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24-05-02

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通用5篇)

篇1: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为先导,以常规管理为保障,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活动和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为契机,秉承“引领成长,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因校制宜地开展课改工作,建立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发潜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提高学校知名度,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努力把学校建成具有鲜明教育

特色学校。

工作目标:

1、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群体的优良学风,努力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质量,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焕发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

2、着眼发展,不断完善学校课改实施管理机制,努力创设能激发教师工作主体意识的平台和搭建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舞台。

3、在课程结构方面,加大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充分开掘校本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方面,全体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先导,以教学反思为抓手,以课堂教改为重点,进

一步推进我校教育改革的深化。

4、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确立现代课程意识,转变课程功能;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综合水平;加快课程建设,开发学校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机制,发挥评价对教育的促进和发展功能;改进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管理的能力;打造一支高水平、有影响的教育和管理人才。

5、通过实施课改,确定本校课改模式,将适合我校的课改六种要求进课堂模式推广到全校各个班级各个学科课堂中,成为全校教师的共同教学法则。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全面准备阶段(2011年7月——2011年10月)

学校认真组织学习素质教育思想、新课程理念,借鉴各地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的最新成果,反思近些年来实施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制定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完善课改组织和指导机构,确定各学科课改骨干教师。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3)

启动教师培训工作,让大面积的教师亲自到县内外课改先进学校现场去感受和观摩,学习别人的教改模式和经验,及时在全校进行传达、学习和研讨。结合本校实际,确定教改模式,在课改骨干教师率先示范的基础上,全校教师纷纷行动起来,必须确保每一个教师都开展新课改,让新课改进入每一节课堂。

第三阶段:全面提高阶段(2012年4—2012年12月

对前阶段的课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查漏补缺,督促检查每一个上课教师的课改情况,奖优罚劣,人人过关,对课改实施不力的教师要逐个进行帮教,指定帮教责任人,限期

过关。

第四阶段:全面总结阶段(2013年月——2013年10月

让老师们将各自的的课改经验进行交流,学校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提升,评选课改先进典型,学校要形成完整的一套经验,编辑成论文集子在适当范围内传阅,提高学校

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实施内容:

一、加强学习,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通过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深化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教育,让全校教师都认识到非新课程不能授课,不能育人,不能进步,没有新课程教育就没有自己的岗位,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积极投入课程改革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迅速在全校形成教师在课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教育,在课后主动钻研新课程理论,领导抓的是新课程,老师们聊的是新课程,学生受的是新课程,家长支持的是新课程的浓厚而良好的新课程改革氛围。

二、加快课程资源的开发。

积极开展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校内外课程资

源的相互转换机制。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

2.广泛利用校外德育基地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3.利用教育活动阵地,打造并发挥教师多方面的育人特长,同时也让老师们在参与中切身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项,不能用老眼光评价学生,自觉调整育人理念,努

力让学生全面发展;

4.充分利用学校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与特色学校创建结合起来。特色学校的建设都需要将课堂教学作为主要的载体,彰显办学特色;反过来,特色学校的成功打造也会促进新课程教育,因为新课程教育理念不是片面的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而是渗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精髓,它涵盖着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当一所学校真正打造成了具有自己鲜明而独特风格的特色学校,那其中肯定会有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措施,肯定会打造出具有这种先进理念和措施的一大批教师,无论是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措施还是大批的教师资源,都是推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积极因素。

三、立足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建立联系,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态反映教学状况,体现教学过程的本质和新课程的基本观念。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课堂

教学实践。

1、全面落实新课程计划。加强对课程实验工作的全面指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不走过场,务求实效,认真学习和落实《课程标准》。

2、优化教研活动过程,提高教研活动质量。坚持正确的导向,务实制订教研计划,真抓实干,杜绝于表面的形式。继续开展间月次的大教研和同级研,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结合在课改过程出现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真正转变教师角色,教学行为,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3、狠抓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课活动,激励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1)强化随堂听课制度,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2)举行新课程观摩课教学汇报活动。积极争取教科所专家到校对口指导,大面积

培养提高教师收到实效。

(3)发挥“蓝青工程”作用,师徒随堂听课指导。

(4)举行校优质课评比,课改论文评比,等多项比赛活动,交流经验,收集资料。

(5)分年级举行英语口语比赛、朗读比赛、书法竞赛等比赛活动,定期开展教育活动成果汇报展演,大面积全方位发展学生素质。

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我校教师在过去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要充分重视这些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险,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统一规格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发展;从评价模式的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要积极探讨和实施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学

