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贷案例分析

2023-03-05

第一篇:商业银行信贷案例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

商业银行作为城市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支持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城市金融服务的神圣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是城市商业银行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为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以新金融作为撬动新城市建设的着力点,运用新金融业务、新策略定位、新信贷机制和新金融制度安排重塑新城市建设的资金需求,以彰显新城市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

商业银行机构遍布城市,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已成为城市金融的基础和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清收不 良贷款和呆账核销,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和投向,贷款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营效益逐年增加,贷款操作手续日趋规范,风险 状况已得到缓解,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农业产业、城市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层次低、底子薄、效益差,经营风险较大, 形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局面,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信贷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分析

1、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

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经济发展”,而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贷款,由此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尚处于粗放经营的管理层次,缺乏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贷款决策、约束机制。且信贷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贷款的调查和审查,疏忽贷后跟踪检查。

3、行政干预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为了在任期内政绩显著,大搞短期行为,盲目地搞一些市场风险大的发展项目和超过承受能力的基本建设,强令银行发放贷款,不可避免地存在那种“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现象。

4、不良贷款清收乏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存款总额逐年增长,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部分信贷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着只收取贷款利息,本金不收也可的思想,不采 取有力措施积极清收老欠贷款。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银行为完成收息任务,采取纸上作业的方式,以贷收息,致使借款户借款余额逐年累增,潜在风险逐年加大。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隐患

1、单户大额贷款清收难度大

由于部分乡镇企业由于规模过大、转制未彻底、产权不明晰,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乡镇企业贷款清收、压缩难度较大,收效甚微。近几年的园区热,导致部分 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也新增了一部分单户大额贷款,大部分入园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且盲目追求扩张规模,流动资金贷款往往被固定资产所占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 化、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单户大额贷款的风险隐患。因此,单户大额贷款是当前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源。

2、行业风险加剧

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原因产业结构单一,乡镇区域内行业较为集中,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受区域的限制,导致在发放贷款时大部分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及 相关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日趋成熟,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在一定区域内把信贷资金集中投入单一的行业,如果该行业发 生重大变化,必将引发城市合作金融机构新一轮的信贷风险,行业风险的特点具有政策性、突发性、全面性,行业风险的主要风险源是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灾 害风险,一旦形成风险短时间内是难于化解的。

3、抵押物贬值

从抵押贷款的现状看,大部分抵押物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少部份用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但由于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过热,价格的泡沫因素较大,

中介机构 评估的价值偏高,大部分信贷人员是按评估价的70%计算发放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回落,房产贬值必将带来变现价值的贬值风险隐患。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的 其贬值速度将更快,对贷款人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抵押物进行监管,有的借款人甚至擅自将抵押物变卖处置,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支付他债务,导致贷款人无资产可处 置。

4、保证人贷款保证留于形式

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对保证人的保证资格审查不严,对保证人为他人担保的借款额度未加控制,造成部分保证人保证的借款额度超出其自身的承受能力。部分乡镇 存在循环担保的现象,一旦其中一个借款人出现风险,由于担保人同时也是借款人,担保人的借款又由其他人担保,在诉讼过程中必将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引起连锁 反应。

5、信贷人员人为风险

由于个别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贷款前调查不认真,贷款中审查不严格,贷款后跟踪检查不及时,导致贷款准入把关不严、贷款退 出不及时、贷款失去诉讼时效;对借款人、保证人、抵押人以及抵押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审查不严,导致保证或抵押无效等现象的发生,违规操作带来风险隐患。

6、公务员职业道德风险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错误认为公务员借款总是安全的,近几年来对公务员贷款来者不拒,有增无减,且借款金额越来越大,在贷款操作过程中对借款 人的道德品行、借款用途、家庭状况不甚了解,一旦该借款人违规、违纪、违法,贷款就因此而形成风险。公务员借款除了公务员本身的职业道德风险外还有政策风 险和市场风险,据本人了解目前大部分公务员贷款的真实用途是用于投资性质的,因此其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贷款的风险度。

