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环境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基于建筑类型学的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

摘要: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颠覆下发生了巨大转变,首当其冲的当属建筑文化。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乡建设走了“弯路”,将城镇化建设引向了误区,逐渐丧失了地域特色,造成了千城一面的结果。此时,我们迫切需要的是深入研究极具本土特色的传统乡村聚落的建筑与环境,探索并挖掘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并在现有的人居环境建设中保护与传承。梅山文化园是以梅山文化为主题开发建设的乡野公园,属于梅山地区乡村居住环境系统中的公共空间,并且对乡村居住环境系统的整体发展有着一定影响。梅山文化园的建设不但有利于弘扬梅山文化精神,保护和发展当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尤为重要的是保护富有梅山文化特色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环境。因此,本文将建筑类型学作为一种分析思路,试图对梅山文化园的建筑与环境做出客观合理分析,并希望在此基础上为后续保护与发展探索出一种适用模式。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框架,界定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章对建筑类型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梳理,对当代建筑类型学的理论架构进行了重点阐述,并在系统研究与深入理解后对建筑类型学的设计方法进行归纳介绍。第三章对梅山文化园的生成环境、建筑与环境建设现状做了类型化的系统分析,运用建筑类型学理论对梅山文化园研究的适用性进行了客观论证,确定了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第四章基于建筑类型学中“原型”思想,提取了梅山地区传统乡村聚落中的原型,分别从聚落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形态、建筑材料和装饰符号等方面探讨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相对应的原型转换方法。第五章根据对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的定位,结合建筑类型学构建了梅山文化园保护与发展的总体策略。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梅山地区;梅山文化园;保护与发展

学科专业:建筑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文化背景

1.1.3 项目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梅山

1.3.2 建筑与环境

1.4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综述

1.4.1 建筑类型学研究现状综述

1.4.2 梅山文化园研究现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田野调查法

1.5.3 定量分析法

1.5.4 定性分析法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类型学理论研究

2.1 关于类型学

2.1.1 类型学的起源

2.1.2 类型学的概念与特点

2.1.3 类型学与建筑的关系

2.2 建筑类型学发展历程

2.2.1 原型类型学

2.2.2 范型类型学

2.2.3 第三种类型学

2.3 当代建筑类型学的架构

2.3.1 新理性主义建筑类型学

2.3.2 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

2.3.3 两种建筑类型学的异同

2.4 当代建筑类型学的设计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的类型学思考

3.1 梅山文化园生成环境

3.1.1 自然环境

3.1.2 人文环境

3.1.3 发展环境

3.2 梅山文化园总体规划设计理念

3.3 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项目的现实意义

3.3.1 生态保护基地

3.3.2 文化传播媒介

3.3.3 艺术展示中心

3.3.4 经济发展动力

3.4 梅山文化园类型学应用的适用性研究

3.4.1 建筑类型学与梅山文化园在发展基础上的相通性

3.4.2 建筑类型学在解决传承与创新问题上的有效性

3.4.3 梅山文化园设计中潜在的类型学思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设计的类型学应用研究

4.1 类型学的应用过程分析

4.1.1 类型分析

4.1.2 原型提取

4.1.3 原型转换

4.2 梅山地区传统建筑类型分析

4.2.1 调研情况

4.2.2 聚落空间形态的类型分析

4.2.3 建筑空间形态的类型分析

4.2.4 建筑材料与装饰符号的类型分析

4.3 梅山地区传统建筑的原型提取

4.3.1 聚落空间形态原型

4.3.2 建筑空间形态原型

4.3.3 建筑材料与装饰符号的原型

4.4 梅山文化园中的原型转换设计分析

4.4.1 聚落空间形态的原型转换

4.4.2 建筑空间形态的原型转换分析

4.4.3 建筑材料与装饰符号的原型转换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梅山文化园保护发展中类型学应用策略构建

5.1 梅山文化园建筑与环境定位

5.2 梅山文化园保护与发展中类型学应用原则

5.2.1 挖掘与转换并重

5.2.2 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相结合

5.2.3 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

5.3 梅山文化园保护与发展中类型学应用总体策略

5.3.1 传统聚落空间的现代演绎

5.3.2 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优化变异

5.3.3 材料与建造技术的灵活运用

5.3.4 景观与文化符号的有机融合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网络汽车营销论文提纲下一篇:水量预计水文地质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