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公文概述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第一讲公文概述范文

第一讲:武术概述

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经典项目和杰出代表,早已走向了世界,成为国际性竞技体育项目和国际大众体育健身的主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体育和教育领导机构为武术进入学校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在各级学校一线工作的体育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发展到现阶段社会,学校领域内的武术已基本形成了学校领域中的独特教育体系。学校领域中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教育传统性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武术的发展,不仅需要一枚枚国内外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竞赛的金牌,更需要亿万各级各类在校学生的真正参与。中国武术不仅需要努力步入奥运殿堂,更需要重视武术自身在我国各领域的发展,更需要武术在本土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武术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健身效果显著,其中还蕴涵着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功能;是学校进行民族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武术的概念

“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这是2009年7月9日~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河南登封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关于武术定义的研讨答案。

武术的定义既反映了武术的本质特征——技击动作(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又全面概括了武术的外延特征——套路和格斗(功法运动、套路运动、格斗运动)的运动形式。

如果从上述定义来认识武术,那么武术是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来表现攻防格斗,来培养练习者的攻防格斗能力。如果从武术的技击本质来认识区分武术的三种运动形式,那么这三种运动形式都是以技击本质为技术核心和练习目的,只是在技术层次和表现的真实程度上有所区别。“功法运动”是“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的入门基础和保持、提高技术水平的辅助手段,是为“套路运动”和“格斗运动”服务的;“套路运动”是通过个人或多人的成套武术动作演练,间接表现真实的格斗拼杀情景,同时也可以看做是“格斗运动”的辅助手段;“格斗运动”则是既有一招致敌于死地的拼杀术,还有更多的是在规则限制下的、真实格斗的简化版本。这三种运动形式各为一体,但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武术的内容

中国武术按其运动形式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对抗运动三大类。

(一)武术功法

功法运动是为了掌握和提高武术套路和格斗技术,诱发武技所需的人体潜能,围绕提高身体某一运动素质或锻炼某一种特殊技能而编组的专门练习。目的是通过武术功法练习获得武术运动能力和武术专门技能。

(二)武术套路

武术套路是以技击动作为素材,遵循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变化规律组编成的整套动作练习。套路运动按运动形式可分为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和集体演练套路等四类。 单练包括徒手的拳术与器械,对练包括徒手的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分徒手的拳术、器械或徒手与器械。

1、拳术套路

拳术套路是徒手练习的套路。主要拳种有长拳、太极拳、南拳、形意、八卦、八极、通背、劈挂、翻子、地趟、象形拳等。选入学校体育教材中的拳术套路主要是长拳、太极拳、南拳。

2、器械套路

武术的器械大多由古代的兵器演化而来。武术器械的种类很多,可分为短器械、长器械、双器械、软器械四种。演练时风格特点各异。

选入学校体育教材中的武术器械教材主要是剑术、刀术、棍术(包括短棍)、枪术。

3、对练套路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拳术(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三种练法。 1)拳术对练套路

徒手对练套路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对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2)器械对练套路

器械对练套路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主要有短器械对练、长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3)徒手对器械的对练套路

选入学校体育教材中的对练套路主要是青年长拳对练、对六拳(96-98年中学教材)、攻防对练、对劈刀等。

4、集体演练套路

集体演练套路是三人以上进行的徒手、器械或徒手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6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学校武术教材的集体演练套路主要是武术操、健身棍和学校运动会的集体武术表演等。

(三)格斗运动

格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武术格斗运动的竞赛项目主要有散打、推手、短兵三项。

学校体育教材中的格斗运动主要是散打的基本练习、防身术、擒拿等内容。

三、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一个事物与同类其他事物相比较才能有特点和体现其独具的功能。武术运动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相同的共性,更有着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个性特点。武术与其它体育项目(体操、球类,田经等)的区别,具有“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等特点。中国武术与国外同类项目(空手道、跆拳道、泰拳等)相比,其区别明显的特点和相应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拳种流派繁多,内容极为丰富;具有广泛适应性。

(二)“模拟性”的攻防练习为主,“体用兼备”。

(三)形简意深、重德修身。

四、武术的各社会领域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武术在国内外的不同社会领域中,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具有领域特色的武术体系。如:传统武术中任何一个传承有序的成熟拳种早已明确了自身的体系,一般的人都会知道这个拳种中的著名套路和技法,比如陈势太极拳的老架一路、二路;行意拳的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等。新中国成立后创编和推行的竞技武术早已成形成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手的运动形式(功法竞技也正在试行);竞技武术套路也形成了基本功、基本动作、拳术套路、器械套路、对练套路、集体演练等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国内、国际的竞赛制度;同时还创出了长拳、南拳、太极拳、刀、剑、棍、枪的竞技品牌套路;武术散打也形成了基本技术、基本战术以及国内、国际的竞赛制度。军警武术中格斗技术也自成一系;擒敌拳、捕俘拳早已闻名于世。中老年大众武术也基本形成了国家推广套路和民间多种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格局。夸张武术技击威力的武打影视中的武打训练,也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影视武术表演训练体系。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教育领导机构非常重视武术进入学校领域,为此多次下发过明确的文件。学校领域的武术工作者和从事武术教学的体育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对集体武术教学的方法和武术教学理论的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至今没有形成自身清晰的学校武术技术体系,没有创出学校领域自己的武术品牌,在实行中确实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尽人意之处。但基本确定了适合学校领域开展的武术内容。

五、学校武术概况

武术是我国各级学校体育教材中的必修内容,承担着增强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锻炼意志品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广大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传承民族文化传统和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重任,亦为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因此,在学校体育中,武术有着其它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学校武术概念

学校武术是在学校领域范围内开展的、以教育为目的武术项目。其内容是选择符合学校教育特点的武术技术和知识,通过适用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多种运动形式;在学校体育课,课外武术活动,课外武术训练和竞赛中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二)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学校体育教材中的武术教学内容(略)。

(三)学校武术的特点

学校武术除了具有武术的技击性、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等共性特点和健身、防身、修身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的特点。

1、学校武术不是现有“成品武术”的直接照搬。

2、学校武术具有更多的运动形式

3、学校武术是“开放式”技能为主的武术技能和知识体系

4、学校武术的创新思路

学校领域有着国家相对固定的教学要求、有着教师和学生群体、有着课时、练习场地等相对稳定的、有利于武术大面积传授的教学条件。中国武术的可持续性发展急需这样一个年龄结构轻、文化层次高、人员集中固定的大领域。

