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命题趋势

2022-07-28

第一篇:中考数学命题趋势

新课程理念下中考数学命题趋势及教学理念

江西省安福县城关中学 曹经富

从近几年中考数学试卷上看,试题内容更侧重于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强调“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与问题方法的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为此,数学教学和复习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一、立足于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核心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中考命题将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据,兼顾教学大纲的要求,因此教学要立足于课本,从教科书中寻找中考题的“影子”。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取材于教科书,试题的构成是在教科书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

的。

例1:有一道题“先化简再求值:错抄成“

,其中的值。”小玲做题时把“””,但她的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请你解释这是怎么回事?

评析:代数中的化简求值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一个基本内容,它涉及对运算的理解以及运算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以往我们大多以直接考查运算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命题思路,但本题却以考查对运算原理的理解作为命题的重心,一改“化简求值”类型的命题方式,以学生日常学习中抄错数而计算结果正确的现象为背景来引出问题,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没有削弱对运算技能的考查,还隐藏了问题的解决思路,较好地考查了学生对运算原理的理解和运用。答案:经过化简后可得:原式

二、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考查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背景的现实性和“数学化”。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问题的背景,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归纳出变化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表示,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又要靠近课本,使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尝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从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这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和亲近感,它有利于扭转“背定义、套公式、记题型、对模式”的死板僵化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例2.某学校举行演讲比赛,选出了10名同学担任评委,并事先拟定从如下4个方案中选择合理的方案来确定每个演讲者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分):

方案1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平均数.

,∵

,∴错抄后结果不变。

方案2 在所有评委所给分中,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其余给分的平均数.

方案3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中位数.

方案4 所有评委所给分的众数.

为了探究上述方案的合理性,先对某个同学的演讲成绩进行了统计实验.下面是这个同学的得分统计图:

(1)分别按上述4个方案计算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2)根据(1)中的结果,请用统计的知识说明哪些方案不适合作为这个同学演讲的最后得分.

评析:本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感亲切而熟悉,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运用代数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隐含着丰富多彩的数学知识,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从而要求学生时刻关注生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论联系实际,多收集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例3:一张矩形纸片沿对角线剪开,得到两张三角形纸片,再将这两张三角形纸片摆成如下右图形式,使点B、

F、C、D在同一条直线上。

(1)求证AB⊥ED;

(2)若PB=BC,请找出图中与此条件有关的一对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

评析:本题将几何证明融入到剪纸活动中,从学生熟悉的矩形、三角形引入,由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在剪、拼等操作中去发现几何结论,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2)题结论开放,而且结论丰富,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探索,得到不同的结果。全等的三角形有:Rt△ABC≌Rt△DBP;Rt△APN≌Rt△DCN;Rt△DEF≌Rt△DBP;Rt△EPM≌Rt△BFM等。

三、注重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考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双基”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角度要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

例4:下面是数学课堂的一个学习片段, 阅读后,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学习等腰三角形有关内容后, 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ABC的角A等于30°, 请你求出其余两角。”同学们经片刻的思考

与交流后, 李明同学举手说::“其余两角是30°和120°”; 王华同学说::“其余两角是75°和75°。” 还有

一些同学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 假如你也在课堂中, 你的意见如何? 为什么?

(2) 通过上面数学问题的讨论, 你有什么感受? (用一句话表示)

评析:本题模拟了一个初二数学课堂教学的情境,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分类思想以及严密的数学思维能力。此题应该是每位数学老师都讲过的一类题型,也是每位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个数学学习过程,李明和王华的解法也是大多数学生刚刚接触此类问题常常出现的问题, 再把此题作为考题出现,就是为了考查学生经历了这一学习过程后所发生的变化。(1)、他们的解法都不全面,应分两种情况来解答:当角A是顶角时,可得其余两角是75°和75°;当角A是底角时,可得其余两角是30°和120°。(2)、感受是:分类讨论;考虑问题要全面。

四、关注数学知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习过程和动手操作,数学教学决不能只是学习数学的结论,而应强调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学生决不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其目的是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结论的来历,在操作过程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6:已知:如图,现有、

