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2022-07-11

第一篇: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关于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提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1141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建立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稳定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 提 案 人:梁静

主 题 词:贫困地区,地区经济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河南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新阶段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3个,其中:国家连片特困地区片区县26个(秦巴山区10个、大别山区16个),片区外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2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5个。全省共有10240个贫困村。到2012年底,按照新的2300元扶贫标准,全省农村扶贫对象仍有900万左右,2012年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00多元,河南仍是扶贫任务较为繁重的省份之一。

影响河南省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一是豫西山区县、传统农区县、黄淮滩区县等,由于生产生活条件差,产业单一,种粮比较效益低,又缺乏支柱产业,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二是据有关统计,贫困人口集中区域遭受自然灾害机率比其他地区要高出几倍。对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的河南省,这种影响更为突出,2003年一年全省因灾返贫人口超过200万人,2010年因灾返贫人数也在六七十万。三是缺乏发展生产的启动资金,是贫困农户发展遇到的最大难题。

针对以上问题,近年来河南省坚持发展与脱贫并重、基础设施改善与扶持产业发展并重、转移就业与就地创业并重、资金投入与政策倾斜并重、专项扶贫与综合扶贫并重,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但是由于河南省人口多、底子薄、农业生产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农村生活条件差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需要国家对河南省贫困地区给予重点关注、特殊照顾,促进贫困农民持续增加收入,稳定脱贫致富。建议:

(一)高度关注河南贫困状况分布的特殊性,对片区外的特殊类型贫困地区,比照片区政策给予优惠扶持。河南省贫困人口多,贫困区域大,贫困发生率高,除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豫西南山区(即秦巴—伏牛山区)、大别山区革命老区以外,还有黄淮地区、沿黄——濮范台地区、贫困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等连片困难地区,这些地区为黄河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持续低水平,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严重。请中央充分考虑河南贫困区域分布的特殊性,在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规划过程中把上述三类地区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比照片区政策给予特殊扶持。

(二)建立加大扶贫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对贫困地区农民持续增收给予有力扶持。一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河南专项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豫西南深山区搬迁扶贫、以工代赈支持力度;加大对沿黄地区、产粮大县产业化扶贫、科技扶贫支持力度;加大对河南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各部门对这些地区的投入倾斜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合力,实施扶贫攻坚。二是建议中央设立中原经济区建设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支持河南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缩小差距,实现中原经济区建设目标。三是中直单位进一步加大对河南贫困地区定点帮扶力度,力争达到对5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覆盖。

(三)强化直接扶持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措施办法。一是瞄准贫困群体,促进到户增收。在完成贫困人口、贫困村的调查摸底工作的基础上,国家要出台扶贫到户的新政策、新办法,使扶贫对象增收致富得到更直接更有效的持续性扶持,做到致富项目到户,扶持资金到户,扶贫效益到户。二是引导农民合作,大力发展产业。国家要通过总结推广相应的经验做法,把专项扶贫和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组建农民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结合起来,把分散农户和企业或市场联结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设立财政扶贫担保资金项目,发展完善互助资金项目,为农民提供便利的信贷担保服务,满足贫困农民启动资金需求。三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稳固扶贫成果。基础设施差是贫困地区的共同致贫原因。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的基本生产前提,也是惠及所有扶贫对象生活的普惠制扶贫措施,应将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作为扶贫攻坚予以对待。要继续强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易地搬迁扶贫,注重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效结合,使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对于因灾因病因学致贫、返贫这类生计脆弱性严重的特殊群体,要切实落实好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主要途径的同时,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实施特惠制的扶贫措施。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申论: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阜阳分部

推荐阅读:阜阳公务员考试网 阜阳人事考试网

2018安徽三支一扶考试内容-申论范文: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

区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2018年3月3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情况汇报会议,会议强调,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十分艰巨,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少。一些地方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大。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首先,要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县域经济,夯实促进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特困地区群众收入结构单

一、抗风险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困难问题,脱贫难巩固更难、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实来看,促进特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必须着力在培育增收产业上下功夫。一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做大主导产业、做强县域经济,努力夯实支撑脱贫攻坚、带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二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经济、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三要因户施策发展增收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富民增收产业,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拓宽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

