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第一章概述范文

2022-05-23

第一篇:c第一章概述范文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一.行政管理的概念及其特点

第一, 与立法、司法相对应的“行政”

第二, 与政治相对应的“行政”

第三, 与管理相对应的行政

二.行政管理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行政机关

(二) 行政管理的对象包括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

(三) 行政管理必须依法进行,是一种执法活动或执行政策的活动

三、行政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行政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的关系行政管理学属于公共管理学的二级学科

2.行政管理学与管理学的关系

3.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的关系

四.行政管理学的含义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政府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及其内部事务的

活动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就行政管理学的学科性质而言, 它属于管理学的子学科,具体说来,属

于管理学这个大学科门类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管理学的基本

取向。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行政管理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

关系,这些学科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行政管理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①行政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政府行政机关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其二是政府行政机关对其内部事务的管理。

②范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问题 行政环境 行政权力 行政职能行政管理机构行政管理事务行政管理行为行政管理过程行政管理方法行政管理规范行政绩效评估行政发展

六.本书的逻辑安排是沿着以下思路进行的:

①行政管理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行政环境

②行政管理的实质和功能是什么;行政权力 行政职能

③由谁管;行政管理机构

④管什么;行政管理事务

⑤怎样管;行政管理行为 行政管理过程

⑥用什么工具管;行政管理方法 行政管理规范

⑦管理的效果如何;行政绩效评估

⑧未来的行政管理将向何处去。行政发展

第二节 行政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行政管理学产生

①从理论上看,西方行政管理学的产生既是西方政治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西方管理学兴起的理论产物。

②从实践上看,行政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是行政实践从政治实践中分离的结果。从实践上来看,行政从政治中分离出来,主要表现为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的分离

二、西方行政管理学的发展

(一)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以古典学派的理论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i. 威尔逊 把行政要素分为组织原理 人事行政 财务行政 行政法规

ii. 法约尔认为管理有五大基本功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iii. 韦伯 官僚制理论 科层制

iv. 泰罗 建立标准的操作规程

古典学派理论的意义:

①古典学派不仅仅开创了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先例,而且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体系, 对于当时的行政管理实践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②古典学派将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管理问题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古典组织理论体系,他们认为,合理的组织结构是有效管理的关键,组织图是监督和控制整个程序的基本工具, 并且提出了组织分工和专业化的基本思想;

③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的几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于指导行政管理实践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理论学派等理论(权变)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发展时期的主要特点

第一是行政管理学理论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繁荣的局面;

第二是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开始发生了变化,由主要以政治学理论为基础走向由多学科的理论为基础

第三是行政管理学的理论形态更加完善,各个学派的理论家纷纷建立了自己相对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理论,行政管理学在学术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对行政管理的实践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引入竞争机制和服务顾客)、政府治理理论(不划浆)、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替公民办实事)为代表的行政管理学。

行政管理学成熟时期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管理理论的共同特征是崇尚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和市场机制。它们都提倡行政管理应由满足官僚政治需要转向满足顾客需求;反对政府强制干预,倡导社会的共同自治;不满意膨胀的低效率的政府,主张小政府、大社会;要求从重投入、重规章, 转向重产出、重结果。这些理论大致反映了当今西方国家行政管理改革的实践。

第三节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方法

(一)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

(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具体方法有规范方法、经验方法、案例方法和比较方法。

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意义

(一)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意义

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为我国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的实践意义

①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我们弄清我国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目标,任务,方式,为我国行政管理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

②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提供我国公务员素质,进而提供我国行政管理的整体水平

③研究和学习行政管理学,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促进企事业单位与政府的良好合作,同时也助于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水平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一节 行政环境的特点与类型

一、 行政环境的含义与基本属性

(一) 行政环境的含义。所谓行政环境就是处于特定行政系统边界之外的,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

或间接影响的各种事物与情势的总和。

(二) 行政环境的内涵

(1) 行政环境是针对具体行政系统而存在的。

(2) 行政环境通过边界与行政系统相区分。

(3) 行政环境构成成分的关键属性在于能够对行政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影响。

(4) 行政环境因素既包括有形的事物,也包括无形的情势。

(三) 行政环境的基本属性

①复杂性②相关性与综合性(文化经济政治相关联和综合)③层次性(国体 政体)④动态性(不是一成不变)

二、 行政环境的类型

(一) 自然行政环境与人造行政环境

(二) 宏观、中观与微观行政环境 (策略层 管理层 操作层)

(三) 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三、 行政生态模式行政生态学理论中的三种行政理论模型

1. 融合型行政模式 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融合型行政模式。由于缺乏专业化分工,雷格斯认为这种模式下的行

政效率极为低下。

2. 衍射型行政模式 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被称为衍射型行政模式。其行政系统也在结构与功能上形成了专业化分工体

3. 棱柱型行政模式 过渡型社会的行政模式,即所谓的棱柱型行政模式。在过渡型社会里,行政行为有几种常见特性。 首先,该社会的行政行为已出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但又未能有效实现完全的或者说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往往难以与其他社会行为区分开来。

其次, 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设立,但不能正常运作,功能有限。

最后一个特点是正式建立起来的行政制度由于各种传统势力的影响而不能起到应有的规范及约束作用。

第二节 经济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 经济环境及其构成综合学术界的相关观点,一般认为,行政系统的经济环境基本构成要素应该包括经济力量、

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科技发展水平等基本经济因素。

二、 经济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 经济力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总体经济实力)

(二)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公私经济力量)

(三)经济体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经济体制)

(四)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对行政管理系统的影响(科技发展水平)

三、我国现行经济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传统农业与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①传统农业和高科技产业并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影响

②国民经济各项总量指标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各种人均经济指标却很低(财政赤字)

③我国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自主性较强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国各个地区,部门的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④科技发展水平也相当不平衡

(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三)受限市场模式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目前,这种受限市场模式仍然在我国存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价格双轨制 ②全国市场的分割性

第三节 政治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政治环境及其构成 政治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及其实际运行状况、政党制度、社会团体发达程度以及社会流通性等组成部分

(一)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与实际运行状况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二) 政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①是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 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 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

②是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 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

③或许是最重要的,就是政党的执政功能,也就是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

(三) 社会团体与社会流通性的发达程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① 社会团体构成行政系统与社会公众之间强有力的“媒介”。

② 社会团体不仅扩大了行政系统的效能—,而且也塑造着行政系统本身, 决定着行政运行程序与规则。

二 我国现行政治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中国共产党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可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两个部分。其中,直接影响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建立与各级政府直接相对应的、严密的层级节制型组织系统——各级党委与党代会直接对行政系统的组织、人事和决策活动行使领导功能,直接领导行政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与控制的全过程;而间接影响则是指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国家权力组织与政治机构,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来影响行政系统的组织与运行过程。其中主要是通过人大把自己的纲领和主张转化为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 并通过人大的立法程序来规定行政系统的价值取向、功能、结构、运行程序及其规则。可以认为,通过这两种影响的紧密结合,中国共产党基本上控制住了整个行政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根据这一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受它监督, 对它负责。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制定或批准同级政府的政策、方针,制定有关行政系统及其运行程序的法律规范, 决定政府的重要人事任免等权力来实施对政府的领导、监督与控制;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与人民检察院, 则通过行使审判权与国家监督权,对行政行为及其后果进行合法性监督与制约。

③迅猛成长的社会团体组织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四节 文化环境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 文化环境及其构成

①根据文化的发生与存在形态,人们往往把政治文化划分为认知性、情感性与评价取向性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②可以将文化环境分为行政价值文化、行政功能文化、行政运行文化以及行政公共关系文化。

二、 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① 行政价值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所谓行政价值文化或关于行政的总体价值观,又被称为行政神话。其主要

