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赏析试题

2022-09-05

第一篇:雁门太守行赏析试题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学了不少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诗句接龙的游戏。我读上句,同学们接下句。(教师诵读一些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板书课题。 出示教学目标。

二、解题

指名解释标题。雁门,古郡名。太守,古代官职,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三、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范读,学生听读。

3、师生评价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学生谈读后对这首诗的整体印象。

5、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如有困难小组内讨论交流。

6、解疑释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7、男女生配合诵读。(女生读前四句,男生读后四句。)

四、赏析探讨

1.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赏析诗中精炼、准确、传神的遣词用字。

3、分析主题。教师出示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主题。(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主题。)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

1、学生背诵课文,同桌检查互背,男女生赛背。

2、默写。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外有关描写边塞战争的诗词,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七、小结 板书:

雁门太守行 写秋景 悲壮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写战事 惨烈

方茂

第二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课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主备人: 辅备人: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行”的文体。

2、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艺术特色,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突破方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 授课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导引: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结合注释初读诗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导入新课,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1)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有《李长吉歌诗》《昌谷集》传世。】

三、朗读、赏析

1、自由读朗读。 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

2、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3、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P70第4题)

【全诗以时间为序,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战斗场面;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一说:《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4、悟诗情:理解诗意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主题: 描绘一场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

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

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齐读(要求读出韵味,体会情感)

5、品诗言:感受形象美

问题探究:

(1)首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简要赏析“压”字的妙处。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 来形容什么?

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压”字,一字传神,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的,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 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2)简要赏析“甲光向日金鳞开”中“开”字的妙处。

“开”依次排开之意,见出战阵井然有序地次第排开,形象地展示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与“摧”字相对,下笔劲拔,雄姿杰出。更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精神。 (3)第

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半卷”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位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5)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注:诗人生活在国势日衰,战乱纷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蕃扰边,北有回纥、奚、契丹作乱。他们各霸一方,时而联合叛上,时而恃强兼并,个个虎视眈眈,欲吞王室。诗人尽管平生倍受压抑,壮志未酬,但对于藩镇势力是切齿痛恨的。】 (6)诗中有两处运用典故,找出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参《 必读》70页)

(7)李贺为我们描绘的战地图景,声色俱备,请同学们标出呈现色彩的词语,传递声响的词语,观其色、闻其声,进而感受诗中的形象美,谈出你的感受。 (学生讨论,谈感受。) 师归纳: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本诗艺术特色: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加上“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参《 必读》69页译解)

6、课堂总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7、齐读全诗,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说话。

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试说。

三、拓展延伸

1、交流吟诵自己积累的其他边塞诗

2、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形势危急 (比喻、夸张) 角声、夜紫-----悲壮惨烈 (视觉、听觉) 临易水、黄金台----誓死报国 (运用典故)

教学反思:

第三篇: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小组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2学情分析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学生对此题材的诗歌难于把握,通过对诗歌体例和诗歌意象及意境的分析,加深学生对此类诗歌的理解、鉴赏。

3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三、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

1、引导:李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范首联内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范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也是在边塞,也是在一个冷冷清秋,范仲淹写下《渔家.秋思》.大家想想,边塞上为什么不写春天? 3.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雁门太守行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一、激趣导入:

1.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三、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品味想像,体会主旨

1、引导:李贺是一个特别善于使用浓郁色彩的人,他用的色彩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色彩完全不同。很像西方的油画,用得太浓了,下笔太重。短短二十七岁的生命,不用如此浓烈的色彩,不足以和这个世界抗衡。他没有太多的光阴足够从容,他留下的是那样一种与众不同的不朽。

2、教师示范首联内容:“黑云压城城欲摧”,起笔这一句让我们蓦然心惊,很少有人这样起笔。这是什么时间?这夜将尽天将亮的时刻,这是出征之前。这是什么气氛?是面对强敌的压抑氛围。沉沉的黑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这七个字给我们心上压了多重的分量!“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面向东方,准备出征,忽然间,一股力量升腾而起,铠甲反射出道道金光,冲破黑云。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大军齐整,片片铁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耀,斗志昂扬。

3、请同学们描述品味颔联颈联的画面,。 要求:生动再现画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方式:小组成员先各自写出,然后选出最佳在全班交流。

