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农村经济一直是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是决定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落实,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本文就从我国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论文

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前行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经济收益得以持续提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相应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变化。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管理技术,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加强;问题;对策

农经管理是“三农”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但当前农经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农经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共同加以解决。

1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经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实现了对农村经济各方面的有效管理。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现有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缺乏针对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新型农业经济现象、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后续管理工作等,缺乏及时、有效的完善机制;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且不断复杂,而农村经济管理制度与之不相适应;农村经济管理活动的执行力较差,在部分地区或部分农业经济领域中的管理力度薄弱。

1.2 部分农经管理部门难以正常履职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部分省、市农经管理部门的机构由原来覆盖省、市、县、乡调整为仅有省或省、市设置专门的农经管理部门,而其他机构被缩小,或级别被降低,而这些机构担负的职责却没有发生相应变化,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机构履职困难。此外,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增加,农村土地纠纷更加突出,农经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与繁重,也增加了农经管理工作的难度。

1.3 资金利用率低

近年来,国家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经费和专项资金,有力地促进了“三农”工作的发展,但这些资金的投入存在布局分散、地区投入不平衡、行业投入不均衡等问题,使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低。另外很多地区土地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影响了惠农利农富农政策的实施,给农经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4 农经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基层农经管理体系建设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较差,开展工作仍然以传统的管理方式为主,需要进一步引导基层农村经济管理机构向服务型机构转变。另一方面,基层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与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提高农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2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对策

2.1 提升农经管理人员对经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要做好农经管理工作,就必须提升对农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经管理人员落实国家经济管理政策的能力,从而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脉络。同时,农经管理人员应大力宣传经管工作的重要性,使广大农民认识到农经管理工作不仅仅是管理,更是服务,从而积极参与到农经管理之中,形成农经管理工作的合力。

2.2 加强农经管理体系建设

关于农经管理体系建设,国务院《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指出,“农村经营管理系统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确保履行好职能。”当前,农经管理体系建设要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的批示,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健全农经管理体系,确保相关人员经费及业务经费的供给。

2.3 提高农经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及服务水平

农经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对于农经管理工作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能力,并提高经管工作的效率。要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进,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等的掌握。

2.4 加强调查研究和咨询工作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在新时期面临很多新的情况与挑战,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发展是农经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农经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广大农村地区,与农民、政府、专家学者面对面地征求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掌握农村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及农民的需求,进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参考和依据;另一方面,要做好咨询答疑工作,帮助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订经营方案和发展战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此外,还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调整当地经济发展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3 结语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农经管理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但在相关部门和广大管理人员的努力下,通过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必然能够推动农经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村经济进一步繁荣。

参考文献

[1]卢金玲.农业经济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浅析[J].科技与企业,2014,(17).

[2]韦敏.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云南农业,2010,(09).

[3]李丽美.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思考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15).

[4]柳恒.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2,(09).

作者简介:胡铁流,大专学历,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研究方向:土壤肥料。

作者:胡铁流

第二篇: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摘 要:农村经济一直是国家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是决定农村经济是否能够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和落实,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也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来,本文就从我国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村财务监管;财政公开

前言

加强农村财务管理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农村财务公开制度的切实需要;是农村集体资金科学有效使用的正轨。做好农村财务管理,能够全面的落实国家制定的农村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使农村集体资金的使用和动向公开化,阳光化,有效防止贪污腐败;能使资金得到更高效的使用,为农民创造更多切身利益。总之,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对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国家在提出“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后,将重心放在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公开化上,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很多多年积累的问题也有待解决。1 农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1 权力过于集中,缺乏监督机制 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村领导往往会插手和干预,最后的决策权多是集中在村干部身上的,一把手的权力过大不仅会出现权力寻租现象,也会使得一些不科学的决定被实施,浪费了集体资源。另外部分地区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财务上不能得到很好的核算和审计,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损失。

1.2 管理范围覆盖面不够广泛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地区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涉及的基本是财务的收支情况,财务的核算和审计,而对于财务的后续情况不够关注,比如对于集体资产使用后的收益情况,大型设施建设质量是否达标,违法现象的处理等问题相对忽视。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不能全面的促进农村经济。