功能在于解释公共行政系统在特定环境中的存在价值或者说赖以产生与存在的根本原因

② 行政功能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所谓行政功能文化或者说关于行政系统的功能结构观,是在特定行政环境

下,社会民众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公共行政系统所具备的功能结构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

(1)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它有两层含义:其一,政府是全能的,政府有能力也有责任总揽所有社会事务。其二,政府 机关也是全能的,或者说是功能普化的。

(2)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这种文化观念认为,政府只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部门,因而其功能是有限的;政府各个部门和行政人员不但权力有限,而且分工明确、责任清楚。

③ 行政运行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行政运行文化实质上是关于公共行政系统运行机制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

可称之为公共行政过程观,主要是指社会民众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稳定存在的, 关于各种公共行政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途径与方式的普遍性价值取向模式。

(1)自律 人治

(2)法律本位 法治

④ 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特定社会关于公共行政系统的认知与价值取向模式,即所谓行政公共

关系文化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公共行政系统产生影响与制约作用。

(1)传统型

(2)服从型

(3)参与型

三、 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①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②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③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④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及其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第二篇:第一章 消息概述

第一章

消息概述(6000字)

1现代

消息,通常是指以最直接、最简捷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文体。○新闻学认为,新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形式的新闻作品;广义的新闻则包括了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深度报道等所有的新闻形式及作品。其中的消息,是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中最基本的体裁、最常见的品种。与其它的新闻形式相比,消息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练的文字,向受众报告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

第一节 消息的产生与演变

任何一种体裁都有一个兴起、发展、演变、完善的过程。消息这一新闻体裁也是如此。

消息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邸报”上传播的皇帝谕旨、臣僚奏章和宫廷动态等信息,起着传递新闻的作用。我国古代的消息体裁,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一般比较重视叙事的要素,文字比较简短,开头部分已经具备了现代新闻导语的某些特征。

我国报纸上刊登的第一条消息出自于1815年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月刊,由伦敦布道会的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该刊将“新闻”即消息列为专栏,从此消息便成了独立文体,并且该刊在第一卷第二期(1815年9月出版)上刊登的一篇题为《月食》的报道,被认为是近代中文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上同时刊登诗歌、对话体、小故事、长篇记事等多种文体,在写作上则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

随着1861年《上海新报》的创刊和后来《申报》的崛起,上海的商业报纸竞争异常激烈。在竞争中,各报刊开始注重写作手法的运用,叙中有议,叙中有情,重情节和描绘,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1876年《申报》为迎合小市民的阅读需要,曾出版通俗报《民报》,该报“专门民间所设,字句俱如寻常说话”,大量登载消息,并设置了“访事人”专门采写消息,许多报道已具备了当代新闻五要素。

写作上,《申报》、《新闻报》等一批国内商业报纸,纷纷在多个城市甚至国外聘请了特约记者,每天可收到发自北京、杭州、南京、武昌等地特约记者的消息,各记者力争自己的稿件能够被采纳,于是加强时效性、提高写作质量、创新稿件形式,使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竞争中千姿百态,客观上促进了消息体裁的迅猛发展。形式上,外商所办的中文报纸由书册改为单页,开设了“各埠要闻”、“本埠要闻”等消息专栏,消息占据了版面空间的二分之一。从此,消息在报纸上的比例和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而电讯消息的出现更使得消息的来源和内容进一步获得拓展。

紧接着的两次国内办报高潮,即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报刊都对新闻文体的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维新改良运动时期,改良派的报刊活动家们为了扩大其报刊宣传的影响,已经注意到报刊文字通俗化问题,试办过一些白话报纸,一般报纸上的文字也力求通俗易懂。《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都是典型梁启超“时务体”。这种文体打破传统格式,摒弃陈词套语,采用或文或白,或中或外,时杂以俚语、韵语等报刊语言,对读者有极强感染力。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的受众面进一步扩大,除了士大夫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外,还包括国内识字不多的新军、会党、手工业工人和华侨中的小贩、农业工人和个体劳动者。所以,办报者努力使报刊文字通俗化。著名报人林獬在《中国白话报》发刊词中说道:“深的文法,列位们又看不懂;就是说把你听,列位们又是听不来的。„„我为着这事,足足和朋友们商量了十几天,大家都道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做白话报罢,内中用那刮刮叫的官话,一句一句说出来,明明白白,要好玩些,有要叫人容易懂些。倘使这报馆一直开下去,不上三年包管各位种田的、做手艺的、做买卖的、当兵的、以及孩子们、妇女们,个个明白,个个增进学问,增进见识,那中国自强就着实有望了。„„”于是,他们创办一些完全用口语编写的报纸,其品种、数量和编辑水平也比戊戌时期有显着提高。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知识分子对白话文大大予以推崇。后来白话文学的大量涌现和读者群体的拓展延伸,就是文化观念的进化,这种观念的解放大大促进了白话文的推广。这样,由于文化传播技术手段的提高与民众需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难以成为少数知识精英的独占品,促成近代末期一种普遍的文化样式——大众文化,而消息这种体裁正是大众文化时代新闻的主体。

第二节 消息的特点

一、“快”——报事迅速,时效性强。

新闻的时效性,是新闻价值五要素中被列入首位的重要标准之一。时效性又称及时性,即所报道的事件从发生到编辑部发稿为止的这段时间的长短。这段时间愈短,新闻的时效性就愈强。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在新闻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尤其是这样。甚至在网络新闻中,对时间性的要求往往用实时性取代了及时性,强调报道的时间与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同步,将新闻的时效性又提到更高的要求。

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的首发,不仅在于夺得新闻事实本身的第一传播的优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还能为我们争得政治上的主动、经济上的利益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华社消息《拉萨发生暴力事件》(英语)(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消息)

文稿摘录:新华社拉萨3月14日电西藏拉萨14日发生暴力事件,商店遭洗劫,清真寺被烧,人员伤亡严重。

骚乱始于午后,一些人在小昭寺附近与执勤民警发生冲突,并向民警投掷石块。

14时左右,暴徒开始在小昭寺周边集结,纵火焚烧市区两条主要街道和大昭寺、小昭寺以及冲赛康市场附近的店铺。至少5处着火,现场浓烟密布。

目击者看到,一些商店、银行和旅馆被烧毁,电力、通讯中断。大昭寺和小昭寺附近的店铺被迫停业。

、、、、、、

记者在拉萨城区看到许多暴徒身背装满石头的背包和汽油瓶,有些人手持铁棍、木棍和长刀,可见他们是有备而来。

、、、、、、

目击者还看到有人被暴徒纵火焚烧。许多伤者被送往医院。死亡人数尚不清楚。

、、、、、、、 警方说,民警不得对暴徒使用武力,但被迫动用了少量催泪弹,并鸣枪示警。许多民警被暴徒打成重伤。

、、、、、、

午夜,消防队员和民警仍在清除北京中路上燃烧着的车辆。警方加强了管制和巡逻,以防暴徒再度出击。

新华社在当天17时12分42秒在全球首发第一条英文快讯,随后展开昼夜不间断的滚动报道。采写这条消息的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连夜奔波于暴力现场,千方百计采集第一手资料,确保了报道的时效和质量。稿件用事实说话,以细节取胜,真实的记录了震撼人心的暴力现场。英国《泰晤士报》在刊登这篇报道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中国官方通讯社发表了记忆中有史以来最为生动、最为详细的新闻报道。”

