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管理范文

2022-05-31

第一篇:森林经营管理范文

森林经营管理

管理的对象:是森林资源,宗旨是促使森林的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充分发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森林区划:是林业局内部的区划,是针对调查规划、行政管理、资源管理及组织林业生产措施的需要进行的。森林经营区划系统:林业局-林场-林班-小班。

林班:是林场范围内,为便于森林资源统计和经营管理,将林地划分为许多个面积大小比较一致的基本单位。林班是林场内具有永久性经营管理的土地区划单位。林班区划方式有三种:人工区划法、自然区划法和综合区划法。

小班:根据经营要求和林学特征,在林班内划分出不同的地段,即为小班。其特点是:小班内部具有相同的林学特征,经营目的和经营措施相同,是林场内的基本经营单位,也是清查森林资源、统计计算和资源管理最基本的单位。调查因子的显著差别是区划小班的依据。划分小班的条件有:土地权属、土地种类、林种、优势树种、龄级或龄组、郁闭度、林型或立地条件类型、地位级或地位指数、林分起源、坡度级、出材率等。

森林调查:分三大类:一类调查,在国家林业局组织下实施,间隔期为5 年。二类调查(也称森林经理调查,包括林业生产条件调查、小班调查、专业调查、多资源调查),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地、市、州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复查间隔期为10年。三类调查,即为作业设计调查,是林业基层单位施工前进行

的调查。

一类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国家林业局布置下统一完成。一类调查以固定样地为主,必要时配置部分临时样地。

小班调查方法:小班调查是二类调查中涉及地域最广,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方法有:样地调查法。标准地调查法;目测调查法;角规调查法;回归估计法。

森林调查常用的专业调查有:生长量调查、消耗量调查、森林保护调查、立地条件调查、出材量调查、苗圃调查、抚育间伐调查。 主要的多资源调查有:经济植物资源调查(食用类调查、药材类资源、工业原料类资源、经济植物资源的调查)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或规划设计的步骤:初步设计(提出远景规划,设备及投资概算,要求应满足设计方案的比较和选定。包括主要设备材料的配置、土地征用,基本建设控制,施工图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准备和生产准备等)、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方案编制或规划设计的内容:经营方针、经营规模、生产布局、生产顺序、经营措施。

森林燃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森林可燃物、氧气和一定的温度 森林燃烧的过程一般可划分为:预热、气体燃烧、木炭燃烧三个阶段 林火预报分为:火险天气预报、林火发生预报、火行为预报 林火监测的主要目的:为了及时发现火情,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第一步。常分为4个空间层次:地面巡护、瞭望台定点观测、空中飞机巡护、卫星监测。

林火蔓延方式:是热传播。热传播的方式:热对流(使地表火发展为树冠火)、热辐射(下山火、平地地表火以此方式蔓延)、热传导(地下火以此方式蔓延)。 森林可燃物是: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 火环境:是森林燃烧的重要条件。

影响林火的气象要素主要有:降水、相对湿度、温度、风速、连旱。 对林火发生蔓延的影响要素主要有:坡向、坡度、坡位、海拔、小地形和山地林火特点等

林火通常分为: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3 种类型

扑救林火的基本方法:窒息法(以隔绝燃烧所需的氧气来阻止火势的发展。可用扑打工具或用土覆盖等方法。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火灾初期,大面积的森林火灾因空间过大,不易用此法)冷却法、隔离法

林火扑救的四个阶段:初期灭火阶段、降低火势阶段、熄灭余火阶段、看守火场(待三天后无火情,方可全部撤离火场)。

扑救森林火灾的方法:直接灭火法、间接灭火法(适用于高强度的地表火,树冠火、地下火,主要是开沟或开设较宽的防火线来阻隔森林火灾),

扑灭森林火灾的方法:扑打法、用土灭火法、水灭火法、风力灭火法、开设防火沟阻火法、爆炸灭火法、化学灭火法、以火灭火法、航空灭火法。

生物防火:即为建立生物阻隔带,营造具有耐火性能的树种阻隔森林

火灾,达到防治、阻隔森林火灾的目的。

防火带设置的条件:

1、成片森林面积在20公顷以上,且林分宽度在150米以上的针叶林分,应设置森林防火带;

2、坡度45度以下,人口密集地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护有效面积原则上不超过20公顷。

3、坡度在45度以上的,人为活动少的林区,生物防火林带的防护有效面积不宜超过100公顷。

4、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森林公园、处在林区内的特种保护对像等,不受上述控制面积的限制,均应设置防火林带。

防火带按经营类型分:新型防火林带、改建型防火林带、培育提高型防火林带

防火林带按建设类型分:主防火带(带宽20-30米)、副防火带(15-20米)三级防火带(8-15米)

选择防火树种是营建防火林带和营造燃烧性能比较低的混交林的基础。

一级防火树种有:木荷、大头茶等16个树种 二级防火树种有:板栗、青冈、麻栎等15个树种

园林绿化防火树种:建议品种13个、备选灌木19种、备选防火草本9种

防火林带的宽度:原则是林缘、居民区、主林带的规格宽些,护路林带、副林带窄些。

重庆现有的病虫害:有286种。其中比较常见的、危害较重、列入危险性的害虫近30种。

我市森林中的天敌昆虫按取食方式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类。按分类地位分为:鞘翅目、异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四个目。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方法:检疫防治、营林技术防治、生物防治、不育昆虫防治、化学防治、物理器械防治

病原:直接导致林木生病的因素。可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两类。其中:生物性病原是指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寄生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和螨类等。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凡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是有传染性的,因此称用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害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活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一系列因素。水分不足造成林木枯萎,温度过低引起冻伤,肥料和微量元素不足引起各种缺素病,凡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林木病害都是没有传染性的,叫做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病害。 寄主:被各种病原微生物寄生的植物。 感病植物:易于遭受侵袭的植物。

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这个过程称为侵染循环或侵染链,它包括:侵染过程、病原物的传播和越冬

越冬期是病原物生活史中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比较易于控制和消灭 病害流行的条件:病原因素、植物因素、环境条件。病原、寄生、环境条件相互配合,是病害流行缺一不可的条件。

任何植物病害都有一个发生、发展、与消逝的过程,这一过程因病害

的种类、季节、年份和地区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 防治的原则: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防治措施:病害检疫、营林技术、选育抗病树种、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

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类型:森林与植被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

自然保护功能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记住不是试验区)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首要内容。保护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种群管理、野生植物的生境管理、各种保护制度的建立。

湿地:系指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微咸或咸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此外,湿地可以包括与湿地毗邻的河岸和海岸地区,以及位于湿地内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超过6m的海洋水体,特别是具有水禽生境意义的地区岛屿或水体。

湿地的作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维持生物多样性、固定CO2和调节区域气候、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水资源功能、丰富的产品资源、湿地的社会功能。

湿地类型:2008年12月-1012年,国家林业局组织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将我国湿地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5大类34型。

湿地破坏:人为因素是湿地生态平衡失调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湿地环境因子发生改变、湿地生物种类发生改变、湿地内信息系统的破坏。

我国: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2002年国家17个部门共同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立法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替代生计、湿地公园

消落带:是水陆生态系统交错的区域,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具有水域和陆地双重属性,长期或者阶段性的水位涨落导致反复淹没和出露的带状区域,长期为水分梯度所控制的自然综合体,是一类特殊的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水陆生态系统动态平衡、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安全、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峡库区消落带湿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隐患较小,危害较轻,主要是影响旅游区的景观,另一类是出现在坡度小、地势较为平坦、土质为泥土地区的消落带。

治理的理论:生态型护岸技术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在工程护岸技术

中引入生态治理恢复理论,逐步从纯工程治理护坡转向生物治理护坡

消落带湿地分类实施保护治理:严格保护区域、生态修复区域、库岸综合整治区域、孤岛保护区域。

总之:无论是乡土树种桑树、构树、乌柏等,还是引进植物,水松、落羽杉、水桦、水紫树,面对消落带这样一个新的环境,植物的生态适应性,必然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不能操之过急。 生物多样性: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它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组成: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时,最常用的指标是区域物种多样性。测量的指标是:

1、物种总数,即特定区域内所拥有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

2、物种密度,指单位面积内的特定类群的物种数目;

3、特有种比例,指在一定区域内某个特定类群特有种占该地区物种总数的比例。

生物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外来生物在其原产地有许多防止其种群恶性膨胀的限制因子,其中捕食和寄生性天敌的作用十分关键。但是一旦它们侵入新的地区,失去了原有天敌的控制,其种群密度则会迅速增长并蔓延成灾。国外学者将盲目引种与生境的缩小和碎裂,过度捕杀,物种绝灭的净重效应列为引

起物种绝灭的四大原因。

生物入侵分:有意和无意两种。目前侵入我市的有53种,占国家已公布明令严控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70%

第二篇: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采伐调研材料

根据局林政科通知要求,我们于5月4月至8日针对洪一乡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采伐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以洪一乡为例,森林资源管理及及森林采伐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林业源头管理薄弱。洪一乡有林地面积较多,资源点多面广,管理相对困难。形成目前这种困难局面的原因:一是林改后,乡镇在林业上没有收益,对林业管理就没有压力、没有责任、没有积极性,是导致当前林业部门一家管理的主要原因;二是护林员作用弱化。护林员工资主要依靠公益林支出,至今人员经费仍是4000-5000元/年.人,低待遇难以保障护林员的基本工作生活,加之又缺少相应地补偿机制,导致护林员积极性和责任心缺乏,少数护林员暗中参与木材生意,与树贩子同流合污;三是少数村级组织放任滥伐木材。少数行政村为了自身利益,从中收取所谓的管理费,凡是收取的管理费的就放任滥伐木才,甚至包庇。四是群众对木材采伐手续认识不足。林改后,省林业厅加强木材采伐管理,木材采伐手续更加规范化,因此木材采伐程序相对复杂,办理手续的周期相对林改以前更长,林农认为手续太过繁琐,普遍不愿办理手续就想砍伐树木。

2、木材流通环节监管难以到位。洪一乡地处我市边陲,三边与湖北阳新县交界,而均有公路相通,特别随着村级公路建设推进,连接乡村林区道路四通八达,为木材流通监管带来很大压力,加上交通信息工具现代化,让部分人萌生侥幸心理,偷运现象时有发生,而偷运

还会滋生无证收购和偷盗林木的现象发生。

3、重采轻造经营方式仍然普遍存在。林改后,林农和经营者在林业上的收益虽有明显提高,但在林农、经营者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采轻造、多取少予的落后经营理念,采伐后,更新不及时,造林质量差,导致成林率低,后备资源明显下降。

4、林农对林权交易缺少正确认识。大多数林农对《江西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和我市森林资源流转管理办法知道不多,缺乏了解,林农经营者对林业产权交易存在误解,以为进交易中心就要多交钱,有评估费、交易费等,损害了自身利益,从而选择私下交易。而私下交易,显然买主都会低估压价,迫使林农低价出让,践卖山林。

三、对森林资源管理的建议

1、加大林业宣传,树立生态意识。近年来,林业政策日益增多,法规更加完善。林农面对诸多的政策、法规,农民知道不多,有时因操作不当,可能就违法。因此,要充分利各种有效形式,定期深入村组,大力宣传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向林农宣传与林农密切相关的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公益林建设、山林资源流转、工程项目造林等政策,解释申报要求和操作流程,让林业各项政策法规公开透明,增强林农和经营者对林业工作的认识,形成全民爱护林业、呵护森林、保护生态共同意愿。

2、明确目标责任,建立政府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任期责任制。乡村二级组织是保护森林资源的第一关口,林农又是森林资源主要经营者,建立基层乡村组织在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的责任,有利于森

林资源管理网络的形成,有利于森林资源管理的合力形成,有利于森林资源的长足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乡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责任制,要将林政管理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评,这既切合林业工作实际,又符合时代要求。责任制既要明确政府领导责任,又要明确保护利用目标,把采伐限额、林地征占用、公益林建设、森林防火和工程造林等项目具体化,并分解到村或组。林农开发利用项目应遵循申请―公示―审核―公示-批准的程序,审核过程必须经乡镇签注意见后方可操作,让乡村领导既有权,也有责,使乡村领导在大力发展经济同时又要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形成利用与保护双重责任。

3、科学统筹规划,兼顾好森林利用与保护关系。一是建立源头村级管理责任。进一步完善村级森林资源经营方案,明确全村利用目标,确立村级保护森林责任,将采伐利用、更新造林指标分解到组、户,把采伐指标发放到户,让林农持证采伐,持证销售。二是建立林业经营诚信信息网。以基层林业站辖区为单位,建立林业经营诚信网,将采伐、经销到加工、运输等环节的不良违法行为,予以记录,对累犯二次以上,取消其经营许可证,五年内不得再进入。林农乱砍滥伐,犯案二次以上,三年内不得取得采伐指标。

4、强化群防群治,形成森林资源管理网络。林改后,林业市场化程度高,经营林业和参与经营的人群更加复杂,面对新形势,森林资源管理,仅靠林业部门一家十分困难。一是在木材运输环节,市政府应组织林业、乡镇、交警、交通等单位建立联席办事机构,对长期从

事偷运木材的经营者、车辆联合进行处罚,不仅要处罚经营者,还要处罚运输车辆,对无牌无证车辆进行扣压,建立案底,对罪犯不改者,按累积犯罪从严从重进行严惩。二是定期与乡村组织联系,充分发挥调动和村、组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共同防范和打击林业犯罪、预防森林火灾和防治森林病虫害,同时,合理协商解决乡村组的利益诉求,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市乡村组四级联动森林管理网络。三是充实基层林业站力量。林业工作的重点在基层,林业工作的希望更在基层。基层工作做实了,林业工作才能为自己争得位臵。而任何事都得靠人去做。因此,必须建立基层能留住人的机制。

第三篇:森林管理信息系统

•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 • 前言

• 为什么要学习? • 信息时代的要求 • 信息化社会大背景 • 信息技术应用

• 1992年,国家林业局设立信息中心

• 2010年的目标,建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 • 前言

目前已建立的全国性的林业信息系统:

• 全国森林资源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 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系统 • 全国林火监测信息系统

• 全国生态林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 国家林业局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 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信息网络及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 前言 课程意义: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 现代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 要求更精准、翔实的林业基础信息作支撑 • 提升森林管理水平、创新、方法手段 • 前言

二、依法行政和强化管理的根本保障

• 信息化管理,避免信息混乱,弄虚作假 • 标准化软件,数据不实,管理不规范

• 及时更新,动态反映,解决时效性差的不足 • 前言

三、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迫切需要

• 缺乏科学有效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难共享,极大浪费 • 措施: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大大提高数据权威性和影响力 • 前言

四、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必然选择

• 监测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支撑 •

五、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建设的重要的举措 • 推动林业科技水平提高

• 推动整个行业人才成长和队伍素质提高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一、数字林业

• 信息化的林业,包括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采集与更新数据,实现数据充分享用的过程。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两方面含义:

• 一是基于“3S”技术的林业信息数字化;

• 二是对这些数字信息的储存分析处理和应用。

(一)数字林业的体系结构

体系结构:系统各部件的构成及相互关系 应用层 核心层 基础数据层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二)数字林业建设现状

• 数字林业是数字地球技术在林业行业中的具体应用对林业及森林生态环境静态、动态和分析决策等特征的统一和数字化与认识,从全国出发,为林业构造一个统一的信息集成系统。

• 林业数字化数据为依托

• 林业多信息源分布或网络数据库为基础

• 以”3S”技术、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特征 • 具有三维显示和无缝多级数据共享的开放系统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具体内容: • 静态特征 • 动态特征 • 分析决策特征

