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防护区管理中的法律应用探讨

2022-09-11

1 应用背景

输电线路防护区的管理涉及到线路防护区的树障、违章建筑等障碍的清理工作。由于电力体制的改革, 供电企业的行政执法权被移交, 使原本工作难度就较大的线路防护区障碍清理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由于没有行政执法权, 当面对线路防护区内违法建房、违章植树等情况时, 供电公司只能进行劝阻, 或者将相关情况向电力管理部门或当地政府报告,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多数情况下往往使线路防护区障碍特别是违章建房成为事实, 给今后的线路安全运行带来较大的隐患。同时, 当高压电力线路防护区内出现各类安全事故时, 法院进行审判时又往往适用举证倒置的原则, 由于供电企业与群众进行交涉时没有强制力, 当事人拒绝接收违章设施整改通知书, 供电企业不能有效的进行举证, 在审判或调解时往往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并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社会形象。

2 输电线路防护区管理中的法律应用探讨

在实践过程中, 聊城供电公司输电工区最初遇到类似问题是采取“软硬兼使”的办法。首先是劝阻, 对当事人宣传《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违章给附近群众带来的安全威胁等等, 多数当事人能够理解, 但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 由于涉及经济方面的考虑, 部分当事人不能予以配合, 往往是当面答应整改要求, 等供电公司人员走后却继续进行违章建设, 造成既成事实。不得已的情况就是采取强势态度, 责令当事人立即整改, 告知当事人若由供电公司出面处理, 当事人需承担期间费用, 但也是“雷声大, 雨点小”, 所以总体来说, 效果不甚理想。在线路防护区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促使我们不得不探索更加有效的工作措施, 一方面能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又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

(1) 寻求开展线路防护区管理的法律依据。要想解决线路防护区管理中的这个棘手的问题, 就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 采用有理有据有节的手段, 保护供电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线路防护区管理涉及的法律主要有《电力法》和《电力设施保护条例》, 《电力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依法规定电力设施保护区内修建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建筑物, 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 不得堆放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物品。在依法规定电力设施保护区前已经种植的植物防碍电力设施安全的, 应当修剪或者砍伐。《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在架空电力线路保护区内, 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1) 不得堆放谷物、草料、垃圾、矿渣、易燃物、易爆物及其他影响安全供电的物品; (2) 不得烧窑、烧荒; (3) 不得兴建建筑物、构筑物; (4) 不得种植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植物。第二十四条规定:在依法划定的电力设施保护区内种植的或自然生长的可能危及电力设施安全的树木、竹子, 电力企业应依法予以修剪或砍伐等等。有了这些法律在手, 就为我们顺利开展线路防护区障碍清理工作的宣传、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2009年以来, 我们通过宣传教育, 依法说法, 成功地清理线路防护区内树障14000余棵, 保证了电力线路安全可靠运行。

(2) 寻求处理线路防护区安全案件纠纷的相关法律依据。随着农村日趋城市化, 农业土地被征用, 农民“见缝插针”式的乱搭建、乱种树, 期望在政府征用土地时获得较多的经济赔偿。搭建、植树不仅不避开输电线路走廊, 甚至还有故意行为, 给输电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造成了极大隐患。农民受利益驱使, 不仅给供电企业清障工作带来巨大阻力, 而且造成供电企业线路运行成本日益加大。在具体的涉及电力线路的有关安全案件中, 供电公司要想胜诉, 就必须认真研究相关的法律。《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 高压, 易燃, 易爆, 剧毒, 放射性, 高速运输工具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 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损害人故意造成的, 则不承担民事责任。”这是关于法律责任适用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也就是说在遇到线路对他人造成损害时, 无论供电公司有没有责任, 都应承担责任, 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触电人身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三条规定的免责情况除外, “第三条因高压电造成他人人身损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电力设施产权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1) 不可抗力; (2) 受害人以触电方式自杀、自伤; (3) 受害人盗窃电能, 盗窃、破坏电力设施或者因其他犯罪行为而引起触电事故; (4) 受害人在电力设施保护区从事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的行为。”也就是说如果在发生供电线路导致他人受到损害时, 必须证明受害人有法律或行政法规所禁止的行为, 而且供电公司采取了必要的防范措施。另外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一般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若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 法律规定, 由被告承担主要举证责任, 对原告诉讼请求所指明的事实, 用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证倒置”。因此证据在维护供电企业权益过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证据有下列几种: (1) 书证; (2) 物证; (3) 视听资料; (4) 证人证言; (5) 当事人的陈述; (6) 鉴定结论; (7) 勘验笔录。我们能够利用的证据主要有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三种。书证如违章设施整改通知书 (在实际应用中为高唐县供电公司安全监察通知书) , 视听资料如我们当场录制的通知书送达录音录像, 证人证言一般考虑到公正性和权威性采用公证处或电力管理部门第三方见证的方式。