二、“实”——用事实说话

新闻的体裁有两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说事”,一个是“说理”,新闻报道只讲发生了什么事,不讲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这件事之后又会怎么样。新闻报道的体裁又具体分为消息、通讯、新闻特写和新闻述评,其中消息在叙事方面更为侧重于通过事实简要概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新闻人物的事迹、经历。通讯、特写、新闻述评虽然也是以事实为核心,但在叙事过程中往往夹杂描写、说明、议论等文学手法,以更加形象、生动地说明主题。如报纸消息《小读者横穿大半个上海来还书》:

本报讯 (记者 乐梦融) 家住浦东金桥的孩子,穿过大半个上海到位于市中心的图书馆还书。今年寒假,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在阅读中播撒诚信的种子”活动,向全市小读者出借新书,无需任何凭证、没办任何手续。从上周末约定还书日到昨天下午,图书馆出借的八成图书已如约归还。“诚信种子”在数百小读者心中“生根发芽”,让活动主办者甚感欣慰。

1月下旬寒假之初,市少儿图书馆与博库书城合作推出这一读书活动。当天在大礼堂内,从全市各区县来的小朋友,包括很多外来务工者子女学校学生,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即可从数千本图书(大多为近年出版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挑选1本回家阅读。每一本图书都盖有活动纪念章,提醒小读者在指定日来图书馆还书。馆长韩筱芳说,活动不仅要激发阅读兴趣,也给了孩子们充分信任,希望他们从小养成诚实、守信、重诺的品格。

上周六是约定还书日。9时不到,董家渡路第二小学的不少农民工子弟学生就手捧借阅的图书,排在了南京西路的少儿图书馆门口,准备归还。全市988个孩子参加了借阅活动,共挑选了1997本书,第一批的两天,共接待了800余名还书者,占总数的八成以上。

……

《新民晚报》2011年2月22日

这则消息介绍了2011年寒假发生的一桩小事:上海市少儿图书馆向全市中小学生出借新书,无需任何凭证,不办理任何手续,结果在约定日子里,8成图书如期归还。整篇消息围绕着借书、还书展开,通过对上海少儿图书馆馆长,集体借书的董家渡路第二小学的师生,以及负责活动馆员的采访,运用详尽、准确的事实为倡导社会诚信挖掘出一个十分生动的典型案例。

从这则消息所揭示的主题来看,消息也是要表达观点和倾向的,消息写作并非没有立场、观点的纯客观的“有闻必录”。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叙述较间接地流露出自己的观点和倾向,寓观点于事实之中。主要不是讲道理,而是讲事实,显示事实本身的逻辑。如稿件中所陈述的“家住浦东金桥的孩子,穿过大半个上海到位于市中心的图书馆还书”,“图书馆出借的八成图书已如约归还。”,这些鲜活的事实无不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诚信品质的肯定和褒扬。

三、“短”——篇幅简短

在所有的新闻文体中,消息的篇幅最简短。简,即简捷、简练、简单、浓缩,要求主题集中、材料精当、层次分明;短,即短小、精悍,要求篇幅短、字数少。“简”与“短”二者相辅相成,稿件做到了“简”,篇幅自然会“短”,而做到了“短”,也会促进主题、材料、结构的“简”。如二战期间,希特勒自杀后,一位西方记者就此写的消息只有五个字:希特勒死了!

根据中国新闻奖评奖办法规定,文字消息1000字以内,广播电视消息在4分钟以内,文字通讯在3000字以内,广播电视新闻性专题节目在15分钟以内,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排在30分钟以内,文字评论在2000字以内,广播电视评论在7分钟以内。②而当读者翻阅每天的报纸会发现,篇幅不足500字的短消息占据了版面的较大空间,在广播电视新闻中时长在3分钟以内的短消息也不少见。网络新闻中的“快餐式阅读方式”更是给消息的篇幅长度提出高要求。如下面两条消息篇幅都在200字左右,主题鲜明、事件表述简洁清晰、层次清楚、叙事流畅。

《贝卢斯科尼着眼重新选举》

据新华社电 意大利前总理贝卢斯科尼23日在首都罗马说,已经为重新选举做好准备。

贝卢斯科尼当天在罗马发表一个小时讲话,告诉数以千计支持者:“我们已经为再次竞选做好准备。这次将获得大胜。”

意大利上月选举议会,中左、中右两大阵营均未能取得明显优势,中左阵营虽然在众议院取得微弱优势,但不足以组建多数派政府。

贝卢斯科尼说,贝尔萨尼拒绝组建左右共治的大联合政府,是在“玩火”。

《广州日报》2013年3月25日

《台湾6.1级地震致174所学校受损 损失逾2千万元》

中国台湾网3月28日讯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南投昨天上午发生里氏规模6.1地震,台当局“教育部”统计各级学校灾情,初估损失达新台币2250万元,以台中、南投、台南最严重。

台当局“教育部”统计截至今天下午3时,全台共有174校在地震中受损,其中最严重的包括明道高中、水里商工、三育高中、朝阳科技大学、台中高工。

各校损失状况包括磁砖脱落、围墙倾斜、轻钢架倒塌、水管破裂及设备损坏等,台当局“教育部”将持续统计各级学校灾情中。受伤学生总计39人,较昨天统计增加2人,所幸均为轻伤。(中国台湾网 朱炼)

台海网

2013年03月28日22:47

两则消息尽管篇幅简短,但事实清楚、简洁迅捷,信息量很大,这类短消息应该大力提倡,而本可以几百字说清楚的报道却动辄一两千字的消息稿件既占用了版面空间,又增加了受众获取新闻的时间成本,得不偿失。

四、“活”——形式灵活多变。

“实”是针对消息的内容特点而言,“活”则表现的是消息的形式特征。“活”的消息,首先是其反映的事实鲜活、生动,捕捉到了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的最新动态和最热话题;其次,结构灵活,不能死板,避免稿件千篇一律,陷入消息写作的窠臼;再次,段落活,每段只表达一层意思,不能冗长沉闷;最后,语言活,词句新鲜生动,句式多变,不能单调干瘪。

第三节

消息写作的要求

消息的特点决定了消息写作的要求,正是因为消息与其他新闻体裁在时效性、篇幅、文风、结构、语言等各方面有差别,所以要写好消息,必须遵循其特有的要求和原则。尽管中国和西方对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各不相同,但比较起来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即迅速、准确、简明、新鲜。

一、迅速

迅速是消息报道的最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媒体竞争的必然要求,衡量一家媒体是否是主流媒体的一条重要标准,就在于能否迅速报道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那么,如何做到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呢?消息写作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时效观念。时效观念强,是保障消息迅速及时最重要的一点。

《人民日报》贝尔格莱德1999年5月8日电记者吕岩松报道:当地时间7日午夜(北京时间8日早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到目前为止,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当地时间7日晚,北约对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市区进行了空袭以来最为猛烈的一次轰炸。晚9时始,贝尔格莱德市区全部停电。子夜时分,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5层楼顶一直穿入地下室,使馆内浓烟滚滚,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

当时,我大使馆内约有30名使馆工作人员和我驻南记者。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据悉,这是外国驻南外交机构第一次被炸。

爆炸发生后,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潘占林一直在现场指挥抢救。许多华侨对使馆给予了极大帮助。潘大使在被炸毁的使馆废墟前,愤怒地指出:“这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攻击。” 南联盟外长约万诺维奇说:“使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北约炸弹是对外交的轰炸。”

当地时间8日下午,中国在贝尔格莱德的数百名华人举行抗议游行,数千南斯拉夫人参加了游行。

《人民日报》1999年5月9日 这篇动态消息以极强的时效性、独有的传播效果,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1999年5月7日午夜(北京时间5月8日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当时使馆内唯一幸存的中国记者吕岩松,在事件发生后仅15分钟,从事件现场用手机向国内报回了使馆被袭的消息,随后,又书面撰写了这篇报道。而国内、国际其他媒体则在数小时之后,才陆续有相关报道。面对重大新闻事件,能够迅速、客观地报道才称得上是记者、媒体的“专业精神”。