在总结学校领域长期的武术教学实践、充分调查论证和初步的教材试验的基础上,我认为学校武术至少应有六类以上的运动形式,每类运动形式都有自己的目的和相应的内容。即适用于学校领域的集体教学,又区别于竞技武术、民间武术等其它领域武术的运动形式;大部分运动形式具有不可置换性;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武术素材进行填充和创编新的内容。

这六类学校武术的运动形式是: (1)武术游戏 (2)武术达标 (3)武术体操 (4)武术短套 (5)武术防身 (6)武术保健

上述六种学校武术的运动形式是学校武术的内容基本框架。同时,学校领域还应有一个与上述运动形式相对应的武术知识系列。这个系列是把中国武术中所蕴涵的、或与技术相匹配的传统拳理、武林掌故、兵法、伤科、以及武术史学、武术哲学、规则裁判等传统和现代的武术文化知识;结合各级学校的具体情况变通为浅显易懂的知识系统。让学生群体接触到具体的民族传统文化内容,感受到其中承载着的中国武术传统文化信息。目前虽然还没有以文本形式的课本。但将来可以用课外读物、多媒体教材、校园宣传栏、展板、讲座等形式进行。这个系列是与六种运动形式相匹配的“软件”。这个系列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武术中所选的内容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知识;必须是对歪理和邪教进行批判和揭露的知识。

第二篇:第一讲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课程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取向

2.领会新的课程理念,把握语文课程四个层面的具体内涵,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语文课程的内涵 教学课时:2节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本课程的概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基于实践性之上的融取了诸多学科知识的研究语文课程与教学经验与规律的教育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属应用教育学,是三级学科。

它要解决“教学什么”(侧重研究课程内容问题)、“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本质问题)、“怎样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方式方法问题)、“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目的问题)等问题。它有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理论体系,但创建理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语文教育实践。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是其特性。

语文教学法、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学三个名称不同,内涵有别。

第一层次:语文教学法侧重应用技术,如何钻研教材、备课、选择教学方法等(课程教材教法);第二层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侧重应用理论,也不忽略应用技术(既要说清应该怎样做,还要说清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三层次:语文教育学侧重基础理论(如语文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各种形态:社会、家庭、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等等)。

二、本课程的性质

(一)理论性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指导的学科也不能称其为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其理论基础也是丰富的。一般说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有如下理论基础:

⑴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哲学基础。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哲学观来辨证地、发展地、全面地看语文教育问题。譬如,用辨证眼光看孔子、杜威等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用发展眼光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名称演变;用全面观点看古今中外的语文教育成果等等。

⑵学科理论基础:教育学、心理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条件性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师进行教学必不可 1 少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因为教育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人要顾及对象的心理,所以条件性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保障。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教育学的关系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子系统与系统、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而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教学基础,这就决定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基础地位。

⑶专业理论基础:语文学

这是学好语文课程和教学论的本体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也即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知识。它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语文学是语文教育的本体知识、核心内容。语文课中要教给学生语文学知识和技能是与其它学科教育学区别的根本标志。语文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大领域,涉及语文知识、语文训练、语文能力三大层次。

语文知识有其自身的体系,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语汇学、语法学、修辞学、语用学、逻辑学、文章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静态知识。

语文能力也有其自身体系,指阅读、写作、演讲、听知、思维等动态能力。

语文训练依据知识或能力体系的不同,也形成各自训练系列,并贯穿在知识和能力训练之中。

语文学是语文教育之本。如果没有对“语文本体”的科学认识和全面掌握,语文教育就失去了基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也将成为缥缈的海市蜃楼。

(二)实践性

应用科学的最突出特点是实践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应用学科,其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它能指导掌控语文教学中的一切教学行为,使语文教学极具操作性。具体说来,其实践性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⑴语文教育理论从实践中来

不管是传统的语文教育理论还是现代的语文教育理论都是古今教育工作者在广泛而丰富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提取出来的。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在“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等经典教例中提炼出来的。其“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原则也不知是经过了多少的教育实践才悟出。孟子的“由博反约”、“循序渐进”、“学贵有恒”,荀子的“学思行结合”、“锲而不舍”、“专心致志”等教育原则,都是他们毕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今天的一些语文教育改革家,像于漪的“情境教学法”、洪镇涛的“学习语言论”、欧阳黛娜的审美教学法、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等也与他们在语文课堂的辛勤教学实践息息相关。

⑵语文教育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在语文实践中获得的语文教育理论最终要回到教学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服务于实践。语文教育理论的理论性与纯理论的不同在于它要把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技能,解决具体的教学操作问题。例如,“多元解读教学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从“作者原义”、“政治意义”、“伦理意义”等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意义,使语文文本主题解读空前活跃与繁荣。“创新作文理论”的具体操作法是“主题创新”、“材料创新”、“结构创新”、“手 2 法创新”与“语言创新”等,使程式化的传统作文形象也大为改观。又如,作文教学的四大规律是从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来的,但一旦形成为理论,它又成了指导我们写作训练的具体方法:

⑴“主体发表律”告诉我们写作的构思成文过程是物→意→文,使我们作文增强主动性和程序性。

⑵“厚积薄发律”告诉我们积累材料对作文的决定性作用,使我们掌握了分门别类积累事实材料、语言材料、情感材料的方法。

⑶“读写结合律”告诉我们阅读与写作的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使我们的阅读更有目的性,写作更具指导性。

⑷“技能训练律”告诉我们作文是一个由诸多细节缀成的综合工程,必须关注雕琢细节的技巧,像造句(属对)、修辞等语言训练;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训练;开门见山、欲抑先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表现技巧训练;摄材、选材、审题、立意等专项训练等等。

总之,语文教育理论不是高深莫测的玄妙之学,而是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语文教育方法的致用之学。

(三)综合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它的内容是语文学的,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教育学的。而语文学又包含语言学、文章学、美学、文化学等内容,教育学又与心理学、伦理学等密切相关。因此作为一个理论基础源于本土又来自外国,关涉内容既有文科又有理科,方式方法既有规可寻又因人而异的应用教育学科,综合性显然是其本质属性之一。其综合性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⑴从学科构成看,大而言之是语文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小而言之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综合。

⑵从理论基础看,其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相关。考察教育现象的视角是哲学的,遵循的教学规律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是伦理学的,教学行为的规范是美学的。

⑶从教学内容看,其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政治、地理、天文、甚至数理化都有关联。语文与文史哲等密切相关自不待言,至于与数理化相关联是因为教材中要牵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例如科技说明文就是一例。

⑷从教学方法看,其吸收了方法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理论成果。像语文教学中的由浅入深、课堂控制、信息筛选、整体感知等做法都是吸收其它学科方法营养的表现。

语文教学工作者是专家,又是杂家。其学养不仅要“专”,还要“博”,要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在杂家的基础上当专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之路。

