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题趋势管理论文

2022-04-19

为寻找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感性与理性的最佳契合点,多年来命题专家可谓煞费苦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作文命题趋势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作文命题趋势管理论文 篇1:

百般红紫斗芳菲

2015年中考降下帷幕,各地作文题纷纷出炉,这些凝聚着命题者心血的作文题目,面向生活,面向自我,各具特色,各有风采,犹如百般红紫斗芳菲,令人为之赞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作文题目,走进五彩斑斓的“文题大花园”,去欣赏,去品析,去从中总结规律,去分析今后的命题走向,备战2016年中考。

一、题型:争奇斗艳

2015年各地中考作文题目,在命题形式上,继续保持百花齐放的局面,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漫画作文、情境作文等均有出现,相互争奇斗艳,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格外惹人注目。在对90份中考试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从题型看,今年的中考作文呈现出以下几大明显特征:

(一)命题作文一枝独秀。在90套试卷中,有45套设计了全命题作文题目,占比50%;有37套设计了半命题作文,占比41%;去除掉“二选一”试卷设计一道命题作文和一道半命题作文这一因素外,命题作文在各地试卷中的“出镜率”占比达65%之多,呈现出压倒性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命题作文题面简洁明了,灵活多变,便于考生审题,又能有效防范仿作、套作有关。

(二)材料作文异军突起。在90套试卷中,有21套试题命制了新材料作文,与往年相比,占比明显提高。

(三)话题作文逐渐减少。在今年各地作文题中,出现话题作文的只有8家,而且是以“二选一”形式出现,话题作文这一曾经的“宠儿”,已逐渐被命题者所冷落。究其原因,与话题作文指向性过于宽泛,容易被套作、仿作有关。

(四)特殊文题别有味道。与往年一样,总有一些地方的作文题目形式特别,令人耳目一新。比如湖北恩施卷的情境作文:“围绕下列三个情境要素,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节日  我  掌声。”这样的题目,给了学生巨大的想象和表达空间。

再如福建漳州卷的漫画作文,要求考生仔细观察下边漫画,根据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而海南省今年的中考作文更是与众不同:

阅读下面材料,发挥想象,按要求将语段扩写成一篇文章。

新一代科技产品“智慧”手环即将进入市场。

手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智慧”。为检验产品的性能,感受其“智慧”,产品研制中心特向社会征集了十名体验者,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

十天的产品试用、体验,真让我大开眼界,不愧为“智慧”手环,简直太神奇了!

于是,“智慧”手环隆重推向市场。

这样的文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生活积累,检验学生的思考、想象、表达等综合能力,让热衷于套作、仿作的人根本无从下手。

达州卷更是别具一格,先给出作文结尾:“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 情是多么值得珍惜啊!”然后要求考生先补全结尾,再自拟文题写作。

(五)“二选一”已成趋势。以往,中考语文试题习惯性设计一道作文题目,一旦考生出现审题障碍,或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往往就会出现“卡壳”,影响正常发挥,甚至难以下笔,最后不得不草草了之。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近年来,“二选一”作文题渐渐成为新的趋势。在本次统计的90套试题中,采用“二选一”形式的达到了26份之多。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三选一”的形式,请看2015年浙江宁波卷作文题:

阅读材料,完成作文:

一个小男孩种下一颗胡萝卜种子。他的妈妈说:“这颗种子恐怕不会发芽。”他的爸爸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他的哥哥也说:“它恐怕不会发芽。”每天,小男孩都把种子周围的杂草拔掉,然后浇上水。可是,什么都没长出来。一天天过去,还是什么都没长出来。大家都不断地说:这颗种子不会发芽的。但是,每天小男孩仍然坚持拔掉种子周围的杂草,然后浇上水。终于,有一天,一棵胡萝卜长出来了,如同小男孩早就知道的那样。

(选自路斯·克劳斯《胡萝卜种子》)

根据上述材料,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我就是一颗会发芽的种子

题目二:种子发芽以后

题目三:由《胡萝卜种子》想到的

要求:(1)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围绕一则材料,给出三道作文题目,无疑增大了考生选择的空间,便于考生发挥出最佳写作水平。

“二选一”作文题除了主题不相雷同外,在形式、写作要求上也注重搭配,一般是命题作文再加上另外一种形式;有的两篇作文在体裁上也有区分,以便于考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比如娄底卷的两道文题:“乐在其中”要求写成记叙文,而“话说诚信”则要求写成议论文。

二、主题:异彩纷呈

一道好的考场作文题,必须与考生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有效激发起考生的写作兴趣,让考生有足够的选材空间,鲜活地再现生活,自然地表达情感。否则,脱离生活实际,让考生抓耳挠腮,无病呻吟,显然是命题的失败。基于这一点,近年来,命题者在设计作文题目时,一般都能站在考生角度,充分考虑考生生活积累,精心选择“关键词”,灵活拟制题目。从2015年各地中考作文题看,主题都能聚焦生活,但又异彩纷呈,各有侧重。主要有以下几大热词:

热词一:我。 即在题面中直接出现“我”,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关注生活,写人记事,抒情议论,呈现鲜活的生活。如上海卷的“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天津卷的“晒出我的        ”,河北卷的“这次,我没有        ”,金华卷的“