1.3 财务不够公开 财务公开虽然在我国被提出多年,但实际操作中,财务公开的力度和透明度显然没有达到要求。很多地方的财务公开只是应对检查的形式,村民对于集体资产的关注程度也不高,导致很多重要的内容不能被公开,给暗箱操作和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严重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1.4 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部分地区财务管理人员的廉洁程度和自觉能力缺乏,导致一些违法事件的产生,使得集体资产遭受损失。另一方面,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不过关,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特别是部分年龄偏大的财务人员,基本是靠经验进行工作,不能适应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1.5 管理方法过于传统 部分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和系统的人员培训,管理工作还是以传统的方法进行,给财务的审计工作带来很多麻烦,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2 如何加强农村财务的管理工作

2.1 建立和完善村务监督管理制度,缩小和分割个人权力 首先是要在农村建立村务监督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必须由公开选举产生,组成人数为奇数,并选出小组负责人。其次要明确村务监督管理小组的职责权限,其主要职权是审核与检查本村的财务状况;对不合理的财务活动进行否决;监督集体经济财务公开工作等。最后,开展村务监督工作,要做到村务监督小组的职权独立,其工作村干部不得干预,但是可以相互监督。

2.2 建立和强化财务管理的监督体系 除了村务监督小组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发挥监督作用外,还要建立更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上级政府要不定期进行审计监督;纪检部门要积极履行其监管职责;建立健全网络监督和举报系统,鼓励广大群众对财务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举报。

2.3 全面落实财务公开 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公开制度,并长期坚持贯彻落实。首先要在乡镇一级的范围内确定统一的农村财务公开日,告知群众并如期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其次要将所公开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形成规范的制度并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最后要为群众提供方便,公开内容明确、查询的途径便捷、查询设施完备。

2.4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廉洁思想和职业道德,防止贪污腐败现象发生,保证财务管理队伍的纯洁;其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财务理论的培训,以便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高效的进行;最后要建立一套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措施,增强其工作的自觉性。

2.5 革新管理方法,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设备 由于各区域的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摈弃教条的观念,在不违背法律程序和原则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对于部分管辖范围较大,财务工作繁重的地区来说,可以实行财务工作的委托代理。国家应当划拨专门的财政建立联网系统和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队伍。

3 结语

农村财务管理一直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新农村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下,如何规范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开展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问题,国家在这方面也在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总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原则是公平、公正、公开和科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会得到真正的完善,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正刚.农村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2.

[2] 潘林.我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研究[D].长江大学,2012.

作者简介:马春丽(1972-),女,吉林洮南人,经济师,从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作者:马春丽

第三篇: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调查

【摘 要】对黑龙江省128个村发展党员工作抽样调查表明,当前农村党员队伍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相当突出,村间队伍建设不平衡,新党员对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作用不够,体现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够强、党员结构不够合理、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党员先进性不够突出等问题。主要因为:发展党员观念上不适应,责任上不到位,行为上利益化,方法上老化滞后。为此,要拓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机制,健全“责任”机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保障”机制,切实促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对策建议

黑龙江省十分重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近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健全了发展党员计划管理制度、预审制度、公示制度、票决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发展党员质量保证机制,将外出务工农民纳入发展党员计划实施专项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在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截至2009年底,全省有农牧渔民党员337300名,占全省党员总数的162%。其中,35岁以下青年农民60431名,高中以上学历党员88823名,分别占179%和263%。有农牧渔民入党积极分子81962名。目前,全省农村每年发展党员规模为8000名左右。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是党员队伍年龄老化速度加快。与2004年底相比,55岁以上农村党员总数增加了53万名,占农民党员总数的415%,同比增长了141%。二是党员队伍整体文化程度仍然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党员数量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3以上。三是积极分子队伍呈现萎缩趋势。农牧渔民入党积极分子数量较2004年底减少了30423名,减少的数量是现有农牧渔民入党积极分子总数的3712%。为进一步掌握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基本情况,切实弄清存在问题,不断推进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从2010年1月开始,省委组织部成立专门课题组,在64个县(市)各选一好一差,共128个村开展了“百村”发展党员工作抽样调查。通过对128个村的人口情况、经济发展状况、党员队伍情况、村党组织班子情况,过去五年发展党员情况以及未来五年发展党员工作展望等7大类95项基本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全省党员队伍建设的实际,理出了一些问题,认真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128个抽样村党员队伍及发展党员工作的现状和特点