三、本课程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必须追根溯源,高屋建瓴的去看。从宏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分支,属于应用教育学,而一切具体教育学都服务于教育,所以教育的重 3 要性也可谓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中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接服务于语文教育,关系到语文教育成败,所以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重要性;从微观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职业课程、核心课程,是看家本领,所以也必须明了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职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一)教育是立国之本

“人穷先治脑,国穷先治教”,虽是一句俗语,但透辟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自古及今,无论是氏族长老、奴隶主贵族、封建君王还是现代国家的管理者都极其重视教育,把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氏族社会末期就有所谓的“成均之学”、“虞庠之学”。奴隶社会,贵族阶层开办有“校”、“序”、“庠”等教育场所。孟子曾言:“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1[1]封建社会更是公学和私学体系庞杂。例如,公学就有儒学和专科学校系统。中国还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论《学记》的创立国,其中之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就是早在战国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的证据。当下,“科教兴邦”更是立国强国的基本国策。因为古今国家或集团的统治者、管理者都知道教育有培育后代、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宏扬文明的巨大作用,是立国之本。

通过教育培养出优秀后代的例子很多。古代孔子兴私学培养了“贤者七十二”,苏洵通过读书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文坛两巨子苏轼和苏辙;现代绍兴周家培养出“北大二周”;“西南联大”培养出杨振宁、李正道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代通过教育培养的人才更是不胜枚举,像哈佛女孩刘亦婷,世界钢琴王子郎朗等等。

教育发展经济,是依靠培养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来间接实现的。教育培养了精英,精英在自己的行业取得成就,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李冰造都江堰、张衡制地动仪、袁隆平改良杂交水稻等都可看成是教育的功劳。

教育传承文化,走过了一条口耳相传,一般物质载体相传,到电子多媒体相传的漫漫长路。在造字之前,由家长、族长或族中能人来亲口传授,没有文字记载。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史诗就是这样代代流传的;造字以后经历了龟甲、兽骨、铜鼎、绢、纸的流传道路;到了现代则由广播、摄相机、电脑等来传承文化了。不过,传承方式虽有所不同,但传递过程中教师的教导作用是始终重要不可或缺的。

教育宏扬文明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德的代代流传并发扬光大上。《大学》开篇就阐明了教育的道德教化作用。它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就是善性,“明明德”就是发挥出善性;“亲民”就是推己及人,爱人;“止于至善”就是达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这五大德育教育纲领虽经董仲舒、朱熹等封建伦理学家神化、庸俗化为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道德,像“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等等,但经扬弃其糟粕后,“尊老爱幼”、“尊敬师长”、“讲仁义”、“讲诚信”等传统美德仍然在提倡施行,成为新时代的新道德。不过其理论基础不是封建儒学,而是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现当代人文精神。

服务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最高目标。 1[1] 孟子·滕文公上.

4

(二)语文教育是教育之本

“语文教育”有时通称“语文”。“语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叶圣陶等教育家的建议于1949年确立的名称。在1903年以前语文教育融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等学问之中,没有形成独立的语文课程。1903年语文教育独立设科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语文课程有“中国文字”、“中国文学”、 “读经讲经”、“国文”、“国语”等名称。例如清政府1903年在《学务纲要》中明确规定:“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宦科实,但取理明辞达而止。”又说:“中小学堂于中文辞,止贵明通。”2[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语文又有不少解释。例如语言学家王力在《中国语言学史·前言》中的解释是“语言文字”。也有学者解释为“语言文学”和“语言文章”的。叶圣陶的解释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早在1948年,叶圣陶当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起草《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时候,关于“语文”的含义就有过阐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3[3]1962年为释疑再次解释道:“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叫口头语言,写在书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4[4]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语文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的自己的结论。例如,从内涵和外延不同的角度王富仁界定的“大语文”和“小语文”;5[5]王荣生界定的“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课程”、“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四种外延由大而小的概念。

6[6]

从语文性质和内容角度韩军界定的守“人文”之真,归“积累”、“诵读”、“文化”、“文字”、“生活”之本的“新语文教育”等等。

“大语文”——社会上一切语文活动和语文学习活动。

“小语文”——教育界传统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或基于学派立场的语文课程和教学理论。王富仁的“小语文”指后者。

“语文教育”——“人—语文活动层面”和“人—语文学习层面”的日常语文经验。包括社会通道和学校通道的语文教育,相当于“大语文”。

“学校语文教育”——语文科语文教育和其它科目的语文教育。因为中小学语文能力的发展“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学科所有教师的共同任务”。7[7]

“语文科课程”——《语文课程标准》统领下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有相对统一的课程计划、教材、教参及实施和评价方案。

“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基于学派立场的多个语文课程或多种样式的语文课程。甚至每个语文教师的课程都是一个具体形态的语文课程。它强调语文要回归到语文课程形态多元并存的本然真相。

2[2]3[3] 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p29.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册).教育出版社,1980,p730. 4[4] 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1962年《语文学习讲座丛书》

(一),商务印书馆1980. 5[5]王富仁.情感培育:语文教育的核心—兼谈“大语文”和“小语文”的区别.语文建设,2002,(5),p4-5. 6[6]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p22-26.

7[7] 钟启泉.“指导纲要”与学科教学改革.中学语文教学,2001,(6).

5 这些界定都帮助我们提高了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但可惜的是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深刻论述,且有或窄化或泛化的倾向。实际上语文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换句话说“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是语文的派生属性。因为一方面“言语形式的工具性”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标志,另一方面确立了此属性就会派生出一系列关于课程和教学的正确理念,像“语文教学是附带人文性的言语教学”、“语文教学要加强双基训练”、“语文课程应立足于言语形式”等等。不然,语文教育就会轻视“言语形式”、“言语应用”,过分强调“言语内容的人文性”,把语文教育搞成了其它科教育。但这里要明确,语文教育强调语文言语形式的工具性,但绝不排斥语文“言语内容的人文性”。语文教育是既强调“工具性”,又强调“人文性”。因为语文里毕竟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轻视“人文性”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划算的。

有了对语文教育的正确认识,我们还要明白语文教育在教育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1.语文教育是个性独特、责任重大的母语教育 中国语文作为母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⑴它的语言是由“六书”造字的语素文字,不同于西方的音素文字。 ⑵它的精神内核是几千年的儒家教育传统。

⑶它是土著产品,不像数学、物理、化学是舶来品。

并且它责任重大——民族精神的承传和发展靠它来完成,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 ⑴民族文化、精神靠语文教育来承传和发展。人一出生,甚至在娘胎中就在受母语教育。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自强不息,后德载物”(《周易》)的民族精神,就是靠语文教育来承传的。

