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药学硕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从课程体系、质量评估、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第一篇:药学硕士论文范文

协同培养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模式的探索

摘要:从国家发展高度、人才战略定位、学科特色和行业需求出发,适时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以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与本行业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建立实训基地,针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探索复合型人才的协同培养模式,提升就业岗位适应能力,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协同培养模式;复合型硕士人才;实训基地群;实习实践

一、引言

硕士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任务,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质量的保证,也将展现于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动力等方面。但是,目前硕士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脱节,毕业生就业难、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已凸显,说明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的相关性差,如何培养具有广博基础知识和技能、思维活跃、适应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之急。因此,探索适应新形势的药学硕士培养模式意义重大。

药学是应用科学。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命科学及药学相关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技术的大量涌现,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多元化、综合化趋势日益增强,产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医药行业作为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未来重点支持领域。由于药学硕士专业面广,工作领域覆盖新药研发、医院药品调剂与开发、药企工程师、药品营销和管理、医院药学服务等方方面面,时代要求高等药学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适应性的重大调整。实践是药学学科进步的源泉,是掌握药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创新思维培养的土壤,是提升综合能力的手段,是顺利进入社会的重要基础。因此,实践决定着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加之药学教育类似于医学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执业培训的特点,尽管多见于大专、本科药学教育的实训基地的建设研究,但目前研究生教育也已经显示出建立与药学硕士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开展专业实习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由于药学领域覆盖广,应该充分利用高校自身和社会力量等资源,探索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作、配合,相互补充的培养方式,包括:内部协同培养,为高校内部的资源、专业技能、技术的分享机制;外部协同培养,为本行业企事业单位协同培养,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校与其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培养平台与模式。

然而,目前高校协同培养机制的缺失,从高校内部、外部分析,均存在制约和阻碍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从高校内部讲,组织机构之间界限分明,学科与学科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彼此的资源共享不理想;从高校外部讲,专业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脱节严重。目前我国高校实践教育的师资条件和基础设施欠缺,能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构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够,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严重脱节,更缺乏系统的社会实践训练。

我们针对医药行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国家药学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分别立项资助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的研究,针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建立了实训基地群,以参观实习结合系列讲座促进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掌握,对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的探索和总结如下:

二、建立实训基地群,“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深入推进,各地经济和药学行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增,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战略,均应该从单一注重学位论文,转向“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学位论文”是培养硕士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技术方法和实验手段探究和解决某一具体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而“实习实践”能够引领硕士生熟悉药学领域产品研发、生产、应用、监管等全过程,涉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研发的关键技术,了解掌握生产和管理模式及设备配置、工艺流程、医院药房运行与管理、临床药师工作和市场监管工作等纵多环节,更是培养在实践中发现、提炼和总结学术问题能力,进而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可见“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具有协同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基本素质的必备条件。

并且,学习阶段的硕士生,除了完成原有学位论文,深入到行业相关重要对口单位进行实习实践的协同人才培养新模式,将突破传统的注重论文的学术型、基础型的单一培养模式,改变“三重三轻”:改变重理论轻实践、改变重知识轻能力、改变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做到“四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科学知识、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更加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社会合作上更加注重发展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培养。

因此,为了长期稳定地开展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实习实践工作,依托于苏州大学药学院的江苏省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与本地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共同协商,完成了以下药学硕士实训基地群的建设:苏大附一院、苏大附二院、苏大儿童医院;苏州立新制药、苏州特瑞药业、苏州纳米科技园、信达生物、天演药业、康宁杰瑞、百拓平台;苏州市药检所。

利用实训基地群的资源优势,硕士生深入实地的参观实习可促进一系列直接知识的掌握;聘请基地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可弥补参观实习的时间及实习位点的局限,了解整个行业全貌,实现间接知识的掌握,协同培养,推动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三、运行实训基地,初步建立训练机制