2、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有人称为新闻“鼻”,能在事情刚刚发生或刚刚露头时,就能很快地估量出它的新闻价值,立即捕捉住它,写出新闻来。新闻敏感尽管更多是判断记者采访过程中对新闻线索、新闻价值的灵敏度和捕捉能力,但新闻敏感的迟钝与否也往往在新闻写作中体现出来。

如比较下面两篇2007年两会开幕的报道: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主题) 胡锦涛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出席 吴邦国主持 温家宝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副题)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在“十一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出坚实步伐之际,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向大会报告今年政府工作基本思路和任务时指出,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肩负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出席今天的盛会。在11天半的会期里,他们将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权,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物权法草案……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气氛庄严热烈。万人大礼堂里灯火辉煌,主席台帷幕中央国徽高悬,10面鲜艳的红旗分立两侧。

上午9时,吴邦国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随后,全体起立,军乐队高奏国歌。

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六个部分:(以下略)

《中国青年报》2007年3月6日

《掌声35次 温总情动全场》 在本届人大开幕式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共历时2小时又20分钟,全场观众一共鼓掌35次,平均每4分多钟就有一次。其中,观众鼓掌次数最多的是与教育相关的内容,一共鼓掌了7次。三次讲到共享,三次掌声最响。而掌声最响亮时间最持久的,则是当温总说到「中国的完全统一一定能够实现」。代表和委员们的积极回应,折射出民意对政府过去一年工作的认同,更寄托着对政府未来一年工作的期待。

总理向来谦和,作报告之前和之后都要向台下代表和主席台鞠躬致意。但当他讲到反腐倡廉和食品安全等问题时,也尽显激动之色,不仅提高嗓音,然后略作停顿,双唇抿紧,并且举起右手来表达自己的坚定意志。温总理作报告期间只喝了9次水,大部分时间他都用左手翻动报告,右肩前倾,右手支撑在演讲台上。温总随身带着两副眼镜,可能度数不同,坐在主席台上时戴其中一副,起身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换上另一副。(以下略)

香港《文汇报》 2007年3月6日 两篇稿件的传播效果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前一篇稿件按照传统会议新闻的报道模式来安排结构,导语简要介绍某时某地召开某次会议,接下来第二段重要领导人的发言重点,第三段写哪些人出席,第四段会场的场景和气氛,再往后陈述会议由谁主持,谁在主席台就座等等。后一篇标题《掌声35次 温总情动全场》读来很重的人情味,情感真挚。导语用诸多数字“2小时又20分钟”、“ 35次”、“ 4分多钟”、“ 7次”、“ 三次”,描述了两会开幕式上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折射出温总理心系民众,民众对温总理的爱戴和对政府工作的肯定。第二段细致入微地写到温总理在讲话时的动作、表情、佩戴的眼镜,读到这些形象的细节描写,读者仿佛亲临两会现场,近距离地接触到温总理。而温总理谦和的谈吐、严谨的工作态度、心系民生的真情实感也跃然纸上。香港《文汇报》的记者显然在这则新闻的采写过程中更有新闻敏感,捕捉到两会开幕式上更有价值的信息,并通过消息的写作突出这篇会议新闻的亮点。

3、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具备较强的时效观念和新闻敏感是迅速采写消息的能力储备,再结合扎实的新闻业务能力,方能创造性地写作出优秀的消息。文化科学知识、新闻业务理论、新闻道德情感等个性特征是新闻工作者采写新闻作品的特殊工具。新闻工作者的能力,表现为新闻工作者劳动对象的启发性和创造性,所以说新闻的劳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任何事物的每一步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创造性,没有创造性就不能有创新局面,没有创新就没有前进。没有创造性,事物的运动只能是停留在简单的重复上,就不会有什么发展。

二、准确

迅速而准确的消息才能实现其传播信息、报道最新事实的功能,如果马虎草率,错漏百出,必然影响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影响新闻报道的质量,甚至降低媒介和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和社会评价。迅速地报道社会上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并不意味着只讲速度而不论准确与否。具体而言,准确性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消息的基本要素是准确无误的。消息的基本要素即所谓的五个W一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结果怎么样。这是保证新闻准确的一个基本方式。这就要求记者能深入现场,仔细询问、观察,对事实的叙述应以客观事实为基准,恰如其分,不能有任何虚构、歪曲或夸大的成分。

其次,细节准确。细节真实是一个记者在采写过程中应该做到的。即记者在采访中遇到数据、地名、人名、职务等时一定要注意核准。

再次,语言表述准确。如某些职务名称、行政区域的划分随着时代变迁会发生变化,媒体需要适时调整,语言表述准确无误。2003年12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吴川:变上访为下访》中的一句:“去年,潘水生被村民们推举为村长„„”。现在已经没有村长叫法,这个称为已时过境迁。在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基层组织设有“村长”一职。但是,新颁布的宪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一级基层组织设村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人组成。”这样一来,从法律意义上说,我国已经没有了“村长”一职。不能把“村民委员会主任”称为村长。“村民委员会主任”简称村委会主任,村主任,现口头上仍也用村长,甚至一些文艺作品中也这么说,但村民委员会主任是法定称谓,报纸的新闻报道和其他文章中,不应再使用村长一词。

再比如,正确使用法律语言。如,非经人民法院依法审判不得被认为有罪,即使是经公安机关侦查结案、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刑事被告人,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而不能称之为“罪犯”。又如,“前科”是指过去曾经触犯刑律而又有新的犯罪行为;但对于过去曾经触犯刑律而没有新的犯罪行为,则不能称为“前科”。在民事和行政诉讼案件中,原、被告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能因为某人被推上“被告”席而使用贬词。

三、简明

简明,即将新闻事件叙述得简洁明白。对稿件中多余的事实材料,表达多余的或不当的语句进行删削,使稿件顺畅精练。同时对稿件中重复、啰嗦的字词进行删削,使稿件语言简洁干练。文学史上有这么一桩佳话;相传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有一天和同事外出游玩,看到一匹奔驰的马把伏在路上的一条狗踩死了。欧阳修问同事,你怎么把这件事记下来?同事回答:“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欧阳修听了笑着摇摇头说,如果请你去编史,恐怕万卷都写不完哩!那同事问怎么写这件事才好,他答道:“逸马杀犬于道。”同一件事,欧阳修就要比同事的叙述精练得多。

四、新鲜

消息写作的新鲜性要求具体可从四方面来实现,即事实新、思想新、角度新、以新代旧。下面这则消息即是从角度来体现新鲜性。

世界杯走进布达拉宫

[美联社拉萨7月7日电]在西藏最神圣的寺庙里,年轻的僧侣们早上3点就起床了——不是为了祈祷,而是为了看世界杯。

布达拉宫里闪烁着灯光,而本周法国队也击败了葡萄牙队,将于周日在决赛中对阵意大利队。

剃着光头的27岁的洛桑张着嘴微笑着说道,僧侣们看的是21英寸的彩电,喝的是可乐,吃的是方便面。他说:“我非常高兴,非常兴奋,因为我能看到那么多著名的球员。”

西藏的僧侣虽然不鼓励踢足球,但他们能够看球赛。在普通的西藏人中,足球赛非常流行,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不逊于中国的其他地方。

