生源情况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定位于“高级应用型人才”显然是偏高的。

3.专业缺乏特色,导致毕业生就业缺乏比较竞争优势

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正是由于缺乏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难以形成专业特色,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人才市场中同质化的、平庸的“产品”,显示不出比较优势。长此下去,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课程设置老化,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岗位需求脱节

从此次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回答“你认为你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能应用到多少”时,有80%的毕业生选择了“30%以下”。可见,民办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基本沿袭了普通高等学校课程体系,过分追求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能力和素质为本位的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二、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有利于黑龙江省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成果之一的民办高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约束,办学观念的陈旧,自身综合实力的局限性,民办高校在激烈教育市场竞争中还存在着方向性的困惑,影响着其健康持续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也有所不同,民办高校只有找准自身发展的目标市场,创新有特色的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曰趋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2.满足社会发展对“金字塔”型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批量需求

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改革先锋。随着高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曰益密切,高校的办学实践将越来越直接服务于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立足于黑龙江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既有较高综合素质、又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可满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金字塔”型基层应用型人才的批量需求,为黑龙江省经济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3.提高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

当前就业难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残酷现实,其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养的供需错位。随着企业竞争向高层次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在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上,具有服务于生产、服务及管理一线专业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才能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这就需要高校创新与之配套的、更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策略

1.确定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学生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全面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突出社会整体教育资源与专业职业培训机构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建立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商业化的运作模式。

2.准确定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教育必须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民办高校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的性质、特点及生源情况,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由于成立时间较晚,综合实力和生源素质均不如普通本科院校,要想使其培养的学生在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中取胜,人才培养的特色是唯一的法宝。因此,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运用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在对本地区市场佣人单位细分的基础上,选择面向某一朝阳产业或某种类型的企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衡量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显著标志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创新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需求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重新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的设计思想是:1重新整合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将素质教育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公共选修课,以加强对学生素质的培养。2优化专业课设置。将专业课分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可结合当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设置如项目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向,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修,以增强学生个体在某项专业职能管理上的优势。3新增符合当前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前沿理论课或管理实战课。可设置企业管理专题讲座,邀请其他高校的专家学者或企业界的人士到学校讲学,以提升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及职业素质。4创建“六环节实践教学”体系。将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培训、社会认知实习、企业岗位实习、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策略创新

在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共性趋同、缺乏个性的条件下,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是提高其未来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应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人文艺术与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其中,职业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

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一直以来是一个被我国大学教育忽视的领域。创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素质培养策略的核心就是要突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素质教育课程、专业知识教育课程、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课程紧密配合,从思想素质、专业理论素质、人文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等多方面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做法是:分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从大学一年级开始,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明确为实现既定的目标所应培养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制订自己大学阶段的培养计划书,使大学生建立起自我提高职业素质的目标动力系统;二年级,指导学生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自己未来具体从事的职业类别,引导学生确定自己应选修的专业方向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三年级,对学生进行求职环节和就业技能指导,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能够直接与具体求职岗位要求对接。

第五篇:论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本文对市场经济下的中职烹饪专业学习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其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供现代职业教育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的,在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关系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依据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使自身工学相长,成为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以及一种工作探索。它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尝试的一项新指标。“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进而制定长期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烹饪专业的优势

以江苏常州为例,在建设中职烹饪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的过程中,笔者对常州餐饮业进行大量调研,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餐饮企业愿意参与“工学结合”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短缺。有的企业因扩展或转型需要大量人才,但是从社会上直接招聘困难较大,还需进行培训。此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受过完善教学的备选对象。他们只需提出相关的用人要求,派出业务指导人员就可以完成培训工作,这样不仅解决急需用人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其次,招收实习生可以降低餐饮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遇到临时大型宴会时,顶岗实习生的到来解决了他们的用人之急,也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行成本。若面

向社会招聘则成本就相当高,权衡利弊,与学校合作接收顶岗实习生是其最佳选择,有所牺牲也十分值得。

再次,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储备一些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三、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措施

常州地区餐饮企业的阶段性人才需求境况如下:4月、6月、9月为餐饮淡季,11月至3月为餐饮业旺季,临时大型宴会等需要阶段性人才。结合具体情况,我校与一些酒店,如竺山湖度假村、万豪国际大酒店,合作实施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第二学期在校学习烹饪专业技能,企业委派骨干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烹饪技能;在第二学年,在餐饮淡季时将学生派到企业学习烹饪菜肴制作,在餐饮业旺季和临时大型宴会时学校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由此,学生可以完成了角色的过度;学校也完成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也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技能岗位的完美对接,解决了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最终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的互利共赢。

2、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校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改革活动的展开,企业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要调动企业积极性,让其主动为培养人才做贡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品研发、文化内涵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校必须抓住这长抓不懈的内容,站在互利共赢的角度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的实现途径,学校烹饪专业尝试与上海酒店合作共建“仿真酒店”,其内部设立的岗位、设备设施等均以酒店为样板,在运作过程中,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协议,酒店派骨干为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教学中利用“仿真酒店”,让学生分别担任各个岗位角色,从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成果。将科目综合于一体,如中西烹饪、酒店管理、酒店礼仪、成本核算、酒店营销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大提高。

3、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的平台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应当在此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学校应该研

发创新菜肴,并免费提供给长期合作的酒店,同时把职业技术优秀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进而达成三方互利共赢。

4、培养“尖端”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之需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招牌产品,但是制作这些“招牌产品”的人才奇缺。学校应挑选相应特长生,与企业一同培养,这些学生应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以及强化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到企业后能为企业所重用,成为技术骨干。

四、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难题

首先,实施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严格执行。学校代表了两个主体,始终为学生在“结合”中受益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使学生达到各项培养目标的标准;但是企业考虑则是工作效率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实训很难进行。

其次,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行为不理解,特别是在餐饮业淡季没有报酬给学生,导致他们认为学校出卖他们的劳动力给合作企业,是有利所图的,尤其培养计划有变时,部分学生会产生其他异议。因此,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培养协议的同时,还应将其与学生绩效考核相结合,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优势。

再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较弱。“工学结合”模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特点,而企业的第一要意是要发展,因此必然把工效和利润放在首位,很少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在制定培养协议时,学校与企业应从双方角度考虑共同研制,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严格执行。

结束语:

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突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了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企业管理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卜雪梅.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5).

[2]陈王劲,汤欣.五年制高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

[3]谢春山,包丽丽.“.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4]许曙青.关于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江苏高教,2008,

(6).

上一篇:历史八上第四章教案下一篇:临时场地租赁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