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舞台诠释“榜样的力量”

2024-04-10

小舞台诠释“榜样的力量”(通用7篇)

篇1:小舞台诠释“榜样的力量”

第1期

(总第1期)

竞赛办公室 2006

1、放飞梦想,迎接挑战

2、行健不息,止于至善

3、学子心,师院情

4、小舞台诠释“榜样的力量”

——我系参加‚两赛‛演讲赛追踪

5、激情,因你而燃烧

——访演讲者杨磊学姐

6、用豪情渲染舞台 用无畏铸就人生

——记卢旭演讲赛之感

7、焦点

8、记感悟青春者

年3月10日录

放飞梦想,迎接挑战

化学系 陈晨(演讲稿)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甘于生活的平淡无奇,喜欢在生活平静的波面上激起阵阵涟漪。他们是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人物——漳州师范学院可敬可爱的校友们。无论是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还是站在那三尺讲台上,他们都是从漳州师院这个起点出发,把自己的梦想定位在人生的坐标上,用行动规划未来,用行动实践梦想,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也许我们会 常常惊叹于那些文坛巨匠、科学巨子,却忽视了身边也有这么一堆闪光的金子。也许他们很平凡,但是他们并不平庸。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兴祥博士是我校89级校友,他的三次人生转折使我惊叹不已。为了追寻他的文学之梦,他毅然从我院的数学系转到了中文系。我想,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自信的,而他却做到了。他在中文系努力学习,成绩斐然,并且积极参加校园的征文比赛,每次都是名列前茅。正如他所说的,大学五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是的,他的这份努力我们看到了,努力的背后的勇气我们看到了,勇气背后的艰辛我也看到了。大学毕业他以综合积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留校担任教学工作,但他并不满足,还是在不断寻找着目标,寻求着突破。1997年,他考上了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这是他人生的第二次转折。我不禁感受到了那份气魄,那份把梦想与渴望变为现实的气魄。人生的第三次转折是他对自己发起的自我挑战,那就是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工作,由人文科学转向社会科学领域。凭借着自己坚持不懈的意志,开拓进取的精神,他取得了成功。他用自身的实践恪守住了心中的那份信念——只要有1%的可能,就要把它变成100%的现实。还有许许多多的校友都是这么做的。校友严前海在学历受歧视的情况下,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最终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的研究生,而后又考取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考上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院研究所教育学博士研究生的林莉也是利用有限的条件,终于金榜题名。这些可敬可爱的校友们用辛勤的汗水浇铸了自己的梦想,用积极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抱负,使平凡而又简单的大学生活变得充实而又精彩。虽然他们在师院只是一个个匆匆的过客,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考分数的低估,我报考了漳州师范学院。没有录取的欣喜,只有深深的遗憾和无边的迷茫。进了师院的校园,一如想象中的那么渺小,但学长学姐的热情还是稍稍抚慰了我的内心的冰冷。在军训的艰苦的磨砺后,;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校园特有的文化逐渐感染了我,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深深吸引了我,而校友们的事迹更是激励着我。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我们的学校虽小,却有自己坚实的积淀和独特的魅力;我们的学校知名度不高,但自己的努力比学校的知名度更重要。正如林继中博士所说的,我们学校虽然没有什么大名气,但人不能靠校徽来提高身份,有本事,用你自己来给这块校徽提高知名度。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这些可爱可敬的校友们正是把师院当成了他们激情挥洒的舞台,梦想起飞的跑道。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演绎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们用实实在在的事例告诉我们要勇于放飞梦想,迎接挑战。站在这个他们曾经站过的舞台上,我满怀自信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能像他们一样,勇于超越自己,超越梦想,取得成功。‛

行健不息,止于至善

教育系 郑夏妍(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行健不息,止于至善》。

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弥漫着的理想与追求的青春岁月中,在燃烧着热情与活力的师 院校园里,我已经走过了近三载的历程。

回首我的大学生活,应该说是很充实的,有孜孜不倦的学习,有勤勤恳恳的工作,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这是难忘的三年,更是成长的三年。

三年来,鞭策我不断成长的除了有师长的教诲,同窗的鼓励,还有重要的一点便是优秀校友的榜样激励着我。

今晚,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一同分享优秀校友的事迹带给我的思考与感悟。

大学时光应当怎样度过,这是常说常新的话题,不同的人会赋予它不同的答案,在得出属于我自己的答案的过程中,我也曾困惑迷茫,也曾彷徨失落,因为我曾一度看不清自己的方向。在重塑自我、找寻方向的过程中,我庆幸有这么多优秀的校友为我领航----还记得刚进入师院时,我终日缅怀过去,为最初的梦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而忧伤感怀,是中文系88级校友斯寒学姐的访谈录上让我寻找到了心灵的慰藉,同样是陷入无边的失落中,斯寒学姐却从未放弃,她始终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她的坚强与乐观赋予了我的振作动力。我决心不再留恋昨日的风景,我要自己扶起自己,为了最初的梦想,为了曾经逐梦的脚步。

于是,我怀揣着沉甸甸的梦想开始了新的旅程,然而通往梦想的道路毕竟是曲折的。每天的忙碌似乎没个尽头,前行的路上也难免遭遇挫折与打击。疲惫不堪时,我会以政法系96级校友林莉学姐的话告戒自己:‚在崎岖的人生道路上,要把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端正自己的目标,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成功就会在眼前。‛这番话总能使我的心中增加几缕阳光。的确,怎能因为一些事而羁绊了追求梦想的勇气,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停止前行的步伐。

走过了大一时的消沉与失落,经历了大二时的冲动,转眼间,我来到了大三,是思索自己的发展方向的时候了。当我游弋在时光的消磨中而茫然困顿的时候,我读到了中文系80级校友严前海博士在不惑之年坚持考研的事迹,他的锲而为之,勇而为之的无悔追求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是怎样的一种坚定与执着!他让我意识到身处在这个伟大的资讯时代,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能真正自由地飞翔,在飞翔中收获人生的壮丽风景。

一段段经历,波澜壮阔,激励着我们;一种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着未来。

成功者的风采已在学子心中长留。这,就是我们的优秀校友。一次次的解读,一次次的冥想;这是怎样的一种追求呢?这种锐意进取的姿态折射出了我院宽容博大的精神特质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励着我们年轻的学子富于梦想、开拓创新;引导着我们用心去欣赏师院的每一个回荡的声音。

虽然无缘与他们一同走过木棉花开,木棉花落;无缘面对面地领略他们对大学对人生的领悟与感怀,然而仅仅透过铅字,我就已经满载了一份美好而激越的情怀。这份情怀指引着我在不断的前行中净化自己的心境、升华自己的品格;这份收获和体会也将伴随我走过更长的路,迎向更远的未来。

学子心,师院情

04中师本(2)卢月桂

3月5日晚,我院第十一届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演讲决赛在学生活动中心隆重举行。

本次演讲赛的中心主题是‚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校友访谈对我的启示‛。来自11个系的20名选手在舞台上尽显风采。

选手的激情演绎赢来了热烈的掌声,而优秀校友的人生故事更打动了观众的心,严前海、林莉、覃轶珊......他们以平凡的出身创造非凡的人生,他们自豪地告诉人们:‚我是漳州师范学院毕业的!‛今天,选手们站在前辈们、师兄师姐们曾经站过的讲台,同样以他们平凡的出身向观众们诉说非凡的梦想,并一步步地向梦想靠近,靠近......