曾在西藏足球队踢后卫的边巴说:“大多数西藏人喜欢足球,也爱踢足球。”边巴目前在布达拉宫工作,为游客提供帮助,同时也看管着这里的珍宝。

拉萨那些彻夜营业的餐馆里挤满了看球的藏族人和汉族打工者。

在大昭寺,年轻僧侣们宿舍的墙上挂着贝利、罗纳尔多、卡洛斯等人的海报。僧侣们称他们是“足球皇帝”。

一名年轻的僧侣坐在地垫上,专心致志地读着足球杂志,上面的文章讲述着有关英格兰队的贝克汉姆以及其他球星的故事。

来自布达拉宫的洛桑说:“足球这种活动带来了欢乐。它对谁都没有坏处,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

《参考消息》2006年7月9日

这位美联社的记者很会抓新事物,青藏铁路刚通车,就跑到拉萨去,他发现在拉萨那个佛教城市里,和尚也同大城市里的小青年一样,每天也如痴如狂地看电视,特别爱看正在德国举行的世界杯比赛。不但爱看,而且自己也踢起足球来。记者用一些视觉材料把一个现代化的西藏展示在西方人面前。青藏铁路通车的意义,不仅是政治、经济上和内地的大沟通,而且将必然对西藏的人情、习俗引起重要的影响。媒体关注西藏的变化,除了对重大变化写综合性的报道以外,还可细心地观察西藏人民生活习惯,社会习俗、文化意识的变化,从某些生活细节联系到大局写一些生动活泼的新闻。

1廖永亮:○《消息写作创新》,第5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薛国林:○《当代新闻写作》第16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9

第三篇:第一章 会计概述

第一张

诸论

(一)会计常识

1、会计机构

(1)通常叫做财务部/科/处/组,现代企业中由于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分离,也可直接叫做会计科/处/股/组

(2)其设置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和会计工作的繁简程度,视需求而定。至少有一名会计人员(管“帐”)和一名出纳人员(管“钱”)

2、会计人员

(1)权限:有权参与本单位编制计划,制定定额,签订经济合同,参加有关的经济、经营管理会议;要求本单位有关部门、人员认真执行批准的计划、预算,遵守国家财经纪律和各项财务会计制度;监督、检查本单位有关部门的财务收支、资金使用和财物保管、收发、计量、检验等情况。

(2)资格: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分为:A技能考试即“初级会计电算化”,各区财务局和会计锦绣学院报考。B专业知识考试即“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市级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证明两年有效。中专以上会计类专业学历者毕业两年内免试A+B的后者。

(3)专业资格:a初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

b中级会计师:会计实务、经济法、财务管理

c高级会计师:考试(高级会计实务(开卷笔答)) 与评审结合的评价制度

前两者全国统一,最后者由各省规定执行。

(4)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3、会计信息

(1)使用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债权人、经济单位的内部管理着、职工,社会公众etc (2)具体表达形式:会计报表:A对外:财务会计报告(可对内)=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附注etc。B对内:内部会计报告=各类成本报表+责任中心责任报告+其他管理报表etc

4、会计工作:整理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

5、会计制度:《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et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6、会计学科:财务管理、财务信息管理、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统计核算、会计与审计、审计实务、统计实务

(二)企业常识

1、企业的概念:集合了一定的生产资料金和劳动力,从事产品的生产、流通或者服务的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劳务,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不一定具备法人资格,例如子公司是企业,但不具备资格,总公司才具有法人资格)

2、表现形式:个体企业、合伙企、公司(包括股份有限、有限责任、无限责任等)

3、利益相关者:股东,企业的债权人、债务人,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

4、组织结构:A常见的工业企业:总经理——销售、生产、财务总监

B常见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

5、生产组织流程:起始于现金,形成一个资金循环。

6、主要经济业务:A筹资过程(获取投资者的资本+从金融机构借入款项)

B供应过程(从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并支付货款+将原材料验收入库)

C生产过程(领用原材料+支付工资+支付其他费用+完工产品入库)

D销售过程(产品销售中产生收入、成本、费用+上缴税款)

E财务分配过程(利润的形成+分配)

(三)会计基础概念

1、会计对象: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其经济业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供应、生产、销售、分配五个阶段,并形成相应的资金运动。(其表现形式: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

2、会计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表现,是构建会计报表的基本指标。

A资产:a定义: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b条件: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可靠地计量

c分类:(a)流动资产:库存资金、银行存款、交易性及融资产、应收以预付款项、存货、其他流动资产

(b)非流动性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B负债:a定义: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b条件:与资产的条件类似

c分类:(a)流动负债:短期借款、应付及预收款项、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预计负债等

(b)非流动性负债: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应付债券等

C所有者权益:a定义:指伊夜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在公司制企业中也叫股东权益

b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

D收入:a定义: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b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E费用:a定义: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b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生产成本等

F利润:a定义: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b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等

3、会计职能:A会计核算

B会计监督(灵魂、核心)

(C两者关系:前者提供会计信息,后者保证信息真实性,两者缺一不可。A是会计工作本身,是会计工作的具体表现形式,B融于A的整个过程之中,又在其之上形成一个会计监督体系。通过两者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4、会计方法:A会计核算方法(最基本、核心):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审核和整理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成本计算针对工业企业,一般隐含在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的过程)

B会计监督方法: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监督、国家(政府)监督(包括财政、税务、金融、证券、国家审计、其他部门监督)

C会计分析方法:差额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5、会计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并非唯一)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业、单位本身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此提供真实、有用会计信息的一项管理活动。

(四)企业会计基本准则

1、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2、会计核算的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性(客观性)、相关性(有用性)、明晰性、可比性、经济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

3、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

a权责发生制(应收应计制)

b配比原则(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配比)

c历史成本原则

d划分收益性(收益期仅为本会计期间)和资本性(收益期分为几个会计期间)支出的原则

4、会计要素的内容:见前 *

5、会计计量(属性):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

6、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其附注+其他应当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PS:小企业可以没有现金流量表,一般企业还应编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第四篇:第一章 民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形式意义上的民法是指( )。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的司法解释 B.出版社出版的民法大词典

C.经立法程序系统编纂的民法典 D.民法学者出版的民法典建议稿2.广义的民法是指( )。 A民法典 B.商法典之外的民法典、民事法律法规 C.私法 D.民法通则 3.民法调整( )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A.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 B.法人之间 C.公民和法人之间

D.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 4.以下属于民法调整范围的有( )。 A.税务局向饭店“四海为家”征税 B.公安人员对违反交通规则的人进行罚款 C.张同学和马同学之间确立了恋爱关系

D.张同学将马同学打伤,马同学要求张同学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 5.我国民法的渊源不包括( )。

A.民事判例(英法体系) B.民事法律 C.行政法规中的民事部分 D.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司法解释 6.雇用合同中印有“在受雇期间发生工伤或死亡,雇主概不负责”字样,该合同违背了民法的( )原则。

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等价有偿原则 D.合法民事权益受保护原则 7.民事法律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总和是指( ) A、狭义的形式意义的民法 B、狭义的实质意义的民法 C、广义的实质意义的民法 D、广义的形式意义的民法 8.下列属于民法调整的对象是( )

A、公司内部的工作隶属关系 法不调整 B、国家与纳税人的税收关系 经济法 C、工厂排污超标收费关系 环保法 D、国家机关购买工作用品的买卖关系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是( )。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B、民间订婚的习惯

C、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 D、某大学教授的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专著 2.民法的性质是( )。

A、民法是管理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法律 B、民法是私法 C、民法是实体法 D、民法是权利法

3、下列选项属于民法所说的财产的有( )。

A、土地 B、房屋 C、商标 D、商业秘密

4、下列社会关系属于民法调整的人格关系的有( )。 A、生命权法律关系 B、健康权法律关系 C、姓名权法律关系 D、配偶权法律关系

5、下列社会关系属于民法的调整对象的有( )。 A、自然人甲与自然人乙之间订立的电脑买卖合同关系 B、中国公民丙与中国公民丁之间缔结的婚姻关系 C、甲税务机关与自然人乙之间订立的电脑买卖合同关系 D、甲税务机关与自然人乙之间税款征收关系 6.下列选项中属于民法的适用范围的是( )。