研究制度。

五、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

要积极探索并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机制。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新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建立成长记录袋,课改教师做好阶段性评价。

六、课改的组织和保障

(一)组织机构

成立涅阳三小工作领导小组”和“涅阳三小指导小组”。“涅阳三小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李亚伟任组长,侯进宝校长任副组长,教导主任骨干老师等相关同志任组员,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组织、管理,协调全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三小改革指导小组”由副校长侯进宝,任组长教导主任刘伟华主抓教科研工作各教研组长,市县骨干教师等同志任组员,发挥对课改工作的指导作用,直接参与课程改革的研究,深入课改工作的第一线,集中解决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化。

(二)保障措施

1、改革教师考核办法,体现激励先进,向骨干教师倾斜,向一线教师倾斜。适当增加经费投入,派课改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保证课程改革顺利推进。把新课程教研工作纳入目标任务考评。鼓励、支持广大教师 积极投身到教研、教改工作中去。对成绩突

出者,在评优晋职方面优先考虑。

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电脑教室,图书室、舞蹈室、音乐室、美术教室等专用教室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设,为课程改革创设良好的物质条件和

校内外环境。

3、加强对课程改革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教导处要把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导处对一线实验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示范作用,形成培训、教学和科研相结

合的课改工作方式。

4、要落实责任,及时发现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各学科成立学科课改研究组,由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各级骨干教师为成员,集中解决本学科课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发现和树立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做法和经验,引领全校学科课改工作,发现和打造课改骨干教师,提升档次,推进名师工

程。

涅阳三小

0人 | 分享到: 阅读(501)|

篇2: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1 指导思想

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 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 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 紧紧围绕美丽息县建设, 在坚持和完善林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 以还权赋能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以发展现代林业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以要素流动为纽带, 充分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 创新林业体制机制, 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 构建林业可持续发展机制, 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积极探索集体林业综合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为全县农村集体林业改革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并作出示范[1,2]。

2 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制度创新。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 把完善制度和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改革试验的核心任务。二是坚持服务大局。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 确保农民得实惠、生态受保护。三是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改革路径, 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化解风险隐患, 提高发展质量, 推进简化程序、高效便民, 科学经营、合理利用。四是坚持分类实施。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试点先行、循序渐进,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把能够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作为改革试验的基本要求, 统一规划、严格审批, 不一哄而上。五是坚持风险可控。试验示范区实行封闭式运行, 在示范区内可突破相关法律制度, 同时要把保护集体林区社会稳定, 风险可控作为基本底线, 不改变林地用途, 不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六是坚持综合配套。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统筹推进深化林业各项改革, 加快林业经营体制创新, 构建新型林业经营体系, 完善林业支撑保护机制[3,4]。

3 目标任务

力争用3年时间, 在完善产权制度、经营体制、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试点探索、创新突破, 最大程度地落实林农更多财产权利, 进一步健全新型林业经营体系, 努力形成现代林业发展体制机制, 最终实现农民得到实惠, 生态得到保护, 林业得到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

4 试验改革内容

4.1 探索“三权分置”林权管理新模式

农村林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的承包关系, 是林业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的核心要素。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的要求,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巩固农民的承包经营权, 强化农民对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久不变的基础上, 探索开展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赋予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等更多权能, 鼓励农民兴办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股份合作林场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

4.1.1 政府出台规范文件。

由于林地经营权的债权性质和现有政策规定的诸多限制, 导致林权流转遭遇到了权属信任、融资困难等障碍和问题。为最大限度地鼓励和调动市场主体参与林地流转的积极性, 激发更多的商业资本投入到林业中来, 提升林地价值和林农收入, 根据市政府出台的《信阳市林权流转管理办法 (试行) 》《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发证办法》《关于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意见》等为指导, 赋予林地经营权流转证书的法律地位, 明确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是林地流转关系和权益的有效凭证, 是林地流转受让方实现林权抵押、林木采伐和其他行政审批等事项的权益证明, 赋予经营权抵押、担保、贷款等更多权能, 保障林地流转双方的权益。

4.1.2 规范经营权证发放。

使用全市统一印制的林地经营权流转证书。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林地经营权流出与流入双方的申请, 对经过林权交易中心进行规范交易的予以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