的正方形纸片和

的矩形纸片各若干块,试选用这些纸片(每种纸片至少用一次)在下面的虚线方框内拼成一个矩形(每个纸片之间既重叠,也无空隙,拼出的图中必须保留拼图的痕迹),使拼出的矩形面积为

,标出此矩形的长和宽。

评析:本题学生直接去拼图可能有一定困难,需要多次尝试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将多项式式分解为,认识到拼接后的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

,矩形的长需要一条线段和两条线段组成,矩形的宽需要两条线段和一条线段组成,则问题较易解决。下图的两种拼接方法供参考。

五、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这就意味着探究性学习已列入考试评价的内容,其实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已在往年的中考中得到充分体现。探究性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它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发现能力、以及合情推理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开放性考题一直是各地试卷的“压轴戏”,究其原因是开放性试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避免思维僵化和单一,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开放性试题的训练,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展开研究,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层次不

同的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7.:实验与探究(07年江西中考题)

(1)在图1,2,3中,给出平行四边形

的顶点

的坐标(如图所示),写出图1,2,3中的顶

点的坐标,它们分别是

;

(2)在图4中,给出平行四边形用含

的顶点

的坐标(如图所示),求出顶点的代数式表示);

的坐标(

点坐标

归纳与发现

(3)通过对图1,2,3,4的观察和顶点中哪个位置,当其顶点坐标为之间的等量关系为

;纵坐标为

(不必证明);

运用与推广

的坐标的探究,你会发现:无论平行四边形

处于直角坐标系

(如图4)时,则四个顶点的横坐标

之间的等量关系(4)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有抛物线中).问当为何值时,该抛物线上存在点

,使得以

和三个点,(其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并求出

点坐标.

所有符合条件的

评析:此题实是取材于初二课本122页的”观察与猜想”,高度融会了数与形的知识,但起点低,引导学生自觉运用

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在教学中要求我们对有关例题,阅读材料要进行拓展,延伸和变式训练.加强学生的开放能力和学习,探究推理能力的训练.

作为参加中考的学生、家长及教师,密切关注中考趋势与理念,认真研究中考试卷,明确把握命题导向,对当前的数学学习和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上一篇】炫目的情景应用中考题

2008-01-23 人教网

【下一篇】透视数学中考中应用题

第二篇:中考命题趋势展望

2013年中考语文命题趋势与展望

任振艳

综观2012年中考试题,我觉得初中语文教学重点及中考的命题趋势如下:

1、试卷结构更趋合理

11年的中考试题为三大板块,这一结构形式经历了一个不断精简优化的过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应水乳交融,密不可分。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的学科特点突出,彰显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各地中考强调积累,夯实双基。

从题量看,2010年中考试卷的题量为19小题,与2009年相同,而2008年以前的中考题量相对较多,如2002年25小题,2003年22小题,2004年23小题,2005年22小题,2006年23小题,2008年至今是19小题。

从分值看,200

9、2010年中考试题各大板块的分值相同,但与往年相比,也有变化:一是语文积累和综合运用分值有所增加,如2007年以前基本是20多分,2008年至今均为35分;二是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分值有所回落,如2002年至2006年均为60分;2008年至今均为55分。写作板块的分值保持稳定,近几年均为55分。概而言之,以2008年中考为标志,在题型、题量及赋分方面,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改革,2011年中考继承和巩固了这几年在试题结构改革方面的成果,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结构形式仍将继续保持一段时间。

2、以稳为主

与2010年中考语文试题相比,2011年的考题保持了一种平稳过渡的态势,19道题没有一道偏题、怪题和“超纲题”。今年试卷的长度、考点、结构和主要题型等,与去年相当。例如:试卷的题型、题量都与去年一致,仍然是三大板块,三大板块的分值仍然是35分、55分、55分,卷面书写也是单独赋分(分值5分),仍然是19小题。题型符合《考纲》与历史规律,中规中矩,所以都非常典型,也皆在语文教师的意料之中。这样保证了中考试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初中学语文教学和广大考生学习、应考。