A、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B、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C、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 D、民法对物的适用范围 7.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法调整的是(

)

A、甲买彩票中奖后与税务机关发生的税收关系 B、甲向乙借100元而形成的债务关系

C、甲男与乙女的婚姻关系 D、甲赠与其18岁侄女乙一台电脑

第五篇:第一章 公司概述

教学目的要求

1、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公司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2、了解公司的分类;

3、理解公司与普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公司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公司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2、公司与合伙企业的区别。 难点:

1、公司与合伙企业的区别

2、公司类型中的分公司与子公司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训练法

第一章 公司法概述

前言:

提起公司,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因为公司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企业形式,也是迄今为止最高效、最广泛的经济组织形式,他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类最重要的商业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就是一台发动机,强力的推进了人类现代文明进程。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公司改写了人与人相处的秩序、改写了国与国竞争的规则。在当今世界,人类所取得的所有的成就,大到原子弹的研制,小到人类出行的方式,都受到了公司的巨大影响。现在,公司已无处不在,公司已化身为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方式。 公司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我们可通过一组数据来了解。

2009年,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提供了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创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

世界上有16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比不上沃尔玛公司的收入。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

美国《福布斯》评选出的“2009年最有权力的人物排行榜”中,前十名中有5名是出自公司。

既然公司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较色,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司,如何理解公司,公司有哪些特征,分为那些类型,他与其他的经济组织比如合伙企业有哪些区别,它是如何发展演化的?那么在这一节,我将向大家解开这些疑问。

一、公司的概念与法律特征

在我国,对公司概念的通说为:公司是指由股东出资成立,股东以其出资额或者其所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财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并依《公司法》规定设立的企业法人。

这一概念的确立,跟我过公司法的规定与很大的联系,在我国的《公司法》第三条: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

当然各国出于立法传统、法律体系的差异等原因,对公司的概念使用并不相同。比如在日本:日本《商法》52条规定:本法所谓公司,指以经营商行为为目的而设立的社团。日本《有限公司法》第一条规定:本法所谓有限责任公司,指以本法设立的,以商行为或者其他营利行为为业的社团。再比如在我国台湾,我国台湾现行《公司法》第一条规定: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依照公司法组织登记成立的社团法人。还有,在英美法系,公司有不同于大陆法系的解释。

我们知道:公司的英文是corporation. Corporation作为一个广义的词汇,大致有四个意义:

1、指市政当局。(根据国家授权设立,由当地居民和市政官员组成,具有公法主体和私法主题的双重身份)

2、独体法人。(corporation sole)为取得法律行为能力,根据法律创设,由一人或他的继承人组成的法律实体。如君主,红衣主教等。3具有法人资格的非盈利性公司。(non—profit corporation)如慈善机构,宗教机构等。4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性公司(business corporation)是指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收益在公司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的法人团体。

显而易见,corporation和大陆法系“公司”概念相对应的部分,仅仅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业公司。

法国在公司概念上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式,法国的《民法典》第1832条规定:公司是由两人或者是数人,通过契约约定,将其财产或者是技艺,集中于一共同企业,分享由此产生的利润或者自营所得的利益而设立,股东分担损失义务。

公司的特征主要有四个:

1、 公司是法人。

公司的法人属性(即法人的三大特征:独立人格,独立财产,独立责任。)使得公司的财产与公司成员的个人财产完全区别开来。在我国,不存在非法人的公司,所有的公司都要以自己的财产对外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点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不同。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他们是先以企业名下的财产对外承担责任,当企业名下的财产不够清偿时,就由企业的投资人,普通的合伙人对债权人进行清偿,指导债权人的债务得以实现。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现行的公司法建立了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就是不允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的独立地位和股东的有限责任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如果发生滥用权力,股东也应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如:我国《公司法》第第二十条 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股东权利,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 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

公司的营利性是公司与生俱来的本性。公司的营利性不仅指公司自身简单的盈利,而且还包括象其成员,即股东分配利润。营利性是公司区别于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

3、 公司是社团法人

社团是以人的集合为成立基础,我国公司法在公司组织上的社团体现在:有限公司的股东由50人一下组成,股份有限公司应有2——200个发起人,募集设立的,股东人数没有限制。现行的公司法主题上坚持公司的社团性原则,但是允许有例外,比如说我国允许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的存在。

4、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

公司的设立,在条件和程序上均有规定。公司通常直接依公司法设立,但是有些公司还需要依照特别法,比如商业银行法,保险公司等。再比如;我国立法只承认股份公司和有限公司,不承认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那么,在我国,不得设立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再比如在我国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股东符合法定人数;

(二)股东出资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

(三)股东共同制定公司章程;

(四)有公司名称,建立符合有限责任公司要求的组织机构;

(五)有公司住所。

二、公司的分类(做一般的了解即可) (引申:独资企业是历史上最原始的企业形态,他具有个人出资,个人经营,个人管理,个人收益,个人承担风险的特点,但是这种特点也决定了企业的规模不可能大,而且经营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于是,这些企业的老板开始想办法,客观上产生了个人之间的合作和联合,于是出现了合伙。随着合伙企业的发展,为了适应更大规模的企业运作,合伙企业的法人地位得以确立,慢慢的,就产生了无限公司,两合公司,特设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分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当然这些公司并没有非常明确的产生的先后顺序,都是人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种组织方式。而且这些公司的组织方式,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推动商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一) 按照出资人的责任:分为无限公司、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两合公司。

无限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股东组成,全体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公司。也就是说无限公司对公司的债务先以公司的债务偿还,当公司的财产不足时,股东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无限公司是最古老的公司形式,它组织简便,股东能通力合作,凝聚力强,但是,股东的责任过重,公司的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它实际上是采取了公司的形式,保留和合伙企业的本质。

有同学会问,无限公司有法人资格吗。(法国,意大利,日本立法承认无限公司的法人,而德国,瑞士,瑞典等国家仅仅承认它是公司的一种形式,否认他的法人地位。) 有限公司:是以股东缴纳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则以其全部法人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公司具有法律人格。公司有自己的财产,享有法人的财产权。这种公司结合了合伙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优点,是最适合与中小企业的一种企业形式。

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组成,公司的全部财产分为等额股份,每个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在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又有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之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在证券交易场所挂牌交易,而非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不能上市交易。

两合公司:主要有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共同组成,无限责任股东对公司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责任股东对公司的债务仅以期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的公司。这个就不在多讲了。

(二)、按照管辖与别管辖的关系,可将公司分为:本公司与分公司。

1、本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直接从事各种业务活动。如果本公司开设三个以上的分公司,本公司就可以称之为总公司。

2、分公司。是本公司根据业务的开设需要开设的。分公司没有法人资格,没有自己独立的财产,不能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其经营所得归本公司,其债务和其他责任也归属本公司。分公司可以再本公司授权的范围内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业务活动,有些分公司还可以进行诉讼活动,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但是,本公司行为诉讼效力当然归属于本公司。

(三)按照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可将公司分为母公司与子公司。

母公司。母公司是拥有另一个公司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或者通过协议等方式,能够对另一公司的经营实际控制的公司。

子公司。是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份被另一个公司拥有,或者通过协议受到另一个公司实际控制的公司。 1 母公司与子公司是相对而言的,比如A是B的子公司,但是A还可能是C的母公司。

2、注意两点:

母公司与子公司各位独立的法人,各自以自己所有的财产对各自的债务承担责任,互补连带。二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控制关系是基于股权占有,鼓母公司只能通过股东会实现自己的意愿,而不能直接插手子公司的具体事宜,如不能要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变更登记,更换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小知识:

