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文化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符号学的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研究

摘要:地方传统建筑是地方文化的物质载体,凝聚着千百年来居民的生活习俗。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建筑环境正面临着严重毁坏,作为地方文化载体的功能逐渐消失。深入研究传统建筑环境形式及背后的含意,是保护与传承传统建筑的关键所在。符号学作为一门研究意义的学科,解析形式和意义关系是符号学理论关注的重点。因此,本文以符号学为方法论对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从形式、意义以及与人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对陕南三地区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的“形”,从宏观的聚落形态到中观的街巷界面尺度再到微观的单座建筑进行对比分析,并运用符构学中表层形式与深层形式的制约关系揭示三地区古镇建筑环境异同的原因;其次,在“意”的挖掘中,根据形式与意义的表征方式对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进行归纳划分,指出传统建筑符号形式和意义并非等值。在此基础上解读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蕴含的意义,并总结出这些意义的主题来源和变化方式。最后,在“用”过程中,通过分析符号传达与人的认知关系,整理出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生成过程中蕴含的设计方法,并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蜀河古镇的保护设计中。从意义承载的角度,在保持传统建筑文化内涵不变的情况下,为古镇传统建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为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内涵的现代建筑提供了相关启示。论文通过对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的构成形式以及形式背后的文化分析,揭示传统建筑的创作本质——由于文化的自适性,传统建筑环境的建造并非完全从其他建筑文化中寻找到解决途径。以一种最本源的视角提出了传统建筑环境保护设计的符号思维:既要立足陕南传统文化,使建筑环境能反映地方特色;又要结合当代生活环境的具体需求,使建筑被人们所接受认可。

关键词: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建筑符号学;符号生成;意义

学科专业:风景园林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陕南古镇概况及符号学相关理论

2.1 符号学相关理论

2.1.1 符号和符号学

2.1.2 符号学相关理论

2.1.3 建筑符号学

2.2 陕南古镇

2.2.1 陕南概况

2.2.2 陕南古镇类型

2.2.3 陕南古镇分布特征

2.3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的符号性

2.4 基于符号学的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研究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的结构分析

3.1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的表层结构

3.1.1 古镇选址布局

3.1.2 街巷界面尺度

3.1.3 传统建筑形态

3.2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的深层结构

3.2.1 建筑符号的深层结构

3.2.2 深层结构在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上的反映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的意义与诠释

4.1 传统建筑符号的类型

4.1.1 像似性符号

4.1.2 指示性符号

4.1.3 规约性符号

4.1.4 三者之间的关系

4.2 传统建筑环境的意义

4.2.1 传统建筑环境符号过程中的三种意义

4.2.2 传统建筑环境符号的意指关系

4.3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蕴含的意义

4.3.1 聚落布局选址的意义

4.3.2 街巷界面尺度的意义

4.3.3 传统建筑的意义

4.4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意义的主题和变化

4.4.1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意义的主题

4.4.2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意义的变化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的生成方法及现代启示

5.1 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符号的传达过程

5.1.1 建造者发送意义的过程

5.1.2 接收者解释意义的过程

5.2 符号的认知和影响认知的因素

5.2.1 认知

5.2.2 影响接收者认知的因素

5.3 传统建筑环境符号语义的确定

5.4 传统建筑环境符号形式的生成

5.4.1 引借

5.4.2 抽象简化

5.4.3 材质替换

5.4.4 功能置换

5.4.5 拓扑

5.4.6 母题重复

5.4.7 对比

5.5 建筑环境符号形象与意义的关联方式

5.3.1 比喻

5.3.2 隐喻

5.3.3 象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符号学的陕南古镇传统建筑环境保护设计——以蜀河古镇为例

6.1 蜀河古镇概况

6.1.1 自然地理环境

6.1.2 历史文化背景

6.2 蜀河古镇传统建筑环境现状

6.2.1 选址布局

6.2.2 街巷界面尺度

6.2.3 建筑空间形态

6.3 保护设计实践

6.3.1 保护设计理念

6.3.2 符号提取

6.3.3 保护设计思路

6.3.4 保护设计方案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后续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上一篇:大学体育论文提纲下一篇:民族与国家探究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