有我”,株洲卷的“        让我与以往不一样”,永州卷的“那一刻,我

”,邵阳卷的“          (勇气、自信、坚强……)让我走出困境”,达州卷的“我最得意的一句话”。不难看出,这些题目,以“我”这一关键词作为纽带,指向生活的各个方面,让考生倍感亲切,非常利于考生发挥。

热词二:读书。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陶冶身心,还能增加文化积淀,切实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许多同学从小就养成了读书习惯,有着深厚的阅读体验。自然而然,围绕“读书”这一关键词设计中考作文题目,让考生讲述读书故事,交流阅读心得,引导考生树立终身阅读的理念,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今年,继续有多地作文试题与“读书”有关,比如无锡卷的“读书滋味长”,长沙卷的“书,我的良师益友”等。而杭州卷的题目则出得与众不同,先给一个材料:“著名学者金克木年轻时当大学图书馆管理员,一次偶然看到某学者的一份借书单,于是找来书单上的书阅读,最终学问越来越深厚,成为卓有成就的学者。”然后给出三个核心词:潜能、读书的价值、书香,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材料自拟题目进行写作。这样的题目,会给考生一种心理暗示:只要好读书,读好书,那就能“读书好”,有益于自己的成长,帮助自己获得成功。真是妙不可言。

热词三:成长。即围绕中学生的成长经历设计题目,让考生讲述成长故事,抒发真情实感。既有直接在题目中点出“成长”字眼的,比如郴州卷的全命题作文“一同成长”,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阅读,让我长大”;也有主题指向成长的,如湖州卷的 “挥挥手,出发”,苏州卷的“记得那一次出发”, 哈尔滨卷的“不成曲调也是歌”,乐山卷的“          也是一种养料”。还有所给材料与成长相关的,如武汉卷,先给一则植物生长的材料,指出“人生成长何尝不是如此”,然后要求考生据此进行自由写作。

热词四:人生态度。这类考题,围绕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进行设计,引导考生反思生活,以积极的心态去对待生活。比如徐州卷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扬州卷的“苦趣”,丽水卷的“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晴朗”,嘉兴卷的“          ,不仅仅是享乐”,上海卷的“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黑龙江卷的“且行且珍惜”等。

热词五:生活。生活是一支歌,是一幅画,更是一首诗;它五味俱全,令人百感交集;它总是满含希望,让人充满信心。近年来,“生活”类作文题一直频繁出现,今年也不例外。比如连云港卷的“凝视生活”,新疆乌鲁木齐卷的从“酸甜苦辣”中任选一味进行写作,南通卷的“一次相逢一份暖”,淮安卷的“回味”等。

热词六:校园。校园生活多姿多彩,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自然也为命题者所青睐。纵观近年来各地的中考作文题,涉及校园生活的并不少见,或写学习,或写老师,或写友谊。比如2015年陕西卷的“我的老师”,云南昆明的“语文课上”,泰州卷的“          让我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等。

热词七:家庭。家庭是最温馨的港湾,涌动着爱的暖流,上演着许许多多真情故事。以往,这一类的中考作文题往往直接要求考生讲述家庭故事,抒发内心情感。今年的两道题目却很特别,一道是湖南邵阳卷的,要求考生以“一封家书”为题进行写作;另一道是深圳卷的,要求考生以“回家”为题进行写作。这两道题目角度独特,颇有新意。

热词八:诗意。和往年一样,今年仍然有不少题目充满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吉林卷的“春嫩不惧寒”,永州卷的“有一种声音牵动我心灵”,眉山卷的“那是一支春天的歌”,黑龙江绥化卷的“感谢生命中的美意”,湖北荆门卷的“那一刻,几分甜蜜在心头”等。

三、亮点:可圈可点

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呈现出不少亮点:

亮点一:“裸题”越来越少。虽然现在全命题、半命题作文已占据了半壁江山,但直接给出题目的“裸题”并不多,一般都设计一定的引导语、材料来营造氛围,帮助考生理解题意,打开思路。请看2015年衡阳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世界充满着爱。澳大利亚一只叫“雷克斯”的狗妈妈收养了一只失去母亲的小袋鼠;台湾作家龙应台为了走进十八岁儿子的心灵世界,与他开启了三年六个月的书信往来;湘西画家黄永玉虽已年过八旬,依然每年要踏上凤凰那熟悉的故土……这大大小小的爱,给人以挑战挫折的勇气、战胜孤独的力量、拥抱成功的信心。

请以“爱的力量”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不少于600字。

这道作文题以一组“爱”的故事作为引导语,既突出了本次作文的主题,更在无形之中引发考生共鸣,激发了考生的写作欲望。

亮点二:材料富于变化。从今年各地的中考作文题目看,无论是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还是命题作文中的引导语,灵活多变,很有特色。既有用诗歌的,如山东临沂的全命题作文“那一支春天的歌”,引导语部分直接引用了汪国真的诗歌《还有一支春天的歌》;也有用哲理故事的,如重庆B卷的材料作文,就引用了一则木匠帮助小怪物,善心换来善报的故事。

除此之外,还有直接引用课文内容作为材料或引导语的,我们来看浙江台州卷的作文题:

我们有时会站在岔路口,面临选择。

《散步》中,“儿子”选择有意思的小路,而“我”为了母亲选择平顺的大路。

《未选择的路》中,“我”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人迹更少的路,虽然一直怀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但绝不回头。