本次比赛从内容、语言、技巧、效果等方面综合评分,选手们的演讲赛素质得到了更为 全面的评价。

正如邱煜焜老师所说的‚优秀毕业生就是母校的名片‛,也正如中文系一位同学说的‚读了校友访谈录,我对学校有信心,对自己也有信心‛,校友访谈给师院学子们深刻的启示,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师院学子们不断前进,在这次比赛中,黄舒婷、杨磊等脱颖而出,然而此时,还需要计较演讲赛的胜负得失吗?选手们已得到了精神上的无价之宝。

今夜,春风徐徐,一丝丝浓浓师院情,滋润着一颗颗学子心。

小舞台诠释“榜样的力量”

——我系参加“两赛”演讲赛追踪

04中本(1)张倩宜

2006年3月5日晚19:00,院第十一届教职赛演讲赛在学生活动中心拉开了帷幕。此次比赛的演讲主题是‚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校友访谈录给我的启示‛。

各路‚名嘴‛集聚一堂,听众真可谓是大饱眼福。而我系三位‚女中豪杰‛更是将中文系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听10号杨磊的冷静沉稳,‚当很多人甘于平庸时,我们依然在路上‛;听16号俊慧的娓娓而谈‚把你的人生搬上舞台,并且,观众席上永远满座‛;听18号卓霞的伶牙俐齿‚杳杳寒山道,行者无疆‛。

终于在所有人的意料中,杨磊以9.388分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与第一名仅相差0.1。俊慧与卓霞也取得了第八名和第六名的好成绩。可以说,她们在赞扬‚榜样的力量‛同时,也以她们自己特有的执著与热情成为我们的榜样。她们放响中文系在今年教职赛的第一个开门炮,我相信中文系在接下来的比赛中一定能够高唱胜利的凯歌。

激情,因你而燃烧

——访演讲者杨磊学姐

中文系 04文秘(2)邹俊琼

题记:不是每一朵花都能代表爱情;不是每一种树都能耐住干渴,但是白杨树做到了;不是每一次失败后都能成功,但是教训做到了;同样,不是每一位年轻人都有火热的激情,但是杨磊学姐做到了。

3月5日,第十一届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以演讲决赛拉开了第一场的序幕。演讲赛以‚校友的榜样激励着我‛为主题打响了第一炮。

榜样,是多么熟悉的字眼啊!那究竟什么才是榜样?今天我终于有幸参访我一直仰慕的中文系学习部部长杨磊学姐。与她的短暂的几分钟交流中,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我最好的榜样。

已在漳州一中实习的杨磊学姐今天是第四次登上她那熟悉的演讲台,看到斗志昂扬地走上舞台时,我们的心都被震撼了,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地回荡在舞台的空中。

在我们的同学中,一提起杨磊学姐。我们总叹起她那微笑和蔼的面孔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在她的带领下,辩论赛、演讲赛和学习经验交流会等总办得绘声绘色,为我系争创了不少佳 绩。工作中的她总那样认真与严肃,学习中的她总那样勤奋与刻苦,生活中的她也不失可爱与爱闹。博采的她不仅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更是我们学弟学妹仰慕的对象。

听了她今晚演讲的《给自己一个舞台,追逐梦想》后,好像是她赐给了我们一把激情火焰,火焰在熊熊燃烧。已第四次站在演讲台上的她,激情还犹如潮水不停地澎湃;考了四次普通话的她,信念还犹如山峰争向云端,将要拿到普通话一乙的她依然激情如火。她,就是我们眼前活生生的榜样。

她用充分的信念和勇气成全执著的脚步,将内心最深刻的热爱凝聚成一小束火焰,点亮冬的寂静,点亮铺天盖地的执著的花朵,点亮由表及里的真情语言,点亮我们沉睡的心灵。

今天,演讲台上的她能有一口流畅标准的普通话,也是她艰辛磨练的历程。从小她就热爱朗诵,到了大学后,他还在不断提高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常常学习绕口令,朗读文章,培养语感。今天,走到讲台上的她,依然把每一份激情带到讲台上。相信,在她的培育下,明天的花朵会更加鲜艳,校园的笑容会更灿烂。

从采访中,我才真正体会到那一份激情是多么的难得。但我问到:‚第四次登上演讲台的最大感受是什么?‛她热泪满眶地说:‚有一种将要告别那个舞台的不舍。‛当她告诉我,她心目中的舞台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舞台上找到适合的角色。她说:‚只要你认为自己哪一方面有能力就要敢于表现自己。千里马常在,而伯乐并不常在。‛听了她的演讲后,我才发现她并不是个不失个性的女孩。她的演讲稿也富有特色,一个故事,一个疑问,打开了我们不曾开启的心灵闸门,让我真正感觉到她就是我们眼前最真实最优秀的榜样。

最后,我要代表学妹学弟们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她:‚希望她实习顺利,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依然会有更多的掌声和鲜花陪伴她。我们一定会以你为榜样,努力拼搏,寻找自己的舞台,追逐我们展翅飞翔的梦想。‛

附记:在采访中,杨磊学姐一直很激动,因为她有着对老师无法表达的感激之情。采访过程中,她一直反复强调着那句话:‚很感谢,在大学里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特别是洪书记,邱老师和政法系的覃老师等等。是老师一直鼓舞着她,栽培着她,对他们她有着说不完的感激之情。她最想对他们说的话是:谢谢你们!

用豪情渲染舞台 用无畏铸就人生 ——记卢旭演讲赛之感

05中本非(1)何茂连

题记:明月不是因为悬挂在星光灿烂的夜空多姿多彩,是无畏武装它的心情;黄山不是因为石缝中成长所以伟岸,而是豪情顶天立地。

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学生活动中心,怀着羡慕的眼神看灯光下神采飞扬的选手,揣着复杂的思绪记忆辉煌的极致。

卢旭,政法系05级新生。如果不是听她介绍,你根本无法从她身上看到新生的茫然与忧郁。取而代之的是从容镇定,激情四射。缓和的诉述中有小草破土的穿透力,激昂的抒情里饱含深情的投入。他的豪情,他的自信,她的执著从她抑扬顿挫的演讲中闪烁。她出色的演讲得到台下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最终以9.385分在新生中脱颖而出。

找到卢旭,她红扑扑的脸轻轻一笑。不敢想象这个瘦小的身体孕育着多么大的震撼力!一改台上的庄严,她随和地与我聊天。

生活中的她平凡又热情,积极又自信。一迈入漳州师院,她便积极投身于九龙江这片沃土。她积极参与学生会的各个活动,在新生演讲赛上脱颖而出。她踊跃加入演讲协会并积极 参与该社团的活动,同时不忘加入苔花诗社。社团活动时她又以嘹亮的歌声活跃在红色的舞台上,新生戏剧赛上,她那干练的表演,执着的追求又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说:‚只要勇往追求,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她就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她正在验证:我的选择不会错。

生活中的她总是肩背双带背包,走路一蹦一跳,热情大方。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有她的欢歌笑语。在辩论赛上她激越有力的语言,得体礼貌的谦让都是她身上闪亮的光芒。

她演讲台上的豪情从容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源于生活的缩影,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对人生的直率坦诚。

卢旭,一个平凡的外表下有着不平凡的故事经历,普通的生活里有特殊的佐料。是无畏给了她成功的机会,是豪情给了她明天的希望。

卢旭的身上有我们渴求的力量与活力。让无畏与豪情陪我们一起走过。

焦 点

05中师本(4)黄冬花

‚我是个不喜欢韩剧的人。‛她如是说,她还说‚我也不是很了解韩剧‛,可她愿意用自己的观点来阐述‚如何看待‘韩流’以及‘韩流’对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冲击。

她便是3号选手,来自04级中文系广电专业的郑来珍。她是那么从容又那么大方的开始了她的演讲。

‚我们都学过哲学,对待事物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来看待,‘韩流’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她很聪明,她懂得辩论的技巧,她一下就理清了自己与观众的思路。

接下来她充分运用自己雄辩的口才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正与反的取舍上,她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了反面。