语文试卷考查方式和考查类型的相对稳定,也在提示着教师和考生,在语文教与学中,应回归基础,扎扎实实的积累,这是完成这份试卷的必然选择。

3、注重了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中的字音、字形、词义、句式变换重在基础,考生可运用好所带的《新华字典》。沿袭以往考试形式,以填空为主,包括古诗文的积累,常用字词的音、形、义,句式的变换,名言警句的积累与运用,病句的修改和课文名著基础知识。知识积累是基础教育阶段考试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起根基

性作用。此试题对学生基础考核的形式多样,内容全面,强调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这和考纲的要求是一致的。默写的古诗文也是名篇名句,而且像去年一样采用“8选6”的形式,给考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名著阅读题稍有文学常识即能作答。综合运用部分仍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设置语境,考查点为材料分析、语言表达、修改语病等,如果平时基础知识训练到位,失分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多年未考的应用文(请假条),值得注意。由此可见,今年中考试题的“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部分主要考核基础落实。

4、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我省的中考语文试题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体验,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第4题的“书信沟通你我他”就是最为鲜明的体现。这样的主观题虽难度不大,但考查的价值比较大,注重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于考查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今年中考试卷的建构更趋全面。在语言的正确规范方面,采用修改语病的形式考查;对语言的简洁明确,采用填写句子的形式考查。

阅读题目的问题设置也侧重考核学生的应用能力,从内容概括到写作方法的分析,从字词、句子的赏析到学生的认识感悟等都体现了命题重应用的基本特点。

5、努力体现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

今年的中考试卷努力体现新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理念,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完成“思想感悟”的表达。在综合性学习中设置了“写作对读书的影响”题,在说明文《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中设置了“微藻能源是„可循环‟的、„绿色‟的题,在散文阅读部分设置了“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题,在文言文部分要求学生分析“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些题都着眼于阅读“感悟”,但出题角度不同。当然,“感悟”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最终都要回归到学生与文本的内在沟通,都会带有学生自身的内心体验。由于文章都有较强的人文思想内涵,这对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会起一定的导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题目看似开放,其实答题需要紧扣文章内容、深度理解文意。

6、注重理解与概括

阅读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这方面的考查题有第

5、

7、

8、

9、

10、13题,共25分,占现代文阅读题总分值的60%以上。在回答这类题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概括得不够全面和准确,容易丢掉得分点,尤其是散文的阅读题。文言文阅读仍是考课内的重点篇目,而且词语解释首次达到5分,也可看出命题者对基础知识的重视。

7、写作题目依然没有审题障碍

作文问题表意确定,有引导语,考察角度贴近学生生活,叙述的主体“我们”的思考和感悟必须在作文中表现出来,这就引导考生从真实的生活经历入手,说真话抒真情。考生应该

不会离题,而且有话可说。这正是安徽省提倡“不设审题障碍,让所有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保证让考生正常发挥作文水平”的具体体现。但要防止写得空泛,缺少真情实感的作文难以打动阅卷者。

总体来说,语文试卷将继续贯彻新课改精神,试题平和,结构简约,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三篇:2013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2013年陕西中考作文的命题趋势是什么?

作文命题形式主要有四种:命题、半命题、材料、话题。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早已经淡出人们视野,这几年中考命题主要是半命题形式,直接给出作文题目。

2009年陕西中考作文《在我的世界里,一切很美好》,2010年《在这里》,2011年《想看见你的笑》,2012年《逗号》,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趋势: 作文命题考试转向注重学生个体的学习生活、主观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命题的目的是: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观察身边的人、事、 物、景,体味并发掘其中的善良和美好,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主观化、自我化的色彩更加浓厚,让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表、有感可发。

第四篇:中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分析

认识中考作文的重要性: 写作能力是语文试卷中重点考查的部分,既是考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检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试卷中作文分值的比重越来越大,几乎占据了语文试题的“半壁江山”。一般来说,中考作文的分值主要是40分、50分、60分,例如,2016南京卷作文占50分,超过阅读(38分),2016重庆卷作文占55分,和阅读(55分)齐平。由此可见,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进行,写作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