4.1.3 开展试验试点。

2015年在全县选择基础改革条件较好的2~3个村进行“三权分置”试点, 要及时总结经验, 完善提高后, 以点带面进行推广, 2017年在全县推广实施。

4.2 探索林业要素市场服务新规范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加快建立集信息发布、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要素市场, 通过建立林业要素市场, 成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收储担保中心和林权流转交易中心, 实施林权直接抵押贷款, 构建"评估、担保、收储、流转、贷款"五位一体的林业服务体系, 解决林业再生产的资金难题。不但可以规范林地林木流转, 探索限期限量流转的办法, 防止农民失地, 还可以尝试限制受让方资格的办法, 限制没有林业生产经营能力的业主受让林木、林地, 抑制过度炒买炒卖森林资源的行为。

4.2.1 建立健全林权管理服务机构。

建立有编制、有人员、有地点、有经费的县级林权管理服务中心, 依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成立林权管理服务站, 重点林业村配备林权信息管理员, 形成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信息员的畅达服务体系, 为林农提供服务。

4.2.2 建立林业要素市场。

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内设林权流转拍卖、林权流转交易、林权发证登记、抵押贷款管理、政策科技咨询、森林资源评估、调查规划设计、林业信息发布等窗口, 主要受理林权初始与变更登记, 提供档案材料查询与抄录、复制服务, 进行林权流转交易管理, 收集、发布林业法律、法规、政策与林地流转、林产品供求信息, 推介林业项目与科技成果, 提供交易场所, 进行产权交易咨询、办理流转交易手续, 协同银行进行林权证抵押登记、贷款, 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等。县林权管理服务中心负责业务监管、信息发布与咨询等。2016年力争依托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建立林业要素市场, 并尝试运作, 2017年建成全市统一运作的林业要素市场。

4.2.3 创新森林资源评估模式。

一是森林资源评估选择多样化。采取林业资源调查、银行内部评估、中介评估和免评估等灵活方式, 既引入竞争机制, 提升服务质量, 又可降低费用。二是突破有关规定。突破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印发《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财企[2006]529) 有关规定, 凡金额在300万元以上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 应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金额在100万~300万元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 可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评估或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具有丙级以上 (含丙级) 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 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20万~100万元的银行抵押贷款项目, 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具有丁级以上 (含丁级) 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单位提供评估咨询服务, 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2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项目, 由银行参照当地林权交易市场价格, 自行评估、商议抵押资产价值或由具林业高级工程师资质的技术人员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免收评估费用。三是根据评估中介信用状况实行分类分级监管, 开展评估中介经营黑名单制, 对信用主体的经营行为进行登记公示, 强化对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全县面向社会遴选公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1~2家。

4.2.4 积极探索林地纠纷仲裁工作。

2015年全县将林地承包仲裁纳入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工作范围, 争取成立林地承包仲裁委员会, 解决林地流转过程中的纠纷和矛盾。维护承包经营秩序和承包者的合法权益。

4.2.5 探索森林保险创新。

森林保险作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配套政策之一, 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工作, 有利于提高林业生产经营者抗风险能力, 有利于林农灾后迅速恢复生产, 促进林业稳定发展。按照现阶段公益林保险模式, 试点在林农自愿的基础上, 在种植绿化苗木较集中的关店乡选择价值较高的高档绿化苗木纳入保险范围, 在保险期内, 因火灾、暴雨、暴风、洪水、旱灾、冰雹等造成保险林木损毁的直接经济损失, 由承保机构按照规定进行赔偿。保费主要来源:一是申请中央财政森林保险保费, 二是县级财政进行补贴, 三是林业生产经营者承担很小部分的森林保险保费。

4.2.6 探索融资方式创新。

与金融机构沟通,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研发“林农小额循环贷款、合作社小额信用贷款”等林权抵押贷款新品种, 开发适合林业特点的信贷产品, 重点开展合作社林权抵押贷款50万元以下的小额信贷项目, 适当延长借款期限和利率优惠。对于20万元以下的小额林权抵押贷款, 优先纳入省级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范围。

4.2.7 探索建立林权收储和担保制度。

县政府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 引进实力强、有意愿的资产公司合作组建森林资源管理 (收储) 公司, 建立森林资源二级交易、托管市场, 对逾期未归还贷款的抵押林权进行收购、交易或托管处置, 建立林权抵押贷款的救济循环系统, 形成林权流转、资产评估、抵押贷款、抵押物收储与处置等相互配套的一条龙融资体系, 解除金融部门后顾之忧, 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发展和林权流转。