更多资讯请关注阜阳中公教育官微|阜阳中公教育官网

中公教育

第三篇: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强化支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万众一心克难,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一,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党中央对2020年脱贫攻坚的目标已有明确规定,即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深度贫困地区也要实现这个目标。同时,我们要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这个问题,即使到了2020年,深度贫困地区也不可能达到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我们今天的努力是要使这些地区的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使这些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吊高各方面胃口。

第二,加大投入支持力度。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各部门安排的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深度贫困地区新增涉农资金要集中整合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各级财政要加大对深度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规模,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资本市场要注意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上市企业安排,保险机构要适当降低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保费收取标准。要增加建设用地对深度贫困地区支持力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用地需要,允许深度贫困县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通过各种举措,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投入合力。

第三,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分则力散,专则力全。”造成各地深度贫困的原因各不相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就全国而言,下一步要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我在去年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情况汇报时就提出,要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打通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只要我们集中力量,找对路子,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对生态环境脆弱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群众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就完全有能力啃下这些硬骨头。

第四,区域发展必须围绕精准扶贫发力。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连片的贫困区要着力解决健全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等问题,但必须明确,这样做是为了给贫困人口脱贫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在深度贫困地区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必须围绕如何减贫来进行,真正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良好基础。要防止以区域发展之名上项目、要资金,导致区域经济增长了、社会服务水平提高了,贫富差距反而拉大了。深度贫困地区要改善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如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做到向进村入户倾斜,水利工程项目要向贫困村和小型农业生产倾斜,生态保护项目要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要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等等。 第五,加大各方帮扶力度。要加大东部地区和中央单位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帮扶支持,强化帮扶责任,“谁的孩子谁抱”。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要在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增加力度。东部经济发达县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和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国务院扶贫办要做好这方面的对接工作。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帮助深度贫困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广泛宣传为脱贫攻坚作出突出贡献的典型事例,为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营造良好氛围。

第六,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我常讲,扶贫要同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智和志就是内力、内因。我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讲“弱鸟先飞”,就是说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首先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没有内在动力,仅靠外部帮扶,帮扶再多,你不愿意“飞”,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现在,一些地方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现象,“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要注重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扶养老年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老少和顺。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第七,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强化落地,吹糠见米,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党中央强调要增强“四个意识”,这不是一个口号,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在行动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贫困地区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级党委是全县脱贫攻坚的总指挥部,县委书记要统揽脱贫攻坚,统筹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我在这里再次重申,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党政正职要保持稳定,对表现优秀的,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可提拔重用。希望在这个岗位上的同志不辱使命,把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全面完成好。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尤其要加强工作第一线的组织领导。打攻坚战的关键是人,这些年我们在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有的还增加了大学生村官。深度贫困是坚中之坚,打这样的仗,就要派最能打的人,各地要在这个问题上下大功夫。否则,有钱也不成事。要把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选好一把手、配强领导班子,特别是要下决心解决软弱涣散基层班子的问题,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还要依法打击村霸黑恶势力,严防他们干扰基层政权运行。各级党政机关要积极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让干部在脱贫攻坚中锻炼成长。在脱贫攻坚一线工作的基层干部非常辛苦。今年元旦我在新年贺词中专门问候他们,就是要发出一个信号,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关爱、关注他们。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干部、选拔干部的重要平台。扶贫干部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不能蜻蜓点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这方面,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要管好抓紧,确保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 第八,加强检查督查。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朝夕之功,不是轻轻松松冲一冲就能解决的。党中央没有硬性要求地方提前完成脱贫任务,更何况贫困问题错综复杂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计划不能脱离实际随意提前,扶贫标准不能随意降低,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严肃问责。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我多次强调,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一切工作都要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材料反映,一些地方为了做到精准识贫、精准扶贫,搞了一大堆表格要下面填写。一些基层干部忙于填写各类表格,加班加点,甚至没有时间进村入户调研办实事。还有一些表格需要贫困群众亲自填报,但表格设计太复杂,填写项目太多,而且有很多术语,农民也弄不清楚。这类问题要注意纠正,精准识贫、精准扶贫要坚持,但要讲究科学、讲究方法、讲究效率,把各方面信息集中起来,建立信息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各省区市要按照党中央要求,聚焦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工作力度不够的要加大力度,投入力度不够的要增加投入,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找对的要尽快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研究对策,以确保到2020年省内深度贫困地区完成脱贫任务。

第四篇:原标题: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2018遴选策论文: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