《故乡》中,鲁迅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告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条从未被开辟的道路,自己去创造。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这样的题目,无疑让考生倍感亲切。

而浙江温州卷的全命题作文“月亮离我有多远?”为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竟然附上了下列图片,令人叫绝。

亮点三:题目源于文本。即作文题目是依据试卷上某一阅读短文的主题、内容等进行设计的。比如湖北宜昌卷上有一篇阅读文本的题目为“君子的争与不争”,它的作文题是这样设计的:

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争”与“不争”展现了他们的君子风范,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有过“争”或者“不争”的经历。回想这些经历,“争”,或许是学习上的力争上游、辩论中的据理力争、赛场上的谁与争锋……“不争”,或许是矛盾冲突时的主动示弱、荣誉评比时的随意安然、素淡日子里的快乐满足……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我的‘争’”或“我的‘不争’”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再如北京卷上有一篇阅读文本是《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那么,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要求考生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另外,广州卷更有特色,试卷上有一篇阅读文本题为“地铁客的风格”,题目是这样设计的:

《地铁客的风格》这篇文章,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的性格及其地域文化。同样,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也可以反映出广州这座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精神面貌。请你结合身边的鲜活事例,以“广州风格”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作文题目,要求考生关注本地区城市风格,很难套作、仿作。

亮点四:关注传统节日。春节拜新年,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明月……一个个传统节日,荡漾着五千年不曾间断的精神涟漪,联系着泱泱华夏的繁衍生息,演绎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今年山西卷的作文要求考生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自拟题目,结合生活经历,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中必须包含节日名称,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等。这样的作文题目,能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亮点五:出现单字作文。比如厦门卷要求考生以“品”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江西卷要求考生以“丢”为题写一篇作文;福州卷要求考生以“让”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单字作文题目一目了然,写作的空间更大。

四、备考:厚积薄发

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15年各地中考作文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预计2016年中考作文将会继续以命题作文为主流,以关注自我、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为主向,精心设计题目,触及更多个性化的“热词”。与此同时,“二选一”命题形式继续普及,且两道作文题在命题形式、主题等方面会错开,以增加考生选择的空间,体现考试公平。另外,新材料作文、想象作文、情境作文仍将继续出现。为此,同学们在备战明年中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纵向分析,把握趋势。即对本地近几年的中考作文进行分析,通过纵向比较,从中找出题型、主题等方面的规律,把握命题趋势,然后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从近年来各地的命题情况看,一般都会保持一定的连续性。比如江苏盐城卷,2012年为全命题作文“眉头舒展了”,2013年为全命题作文“放慢脚步”,2014年为半命题作文“我与          再见时”,2015年为全命题作文“从未走远”,题型上基本稳定,主题都贴近自我,贴近生活实际。当然,更多的地方在命题时,会在相对保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创新。比如北京卷,2012年是命题作文“风采”,2013年是命题作文“好奇”,到2014年则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二选一”的形式,题目一为全命题作文“这里有我的世界”,题目二为全命题作文“宜居城市里的故事”,一个聚焦自我,一个指向自己的城市,指向社会生活,错落有致,适合不同兴趣的考生进行选择。而到了2015年,北京卷的作文又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二选一”,但在保留一道全命题作文“对话”的同时,另一道题目由试卷上阅读文本衍生而出,要求考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只有掌握了本地中考作文题的命题规律,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积累和训练中有意识地进行倾斜和强化。

(二)扣住热词,做好积累。一方面,要根据2015年及最近几年各地中考作文在题面、主题上所涉及的“热词”,有目的地去阅读与之相关的美文,包括一些中考满分作文,做好内容、构思、行文技巧等方面的积累;另一方面,要从自我出发,放眼整个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进行观察和思考,捕捉美丽的浪花,丰富自己的素材行囊。而更为重要的是,同学们要养成勤写的习惯,及时对相关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成熟的素材片段,并在平时的作文中加以运用。厚积方可薄发,只要坚持阅读、积累、训练,就一定能在考场上大显身手。

(三)模拟演练,提升能力。首先,要根据本地近年来的命题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训练。比如本地中考作文一直是命题作文,那就应该加强命题作文的解题、立意、构思、表达等方面的训练。其次,要加强记叙文和议论文这两种文体的写作训练,因为分析近年来各地中考作文的写作要求,虽然大多体裁不限,但绝大多数都宜写成记叙文,部分可写成议论文,其他文体涉及不多。第三,平时要坚持自己设计作文题目,然后精打腹稿,在心中进行一番创作,最好能想好开头和结尾,并理出大致的思路,当然你也可以把这种思考过程记录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考场上碰到类似的作文题,往往就能迅速找到表达的突破口,理清思路,从容下笔,并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润色,从而夺取高分。

(四)量身定制,培育特色。考场作文要想拿高分,文章就必须要有亮点、有特色,这样才能迅速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平时就应该有准备。一是要关注社会生活,多积累一些时新素材,以让自己的作文充满时代气息;二是可以掌握一些特殊文体的写作技巧,比如童话、寓言、戏剧等,一旦碰上合适的文题,用这些文体进行写作,在一大片记叙文和议论文当中,往往能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三是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训练从环保、爱国等角度进行立意,高屋建瓴,从而令人耳目一新。四是花力气去积累一些古诗词、成语,并能灵活运用于考场作文,展现鲜明的个性风采。五是要多向语文老师请教,最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准备一份属于自己的作文备考集,积少成多,为考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吴应海