韩剧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席卷中国。它的情节冗长,动作做作,人物大多靠偶像的炒作,对于这样的作品却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她感到心寒。‚我不是韩迷,可我透过韩剧看到了中国人那种盲目崇拜的劣根性。‛

她说她很欣赏《大长今》,于是她便以此为例,来阐述韩剧的正面。长今那种善良好学的精神是现代人所缺的,韩剧对于亲情、爱情、友情的阐述很到位。

总结对于一场演讲是很重要的,她对这次演讲的总结干脆利落却又掷地有声。

对于韩剧,我们要坚持,坚持采取宽容的态度;我们要期待,期待中国的电视剧也能刮起一阵狂风。

她把握了时间,也把握住了观众。4分多钟的时间里,她诠释了她的坚持与期待。正如她所说的,我想成为你们的焦点,而她也确实做到了,她便是9人中我眼中的焦点。

记感悟青春者

04中师本(1)上官青梅

初春时节,漳州的天气似乎也变得感性不少,时常泪眼朦胧,难而正是在这阴雨连绵的日子里,中文系‚演讲资格赛‛正式拉开了本届教职赛的序幕。

2006年2月26日晚七点左右,偌大的教室座无虚席,即兴演讲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参赛选手个个胸有成竹、意气盎然,在众多的选手中,郑泽鸿无疑成了本次资格赛的亮点之一。面目清秀、憨厚淳朴的郑泽鸿是05级新生,一个集文学、音乐、运动于一身的健康男孩;一 个坚信‚天道酬勤‛、‚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上帝总是垂青于勤奋、有准备的人‛的勤奋男孩;一个博览群书、喜欢宁静思考、喜欢坦然交谈的内外性格兼备的大方而又腼腆的男孩。

他抽到的题目是关于青春的,才思敏捷的他在短短的5分钟内构思了一篇激情满怀的《青春〃博激情》,成篇排比、比喻、引用交互灵活运用。奥斯特洛夫斯基、南丁格尔、洪战辉、邰丽华事迹在他的演讲中活灵活现。让我们不仅看到了不空白的青春、正燃烧的青春……就像朱自清所说的‚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要的是不空白的青春。

他能否再次表现他的才华,我们都拭目以待!

编者的话

随着06‚两赛‛帷幕的揭开,以报道‚赛场内外‛为主要内容的《简报》也于读者见面了。

本期《简报》聚焦演讲赛,有选手的演讲稿,也有听众的听后感,台上讲的、台下谈的都是‚优秀校友的榜样力量激励着我‛,给当今学子以深刻的启示,具有教育意义。

‚两赛‛是第二课堂,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而且还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拓展构建了广阔的平台。经过十年的实践,成果是显著的,并且创出了特色,打出了品牌,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为继续办好‚两赛‛,本着‚与时俱进‛精神,从实际出发,自今年起,压缩院级规模,增设系级比赛,

篇2:小舞台诠释“榜样的力量”

笔者曾看过中央电视台一期《对话》节目, 节目的参加者是中美两国一些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其中, 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 中国的高中生也是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节目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要求学生们制订援助非洲贫困儿童的募捐计划。

首先由中国学生阐述。中国的高中生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入手, 歌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 吟咏茶马古道, 弹琴、吹箫, 深情背诵和激昂合唱, 但对非洲的援助计划却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只说组织去非洲旅游, 组织募捐, 还去非洲建希望小学。这时, 现场有一位留美的华裔作家发问:“你们募捐, 要我掏钱出来, 首先你的整个计划得打动我。我还要知道我的钱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我捐出的每分钱是不是都真正发挥作用了。”中国学生被这样的问题问得面面相觑, 不知所措。美国高中生则从非洲目前的社会生活情况, 包括食物、教育、饮用水、艾滋病、避孕等一些看起来很细小的实际问题入手, 对每一项工作制订了详尽的计划, 包括做什么、准备怎么做, 甚至具体到每一项的预算, 而那些预算竟然精确到几元几分。他们每个人分工明确, 又融成一个整体, 整个计划拿来就可以进入实施阶段。

《对话》节目结束了, 可笔者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作为这些即将进入名牌高校的中国优秀学生, 到底他们“差”在哪里?是知识不丰富吗?不是, 他们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如数家珍。是才艺不高吗?不是, 他们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无所不能。那他们“差”在哪里呢?他们“差”在缺少思考, 缺少智慧, 缺少行动能力。

显而易见, 《对话》节目中的那些中国高中生并不缺乏知识, 他们知道“募捐”的形式和“希望小学”的概念, 但他们却没有运用知识的智慧, 他们不知道如何募捐、如何去实施希望小学工程。要知道, 知识是死的, 智慧才是活的;知识只是智慧的产物, 具有某种程度上的被动性, 而只有智慧才是主动的, 是创造的源泉, 是创造力的根本。当今已进入了信息时代, 在信息量极度扩展的今天, 智慧已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 就是智慧。”知识关乎事物, 智慧却关乎人生;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 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 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 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这样优秀的学生如何就缺少了智慧?恐怕他们经受的教育难脱干系。学校曾经为了分数, 为了“重点”, 重知识而轻能力, 只注重学生眼前的表现和学习成绩, 不惜以牺牲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为代价, 把考试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学生端坐在教室里, 跟着教师学习复杂的字母、数字和算式, 不能有任何出格的举动;当学生因为活泼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和幻想而与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及课堂秩序发生冲突时, 便会不断接受批评、训斥和惩罚, 直至变得懂事、听话、守纪律……可见, 教育的标准化, 即同一标准、同一教材、同一试卷、同一答案、同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不仅学校如此, 家长也是如此。家长不仅给孩子买来各种习题集, 而且利用双休日为孩子报作文、奥数、英语等各类补习班和特长兴趣班, 但那些只是为了他们在日后升学中能够加分。试问, 只浸泡在书本知识中的学生, 又怎么可能从非洲的实际情况出发, 去进行合理的预算与计划呢?

教育不是生产车间的流水线, 应把学生培养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有一定生存技能、具有良好习惯和品质的人, 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从而取得成功, 这才是教育最应该教给学生的。

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需要知识教育, 更需要智慧教育。知识教育的确具有开发智慧、培养人的综合能力的作用, 但对人的智慧发展来说, 还不够系统、完善。因为知识教育的主要目的, 是让人们获得知识并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 达到某种智慧开发、培养的效果。而智慧的教育根本目的, 是让人们获得智慧的系统开发与发展, 而不只是单纯地获得知识。

智慧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 其主导观念是让人们获得智慧的自建, 它是一种最直接的、帮助人们建立完整智慧体系的教育方式。在智慧教育的系统工程中, 知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知识工具”和智慧加工处理的“知识原材料”。真正的智慧只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 它是以DNA这个系统软件和中央处理器为核心, 进行信息加工处理的智慧活动。而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可以有多种存在形式, 如文学艺术、科技经济、软件程序、机械工具、建筑、道路等, 可以说, 所有的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地方, 都刻上了人类智慧的印迹。当然, 人类智慧与人类智慧活动的产物,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展人类的智慧,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人类必须去了解和认识、学习与研究、掌握和应用智慧活动的产物。

篇3:小舞台诠释“榜样的力量”

【关键词】《永远活着的人》;灯光设计;文本诠释;知觉情感;视觉形象;舞台画面

文章编号:10.3 969/j.issn.1674-8239.2016 .02.014

《永远活着的人》(以下简称该剧)是由俄罗斯剧作家维克托-罗佐夫在卫国战争时期写下的经典剧作。该剧本作为中央戏剧学院2012级戏剧影视表演儿艺本科班教学实习剧目,于2015年5月31日首演。学院聘请俄罗斯导演柳波夫-库兹涅佐娃教授进行指导,并由本院舞台美术系孙大庆教授和冯德仲教授分别担任舞台设计与灯光设计。在中俄戏剧演出艺术合作交流中,引发了笔者对“灯光设计如何从文本出发捕捉舞台视觉形象,并运用恰当的灯光语汇完成演出整体的视觉呈现”的思考。