攻坚

原标题: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2018年3月30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了2017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情况汇报会议,会议强调,当前,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十分艰巨,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少。一些地方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薄弱、公共服务不足,特殊困难群体脱贫难度大。因此,深度贫困地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必须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采取更加有效的举措,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首先,要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县域经济,夯实促进持续增收和稳定脱贫的产业基础。特困地区群众收入结构单

一、抗风险能力弱,遇到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困难问题,脱贫难巩固更难、一边脱贫一边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从现实来看,促进特困群众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必须着力在培育增收产业上下功夫。一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不断做大主导产业、做强县域经济,努力夯实支撑脱贫攻坚、带动群众增收的基础。二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厚植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林业经济、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三要因户施策发展增收产业,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畜牧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富民增收产业,支持发展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入股分红、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模式,拓宽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渠道。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其次,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努力改善特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问题。一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继续加大贫困村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危房改造、易地搬迁的力度,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二要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长远的治本之策,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改善贫困村教育办学条件,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三要补齐基本医疗短板,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改善提升基层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条件和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医疗保障措施,提高特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四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稳步提高特困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水平,保障好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

再次,要强化精准施策,创新扶贫模式,提高脱贫攻坚的实效性。推进“绣花式”扶贫,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成效群众认可。重视推进扶贫方式创新,一些地区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扶贫新模式,在促进群众增收脱贫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甘肃陇南电商扶贫、河北涞水县旅游扶贫、山东鄄城县“扶贫车间”等模式。这些扶贫模式创新,对特困地区脱贫攻坚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最后,要激发内生动力,加大国家扶持,增强脱贫攻坚的工作合力。一方面,要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深度贫困地区要坚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发动、政策宣传和教育引导,强化贫困群众的脱贫主体意识,引导他们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重视做好贫困群众的能力素质提升,加强教育文化、技能培训和文明新风建设,弘扬勤劳致富、勤俭节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提振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另一方面,要加大国家层面的扶持力度,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攻坚战,帮助深度贫困地区解决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问题。

天津中公教育

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文/天津中公教育(tjoffcn)

天津中公教育

第五篇:贫困村脱贫致富途径调查 精简版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解决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贫困问题。而根据中西部地区农村的贫困现状,以及发展制约因素等问题做分析,我们还是的能发现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路径,那么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还是很有希望的。统计资料表明:2000年全国人均纯收入500元以下的还有2.6%,人均纯收入500~1000元占11.5%,人均纯收入1000~1500元的占17.9%,人均纯收入1500~2000元的还占17.9%。目前全国仍有少部分的农户饮水困难,还有极少数农户居住危房或根本无房可住。一些贫困地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经济外向依存度低,县级财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县乡两级财政债务沉重,严重缺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缺乏支柱产业,缺乏自我发展机制,极大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因愚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少数贫困人口陷入贫穷——愚昧——贫穷的恶性循环。这种地区间的非协调发展,有碍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终实现,有碍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因此,农村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奔向小康,不仅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

一、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因素

(一)农业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绝对数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进口农产品的冲击,使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其突出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产品多,优质专用产品少;低档内销产品多,高档外销产品少;原始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二是农业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的问题。三是市场存在薄弱环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二)农民的就业极不充分

乡镇企业曾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基本场所。从1978年到1996年的18年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从不足3000万人到超过13500万人,乡镇企业吸纳了超过1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这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历史功绩。但自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开始下降。从1997年起,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就再也没有达到过1996年的水平,2001年底乡镇企业的全部从业人员为1.3亿人,比1996年还减少了500多万人。乡镇企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既有当前所处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体制、政策、观念、措施等方面的原因。如供求关系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加剧了企业间竞争的激烈程度;乡镇企业自身在产业结构、企业布局、产权制度、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先天不足影响了自身的发展;部分乡镇企业因不符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不得不被关停;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不完善,尚未建立起对乡镇企业的必要和公平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体系等等。但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的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至少对就业问题在整体上产生了三方面的深刻影响:一是资本和技术对普通劳动力的大量替代;二是一般加工业和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出现了阶段性的饱和乃至过剩;三是快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需要高额的资本投入,而且需要从业人员的高素质。这些影响明显制约了乡镇企业在就业岗位方面的继续扩张,也明显制约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方式。据初步统计分析,我国1/3农业劳动力处于就业极不充分状态,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1.5亿人左右。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造成农民增收困难。