作文命题趋势管理论文 篇2:

从感悟到思辨:高考作文在文化情智上的嬗变及教学策略

为寻找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感性与理性的最佳契合点,多年来命题专家可谓煞费苦心。笔者纵向分析30多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其在文化情智上嬗变的特点:从感情材料入手,以哲理关系入题,材料蕴含哲理,行文强调思辨,即命题内容由重感情抒情向多理性思辨方向趋变,思维能力从感悟生活的形象认知向理性思辨的抽象思维层面提升,坚持感性的人文精神与理性的辩证思维高度契合和有机统一。

真题回放:国家统一命题中的感悟与思辨内容例举

现对近20高考命题中的感性素材内容进行摘要并对其中的理性思辨角度加以列举,以寻踪其嬗变的基本轨迹。

1990年的感性素材为“孪生姐妹对对玫瑰花和刺的不同感受和评价,思辨角度可以为“好与坏、主与次、两点论与重点论”;

1991年的素材为“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思辨角度可以为“外因与内因、主观与客观”;

1992年的感性素材为“教师劝勉学生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思辨角度可以为“对立与统一,历史、现实与未来,静止与变化”;

1993年的感性素材为“梧桐树新旧树皮的对话”,思辨角度可以为“新与旧、破与立”;

1995年的感性素材为“”,思辨角度可以为“”

1996年的感性素材为“我的财富”,思辨角度可以为“物质与精神、得与失、知足与知不足”;

1997年的感性素材为“面对困境时‘乐于助人’与 ‘悄悄走开’的两种行为”,思辨角度可以为“律人与律己、得到与付出”;

2000年的感性素材为“从四个图形符号中选一个不同类型的,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辨角度可以为“单一性与多样性 、继承与创新”;

2001年的感性素材为“一个年轻在人生危急关头为保全性命而从‘名与利’等七个背囊中选择丢弃了‘诚信’背囊。”,思辨角度可以为“取与舍重与轻、眼前与长远”;

2002年的感性素材为“在冰天雪地里,登山者救助别人的同时温暖了自己,最后共同走出困境”,思辨角度可以为“舍与得、救助别人与善待自己”;

2003年的感性素材为“智子疑邻:对被雨淋坏的墙,富人面对儿子和邻居同样的建议,认为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居是窃贼”,思辨角度可以为“感性认知与理性判断、感情亲疏与认识正误”;

2004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和‘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等不同说法”,思辨角度可以为“兼听与偏信、坚持与放弃”;

2004年卷Ⅳ的感性素材为“哲学家与富人关于从同是玻璃制作的窗子和镜子里看到的分别是别人和自己的对话”,思辨角度可以为“主观情绪与客观印象、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

2005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揭秘建一流物理学派的谈话使人诧异和不解”,思辨角度可以为“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

2005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关于锈铁锭愿意成机器不同部件的聊天的材料”,思辨角度可以为“位置和价值、大小重轻的相对论”;

2005年卷Ⅲ的感性素材为“一个人将朋友打他的事写在沙地上,希望大风帮他忘记;却将明友救他一命的事刻在石头上,希望刻痕帮他铭记”,思辨角度可以为“恩与怨、记忆与忘却”

2006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乌鸦学老鹰俯冲着下去抓山羊,结果反而被猎人捕获”,思辨角度可以为“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

2007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孩子摔跤后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反应(画面)”,思辨角度可以为“爱与害、挫折与成长”;

2007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著名歌手丛飞曾大方捐赠某贫困企业,但他生病后竟无人探望等”,思辨角度可以为“受助与感恩、关爱自己与帮助别人”;

2007年卷Ⅲ的感性素材为“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从两辆客车相撞激发灵感,发明了汽车玻璃薄膜而获得法国科学界突出贡献奖”,思辨角度可以为“偶然与必然、机遇与成功”;

2008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海龟和老鹰的故事”,思辨角度可以为“爱与害、人与自然、主观愿望与客观规律”;

2009年卷Ⅰ的感性素材为“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短跑冠军的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小兔子和小松鼠都很苦恼”,思辨角度可以为“扬长与避短、张扬个性与全面发展”;

2009年卷Ⅱ的感性素材为“道尔顿虽然不是生物学家和医学家,却成了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日本安藤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 发明方便面等”,思辨角度可以为“偶然与必然、对立与统一、压力与动力”。