⑵民族血脉的素质靠它来造就。语文教育肩负着素质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新一代的文化知识、能力及思想品德素养主要由语文教育来完成。

2.语文教育是其它学科教育的基础。虽然我国古代教育没有明显分科,语文教育与经学、史学、哲学、伦理学、文化艺术、语言文字等混合在一起进行,但语文教育是先于其它科教育的,其它学科是在语文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文教育,就没有其它科教育。

服务语文教育是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中级目标。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之本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语文教师(包括师范生)的专业课,看家本领。服务于语文教师是本课程的初衷,也是直接的基本的目标。语文教师之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一是出于专业要求,二是源自生存需要。

1、专业要求

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的技能,掌握了专业技能才能搞好本职工作,成为行家。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记载郭橐驼善种树就因他精通种树技能,是种树专家。如同稻农要懂种田,渔民要懂打鱼,语文教师就要精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所以尤其要钻研这门课程。师范生是要到中小学进行语文教学实践的,实践需要相关的理论指导,所以要实现一个师范 6 生向真正教师的转变,必须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好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就懂得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规律和方法,就能按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去教学,从而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不然就可能教出“四不像”语文。

要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并不容易,因其综合性强,综合素质好的人才更容易学好它。因此作好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准备,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是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知识准备包括百科基础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准备。特别要关注语文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哲学、美学的准备。

实践技能准备。首先要练好“四字一话”外功。即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打字和普通话。其次在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之前要有意识地寻找机会观摩学习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学习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和板书设计等实践技能。

2.生存需要

当下的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选拔不是十里挑一,而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教师行业也不例外。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和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综合素质,学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专业课,练好专业技能。

鉴于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对象思想复杂化、素质下降和语文教学质量普遍下滑的现状,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语文教师,提别是师范生还需要在性格上磨砺自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性格刚柔相济独具魅力的人。如果说古代的优秀人才典型是“才子”、“淑女”,那么当下优秀的语文教师最好是风流才子(唐伯虎)型和辣妹(王熙凤)型。一句话语文教育特别需要内涵丰富、性格开朗、能力超强的人才。

一手好字,一口标准语,三百篇文章,是传统优秀语文教师的标准。而今的优秀语文教师标准更高,除了传统教师的内外功外,还有更多的思想、能力、个性、人格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取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选择语文课程与教学最基本的理念和语文教学最基础的技能,也就是一个语文教师初步从教所应该把握的理念和技能。是为培养合格的语文教师服务。因此,语文本体、语文教育的本质、语文教育的系统、语文素质教育等理论,对于语文教学实践来说,不那么急需和切近,在教学中就不涉及。

教学内容(“教学论”讲技法): 第一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第二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概述 第三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第四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方案解读 第五讲:教材概述

第六讲: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介绍 第七讲:新教材的使用策略

7 第八讲:语文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整合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1.更重实例教学。要讲必要的教学理论,但必须与中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与教学实例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不脱离中学教学实际来讲空洞的理论,坚决杜绝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讲成了西方教学理论课和中国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课。而应该以中学语文实例教学为基础来渗透教学理论的教学。譬如,要讲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法”,就应用其“发现学习理论”先上一堂示范课,再讲其理论,并分析其与我国启发式教学的联系与区别。

2.更重教学的主要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非常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空内要讲完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所以课程论方面以教材、课程标准等为主;教学论方面以阅读教学为主,阅读教学又以教学程序、教案编写、四大文学作品的教学为主。至于其它,像综合学习、多媒体教学等内容,只在它章中略有提及。

3.更重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讲授是重要的,但千万不可忘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学习的高效率。所以教师在精讲的同时要注意多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学习。主动学习可以是学生的自学,也可以是师生的互学;可以是口头练习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微格教学训练。总之,要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理论课必布置思考题,实践课必让学生上台训练。

4.更重参与和合作。这是一个教学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就理念讲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就方法讲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只有掌握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引起多样的深度的参与和合作。教学过程中参与和合作主要有问答式、讨论式、发现式、角色转换式、实际操作式的互动。

六、学习方法与学习建议

对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来说,学习本门课程之前与学习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努力写好三笔字。三笔字指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这是当教师的基本功。它需要小学、中学和大学平时学习时打好的基础做功底,也需要在学习本课程时有意识地专门训练。

(二)认真讲好普通话。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尤其重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务必在平时的学习和学习本课程时努力使用普通话,以便为普通话的推广工作作出贡献。

(三)锻炼高水平的口才。教师授课靠口才,语文教师尤其靠口才。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口才,以便在讲台上能讲得清楚、简洁、流畅,讲得形象、生动、感人。

(四)能写高水平的文章。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作文,要“下水作文”给学生示范,均要 8 求自己能写得一篇好文章。在学习本门课程时,务必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达到写得快、写得好的程度。

(五)勤于思考,敢于表现。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提出各种问题来,也会提出一系列诸如分析教材、设计教案、试讲等训练要求,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勤于并善于思考,以便理解和接受语文教育的理论,敢于表现,大胆教学,以便训练自己的教材分析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组织能力。这也是本门课程的学习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的地方。

(六)既读书本也读师生。本门课程要担负起传授知识与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两项任务,明显区别于中文专业的其他学科。这就要求,高师大学生在学习时,既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也观摩语文教学实践,通过录像带了解课堂,通过走进中学语文课堂感受师生的教与学。

学习建议:根据中学语文教学论的课程特点,说应该做到三个结合: (一)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二)学与用相结合。 (三)训练与研究相结合。

具体说来,可表现为五种学习方法:

阅读法。一是认真阅读本学科的教科书;二是广泛阅读语文教学领域的报纸、杂志、教材、专著;三是阅读语文特级教师的经验总结、教案实例、教学实录。

研讨法。一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课堂内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锻炼胆量与口才;二是在课堂外进行研讨,围绕某一专题问题,查找资料,进行思考,然后展开讨论或辩论。

见习法。一是运用电教设备,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录像片,了解著名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二是走进中学语文课堂,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以便增加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

练习法。一是书面练习,包括分析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教案,编制一份试卷,写出一个听课评论,编订一个学期教学计划等;二是口头练习,包括朗读朗诵课文,提问与答问,试讲、讨论、辩论与演讲等。

实习法。一是模拟教学实习,在课堂外,在练习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选择中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以自己的大学同学为教学对象,模拟中学语文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二是实际教学实习,在课余自己联系到某所中学的某个班级上语文课,或者联系到某个家庭为某个中学生进行语文家教,也可以集中一段时间下到某所中学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