1 剧本分析视角

如何准确地创造舞台视觉形象,准确诠释戏剧内涵,首要问题是确立剧本的分析视角。

1.1 知觉情感的初步建立

戏剧情感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寄托着剧作家的个人情感体验,同时也是唤起观众情感共鸣的直接载体。因此,灯光创作应该从情感出发构成气氛,而不只是对环境做简单描摹。

该剧是一部有着强烈情感张力的戏剧作品,它没有描写战争的残酷,也没有描写人物之间强烈的对抗和冲突,而是用细腻的笔触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细细描摹。

灯光设计一方面要为观众提供一个凝固的舞台氛围,将苏联卫国战争的残酷气氛作为灯光设计的环境构成依据;另一方面又要将观众的目光牢牢锁在角色身上,让角色成为观众情感的视觉生发点,灯光设计对人物的全方位立体塑造,能够使得角色的形象特征在视觉中更加立体,进而给观众形成清晰的视觉印象。

1.2 视觉形象的立体捕捉

纵观全剧,剧中情节设置全部以室内环境为背景,场与场之间的转换即为不同室内空间的跳转,并通过房间内陈设的特征加以区别。

第一场是一个较为私密的空间,由于随即而来的战争,室内环境需要透露出一种紧张的气氛,人物的照明设计以高色温的面光和造型光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用以暗示战争的严酷。

第二场是保利斯家的一个房间,为了送别保利斯,房间里人来人往,几乎聚集了所有人,此时房间整个环境是带有木头气息的咖啡色调,借着电灯的光,房间内的光线相對明亮,当保利斯离开后,房间里一下子变得冷清,随之而来的是寂寞、孤独和恐惧,此时光区的照明范围也逐渐缩小。

从第三场起,保利斯一家被迫从莫斯科搬到了西伯利亚,房间里的陈设简单了许多,透露出人们生活的艰辛。窗外的景色因战乱也变得乏味,人依旧是暗淡的,橙红色的光线照进房间,用高位侧的橙色光作为人物造型的主要光源方向,通过灯光交代环境特征的同时,将人物的心境也表达了出来。随后时间慢慢的流逝,在悄无声息中,灯光也渐渐从黄昏的暖色调转变成为夜晚的冷色调。

在结尾的第六场,虽然战争已将所有的事物磨损,但精神的力量却在这一场获得高潮式的迸发,舞台上所有的视觉形象应回归明亮的感觉,用光的力量滋长观众的内心,揭示剧本主题,最终完成戏剧精神的表达。

1.3 特殊效果的设计构想

在该剧中,舞台灯光除了完成人物外部形象塑造、时间空间转换、环境气氛渲染等基本设计要求外,将“光”本身作为视觉形象主体,结合声效烘染战争背景也是灯光设计需要考虑的关键点。

在该剧开头,笔者用灯光的特殊表现方式将硝烟弥漫、战炮轰鸣的战争场面直观展示给观众,通过视觉联想将观众带入混乱的、模糊的,且混杂着人们内心恐惧的感官体验中。最终选择“探照灯”这一灯光元素作为视觉媒介的主体,利用地逆光的突变模拟爆炸瞬间,配合烟雾效果,以强烈的画面质感留给观众深刻的战争印象。在结尾,所有人重新回到了莫斯科,,从剧本对“礼炮声”的设计可知胜利即将到来。同样,笔者将“礼炮声”作为视觉形象的切入点,从气氛人手将声音的听觉感受直接转化为空间的色彩渲染,以动态效果烘托节日气氛,完成舞台效果的立体呈现。

2 时空关系构建

空间无处不在,而通过灯光对视觉焦点的强化就可以划分不同的舞台空间,灯光设计对空间概念的表述可以起到诠释戏剧内涵的效果。此外,时间概念在剧目设计中也是不容忽视的。

2.1 转台的巧妙设计

该剧充分利用了转台的功能特征,将其作为场景连接的重要纽带,在为场景转换提供有效动力的同时,也构成了舞台的视觉形式感的风格样貌,获得了演出的艺术完整性。

配合转台这样一种整体视觉呈现方式,笔者在灯光设计构思时,也着意寻找一种独特的光的视觉形式感,以强化转台的设计功能和视觉效果,有意识地将各个角度的光集中于转台内部,并利用具有明确方向感的光源分布,来区分前后场景层次的关系变化,在舞台上形成转台内部强烈的光柱效果。

2.2 “显”与“隐”的关系处理

由转台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舞台上提前放置的众多道具。由于全部是室内场景,不同地点的暗示主要通过房间内不同的家具陈设进行辨识(如图1),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舞台空间“显”与“隐”的关系问题。而如果进一步转换,实际上就变成了如何处理舞台上“可见”与“不可见”的关系问题。与之相适应,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黑纱进行遮挡;另一种是控制光区完成视觉引导。本文主要介绍后一种方法。

利用灯光引导观众视线,突出舞台画面的焦点,是舞台灯光最基本的作用之一。如果从舞台灯光设计的角度对“可见”与“不可见”的呈现方法加以解释,即可直接转化为舞台灯光“明”与“暗”的关系处理。通过光区的设计,控制主要场景和次要场景之间的明暗光比,就可以将观众的视线快速集中于主要表演区。此外,对舞台其余部分的设计,灯光有时需要配合情境对其加以渲染,有时也可不做直接的照明处理。

nlc202309030837

3 灯光设计要点

3.1 总体构思

在进行灯光设计构思之前,理解导演阐述、分析导演构思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于这部作品,导演柳波夫-库兹涅佐娃教授阐述道:“作家本人即是战争的参与者,在经历沉重的创伤之后,他奇迹般的幸存,这使他更深地了解荣誉、信仰、勇气的真正价值,所以他也能更勇于毫不掩饰地表达悲情,誠实并富于诗意地讲述在战乱年代在莫斯科家庭的一段故事”。

灯光设计以现实主义手法为主要创作要点,旨在构建既合乎历史真实又具有艺术真实的舞台画面效果。因此,笔者最终找到了一种类似“老照片式”的灯光设计方法,以钨丝灯光源的灯具作为主要实现手段,由高色温和低色温的不同视觉效果对人的内心世界产生的影响出发,借助钨丝灯的光源性质,有效利用冷暖视觉处理,将舞台画面与战争中人物的内心活动联系起来。

在这里,笔者之所以会选择钨丝灯光源作为基本灯具,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其一,由于钨丝灯光源是通过钨丝加热而发光的,输出电压不同,光源的亮度不同,同时光源的色温也会随着亮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例如同一钨丝灯光源的灯具在50%亮度下的色温比就在100%亮度下的色温更低。因此,即便使用相同类型的钨丝灯光源的灯具,只要调节不同方向灯光的亮度明暗,在对同一场景和人物照明时,也能够形成不同的明度关系和色彩关系。其二,钨丝灯光源的光谱含量相对完整,具有良好的显色性,借助雷登色片所获得的冷色光在改变光源色温后,依然能够确保舞台色彩的真实还原度。此外,这种冷暖光源的设计不仅更接近真实环境的光源特征,而且能够产生更加柔和的视觉效果,避免观众视觉对光源的不适感。其三,从钨丝灯光源光本身的性质来看,那种泛黄的质感与人们对“老照片”的印象不谋而合,是一种单色调的纯粹的记忆。所有的舞台元素在这样的光源照射下,容易形成统一的色调,使得舞台画面效果容易获得具有历史痕迹般的岁月沧桑质感。