嬗变寻踪:从感性抒情向智性思辨的着力点提升

笔者在认真总结和深刻反思几十年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命遏在题材选择上越来越多地关注时代特征,贴近生活实际,强调价值取向。因此,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深刻感悟能力和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智性思辨能力也相应地成为考查中学生表达能力的两个重要着力点,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在近几年作文命题嬗变中的最直接和最充分的体现。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有质料是首要的……质量有了,还要求其好,不好的质料当然写不好文章。”这里的“求其好”主要是指对生活和语言材料在感知的基础上强调认知的深刻性。“感”与“悟”在心理流程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认知阶段:“感”是“悟”的前提基础,“悟”是“感”的拓展深化。由“感”而“悟”,先“感”后“悟”,则是人的认识水平由低到高、由肤浅到深刻的渐进过程,其实质是使“联想、想象和理解得以展开和跃进,情感体验得以加深,才性得以发挥,人格得以升华”,而“思辨”则是沿着思维的坡度步入“认识深刻”的重要阶梯。因此,认知的水平与能力既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情商资源,即拓展涉及到人的情感、情趣领域,又应涵盖学生的思维能力,即体现对学生的理性思辨水平的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调整后的高考作文评分要求对此都有充分体现。如高中新课标则强调,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自2003年新修订的高考《考试说明》则更明确地将原来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的表达顺序调整为“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也表明,将对学生理性认知发展水平的考查摆到了更为突出的地位。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分在“发展等级”中更明确要求: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性;创新——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在理性思维的特征上,发散思维与求同思维是一对矛盾, 而近几年高考作文则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话题的发散性,认识的多元论,思维的辩证性,立意的多角度,能力的立体化,努力引导学生的认识水平从“感情真挚,思想健康”的基础台阶步入“认识深刻,富有创意”的新天地。

三、 教学策略:在丰?理论素养中练就思辨的基本功

综合分析和把握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的改革与趋势特点可以发现,作文教学只有坚持不断丰厚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理论素养,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感性体验的基础上,练就学生理性思辨的基本功,克服少理性、重抒情的传统局限,以多感悟、重思辨作为努力方向,将新大纲和新课标理念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加以落实。若干年来,笔者在作文训练中将哲学中的“两点论”、“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等核心思想内容作为提高理论素养的重点,在提高学生思辨水平方面取得了理想效果。现例举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而高考作文命题中又常寓含的20个理性思辨关系,并就其中的2例将相关的部分“感性素材”和“思辨角度”略加呈现,供广大师生在作文教学和思维训练时参考。

高中学生应该掌握而高考作文命题中又常寓含的20个理性思辨关系为:1、物质与精神2、主观与客观3、联系与孤立4、偶然与必然5、部分与整体6、原因与结果7、运动与静止8、继承与创新9、对立与统一10、个性与共性11、相对与绝对12、主要与次要13、否定之否定14、内因和外因15、前进与曲折16、量变与质变17、现象与本质18、感性与理性19、内容与形式20、理论与实践。

例1

联系与孤立

■感性素材

相依为命

看到的人都说,这是一个奇迹。

一个小小的古镇,一条小小的河,一座小小的石桥,一株500年的古樟。

石桥是长寿的,建于200年前还是300年前,不清楚了。反正它就造在古樟边,两条树根,犹如两根钢梁,一直架到河对岸,这桥成了名副其实的“石木结构”,而究竟是先有桥,树根搭过了岸,还是树根先伸展到对岸,石桥顺势而建,也不清楚了。

记忆中清楚的是,上世纪60年代,曾经有人要砍了树去劈木材烧火炼钢的,因为它与桥连成了一体,怕树砍了,桥也塌了,就逃过了一劫。

上世纪80年代,有人建古桥动植物馆,出高价想把桥移走。动手时才发现,所有石头的缝隙都爬满了粗粗细细的树根,离开大树,这座桥就变成了一堆毫无意义的石头,根本无法复原,就又逃过一劫。

小镇位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20世纪90年代,这一带的古镇,随着人们钱袋鼓胀,大都旧貌换新颜。小镇也想大动干戈的,但心疼祖宗传下来的桥和树,更怕轻举妄动坏了风水,想来想去定不好方案,其间还拒绝了一些投资者,一拖再拖,便赶上了古民居修复保护的黄金时候。

如今这里成了著名的风景点,500年古樟冠盖青葱,古桥沧桑而又生机勃勃,小镇上民居保存完好,最难得的是,民风淳朴,天然,不贪婪,其乐融融。

而这一切都是相互依存,相依为命的。先是桥保住了树,再是树保住了桥,最后是桥与树保住了古镇。要说究竟是人保住了环境,还是环境保住了人,谁也说不大清楚。

■思辨角度

1.局部与整体2.个人与集体3.牵一发与动全身4.一叶与天下秋5.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附例2

量变与质变

■感性素材

笨人吃饼与愚人吃盐

在佛教文学作品《百句譬喻经》中有这样两则故事:一则是“愚人吃盐”,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吃菜嫌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好吃了吗?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是又苦又涩。

另一则是“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

■思辨角度

1.量变与质变 2.基础与提高 3.渺小与伟大 4.积累与发展 5.“又快又好”与“又好又快”

附例3

个性与共性

■感性素材

宫廷论辩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中讲学,说:“凡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相同的东西”。宫女们听了这番话以后,纷纷走入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她们当然是大失所望,谁也没有找到这样的树叶。因为粗粗看来,树上的叶子好像完全一样,可是仔细一比较,却是大小不等、厚薄不同、色调不一、形态各异,都有其特殊性即个性。但是,我们可以肯定,她们拣回来的又都是树叶,而不会是其他什么东西,尽管树叶各不相同,它们都是树叶,都包含有作为树叶的一般性即共性。这里,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哲学问题即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思辨角度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3.举一与反三 4.国际接轨与中国特色5.特殊性与普遍性

(本文作者系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

作者:董泽华

作文命题趋势管理论文 篇3:

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相继降下帷幕。笔者搜集、分析了115个考区共126道作文题,发现今年中考作文命题“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显特色”,命题者都能遵照新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根据本考区的命题历史沿革和着眼点,在特殊中孕育不凡,所命制的作文题更加鲜活、多元,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富有时代内涵,更加有利于考生尽情写出自己感受到的最有意义的人生体验和对生活的思考。了解2020年中考作文的命题特点及趋势,对2021年的中考能起到良好的预测和引导作用。概括起来,其特点主要有:

首先,命题形式——群芳争艳,“全命题”再“领衔”。

先请看2018—2020年全国中考作文题型统计表(见29页)。

从此表不难发现,2020年中考作文命题仍相对保持本地考区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在变化中体现了应用性、灵活性。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选题作文五种形式并存,群芳争艳。话题作文又“降温”,材料作文与选题作文继续“升温”,半命题作文依然“走俏”,而全命题作文再次“领衔”,继续坐稳中考“考坛”。

一、材料作文再受命题者青睐。在笔者所搜集的126道作文题中,有21道材料作文题,占16.7%,与2018年的15.9%和2019年的16.2%相比,略有上升。尤其是浙江省,已连续七年超过半数的考区采用材料作文命题。虽然中考的材料作文没有像高考的材料作文那样成为主流,但略有上升也是在逐渐与高考接轨。或者说,高考的材料作文稳居榜首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会对中考作文的命题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命题和阅卷实践,我们不得不承认,初中生写材料作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命题设计合理一些,加之平时加强材料作文的指导,多数考生就可能逐渐掌握材料作文的写法。

二、選题作文的命制更加科学。今年选题作文继续呈上升趋势,且备选题目的匹配更趋科学合理,更利于考生选择,组合种类也更多样,但以“二选一”居多。四川省有6个考区采用了“二选一”形式,让考生各擅胜场,以示公平。河南省已连续15年采用“二选一”形式,突显了该省中考作文命题一贯尊重差异化、个性化的风格。北京题的“二选一”,一个侧重写实,一个侧重写虚,但两道题都启示我们:写好考场作文,首先要成为生活的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拥抱火热的时代,永葆积极向上的力量,独立思考,勤于实践,广泛阅读,真切体验。浙江金华、丽水的两道题都基于对童话的理解,且与教材、课堂相勾连,体现了“教材为本”的理念,降低了考生的审题难度。题目一偏重于感性思维,题目二偏重于理性思维,让考生都有体现个性的机会。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出现了“二选一”升级版,即提供一则材料、两种体裁的选写,与去年高考全国Ⅱ卷的作文题目相似。新版“二选一”意味着考生可选择的余地小了,作文的主题更集中,相对来说考查也更公平了。譬如,河南题要求考生根据有关“危机”的材料,或以“我的危机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谈谈对危机的思考和认识,写一篇议论文。成都题要求考生阅读艾青的诗《盼望》,以《出发》或《到达》为题,写一篇文章。另外,“三选一”也有了升级版,譬如,绍兴题提供一则材料,要求考生或写一封信劝导表妹,或向《文苑·美文》杂志“妙笔生花”专栏投稿,或写一份国旗下讲话的讲稿。一则材料统领三个作文任务的形式,带有较强烈的任务驱动型学习的特点。

三、全命题作文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变中求新。

1.放开有度,适当限制。2020年全命题作文较好地彰显了开放性强但又适当限制的特点。①省去一个成分来暗示。江苏盐城题《长学问了》、贵阳题《找到一个好办法》等都是动宾短语,隐藏了一个主语,提示考生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②利用副词来限制。譬如,上海题《有一种甜》中的副词“一种”从数量上加以限制,是一种,不是几种;选择“甜”的本义或引申义来写都是不跑题的。不过,若写出“甜”的引申义,写出其表面看并非“甜”,甚至带点苦涩的别样的“甜”,那样的立意就高人一筹了。③利用表时间、地点或情景的词语来暗示。譬如,四川广元《那一刻,让我成长》中用“那一刻”和“让”从时间与情景上进行限制,提示考生要写“那一刻”前后经历的铺垫和感悟的变化,而“让”则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触动、启发、引导,使这道题区别于《那一刻,我成长了》,启示考生对“那一刻”的人物、事件、场景展开环境、动作、语言描写,特别是“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写出自身的感悟。

2.用语多样,彰显个性。2020年中考作文题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命制全命题作文,使全命题更加多姿多彩。譬如,陕西题《合唱》、成都题《出发》《到达》、南京题《食趣》、重庆A卷题《历练》、巴中题《印记》、铜仁题《一天》、镇江题《查》等都是独词命题的;河南题《我的危机故事》、江西题《好的故事》、深圳题《见证美好》、宁波题《自己决定》、遵义题《毕业前夕》、新疆题《放学路上》、德阳题《美的瞬间》、泰州题《同一种力量》、烟台题《就这样被打动》、盐城题《长学问了》、贵阳题《找到一个好办法》、青岛题《疫情之后重返校园》、自贡题《成长的道路》等都是短语命题;济南题《希望,就这样生长》、北京题《2020,我的中考》、南通题《那段日子,我忽然长大》、枣庄题《好习惯就是这样炼成的》等都是用单句命题的;淄博题《别着急,慢慢来》等是用复句来命题的。另外,上海题《有一种甜》、淮安题《瞄准自己的靶心》、无锡题《风从这边来》、连云港题《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菏泽题《景致》等都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