(三)农民不合理负担过重

当前农民负担重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方面由于农产品出现阶段性、结构性剩余,农

产品价格走低的问题一时难以明显改善;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也在减弱,农民外出打工的困难增多;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还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增收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农民担负的不合理开支无法减少。由于县乡财政存在着严重的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各种公共开支缺少相应的税收来源,迫使地方政府想方设法从农民那里多征税。“头税(农业税)轻、二税(提留统筹)重、三税(集资摊派)是个无底洞”,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各地也做了不少工作,加重农民负担的势头有所遏制,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农民负担重,不仅直接减少了农民的收入,而且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都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四)发展思路存在误区

思路决定出路。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上存在两个思路误区。一是“求人、求全、求快”的思路误区。贫困地区由于想急于摆脱贫困,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脱离县情,急于求成,企望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的大跨越、大发展。其结果导致重复建设、低效产业、劣质工程、短期行为等十分突出。二是“低调、保守、求稳怕冒”的思想误区。账多不愁。认为贫困不是一两年能消除的,因而固步自封,思想保守,缺乏信心和勇气,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具体工作上,往往强调农业而忽视二三产业,强调产业优化而忽视开放流通,强调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强调稳定大局而忽视改革创新,强调行政干预而忽视科技和市场的作用,以致经济发展总比别人“慢半拍”,难以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需要。发展思路是制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内因。

二、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没有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就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小康社会。要实现农村的脱贫致富,就必须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解决贫困农户温饱为出发点,充分利用好各种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以推动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一是在经济发展战略定位上,要围绕特色抓好结构调整。就是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特点和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发挥比较优势,在“特”字上做文章,在名、优、稀、新产品上下功夫,突出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增强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要突出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业、特色资源加工业和特色旅游业,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在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上,围绕规模抓调整。农村改革确立的以家庭承包为基础,通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制度基础,必须长期坚持不变,然而,随着农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和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规模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建基地为重点,实现专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一要从产销联营入手,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和生产需求情况,抓好粮食、水果、蔬菜、花卉等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业的特色经济和主导产业。二要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实现“公司+基地+农产”的经营方式,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带动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种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不仅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

三是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围绕效益抓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围绕效益进行结构调整就是要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一要大力引进、培育、繁殖、推广良种,大力开发优质农牧渔业新品种,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抓好现有品种改良,全面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商品率。二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无公害

栽培,有机质无土栽培,大棚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三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示范场、示范园区的投入,支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重大决策。对于确实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于我国真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7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能否实现小康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举足轻重。资料显示,近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3000万左右贫困人口。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大幅度提高生活水平,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如何才能完成这一任务呢?重要的是要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以说,农村城镇化是带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业资源少、农民太多。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降低了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即使农业产业有很高的回报率,但由于规模上不去,农民收入也难以有较多的增加。要解决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就必须走工业化、城镇化的路子,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农村

二、三产业和小城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把农民尽可能地转移出来。小城镇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

(三)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科教事业,改善人口素质,提高劳动技能

一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滞后,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而这一比率在农村贫困地区更低,因此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势在必行。要在贫困地区建设农业实用技术和扶贫开发示范工程项目,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动员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普及和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实现科技兴农,科技致富。

二是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投入,改善人口素质。脱贫先脱盲(文盲),致富先治愚(愚昧)。积极支持贫困乡村办好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加快扫除青壮年文盲。设立专项经费,对特困户儿童入学给予帮助。继续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各种“希望工程”资金要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建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三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统筹安排人力财力物力,突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和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要从完善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搞好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入手,恢复和健全贫困山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普及卫生基本知识,推广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四是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引导贫困地区群众转变落后的生育观念,采取措施鼓励晚婚晚育,优生优育。如加大对贫困乡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投入,健全乡村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切实为群众提供计划生育服务等。

(四)减轻农民不合理负担,减少农民支出

减负就是增收,减负才能增收。目前在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多的情况下,尤其要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农民的不合理开支,可以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这对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规定,下决心转变乡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和人员,乡镇政府要把主要工作放在加强行政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对中小学收费、报刊摊派、农村电网改造、农村达标升级活动以及农村建房

收费、收购农副产品打“白条”、结婚登记、计划生育收费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各项违纪违法行为,杜绝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达标升级和集资摊派。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将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这是确保农民增收迈向小康的重要措施。

那么当我们针对上述的问题采取上述措施解决时,农村贫困地区早日实现小康的就不远了

班级:造价201109班

姓名:XXX

上一篇:配电线路常见故障下一篇:配电跳闸分析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