当一个公司持有另一个公司的股份时,前者即为母公司,后者为子公司。子公司中母公司持股达到100%时称为全资子公司,持股在50%以上时为控股子公司,低于50%但股份在各个股东中最大时(如40:30:30)时称相对控股子公司。

母公司与子公司相对应,本公司于分公司相对应。

本公司和分公司的重要区别是,前者具有法人资格,后者只是本公司的一个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分公司不是公司法上的公司。 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承担独立责任,而分公司只是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无独立责任能力,其责任由设立分公司的本公司承担。

(四)、按照国籍可以将公司分为:本国公司和外国公司。

1、本国公司。凡是依照我国的法律在我国的境内登记设立的公司为本国公司。各种形式的外商投资公司,都是中国公司,即本国公司。

2、外国公司。依照某个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外登记设立的公司为外国公司。外国公司到我国境内开展经营活动,所设立的是外国公司的分公司。

跨国公司属于上述哪一类公司? 跨国公司并非公司法上的概念,而是经济学的一种提法。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为基地,在其他国家或者地区设立分公司、子公司、或者其他参股性投资企业,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大型经济组织。在各国的公司法中,没有专门调整跨国公司关系的规定,跨国公司的内部关系实际上是母公司与子公司,总公司与分公司,股东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 本国公司、外国公司 小知识:

本国公司是依照我国公司法、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香港、澳门等特别行政区公司法等设立的在中国国内有住所的公司。

公司法第192条规定,外国公司是指依照外国法律在中国境外设立的公司。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必须向中国主管机关提出申请,并提交其公司章程、所属国的公司登记证书等有关文件,经批准后,向公司登记机关依法办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外国公司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必须在中国境内指定负责该分支机构的代表人或者代理人,并向该分支机构拨付与其所从事的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资金。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应当在其名称中标明该外国公司的国籍及责任形式。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应当在本机构中置备该外国公司章程。

外国公司属于外国法人,其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具有中国法人资格。 外国公司对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进行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三、公司与普通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中公司的比较。

(一)、公司与普通合伙企业

1、成立的基础不同。一个是基于公司章程,一个是基于合伙企业。

法律性质上:公司章程是调整公司内部组织关系与经营行为的自治规则,他是由全体股东共同制定,创立大会通过。公司章程的通过与修改只需要多数通过,不要求全体一致同意。合伙企业是一种合同,它的订立与变更必须由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内容上:公司章程收到法律强制性约束比较多,只能在法律范围内制定。合伙协议的任意性更强,合伙人基本可以自由约定。

效力上:公司章程的效力可以及于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而这些人并非都参与了章程的制定与修改。而合伙协议的效力仅及于当事人。

2、法律地位不同。

公司具有法律人格,是法人企业。合伙企业没有独立法人人格,是非法人企业。

3、财产关系不同。

公司的财产虽然由股东出资形成,但是由于公司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其财产不归股东所有,而是归公司所有,公司是财产的所有者。合伙企业的财产来源于合伙人的出资,但是合伙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合伙企业的财产归合伙人共有。 4人身关系不同:

合伙企业是人和企业,成立基础是基于合伙人之间的信任。他的对外的信用基础是合伙人的构成与合伙人的信用。公司是资格企业,公司股东之间的关系是松散的,对外的信用基础主要是公司的财产与经营状况,与股东的构成及股东的信用无关。

5、管理权不同。

公司实行“公司所有与公司经营相分离”的原则,公司的管理权时依照公司法的规定,由法定的公司组织机构统一行使,每个股东并不享有对公司事务的管理权,只是通过形式股东会上表决权,知情权、诉权、质询权。合伙企业通常推举一名或者是数名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其他的合伙人则享有监督权,异议权等。在法律上,每一名合伙人均享有直接管理合伙企业事务的权利。

6、盈亏分配不同。

公司的盈亏是按照出资比例或者是持有的股份数量分配。合伙企业是按照合伙协议分配,与合伙人的出资比例没有必然的联系。合伙企业若没有约定或者是约定不明,可协商,协商不成,可按照出资比例分配,若无法确定出资比例,则平均分配。

7、出资人责任不同。

公司的股东对公司承担责任,对公司的债权人吴责任可言。而普通的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权人须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公司与个人独资企业。

1、设立的主体不同。

公司的设立人时股东,可以使自然人也可以使法人。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人只能是中国国籍的自然人。(外国国籍的自然人设立的企业是不是个人独资企业?答案是,外国国籍包括港澳台同胞设立的企业不是个人独资企业,不适用于个人独资企业法,这种企业属于外商独资企业,适用于外资企业法。)

2、成员人数不同。

公司中除了一人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外都是有多数人共同出资的,风险实际上也是多数人承担的。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的,一切利益与风险盖有该投资人承担

3、法人地位不同。

公司是法人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

4、财产关系不同。

公司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的所有人是是投资人。

5、经营管理不同。

公司实行的是所有人与管理人分离。股东可能承担经营管理职务而享有经营管理权,当然也可不参加经营管理或活动。个人独资企业实行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二为一。

6、责任的承担不同。 在公司,除了股东滥用公司的法人地位和股东的有限责任而需要承担责任外,股东只在出资范围内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而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三)公司与外商投资企业中公司的区别 其他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

一、法律上的限制

一些特殊的行业,比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行业的商业组织,必须选择公司的组织形式。

还有一些国家对律师、会计师等专业性行业,规定必须采取合伙形式,主要考虑其职业道德风险与其个人之无限责任的关系。

二、有限责任的因素。

个人独资、合伙体的责任方式,与公司有很大的不同。投资者必须承担的风险不仅止于其出资额,尚包括其个人财产。

三、税赋因素。

很多国家对公司实行双重税负,公司缴纳公司所得税,股东承担红利所得税;我国也不例外。

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投资者个人应交纳个人所得税。

四、设立、营运成本因素。

独资、合伙等业主企业(proprietorship),设立无须经过特别批准、无注册资本限定,营运无需聘请专业经理人,管理具有简单化、弹性化、非正式化,因此成本较低。公司设立过程较为复杂,有些国家的公司设立;公司经营成本也较昂贵;公司向投资者解释公司运作的成本也很高;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复杂、营运方式繁琐。

五、永续经营的因素。

公司具有永续经营的特点,公司之存续不因其股东的变更、死亡而终止。独资、合伙等,因投资人、合伙人的自然人属性、无限连带责任等,其生命也受到限制,按照合伙企业法规定,因合伙人死亡、破产、甚至退伙等因素,均可以导致合伙体的终止。

六、集中管理的因素

公司一般需要设立董事会,实行集中管理。独资、合伙企业,无法排斥任何一个业主的管理权,合伙人在管理上实行均权制,其专业化水平较低。

七、权益转移自由性的因素

上市公司的股份可以在公开的证券交易所自由转让。其他公司的股份具备一定条件也可以转让。合伙体的权益转让一般需经过全体合伙人的一致同意。

八、参与者权益位次的因素

公司制中,所有人(股东)享有剩余财产分配权,必须在公司财产清偿所有债务后始能得实现,不得抽逃资本。在独资、合伙组织中,并无资本维持的要求,相对于公司来说,所有人的权利位次有比较大的灵活性。 总结:

1.公司的优缺点

优点有:有限责任、集中管理、权益转让自由、永续经营等。 缺点有:税负重、成本高等。 2.合伙的优缺点

优点有:成本低、税负低。

缺点有:适用面小、无限责任、非集中管理、非永续经营、权益转让受限较多等。 思考题:公司与合伙的优缺点。

第五节

公司的权利能力

一、公司权利能力在法律上的限制

(一)公司经营范围的限制

《民法通则》第42条规定,企业法人应当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的经营范围由公司章程规定,并依法登记。公司可以修改公司章程,改变经营范围,但是应当办理变更登记。公司的经营范围中属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应当依法经过批准。