• 20世纪50年代,林业部分开始利用航空像片进行大面积森林资源调查。 • 80-90年代,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处理系统(DPS)、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MIS)、森林资源决策支持系统(DDS)、林木良种管理信息系统和主要经济树种在线查询系统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林业部门建立了多方面的森林资源信息和林业工程信息数据库 • 涉及从事、财务、物资、政策和法规等方面。

• 目前档案数字化工程基本完成,3万卷纸质文字档案资料已经数字化,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 目前存在问题: • 标准与规范不统一 • 缺乏有效信息平台 • 缺乏统一规则

• 缺乏持续性和有效性 • 数据更新手段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缺乏综合性的智能化决策支持分析能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三)数字林业建设存在问题

1.缺乏整体规划,存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情况

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资金投缺乏入长期保证

3.各地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数字林业技术标准不完善,区域标准不统一 4.可视化手段单一,缺乏模拟和仿真及智能化的决策支持分析能力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四)我国数字林业应用前景 1.生物多样性保护

2.动态监测、分析评价、预测预报 3.生态旅游设计 4.优化林业投资决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二、林业信息化概况 信息化 信息化主体 信息化时域 信息化空域 信息化手段 信息化途径 信息化目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一)国处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美国:

1993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1994年,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

1999年,21世纪信息技术:对美国未来的一项大胆投资 2004年,拨款13.7亿美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林务局在资源、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推广GIS、RS和GPS及计算机等先进手段,对有关数据信息处理集成资源数据的项目进行研究,目的是将遥感及其相关技术用于GIS数据库的建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NSDI-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联邦地理数据委员会(FGDC) 地理空间信息一站式服务(GOS) 国家地图(TN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BII-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GIS和RS应用: 美国、加拿大 奥地利

葡萄牙-热带森林保护

土耳其-森林道路选择利用GIS的网络分析 德国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GIS和RS应用: 法国 芬兰 瑞典 泰国 委内瑞拉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二)国内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应用于林业 1.我国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但是信息化背景提供基础 数字林业的提出,引起重视

冯仲科、方晓勤提出中国数字林业设想,并指出数字林业的功能和应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二)国内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1.我国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冯仲科、方晓勤提出中国数字林业设想,并指出数字林业的功能和应用: 历史档案功能 现势展示功能 前景预测功能 分析决策功能 精细林业功能

(二)国内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1.我国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2001年初提出“数字林业建设方案” 2003年2月11日,“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通过专家论证

2003年,李增元、张怀清、陆元昌提出“数字林业”基础层、技术层、数据层和系统层四层建设体系

王静、张百顺提出三大要素和六大原则 第一章 绪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节 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二)国内林业信息化研究现状 2.我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1987年,步入正轨

1995年,加强林业信息工作

1997年,明确林业信息化是一个过程,涵盖信息系统建设、电子信息技术在林业中应用等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信息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美国森林植被模型(forest vegetation simulator, FVS) 美国农业部林务局主持 广泛用于评价林分现况

便于用户对各种数据的获取和利用 模型介绍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森林健康监测系统

主要任务:确定变化;提供信息;报告状况和变化。 主要内容:察看监测;评价监测;立地生态系统监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三)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德国 美国

“精确林业”:在林业生产过程中运用视觉传感器、卫星定位等高新技术,实时测知工作对象所需工作的质、量和时机等数据,通过对环境因素的时空差异分析,判别林木长势,提出科学处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四)国家森林信息系统

加拿大国家森林信息系统(NFIS) 德国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系统

(五)森林保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俄罗斯 加拿大 美国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六)森林工业

加拿大国家林业信息系统 葡萄牙森林清查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林业;

70年代末80年代初,系统的应用研究和实践开始:一方面遥感图像处理和科学计算的实验研究;另一方面在森林资源调查规划系统中引进计算机技术。 80年代中期,研制出一批面向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系统 90年代,引进GIS、多媒体、网络技术、模型、模拟方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森林经理调查

1982年,在PELJXC-52上开发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系统 1983年开始,各地调查规划设计院引进微机

2002年,聂祥永提出工作全程信息化的方案和策略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森林资源管理

1988年,我国第一个“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Dbase、FoxBase建立面向不同层次的森林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森林保护

应用在森林火灾、病虫害的预警系统及防御系统。 国家林火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资源统计、预估、评价 野生动物调查统计软件

森林资源动态预估模型系统软件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一)3S技术 GIS GPS RS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二)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数字地球

林业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

国家基本自然资源与环境时空数据库

数据挖掘:从大量的、不完全 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的过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二)雷达等新型传感器技术 激光雷达数据反演林木参数的算法 雷达数据在多种传感器中精度最高

高光谱遥感应用在森林制图、森林资源调查、森林面积测算、生物化学和物理因子估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四)网格与Web服务技术

真正成为一种具有信息基础设施潜力的资源共享框架与解决

只要与网格开放性的基本思想不抵触,就可以应用 在应用网格之中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五)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各种先进的硬件技术及软件工具,设计出合理的硬件、软件及交互手段,使参与都能交互式的观察和操纵系统生成的虚拟世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三、国外林业信息化先进经验

(六)摄影测量技术

已由遥感卫星或数字摄影获得的影像代替

(七)可变量控制技术

根据不同位置及要求自动改变施用比率的技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与观念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非信息共享和3S技术,非硬件、软件网络 是信息化技术在各个专业层面的系统应用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目的是信息公开、透明

信息来源和信息发布都应该是分布式的,即多尺度、多层次、多部门、多手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森林资源管理主要业务流程并未实现信息化,工作效率低

新数字林业体系一定是嵌入在具体专业业务领域、分布式、全流程信息流动形态的 不是几个集中式的、信息隔绝的、表面上大而全、实际上很难维护和发挥应有作用的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三)系统功能分割、共享性差

系统缺乏弹性,可扩充性差,各信息用户界面风格不一 借鉴国外跨部门一体化和信息共享的成功经验 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避免大量信息的重复采集,共享降低成本,高效 扩大系统维护资金投入渠道,增强宏观决策作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限于条件制约,网络化程度不高

林业系统尚未建立自己网络,大多是单机系统, 网络应用软件水平不高

没有按照软件开发原则和数据库设计原则来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五)系统软件单项开发,集成化程度不高 单项开发,就事论事,不长远 无数据交换接口,集成化程度差

集成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图形库系统等为高层决策者所使用的管理信息系统处于起步阶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六)系统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数据交换和共享困难 信息孤岛

管理相互保密,互不交流

没有一个平台,各系统与森林资源管理系统关联差,难以发挥系统潜力 各地所建系统采用自己标准,无法全国统计和对比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七)轻视用户需求分析,偏重科研,实用性不强 • 忽视软件需求分析的重要性

• 界面友好、可视化交互、扩大应用方面尚待提高 • 成果形式多样化和公开化

• 形式单调,缺乏图表和客观分析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八)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队伍缺乏

• 国家和地方欠缺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构,不能有效组织实施信息化建设、运行和维护;

• 国家和省级少懂专业和信息化的人才,基层单位少信息化专业人员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四、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九)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网络基础设施落后和网络的安全问题是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一)国家统一领导,成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防止出现部门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和低水平应用问题

要求各省参照建立省级信息中心,形成上下畅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宣传和交流渠道,信息部门形成定期交流机制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实现统筹 国家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 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统一管理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三)理顺各级林业管理部门之间在信息化工作中的各类关系,实现部门之间、管理层次之间的协同

(1)统一规划、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

(2)业务部门是业务系统应用的主体,在需求分析方面负起责任。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四)建立有效的资金保障机制,多方面拓展资金渠道 争取经费,多方面投入资金

鼓励地方信息化建设、投资和应用的政策、林业公用基础资源共享授权政策、系统运行维护保障政策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五)以骨干工程为旗帜,分期建设,先行试点

以骨干工程为旗帜,统领、号召全国行业信息化建设 先试点,再组织开展工程项目前期、人员技术培训等工作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六)要以应用牵头,建设中要重点突出,推进中要加强行政执行力度 应用为主导

工程重点放在基础、核心业务中 建用并举,适时并轨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电子政务运行平台 基础设施是高速运行的电子政务基础