抽样调查的128个村,总人口243910人,其中,外出务工经商人口46341人,占19%;耕地面积1958251亩,集体资产364741万元,村办企业63个,村级债务63262万元,新建活动场所64483平方米;党员总数5124名,占总人口的21 %;入党积极分子2275名,2005-2009年发展新党员764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口中党员597名,占外出务工经商人口的13%。

(一)相对于普通农民而言,党员队伍的素质优势比较明显,但党员队伍本身的结构性、素质性问题仍相当突出。调查表明,党员队伍的素质明显优于普通农民。128个村的党员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占30%,高于成年普通农民6%的比例;党员中从事规模种养殖业、外出务工经商和办企业的比例为332%,远高于普通农民19%的比例。但从党员队伍自身建设看,党员队伍的老化现象、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仍较为突出,集中体现在“三个主体”:一是年龄结构上以中老年党员为主体。35岁以下、36至45岁、46至54岁、55至59岁、60岁以上党员的比例分别为18%、24%、18%、15%和25%。其中,46岁以上的中老年党员占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二是文化程度上以低学历为主体。具有专科以上、高中(中专)、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党员分别占党员总数的5%、25%和70%,初中以下的低学历党员人数占党员总数的2/3以上。三是从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体。在家经营承包土地为主要职业的农村党员数量占抽样调查党员总数的668%,从事外出务工、规模种养殖业和经商办企业的党员分别只占116%、122%和94%。从党员的生活情况看,富裕、一般、困难的分别占40%、50%、10%。

(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村级党组织战斗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马太效应”,导致并扩大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的不平衡。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党建资源丰富,村级组织吸引力大,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较高,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都较好。而党员队伍素质高,村级组织选择干部的余地大,村干部素质相对也较高,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发展,因此这类村往往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之中;反之,经济比较落后,党建资源相对缺乏,村级组织缺乏吸引力,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往往不够正常,党员队伍的素质、结构难以得到提高优化,村里无人办事,以致经济发展停滞,因此这类村往往处于一种非良性甚至是恶性循环之中。

(三)近五年发展党员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新党员对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作用明显,但与时代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调查统计,128个抽样村近五年来新发展党员764人,平均每村五年发展党员6名。新党员从年龄结构看,年龄在35岁以下、36至45岁、46岁至54岁、55岁以上的,分别占61%、33%、5%、1%。从文化结构看,初中以下的占54%、高中(中专)的占3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比例达到46%。从发挥作用情况看,绝大多数农村党员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农村发展生产的示范人、共同致富的带头人、文明建设的维护人、民主管理的监督人。五年来,有159名素质高、致富能力强、群众信任的党员通过“双培”进入了村级班子,占村干部总数的344%,其中有51人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以上三项指标明显优于全省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水平。近五年来省里各级党组织在培养发展农村党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趋于“制度化”,发展党员呈现“高速化”,党员素质日益“合理化”,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调查中可以看出,党员群众对新党员的思想素质大多持肯定态度,认为新党员“公道正派”的占808%,但对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评价,持一定的否定态度,认为“双带能力一般”和“双带能力差”的占了332%。这表明,黑龙江省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并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对农村党员干部在“双带”能力上的要求也比较高。因此,尽管近年来农村新党员的总体素质较好,但要担当时代赋予农村党员干部新的历史任务,要满足群众的期望和要求,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成因