3.2 灯位设计与灯具使用

舞台画面效果的实现,需要灯光设计在总体构思的基础上,将其具体化为舞台灯光的最小构成单位,即以灯具为独立个体的每一束光。灯具类型的选择、位置的分布以及光色的使用与光的质感、投光角度、色彩基调等密切相关,在综合考虑舞台灯光的构成因素之后,才能获得完整的视觉画面。

根据该剧的形式风格特征,笔者在灯位设计的具体化构思中,主要抓住了“以光造型”这一关键词,并以表演区为单位进行多方位立体设计,用无形的光语对灯具的投光角度和光比组合进行合理化设计,在舞台上划定出具有强烈空间感的表演区,使处于空间中的人物和景物更加丰富饱满。此外, “以光造型”这一概念,其中既包含对演员的立体照明,又包含对场景的空间塑造,而场景为演员提供行动的支点,演员是生活在场景中的人,两者是相互融合与共生的关系。因此,灯位设计既要兼顾场景,又要确保演员无论处在舞台的什么位置都有稳定的造型光和足够的照明光。

以演区为单位,对舞台空间进行整体的均匀布光处理,确保每一个表演区均有来自不同方向的光源设计,最终使得以围绕转台区域展开,且具有强烈视觉形式感和光源方向感的设计构思得以具体化为每一个灯具的位置分布。如图2,灯具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转台前区,笔者选择以逆光、侧光和高位侧等光位作为造型光的主要来源,同时利用碘钨灯作为舞台大面积染色。此外,考虑到吊景和特殊效果的画面处理,笔者还在舞台上设计了专门为特定区域照明的定点光、具有可控性的道具灯光源,以及为景片造型的特殊光位和辅助舞台特殊效果呈现的专用灯具等。电脑灯既可以作为造型光的补充,又可以灵活调用,为人物、景物作辅助照明,同时电脑灯在使用上比常规灯具有着更大的自由度。

图3是面光、耳光和侧挑台的灯位设计。由图可知,笔者在面光位置分别设置了三种不同的灯具以对应舞台的不同区域。其中以聚光灯为例,它主要针对转台内部的演区照明,根据灯具位置和色彩分布情况,笔者又将其分成了三组,中间一组以光源本身的色调对转台表演区进行正面投射照明,两侧分左右两组,借助雷登82B色纸将光源的色温进行调整后对转台表演区进行交叉投射照明。三组面光不同冷暖的设计,在解决演员照明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获得人物的立体造型效果。在耳光部分,笔者也做了上中下三种色调的分组,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补充面光的照明要求,另一方面是基于舞台气氛的渲染效果。侧挑台的光位则属于舞台特殊效果的灯光设计。

3.3 情节段CUE点画面设计

为了辅助灯光设计建立舞台画面的前后关系,绘制灯光气氛图(图4、图5)是把握设计构思准确性的关键。对于这部戏而言,时空环境的转变完全依靠室内陈设的变化,为了避免单调,同样都是室内场景,笔者在绘制灯光气氛图时,强调以明确方向性的光源设计对不同环境加以区分,进而设计出具有不同照明特征的灯光构成效果。

导演以华尔兹舞蹈开场,演员们在乐池上翩然起舞,随音乐的节奏,笔者用明亮的光线效果烘托六月阳光明媚的节日气氛,随后,战争轰鸣的炮火打断了原本欢快祥和的氛围,配合烟雾和炮火声,由灯光模拟出爆炸瞬间的效果以及飞机探照灯划动的轨迹。演员如雕塑般伫立在舞台上,强烈的效果光和渐渐隐去的照明光,在人物身上形成半剪影式的画面效果,声光效配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表演中,跃动的视觉画面与相对静止的演员表演相映生辉。故事由此开始。第一场和第二场发生在莫斯科,第三场、第四场和第五场,为了躲避战争,一家人被迫从莫斯科迁移到了西伯利亚。根据第三场的时间“黄昏”,笔者以橙黄色作为画面的主色调,用侧光的角度使人物产生拉长的投影,整个画面带有更多伤感的氛围。夜晚时分,第四场的环境被冷色光覆盖,与第三场的色彩基调和画面形式感的空间塑造截然不同,这样的处理既符合时间气氛的变化,也是战争中人物内心苦难的集中展示,因此笔者在设计时决定将全剧最冷的色调安排在第四场。第五场与第三场属于同一场景,但在灯光的设计上,第五场和第三场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笔者在第五场借助了吊灯光源的照明效果,以现实主义光效代替光柱式的舞台形式空间,加强前后场景的节奏变化;其次,笔者隐去了吊景的照明光,使灯光的照明范围集中在舞台空间的下部,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它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几乎全部吸引到表演者身上,为故事的发展积聚力量。到了第六场,一家人重新回到了莫斯科。战争即将全面胜利,灯光设计由此也回到了开场前明亮的节日气氛,造成首尾呼应。

nlc202309030837

4 设计意图体现

借助Vectorworks、AutoCAD等3D制图软件,可以将灯光设计以三维的效果进行立体展示,帮助笔者检验灯光设计的合理性。

在该剧的实现过程中,除灯位图以外,还借助了其他的图表数据来使灯光设计意图得以具体化体现,主要有:灯具吊挂图、魔术表、灯具数量统计表、色纸数量统计表、灯具列表、灯光管理CUE表(图6)等,这些图表都属于灯光设计案头工作的内容。通过这样一系列图表的绘制,笔者逐渐将头脑中的灯光设计构思逻辑化、清晰化,并由此从感性的艺术创作层面过度到理性的实际操作中。

5 视觉画面构成

该剧的演出场所——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是一个标准的镜框式舞台,整部戏的主要情节设计和表演调度被严格规定在了镜框式舞台的转台范围内,这种剧场格局和演出设定决定了灯光设计以体现舞台画面的视觉美为主要审美取向的创作方法。对于舞台艺术而言,具有美感的舞台画面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灯光光比的控制。利用多角度光源的亮度配比使画面形成丰富的视觉效果,不仅实现了舞台视觉美的画面效果,这也为实现灯光设计的自由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发挥空间。

首先,调节光比能够使景物塑造更加立体。从莫斯科到西伯利亚,再从西伯利亚到莫斯科,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片设计以局部视觉形象暗示的方法,构成了一家人迁徙的轨迹。为了使平面吊景能够在视觉中产生强烈的立体感,笔者在设计景片的灯光造型时,利用景片自身的结构特征,对同一景片的不同侧面做不同的光比设计,这种明暗的处理遵循了建筑物在自然光下的照明特征,只要对建筑结构做受光面和背光面的不同亮度处理,就很容易在平面造型中创造出立体建筑物的视觉感知,使观众产生舞台画面的幻觉效果。

其次,调节光比能够使舞台空间富有层次。灯光的视觉中心将舞台前区的中间位置作为设计的重点。接下来,笔者首先对一顶逆光做了不同亮度的明暗设计,处于中间位置的三只聚光灯的亮度最强,两侧的聚光灯则以中间的亮度为基准,以对称的形式逐渐降低各自的亮度值,形成由强到弱的中心式扩散照明效果;同时,在设计面光照明时,笔者也是采用了相同的光比设计方法,将亮度集中于表演区的中心。随着演员在空间中的位置调度,每个演员轮番成为视觉的中心,这与导演不設定主要演员和次要演员的初衷不谋而合。图7同样也是以这样的光比设计来完成空间造型的,沙发区域作为主要表演区成为画面构图的中心,落地钟、雕塑台和桌子由于处在转台的边缘,在视觉中产生向周围隐没的迹象,虽然笔者用电脑灯对它们做了必要的造型勾画,但光比也是控制在了与周围空间相统一的亮度范围内。