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国上下通畅的信息高速公路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筑电子政务运行平台 基础设施是高速运行的电子政务基础

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全国上下通畅的信息高速公路

•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五、对策建议

(八)建立和稳定人才队伍,普及培训教育

林业信息化建设集高新技术于一体,技术含量高、建设难度大,需要林业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要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Chaper2 第二章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

• 第二章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

信息系统离不开数据

森林数据是森林管理信息系统的血液,系统运行的主体 最终目的:给各级决策部门提供有用的数据

GIS概念说明FMIS即围绕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 第一个环节,核心任务之一

• 第二章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途径:野外测量、遥感、现场调查和已有资料

数据获取来源:野外测量、图件扫描矢量化、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GPS、综合统计属性数据录入和原有系统数据二次挖掘和利用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数据获取具有多种特点:

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获取来源的海量性和异质性、获取来源的分布性、获取来源的集成性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种类可从表现形式、业务处理类别、数据表达方式和数据类别划分

数据表达方式:数字线划数据、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林地属性数据 数字线划数据原理:直线表达折线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影像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 航空影像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影像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 航空影像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影像数据:

卫星遥感影像和航空影像

特点:信息丰富;生产效率高;直观详细记录地表自然现象 数字高程模型:地表物体的高程信息,特殊 属性数据是FMIS重要特征:

第一类属性:实体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性,划分为哪类 第二类属性:实体详细信息,树龄,树高等参数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数据库存储的内容划分:

空间数据:遥感监测背景影像数据、林地利用变化专题信息专题空间数据、基础地理信息空间数据、相关的林地利用规划、基础农田保护、等

关系型属性数据:林地利用变化专题的属性数据及其他专题的属性数据 非关系型数据:各种文件、法律法规等文本信息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1获取来源的种类多样性 获取数据的表现形式划分: 图形数据、表格数据、文本数据 按照业务处理类别划分:

地籍管理数据、林地利用规划数据、林业市场数据等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2获取来源的海量性和异质性

由于建成的系统或数据库中包含众多历史数据,信息丰富、数据量大,--数据海洋

异质性在许多领域中都存在,大多由于技术区别引起,如硬件不同、操作系统不同、通信协议不同,

以上已不在阻碍数据的互操作

空间数据异质性主要体现在不同获取源,各类FMIS之间数据格式不一样,数据共享一个瓶颈,增加获取来源难度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3获取来源的分布性

系统建设深入开展和空间数据量的膨胀,数据集中在一个大的数据库中进行管理的传统方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特殊数据的拥有都会失去对数据的控制权; 数据存储结构难以动态改变以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庞大数据量在单个数据库中管理困难,运行效率低; 业务扩大,跨地域的发展,数据集中管理困难。

网络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发展,异地存储,分布管理,同时集成系统,各系统之间可互操作

• 2.1 数据获取特点分析 2.1.4获取来源的集成性

数据获取来源一定程度并不单一,具有一定的集成性 为保证数据精度和质量,缩短数据获取周期,通常采用野外测量和遥感结合方式提高信息数据精度

因此,有一定集成性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获取主要有三种方式:

原始数据采集:基于数字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等地面仪器的野外数据采集;基于卫星遥感和数字摄影测量等先进技术的数据采集 地图数据采集:地图数字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仪 综合数据处理:综合处理各种土地统计和属性数据,对原有系统历史数据进行二次利用和挖掘。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1原始数据采集 两种形式:

平板仪模式-野外先得到线划图,室内数字化仪线划图采集森林信息数据 全站仪和经纬仪配合测距仪测记-电子手簿记录点的三维坐标和编码,测量同时记录点的属性信息和编码信息,室内将测量数据直接录入计算机

第二种模式,要克服编码不易记忆,如何提高数据采集速度,质量和现场图形显示,编辑及数据处理功能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2 摄影测量与遥感 (1)航空摄影测量 普遍用于通用地图制作 立体解析测图仪的光学电子仪器,可直接在航空照片上读取坐标,传输到计算机中 首先对林区进行航空摄影 然后进行野外调查与测量

最后将处理好的数据存到数据库

优点:范围大、成本低、速度快和劳动强度小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2 摄影测量与遥感 (2)CCD数字摄影测量 擅长于城市数据快速采集

数据采集系统VISAT:GPS、惯性导航系统(INS)和CCD成像技术 装备有该系统的测量车负责野外数据采集,计算机负责建立数据库

当测量车以50-70km/h速度行驶时,摄影距离在50cm范围内的物体绝对精度可达30cm,绝对精度10cm。思考:林地监测如何改良?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2 摄影测量与遥感 (3)遥感技术应用

特点:覆盖面广、宏观性强、多时相、实时性强、信息量丰富

遥感技术应用已从单一遥感资料向多时相、多数据融合发展,从静态向动态监测发展,从定性到定量

A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B林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 C林地质量的遥感监测与评价 D林地退化的遥感监测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3 GPS 三维的定位、独立、迅速、精确 优点:

不要求测站间通视,按需布点,省去建造站成本;

控制网的几何图形不是决定精度的重要因素,点之间距离可自由布设; 短时间内少人力完成外业工作,不受天气影响;

接收仪器高度自动化,内外业紧密结合,软件系统日益完善,测量成果提交迅速; 精度高。

• 2.2 数据获取方式和手段

2.2.4 各类森林数据库和林地信息系统历史数据

目前,全国完成各类比例尺的土地利用数据库、地籍数据库和林地利用规划数据库 及基于以上数据库的森林管理信息系统等 历史数据是一个宝贵的数据源 2.2.5各类统计和属性数据

林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和纸质地籍统计数据可为FMIS的有效数据源,获取手段为建立属性数据库

2.2.6各类电子地图或者专题地图 格式类型多样

• 2.3 数据获取发展趋势分析

1.加速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的建立,并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的建设纳入国家计划

2.逐步壮大现代化基础地理数据获取与更新的产业化队伍 3.大力开发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实用化技术 4.建立数据更新的技术保障体系 5.增加数据采集的维度

• 2.3 数据获取发展趋势分析

6.实时数据获取和更新,动态获取和更新数据方法

(1)手扶跟踪化输入方式或扫描数字化输入方式,根据矢量格式连续坐标相关原理,用计算机量算

(2)利用计算机图形原理或GIS技术,制定数字化方案和要求,制作各种土地利用图件 (3)根据摄影测量原理,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误差改正,实现航片自动转绘,自动生成线划图和正射影像

(4)遥感监测数据对林地利用动态监测变化面积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数据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研成果正确与数据密切相关。 数据获取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不同地区和系统之间数据传输、数据互操作,需要标准化 数据规范:

制定标准,统一要求; 调查收集严格标准操作; 按标准检查、核准数据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森林资源数据是国家制定、规划,为实现森林资源合理经营、科学管理、可持续发展、发挥森林资源多种功能提供客观依据。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是林业各项工作的核心,

森林资源数据采集规范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数据包括:基础地理数据,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作业设计调查数据,社会经济及林业企事业单位信息,标准、规程、技术规定及管理办法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1.信息与数据

信息: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像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内容、数量或特征,从而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作为生产、建设、经营、管理、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信息具有客观性、适用性、传输性和共享性

数据:一种物理符号序列,记录事物的情况,用类型和值来表征,不同数据类型记录事物性质是不一样的,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有用的数据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1.信息与数据

二者概念区别:所有信息均为数据,提炼和抽象后有价值的数据才成为信息。加工后的信息以数据形式出现,数据是信息载体,是认识信息的媒介

数据是一种未加工的原始资料。数字、文字、符号、图像;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信息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数据的内容和解释。例如:调查得到专门信息;测量得到形状、大小和位置信息;遥感中得到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1.信息与数据 数据处理:

林业信息(数据):林业工作中一切与土地、森林和自然环境的地理空间分布和经营管理有关的要素及其关系的表达、经营管理信息以及要素间逻辑或空间关系信息的总称。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2.要素