总的来看,黑龙江省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是健康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党员工作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对发展党员工作比较差的村的调查,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党组织存在“三个缺乏”的现象,党组织凝聚力不够强,难以适应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要求。一是缺乏战斗力。部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出现“两层皮”,“两委”当家人相互争权,班子不和,各拉各的套、各唱各的调,基层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战斗力不强。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合并后的村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形成了1个“主屯”与若干个“分屯”,村屯之间经济相对独立,生活习俗也有差异,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和村民之间不是很熟悉,导致发展党员工作出现党员会议召集难,党员意见统一难的“两难”境地。抽样村中有2个村由于历史原因矛盾突出,甚至在换届中村党支部书记也难以产生。二是缺乏公信力。从上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出现的新情况来看,有的“两委”当家人存在争名、争利、争气现象,利益团体复杂,开展工作私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支部书记点人头,村里党员考虑关系、碍于面子举拳头”。同时,党员队伍出现“老龄化、老面孔、老资格”问题。抽样显示,46岁以上的村党支部委员数量占50%,其中好村占45%,差村占55%,发展党员工作做得好的村的党支部委员年龄结构好于差村。有的村支部班子不是“长期坐庄”,就是“轮流坐庄”,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三是缺乏吸引力。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移,部分基层党组织领导只着力于发展经济,对于如何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成为农村发展经济的核心和战斗堡垒,心中无数,党的组织活动不正常,削弱了党的吸引力和号召力,从而影响了村民参加党组织的积极性。由于一些历史和体制因素,党员权利与义务失衡,入党缺乏光荣感和优越感,党组织对党员提要求多,关心帮助少,对青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些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

第二,发展党员思路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党员结构不够合理,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重“老”轻“少”。一些地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经商较多,而留守家乡者则寥寥无几。一些村党支部书记用传统观念看待问题,认为青年人“过于活泼”,还不够成熟。二是重“男”轻“女”。长期以来受“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妇女担负着家庭繁杂的事务,精力不足,参政议政能力较弱,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影响了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同时,家庭成员支持度不高,赞成女性入党的不多,为妇女入党设置了障碍。有个行政村共有1932人,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仅2名。抽样显示,女党员占女性总人口的06%,其中,较好村占06%,较差村占05%;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127%,其中,较好村占128%,较差村占125%;女入党积极分子占入党积极分子总数的16%;五年来发展党员中女党员占发展党员总数的166%,其中,较好村占167%,较差村占163%。三是重“入”轻“培”。一些基层党委片面认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是农村党组织自身的事情,是培养联系人的事情,因而对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抓得不紧,监督指导不力。部分基层党组织没有对发展对象进行集中培训,或者集中培训时间和质量达不到要求。一些村党支部常常是引导发展对象进了党的“门”之后,便不闻不问,再无下文。

第三,村党组织书记存在“三有三无”的表现,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的要求。一是有雄心,无良策。个人主观上想发展党员,想在村党组织书记的岗位上有一番作为,但是,在遇到重重困难时却鲜有良策。如一些青年重经济利益轻理想信念,重个人利益轻为民服务,入党的热情不高;一些种养殖业大户、经济能手、致富带头人在地区间、产业间的流动不断加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极不稳定等等。因此,常常对发展党员工作畏难发愁、束手无策。二是有私心,无远见。有的村党支部书记思想狭隘,目光短浅,惟恐发展别人会顶掉自己的位子,便利用手中的权力层层设卡,阻碍优秀分子入党。还有的村党支部书记从家族利益、小集团利益出发,举亲不举贤,发展党员成了其家族、亲属、亲信的“专利”。三是有资历,无魄力。有些村党组织书记虽然年龄较大、任职时间较长,但是缺乏做大事的魄力,在作重大决策时总是以“和事佬”的面貌出现在公众的面前。尤其是宗族势力明争暗斗时,常常从家族利益出发,弃大局于不顾,违背原则发展新党员,党的威信在群众的心中被弱化,淡化了群众入党的热情。

第四,群众自身陷入“三种观念”误区,党员先进性不够突出,难以适应深化农村改革的要求。少数党员信念动摇,意志衰退,只讲权利,不讲义务,丧失了党员的先进性。也正是由于这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先进性,致使一些村要求入党的群众较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萎缩,发展党员难的问题突出。一是入党“无用”论。部分群众经济利益至上,认为“党员不党员,就差两毛钱”,入党并不能为个人的发家致富带来太大的帮助,因此入党意识淡薄。二是入党“发财”论。个别群众入党态度不端正,片面地把入党当成了一条发财致富的捷径,认为入党就是为了日后能当村干部,能承包村办企业,赚大钱,谋暴利。持有这种观点的,大都是思想活跃,经济实力较强的暴发户,或者是家族势力强硬户。三是入党“制约”论。一些群众认为加入党组织以后,要受党章、党纪约束,会耽误时间,浪费精力,影响个人致富。这种现象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身上表现比较明显。