4.3 探索公益林管理经营新机制

息县目前没有生态公益林, 由于受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影响和制约, 有些林木一直存在产权主体不明晰、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质量效益低下等实际问题, 20世纪80—90年代全县主干道两侧农田林网的杉树, 一直没有明确定性 (既不是商品林又不是公益林, 既不能随便砍伐又不能领取公益林补贴) 。这些杉树在息县的林业生态建设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全县林业产业中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探索将全县现有的池杉纳入公益林。2015年在杉树保存较好的曹黄林乡、张陶乡进行试点。

4.4 探索建立规范的林权流转新制度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要求, 按照个人申报、县级审核、市级监管工作程序, 建立集信息发布、查询、交易、备案一体的林权信息交流平台。

4.4.1 开发林权交易信息管理系统。

以市林权档案软件开发为抓手, 开发林权交易信息管理系统, 开发林权登记、林权档案、信息发布、林权交易、网上培训等板块, 实现林权登记与变更登记、林权交易与报价系统、林权档案与查询、林权抵押锁定与一卡通评估、林权交易台帐与林权流转经营权证生成与打印、统计分析和信息发布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上运行系统。息县林权管理机构负责对申报的林权流转、林权抵押、森林保险等信息审查、核实、录入、维护和现实交易, 市级平台进行查询和监督, 并通过林权交易分中心或交易窗口向乡级延伸, 畅通林权交易信息, 实现金融部门信息共享, 引导和规范林权流转、抵押、变更。逐步建立省、市、县对接的开放式林权交易信息平台, 将息县各地林权交易在全省甚至全国的范围内进行公开、公平流转交易。

4.4.2 建立各类市场主体诚信平台。

将林业企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介机构、林业合作组织、林农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情况、诚信守信情况、行为认可 (采用、采信、引用) 情况等市场行为统一纳入征信范围, 对其市场行为进行统一征信, 通过林权信息交流网络建立信用档案, 公布信用等级, 发挥市场监督作用。

4.4.3 建立林权流转价格参考平台。

在大量收集林权流转案例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按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操作规程, 提出全市分区域、分林种和权益期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参考值, 建立林权流转价格参考体系, 供评估中介机构和林权流转双方参考, 以促进林权流转公平、公正。

4.4.4 建立林权流转合同备案制度。

利用开放式林权信息交流平台, 引导使用统一的林权流转示范合同, 建立林权流转合同备案制度, 指导林权流转适当的流转年限、付款方式和附着物处置等。

4.4.5 强化林权流转规范监管。

应出台《森林资源资产流转管理办法》等制度, 对林权流转原则、范围、管理、登记等进行规范。强化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监督职能, 依法规范集体林权的流转行为。严格执行集体林权必须在依法设立的交易机构公开交易制度, 禁止场外交易, 规范林地林木流转行为, 促进公平、公正交易。

5 保障措施

5.1 加强组织领导

由县政府组织实施, 主管副县长负总责, 相关单位具体指导实施, 做好改革试点全过程的组织协调并处理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县林业局具体负责全市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的指导实施, 按照工作部署制定改革工作方案, 安排经费, 配备专门工作人员, 认真组织开展改革试点的各项工作。

5.2 积极筹措经费

以争取上级对口项目资金为重点, 各项目以自筹为基础, 以县财政投入为保障, 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 多渠道筹措工作经费, 确保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正常进行。对项目经费进行精细化管理, 按照每个项目的实际需要, 进行足额预算, 分年度保障项目正常开展。

5.3 落实工作人员

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工作政策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 需要一支懂政策、业务精、作风实的骨干队伍。县政府要从相关单位抽调政治思想过硬、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作风扎实的同志组成工作班子, 专职从事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的各项工作。同时, 要落实工作人员责任制, 建立责任跟踪和过错追究制度。

5.4 突出工作重点

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重点在建立“三权分置”体制、创新公益林管理制度、规范林业要素市场服务、建立统一的林权流转平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等方面进行, 力求尽快取得突破。

5.5 保证质量效益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 正确处理好质量与进度的关系, 严禁违规操作。要加强信息沟通, 出现重大问题及时报告。同时, 在不违背中央大政方针的前提下, 只要能造福全县人民, 有益于改革发展, 鼓励大胆实践、大胆探索。