7、关系贷款仍然存在

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因个人关系、支行或信用社领导层关系、合行或联社管理层关系、政府部门领导关系等工作关系、业务关系、党政关系、管理关系、 人情关系所发放的贷款虽说大部分款项在发放时也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但是由于某种关系的存在,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往往贷款前调查不深

入、贷款中 审查不严格、贷款后检查不到位,对存在的风险隐患未能实时发现,在处置风险时难度较大,有时还会遇到阻力和压力。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切实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是前提,构筑以人为本体制是保证,明确业务市场定位是方向,调整信贷资产结构是手段,增强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资金实力,努力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1、确定支农信贷投放重点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全面加快贷款投放步伐,树立抢占优质客户意识,通过拓宽支农领域,在支农深度与广度上做好文章,除对常规农业保证支持外,对农民 的生产、建房、消费等其他合理资金需求也全力予以支持,使农民群众存在的贷款难问题得到根本缓解。商业银行在资金的投入上由发放千家万户零星生产费用 贷款转变为发放专业能手大额集中贷款;由重点发放第一产业贷款转变为发放

一、

二、三产业并重贷款;由发放生产生活资金贷款转变为发放生产生活相关的基础设 施贷款;由发放流动资金贷款转变为发放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及大额贷款。

2、支持区域内主导产业

商业银行为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既要突出支持重点,又要扩大贷款面。城市的种养殖大户,个私工商户、农业龙头企业历来都是商业银行的支持重点,农 村商业银行在支持重点户发展的同时,扩大贷款受益层面,逐步考虑弱势群体的信贷需求,让绝大部分农民都能得到信贷支持,达到共同富裕。商业银行不仅要 在支持生产和农民致富上做文章,也不能忘记,贫困农民的生活困难,要开办好下岗再就业贷款,发放好青年创业贷款,帮助他们增强造血功能;发放好劳动外出和 旧房改造贷款,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困难,通过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让贫困农民子弟能上大学,促进城市整体面貌出现较大的改观。把支持粮食生产作为发展经济发展重 点,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城市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支持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从信贷小农模式中解脱出来,树立大农业观念,适当集中资金实行风险可控的授信制 度。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产品增值增效高的农产品基地的发展,推动区域农业形成集约化经营和规模经营。

3、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发展

商业银行要切实转变经营观念,认真探索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措施、办法,创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管理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信 贷支持力度,将中小企业力度,将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作为拓展的重要途径,作为商业银行新的信贷增长点。采取最高额抵押方式进行授信,简化办贷手 续,以便中小和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经营。

4、开展城市社区银行的金融服务

根据社区个体经营户和市民客户的金融服务要求开办好社区个体经营户信贷服务,社区市民生活消费信贷服务、国家公务员信贷服务项目。从体制创新的层面构建我 市社区银行信贷服务体系,从根本性地解决社区个体经营户、市民融资问题,推动社区金融增长方式良性转变的新增长点,从而满足不同社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 实现新城市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联动效应。

5、开展业务创新,完善金融品种

通过提升服务层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要。可以通过在城区内设立信贷服务中心,中心设立中小企业部、个体民营部、零售业务部;开发多种信誉产品,满足不 同社会层面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出零售银行的品牌。还可以变城区多个支行分理处各自为阵为集中信贷营销模式,方便客户办理信贷手续。通过合理整合城区人力 资源配置,节约成本,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让利于客户,全面打造成为农民的银行、社区的银行、中小企业的银行和零售银行品牌。

6、规范授信业务程序和信贷操作规程

商业银行要健全审贷分离制约机制,做到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协调发展,实行民主科学的授信决策。前做好贷款户的科学评估,信贷人员要深入贷款户,取得 与贷款有关的详实资料,科学评估、预测贷款风险度,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真实的调查材料;贷时严格按规定程序和审批权限办事,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制 度;贷后实行跟踪检查,建立贷款检查登记簿,记录贷款使用、运转情况,一旦贷款出现风险,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7、严格贷款担保手续,清收不良贷款