要素: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与土地、森林和自然环境的地理分布和经营管理有关的、具有共同特征和关系的一组现象或一个确定的实体及其目标的表示。如:林分是一个实体,林木生长是实体的一种现象,用材林是反映实体的一个经营目标。 要素的属性信息:目标或实体的特定质量或数量特征;赋予每个目标或实体的这种质量或数量称之为属性值 。如:林分面积、树种组成、生长量等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一、相关概念 2.要素

要素的图形信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存在地理空间实体的位置和形状,按几何特征可以抽象地分为点、线、面和体 要素的空间关系:各个实体或目标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包括位置关系、几何关系、拓扑关系、逻辑关系。例如:林相图是一个特定区域内多种林分空间关系的图形信息。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二、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体系框架 1.制定数据采集规范的原则

(1)针对性:针对森林资源数据采集的内容

(2)全面性:涵盖所有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将要存放的数据,为数据库系统中数据提供标准依据

(3)可行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科技水平差异,各级政府和部门基础不尽相同,制定规范时,应考虑以上因素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二、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体系框架 2.数据采集规范的主要内容

(1)1:10000、1:25000、1:50000和1:100000地形图扫描图制作技术规定。

(2) 1:10000、1:25000、1:50000和1:100000基础地理信息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3)数字高程模型制作技术规定 (4)林相图矢量图制作技术规定

(5)森林采伐作业设计和检查验收图矢量化技术规定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二、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体系框架 3.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 2.4 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

二、森林资源数据库数据采集规范体系框架 3.数据采集的技术流程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意义:

保证信息表述的唯一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收集、存储、处理、传输和显示实现自动化管理 最大限度避免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造成误解和歧异 信息结构合理性和信息系统有序化程度提高,信息系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保证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基础信息:数字林业体系中提供最基本的森林资源和地理空间及遥感影像的信息,具有统一性、精确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统一性:主管部门集中统一采集,建立数据库 精确性:精度满足林业各层次各用户需求 基础性:基础信息是数字林业系统数据库最基本内容,基础信息数据库是数字林业技术系统基础设施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专题信息:各重点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和各类专业领域的专题信息。 专业性是相对基础信息统一性而言,内容和范围都有一定的特殊性

这类包括目前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数字林业与系统的专题数据库及林业信息及数字林业体系建设自身的层次结构及数据库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规则和标准信息。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统计信息:前两类信息基础上按特定的约束条件、采用一定的统计方法和模式进行统计、汇总的信息。

林业社会经济、营林及工业生产、人员及就业、资产及投资、教育及科研等方面的加工提炼和汇总分析信息。 可借助基础信息定位,进行空间分析,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与不同专题信息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信息分类编码:客观世界复杂,认识客观世界,必须采用有效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方法,从客观实体和现象进行分类编码是其中最基础和有效的方法。

信息分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区分和归类,建立分类系统和排列顺序,用一种易于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一、相关概念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客观对象按照一定概念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有条理、便于理解的系统

编码是对分类结果进行比较标识,便于计算机识别

任何信息系统必须有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信息存、管、析、输出与交换必须以分类和编码为前提和标准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二、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及存储方式

(一)从大的门类上,数字林业的信息内容可分为三大类 (1)基础信息 (2)专题信息 (3)统计信息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二、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及存储方式

(二)按照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分三类

(1)关于森林生长状况等方面的信息采集及描述困难。地形图、专题地图、卫片和GPS数据可获得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但生长状况的信息采集及描述困难

(2)获取全国或大范围森林资源信息的时间周期长、调查范围广、调查专业面广,涉及学科多。

(3)难成统一标准。信息量大、内容广、数据形式多样:空间与属性、矢量与栅格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二、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及存储方式

(三)不同形式数据的存储管理方式

(1)矢量数据:森林分布图、林相图。节点表、弧段表

(2)栅格数据:植物形态图、卫星影像等,扫描图像格式存储,对每行,表示属性值和相应长度,减少栅格数据的数据量 (3)属性数据:森林资源数据库 (4)文本数据:林业法律法规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1.分类的意义

为数字林业的信息分类、数据格式、处理流程、设备配置等工作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化文件,包括各种内涵及范畴的界定,名称、术语及代码的约定及操作规范和规程等技术文件。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1.分类的意义

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涉及诸多领域,只有规范化,才能满足各种应用需求

防止由于定义、概念、单位、分级等方面的差别而出现歧义,导致数据库完全失去使用价值 分类与编码是数据管理的整体界定、规划和设计,是数字林业标准与规范的首要工作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2.分类的原则

(1)科学性:适合现代计算机、GIS和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管理和应用为目标,根据林业专业信息特征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软硬件技术特征进行严密的科学分类。 选择森林资源信息最稳定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的基础和依据。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2.分类的原则

(2)系统性:按合理顺序排列,形成有机整体,各类目既反映区别又反映联系;将森林资源信息属性或特征按一定排列顺序系统化,形成一个合理的科学分类体系 (3)稳定性:以我国使用多年的基础林业信息和各种专题信息常规分类为基础;以各要素最稳定的属性或特征为依据制定出的方案,长时间不变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2.分类的原则

(4)兼容性:与各标准成果最大限度地兼容和协调一致;新旧标准之间应有转换规则和方法

(5)完整性和可扩展性:应有很大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容纳林业、地理、遥感等各专业领域中现有和将来可能产生的所有信息。分类既要反映属性也要反映联系,具有完整性;编码应留有余地,必要时可扩充;设置森林资源信息可能收容类目,不至于扰乱已建立好的分类体系,同时为下级延拓细化创造条件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2.分类的原则

(6)实用性:沿用专业已有习惯;尽可能简短和便于记忆;整体考虑,分类体系最优化。 (7)灵活性:考虑到实际工作方便可行,不必强求采用统一的标准分类与编码;致力于开发新旧体系转换规则和软件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信息分类是将具有不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开来的过程,是编码的基础。线、面和混合分类法:

(1)线分类法:层级分类法,按所选定的若干个属性或特征,作为分类划分基础,逐次地分成相应的若干层级类目,排成一个有层次的、逐级展开的分类体系。表现形式:大类、中类、小类。同位类类目之间是并列关系;下位类与上位类存在隶属关系;同位类不重复,不交叉。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1)线分类法 原则:

上位类划分出的下位类类目总范围与上位类范围相等; 一个上位类类目划分成若干下位类类目时,选择一个标准; 同位类之间不交叉,不重复,只对应唯一上位类; 依次进行,无空层或加层;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1)线分类法 优点:

层次性好,较好反映类目之间逻辑关系;

使用方便,符合手工处理信息的传统习惯,又便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信息 缺点:

结构弹性差,一旦确定,不易改动;效率低,分类层次多时,代码位数长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2)面分类法

把给定的分类对象,依据本身固有的各种属性,分成相互之间隶属关系的面,每个面中都包含了一组类目。

基本原则:选择分类对象本质属性或特征作为各个“面”;不同“面”内的类目不应相互交叉,不能重复出现;每个“面”有严格的固定位置;“面”的选择及位置的确定,根据需要而定。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3.分类的方法 (2)面分类法

优点:较大弹性,一个“面”内类目改变,不影响其他“面”;适应性强,可视需要组成任何类目,易于添加和修改类目

缺点:不能充分利用容量,可组配的类目多,有时实际应用的类目不多;难于手工处理信息 (3)混合分类法:综合运用以上二法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信息分类 4.森林资源信息类别

根据以上分类法、全国建设要求、用户需求,结合数据特点和技术规定,将森林资源信息分为基础类、监测类、管理类、文档类、其他类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 信息分类 4.森林资源 信息类别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 信息分类 4.森林资源 信息类别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三、森林资源 信息分类 4.森林资源 信息类别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四、森林资源信息代码设计方法 1.代码

主要用于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检索和交换。 可利用代码作为专题数据类型的标识,可用作用户标识码进行输入数据,用于检查数据的精度和完成性,对数据进行修改或重新组织。