目前,全国有几十所高师院校开设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硕士研究生点,有十来所高校开设了博士研究生点(或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有志者均可报考。

七、语文课程的内涵

(一)课程的内涵

关于课程概念的实际情况相当复杂,一方面,提到课程,人们似乎都了解指的是什么,课程是人们经常和普遍使用的概念;另一方面,课程概念又是相当多样化的。国内关于课程 9 有代表性的表述是:1.“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2.“课程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

有的把课程的定义分为六种类型: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中依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选择、组织、设置的具有教育性经验特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方案。

(1)课程的外延限定在“学校教育”的范围之内,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学习不在此范围内。

(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之一(教师、学生、课程)。

(3)课程与教学的区别:我们在这里把课程定位为教学的内容和方案,是静态的,是名词,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计划等。教学是活动,是动词,是教师、学生、课程内容相互作用的活动。课程产生于教育目标之后和教学之前,先有课程后有教学。课程主要回答“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课程论);教学主要回答“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

(4)课程内容是一种教育性经验(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教育性经验,是指课程内容必须符合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5)课程的形式:物质形式的课程(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等)和相对动态的课程(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成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语文课程的内涵

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包括语文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方案。

从横向看,语文课程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语文综合探究课程(语文专题研究课程:选修课,如湖湘文化研究,唐诗研究等)。

从纵向看,语文课程从上至下包括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

国家计划的语文课程。即国家统一规定的以“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等书面计划和材料为载体的语文课程。如果进一步细分,还可以分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形态的语文课程和教材形态的语文课程(一纲多本、多纲多本实施以后,教材的编写已经不完全由或不主要由国家组织了)。

教师理解的语文课程(主要表现为教案形态的语文课程)。指语文教师根据“课标”或“大纲”的要求,学生、教师、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理 10 解对语文课程的(个性化的)理解和处理。最具体最典型的形态就是教案。

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就是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师生互动、共同建构的语文课程。 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即不同的学生个体在语文课堂教学和其他语文活动中获得的对语文的独特体验。

维尼斯基将课程分为五个连锁的层次:需求的课程、期许的课程、指定的课程、传授的课程、接受的课程。1.需求的课程是社会、国家对学校教学内容的期望和建议。2.期许的课程即通常由政府组织学者专家进行规划,公布各级学校的课程标准,详列各级课程目标、教学科目、教学时数等。3.指定的课程,指的是依据课程纲要(或标准)所编订的教科书及各相关的学习材料。4.传授的课程,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5.接受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学互动后所获得的学习结果。

(三)语文教师要树立参与课程建构的意识

所谓“课程意识”,就是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和思考“怎么教”的问题,还要关注和思考“教什么”和“为什么教”的问题,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及其“价值”问题。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教材,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积极主动、有所作为的。这种主动作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解读,读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会。教学参考书的分析不能代替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李白的《赠汪伦》,特级教师孙双全在备课时反复吟诵,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李白和汪伦的相识仅仅是汪伦的一封书信,相聚的时间也不会很长,李白怎么会说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情深意切的诗句呢?李白告别汪伦,汪伦理应在家就送别李白,为什么要等到李白离开汪伦家,走出村庄,来到桃花潭边,坐上小船要离岸时,才突然听到岸上汪伦踏歌相送的声音呢?实际上,教学参考书不可能把什么都分析到,教师备课时还有钻研、理解的余地,此外,如果完全没有自己的体验,只是照抄教学参考书的结论,就容易造成照本宣科,不能引起学生的体验。二是纵横拓展,合理吸纳课外教学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如郭初阳《夸父逐日》教案。三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四是组织符合学生心智活动规律的教学结构,即教学内容的教学化。

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称演变

在西方,“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动词)和cursum(名词),原义为跑道。19世纪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把它用于教育学,用curriculum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在中国,“课程”与“教学”两词古已有之。例如,唐孔颖达《毛诗••小雅•巧言》正义:“以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卷二十:“大抵看圣贤语言,不须作课程,但平心屏气熟看,将来自有得处。”其中“课程”的大意是工作或学习的范围和进程。关于教学,《商书·说命下》:“惟教学半。”《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在古汉语中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这两种形式的学习,侧重“学”方面,跟我们现代的“老师教和学生学”有较大差异。古代的一些教育论著,像《论语》、《礼记》、 11 《读书作文谱》中也含有精辟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论述。但由于古代并没有独立的语文课程,因而也没有独立完整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直到1903年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订的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形式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实施后,才正式有了独立设科的“语文课程”——中国文字和中国文学。此后才有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语文单独设科后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根据历史时期和认识层次的不同,可分为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一)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

我国的师范教育是在清末西风东渐,维新变法的背景下兴起的。1896年维新派首领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发表的《变法通义》一文中指出“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并认为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1897年清买办官僚盛宣怀在上海创立南洋公学,内设师范科,标志我国师范教育诞生。但这时师范教育虽创立了,但还难以涉及深层次的教育学,更不可能有分科的教学法。直到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并在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才开设“教育学”课程。教育学课程中对“各科教授法”有简略的规定,其中也有“中国文学教授法”。 “壬寅学制”虽因学制年限过长(34年)等原因而未施行,但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已孕育于教育学之中。

1903年清末政府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和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1913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高等学校师范规程》等都规定各科都要开设“教授法课”(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在颁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中正式称语文为“国文”,国文科开“国文教授法”),但都附属在教育学之内,均未独立。

(二)“国文教授法”独立及“国文(国语)教学法”时期(1918-1939)

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著述,标志着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而出,成为独立的学科。

但鉴于“教授法”的提法有明显突出“教”,而轻视学生的“学”的弊端,在美国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陶行知学成归来,于1918年提出了改“各科教授法”为“各科教学法”的主张。虽当时此新观念不被接受,但一字之差,却突出了“教”与“学”两方面,显示了教育思想质的飞跃——寻求“教法”与“学法”的统一。1919年陶行知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率先在教育实践中改“教授法”为“教学法”。此后“教学法”逐步被有识之士所接纳。另外因清末一些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像康有为、吴稚辉、黄遵宪、裘廷梁等人对“注音或拼音文字”以及“白话”的推动,特别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提倡“白话文”,于是教育界有识之士适时的提出了“国语”的概念,并在中小学进行教育实验开办国语课。同时教学法论著也应时而生。例如吴研因1921年出版了《小学国语国文教学法》。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新学制——“壬戌学制”,推出《新学制师范科课程标准纲要》,正式将“教授法”定名为“教学法”,把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始用其名)。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开设“国文教学法”。1938年,国民政府的《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 12 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遂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

这些教育法令的颁布使“教学法”得以正位,而教学法专著也不但涌现。像黎锦熙《新国语教学法》(1924),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1927 ),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1936),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1941)等。