再次,调节光比能够使人物造型更加生动。在该剧中,人物造型主要是以一个立体饱满的形象出现的,因此,笔者在面光的设计上采用了平行布光和交叉布光两种方式;在耳光的设计上除了考虑到气氛的需要,另一方面则主要考虑到人物冷暖造型的需要;而作为人物造型关键的逆光、高位侧、侧光等光位也成为设计的重点;同时在光比的设计上采用轮廓光强于照明光的亮度配比,在保证人物有足够的亮度照明的同时,兼有良好的造型效果。此外,考虑到现实主义灯光效果的照明因素,笔者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借用道具灯的照明效果,用以构成符合现实空间的人物照明关系。图8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画面中的人物照明是围绕吊灯展开的,以吊灯与人物位置的关系来设计光比,让处在不同位置的人物具有不同的造型特征,因此笔者选择以交叉布光的方式完成这一场景的照明处理。当人物处在吊灯的前面时,其逆光的亮度就要明显强于面光的亮度;相反,让人物处在吊灯的后面时,其面光的亮度就会强于逆光的亮度;而当人物处在吊灯的左侧时,其左侧的光照效果最强。。

最后,光比的大小与舞台空间的环境气氛,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直接相关。如图9,随着戏剧情节的转变,原本欢快的节日气氛被突如而来的战争打破,景片做剪影效果,而人物被设计成了半剪影的效果,使舞台画面形成明暗对比的大反差效果。结语

作为中央戏剧学院文化交流及教学实践剧目,该剧的舞台灯光设计从创作构思到技术体现的过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艺术实践,更是一次从文本形象捕捉到舞台视觉呈现的全方位立体定位的过程。整个灯光设计的过程中,以艺术美学的眼光审视灯光设计效果的视觉呈现,以快节奏把握剧场制作时间的效率要求,以严谨的态度完成灯光设计案头工作的图表绘制,传承中西方造型艺术及美学观念在戏剧演出中的指导性作用,以提高当代对灯光设计专业艺术人才培养水准的要求。

篇4:“榜样”的力量

舍本求末在享受中指责

全球变暖领域的环境话题已经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环境被破坏就没有了发展的前提,这个道理人人都明白,远了不说,现在我们身边的确有太多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再等了。西方媒体最近报道,巴西亚马逊雨林近40年消失的面积,超过450年殖民地时期消失的面积。美国杂志将中国山西天空污染的照片放在封面上,同时大力指责“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位于世界第二”的消息。这两个报道内容都对,言下之意,发展中国家现在大规模地破坏生态,造成的环境危机越来越严重。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表现的可谓是忧心忡忡。2007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更是颁给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和一个联合国组织,是因为戈尔一直在宣扬环保。他拍摄了一部著名的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宣传他的环保理念,关注全球变暖,号召人们立即行动共同面对气候变化危机。这部影片还荣获两项奥斯卡大奖。

当然,保护环境是世界

的潮流,谁都不敢说不要保护环境。但是,说是一回事,做往往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美联社将戈尔家庭从2006年2月3日至2007年1月5日不足一年时间内的电费账单公之于众,其一家共计用掉19.1万度电。而所在城市一般家庭每年平均用电约为1.56万度,一般美国家庭全年平均用电约1.07万度。由此可见戈尔一家消耗的能源实在超乎想象,像这样的“环保战士”还有很多,小到个人大到国家。

发达国家在指责巴西亚马逊雨林的大规模消失,以及中国山西的污染时,却很少提及巴西亚马逊雨林的消失,主要是用来种植以大豆为主的农作物造成的。在巴西被砍掉的树木中,木材50%销往美国,28%销往欧洲;砍掉树木以后种植的大豆,50%销往欧洲;还有一些土地被用来养牛,牛肉53%销往欧洲。换句话说,亚马逊雨林消失的最大获益者是西方国家,是因为他们的享受,才导致亚马逊雨林的快速消失。这种现象的另一个参照是,在指责中国的环境污染时,日本却大量进口中国的煤,储备起来以备不虞之需。美国目前在本国探明的煤矿和石油,大多不开采,绝大多数用其他国家的。他们的环境当然保护得好,可那是以牺牲别国的环境为代价换来的。

他们只看到近几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却不说从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200年间,直到几年前,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前5名、前10名都是发达国家。如果计算一下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总量,70%以上是少数发达国家排放的。然而,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至今还是舍本求末,一味的指责,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只在一些表面现象上做文章。

“榜样”的力量如何像西方一样发达

不管是中国还是巴西,都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当地的人们牺牲环境发展经济都是为了过上富裕的日子,而这个富裕的榜样就是发达国家,它向全世界传递着什么是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发达国家一再标榜他们自己多么先进、多么文明的时候,又反过来指责发展中的国家试图把自己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举动,就显得很不厚道。虽然我们可以说,发展中国家可以寻找其它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但是,开发现有资源是最快的致富方式,发达国家如此强有力的榜样,必然让落后地区的人们寻找最快的致富捷径;而且,落后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多也是照搬发达国家以前的方式;落后国家牺牲自己的环境,开发的资源也多是被发达国家享用。卫星从太空中传输回地球的景象,地球的夜晚到处灯火通明,最亮的地区都在发达国家,他们极大地消耗着、浪费着地球的资源,却指责别人试图变成和他们一样。

发达国家夜间灯火辉煌的美丽景象,背后就是电力公司希望大家多多用电,它才好多多赚钱。因此,灯光也不只用来照明,更多是用来装点。白天睡觉晚上享受夜生活,已经是发达国家带给世界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改掉?以前世界各地

销售商品的商店规模都很小,自从美国建起了大型商场,这种方式已经成为必然的模式。大型商场之所以能够出现,也是因为电力照明的原因。如果没有电力支撑,大型商场里面就会很暗,而且大型商场提供了豪华的空间和舒适的环境,这些都是小商店无法比拟的。虽说大商场增加的巨额成本可以从高利润里赚回来,但是,它消耗掉的能源却无法挽回。

在过去,按照自然环境的规律,纬度低的炎热地区居民住宅的窗户较大,在寒冷的地区窗户较小,现在很多房子都和美国一样,落地门窗,玻璃外墙。其实,玻璃的传导性很强,外面的冷热很快就会影响到玻璃墙的里面。这种房子的出现是因为美国人用大量的电力来运转空调,使得在玻璃房里面的人,既可以享受外面的风景,又不会受冷热影响。现在已经被高消耗电力的空调生活所代替,另外还带来氟利昂破坏臭氧层的结果。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即将彻底毁灭中国人几千年养成的节约习惯。

所以,当全世界的环境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候,发达国家不应该指责落后国家破坏环境,而更应该反思他们自己给全人类树立的生活榜样。在人

●白天睡觉晚上享受夜生活,已经是发达国家带给世界的生活方式,为什么不能改掉?

均能源消耗上,美国是中国的四五倍。虽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不应该以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为榜样,但发达国家有什么权利不让中国人像他们一样使用能源?他们更应该做的是减少自己的能源消耗。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危机,发达国家可谓大肆炒作,不断更新污染指标、组织各国签订《京都议定书》、制定绿色产品指标,做一些标志性的活动,比如先是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关掉造型效果灯光5分钟,随后很多城市也关掉照明灯光5分钟。不可否认,这些做法的初衷都是好的,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总有些走样,各国信誓旦旦签订的《京都议定书》制定的指标发达国家没有几个能做到的,一些科学家为了支持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甚至发布了一份有些荒谬的研究报告,以阐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罪魁祸首不是工业的发展,而是全球物种多样性增加,比过去物种单一要排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产品的绿色指标也成为绿色贸易壁垒,苛刻的要求不是为了环保和健康,反而成为变相保护本国经济的手段,象征性的全城停电几分钟,这种做法除了具有大喊一声的效果,还有什么作用?