虽然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多样,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但都是有规律的,总结起来是四大主题:(1)人与自己,(2)人与人,(3)人与自然,(4)人与社会。这四大主题包含了所有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明确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律,搞清楚命题者注重的是什么,中考作文都考些什么,有哪些要求,便可有针对性地复习。

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律: (1)一般不设置审题障碍。

(2)内容上侧重关注考生成长,助力考生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 (3)中考作文题目很多体现热点人物、热点事件元素。 (4)难题类,即独字独词类的

(5)话题作文正在淡出中考平台,命题作文回归传统,选题作文异军突起。

(6)文体不限,鼓励创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7)紧扣时代脉搏和考生的交际,不出偏题、晦塞题。 中考作文的命题形式: (1)全命题作文:“风雨不动安如山”。全命题作文占50%。 (2)半命题作文:“犹抱琵琶半遮面”。半命题作文也占20%。

(3)话题与材料:“不温不火如往年”。话题也占20%,材料作文题旨相对单明确。

(4)微(小)写作:“横空出世掀波浪”。字数为150字以内,侧重表达方式(描写、叙事、抒情、说明、议论)的训练。

(5)二选一:“我的地盘我做主”。更钟情于“全命题+半命题”的组合。 (6)提示语(导语):无论哪种形式,大部分作文题目前有“导语材料”。中考作文的内容特点

(1)感悟成长体验。写作成长感悟类作文,意在引导考生关注自身的成长经历,总结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反思中辨别真伪、明晰是非、甄别善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为考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2016河南省中考作文题一:我的青春里有

(2)抒发真实情感,即叙事抒情类。中考作文把“感情真挚”作为一项重要的评分标准,列在“符合题意”之后,位居第二。初中生笔下的真情,一

般包括亲情(父爱、母爱、手足情)、友情、师生情、思乡情、爱国情等,以及感动、感恩、快乐、幸福、温暖等。如2016贵州六盘水:那件事激励着我

(3)侧重人际交往。侧重写人。如2016江西卷:那个影响了我的人。 (4)引导关注生活。引导考生积极地感知生活冷暖,体悟人间真情,这种导向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之一。如2016湖南长沙:凡人小事的背后。

(5)加强道德修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历年来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作文题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主题,其中包括“正直”“善良”“诚信”“忍让”“尊严”“俭朴”“气质”“谦虚”“自省”“修养”“关爱”等诸多方面。如2016山东莱芜:坚持下去的力量。

(6)响应全民阅读。如2016北京:读书·实践·收获 快速提高中考作文成绩的法宝: 作文要想取得高分,除了做到满足一般的行文要求外,需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在见解、见识方面必须技高一筹,努力追求文章的新颖、独特,以别具一格的创意吸引人,这靠的是平时的训练和长期的积累。大致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文章取个亮眼的题目。作文内容写的是什么,有的题目直接告诉你了有的题目只能从文章中去找,有的单从题目看不出内容,但开头结尾有暗示,可以说,“题好文一半”。

(2)开头结尾有招式。“排座座、分果果”如果用到作文上,即是文章的结构材料的安排。开头、结尾虽说所占的篇幅不大,却起着吸引读者、给人回味的作用。一般来说,写作要尽快入题,在读者初读文章时,得让他知道你在写什么。

(3)选材鲜活。当今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纷繁多变,选材时选择个恰当的切入点,将具有时代感的材料引入文章,文章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4)融入真情。一篇优秀的文章,要有足够的说服力打动读者,引发读者的万千思绪。

(5)构思独特。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精巧的构思。构思犹如盖房子的蓝图,是作文的关键,构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成败。曹植七步成诗令世人叹为奇才;左思十年写成《三都赋》以至洛阳纸贵,其功夫全在构思上。

第五篇:2011中考作文命题趋势.docx-2

小心命题作文的回归

命题作文是各类作文的根。随着07年部分高考语文命题作文的出现,命题作文再度受到世人的关注。中考作文命题的航向,或许也会按照高考的指挥棒,由热极一时的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过渡、回归,所以命题作文的训练不能放松。且看2007年部分地市的中考命题作文:

1、广东《最好的奖赏》

2、广州《心中有盏红绿灯》

3、江苏省南通市:《带着微笑出发》

4、泰州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5、苏州:《晨》

6、衢州《我拥有,我快乐》7.山东莱芜《其实并不是这样》8.上海《记住这一天》”

9、南京《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

10、四川内江《路上》

写作点拔

1.命题作文的题目万不可改动

在考试中,有的考生将命题作文按话题作文来写,有的直接改了题目,都是万不可取的。改动命题作文题目的文章在评卷时直接进人三类或三类以下作文进行评分。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形式上大体分为两种。一是直陈式,一是材料引述式,第二种形式考生在考试中出错的最多.把“为题”理解成了“为话题”。“为题”、“为话题”,一字之差,要求相去甚远:前者为题目固定。不可更改:后者是一个范围,题目需要另拟。命题作文的题目从立意的角度也分两种形式:一是立意型命题。如“一个平凡的人”、“我为此而自豪”、“母亲的爱”、“榜样”等,此类题目一般范围清楚、立意明确:一是非立意型命题,如“雨中”、“老师,我想对你说”、“校园的早晨”等,这一类题目需作者根据题目的含义和暗示等信息认真分析,发挥想象,自己立意。虽可自己立意,但仍不可改题目,如真有需要,可在命题题目下起个副标题,这在考试中是允许的。

2.掌握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1)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题目“校园新风”.写记叙文,可写人也可写事,地点要在校园内,内容为好的现象,宜与过去对比。

(2)抓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①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生日”等。②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眼”是“难

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3)添枝加叶法与逆向选材法

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作目标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目标,如“选择”,可在其前添加“爸爸的”、“痛苦的”、“明智的”等,或在其后添加“了坚强”、“了诚实”、“的快乐”、“的艰难”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换题目哟!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选材平庸的作文难成好文章。那么在选材中我们可以采用逆向选材法使所选材料新颖.如“感谢”.学生感谢老师为常见,老师感谢学生就为奇、为新。

(4)尽量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有些命题作文规定文体,按文体写即可:有些命题作文让自选文体,每当此时有些同学就无所适从。多是成段的感慨.而没有实际的内容。此时应依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选择擅长的文体。选择了记叙文,就要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若从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说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若选择议论文.自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5)笔下夺分——虎头豹尾

练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好的开头和结尾会让你从评卷老师那里笔下夺分。

真题回放

按照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题目:笔

要求:自选文体,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请不要在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姓名,否则扣分。

(广东省(非改区)中考语文试题)

文题诠释

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只有一个字:“笔”,报载“许多考生大呼没想到,教师也颇感意外”,说明命题确实匠心独运,有效地避免了宿构和套作;不过本题审题、立意难度都不大,考生也反映比较容易上手,其原因在于独字式题目,和双音节题目、短语式题目相比,字单意丰,自由度很大。事实上除了题目不能自拟之外,这无异于是一则话题作文,文体可以自选,立意也可以自定。

当然,要写好这个题目,也不简单,关键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细分题目。

我们知道,词语的字数越少,其意义的外延就越大。独字式题目,其宽阔的外延虽然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但其中也埋伏着写空写虚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学会对题目进行有效的分割、限制,宽题窄做,文章内容才会具体而充实。这个题目,既可以进行分割话题,如笔的形态、笔的历史、笔的功能等;也可以在其前后添加修饰语加以限制,如文人的笔、外交家的笔、笔的烦恼、笔的喜悦等,这样,题目的范围小了,思路反而容易打开,写出具体而丰富的作文来。

二、深入构思

考场作文要力求避开第一构思,向纵深掘进,“笔”是同学们生活里常用常见的物件,写作时也容易陷入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写“我的一支钢笔”、“笔的家族”“笔——学习的好帮手”,不是说这些不能写,如果情感真挚,材料丰富,视角独特(就有考生把笔拟人化,写出了“笔”的功用、作用以及对人类的贡献,获得高分)也未尝不是一篇好作文,但一般