6 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 (2015年2—6月) 。成立组织, 制定和细化项目方案, 理顺项目建设环节, 组织好项目建设培训。第二阶段:宣传培训阶段 (2015年6—8月) 。广泛宣传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的重大意义、有关政策、预期目的, 做到组织者有的放矢, 操作者有规可循, 受益者积极响应。第三阶段:组织实施阶段 (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 。对确权发证进行一次回头看, 查漏补缺, 巩固和提高确权发证成果。加大矛盾调解仲裁力度, 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和条件成熟、群众期盼、市场需求的原则统筹推进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项目。第四阶段:检查验收阶段 (2017年) 。对试验示范项目进行材料收集、查检汇总, 写出专题报告, 提交工作总结, 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参考文献

[1]王东.2015年度以泌阳县省级森林抚育实施方案[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2) :185-186.

[2]谢方福.林权制度改革下长白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3) :204.

[3]赵珊, 文冰, 肖辉.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进展[J].中国林业经济, 2012 (2) :34-37.

篇3: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总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 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二部分是主要任务和进度安排, 包括5 个方面共15 条具体政策措施;第三部分是加强组织领导。

一、坚定方向, 深刻领会《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 是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 关系到国家发展大计, 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 关系每个青少年学生前途命运。2014 年1 月, 我省启动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研制工作, 我们突出问题导向, 把握改革重点, 深入总结实践经验,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 充分论证, 历时一年多, 前后十六次易其稿, 先后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 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可以说, 《实施方案》的出台, 凝聚了各方智慧。

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定位是促进公平, 科学选才。在坚持统一高考制度的前提下, 着力解决社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更好地科学选拔各类人才, 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基本原则是“四个坚持”:一是坚持育人为本, 遵循教育规律,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正确育人导向,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二是坚持公平第一, 确保公平公正, 着力完善规则, 切实保障考试招生机会公平、程序公开、结果公正;三是坚持科学高效, 提高选拔水平, 增加高校和学生选择权, 促进科学选才, 确保考试招生工作有序实施;四是坚持统筹谋划, 积极稳妥推进。

这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是:2017 年起实施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到2020 年基本建立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 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二、深刻理解, 准确把握《实施方案》主要任务和措施

这次改革的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 都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1.关于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主要是针对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偏少问题以及中小学招生择校过热等问题, 通过宏观调控和专项计划, 进一步促进机会公平。

第一, 改进和完善高校招生计划编制。2015 年4 月出台《海南省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计划编制实施办法》。

第二, 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这次改革主要采取两项倾斜政策:一是落实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专项计划, 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和面向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二是深入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力争到2017 年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 并形成长效机制, 让更多农家子弟有实现梦想和人生出彩的机会。

第三, 完善中小学招生办法破解择校难题。这次改革的重点:一是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具体办法, 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二是继续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依据、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招生录取的方式。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三是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2.关于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主要目的是发挥考试招生在引导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使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更加科学、更加符合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

第一, 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这次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考试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公信力。一是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 避免严重偏科。二是学业水平考试由省教育厅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管理, 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三是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不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合格性考试 (14 个学科) 和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的等级性考试 (6 个学科, 力争从2020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增加为7 个学科, 即增加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科目合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高校招生的要求, 自主选择3 个科目参加等级性考试, 科目一经选定, 不可更改。积极创造条件, 待条件成熟后, 为学生提供同一考试科目参加2 次等级性考试和变更等级性考试选择科目的机会。

第二, 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次改革的重点, 一是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 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是严格程序, 强化监督, 确保公开透明, 保证内容真实准确。三是省教育厅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基本要求, 学校组织实施。

第三, 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一是高等职业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实行“文化素质+ 职业技能测试”评价方式, 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可根据自身办学特色, 自主确定录取标准和方式。参加高等职业分类招考并被确认录取的考生可不再参加高考。二是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院校, 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职业院校, 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 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三是保留学生通过统一高考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通道, 但要逐步减少此类招生比例。

3.关于改革招生录取机制。主要是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 紧紧围绕招生公平和科学选才, 进一步完善招生录取的规则。

