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

2022-08-05

制度是长期的、规范的、有效的,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探索而来的。而落实责任的关键,就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优化举措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

传染病病例处置工作制度

垫江县裴兴乡卫生院

传染病病例处置工作制度

制订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和重大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组建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队伍,做好传染病诊断试剂、生物制品、防治药品、消毒除害药械等的应急储备工作。认真落实传染病疫情的预测预警措施和专报制度,加强信息传递和沟通,及时发现传染病疫情苗头,一旦在重大活动参加人员中出现传染病疫情,必须迅速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严防疫情扩散与蔓延。

(一)预防为主

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按照“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传染病防治原则,提高警惕,加强监测,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切断传播途径,迅速控制重大疫病在我市的传播和蔓延。

(二)依法防控

为有效切断传染病的传播,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重大疫病的流行特征,在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时,对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依法实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依法实行隔离和医学观察。

(三)开展医疗救治

按照医疗救治方案启动指定的专门医疗救治网络,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 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垃圾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并参与组成专家组负责全市重大疫病的会诊工作。

预防和控制重大疫情要坚持“早、小、严、实”的方针,对留院观察病例、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 疗、及时控制”。同时,对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要及时采取隔离控制措施,做到统

一、有序、快速、高效。

2007年7月3日

第二篇:医院传染病异常信息应急处置制度

成都欣元医院异常信息应急处置制度

一、目的

异常信息是指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群体性中毒(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本地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发病死亡等异常情况。为进一步加强我院传染病疫情监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及时准确掌握异常信息,建立健全我院疫情快速反应机制,快速有效地处置传染病疫情和可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制度。

二、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制定本制度。

三、组织机构职责及处置

(一)医技科室

临床诊疗科室和辅助检查科室医生发现异常信息时,立即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组织科内专家进行会诊,同时完成异常情况登记。必要时辅助检查科室可请送检科室参加会诊。

①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

②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科主任立即向分管院长汇报,同时本科室负责传染病报告管理人员将此异常信息向防保科报告。

③科内会诊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作为不明原因疾病向分管院长和防保科(医院内负责传染病报告和管理的科室)报告。

(二)分管院长

分管院长接到确诊的异常信息报告后,应立即将信息向各相关业务科室通报,并按规定组织开展防控、救治等措施,同时立即通知防保科报告属地疾控中心。对于医技科室报告的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的异常信息,分管院长应立即组织全院专家进行院内会诊。

①院内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和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

②院内会诊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分管院长立即组织相关科室和业务人员进行防控;同时要求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若疾病为常见的乙(无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则在疾病诊断后的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即可。

③院内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分管院长立即启动院内不明原因疾病处置预案,做好病人的救治及隔离防护、消毒等等防控措施;同时此异常情况作为不明原因疾病由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分管院长组织相关科室及业务人员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及上级专家组做好后续的调查防控工作。

(三)预防保健科

预防保健科接到确诊的异常信息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分管院长并同时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安排专人进行网络直报,实时对疫情动态变化及防控进展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并通报各相关科室。

预防保健科接到医技科室报告的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的异常信息,应派人参与院内会诊并做好相应记录。

①院内会诊结果明确排除传染病、群体性中毒、不明原因疾病时,排除异常情况。

②院内会诊明确诊断为某种常见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罕见传染病、新发传染病、群体性中毒这几种情况中任意一种时,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地疾控中心,在疾控中心将事件核实并确认后的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若疾病为常见的乙(无按甲类管理)、丙类传染病,则在疾病诊断后的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即可。同时,实时对疫情动态变化及防控进展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分析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并通报各相关科室。

③院内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或排除时,此异常情况作为不明原因疾病由防保科立即电话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同时密切关注事件进展,做好实时分析和通报,并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做好信息的网络报告和订正工作。

第三篇: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置制度

本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预案制定。

1、值班人员接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详细了解并记录以下情况:

(1)报告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报告时间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波及范围以及事故发生经过。

(3)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与特征。

(4)病人数量及分布特征。

(5)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存在问题和困难等。

2 、报告院长,由院长决定在2小时之内报告区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局,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3 、携带必要的急救药品和采样工具、调查表格等初步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

4 、协助疾控机构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

5 、协助疾控机构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

6 、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对原因比较明确的,可在进行上述调查的同时,对现场采取应急控毒、污染因素的措施,特大及影响范围广的疫情或污染中毒事故应视情况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争取配合和支持。

7 、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疾控或卫生监督机构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

8 、协助开展应急接种、预防性服药、应急药品和防护用品分发。 9 、据辖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10 、乡镇卫生院应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主要包括一次性隔离衣、口罩等,以及必要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和消杀药械,并按照用品保质期要求及时更换。

11、配合区疾控中心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12、事件完毕后进行总结评估。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定义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传染病暴发是指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的人群中,在该病的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发生许多临床症状相似的病人。暴发往往通过共同的传播途径感染或由共同的传染源所引起。

第四篇:传染病处置规范

一、对象

辖区内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及相关人群。

二、内容 (一)发现、登记

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室或化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后,按照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二)报告

1.报告程序与方式

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根据疫情,当怀疑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时,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向县卫计局报告。 2.报告时限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按照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直报系统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3.做好传染病报告的订正工作,对漏报的传染病病人,应及时补报。 (三)处理

1.病人处置。对传染病患者,原则上要求就地隔离治疗,如不具备传染病相应救治能力,应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移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2.消毒处理。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院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3.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随访。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重点管理的传染病居家病人的随访工作。 4.密切接触者管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查找密切接触者,按照有关要求做好管理工作。

(四)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第五篇:传染病防治应急处置预案

1、凡有可疑症状的幼儿和教职工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2、在校期间幼儿一旦出现可疑症状,特别是发热(38度以上)等,教师应立即为其戴上口罩,迅速带离教室,送监时医疗防治站观察,进行初步诊断。对不能排除诊断者或可疑者由专人专车送医院诊治。对该幼儿离开的教室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同时应及时通知巡查的流行病医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协助诊断和现场处置。

3、幼儿一旦被诊断为疑似病例或确诊为传染病,其所在教室所有师生应隔离医学观察14天,所在教室进行严格的消毒,暂时封闭。根据污染范围,报请镇政府,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

4、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

5、对发热幼儿的处理不可过分、过急,防止出现不稳定因素,也不可麻痹大意,草率处理。

6、医疗人员要认真做好发热幼儿处置过程的详细记录,并签名。

7、学校要做好发热学生和家长及接触者学生的思想工作,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

医疗人员在发热幼儿未确诊前不得对外宣传。以免加重幼儿思想负担。

上一篇:传染病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催人泪下的诗歌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