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乌木属性及其所有权归属问题

2023-02-27

一、乌木的自然性质以及天价乌木案的经过

2012年2月彭州村民吴某在通济镇麻柳河17组河段发现乌木, 镇政府认为乌木属国有, 而吴某认为归自己所有。后吴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其起诉和上诉却均被驳回。

这一判罚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究竟乌木的归属为谁, 我们还需做理性的分析和深层的探讨。

二、对关于乌木性质理论的看法

一些学者将乌木定性为天然孳息, 自然孳息在与原物相分离前是原物的一部分, 而乌木在地下沉睡千年, 产生乌木的原物亦无从寻找, 孳息必须要有原物为依托, 没有原物就不能称作孳息, 故不能将借助土壤缺氧等特殊环境成长的乌木视为孳息。乌木被人们称为“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 价值很高。因此有人认为, 乌木应当属于文物的一种。但是, 从《文物保护法》对文物的列举规定来看, 文物主要体现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而乌木更多地体现在经济价值, 其当不属于文物。那么乌木是矿产吗?尽管从地质作用形成而言, 乌木与矿产资源具有相似性, 但是与矿产资源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看又差别甚大, 据此来看, 乌木不属于矿产资源。

目前关于乌木性质的主流观点争论最激烈的就是无主物和埋藏物。

我国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无主物这一法律概念, 但按照通说而言, 无主物是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物, 如抛弃物等。无主物是指现在不属于任何人所有之物, 而不论过去该物是否有主。无主物适用先占制度, 然而我国《物权法》对先占制度并未明确规定, 但在实践中, 先占取得作为习惯规则是得到人们承认和保护的。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尹志强认为, “对于乌木这一类财产应视为如同蘑菇、杂草等, 属于无主物, 而对于无主物的归属应适用先占原则。虽然我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先占原则, 但法律规定了禁止通过先占原则来取得所有权的财产, 比如说珍贵的野生动植物。除这些法律明确规定归国家所有、不能通过先占取得所有权的财产以及无主埋藏物或隐藏物外, 其余的财产从严格意义来说是可以通过先占原则来取得所有权的。乌木虽然价值很高, 但并不在法律限定财产之列。因此, 谁先发现就归谁最具有合理性。”如果将乌木认定为无主物, 按照国际惯例, 应采取先占原则, 然而我国法律并没有承认先占原则的合法性, 根据我国的习惯与法律规定, 所有人不明的无主物归国家所有。很显然, 这与国际惯例相冲突。因此, 不能将乌木单独认定为无主物。但是由于我国明确规定了对矿产、文物、珍稀动植物等的禁止性法律, 那么在以后的司法实践中是否可以对乌木这一类物单独适用有限制的无主物先占制度的问题我们将在下文进行探讨。

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第1款规定,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 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 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民法通则》中, 对埋藏物的界定为所有人不明的物, 但对于无所有人的埋藏物并无规定。在乌木案中, 乌木显然属于无所有人的埋藏物, 而法院却依《民法通则》79条对其作出判决, 这是不正确的。因此, 我们需正确理解埋藏物的概念。并非有主物方能成为埋藏物, 无主物亦能成为埋藏物的一部分。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国内的法律对于处理乌木这一类法律尚未明确规定权属的物有些“束手无措”。目前我国法律在这些方面规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民法通则79条中关于埋藏物的概念内涵不明确, 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其外延被扩大, 造成司法错误。2.对于乌木这一类物没有准确的法律概念与之对应, 导致在司法中无法可依。3.由于我国国家性质等原因, 我国并未采用无主物先占制度, 在司法中也没有无主物的法律概念, 导致乌木这一类物的所有权难以确定。4.国家奖励制度过于笼统, 比如千万乌木只给七万的奖励, 这样的奖励显然是不公平的。那么, 尽快确定乌木这一类物的法律性质, 制定明确规范的法律, 就成了当前的首要任务, 通过确定其法律性质, 明确归归属, 为之后的争议解决提供范本。

三、笔者看法:乌木应该为无主物和埋藏物的竞合

结合上述所论, 乌木的属性之争的焦点即在于对其性质的确定, 究竟属于何种物, 其中又以埋藏物和无主物的争论最大。而对于埋藏物和无主物的关系, 笔者认为, 不应将二者对立起来。埋藏物和无主物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 而是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产生的外延有时相互重叠的两种概念。

笔者认为, 无主物是相对于有主物, 以所有权是否明确作为划分标准而产生的概念, 而埋藏物则是相对于非埋藏物, 以其存在状态是否被外界易于发现作为划分标准而产生的概念。二者既有重叠又有相异之处, 严格划分二者, 对于本案的解决没有实质意义。所以笔者认为乌木是埋藏物和无主物的竞合, 并且在立法中对于“物的归属”这一问题也没有必要严格区分埋藏物和无主物的关系, 笔者将在下面进行陈述。

首先, 从埋藏物的角度看。关于埋藏物的概念, 我国《民法通则》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 但一般学者的通说认为埋藏物 (隐藏物) 的构成要件为:一须为动产;二须包含于他物之中, 不易被人察觉;三须是所有人不明的物。

目前, 对于乌木是否是埋藏物的问题的分歧点, 主要是埋藏是否必须是人为的, 也就是说“埋”和“藏”这两个动作是否必须是人发出的。梁慧星教授认为, “埋藏物、隐藏物的前提, 必须是人为埋藏、隐藏”。[1]相反, 王建平教授则认为, “对埋藏物的法律界定, 只要求观察其‘被埋’、‘被藏’的后果即可, 而不必要求其后果出现的逻辑前提, 必须是人为的埋藏的结果。”笔者在这里同意王建平教授的观点, 自然力和其他因素都可能导致物体被埋藏于他物之中, 如果仅限于人为未免过于狭隘。而且, 探讨致使埋藏物形成的因素, 对于判断对象是否为埋藏物意义不大。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成为埋藏物的动作发出者是谁, 而在于成为埋藏物前的所有权归属。先前有主之物与自始无主之物, 都可以因为人为或者自然的因素被埋藏, 而埋藏动作的发出者是什么并不影响其属性。讨论动作发出者的真正用意, 其实在于讨论埋藏物在埋藏前是否是无主物。