(三)“语文(国文、国语)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

193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实施要点》中,规定各系都要开设“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课,于是语文教材研究和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内容。名称改变显示开始重视“教材”研究,不过“学法”研究又有所忽视。因抗战和内战,学科教材和教法研究受到极大影响。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教材教法的研究才得以恢复。1949年,经叶圣陶先生建议改“国文”、“国语”为“语文”,师范院校相应开设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课。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中,继续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这一名称。1984年国家教委颁发《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大纲》和1990年修订本,仍然采用“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这一名称与1978年出现的“语文教学法”及稍后出现的“语文教学论”等长期共存,显示了对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

“语文教材教法”名称的意义有二:一是促进教材本身研究的发展,使教材内容更纯粹,教材编写更科学,教材体系更完善,教材育人效果更显著。并能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抵制和排斥“非语文杂质”的入侵和存在。二是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昭示了语文教育研究从侧重教学研究向重视课程研究的趋势,并预示着语文教育研究将最终朝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发展。

这一时期重要的语文教育研究论著有:张志公的《传统语文教学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辛安亭的《论语文教学及其它》(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等。

(四)“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

从“十年**”中拨乱反正后,1978年国家教育部委托武汉师院、西南师院等12院校编写统一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语文教学法教材”。编写组经过协商,建议将这本合编的书定名为《中学语文教学法》,并于1981年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师范院校专科专业会议”上得到肯定。但这个时期的“法”,其内涵已不再限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而是指原理、原则、法则等,是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了教学理论高度。所以进入80年代,就有不少《语文教育原理》、《语文教学论》著作问世。这些著作在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专著有:《中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1),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张志公论语文教学改革》(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朱绍禹编著的《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等。

(五)“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美国等发达国家已重视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并在各高等院校开设各科学科教育学。我国在此形势下,也感觉“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等提法不足以表现本课程的重要性,于是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学科教育学研讨会。1990年在大连召开第二次研讨会,1991年在厦门召开了第三次研讨会,以后年年召开,规模和内容也不断扩大和深入。与此同时,语文教育学论著不断出版。像陶本

一、王光龙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陈菊先主编的《语文学科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等。

“语文学科教育学”与“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比较,理论性又提高了一步。它的研究对象由侧重语文教育的本体研究——语文教学课型、基本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基于“教学本身”的解决怎么教的问题,转变为促进语文教育和师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课程)、客体(教材)、本体(教学)和主体(师生)的全面“教育”研究;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具有深刻的革新意义,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侧重于研究教学的实践技能即教学的应用技术;“语文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实践性,侧重于语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追求的是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语文教育学”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他调动多学科的知识,运用语文学科的教育理论和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指导语文教育实践,以达成培养高素养语文人才的目标。、

(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年至今)

不管是“国文教授法”、“国文教学法”、“语文教材教法”还是“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它们名称的提出都有自己的现实背景,它们的研究倾向都有自己的特色,当然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中共同的毛病是:“要么强调了本体(教学)研究,忽视了总体、客体和主体研究,要么总体(课程)研究特别薄弱,混淆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概念。”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厘清、阐明并整合语文课程论和语文教学论,20世纪末许多教育家主张将“语文教育学”更名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于是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在确定教育类博士学位点和硕士学位点时,把各科的学科教育学都纳入“课程与教学论”中,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数学、外语等)均作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定名”表明课程与教学是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的一对关系,不可偏废,要并重研究。

这一阶段的语文教育论著有:王文彦、蔡明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王荣生著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区培民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等。

九、主要教材及推荐阅读书目

主要教材:

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王家政、欧小松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语文学科教育学》,韦志成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当代语文教育学》,刘淼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8.《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推荐阅读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语文教学设计论》,周庆元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3.《文章学与语文教育》,曾祥芹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王纪人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5.《语言学与语文教育》,倪宝元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语文言意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韩雪屏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1.《语文课程初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2.《语文教材别论》,李维鼎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14.《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5.《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韩雪屏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

语文专业教学杂志:

1.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心; 2.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3.语文建设,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 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语文网站: 中国语文课程网;

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等。

第三篇: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角色特征,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⒈智力正常

智力是指一个人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等等的综合。智力正常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⒉情绪良好

其主要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情绪反应是由适当的原因引起的,反应的强度与情境相符。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核心作用,情绪异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⒊意志健全

意志是一种心理过程,即个体在完成一种有目标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一个意志健全的人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有效的反应方式,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⒋人格统一完整

心理学上的人格是指与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个性。气质和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格完整就是一个人所想、所说、所做的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⒌自我意识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有自知之明,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对优点感到欣慰,又不致于狂妄自大,对弱点既不回避,也不自暴自弃,而是善于自我接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⒍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于取长补短;对人宽容,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⒎社会适应良好

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作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主动适应。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

⒏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二、 大学生健康心理的维护与培养

(一)准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1、不过分追求完美

2、善于保持心理平衡

(二)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

许多大学生是头一次离家独自生活,一时间似乎得到了许多的“自由”。不过,如果滥用这种“自由”,或随心所欲,或负担过重,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生理节奏,都会导致精神损伤。因此,尽快地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乃当务之急。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⑴ 学习负担适量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很多心理活动都与学习有关。大学生的学习应有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心理健康发展及学业的完成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加重负担。

⑵ 生活节奏合理,有张有弛

大学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这为合理安排生活节奏,积极参加多种样的文体活动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在条件。这样即可调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开阔视野、广交朋友,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潜力,增加与他人相处的经验,从而经常体验到愉悦。这种平稳的积极状态,能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潜在能量,增强自信,使自己的生活有节奏感,劳逸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得到最佳的适应。

学会自娱自乐。拥有多方面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忧郁时,通过自我娱乐来缓解心境压抑,这对心理健康是极有好处的。人不可能总是工作和学习,有业余时间,积极开展愉快的娱乐活动,做到积极的放松和休整,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心身保健,并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应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和业余爱好,学会自我娱乐,这对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⑶ 注意保护大脑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大脑受到损伤,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过度的疲劳、紧张,或长时间的高度兴奋、强烈刺激,都会引起脑力衰竭。而脑力衰竭,恢复起来就比较困难。因此,大学生应千万注意不要图一时之快、逞一时之强,忽视用脑卫生。