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通过调研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党员观念上的不适应,“源头”机制不畅,造成发展党员动力不足。一是急功近利的思想。部分农村基层干部认为,发展党员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村干部给村里办事,不能留在村里办事的村民,即使入了党,也难以在村里发挥作用,发展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是为他人做嫁衣,徒劳无功。产生这种思想的原因是只看到当前,没有看到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流动是双向的,从长远来讲,其中一部分“打工一族”还会回到农村产生“反哺效应”。急功近利的思想观念严重地限制了发展党员工作的视野,使相当一部分村党组织把发展党员的重点局限于长期在本村务工务农的农民群体,局限于在村级配套组织的组成人员上,因而忽视甚至放弃了在外务工经商办企业这个基本素质相对较高、发展经济能人相对集中的群体。二是坐等上门的思想。一些村党支部书记认为,村民要入党,必须主动写入党申请书,主动找党支部反映思想,党支部没有必要屈尊主动去动员、启发村民入党。这种思想观念抑制了基层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的主动性,使一些农村党支部出现“守株待兔”,坐等村民上门的现象。调查中发现,仅有369%的村民认为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上是积极主动的,有426%的村民认为自己“想入党,但现在还没有入党的原因”是不了解入党程序。目前在发展党员过程中仍存在“神秘面纱”问题,不少农村青年却认为,如果党支部不启发、不授意,自己不敢冒然写申请,怕引来冷嘲热讽,自找难堪。由于存在上述观念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农村优秀青年在渴求和等待中逐渐消磨了入党的信念。调查显示,128个抽样村2005至2009年共发展党员764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275名,2010年至2014年预计发展党员1059名。预计未来五年发展党员数量较之前五年相比虽有上升的趋势,但入党积极分子的储备数量提升得不够明显。三是求全责备的思想。一些农村党支部书记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对年轻人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和潜力,不是从锻炼、考验的角度去发现、培养年轻人,而总认为缺点太多、条件不够,不给那些虽不够成熟、但有潜力的青年培养锻炼的机会。

(二)发展党员责任上的不到位,“追究”机制不严,造成发展党员工作滞后。一是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刚性约束不强。目前,虽然各地都普遍建立了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但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的责任定位还不是十分明确,哪些人对发展党员工作应当承担责任、承担哪些责任、对没有履行应尽职责、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责任人应如何追究等一系列问题,没有可操作性的办法,责任制的约束力不强。因此,责任制往往停留在文件上。二是经济和党建工作关系处理不当。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各级党委政府在下达考核指标时,经济权重明显增加,导致基层干部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抓经济上,而对农村发展党员这项事关农村稳定、实现党管农村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往往重视不够。党组织生活匮乏,党员权利得不到实现,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党员与群众的区别不明显,难以对党外群众产生吸引力。据调查统计,185%的群众认为“村党组织有时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活动”,112%的群众认为“村党组织很少组织党员和群众开展活动”;125%的群众表示“遇到困难需要党组织帮助解决时党组织口头帮助,能解决的问题并未解决”,11%的群众表示“多次反映无人过问”;党员“发挥作用一般”占32%,“发挥作用较差”的占4%。三是乡镇干部调整交流过于频繁。近年来乡镇干部调整交流力度加大,特别是主管、分管和具体指导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乡镇党委书记、党务副书记和组织委员的频繁调动,给发展党员工作造成消极的影响。过于频繁的交流导致工作脱节,从而忽视了诸如发展党员的基础性工作。