3.“裸题”增多,导向明确。2020年不设导语的“裸题”继续增多,大约占全命题作文的60.9%。这些“裸题”虽然都没有提示,但由于题目本身表意明确、指向具体,所以既能减少审题时间,避免考生进入审题游移不定之误区,也能留给考生打开思路的足够空间。

4.蕴含诗意,文学味浓。今年的许多作文题及提示语蕴含着诗意和生活的韵味,有助于激发考生的才思。①有的题富有诗意,蕴藉含蓄,意义丰富。譬如,苏州题《那些灿烂的细节》,有诗意,有创意,让遭受新型冠状病毒干扰的考生放松身心,尽情地回想那些灿烂的生活细节,美丽的生活笑脸,诗意的生活氛围。加上提示语的映衬,显得更加自然、清新和诗意。这样的文题,非常鲜明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发现和回望丰盈有味的生活中的细节之美。②有的题用语双关,富有浪漫气息,应和青春心理。譬如,无锡题《风从这边来》中的“风”不仅指自然界的风,更指代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世的习惯准则,口口相传的品质,或充满时代特色的事物,而后不断扩大形成风气。暗示考生可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舍己为人的品质入笔,也可从最近社会上流行的古风文化着墨。③有的借助比喻等修辞为题,富有诗意,能激起考生的写作激情。譬如,连云港题《你的光照亮我的世界》和淮安题《瞄准自己的靶心》分别以“光”与“靶心”为喻,耐人寻味。④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也设计得精彩纷呈。有的直接引用诗歌或歌词,有的指明方向,降低了写作的难度。譬如成都题引用艾青的诗《盼望》:“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把它作为提示语,这首抒情诗文短意丰,“盼望出发”就是企盼与惊涛骇浪作斗争,“盼望到达”就是期待与向往胜利地抵达目的地。没有出发,就无所谓到达;没有战斗,也就谈不上胜利。两种盼望,都充满了战斗的欢乐。不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人群出发或者到达。疫情需要医生护士的出发或到达;洪水需要官兵的出发或到达;青春在召唤我们的出发,而我们的到达正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出发。这样无论是写《出发》还是《到达》,其思路就容易打开了。

笔者大胆预测,2021年全命题作文将继续挑大梁,其走势可能更“文艺”,“裸题”也将方兴未艾,以场面和情境设置为创新形式的材料作文仍有可能“升溫”,半命题作文再当“配角”,话题作文将渐渐退出幕后,而选题作文的命题趋势同样不可忽视。

其次,命题内容——亮点频现,体现价值引领。

一、培根铸魂,彰显立德树人导向。2020年中考作文试题命制进一步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以文化人、全面育人的鲜明导向和不懈追求。譬如,武汉题是关于“担当”的材料作文,突出了立德树人导向。担当,是时代的主旋律,是走向前进的精神武器,是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以此为题,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主题,恰逢其时,有效地落实了培根铸魂任务。绵阳以“人生最贵的是_____”为题,渗透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所提供的三则材料既有区别,又有共同的主题:强调公正公平的规则,强调诚实做人、诚信待人的处事标准。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同学们一定有很多人生故事可以讲述,有很多生命体验可以抒发。深圳题《见证美好》温暖人心,激励斗志,充满了正能量,在润物无声之中,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绍兴题引导考生由庭院中的花各有所长,学会审视他人、审视自我、审视人生,领悟人各有所长,不必去羡慕别人,而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自信地面对人生,做最好的自己。眉山题要求考生针对“每一张迎春的笑脸,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坚持”这句话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这道题时效性很强,有较强的带入感,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奋斗精神,巧妙地传递了当下社会普遍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此类题还有重庆A卷的《历练》、重庆B卷的《绊·伴》、上海的《有一种甜》、河南的《我的危机故事》、陕西的《合唱》、宁波的《自己决定》、泰州的《同一种力量》、枣庄的《好习惯就是这样炼成的》、攀枝花的话题作文(极限)和自贡的话题作文(青春)等,都体现了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导向这一命题思路。

