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德的浪漫主义诠释学之思

2022-09-11

德国的人文主义者赫尔德(Johann Gottfried Herder)被视为浪漫主义诠释学学的开路人1。他的赴法远航,开启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开端,其留下的诠释学著作的残篇,为之后的诠释学理论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探究赫尔德的浪漫主义诠释学之思,需要首先回到诠释学的原点,探究其思想内涵的继承性,及其在诠释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一、浪漫主义诠释学之前的诠释之思

诠释学(Hermeneutics)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大陆哲学体系中,是随着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的出版而成为一门显学的。其哲学理论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得益于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西方哲学意义上的诠释学是以一般“理解”为反思和研究对象的哲学。它萌发于《圣经》等经典文本的解释实践活动,从古代和教父时代断片式的解释规则,在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形成了一门系统的诠释方法,施赖尔马赫的“普遍诠释学”思想使之走下经典文本解释的神坛,“才使得诠释学摆脱一切教义学和偶然性的因素,成为一门关于普遍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2。很多学者在其著作中将古希腊一直到中世纪有关语文学,神学(包括法学)领域内涉及到经典文本的诠释的相关思想称为前诠释学或者古典诠释学3,或者称其为诠释学的史前史4。

而成为一种关于普遍理解的理论。而使诠释学走出神学的框架,成为一门研究理解普遍性的理论,则要归功于1800年左右的一大批浪漫主义人文学者,他们留下富浪漫主义风格的诠释学作品,被后来的诠释学研究者概括为浪漫主义诠释学思想。

二、浪漫主义诠释学的主体性之思

赫尔德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在诠释之思中提高了人的主体性作用。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的兴起得益于17-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理论背景下诠释方法论意识的反思。这一反思具有继承和创新的双重作用,即总结19世纪之前人文科学已有的诠释学思想中的方法论,并在反思的同时,寻求构建新的方法论的可能性。

历史诠释中的主体性:诠释历史的人本身就处于历史之中,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和民族的诠释主体使诠释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了明显的历史个别性与差异性5。所谓历史的理解,也不过是处于历史中的人的自我理解。

语言与主体性:赫尔德认为,语言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人通过自身的能力创造了人的语言,并利用理性,将出自上帝之口的词语作为理性的词语来理解。语言对于人来说就不再仅仅是一种表达的工具,而是要表征世界观。因此,上帝创造世界的观点中,增加了天才的艺术家之参与,因为伟大的天才可以关照历史,理解历史,描绘历史。

三、赫尔德诠释之思的继承性与创新性

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思想首先表现出明确的历史继承性,即继承了源于古希腊时期的诠释之思,即并未像中世纪以来的很多学者那样,把诠释学中蕴含的理解与解释相分离,将解释看作是理解之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回归到诠释学概念的原初内涵,更加关注理解过程和解释过程的统一性。

同时,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思想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性。即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打破了中世纪以降对于“绝对”文本唯一真理性意义的追求。无论是宗教思想的禁锢,还是理性被过度的强调,都被浪漫主义者看作是限制人的主体性禁锢。从而开启了将意义的理解看作是多元化的,开始人的主体性的超越之路。

四、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之思的现代意义

1)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有助于人们从经典中获取合理的价值判断。德国浪漫主义诠释学认为诠释有“教化,伦理”目的,认为古代的经典文本中不仅能够找到艺术与科学的修养范式,而且还是一般生活的典范,是生命本身的范式。语文学研究中的诠释本身具有精神价值,目标是实现“教化、伦理”目的,使人们能够从经典中吸取合理的养分。

2)充分发挥批判功能,为文化安全政策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让人们接触到了更多的来自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经典文本。正确的诠释和理解这些文本,使其为我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能够切实维护好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安全良性发展。

摘要:赫尔德的浪漫主义诠释学思想体现在他的哲学、诗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观点之中,却又有着超出所在时代上述诸学科主流思想的革命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其中的主体性思想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

关键词:赫尔德,浪漫主义,诠释学

参考文献

[1] [3]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 Gadamer,“klassische und philosophische Hermeneutik”,in Gadamer,Gesammelte Werke,Bd.2.1997:97.

[4] 让.格朗丹,洪汉鼎译.哲学解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5] Kurt R.Hermeneutik:Eine sozialwissenschaftliche Einführung[M].2006.

上一篇: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研究下一篇:城市快速路出入口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