而言,这样拘泥于实物的写法,立意容易肤浅,题材容易撞车。如果我们能够从实物构思跳脱出来,通过创设情境,借助象征、隐喻等手法,由实到虚,以虚写实,则容易打开一片新天地,出新出彩。譬如这里我们把“笔”虚化为书写“人生”、“青春”、“友情”、“自信”的笔,表达、立意就会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了。

考场佳作

广东省惠州市考生

倘若这个世上还有人在对旧日时光的执著;倘若这个世上还有人在对中华文化的苦苦传承;倘若这个世上还有人在历史跌宕中保持大彻大悟。

他们,便是历代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

而他们的执著、传承、大彻大悟离不开笔的表达。(开篇点题,从作用上统领全篇。)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由强者骑着骠马,别着宝剑或是从草原或是南方攻入,而王朝的灭亡却总是由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在死死捍卫。王国维知道清朝已经灭亡时已经是深夜。第二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单位向同事借了5元钱。然后花了5角钱买了一张颐和园的门票。他径直走到昆明湖前,散开背后的长辫。那天他穿着一件黑色的长袍——

散开辫子的黑衣王老先生,此时此刻面对着湖水,像一支毛笔。身体是笔杆,头发是上好的狼毫。他就这样,纵身一跳,跳进了昆明湖。(巧妙的比喻,将王国维的生命浓缩成一枝笔。)

他在用生命捍卫满清文化,他在向当时的动荡宣战。他真的无能为力了,他笔中的墨水已经干涸了。(此举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紧扣文题,将生命和笔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发人深思。)

同样是宣战,同样是文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鲁迅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他紧握手中的笔,用他锐利的笔触刺破敌人的胸口,用他刚毅的笔尖撕裂敌人的谎言。(字字铿锵,表现了鲁迅手中紧握的是一支战斗的笔。)

他说,笔是他的武器。

他不是在传承文化,他在改变文化,用他手中的笔。(宏大的理想凝聚在笔上,更突出了手中笔的作用。)

海子是我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说:我想要一座大房子/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我无法想象他手中握着笔,口中念叨着梦想的背影。

呵,可是透过他的笔触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天真浪漫和现实。(海子手中的笔记录了现实,更记录了人生。)

他们是不同时代的文人,在古代、近代和现代。

他们用的是不同的笔,毛笔、钢笔或是圆珠笔铅笔。

他们传承的是同样的文化,记载的是同样的历史。用笔,记载历史,记载人生。(从不同的角度将笔的作用浓缩其中,结构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特色简析

读了这篇文章,首先你不得不为该考生阅读视野的宽广而惊叹。鲁迅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课本里经常见到关于他的文章,以他的事作为文章的论据也许不足为奇;也许王国维的名字你也熟悉,但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故事对学生来说也许就鲜为人知了。至于说海子,我们更不知道其人,更不知文中引用人他的诗。作为初中生,有如此文学视野,实在难能可贵。其次,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述令人震撼,令人赞叹,开头就出语不凡,令人刮目。再如写鲁迅用手中笔作为战斗的武器,同敌人战斗时,话虽不多,但寥寥几句无不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荡涤。作为文章论据的事实,善用想像,恰当运用比喻,既丰富了论证的手段,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跟踪训练

命题作文:你准备好了吗

要求:(1)文体不限。(2)不少于550字(如写诗歌不得少于12行)。

【解读】这道作文题采用问句形式旨在引发对人生成长的思考。“你准备好了吗”既是善意的提醒,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之路曲折坎坷的预见。人生的道路犹如一段艰苦的马拉松赛程,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坚强的毅力是很难跑完全程的。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往往都充满

着变数。上帝往往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在前行的路上才不至于被凄风冷雨所吓倒,你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你可以写成记叙文,既可以写自己缺乏准备而遭受挫折的经历,也可写自己“准备充分”而品尝到的成功喜悦。总之,要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当然,你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论你对人生的精辟见解。

上一篇:中考满分作文汇集下一篇:造就最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