还可用于数据检索,各种查询语句使用;进行数据交换与集成分析,实现应用系统内部和不同系统之间数据共享。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四、森林资源信息代码设计方法 1.代码 两大类:

无含义代码:代码本身无实际含义,只作为唯一标识,替代信息名称作用,不提供任何有关信息

有含义代码:本身有实际含义,不仅作为唯一标识,还提供信息,便于记忆和操作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四、森林资源信息代码设计方法 2.代码结构

指构成代码的符号集、代码长度和符号排列规则。 不同符号集:数字、字母或二者兼用,如车牌

代码长度和符号排列规则是结构的关键属性,不同长度代表不同信息量 代码越长,信息量越大,太长不利于记忆、理解和数据处理 符号排列规则是信息表达的核心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四、森林资源信息代码设计方法 3.代码空间的分配

可能编码的范围,构成代码的符号集大小,10~99 信息具有多个属性类型,需要作合理分配 划分不当,会造成各类信息代码长度相关太大 预留空间可应对调查对象特征和要求的变化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数据编码又称数据字典,将表示数据的某种符号体系转化成便于计算机或人识别和处理的另一种符号体系,是数据处理人员在数据库设计、实施、运行、维护及扩充等阶段中控制并管理有关数据信息的工具。

系统实现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建立属性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内容。

统一编码,有利于数据信息的计算、录入、存储、传输和操作,有利于数据间的交换和共享 目的:对数据进行组织、建库,便于数据的集成分析与数据共享利用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1.编码原则

采用线分类法与面分类法

(1)科学性、系统性。适应现代计算机和信息管理数据库为目标,科学分类,形成分类体系

(2)一致性。参考与之相关的国家标准,尽可能一致或兼容。

(3)简单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节省机器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差错率,提高机器效率。 (4)唯一性。每个代码唯一代表一类、一级或一要素,一一对应关系。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1.编码原则

(5)可扩充性。编码数应留有余地,随系统发展增建或减少,不破坏原有代码。 (6)合理性。编码体系的结构与信息分类体系适应,反映客观系统的层次、机理及相关联系的特性。

(7)规范性。结构、类型及编写格式同一。便于检索和调用

(8)适用性。尽可能反映分类对象的特点,易识别,便于记忆,便于填写。同时,代码结构与分类体系适应,兼顾制图与GIS空间分析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2.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结构定为3段:类标识码、要素类码、要素码 (1)类型编码 是数据的标识码 ,一个类型编 码唯一确定一 类数据,在存 储、查询和 处理操作中 有着重要的 作用。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2.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结构定为3段:类标识码、要素类码、要素码 (1)类型编码 地类

01 XX XXXX 01011110 01表示“地类”因子标识码,

3、4位01标示子要素“地类”代码, 后四位“1110”表示要素“乔林林”代码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2.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1)类型编码 森林分类 02 XX XXXX 0201115 02表示“森林分类”因子标识码,

3、4位01标示子要素“林种分类”代码, 后四位“115”表示要素“护岸林”代码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2.属性数据编码方法

结构定为3段:类标识码、要素类码、要素码 (2)类型扩展编码 为实现数据共享,兼顾多元数据整合的要求,必须在类型和特征编码的基础上增加反映信息安全、级别及以数据结构、格式等信息的编码。

用一个4位数的代码表示,其中信息级别、安全特征等项各占1位。 还要考虑时态特征,采用采集或处理时间表示 一般只在数据库和数据集级别上使用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1)现有标准扩展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主要来源于中比例尺地形图。 GB/T13923-2006 大类:8 中类:46 六位组成

X X XX XX 大类码 中类码 小类码 子类码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2)空间附加编码

在地形要素分类扩展的基础上增加空间附加代码

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由地形要素分类码和地形要素实体代码构成 实体分类码主要用于区别图形实体的类型和主次结构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2)空间附加编码

在地形要素分类扩展的基础上增加空间附加代码

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由地形要素分类码和地形要素实体代码构成 实体分类码主要用于区别图形实体的类型和主次结构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2)空间附加编码

在地形要素分类扩展的基础上增加空间附加代码

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由地形要素分类码和地形要素实体代码构成 实体分类码主要用于区别图形实体的类型和主次结构

• 2.5 森林资源信息编码规范

五、森林资源编码原则及方法 3.空间数据编码方法 (2)空间附加编码

在地形要素分类扩展的基础上增加空间附加代码

林业基础地理信息分类由地形要素分类码和地形要素实体代码构成 实体分类码主要用于区别图形实体的类型和主次结构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编码:数据转变为系统代码

2.编码规则:可标识的规则集合。用于数据结构中信息实例转换为数据实例的编码过程,其规定了用于产生数据结构的句法、代码及封装。 3.代码:依照特定模式的符号表示。

4.要素类型:带有共同特性的要素的类别。 5.属性:一个目标或实体的某种特性。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6.数据类型:允许对域内的值进行操作的值域说明。[ISO 19103 地理信息 概念模式语言]例如,整型、实型、布尔型、字符串、日期型。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7.数据集:可以识别的数据集合。通过诸如空间范围或要素类型的限制,数据集在物理上可以是更大数据集较小的部分。从理论上讲,数据集可以小到更大数据集内的单个要素或要素属性。一张硬拷贝地图或图表均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数据集。

8.元数据:关于数据的数据,即数据的标识、覆盖范围、质量、时空模型、空间参照系和分发等信息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9.元数据元素:元数据的基本单位。元数据实体中唯一;与UML术语中的属性同义。

10.元数据实体:一组说明数据相同特性的元数据元素。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元数据实体;与UML术语中的类同义。

11.元数据子集:元数据的子集合,由相关的元数据实体和元素组成。与UML术语中的包同义。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2.栅格:数字化地理信息的一种组织形式,由一层或多层栅格数据覆盖叠加而成的地理空间数据。

13.栅格单元:栅格数据中不可分的二维拓扑对象,它是组成栅格数据的最小单元。 14.像素:二维图像中最小的不可分的数字化图像元素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5.数字正射影像图: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数字化的航空像片,经数字微分校正、数字镶嵌,再根据图幅范围剪切生成的影像数据集,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6.数字高程模型:定义在XY域(经纬度域)离散点(矩形或三角形)上以高程表达地面起伏形态的数据集,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常用的是规则格网的DEM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7.数字栅格地图:栅格数据格式存放的地图图形数据集,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栅格地图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规格、色彩等方面与地形图基本保持一致。产品可由模拟地图经扫描、几何纠正及色彩归化等处理后形成,也可由矢量数据格式的地图图形数据转换而成,是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18.大地坐标: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的坐标,通常以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和大地高表示。

19.大地基准:大地坐标系的基本参照依据,包括参考椭球参数和定位参数以及大地坐标的起算数据。 20.1954北京坐标系:根据苏联1943年普尔科沃坐标系(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以1956年黄海高程为高程基准,通过联测和天文大地网局部平差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21.1980西安坐标系:采用1975国际椭球,以JYD1968.0系统为椭球定向基准,选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为大地原点所在地,采用多点定位所建立的大地坐标系

22.1985国家高程标准:采用青岛水准原点和根据由青岛验潮站,1952-1979年的验潮数据确定的黄海平均海水面所定义的高程标准。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23.高斯-克吕格投影

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德国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拟订,大地测量学家克吕格补充而成。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24.高程:地面点至高程基准面的垂直距离

25.控制点:以一定的精度测得几何、重力数据,为进一步测量和其他科学技术工作提供依据、控制精度的固定点。

26.几何校正:为消除图像的几何畸变而进行投影变换和不同波段图像的套合等校正工作。 27.残差:测量值的估值与测量值之差。指观测值与预测值(拟合值)之间的差,即是实际观察值与回归估计值的差。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28.中误差:在等精度观测时,取各次观测值真误差平方的平均值再开方。

29.要素: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即特征。一个要素可以是一个类型或一个实例的形式存在,要素类型或要素实例只是在具有实际意义时才应当被使用。