我们组织苏大药学院的毕业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在两周时间内分批到各主要就业方向的校内、校外实训基地:苏州市药检所、苏州立新制药、苏州特瑞药业、苏大附一院等单位,轮流进行参观实习,顺利完成基地运行和教学实践任务。

经过接待8批,348人次药学硕士参观实习的全面运行,各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下训练机制:以综合性医院药剂科的发药处、配药室及库房等部门、临床药学部门、药物临床研究中心,以及在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企业、药品监管部门为窗口,进行的参观实习,使硕士生较为全面地亲身接触医院药学、临床药学和新药临床研究、药品研发与生产、市场监管等本行业核心领域及岗位,从而实际了解并亲历在医院工作的药剂师、临床药师、新药的临床研究人员、药企工程师以及药品检验人员的行业要求、工作规范及运行、职业状态,形成了为开启药学硕士研究生未来良好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的培养模式。

由于这种协同培养模式是在用人单位的参与下进行的,是面向地方、面向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针对性人才,具有较强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明确而高效。

四、行业专家系列专题介绍,提升岗位适应能力

为了使药学硕士全面了解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在明确未来岗位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规划人生,补充参观实习的不足,我们邀请了实训基地的市药检所所长、药企管理者、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分管药事的副院长和熟悉国家药审中心运行机制和工作状态的教授,连续作了四场系列讲座,题目分别为“药品检验与研究”、“原料药的GMP生产与管理”、“医院药学发展概况”和“新药研发的意义及要素”。研究生们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展示和系统介绍,进一步全面深入地了解本行业的具体情况及各岗位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实现了拓展专业认知,了解行业发展,明确奋斗方向,提升前进动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

在全球化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我们深知,依托于综合性大学药学院的省级药学综合训练中心,肩负着人才培养、科研支撑和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药学硕士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级药学专门人才任重道远。我们通过与本行业代表性企事业单位共同找出符合研究生教育规律的结合点,建立各具特色的实训基地群,开展药学硕士的“实习实践”与“学位论文”并重的协同培养探索,以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从知识的直接来源和间接来源入手,系统的参观实习提升直接经验,辅以专家系列讲座拓展间接知识,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进而激发创新能力,对于我校药学硕士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贝绍轶,赵景波.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9):16-18.

[2]卢冬君.构建高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探索,2015,(6):25-28.

[3]柯杨.协同促改革协调谋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31-32.

作者:杨红 缪丽燕 顾炳仁 初红 王剑文 镇学初

第二篇: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综合能力培养探究

摘 要 从课程体系、质量评估、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高等院校;药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创新型人才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harmaceutical gradu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comprehensive ability; innovative talent

1 前言

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首要是人才,关键是科技,基础在教育。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教育,是国家高水平人才的输出机器。当今社会我国医药高等教育和卫生医药事业快速发展,对医药相关专业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水平药学相关专业研究生,是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现在许多高等院校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存在研究生科研素养不高,课程和专业设置欠合理,指导成效欠佳,研究生综合能力欠缺,导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等现象[1]。转变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是当务之急。本文从课程体系、质量评估、联合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导师队伍建设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2 优化课程体系和改善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药学研究生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政治理论和外语)、科学方法课程(主要包括医学统计学、科研方法学)、中医基础课程、中药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分类。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单一,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本科生阶段的那种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上。使用的教材参差不齐,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材相对缺乏,大多没有固定的教材[2]。一些高等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比较严重,研究生基础理论课时安排较多,未安排实验技能培训课。这不仅造成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方法不足,动手和实践能力训练较弱,还会导致研究生毕业后无法很快投入工作,独立从事药学相关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

研究生需要具备独立的科研实践能力,因此,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特别注重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操作,使研究生有能力独立设计和完善自己的实验课题。药学研究生阶段课程除应设置药学相关课程外,还可以设置一些新兴学科(如基础医学、生物医学、细胞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的内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开拓科研思维的广度。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多元化,根据药学研究生课程特点,设置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灵活多变的方式,比如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讲座式教学、学术答辩式教学等。