第一, 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一是2015 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 (我省取消国家制定的5 项鼓励性加分, 保留6 项扶持性加分) , 逐步将高考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学生特长可客观记入综合素质档案, 供高校录取时参考。二是重点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 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原则上只适用于本地所属高校在当地招生 (取消我省制定的1 项鼓励性加分, 保留3 项扶持性加分) 。三是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 应合理设置加分分值, 降低过高的分值。四是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 严格认定程序, 做好公开公示, 强化监督管理。

第二, 改进录取方式。一是继续实行高考成绩发布后填报志愿的方式。二是创造条件逐步取消学校招生录取批次。2017 年起将本科第一批和本科第二批合并录取;从2020 年起, 录取批次仅设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取消录取批次后, 学生填报志愿时, 本科不再分批次填报;学校录取时, 在考生志愿填报范围内择优录取, 解决社会和考生简单用录取批次划分和评价不同类型高校的问题。三是继续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和录取, 增加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机会。

第三, 完善高校招生选拔机制。一是高校要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 包括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 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二是加强学校招生委员会建设, 在制定学校招生计划、确定招生政策和规则、决定招生重大事项等方面充分发挥招生委员会作用。三是高校可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巡视学校测试、录取现场等方式, 对招生工作实施第三方监督。四是建立考试录取申诉机制, 及时回应处理各种问题。五是建立招生问责制, 2015 年起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 对录取结果负责。

第四, 拓宽社会成员终身学习通道。进一步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扩大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教育机会, 中等职业学校可实行注册入学,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实行弹性学制、宽进严出。二是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考试提供服务。三是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 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 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4.关于改革监督管理机制。多年来, 高校招生工作总体上得到考生、家长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但也仍然存在违规招生等问题。这次改革主要是通过完善制度、信息公开、加强监管等一系列措施, 堵塞漏洞, 保障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第一, 加强招生信息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信息公开是治理违规招生的强有力手段。一是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二是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 及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事件违规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三是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 畅通信息公开渠道, 接受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第二, 加强制度保障。一是健全政府部门协作机制, 强化教育考试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构建科学、规范的考试安全体系。二是健全诚信制度, 加强考生诚信教育和诚信档案管理。

第三, 加大违规查处力度。重点强调两项措施:一是加强考试招生全程监督。二是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对考试招生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一起, 严格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

5.关于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考虑到高考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 按照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 2014 年秋季学期起教育部在上海市、浙江省开展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2016 年2 月教育部又将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 个省市作为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第一, 改革考试科目设置。一是从2017 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 本省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 个科目, 不分文理, 每科原始分满分150 分, 以转换后的标准分呈现考生成绩。外语科目提供2 次考试机会, 普通高中学生在修业期间可参加两次外语考试, 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校录取总成绩。二是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 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 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 个科目成绩组成。三是计入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科目, 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 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第二, 改革招生录取机制。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 (“两依据、一参考”) 。高校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 研究提出对考生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 并提前2 年向社会公布。按照“三年早知道”的要求, 2017 年6 月底前, 我省将《海南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报教育部核准备案并适时向社会公布。

三、积极稳妥, 认真抓好《实施方案》的组织实施

篇4: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在实践中,教师对STEM教育常常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开展STEM教育?STEM教育与以往的理科教学的差别在哪里?这些问题关注的虽然是STEM教育开展的形式,但要回答这些问题,一定要回到STEM的理念和它的育人价值发挥上来。

一、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STEM教育的育人价值

关于STEM教育的价值已有很多探讨,例如,认为STEM教育能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所谓的STEM素养是指个体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以及相关交叉领域中运用个人关于现实世界运行方式的知识的能力。结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下面具体分析在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STEM教育的育人价值。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是当前课程改革中仍需解决的问题。社会责任感涉及学生的品德、义务责任、法治观念、环境资源意识等,它的培养不仅是德育的任务,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应进行渗透;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不断涌现各种新问题,创新精神已经成为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反思、批判、探索、创新的空间。教科书上的探究结论一般是早已确定的,给学生创新的空间有限。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思维受到抑制,体验不到自己创新的价值和成就感,反而感觉接受权威的观点更容易获得赞赏;实践能力一方面包括实验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包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实验能力看,且不说一些基本的学生实验无法得到保障,即使学生走进实验室,他们常常面对的也是教师精心调适甚至摆放好的器材。教师希望减少实验过程中的“意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生则失去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看,学生常常重理论、轻动手,满足于能够解释书本上和练习中提到的生活中的问题,而忽视真正通过动手解决问题。