为避免信贷资金被长期不合理占用,商业银行对新发放的贷款要全面推行保证、抵押、质押贷款,尽可能减少发放信用贷款,对原有的不良贷款,要逐步补

办担 保手续。在方式上,应优先采用抵押或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要严格审查保证人的资信状况,防止因保证人多头担保或无力担保等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坚决执行贷 款谁发放、谁收回的制度,联社要在划分责任的基础上全面落实清收不良贷款的任务,与职工个人劳动报酬挂钩,实行信贷责任追究制度。在清收过程中,针对不良 贷款的风险程度,制定不同的清收计划,采取岗位清收、责任清收、委托清收、依法清收等方式打好清收不良贷款攻坚战。

近几年城市合作金融机构无论是从宏观战略层面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均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均取得了显著 成效。但由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市场主体融资渠道单一,城市合作金融机构自身还未真正形成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工具,各机构执行力和员工从业能力也有 待进一步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任重道远。

综上所述,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的风险隐患仍然存在,只有强化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把贷款的安全性作为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的生命线来抓;只有把贷 款管理责任制的考核、奖罚制度落实到位,才能促使信贷人员依法合规办理每一笔贷款业务;只有把贷款“三查”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置 和化解风险,把风险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只有始终坚持审慎经营的原则,才能确保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

第二篇:银行汽车信贷风险防范分析

一方面,与经销商盲目合作。在汽车金融信贷业务推出的初期,合作伙伴以生产厂家及其特约经销商为主:其后与生产厂家没有隶属关系的大量的民营经销商纷纷出现。多数将车辆挂靠在经销商的借款人认为他们是租凭经销商的汽车,虽然到银行办理了有关手续,但观念上只认为同与经销商是租凭关系,而没有形成同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意识。还有,贷前调查不细致,不能获得客户准确的信息资料。仅仅关注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职业和工薪收入证明情况,放松了对借款人的其他方面的调整。有的银行信贷经办人员对借款申请书内容的真实性都未进行核实,致使借款人轻松地获得大大超过其还款能力的借款

另一方面,贷中审查偏松,有的流于形式。对借款主体还款能力的审查把关不严,对各种还款能力的证明缺乏有效识别,提供的个人收入证明与个人税单显示的收入不相匹配:有的借款人月收入数不足以偿还月还款额;还有的汽车贷款控制违反规定,首付款比例过低,造成变相零首付的事实。此外,货后跟踪检查不落实。缺乏有效贷后监控机制,对所贷款项是否真正用于购车、购车后是否及时办理抵押物的抵押登记手续、贷款满一年后车辆是否及时续保等问题落实不到位;计算机技术手段跟不上业务快速发展的步伐,信贷管理系统综合功能不全,错过贷款催收的有利时机

三担保人不履行担保责任产生赔偿风险

在汽车消费信贷中由于借款担保措施不到位、担保人不能履行担保义务、担保物贬值、损毁等也会造成风险即担保风险。一是合作汽车经销商风险。在经销商提供担保与所购车辆作为抵押的个人汽车贷款操作模式下,绝大部分个人汽车消费贷款客户均由汽车经销商或运输公司向经办行推荐,银行处处受制于汽车经销商或运输公司,不利于从源头上防范风险。二是保险风险。借款人的汽车是作为烦担保抵押给保险人的,一旦借款人产生信用危机,拒绝偿还银行贷款,那么保险公司的履约保险是银行避免损失的惟一保障,而保险公司则在处理抵押物后才会履行保险义务,所以既无法保证索赔的速度,赔偿金额也难以及时落实到位,保险公司赔付率很低,形成贷款风险。三是抵押物风险。汽车贷款以车作为抵押物,随着车价贬值严重和车辆的流动性,一旦客户无力还贷、故意以汽车抵贷款或恶意逃债,银行追索将十分困难。汽车贷款还存在抵押权与法定优先权相冲突的风险