二、贴近生活,凸显时代主题。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刚刚和全国人民一起经历了疫情防控的考生来说,中考作文应充分发挥积极导向功能,贴近生活实际,讲好家国故事,凸显时代主题。譬如,北京题一《2020,我的中考》,紧扣社会热点,充分调动了考生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激发了考生的共鸣,鼓励他们写真情实感,引导他们关注和深入思考社会,将语文学习和社会热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导语中提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居家的自我管理,中考时间的调整,短暂而珍贵的返校……”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选择和应对,而“家人、老师、医护人员、警察默默付出,为考试保驾护航”一句有助于激发考生体会和感悟情感的温暖和社会的保障。又如,2020年4月23日,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四川甘孜、阿坝题《我读书日》设计巧妙,看似回避了“抗疫”热点,其实不然——该考区的初三同学4月1日复课,4月23日是星期四,同学们应该戴着口罩在教室里埋头写作业。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在紧张的复课学习中,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带来的愉快享受和深刻思考,简直太惬意!徐州题《当你需要时有我》中的“你”与“我”可以写父母、师长和朋友,也可以写书籍给自己带来的帮助。若能联系今年的疫情,将“我”定位为在抗疫中贡献出力量的普通劳动者,而“你”则是疫情中需要帮助的同胞,着重描写“我”的事迹,那就考查了考生平时关心时政、积累新鲜素材的能力。盐城题《长学问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积极引导考生跳出自我的小天地,拥抱自然,关注社会,思考生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个性化的感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有的考区命题还直接出现了2020年热词或图片,譬如四川南充题《2020,我的抗疫生活》引导考生从医护人员、工人、社区工作者、家有学生的父母及学生等人中选择一个身份,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叙写全民抗疫的生活故事,抒发终生铭记的独特体验。四川达州题是一篇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后通过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来展现2020年的不平凡,并配以人们和医护人员在一起欢呼拥抱的图片。如果单看材料,可写2020年的许多不平凡,如抗洪救灾、非洲蝗灾、澳大利亚山火等。但题目提供了人们拥抱面戴口罩的医护人员欢呼雀跃的画面,这就提示考生要聚焦疫情这个点,叙写抗击疫情过程中触动自己心灵的身边的人与事,或写自己居家线上学习的时光,或写感受到的美好亲情,或写抗疫人员的逆行驰援等,表现疫情中的社会百态,抒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此类题还有江西的《好的故事》、成都的《出发》或《到达》、山东聊城的《美好的选择》、四川巴中的《印记》、江苏苏州的《那些灿烂的细节》、山东烟台的《就这样被打动》、四川德阳的《美的瞬间》、山东滨州的《只要还在》、四川凉山的《分享》、安徽的材料作文(《精神的三间小屋》)和四川泸州的话题作文(样子)等。

三、指向思辨,助推素质教育。受高考作文命题注重考生辩证思维能力考查的影响,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进一步增加了思维的容量,考查考生辩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哲理思辩的准确性和力度拉开中考作文的得分差距。譬如,河南题《我的危机故事》是一个极具思辨性的题目,体现了语文学科素养,在思维发展与提升方面更强调了对考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考查。“危机”一词本身就充满了辩证思维,导语中又引导考生辩证思考“危”与“机”之间的关系。要学会从“危”的处境中看到、找到甚至创造“机”的存在;面对逆境和磨难的“危”,要拥有辩证眼光去寻找代表希望的“机”。对于考生个人而言,除了常用的“考试失利”“亲子矛盾”“友情冲突”等小危机之外,2020年疫情带来在校高效学习时间的骤减、网课学习状态的懈怠、国外疫情严重导致出国求学的梦想止步等等,考查的是面对人生的危机,我们应该有什么心态,如何应对。这是在考查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尤其是对待生命的态度。浙江湖州题要求考生从“记住该记住,忘记该忘记,改变能改变,接受不能改变”中任选一句为题作文,这道题同样富含思辨。“记住”与“忘却”、“改变”与“接受”都是对立矛盾体,如何选择?关键词除了“记住、忘却、变、不变”,还有限制语“该”“能”“不能”,什么样的算是“该”,什么样的算是“能”与“不能”?如何体现?这需要考生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杭州题以“杭晓舟”名义给新学校负责社团工作的老师写一封信,要求从两个角度“介绍自己”。如果写的是创建社团,那就要陈述理由和设想,陈述的思辨性要体现出来,说理能否说透,逻辑是否清晰,看问题是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就考查了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表述的逻辑思维能力。此类题还有福建的《学习与性格》、贵州黔东南的《放下》、宁波的《自己决定》、成都的《出发》或《到达》、广安的《面对面》、四川德阳的《瞄准自己的靶心》、泰州的《同一种力量》、河北关于“习”的材料作文、眉山关于“努力和坚持”的材料作文和重庆中考B卷的材料作文题等都蕴含着思辨性,较好地体现了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只要平时注重拓宽视野,加深文化积淀,应该能从容完成作文。

四、鼓励想象,考查创新能力。今年不少题目本身就是一种联想与想象的召唤结构,目的在于让考生充分展现自己个性化的创意,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譬如,北京题与往年一样激发学生想象,巧妙引领学生的价值观。题目二以“此刻,我按下时间控制器”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引导考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个性化的认识。导语中“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一句,引导考生在想象之前首先要做出选择,这个选择不是简单的“物理”选择,而是价值选择。因此在同一个开头之后,会续写出怎样不同的故事,故事是不是精彩,在选择的瞬间就已经高下可判了。又如,浙江金华题一《送给青蛙的大海》一文中,如果青蛙醒来,发现大海的水干了,又会发生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一个故事。引导考生在对青蛙和童话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展开烂漫的想象,甚至可以将自己也设计进故事里。此类题还有山东菏泽的《景致》、湖南株洲的《在路上》、四川遂宁的《踏上开往____的列车》等,考生都可以按要求大胆地进行创作。

作文命题是教育理念的一种导向。反思今年中考作文题的命题特点,给2021年的备考带来以下四点启示:一是追求独特而有深度的生活感受,关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写个性化作文。二是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关注社会,对社会问题能有自己的判断与评析,思辨与感悟;關注热点,与时俱进,写本色作文。三是学会想象与联想,在生活的旋律下,创造美丽的作文圆舞曲。四是加大阅读量,积累丰富素材。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才能在考场上游刃有余。

作者:冯慧敏

上一篇:企业经营人力资源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企业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