3 完善考核体系,加强质量评估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定和判断。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严进宽出”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中,各环节的考核不严格,质量控制比较松懈[3]。近年来虽然部分高校提出以发表SCI、EI等高端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标准,但这只是抓住了结果,未抓到原因。一些高校研究生教育只在研一安排学习课程,而且大部分课程只以单一的综述论文作为结课方式。这种考核方法相对简单,导致研究生往往上完一门课程什么也没学到,既浪费时间,也不利于研究生培養。

药学研究生应着重于科研设计、创新实践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药学研究生来说,教学评价要着重考核专业知识、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三个方面,确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当然,考核方式也应由简单的卷面或综述论文方式,扩展为包括论文汇报、实验能力测试、英语口语测试、论文答辩等全方位的知识体系评价。

4 构建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利用国内外、高校、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模式[4]。研究生联合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可以弥补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不足,充分发挥人才、师资、硬件设施、实验条件、先进技术等科研资源的优势;是培养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在联合培养学习工作中,不仅可以拓宽科研的学术视野,也可以学习先进的实验技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收集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动手实践能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联合培养模式包括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国内高校联合培养、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我国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机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主要建立以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双重管制、资源共享为主的培养模式,其目的是提升研究生质量、带动学科发展、深化科研合作。随着近几年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深入开展,二者之间合作联系更为密切,主要体现在共同开设课程、共同申报课题、共同评审研究生毕业论文等。经过共同努力,二者的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科研实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因此,为提升药学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医药类高校和科研机构或其他兄弟院校可以积极展开合作,构建联合培养机制,共同打造多层次、高规格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师资互补、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的优势,推动高水平、高质量创新型研究生培养。

5 培养药学研究生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突出创新,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挖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结合药学研究生培养特点及社会对药学工作者的需求,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确定以行业需求为依托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建设 研究生创新基金是对研究生自主设计的科研课题进行立项,并为其完成课题设计提供资金支持。研究生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科研能力。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建设可以极大鼓舞研究生投身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还能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实践能力。因此,一些医药类高等院校可以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投资,对于一些立项合理新颖、具有实践意义的项目给予重要扶持;完善其考核评价体系,对于考核优异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促进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 加大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是增强研究生获得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医药类高等院校应加强与社会有关机构合作,搭建高质量的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全过程服务好成果转化的各个环节。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和研究中心可以建立研究生的创新成果实践基地,缩短科研成果转化周期,使创新成果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深入开展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 研究生学术创新论坛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丰富研究生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可以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获取最新科研资讯,以保证及时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动态。医药类高等院校可以定期邀請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或讨论会。一些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带领研究生在国内外著名高校或重点实验室做短期访问或者定期学习培训等,为研究生创新思维元素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

6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优秀指导教师队伍,不但要在数量和质量上考虑,注重现有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提高,还要有长期规划,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优秀人才[6]。近年来,一些高校研究生扩招,经常出现一名研究生导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现象,导致某些研究生和导师之间交流不畅、关系不和,甚至出现研究生自杀的情况。

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是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因素,将直接影响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导师既要掌握自身学科发展趋势,也要不断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结构,这样才不会只把学生局限在自己的学科内,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可以根据药学专业的特点,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集训,举办跨学科研究生导师学术交流会等,使导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医药产业的发展动向和药学专业教育热点。

研究生除应接受自己导师指导外,还可以接受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的指导,成立一个研究生指导小组,由多名学生和教师组成。在研究生指导小组中可以定期举行学术集会,汇报和交流近期的学习体会与科研进展,让研究生与导师一起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促进。

7 结语

总之,药学研究生培养教育应着重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从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方式、完善质量评估、构建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加强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方面入手,全面提升药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起符合国家和地方对药学人才培养需求的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梁洁,杨颖欣,谢珍珍,等.试论药物分析学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102-104.