发达国家愿意像落后国家的人们一样,住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里吗?他们愿意自己城市的夜晚像非洲一样黑暗吗?发达国家为全世界树立了一个榜样,但是,这个榜样根本不具有普遍性,不具有普适的价值。如果中国人、墨西哥人、巴西人、印度人和非洲人都过着像发达国家一样富裕的生活的话,这个地球的资源绝对不够。有人计算过,那将需要5个地球。因此,落后国家环境的破坏,一方面有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强行提供的错误榜样。

很多人在探讨空气污染、气候变暖等重大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后果,然而这背后真正的问题是自然资源的枯竭。现在地球上的石油,恐怕不够把世界变暖多少了,也就再用个二三十年吧,这还得以人类对石油的消费不是特别快速的增加为前提。现在还是有很多人乐观的认为,只要石油价格上去了,电价上去了,水费上去了我们就会把能源给找出来,该省的省下来。但事实上这些年基本上没有发现太大的油田。几条世界大河上,水电站该建的也都建了,而且面对今天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国家发展使用能源是不可避免的,谁想节约能源消费,发展必然放缓,落后就会被别人淘汰掉。在这个格局之下,人类不大可能通过节流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能源问题。

那么有没有替代的办法呢?我们总听专家说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现在的石油、煤炭,听上去是一种可以无节制使用的能源,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获得世界上任何一种能源,无论是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都将存在环境和资源的代价。建设风力发电需要消耗大量复合材料和钢铁,生产它们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建设水利发电站将出现大量淹没区,淹没区将产生甲烷排放,而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建设太阳能光伏电站需要大量单晶硅或多晶硅,生产这些硅材料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其实这种能源仅仅是能耗和排放的转移。

即便如此,如果我们全力发展核电站的话,铀在6~30年之内就会被用光,这几年人们一直努力发展生物质能,发达国家把玉米烧了开汽车,粮食价格就会暴涨,发展中国家的人就会饿死。现在,我们还在羡慕西方国家的先进吗?

是先进,还是文明的倒退?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模式从野蛮掠夺的初期就是以一种资源高消耗的方式开始的,现在,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危害已经越来越明显。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是一个大发明家,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爱迪生还办过电力公司。爱迪生坚持给居民供应直流电,只是后来被交流电淘汰了。其实,爱迪生的很多发明都是为了他的电力公司。电力公司的发电厂建成后,如果仅仅只是照明用电,居民只会在晚上使用,白天的时候,发电厂的机器没有使用效率,变相增加了成本。于是,爱迪生的一大工作就是想方设法发明可以在白天用电的民用电器,例如留声机。虽然现在我们说,这些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但是,他的指导思想在今天看来却是错的,他根本没有意识到,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指导思想延伸到现在,这种方式现在也移植到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发展方式背后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如果能源问题就是解决不了,怎么办?没办法,文明只能退回去,现在的复杂文明维持不下去,就退回到简单文明去。中国人最不习惯“文明退回去”这个观念,因为自有文字历史记载以来,中国文明基本上没有大的倒退。但就整个人类来说,不要说倒退,文明灭绝了的事也不少,历史也不断在验证这个真理,比如复活节岛文明怎么灭绝的?因为岛上的统治阶级曾经形成了一种传统,就是比谁的石像造得更大,造得越大就越能凸显首领的崇高地位。问题来了,要把石像立起来需要用绳子拉,而绳子是用树皮做的。结果300年中,为了拉石像把树砍光了。砍光了树木,他们就失去了众多的食物来源,也没法造船,不能去深海打鱼了。我们可以把树看作是岛上的能源,由于能源的耗尽,文明灭绝了,这不是什么非常罕见的事,复活节岛的文明就是这么灭绝了。

当全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发达国家希望亚马逊地区能够更多地保留热带雨林,为世

界提供更多的氧气,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如果巴西当地人不砍树,世界能够给他们提供什么?难道要他们继续保持原始的生活方式吗?2008年度,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共盈利452亿美元,平均每天1亿美元以上,创美国企业史年利润最高纪录,这恐怕也是全世界企业历史上年度利润最高的。它的这个高利润,一方面是石油涨价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鼓励能源消费的结果。

面对发达国家已经树立起的资源高消耗型的生活榜样,再加上发达国家时时处处都在宣扬自己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落后国家再宣传要环保、要节约,哪个力量更大?在现实的享受面前,人毕竟是自私、短视的。因此,当今世界已经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解决环境问题,首要的就是放弃发达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的榜样。发达国家能从自己做起吗?

不可以坐以待毙,我们能不能在平衡中走出一条发展新道路?

改变自己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北京在2008年是为数不多能够完成节能降耗要求的城市,北京能够降耗减排关键得益房地产快速升值无形加大了GDP的规模,靠泡沫增加了

●我们在无奈和不公的前提下,今天呼吁不要用一次性筷子,明天不让用塑料袋,在急于求成的心态中只抑制了表面现象。

M O C

基数;另一方面是北京为了迎接奥运会,将工业企业关闭迁移到外地。

早在2006年北京就关闭了长期担负北京燃气供应,日耗煤炭8000余吨北京焦化厂,把它搬出了北京,迁移到唐山市海边安了新家。2007年北京再次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因为北京把下一个目标首钢也搬迁走。到2007年底,完成压缩北京地区钢铁生产能力400万吨,只在北京石景山地区阶段性保留40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到2010年,将在河北唐山的曹妃甸建成一座年产800万吨钢的新厂,而北京将不再生产钢铁。

一个个看似捷报的成就背后,是不是北京工程建设真的不需要钢材了,不需要消耗炼钢的焦炭和煤了,北京人不再用燃气做饭了?现实情况是北京由于奥运建设的需要,消耗钢材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达到空前的水平;炼钢的焦炭和煤炭更不可能相应减少;而做饭仅仅从使用自产煤气改为从陕甘宁输来的天然气。能耗和排放在北京虽然减少了,但实际上市场的需求和工厂的转移反而使整体能耗和排放进一步增加。表面上的蓝天的增加,只不过是将炉子和烟囱修到邻居家的院子里而已。这似乎和欧美、日本的减排实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需求并没有得到有效抑制,仅仅将能耗高、污染大的工厂搬到了别的国家,然后又对那些工厂所在国的能耗和排放问题煞有介事,还动不动就拿中国垫背。

我们在无奈和不公的前提下,今天呼吁不要用一次性筷子,明天不让用塑料袋,在急于求成的

篇5:特仑苏:诠释创新的力量

开辟高端奶新蓝海

专注产品高品质

创新的最高境界是开辟蓝海,在消费者心中先入为主。2005年特仑苏的面世,开辟了国内高端乳品市场蓝海,填补了该市场的空白,其高标准的奶源、高品质的营养和典雅高贵的包装外观,令人耳目一新。特仑苏先后推出了纯牛奶、低脂奶、有机奶、醇纤奶四款产品,逐渐丰富和创新高端奶品类的产品架构,创新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品质生活需求。而之后遥遥领先的销量,显示其已成为消费者心中高端乳品的首选品牌。

特仑苏来自其专属牧场,北纬40度左右黄金奶源带、中温带暖湿季风性气候等一系列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条件,造就了其天然优质乳蛋白含量高达3.3克。正是源于对卓越品质的不断追求,在2006年召开的IDF世界乳业大会上,特仑苏力压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两大老牌乳企,获得了IDF世界乳业大会新产品创新奖,代表中国乳业夺得第一枚世界金牌。

推动一个领域向前的,除了过硬的产品品质外,还需行业领军者率先突破和变革所带来的引领效应。自品牌诞生以来,特仑苏便致力于倡导和引领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并通过一系列的营销创新,积极向目标消费者传达品质生活理念。其中,特仑苏连续6载携手博鳌亚洲论坛,在展示自我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探讨,与国际经济领袖一道为全球发展带来更好的智慧和思想。同时,特仑苏还为“两会”代表健康保驾护航,以品质生活理念不断影响着越来越多追求与众不同的精英人群。