(三)保持健康的情绪

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和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精神错乱。保持健康的情绪,首先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其次,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几种自我疏导、自我排遣的方式。长期压抑情绪是有害于心理健康的。在忧郁的时候,找知心朋友或亲人倾诉,使不良情绪得以发泄,压抑的心境就可能得到缓解,甚至大哭一场也不失为一种调整机体平衡的方式。也可以用转移的方式。对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总去注意它,就会限制自己的思维,使自己越发低沉。这时,不妨将自己的注意中心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暂时离开这件不愉快的事,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这样便可使忧闷排遣出来。还有一种很好的调节方式就是幽默。幽默能使紧张的精神放松,摆脱窘困的场面,消除身心的某些痛苦,调节和保持心理健康。

(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去爱

建立良好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也可以增加归属感。而且,去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又能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从而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一个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生活在群体之外的

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在交往过程中对他人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不要期望过高。对他人期望过高,往往会产生失望感,使自己的心理平衡受到干扰,对自己造成更大的不良影响。

(五)树立符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大学生的这种成功欲望更为强烈。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依此付诸社会实践,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对于维持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与此相反,如果不自量力,盲目地制定宏伟目标,导致失败,产生挫折体验,不仅白白耗费了精力,也会给自信心和心境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影响到以后的进步发展。此外,树立切实的目标,还包括不盲目地处处与人竞争,以避免过度紧张。因此,每位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竞争的领域。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也会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六)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四篇:第一章 公文概述

公文写作教案

余春柯

章节名称:第一章

现行行政公文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晰、理解基本概念; 2. 掌握现行行政公文种类; 3认识行政公文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的1与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2。

教学方法:讲授、练习

作业安排:课后习题,见下。 教学过程: 第一小节

一、现行行政公文的含义

1.文书 、公文、文件、行政公文的含义

文书,是以文字为主要方式记录信息的书面材料。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各级各类机关、部门、单位、组织处理公务的书面材料;它包括法定的和非法定的两类。

文件,通常是指党政军等机关制发的法定公文。

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件

2.上述四个概念的关系

文书包括私务文书和公务文书(简称“公文”),公文又包括法定公文(常称“文件”)和非法定公文(也称“事务公文”),法定公文包括党务公文、行政

1 公文、军事公文、司法公文、人大公文等所有用法律法规规范的公文,它们一般都习惯上被称作“文件”。

3.现行行政公文的含义

现行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现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定义 的4个视角内涵: (1)时指性——现行(1999年以后当前)。 (2)域指性——行政(各级政府机关及职能部门等)。 (3)效用性——行政管理。 (4)文本特性——规范(法定)。 4.行政机关及部门

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机关,是行政管理的决策单位;行政部门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单位,负责政府决策、任务、工作的落实、贯彻、执行与完成。(举例国务院及所设部门加以说明) 二 、行政公文的特点

1.政治性

体现行政机关意志 ;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处理机关公务的工具;为政治服务。

2.权威性

在法定时空对受文者产生强制影响和行政约束力。 3.现实性

为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而制发,为现实服务。

4.规范性

有法定的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和处理程序等,必须严格遵守。

第二小节

、现行行政公文的种类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现行行政公文为13种:

⑴命令(令)

⑵决定

⑶公告

⑷通告

⑸通报

⑹通知

⑺议案

⑻报告 ⑼请示

⑽批复

⑾意见

⑿函

⒀会议纪要

上述13种现行行政公文根据行文关系或行文方向,又可划分为3类。

2 (1)上行文

(2)下行文

(3)平行文 (注意说明:有的文种可多行。)

四、行政公文的作用

1.法规和准则作用 ; 2.领导和指导作用 ; 3.宣传教育作用 ; 4.信息沟通作用 ; 5.依据与凭证作用。

又有泛行文的提法。

第三小节

一、怎样学习公文写作

1、多读书、勤思考,是学好写作的基础。要加强我们语言修养和理论水平、学识素养,不读书无以达成。多读范文,以范文为模板,可以让我们向规范和标准走得更近,更正宗。

2、写作---材料---主旨---语言---结构,加强练习是学好写作的捷径。每个文种我们都要动手练习,直到学会。不练习,人类永远不能直立行走。

3、多修改。既能认识别人公文中的错误(我们哈哈一笑,以大方之家暂居),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关注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开阔我们的视野。

二、应具备的素养: (1)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2)较高的法制知识

(3)一定的历史、经济、文学知识 (4)丰富的行政管理、读写经验 (5)较高的语言水平。 练习

1.解释下列概念

公文

行政公文

现行行政公文

2.怎样理解行政公文的四个特点?

3 3.现行行政公文具有哪些文种?它们按行文运行方向能分哪几种类别? 4.行政公文具有哪些作用?

章节名称:第一章·第二节

现行行政公文的格式

教学目的

1、.了解格式的种类、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

2、.掌握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3、 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和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4、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

教学重点:

1、格式要素、规范及要求

2、格式与文种的匹配 教学难点:同上教学重点

1、2。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

作业安排:用电脑依照所学公文的标准格式各制作一份。要求:各要素具备。分:上行文、下行文、联合行文格式;信函格式、命令格式、会议纪要格式。每人各6份。 教学过程:

第一小节

一、行政公文格式的种类

1.稿纸格式(见教材P5;作制发单位存档) 要求:自己依样制作一份。 2.成文格式(作向外发文) 要求:自己依样各制作一份。

(1)一般(通用)格式 :①下行文格式;②上行文格式;③联合行文格

式。

(2)特定(专用)格式:①函的格式(平行文专用);②命令格(发布令和任命令专用);③会议纪要格式(行政办公会议专用)。

二、行政公文格式要素及规范要求

4 新《办法》规定:“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则将各要素划分为:1.眉首部分;2.主体部分;3.版记部分。

图1-下行文格式首页

图2-上行文格式首页

(一)眉首

1.公文份数序号:同一文稿;机密、绝密用;编虚号,如“0001”。应用阿拉伯数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密级(密件标注),分“秘密”、“机密”、“绝密”三级;保密期限:需保密的时间。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一行。密级与保密期限之间用★隔开。

3.紧急程度(急件标注):特急或急件。用3号黑体字标识在版心右上角,若有密级,则在其下标识。

4.发文机关标识:俗称“红头”,由发文机关名称加“文件”组成。 小标宋体字,红色,字号≤22mm×15mm。联合行文时,应把主办机关置首,同级的则按党政军群是前后顺序排列。必须公文显示正文。

标识位置与上行、下行、平行有关。

5.发文字号:机关代字(要习惯、规范)---年份(不简写、不加年,外用六

5 角括号〔〕)---序号,(不编虚位号、不加第),如“国发〔2004〕5号”。年份,

只能标注一个机关的发文字号。字号位置居“发文机关标识”下空2行外,用3号黑色仿宋字,居中标注。若是上行文,有签发人署名,则与其左右并列分居在发文机关标识下面。其下4mm处印一条红色与版心同宽的反线。武文线----文武线。