30.矢量:用XY坐标表示地图图形或地理实体的位置和形状的数据。 31.属性值:对一个要素属性赋予的值。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2.拓扑:对相连或相邻的点、线、面之间关系的科学阐述,特指那种在连续映射变换下保持不变的对象性质。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2.拓扑:对相连或相邻的点、线、面之间关系的科学阐述,特指那种在连续映射变换下保持不变的对象性质。

33.数据字典:存储“关于数据项的数据”,记录有关数据的来源、说明、与其他数据的关系、用途和格式等信息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4.接边:为使相邻图幅数字化数据连接组成连续统一的图幅数据体,以便加入大型数据库或输出 拼接后的图形,而对图幅边缘对应实体的数据进行匹配处理的过程或方法 35.工作底图:用于数字化作业的地形图 36.真误差:观测值与真值之差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7.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的高程差。

38.等高线:地图上地面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39.限差:一定测量条件下规定的测量误差绝对值的限值

40.像片纠正:通过投影转换,将倾斜像片变换成规定比例尺水平像片的作业过程

41.像片镶嵌:将有重叠影像的多张像片经过纠正,根据控制点或同名影像进行拼接,切去重叠部分的边条,将中央部分拼接和粘贴在图板上的作业过程。 原理同美图秀秀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42.正射影像地图:附有等高线的正射影像图 43.采样间隔:采样的空间间隔

44.数据交换:数据传送、数据接受和解释的过程 45.矢量数据:由几何元素所表示的数据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46.地貌:地球表面起伏形态的统称

47.地物: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固定性物体,可分自然地物和人工地物 48.地形:地貌和地物的总称。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49.图名:赋予每幅地图的名称。

50.图廓:分幅地图的实际和整饰范围线。

51.图例:图上适当位置印出图内所使用的图式符号及说明。

• 2.6 森林资源数据术语定义规范

52.卫星像片:装载在卫星上的遥感器获取的像片。

53.卫星像片图:用经处理的卫星像片,按一定的几何精度要求,镶嵌成大片地区的影像镶嵌图。

第四篇: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 吴昌田

Wct99@126.com 主要内容

一、森林资源营造

二、森林资源管理

三、森林防火管理

一、森林资源营造

(一)造林

(二)造林作业与施工

(三)抚育管理

(一)造林

1、造林调查设计

在调查造林地区自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根据造林目的,为该地提出造林类型、各项造林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方案的技术工作。调查设计是造林施工的依据,也是提高造林质量的保证。 调查设计包括:宜林地区划,自然和经济条件调查,人工林、天然林以及树种生长情况调查,立地条件类型划分,造林类型制定,造林费用概算,造林设计说明书编写。

2、造林树种的选择

根据调查的立地条件类型、造林目的等情况,选择造林树种。 原则是:适地、适树、适种源。 两个途径:

一是,选树适地

二是,选地适树

3、造林密度与混交

(1)造林密度的原则与种植点的配置

造林密度指:造林地上单位面积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又称初植密度。通常以株或穴为计算单位。

密度对:树冠、胸径、树高、生物量、材质等都产生影响。

混交树种的选择

混交树种的选择原则是:适地、适树、适种源。 两个途径:

一是,选树适地

二是,选地适树

首先根据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和造林目的选择主要树种,然后再选择伴生树。 (2)混交类型、方法与比例

混交类型:乔木与乔木、乔木与灌木、综合混交 混交方法:株间、行间、带状、块状

混交比例:指各树种占混交林总株数的百分比,混交比例在数量上的变化,与混交各树种间关系发展方和混交效果有密切关系。混交树种所占比例,以有利于主要树种生长为原则。

(二)造林作业与施工

1、造林地整地时间、整地的方式方法 造林地整地时间:一般在秋、冬季进行

造林地整地方式:全垦、带状、水平阶、水平沟、鱼鳞坑 造林地整地的作用:改善立地条件、保持水土、便于施工

2、造林方法与造林季节

造林季节:一般在春、秋两季

造林方法:植苗、播种、飞机播种、分殖

3、检查和补植

主要检查造林质量,当年造林成活率在85% 以上的为合格,在40%-85% 间的需要补植,40% 以下的需要重新造林。

(三)抚育管理

1、抚育管护

松土除草,补植、补播,幼树管理

2、抚育间伐

幼林抚育:由造林开始到成林前的改善土壤条件,促进幼林生长措施。主要有,土壤管理、除草松土、灌溉施肥、幼树管理(间苗、平茬、除蘖)

森林抚育:幼林郁闭后到主伐利用前围绕培育目标所采取营林措施的总和。

抚育间伐:根据林分发育、自然稀疏规律以及森林培育目标,适时伐除部分林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改善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生长的一种营林措施。主要有:透光伐、疏伐、生长伐(生长抚育)、卫生伐四种种类。

二、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

什么是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为使森林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并逐步达到最优结构,所采取的管理工作。

主要内容

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管理

林地管理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林木采伐管理

木材运输管理

森林资源调查

(一)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管理

1、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规定

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权属通常为林权,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宪法》及《森林法》规定,我国的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有三种形式。

一是,国家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属国家;

二是,集体所有。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属集体 ;

三是,个人所有。森林、林木所有权属个人,林地的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个人享有林地的使用权。

2、森林、林木和林地权属保护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确认所有权或使用权,并登记注册,核发权属证书,予以保护。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证书,通常简称为林权证。

 通过合法程序领取的林权证书,是森林、林木和林地唯一合法的权属证书。

(二)林地管理

1、森林、林木和林地一体管理

森林资源 ,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 ,包括乔木林和竹林。

林木 ,包括树木和竹子。

林地 ,包括郁闭度0. 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2、征占用林地管理

用地单位需要占用、征用林地或者需要临时占用林地的,应当向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占用或者征用林地申请;需要占用或者临时占用国务院确定的国家所有的重点林区的林地,应当向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或者其委托的单位提出占用林地申请。

3、收取森林植被恢复费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规定审核同意或者批准占用、征用林地申请后,按照规定预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并向用地单位发放《使用林地审核同意书》。

(三)森林分类经营管理

1、划分林种

概念

森林(林地)按照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二个类别。 生态公益林(地)根据管理事权的不同分为国家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

国家公益林(地)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划定,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

地方公益林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进行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包括森林、林木、林地。

公益林区划

生态脆弱性:分为,极端、非常、比较、一般 保护等级:分为,特殊、重点、一般

商品林(地)是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五大林种:

防护林指以发挥国土保安、防风固沙、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等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特种用途林指以保存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用材林指以生产木材(含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林

薪炭林指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经济林指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他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

2、依照法定程序审批林种划分

《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八条 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地方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其他防护林、用材林、特种用途林以及经济林、薪炭林,由县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关于林种划分的规定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部署组织划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面积,不得少于本行政区域森林总面积的30%。

经批准公布的种种改变为其他林种的,应当报原批准公布机关批准。

3、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森林法第八条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依照森林法第八条第一款第

(五)项规定提取的资金,必须专门用于营造坑木、造纸等用材林,不得挪作他用。审计机关和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督。

(四)林木采伐管理

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

年森林采伐限额是指国家根据合理经营、永续利用的原则,对森林和林木进行限制采伐的最大控制指标,依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对所有森林的林木分别林种测算并经国家批准的合理年采伐量。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核定一次。

限额采伐是指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

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采伐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

2、木材生产计划管理

国家制定统一的木材生产计划,木材生产计划不得超过批准的年采伐限额。

3、林木采伐许可证制度

采伐林木必须申请采伐许可证,按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并按照采伐许可证规定的面积、株数、树种、期限完成更新造林任务,更新造林的面积和株数必须大于采伐的面积和株数。

(五)木材运输管理 木材运输许可证制度

木材运输凭证制度 。

木材运输证分为省内运输证和出省运输证。

(六)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调查,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地区内的各类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和森林质量等因子进行调查和核查。这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森林资源清查的目的在于为编制林业区划、规划、计划和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建立森林资源档案以及确定森林利用方案和森林采伐限额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1、森林资源调查分类