开启品牌沟通新模式

引领乳品公益新风潮

数字时代结合新媒体技术创造独特的品牌体验,实现二次口碑传播,是品牌占领制高点的关键。在品牌营销方式上,特仑苏创新性地为消费者提供专属的尊享体验,与消费者形成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其中,以特仑苏名仕会及特仑苏城市音乐会最为业界知晓与认可。

特仑苏名仕会是国内乳业第一个会员营销互动平台,而特仑苏城市音乐会作为艺术文化季的主打活动,是为名仕量身定制的专属艺术体验,为其提供了一个享受艺术的不凡魅力平台。自2009年举办以来,特仑苏城市音乐会已成功举办四届。四年来,133场音乐会,20万名仕会员尊享,1.4亿人次线上线下参与,特仑苏以普及高雅艺术为己任,点滴创新成就了不凡的品牌征程。

2012年,城市音乐会力邀国外知名乐团加盟,奥地利Roitham乐团、荷兰海牙交响乐团等都曾倾力演绎。此外,在以往古典音乐演奏的基础上创新升级,奉献了精彩的主体性音乐会。以深圳站为例,电影原声音乐主题实现了精彩画面与电影原声在同一时空的完美交会,为名仕呈现了美轮美奂的视听交融艺术魅力。

同时,结合名仕的信息接触及分享习惯,2012年特仑苏城市音乐会与当下最为流行的“微博上墙”、“切客墙”、“手机签到”等互动手段完美结合,建立起一个品牌与名仕深入沟通的平台。而其创新的另一体现,则是现场可呈现名仕留言的大屏幕,大家尽情抒发心声并与之合影留念。在特仑苏独创的尊享体验中,“专属天然天成,人生所以不同”的品牌理念也得以被广泛接受、认可。

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重点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特仑苏城市音乐会创造性地推进了艺术广泛普及,促进了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同时,更是独创性地为艺术人才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绝佳平台,以不凡的前瞻性实实在在做到文化惠民,肩负民族文化发展使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开启了乳品公益营销先河,也凸显了特仑苏勇担社会责任的领军品牌风范。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2005年至今的7年间,从开创一个品类,到推动一个品类,再到领导一个品类,特仑苏从中国乳业第一个高端奶品牌,已真正成长为中国高端奶品类的第一品牌;7年间,从中国乳业第一枚世界金牌——IDF世界乳业大会新产品创新奖,到中国乳业第一个会员互动营销平台——名仕会,再到引领乳品公益风潮的艺术普及平台——特仑苏城市音乐会,特仑苏身体力行“专注、创新、不凡”的品牌精神,以点滴行动完美诠释了行业领军者创新向上的力量。

编辑:苗东明mhlmiao@126.com

篇6:榜样的力量

各大新闻媒体对刘义权同志感人事迹的报道,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作出的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就学习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 使向刘义权同志学习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 刘义权的名字响彻了大江南北。

一位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档案工作者能成为全国各条战线学习的楷模, 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赞扬和亲自看望, 这在兰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也成为全体档案工作者的骄傲和自豪。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榜样, 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理想人格的杰出代表。在当今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时代, 榜样的诞生和影响社会似乎并不那么容易, 正因为如此, 现代社会中榜样的含金量才要更高, 才要更经得住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 更经得住时代和历史的考验。

这是一个需要榜样的时代。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有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但同时也需要有一种能够感动社会、根植于人性根底的精神力量, 一种抗拒平庸、立志进取的奋斗旗帜, 一种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人生楷模。而榜样, 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人生标杆, 以榜样为精神皈依和行动指南, 会使我们的奋斗更有目标, 前进更有方向。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世界上任何一个不断发展、不断进取的民族, 都不会忽视榜样的力量。在美国, 无论是林肯还是华盛顿, 至今都仍然被千百万人视为民族英雄。半个多世纪前, 前苏联军民在莫斯科击溃了德国法西斯军队的进攻, 到今天仍是俄罗斯人民的骄傲。

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 杰出人物层出不穷。从维护祖国统一、抵御外辱的文臣武将、志士仁人, 到反抗压迫、替天行道的义军统帅、草莽英雄;从才华横溢、留下不朽名篇的文坛泰斗, 到才思敏捷、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巨匠……中华民族的历代先进分子, 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也成为一代代人尊崇和学习的榜样。

档案工作不是经天纬地的工作, 但经天纬地的历史都珍藏在档案中。刘义权同志长期奋战在军队档案战线, 38年如一日, 忠于职守, 无私奉献, 精益求精, 顽强拼搏, 把对党的忠诚体现在献身档案事业的人生志向中, 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成为一个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可以仿效的英雄, 成为一个坚守平凡、创造非凡的先进战士, 成为档案战线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格化代表, 成为兰台人心目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

篇7:快女诠释了梦想的力量

然而,在快乐女声的舞台上,我们仿佛又重新听到了生命的颤动,以及梦想的律动。

从海选,到赛区比赛,再到全国决赛,快女们实现梦想的道路并不平坦。许多参赛选手一开始并没有太多的舞台经验,演绎技巧也存在缺憾之处。但一路走来,那些略显青涩的稚嫩歌声中,却逐渐多了一份圆熟与从容。

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她们在短短数月之内就实现了各自的华丽转身?

在一场场激烈的比赛中,面对着全国直播的巨大压力,面对着亲友粉丝的殷切期待,面对着那残酷的淘汰制度,快女们在每场比赛中都要全力以赴,都要不断地尝试着挑战自己、超越自我。洪辰,这个来自江苏的女孩,在这场追梦的激烈角逐中,不断尝试演绎不同风格的歌曲,找寻个人的突破。从《空港》到《做我自己》到《so what》,再到挑战好姐妹杨洋并向其致意的《等你爱我》, 洪辰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坚实走来,也一次又一次地让全国观众为这个古灵精怪的美少女那极具爆发力的声音而震撼。

此外,每周比赛间歇的培训和生活,对快女们而言,亦显弥足珍贵。尤其到了全国总决赛阶段,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追求梦想的女生齐聚长沙,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因为大家有着相近的年龄,有着相同的话题以及共同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在这段一起吃苦、一起奋斗、共同比赛、携手进步的日子里,那份相知相识相惜已然升华,欢笑与泪水,缤纷了彼此间的友谊。自己的梦想,姐妹们的梦想;自己的努力,还有对姐妹们希望的承载,促使实现梦想的信念不断增强,也成为快女们在比赛中开拓进取,成长蜕变的动力。诚如段林希所言,好姐妹喻佳丽和付梦妮的離开让她很伤心,但为了她们的梦想,也要收拾好心情继续准备后面的比赛。她不是一个人站在舞台上,而是带着自己的梦想,带着好姐妹的梦想去奋斗。也许,正是这份信念和力量,帮助她成功地杀入全国三甲。

这股由勇气、压力、动力、友情汇成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快女们的信念,在比赛中成为她们不断发掘潜能,释放积极的心态,让梦想照进现实的关键。一个追梦的人,不仅是梦想的拥有者,更是梦想的践行者。梦想的力量,让参加快乐女声的年轻歌者在舞台上绽放耀眼的光芒;坚强的信念,支撑她们在追梦的道路上永不放弃;友情的温暖,助力她们承载着姐妹们的梦想一同前行。因了这份对梦想的追求,因了这份对舞台的深爱,因了这份执著的信念,这个夏天她们挥洒热泪,洋溢青春与激情,迸发出自己的全部能量,奔向在远方闪亮的音乐之梦。

上一篇:祁韵士简介下一篇:星级酒店客房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