[2]黄小平,曾辉,余韵,等.关于优化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19-20.

[3]杨冬芝,汤道权,江相兰,等.创新教学管理,提升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J].科技视界,2017(12):122.

[4]夏清泉.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5]闫兆威.药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考试周刊,2015(22):164-165.

[6]龚受基.对药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2,40(13):200-201.

[7]刘晓,蔡皓,李俊松,等.新时期下药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6):2531-2533.

[8]周涛,江维克,肖承鸿.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以贵阳中医学院生药学研究生培养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3):37-39.

[9]李劲平,谭桂山,胡长平,等.美国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现状及启示[J].药学教育,2011,27(1):14-16.

[10]姚洁,朱培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2,32(5):75-77.

作者:王霞 凌宁 朱鑫 曾岱 刘艳菊 杨怀霞

第三篇:创新型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创新型硕士研究生已成为各高校的首要任务。文章分析总结了目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从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式及实施导师制度构建创新型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为社会培养集科研与创新能力于一身的中药学人才。

关键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21.04.0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Discussion on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Postgraduates in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KONG Zhao-di, LIU Feng-jie, ZHANG Rong-hua, YANG Li, CAI Yu*

(College of Pharmacy,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1443, China)

Key words: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postgraduates; innovation; training mode

基金项目: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2020JGXM011);2020年暨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培育项目

第一作者:孔招娣,E-mail: 3351162753@qq.com

*通讯作者:蔡宇,E-mail: caiyu8@sohu.com

2003年4月7日,国务院颁发并实行以鼓励中西医结合和保护、扶持及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1];2015年通过了继承弘扬中医药并强化政策支持的《中医药法(草案)》[2];2016年12月6日,发布了较全面介绍中医药历史、发展现状等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3],体现了我国的中医药制度愈加完善及国家对中医药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高度重视。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中医药传承、发展与创新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4]。这些举措在加快中医药向世界传播及实现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亦将中医药的发展推至“黄金时期”。

创新是国家科技进步的源泉,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作为创新型人才的一部分,在中医药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及意识普遍薄弱,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本文分析总结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期为高校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1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2种[5],二者的培养目标稍有不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偏于理论研究,重在培养研究型人才,如科研人员、大学教师等;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偏于应用研究,重在培养特定职业的专门从业人员,故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论文选题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尽管有学者研究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期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但其培养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

1.1 课程设置亟需优化

中药学是经过不断摸索和总结逐渐发展起来的学科,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经验,因而与其他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学科略显不同。中药学的创新离不开对传统中医药知识深入而透彻地了解,因此课程设置需兼顾传统知识与前沿领域知识,在注重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其对传统中医药知识进行继承与创新[6-7]。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需进一步优化:⑴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必修课主要包含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及一般性的方法等基础内容,旨在让学生打好基础,选修课则可作为必修课的补充,适当扩充基础知识以外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科研兴趣,引导创新。⑵理论课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实践操作,而实践操作能验证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并对知识加以巩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可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⑶涉及的交叉学科课程偏少,中药学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涉及的学科知识较广,不仅局限于中药学领域的知识,与化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均有交叉,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也需要在研究生的學习过程中穿插其他专业的前沿知识。学科交叉易产生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研究主题等,因而也可作为中药学硕士研究生获得创新灵感的来源。

1.2 教学方式及导师制度有待优化

与西方国家倡导的自由式教育(如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反思教学等)不同,中国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接受者,参与性不高,且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无自我探索及思考过程易扼杀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缺少批判精神,很少对授课教师传授的知识质疑,很容易按照教师的思维进行相关科研活动进而错失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8]。中药学硕士研究生数量激增,导致研究生导师数量相对不足,出现一位导师同时指导多个学生的情况,这种“一对多”模式使导师没有足够精力和耐心指导每一位学生,加之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更加凸显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匮乏。