首先, 可以看出其所指的埋藏物是现在所有人不明的物, 进而可以解决祖屋下埋藏金银等案件的归属权问题, 因其所有人明确, 所以不是我国民法意义上的埋藏物。其次, 对于之前是自始无主还是曾经有所有人而现在所有人不明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目前, 许多学者认为埋藏物在被埋藏之前都应当是有主物, 不能是未曾归属任何人所有的物, 并认为这是我国《物权法》上的埋藏物的核心要素。[4]以这样的观点区分埋藏物和无主物, 单从埋藏物的概念上看, 有相当的合理性, 可以将埋藏物与无主物区分开来。然而正如笔者上文所述, 埋藏物与无主物是由不同划分标准产生的, 本身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界限, 而这一点笔者将从无主物的概念和现实意义两方面来说明。

从无主物的概念上来看, 无主物是指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物。即包含两种, 一种是自始无主的物, 也就是纯粹的无主物, 另一种是经抛弃变成无主。那么就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 当没有所有人和所有人不明的两种无主物都处于埋藏状态时, 前者依然是无主物, 而后者则变成了埋藏物。显然, 这样的划分是在普通的分类逻辑之外, 人为赋予的划分。目的则是希望, 埋藏的所有人不明的无主物能与非埋藏的所有人不明的无主物区分开, 以适用不同的法律制度, 产生不同的权利归属。就如同西方的无主物先占制度和埋藏物发现人按分取得或取得报酬的制度。而这一点则与其现实意义紧密相连。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 以西方为例, 埋藏物所有权的取得相较于无主物, 保留了土地所有权人对于发现的埋藏物的部分权利。而相较于我国, 《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的规定和《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拾得漂流物、发现埋藏物或者隐藏物的, 参照拾得遗失物的有关规定。”的条文, 前者认定所有权归国家, 而后者则比照与其属性完全不同的遗失物, 造成立法混乱, 但现实中结果多收归国有。而对于无主物, 我国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一些学者指出的无主物按照惯例归国家所有也是没有根据的。

因此, 笔者认为, 乌木兼具了埋藏物和无主物特点, 应当赋予其一个新的单独的法律概念, 为这一类埋藏地下的法律未规定权属的自然物做出规定, 为以后解决同类案件提供法律依据。所以, 当务之急则在于建立类似于无主物先占的制度和完善埋藏物取得制度, 否则既不利于物尽其用, 提高人们对此类物的保护积极性, 又可能促使政府“选择性执法”与民争利的现象。

四、立法建议

综上所述, 对于我国目前相关立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 明确埋藏物概念, 应将埋藏物限定解释为有主的或本来有主但原权利人不确定的埋藏于地下的物, 这里当然的排除了文物、矿物 (大量矿物集中的矿藏) , 限制民法通则79条中埋藏物的适用范围, 仅对规定概念内的物适用该条法律, 不能扩大解释, 对自然产生的有一定经济价值但不属于文物或矿藏的物, 不能简单适用该条法律。

(二) 对于类似乌木的一类为埋藏物和无主物的竞合物, 做单独规定。将其与埋藏物、遗失物、无主物等区分, 作为一个单独的法律概念。乌木的问题只是这一类物浮现在人们眼前的一小部分, 为了避免以后法律适用的空白, 当前急需将这一类物做单独的区分, 对其内涵作出明确解释, 即埋藏在地下, 无主的且国家法律没有限制其所有权归属的物。

(三) 在对乌木这一类竞合物单独区分概念后, 对这一类物的所有权归属采用无主物先占制度。这里的无主物先占制度需要严格限定其适用范围, 即必须是乌木这一类竞合物, 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 不违反法律明令禁止。因为我国尚无无主物先占制度的相关规定, 这里可以在司法解释中做出规定。

(四) 对于该类物适用无主物先占制度, 在所得利益分配上应该适应我国国情做新的规定。在自己已取得用益物权的土地上发现的, 所有权归本人所有。在他人取得用益物权的土地上发现的, 所得利益由用益物权人与发现人均分。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两点, 一是这些利益分配方法仅限于乌木这一类竞合物, 二是发现人对于河道等自然环境造成的损害, 相关部门有权责令其恢复原状, 对于挖掘可能引起危险的, 有权责令停止其挖掘行为。

摘要:“天价乌木”案的判罚, 引发了各界学者对乌木性质及归属的探讨。本文以“天价乌木”案为切入点, 归纳总结乌木属性的主要观点, 并结合民法及物权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提出乌木属性的认定及相关立法建议, 希望能为之后的争议解决提供范本。

关键词:天然孳息,无主物,埋藏物,无主物和埋藏物的竞合,立法建议

参考文献

[1] 西南交通大学SRTP课题小组.法律未界定之自然资源权属争议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7) .

[2] 张晓阳.浅析天价乌木之法律归属[J].法制与社会, 2013 (5) .

[3] 杨傲多.专家详解“天价乌木案”三大庭审焦点[N].法制日报, 2012-12-06 (8) .

[4] 王永霞.彭州乌木事件的法解释学思考[J].政法论丛, 2013-08 (4) .

上一篇:浅析提高公路山岭隧道施工安全的保障措施下一篇:弯管退火炉远程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