信贷市场的利率风险 信贷市场的利率风险主要是体现在贷款利率上。首先,我们都知道在汽车信贷中一般是采用浮动利率作为贷款利率,这会造成消费者的质疑以及他们的“心里不踏实”,他们宁可选择稳妥的一次性付款而放弃带有不确定性的商业贷款。其次,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客户的竞技利益有着很大的影响。全球汽车销售量中的70%是通过融资贷款销售来完成的,目前中国汽车消费贷款只占银行信贷总额的1%。中国汽车行业疯狂增长5年,汽车价格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递减,以买一辆车为例,70%的钱来自贷款,选择3年或5年还清,如果2年过去了,贷款还没有还清,车价就跌了3成,再加上这两年,银行贷款利率不断提高,许多消费者都会认为贷款不划算进而放弃贷款。

第三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特点分析论文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以及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快速发展的机会,是目前商业银行在改革发展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将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来源角度切入,分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上的特点和缺点,就如何利用利率市场化契机完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几点看法。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

(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

宏观经济环境比较复杂,变化频繁且剧烈,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极大的变动便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从而给商业银行信贷带来更大风险。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国市场风险会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交易而带入到我国,影响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比如2008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便通过国际市场对各个国家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政府虽然及时推出了扩大内需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风险扩大,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自由程度提高,再加上经济下行压力大,我国金融产业和实体经济行业在发展上均遇到了障碍。

(二)政府政策变化和干预

我国政府对于金融市场的管理主要采取的是监管和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控和调节经济,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主要表现在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具体业务上的干预。首先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传导途径,所以当货币政策发生变动之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便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信贷的规模,影响信贷的业务发展。

(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要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表现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便是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以及信贷风险管理能力较弱。比如在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上,在贷前管理中缺乏完善的评价指标,缺少定量分析;在贷中和贷后管理上不能对所贷款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监控。此外,在信贷风险管理能力上,信贷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风险责任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投向行业集中性

商业银行信贷最大的特点便是行业集中性,也就是在投向上往往集中于某一个行业,并长期对这一类企业发放贷款。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政府产业政策偏向的影响,一般来说产业政策更偏向于新兴产业和重点产业。这类企业在得到银行信贷支持以后便会获得较快的发展,银行能取得较为可观的贷款收益。

(二)以块为主的横向组织架构

以块为主的横向组织架构虽然可以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信贷业务量,但是在管理上却出现了权力分散,无法组建高效全面的信贷决策队伍和信贷管理体系。此外,在横向组织架构下,在贷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更严重,这是因为很多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一些信贷业务员和管理人员缺乏控制信贷风险的主动性,在贷后风险管理中存在职责不到位、责任缺失的问题,当不良贷款发生之后找不到相应的负责人员,或者直接通过追究业务员责任了事。

三、利率市场化下如何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一)形成稳健理性的经营理念,完善组织架构

商业银行在不断扩张的经营理念下,一味地追求扩大业务规模,增加客户数量和市场份额,却忽略了不良贷款的存在,导致不良贷款率上升。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随着金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想要防范风险,全面有效地迎接挑战,就应该构建稳健和理性的经营理念,同时积累管理经验。

(二)建立完善和动态发展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应构建完善的信贷评价机制,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数量模型不断完善信贷风险评价指标,将行业和区域分析纳入到指标体系中。此外,要加强贷后监管工作,对所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当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发展,充分利用市场环境来完善管理体系,从而促进商业银行长期稳定地发展,并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结束语

综上,随着金融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利率市场化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对于商业银行来是说,也逐渐脱离政府发展信贷业务,但是由于外界环境、政策的变动以及商业银行自身问题,在信贷风险管理上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本文认为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从完善经营管理理念、完善组织架构以及发展动态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等方面来逐渐完善信贷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宁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综合收益研究[J].新金融,2015(04):43-46.

[2]曹国华,刘睿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J].财经科学,2016(04):22-30.