森林资源调查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即一类调查),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林区为单位进行;一般每五年进行一次;

二是规划设计调查(即二类调查),由省级人民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以县、国有林业局、林场或其他部门所属林场为单位进行,以满足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和县级林业区划、规划和基地造林规划等项需要。

三是作业设计调查(即三类调查),是林业基层生产单位为满足伐区设计;造林设计和抚育采伐设计而进行的调查。

2、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森林资源调查技术 (方法)主要分为抽样和小班详查两种,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即一类调查)。采用的是抽样调查,通过对抽中的样本进行详查,以样本调查成果估计调查总体;

规划设计调查(即二类调查)。制定调查技术操作细则,区划林班—小班,小班调绘—小班调查—统计、成图。

专项调查(三类调查)。根据调查目的确定,一般是在二类调查的基础上开展。

三、森林防火管理 森林防火责任制

森林防火组织

森林防火的预防管理

 森林火灾的扑救制度

其他防火工作制度

1、森林防火责任制

 《森林防火条例》 1988年1月16日由国务院发布。

《森林防火条例》规定, 森林防火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领导 负责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对森林防火工作负有重要责任, 林区各单位都要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 实行部门和单位领导负责制。未设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地方,由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履行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

2、森林防火组织

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后,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成立,1998年撤销。2006年再次成立。其职责有:

检查、监督各地区、各部门贯彻执行国家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重大行政措施的实施;

指导各地方的森林防火工作;

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进行重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协调解决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部门之间有关森林防火的重大问题 。

地方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主要职责

贯彻执行国家森林防火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重大行政措施的实施;

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教育;

组织森林防火安全检查和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组织森林防火科学研究、检查本地区森林防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

进行森林火灾的统计和建立火灾档案。

3、森林防火的预防管理 建立森林火灾责任制度 进行森林防火安全教育

规定森林防火期和森林防火戒严期

根据森林火灾的季节变化规律,上海的森林防火期为当年11月1日至明年的4月30日,东北、内蒙古林区春季森林防火期为3月上旬至6月中旬。

森林防火期内,应严格控制生产性用火,包括烧荒、烧垦、放炮采石等用火。凡因生产需用火的单位或个人,必须经过县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单位批准,领取生产用火许可证。

建立森林防火的各项具体制度

入山人员管理制度 机动车辆防火制度 使用枪械等防火制度

建立森林防火专用车辆、器材、设备设施的使用管理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要求对执行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任务的各种森林消防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养路费、车辆通行费,对森林防火专用电台免收无线电通讯频率占用费。

建设森林防火设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单位有计划地进行林区的森林防火设施建设,包括:设置火情了望台、在国界内侧、林内、林缘以及村屯、工矿企业、仓库、学校、部队营房、重要设施、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等周围,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者营造防火林带;配备防火交通运输工具、探火灭火器械和通信器材等;在重点林区,修筑防火道路,建立防火物资储备仓库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林区建设的各类工程、设施,必须开设防火隔离带或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设置森林防火宣传标识等配套森林防火基础设施。 做好森林火险天气监测预报工作

森林火灾的发生,受当地气象因子影响很大,预先获得气象资料,分析判断火灾发生的可能性,采取有效措施,对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工作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森林火灾扑救制度

森林火灾分为:

森林火警,是指受害森林面积不足1公顷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 一般森林火灾,是指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不足100公顷的; 重大森林火灾,是指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不足1000公顷的; 特大森林火灾,是指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

立即报告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部的森林火灾是: 国界附近的森林火灾; 重大、特大森林火灾; 造成一人以上死亡或者三人以上重伤的森林火灾

威胁居民区和重要设施的森林火灾

24小时尚未扑灭明火的森林火灾

末开发原始林区的森林火灾

省、自治区、直辖市交界地区危险性大的森林火灾导

需要中央支援扑救的森林火灾

其他防火工作制度

1、表彰奖励制度 

2、医疗抚恤制度 

3、统计上报归档制度 

4、违法行为处罚制度 请提宝贵意见!

祝取得好成绩!

谢谢!

第五篇:转变观念 强化森林经营抚育管理

转变观念 强化森林经营抚育管理(宫秀福)

绰尔林业局森林资源经受过俄国人、日本人的掠夺。建国后为支援国家建设进行了大量采伐。开发建设过程中,时刻注意培育森林资源,宜林荒山大量栽植树木,为加快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林业局在大葱山和伊塔施业区建立了2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2004年森林经理普查全局共有人工林 公顷。过去虽采取了采育结合的方针,但总体上受政策、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我们对“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以及“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等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文件上,没有在实际上得到重视并普遍开展,导致森林抚育欠账严重。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全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国家首次启动森林抚育试点工作,是我国森林经营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立足我局森林资源现状,改变传统经营观念,加强森林经营,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已经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局把森林经营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要统筹兼顾森林数量增长和提质增效,在继续保持适度的造林绿化规模,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大力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为重点的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实现过去重造林、轻经营向造林和经营并重的历史转变。

国家实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是森林经营工作的新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学习林业方针、政策,思想上得到提高,经营观念得到转变。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下设在营林生产高度科,组织有关科室认真编制并积极上报《内蒙古绰尔林业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已完成补贴试点任务7.5万亩,设置固定标地18块。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长期开展和森林经营的普遍推广,我局采取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强化作业设计质量管理。作业设计是森林抚育是最基础环节,做到现场设计、清晰标注。严禁出现弄虚作假,打着森林抚育的幌子,进行以取材为目的的森林抚育。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按照《森林抚育规程》、《森林采伐作业规程》、《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中幼龄林抚育》等要求,组织森林调查队伍,在符合精度要求的二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经过领导小组实地踏查,认真编制抚育作业设计,将试点任务落实到林场、林班、小班和山头地块,做到文件、具体任务和图表相一致。 落实好试点任务。任务安排总体上突出重点、相对集中、注重效果,本着提高职工收入的原则,结合资源实际状况,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好补贴资金,实行分帐核算、专款专用。

培训学习是提高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实行二级培训制度,林业局级和林场级培训,对管理人员、技术员、验收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达到持证上岗。为了推广割灌机,在金河林业局聘请三名技术人员,在塔尔气林场举办了割灌机培训班。

加强准备作业。对主干线和岔线公路709。4公里进行了养护。修建冻板道69公里,集材主道96。1公里,装车场15。36平方米64个,房舍1562平方米。今年林业局又将工队建设做为重点,林业局分管局长带领营林科长、林场主任到其他局认真学习小工队建设,并加大了硬件投入,新购置帐篷60顶,配备电视接收设备、电视机、发电机、太阳能发电、足够的生活物质和急救药品等。工舍建设上统一了标准,铺设地板,达到舒适保温保暖,窗明几净。合理区划出生产区、生活区、垃圾存放区,男女厕所,并设有标识牌,有利于文明清洁生产。在软件上有工人全家福、平安信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全部上墙,配备了流动书箱和工人娱乐用品等。

抚育地块实行三级公示制度。林场有公示宣传栏、工队宣示牌、小班有小班公示牌。公示起到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的作用。

强化中间管理。营林生产调度科科长分片负责,验收员和林场技术员跟班作业,指导抚育生产情况,及时纠正抚育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有权下达整改意见和对违规行为开据罚款单。严禁出现采大留小、采好留坏现象。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抚育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强化验收管理。验收实行三级验收制度,林场级、林业局级和林管局级。我局今年成立了专业验收队伍,验收时由二名验收员共同验收,保证验收质量。

强化档案管理。配备档案人员对森林经营资料、文件、图片、影像、报表、成效监测资料分别门类建立档案。制定了绰尔林业局《森林抚育档案管理制度》、《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伐区管理办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清理费支付办法》、《绰尔森工公司伐区准备作业质量检查评比办法》、《伐区质检员检查验收管理办法》、《质检员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度》等。

通过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我局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有了新的提高,建立了一支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森林经营管理队伍,为我局的森林经营工作的发展探索着、奉献着!

上一篇:思念不是爱情范文下一篇:锁铆铆接工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