(3) 利用法律手段获取线路防护区管理中的有效证据。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 大多数当事人都不同意签订通知书, 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 必须采取其它方式将通知书送达到当事人手中, 同时还必须要留下在法律上认可的证据。因为如果没有证据, 当事人往往将通知书销毁, 导致证据不足的情况。我们采取如下步骤:一是劝阻, 让当事人当面签收违章设施整改通知书, 并将全程进行录音或录像。由于法院采用这种证据与否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只能作为举证的辅助手段。二是通过特快专递的方式将通知书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签收做到留下证据。但关键的一点是在特快专递表面将邮寄的通知书及必要事项说明。三是当事人有拒收现象时, 协同电力管理部门当面送达, 并书面签证。四是将当面送达过程请公证机关进行公证。五是在整改通知书送达后, 如果当事人没有按照要求对线路防护区障碍进行清理或清除, 供电企业应及时向当地政府进行报告, 申请强制执行, 由政府出面组织实施。

3 应用成效及前景

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 于2009年以来系统进行,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提高了线路清障管理水平。

输电工区在线路防护区障碍清理工作中, 通过建立健全责任化的清障管理机制, 以电力法律、法规为引导, 在不增加人员, 设备投入的前提下, 消除了以往清障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端, 提高了清障工作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2009年1~9月份, 通过劝阻移植线路防护区新生树障8000余株, 通过邮寄特快专递方式, 拆除违章建筑三处, 通过第三方见证方式, 解决违章建筑一处, 达到了线路清障率100%的目标。

(2) 提高了输电线路运行管理水平。

线路防护区障碍清理工作机制的健全, 为快速清除线路防护区内违章建筑、违章树木和其他危及线路的施工作业提供了有效保障, 因线路防护区内违章建筑、违章树木和其他危及线路的施工作业引起的线路跳闸降低了35.6%, 降低了线路故障次数, 有效提高输电线路运行管理水平。

(3) 提高了员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通过科学有针对性的法律培训及实践, 广大员工增强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 培育了法律意识, 养成了在工作自觉掌握第一手证据的习惯, 大大提高了员工工作执行力, 保证了清障工作的持续进行。

(4) 促进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线路清障工作效率的提高, 促使经济效益获得显著提升。同时由于《电力法》、《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广泛宣传, 促进了政府对电力设施保护的重视与支持, 加强了用电客户对电力设施保护意识, 形成全民保电的良好的局面, 为下一步清障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目前在关于由电引起的各类事故的法院裁定中, 法律规定还相对模糊, 如何应用法律的武器加强线路防护区的管理应该说任重道远, 我们将不断分析关注国内各类涉电案例, 以法律为基础, 不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 开创新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 确保电力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降低线路运行成本, 提高输电线路供电可靠性。

摘要:本文将输电线路防护区管理方面的各类零星做法进行了系统总结应用, 是构筑在法律基础上的实效工具, 为解决长期困扰线路防护区的障碍清理工作提供了一些工作和探讨思路。

关键词:输电线路,防护区管理,法律应用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财务舞弊的研究与管控下一篇:浅谈高三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