(三)发展党员行为上的利益化,“提质”机制不佳,造成发展党员质量不高。一是组织行为个人化。发展党员工作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行为,但在当前农村,要不要发展、什么时候发展、发展谁入党等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支部书记个人。一旦支部书记责任心不强,发展党员工作就出现随意性。有的支部书记把发展党员工作当作“分内事”,特别是在确定培养考察对象时,不是通过民主、公开的方式来确定,而是搞神秘化、搞“钦点”,个人说了算。调查表明,206%的村民群众表示对村里发展党员工作不了解。二是发展党员工作利益化。少数村党支部书记“保位思想”比较严重,戒备、防范心理很重,怕“青草芽子拱掉老草母子”,不敢发展有能力的人,只发展自己的亲戚、听话的圈里人,因而把忠厚老实、可靠听话、能为我所用作为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较少考虑新党员的工作能力和致富带富能力。有的甚至对一些能力较强、群众基础好的入党积极分子长期压制、打击,对发展党员工作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严重挫伤了优秀青年的入党积极性。调查表明,有52%的非党村民认为党支部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压制、抵制现象。部分村宗族宗派干扰发展党员工作,各族各派都想在党员队伍中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在选举支部班子、管理村级事务上掌握主动权。因此,大家都把是否“同心、同族、同宗”作为发展党员的标准,把入党作为各个宗族派别平衡势力的筹码,把党组织看作巩固自己地位的工具。

(四)发展党员方法上的老化滞后,“运行”机制不畅,造成发展党员监督缺失。一是不能适应在开放环境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要求。人口流动是改革开放、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所必经的历史过程,如何在人口流动过程中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必须在工作方法上进行创新。调查显示,有399%的党员认为一些新发展党员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高素质村民外流。但要培养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入党,又感到这些人流动性强、居无定所,在外表现情况难以了解,在流动期间的培养考察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往往提出问题的人多,主动去探索解决办法的人少。抽样统计,在46341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当中入党积极分子只有329名,占外出务工经商总数的07 %。二是不能有效地解决长期不发展党员问题。128个抽样村中,有15个村3年以上不发展党员,占抽样村的117%。这些村发展党员工作难开展的原因很复杂,问题的症结渊缘很深,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对这类村,发展党员的途径还比较单一狭隘,措施不够有力。三是不能满足党员群众日益强化的民主要求。确定培养考察过程群众参与度低,发展党员工作公开度不够,党员群众难以实行有效的监督。

三、完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建立一套竞争有序、决策民主、程序公开、责任明确的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机制,真正把最优秀的农村青年吸收到党员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发挥他们在农村小康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拓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充满活力

1.建立思想“开源”机制。针对党员队伍年龄、文化、性别、行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紧扣时代发展的需要,打破传统的“选苗”观念,做到“三个同步”,即:发展党员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步;发展党员与培养农村致富能手同步;发展党员与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复转军人安置同步。充分利用在外商会、流动党员支部、行业协会、合作社等载体,建立一个跨区域、全方位、内外结合的党员培养机制,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发展。

2.建立主动“培源”机制。要制定城乡基层党组织一方为主、接续培养、两地考察、相互衔接的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入党管理办法。一是利用流动支部外围培养。各乡镇结合本地人员流动去向情况,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成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为多年不发展党员村物色优秀人才,在临时支部内培养成熟后再输送到原村,由原村进行发展。二是依托行业协会多方培养。充分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特点,注意从行业协会中发现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并逐步把他们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三是利用现代科技跟踪培养。充分利用信函、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党建网站等方式,对外出务工经商且有入党意向的优秀青年进行培养教育,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3.建立激励“固源”机制。要深化“三级联创”活动,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互帮互助机制,支持和帮助村级组织深化农村各项事业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拓宽农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不断丰富党员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做好关心、爱护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工作。采取财政投一点,党员捐一点,党费拨一点的办法,建立农村党员创业发展基金,扶助激励农村党员创业。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使广大党员真正感受组织的关爱和温暖,不断增强农村党员的优越感和荣誉感,不断提高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二)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地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领导责任制度,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健康、有序、稳步推进。一是职责定位。明确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党委副书记和组织部长(委员)是直接责任人,做到分管领导直接抓;村党支部书记是主要责任人,做到村支委分片包村(小组)全员抓,形成上下贯通、权责一致的责任体系。二是工作定标。明确地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党组织农村发展党员的年度工作任务和目标,做到地市领导包县(市、区)、县(市、区)领导包乡镇、乡镇党委成员包村,村支部委员包村小组、老党员每人联系1至2名入党积极分子,形成点面结合、纵深推进的工作网络。三是考核定性。明确考核依据,切实把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考核、党建创先争优、党委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考核、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实绩考核、“五好”村支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修订完善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一是高度重视,积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坚持以乡村两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及时组织乡镇、村两级党组织对全省非党村干部、村民代表、致富能手、退伍回乡青年、高中以上毕业回乡青年等重点人群基本情况和入党意愿进行调查摸底,登记造册,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储备信息库”。二是分类指导,切实做好规划调整工作。要紧密根据党员与群众的比例、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队伍的比例情况,科学调整农村发展党员工作五年规划,切实增强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三是区别对待,认真做好计划制定工作。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上级党委的年度发展计划,根据本地区、本乡镇“重点人群”的实际状况,研究制定农村发展党员年度计划。