从经营范围上限制公司的权利能力,立法上有放松的趋势。

(二)公司转投资的限制

公司法第15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该限制与《合伙企业法》第8条第一项的规定(“有二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责任者”)相吻合。

相对于修订之前的公司法,转投资限制明显放宽。原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百分之五十,在投资后,接受被投资公司以利润转增的资本,其增加额不包括在内。

(三)公司对外担保的限制

公司法第16条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四)公司合并、分立的限制

公司合并与分立作为公司重大变更,该项权利的行使,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

(五)公司分配税后利润的限制。具体见后文股利分配一章。

(六)公司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的限制。

(七)公司股份转让的限制。

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都有一定形式的限制,但是相对于原公司法来说,限制有逐步减小的趋势。

二、英美法上的越权无效原则及其发展

(一)越权无效原则

英美法上的越权原则,是指公司的活动不能超越其章程中目的条款规定的范围,否则即使该行为是合法的,也因为其超越了目的条款的授权,传统上认为其无效,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力。公司也不得经由股东大会或董事会追认该行为的效力,交易对方不得请求履行有关合同、也不得请求该公司赔偿损失,而只能追索已交付的款物。

这种传统上的做法,对公司及其股东较为有利。因为公司的越权行为是公司一方主动进行的,股东因越权行为遭受损失时,可以要求公司或行为人承担责任,公司在对其不利时则可以越权行为作为借口,逃避应负的法律责任。对公司的交易对方来说,则要求其每进行一项交易都必须去了解对方公司的章程及目的条款,实属不便,而对方公司的某种行为是否在其目的范围之内,也不易判断,一旦对方发生越权情形,致其遭受损失时,又不能获得法律上的救济,因而是不公平的。所以,法律上对越权原则的解释和适用不得不逐渐放宽,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1.对公司的目的条款作放宽的解释,只要公司董事认为某项业务有利于公司,且法律上并无明文禁止,从事该业务即不导致公司越权。

2.对善意第三人进行保护,放弃推定与公司从事交易的人已注意到公司目的条款的理论。

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就废除了“越权规则”,英国于1989年也正式废除“越权规则”。因此可以说,在当今发达国家“越权规则”已经成为历史了。

(二)越权无效原则在我国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我国对公司越权无效规定的相当死,超越经营范围的合同通常被界定为无效合同。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一)》第10条也已作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定,即“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人民法院不因此认定合同无效。但违反国家限制经营、特许经营以及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经营规定的除外。” 思考题:越权无效原则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第二章:公司制度的历史,现代公司制度的发展

(一)现代企业、公司的起源

通常认为,现代公司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地中海沿岸。出于资本、人员联合和减少风险的实际需要,出现了现代公司的三种雏形: 1. 船舶共有。

从事海上贸易,需要巨资,风险很大,人们便共筹资金、共担风险,共同拥有船舶及合伙从事海上贸易,形成了船舶共有的企业形式。 2. 康枚达契约。

Commenda是拉丁语,不愿意或无法直接从事海上冒险的人,将资金或货物委托给船舶所有人或其他人,由受托人进行航海和交易活动,所获利润双方按约定分配,委托人仅以投入的财物为限承担经营风险。形成了一种原始的企业形态,经营者以其信用从他人处获得资本,出资者将资金委托给他人经营而分享利润。对风险经营体来说,委托人只承担有限责任,这是后来两合公司的雏形。 3. 家族经营体或家族企业(family business undertaking)。 封建社会,身份、血缘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家组成员间的合伙,优先于异姓间的合伙,中外概莫能外。逐渐形成家族经营体。

(二)现代企业、公司制度的确立

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是公司。在大陆法系国家,商事合伙主要也是以无限公司、合两合公司的形式存在,所以,现代典型的企业制度,就是公司制度。公司制的发展过程是: 代表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商人阶层,与封建国家相互利用,现代公司制度得到了确立。1563年法国创建商事法庭,1673年路易十四颁布商事条例,首次确定了无限公司和两合公司,17世纪初,西欧和北欧国家纷纷设立殖民性质的公司,这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前身。所谓殖民公司,是政府或国家特许设立,取得在海外特定地区从事贸易的独占权,并代行某些本国政府的权力,从事贸易的公司。比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东印度拥有统治权。殖民公司分两类,一类是行会形式的合组公司(regulated company),另一类是合股公司(joint stock company)。合组公司本身没有资本,参加公司的人交纳一定的入伙费,但仍以自己的名义经营自己的资本,经营风险亦由合组人自行承担,加入公司的合组人都必须遵守公司的合约。合股公司则是雷同于现代的股份公司,入股者的共同资本委托董事会共同经营,股东可以转让其出资,合股公司逐渐取代了合组公司。

合股公司是行会或者合组公司发展来的,最初是临时性的公司,每次航海前,合股公司都要进行集资,发行可以自由转让的入股凭证,航海结束时,自由出资者按入股份额分配利润,合股人对公司承担连带责任。1807年,法国商法典首次在法律上规定了股份有限公司,明确了股东的有限责任。1855年英国制定有限责任法,允许公司股东承担有限责任。1892年德国制定有限责任公司法,后来主要西方国家按照德国的模式制定了有限责任公司法,1907年,英国颁布公司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将私人公司(private company)分为有限责任和无限责任两种。到十九世纪初,现代企业制度在主要西方国家确立。

(三)东印度公司的历史意义

1602年,荷兰六个省市组成一家贸易公司——联合东印度公司,设立管理委员会以及17人董事会,采取评议和协商方式决定公司方针。荷兰东印度公司犹如现代大型企业一般,董事会有人事任免权与重大政策决定权,董事会也制定各种规章命成员遵守。但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组织上虽然类似今日之公司,但在成立之初,仍有诸多不同之处。

1.首先,受时局影响,欧洲各国竞争白热化,贸易经商和外交、战争紧密相连,荷兰议会乃特许东印度公司代表国家,拥有缔约、宣战、媾和征税与行使司法审判权等权力,政商合一,是荷兰在东方的贸易总代表机构,也是政府的化身。

2.其次,荷兰东印度公司是特许公司,一开始仍是以类似合伙的形态经营事业,成员各自为政,负担无限责任。嗣后,特许公司禁止成员以个人名义进行交易,因而创设了特许合股公司。

17世纪末,东印度公司摆脱无限清偿责任,负担有限责任的想法浮出台面。

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世界经济史上所以占有重要席位,乃因其为股份有限公司之滥觞(因“裳”)。在此之前,所谓“公司”,仅仅是合伙的衍生,称不上是法人组织,也没有有限责任的制度设计;只有荷兰东印度公司是永续性的股东投资,股东可分配每次股利。荷兰东印度公司为现代公司法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王文宇书,4-6。)

(四)国有企业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国有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在经济日益社会化的情况下,需要由国家来投资经营私人缺乏兴趣或难以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一些重要的经济活动。鉴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弊端,如人浮于事、办事拖沓、低效浪费,官商作风等,加上意识形态等原因,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私有化(股份制)的趋势。但是,因为国有企业存在的客观情况,私有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或公司化,即把国有企业的股份部分出售给个人,或者完全不出售股份,但是由国有企业按私营企业的方式从事生产经营,参与市场竞争,使之称为私法上的主体。

所以,时至今日,国有企业和一般公司之间也没有太多的区分,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和私人共同合股经营的公司,称谓国家参股的公司、公私合营公司、混合公司等,国家控股的公司,称为国有公司或国有企业。

公司法教案

陈中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