4、示范小结尾联:战斗在易水边发生,就是今天的河北易县,那里最著名的古迹就是黄金台,相传是战国燕昭王所筑,为了招募人才,放了千金在台上。“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白也说过“感君恩重许君命”,李贺也是一样,战场上的战士们也是一样,为了报效国家,为了知遇的君恩,提携玉龙宝剑去战斗,何惜生命。 这首诗不能归入边塞诗同,但这首诗里有英雄豪情。豪情如画卷,有些墨重,有些墨轻,疏淡与浓郁这间,挥洒出每个人心中的英雄容颜。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五、延伸拓展: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也是在边塞,也是在一个冷冷清秋,范仲淹写下《渔家.秋思》.大家想想,边塞上为什么不写春天? 3.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第四篇:初三课内古诗赏析试题

楚水初级中学初三语文周测

(八)

1.阅读苏轼的《浣溪沙》一词,完成下列问题。(6分)

《浣溪沙》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面对时光的流逝,下列哪一项表达的情感态度与苏轼相似。()

A.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唐 白居易《醉歌》)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 晏殊《浣溪沙》)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D.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唐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2)请你将诗中上阕的“溪边风光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3)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

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2.阅读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完成下列问题。(6分)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鹤,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这两句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写出两句与之

意境相同的诗句。

划节奏:旧 时 茅 店 杜 林 边,路 转 溪 头 忽 见。

诗句:

(3)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快的心境,当

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3.阅读刘禹锡的《秋词》一诗,完成下列问题。(6分)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2分)

(2)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2分)

(3)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2分)

4.阅读赵翼的《论诗》,完成下列问题(6分)

《论诗》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能够表达作者“文学人才观”的句子是,。(1分)

(2)诗歌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观点?(3分)

(3)如何理解作者对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杜甫的评价?(2分)

5.阅读王之涣《凉州词》完成下列问题(6分)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揭示全诗主旨的一句是。(1分)

(2)这首诗中“孤”字的含义特别丰富,你认为它有什么含义?(2分)

(3)赏析“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3分)

6.阅读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一诗,完成问题。(6分)

《塞下曲》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

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的特点。(1分)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的妙处是?(2分)

(3)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主题?(3分)

7.阅读陆龟蒙的《白莲》,完成下列问题(6分)

白莲【唐】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1)请自选角度,赏析“素花多蒙别艳欺”。(2分)

(2)“白莲”暗指怎样的人?其命运如何?(2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阅读崔颢的《黄鹤楼》,完成下列问题(6分)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请说说“此地空余黄鹤楼”中“空“的妙处。(2分)

(2)请描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

(3)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9.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完成下列问题(6分)

归园田居(其三)【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诗中哪些内容可看出诗人种地的辛劳?(2分)

(2)诗人如此辛劳的结果如何?(请用原句回答)并请自选角度联系全文对此句进行鉴赏。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0.阅读宣宗宫人的《题红叶》,完成下列问题(6分)

题红叶【唐】 宣宗宫人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诗的前两句以与形成对比,不着痕迹、若即若离地托出

了这种看似矛盾而又交织为一的双重苦恨。

(2)说说诗的后两句妙在何处。

(3)诗歌写宫女借对随波而去的红叶的祝告,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王勃的《山中》,完成下列问题(6分)

山中【唐】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这首诗描写的哪个季节的景色,主要从哪些意象中读出?

(2)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有耐人寻味之妙,

请赏析之。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2.阅读杨巨源的《城东早春》,完成下列问题(6分)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本诗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请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好在哪里。(2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2分)

(3)这是一首蕴含着丰富而高雅理趣的写景诗。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样的理趣?(2分)

13.阅读《迢迢牵牛星》,完成下列问题(6分)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

1、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男子从征服役,家庭破裂,夫妻分别,给劳动妇

女造成身心双重痛苦。

2、擢(zhuó):伸出,拔出,抽出。这句是说,伸出细长而白皙的手。

3、札(zhá)札弄机杼:正摆弄着织机(织着布),发出札札的织布声。弄:摆弄

4、终日不成

章:是用《诗经·大东》语意,说织女终日也织不成布。《诗经》原意是织女徒有虚名,不会

织布;这里则是说织女因害相思,而无心织布。

5、零:落。

6、几许:多少。这两句是说,

织女和牵牛二星彼此只隔着一条银河,相距才有多远

7、盈盈:清澈、晶莹的样子。

8、脉

脉(mò 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

(1)联系上文,赏析“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一句。(2分)

(2)诗中大量运用叠字,请赏析“脉脉”一词的妙处。(2分)