2 创新型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2.1 优化中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中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涵盖内容多的学科,就某一味中药而言,要深入了解这味中药,需要学习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及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但目前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较少涉及交叉学科,不利于研究生系统地学习。⑴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失调(必修课比例多、选修课比例少)的问题,可参考借鉴中药学学科发展较好的高校,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也可通过数据分析国内外各高校二者的比例以寻找最佳的课程设置方案,还可调查师生对中药学知识等方面的需求,综合考虑,从而使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对本专业有深入地了解,在学习传统知识和前沿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在中药学领域有所创新,培养其对科研的兴趣。⑵对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可与专家学者共同讨论理论课与实践课课时的比例,并根据研究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更新,逐渐摸索出最佳比例,使理论知识为实践操作服务,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⑶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过程包括文献阅读与研究总结、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实践操作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因此所学知识不能局限于本学科的内容。对于涉及的交叉学科课程偏少的问题,可通过增加交叉学科课程、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及开放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弥补。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中医药知识的学习和与中药有关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如学习中药葛根时,不能只掌握葛根的采收季节、来源、功效、鉴别、炮制方法、代表方剂及临床应用等知识,还应了解其黄酮类成分葛根素的理化性质、常用提取分离方法及现代药理作用,加强中药学与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促进中药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研究生系统地建立中药知识网络;也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中药学相关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交流最新学术进展和研究成果,使研究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从中获得创新灵感;还可开放网络教学平台,如慕课、智慧树、学习通等,使研究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相关课程,发现并培养自己在某一领域的兴趣。高校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可使研究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构建中药知识网络,强化研究生的创新意识。

2.2 优化教学方式及导师制度

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因此,中药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应与应试教育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相区别,如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案例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反思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也可采用线上、线下授课相结合,与其他高校合作、借鉴其他高校优秀教学资源、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课件,方便学生及时学习及巩固所学知识,批判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导师制度方面的问题,可积极响应国家提出的“政产学研用”(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目标用户)相结合的模式[9-10],引进具有从业经验的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钻研科研的同时能与社会接轨,了解所学专业的行业发展动态,做好未来规划。由2位及以上导师共同承担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可使学生接触多种科研思维,批判地对待教师的学术观点并能弥补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11]。合理的教学方式及导师制度可避免研究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在中药学领域上有所创新。

3 小结

中医药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实现现代化,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永葆活力。中药学硕士研究生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责任,亦肩负着创新中医药使中医药走向现代化的使命,改革中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响应国家“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优化导师制度、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的联系及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等一系列措施,可以弥补现有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培养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较高的中药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EB/OL]. (2003-04-07)[2020-09-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 2003/content_62083.htm.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读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医药法(草案)》[EB/OL].(2015-12-10)[2020-09-10].http://www.satcm.gov. cn/fajiansi/gongzuodongtai/2018-03-24/2252.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全文)[EB/OL].(2016-12-06)[2020-09-10].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12/06/c_ 1120064848.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國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国发〔2016〕15号[A/OL].(2016-02-22)[2020-09-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26/ content_5046678. htm.

[5] 顾越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J].江苏高教, 2012(1):108-110.

[6] 冯素香,李晓坤,麻秋娟,等.中药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7):31.

[7] 卢艳,苏菁,祝景旭.中药学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探索[J].高教学刊, 2017(18):84-85,88.

[8] 杨涛,卢汝梅.基于“师生共创”模式中药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9(22):36-38,41.

[9] 蔡三发,缪铮铮.“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模式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72-75.

[10] 张万敏,杨亚明,严中平,等.对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制”与专业实践工作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7):190-191.

[11] 韩燕全,洪燕,汪小莉.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方法的思考及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4):162-166.

(收稿日期:2020-09-30)

(修回日期:2020-10-13;编辑:郑宏)

作者:孔招娣 刘凤杰 张荣华 杨丽 蔡宇

上一篇:网络销售论文范文下一篇:软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