3.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形成工作合力。要建立部门协调推进制度,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创新工作载体,努力搭建有利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广阔平台。充分发挥妇联作为妇女“娘家”的作用,共青团联系青年的作用,工商联、工商局等部门接近个体劳动者的作用,民间社会团体组织接触千家万户的作用,吸收各方面的优秀人士入党,从而形成党委高度重视、组织部门认真负责、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联动格局。

(三)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整体质量

1.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公推差选”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在优秀村民中产生,在公推优秀村民前,采取组织推荐、党员大会推荐、村民小组推荐、联名推荐、个人自荐等形式推选出优秀村民候选人预备人选;而后召开村两委会议,按照1∶3或1∶2的差额比例审核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确定后,召开村两委扩大会议进行民主投票,按得票高低确定优秀村民。推荐出的优秀村民由村党支部确定专人进行重点培养,并根据现实表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公推差选”过程中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尊重群众意见,不断增强群众公认度。

2.完善发展党员“支部票决”制度。村党组织要召开党员大会,并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接受预备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和基层党委审批新党员进行票决。在票决过程中,坚持“七个原则”,即坚持先告知情况、后票决的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逐个讨论、逐个票决、一人一票的原则;坚持唯一意愿的原则;坚持票决时必须有表决权党员数三分之二到会的原则;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持票决结果当场公布的原则。对于外出务工经商较多的村党支部可采取利用视频会议或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网络方式进行投票表决。获得的赞成票多于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半数以上的,方可形成决议。

3.完善发展党员“全程公示”制度。村党组织对当年本村发展党员情况,包括从群众推荐到确定为预备党员以及转为正式党员的每个环节、每个程序都要进行公示,要做到内容、时间、形式、管理“四规范”。针对部分农村发展党员存在的近亲繁殖问题,对村干部子女家属入党要实行申报公示制。要建立健全以12371党员咨询服务电话为主体的各类监督渠道,对群众来信来访进行登记备案,认真查证落实,确保群众监督落到实处。

(四)强化发展党员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长效推进

1.实行指导督查机制。建立健全指导督查制度,采取季报制、半年小结、年终总结等制度实行定期分析研究,采取专题督查调研、交叉检查和聘请特约组织员等方式开展督查工作,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省发展农村党员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对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力促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收到实效。

2.实行奖惩激励机制。对于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做得好的乡镇党委、村支部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及时提炼、总结、推广好经验和好做法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通报表扬。对于全年没有按要求发展党员或培养积极分子的乡镇、村党组织和个人,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3.实行党务干部培训机制。一是科学谋划农村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二是健全完善农村党务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综合采取组织委派、民主选举、上挂下派等方式选好配强党务干部。三是全面提高党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有效的党务干部队伍教育培训机制。

4.实行党员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各级党组织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确保把党员教育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每年按党员数量和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或额度用于建立党员教育工作专项资金。

[责任编辑 郭彦英]

Surveys of the Party Member Recruitment Work in Villages

Task Force

作者:课题组

上一篇:关于物流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税务党建专题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