(3)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2分)

14.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完成下列问题(6分)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注:

1、公元768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5年,唐朝由盛转衰),杜甫自公安(今属湖北)到

达岳阳(今属湖南),登上岳阳楼远眺,触景生情,而写了这首诗。

2、坼(chè):分裂,

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3、乾坤日夜浮:日月星

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1)一 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名

句,。(2分)

(2)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妙处。(2分)

(3)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2分)

15.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下列问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1、常建曾任盱眙县尉,但是他仕途失意,后隐居于湖北武昌,他的诗多为五言,内

容多以山林、寺观为主。

2、[禅房]:僧侣们的住所。

3、[人心]:指人的尘世之心。

4、[钟

磬]:佛寺中召集僧众的打击乐器。

(1)“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一句以动衬静,描写环境的幽静,请再举个例

子,。(2分)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2分)

(3)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16.阅读宋·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2)试分析诗中“风吹雨”三字的作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请结合相关词句简要回答。

17.阅读夏完淳《别云间》一诗,回答下列各题。(6分)

《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1) 诗人是松江华亭人,“云间”是松江的别称,诗人为什么不题作“别松江”,而用“别

云间”呢?

(2)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3)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

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8.阅读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完成下列各题。(6分)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请说说原因。

(3)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

19.阅读白居易的《池鹤》,完成下列各题。(6分)

《池鹤》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这首诗描写了鹤的生活环境和风格的与众不同,突出了它的美 、美和美。

(2)这首诗颈联对表现池鹤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0.阅读韦应物的《闻雁》,完成下列各题。(6分)

《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描述“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一句表现的情景。

(2)试析“方”字的妙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1.阅读葛天民的《迎燕》,完成下列各题。(6分)

《迎燕》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1)描述本诗颈联所表现的画面。

(2)赏析“咫尺”二字的妙处。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22.阅读苏轼的《惠崇 春江晚景》,完成下列各题。(6分)

《惠崇 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这首题画诗虚实结合,运用联想、想象,其中实写的景物有虚写的内容有。

(2)“竹外桃花三两枝”一句中“三两”这个数字的运用有何妙处?

(3)写出这首诗的尾联蕴含的物候现象。

23.阅读曹操的《龟虽寿》,完成下列各题。(6分)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面对宇宙的浩瀚、永恒,人的生命显

得渺小而短暂,诗人在另一首诗中又有这样的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

苦多。”结合本诗的有关内容,分析二者表达的情感异同。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传送千古的名句,试作评点。

(3)“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应怎样理解诗人所说的“养怡”?

24.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完成下列各题。(6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山河表里潼关路”本应为其中“山”是“河”应为

(2)这首诗写诗人赴任图中,路经潼关的所见所感,所见侧重写

所感着力抒写

(3)“峰峦如聚,波涛如怒”这八个字,笔力千钧,生动形象,试选择两种角度分别作赏析。

25.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完成下列各题。(6分)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补写出诗歌中空缺的字,并简述理由。(3分)

A.存B.旧C.淳D.在

理由:

(2)人们常说“唐诗言情,宋诗言理”,请说出你是如何理解诗歌颔联中所包含的哲理的。

26.阅读王昌龄的《采 莲 曲》,完成下列各题。(6分)

《采 莲 曲》【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概括两首诗中采莲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2分)

(2)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2分)

(3)诗句最后两句描绘了花人合一的美丽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27.阅读郑谷的《莲叶》,完成下列各题。(6分)

《莲 叶》【唐】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1)这首小诗,意境优美,句句是画,它由 ______________、风摇荷叶图、 _______

组成,这组画面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2分)

(2)赏析“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提示:从不同感官角度赏析)。(2分)

(3)结合最后两句诗,分析诗歌的主题。(2分)

28.阅读李商隐的《赠荷花》,完成下列各题。(6分)

《赠 荷 花》【唐】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1)诗的前两句写________的两种不同命运,______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

(2)赏析“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2分)

(3)整个这首诗,采用了_______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第五篇: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翻译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一: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

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秋夜?(2分)

4、赏析“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 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漫漫,难以入眠。(2分)

4、秋夜又长又寒,“逼”得暗虫鸣了一个通宵,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的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2分)

二:

阅读练习及答案: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6、“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4.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5)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6)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三: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2)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赏析: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上一篇:一年级毕业季第三期下一篇:园林植物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