6.签发人: 批准文件发出领导签名。上行文用。发文机关标识的右下方、红色反线右上方印出签发人和会签人的名字。

签发人平行排列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一字,签发人居右空一字。签发人三字用3号宋体字,后用全角冒号,冒号用3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

第二小节

(二)主体

1.标题: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事由:关于……的;如: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武文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

2.主送:公文主要受理单位。(上行文、下行文、普发性)标题下1行左侧顶格,用3号仿宋字体标识,回行时仍顶格。

多,可移到主题词之下,抄送之上。首页要保证出现正文。 3.正文:开头→主体→结尾。注意主体的层次序号的使用。 4.附件说明:公文附属材料(“附件”)的顺序和名称标注。

正文下一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字标识“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

5.成文日期:公文生效时间 。用汉字小写数字标写。如“二○○六年十月五日”。

6.印章:公文合法、生效标志。

7.附注:公文使用方法、传达范围等的有关说明。3号仿宋体字,居左,空2字,加圆括号标识在成文时间的下一行。

(三)版记

6 1.主题词:规范的标引公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由15类1049个主题词组成,分主表和附表两部分,主表13类751个主题词,附表2类298个主题词。

给公文标引主题词是便于计算机检索文件。

类别词

主题词

{

内容词

类属词

{

形式词(即“文种”)

主题词标引方法 :

(1)一份公文,除类别词外,类属词不超过5个。

(2)先类别词→再内容词→最后文种词。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的主题词:农业

水土保持

通知 ;《关于表彰奖励我院优秀学生的决定》的主题词:学生管理

表彰

奖励

优秀

决定 。

(3)如一份公文有两个相关主题,应先集中标引第一个主题的主题词,然后再标引第二个主题的主题词,最后标引文种词。如:《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兼并

破产

劳动

就业

通知。

2.抄送:主送以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与个人。

3.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印发机关指负责印制、发送公文的机关 ;印发日期指文件印制完成的时间 。二者同行,分居左右。

7 ××××××××〔2004〕×号 关于×××××××××××的意见×××××:×××××××××××××××××××××××××××××××××××××××××××××××××××××××××××××××××××××××××××××××××××××××××××××××××××××××××××× 二○○四年×月×日主题词:×× ×××× ×× ×××× ××××  抄送:××××,×××××,××××,××××, ××××,×××××××。 ×××××办公室(厅) 2004年×月××日

图4-信函格式

图3-上、下文格式尾页

四、其他规定

1.公文用纸

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 (210mm×297mm)。 2.排印

从左而右横排、横写。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字。 3.字号 发文机关标识≤22 mm×15 mm;标题用2号小标宋体字;密级、紧急程度、主题词用3号黑体字;发文字号、签发人、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附注均用3号仿宋字。签发人姓名用3号楷体字。

4.页码

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用4号半角白体阿拉伯数码标识。 5.表格

公文如需附表,对横排A4纸型表格,应将页码放在横表的左侧,单页码置于表的左下角,双页码置于表的左上角,单页码表头在订口一边,双页码表头在切口一边。如需附A3纸型表格,且当最后一页为A3纸型表格时,封

三、封四(可放分送,不放页码)应为空白,将A3纸型表格贴在封三前,不应贴在文件最后一页(封四)上。

第三小节

五、公文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1.命令: 发布令、任命令——特定命令格式

行政令——(下行文)文件格式 嘉奖令——信函格式

8 2.决定——(下行文)文件格式

3.公告、通告——登报、张贴、播放播发,不用行文格式

4.通知:批转、转发、印发、部署通知——

下行文格式

知照通知——信函格式

5.通报——下行文格式 6.议案——信函格式 7.报告、请示——上行文格式 8.批复——信函格式

9.意见:指示性意见——下行文格式

建议性意见——上行文格式

平行意见、评估意见——信函格式 10.函——信函格式

11.会议纪要:行政会议纪要——会议纪要格式

其他会议纪要——随转发公文 思考练习

1. 稿纸格式与成文格式各起什么作用? 2. 成文格式又包括哪些具体行文格式?

3. 一份文件由哪三部分构成?它们又各包括哪些要素?

4. 为什么有的文件有公文份数序号、密级、紧急程度标注,有的又没有? 5. 什么行文应标注签发人姓名?什么文件不仅要标注签发人姓名,同时还要标注联系人姓名和联系电话?它们分别是在何处标注?

6.“主送机关”与“抄送机关”有何不同?通常情况下,它们在公文格式中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

7.应该怎样标引主题词?

8.公文文种与格式是如何匹配使用的?

★上交作业:用电脑依照所学各制作一份公文的标准格式。要求:各要素具备。每人6份。上交时间:十一假期之前。

第五篇:2018年黑龙江公选遴选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第一章 公文概述

一、公文的概念

公文,即公务文书,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公文的基本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1)公文形成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

(2)公文形成的条件是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

(3)公文是具有法定效用与规范格式的文件材料.这是公文区别于其他文章和图书资料的主要特点。

(4)公文是办理公务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公文的发展、演变,反映了历代政权的性质,也反映了统治者的需要及其对公文在行使政治权力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公文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种重要工具,因此,文书工作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从属于一定的政治集团并为其服务。

三、"文书"、"文件"、"公文"这三个概念,在机关的日常活动中是基本一致的。

四、公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公文有法定的作者。

(2)公文有法定的权威。

(3)公文有特定的效用。

(4)公文有规范的体式。

(5)公文有规定的处理程序。

五、公文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领导和指导作用。

(2)行为规范作用。

(3)传递信息作用。

(4)公文联系作用。

(5)凭证记载作用。

六、公文的分类:

(1)从公文的来源来划分:对外文件、收来文件、内部文件,

(2)从公文的行文关系上来划分: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

(3)从公文的秘密程度和阅读范围来划分:秘密文件、普通文件、公布文件。

(4)从公文的制发机关的性质和公文作用来划分:法规文件、行政文件、党的文件。法规文件又可分为法律文件、法令文件、行政法规文件。

(5)从公文内容的性质和特点来划分:指挥性公文、规范性公文、报请性公文、知照性公文、记录性公文。

常见的公文分类还有:

(1)从文件的缓急程度上划分,分为特急件和急件。

(2)从文件的使用范围来划分,可分为通用文件、专用文件和技术文件。

(3)从文件的发送目的来划分,可分为主送件、抄送件和批转件、转发件。

(4)从文件的处理要求来划分,可分为急件和平件。急件又可可分为需办文件(办件)和参阅文件(阅件)等。

上一篇:党校学习的收获范文下一篇:代言人代理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