STEM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方面有特有的优势。首先,STEM的理念强调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涉及多方面的,而分科教学则容易从学科的角度,割裂地从某些方面分析问题,造成课堂学习和实际生活的差异,STEM理念则希望克服这种差异。其次,STEM理念强调进行技术和工程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往往重视数学和科学的教学,轻视技术教育,几乎不涉及工程教育。当前所进行的技术教育,也倾向于从理论的角度谈技术应用,让学生亲自制作、自主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较少。实际上,技术、工程和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区别。科学的目的是探索客观世界并寻求其运行规律,科学研究不追求功利性,虽然很多科学发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也有很多科学研究产生不了直接的社会价值,但仍值得科学家去探索;技术是改造自然的方法和手段,其目的是创造新事物,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人们从事技术活动的根本动机是谋取利益。科学对技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但不能将技术仅仅视为科学的应用。因为在技术发明过程中,有一部分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但更多情况下是没有理论凭借实际摸索取得实际的技术成果,技术开发的基本方法是实践。另一方面,由于实际事物都很复杂,进行技术开发时,不可能像科学研究那样通过控制变量等方法开展研究,而必须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技术活动需要有综合的方法和能力;工程是“有目的、有组织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工程活动中,不仅需要技术,还要处理涉及管理、经济、制度、社会、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只了解科学和技术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关爱人类、承担社会责任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道德和智慧。在社会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只有一小部分,大量的人需要从事工程和技术相关的工作。当前中小学教育轻视技术教育、忽视工程教育的现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而STEM教育有助于缩小这种差距。

二、教师实施STEM教育的形式

实施STEM教育,首先要了解STEM的理念,认识到它的育人价值。在STEM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STEM教育。下面从日常教学和开发校本课程列举教师实施STEM教育的两种常见形式。

1. 结合日常教学

开展STEM教育并非一定要开发一些全新的活动内容。基于STEM的理念,对日常教学中的一些活动进行新的教学设计和改进,即可渗透STEM教育。例如,在初中物理课上学习完液体温度计后,布置活动作业,让学生分组合作“自制温度计”。学生在具体制作的实践中,会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实际困难,例如“如何让玻璃泡和细管的连接处不漏气”“如何避免温度计中液体逐渐蒸发”“怎样给温度计标刻度”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提出“怎样又能保证自制温度计的基本功能同时降低它的取材制作成本”“怎样将温度计制作得更美观”等问题,并通过实践改进原有的制作。在提交作业时,教师和同学们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从材料易得、成本较低、测量较准确、外形美观等方面比较不同的自制温度计。经历这样的教学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又让学生初步体验了工程制作和技术开发的过程,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温度计的原理等物理知识的理解。

2. 开发体现STEM理念的校本课程

基于STEM的理念开发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STEM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实施STEM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例如,北京农业大学附属中学左晓彤老师开发的“海洋化学”校本课程,在课程设计时有意渗透工程学教育。海洋化学课程中的一个研究课题是海水淡化,通过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海水淡化工程并交流、分组自制海水淡化装置、到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参观考察等方式,了解在工程活动中,不仅要运用科学知识,还要考虑降低成本、根据实际情况的限制选择不同的方案、保护环境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学生在自制简易海水淡化装置的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工程活动的理解,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5(4).

[2]范佳午,樊方园.中学物理教育中如何体现STEM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3]朱高峰.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

篇5:涅阳第三小学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在水源保护和生态恢复方面, 多方面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范围, 在此基础上, 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山西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

二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山西省社会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方面, 逐步加大对山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

三是积极争取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相关的财税优惠政策在山西省先行先试。特别是在节能减排综合示范、重点河流湖泊环境治理等方面, 争取中央财政在山西省开展试点。

四是积极建立“部省合作机制”。重点围绕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需中央财政支持的重大改革事项, 做好与国家财政部的沟通衔接工作, 积极构建国家财政部和山西省之间的部省合作机制。

二、开展综改试验区税收政策试点, 建立促进综改试验区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加快推进煤炭等资源税改革, 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定额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 实行预算单列, 专项用于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型城市转型、接替产业发展等。

二是争取环境保护税开征试点。理顺环境保护税费关系, 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分类开征环境保护税方案, 力争国家在山西先行试点开征环境保护税。

上一篇:梅花教学设计下一篇:学习十九大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