第四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

【摘要】在当前经济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在对企业进行授信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风险。信贷风险的成因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本文通过对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及对策进行探讨,分析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识别,找出存在哪些风险,最后从信用管理方面的对策、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两个方面来有效防范贷款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个人信贷 风险管理 风险识别

近几年,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国内经济增速换挡,经济增长放缓、外部需求萎缩,企业经营困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出现了区域性风险加剧、行业性风险突出并蔓延、房地产市场分化潜在系统性风险增加的情况,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均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个人信贷风险已成为信贷业务进一步发展的重大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各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并且在金融体系不稳定因素增加,GDP增速放缓和个人人均收入同比增速放慢的形势下,个人信贷业务的预期风险只会进一步增大,对银行个人信贷结构和资产资量将形成持续性的严峻考验。因此,结合银行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成因并探讨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是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相关理论

(一)个人信贷风险的定义

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指的是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这一特征所引发的贷款收益的波动性或者不确定性。具体地说,个人信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具有风险的资产业务。在个人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银行向个人借款人投放一定数额的借款的预期效果是获得预期的收益,但是因为各种风险因素的存在,可能导致预期收益减少或者本金损失的实际效果。具体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不能按时全额收回。

(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监测、风险控制。

1.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信贷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么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连续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导致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信贷风险识别首先要感知风险,其次对感知到的风险进行分析。

2.风险计量。通过有效的风险计量,有利于商业银行对银行资本进行有效的监管、对经济资本进行有效的配置,从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根据贷款的品种、时间、金额大小等,来设定风险的系数,从而对不同的信贷业务进行风险的计量,从而通过商业银斤该笔业务收益来覆盖对应的风险。

3.风险监测。风险监测主要是指在商业银行经营的过程中,对信贷业务风险的发展和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的监督,从而为风险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一些依据。风险监测的指标有:不良贷款率、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不良贷款拨各率等等。通过在线监控、现场检查、贷后检查等手段,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进行监测。

4.风险控制。通过风险监测,对监测出的风险进行计量、分析,从而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化解,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主要包括内部信贷业务风险控制、客户贷款风险控制、第二还款来源风险控制等。

二、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识别

(一)借款人信用风险增加

受经济形势总体恶化影响,银行信贷投放减少授信准入条件愈加严格、居民融资需求增加,加之一些科技手段的进步和网络不良思想的传播,借款人骗贷的情况加剧,手段也更为多样化。例如:王某计划以自己名下某处房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但因王某既往的征信记录不符合银行授信条件被拒。王某遂找来朋友张某,构造一个二手房交易,将房产卖给张某,让张某申请二手房按揭贷款,期间将交易价格尽量做高。若银行无法识别正常放款,王某相当于以该房产抵押从银行获得的高额长期低息贷款。这种构造二手房交易的骗贷行为较为常见。还有使用新型技术产品,在进行某客户放款操作时,因合同上留有合同签署时示意客户签字位置的铅笔印记,放款人员进行擦拭,发现客户名字的签字笔笔迹居然变淡,在进一步加大力度擦拭,笔迹完全消失。虽然和客户沟通时,客户强调使用的是普通签字笔,但可以用橡皮擦拭掉的奇异的签字笔印记后期是否会消失等等都无法确定,合同作为银行主张债权的重要法律文本,若客户签字有问题将会产生巨大风险。

(二)弱担保贷款风险加剧

弱担保贷款就是以非抵质押的担保方式发放的贷款,此类贷款在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中占比较高。因为对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的资产没有抵质押权,所以在贷款发生风险时,银行要尽快进行资产保全,以保证信贷资产安全。弱担保贷款一般对借款人家庭及其控制企业的净资产有较高要求,以联互保的小微贷款为例,家庭及企业净资产要超过200万元,足以覆盖贷款本息,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却不尽理想。

首先,资产保全时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没资产。这一般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贷款时虚增了借款人家庭及企业的净资产,例如:虚增存货价值,虚增房产价值(不抵押不用评估),甚至有企业用临时存放的货物冒充企业库存等。另一种是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资产在贷款存续期间转移,例如:出售、或者以物抵债等。

其次,借款人家庭及企业名下有资产,若为房产车产也没有被抵押,但涉及其他债务关系,已被其他债权人申请保全。此时银行只能按照受偿顺位,在前面一位或几位债权人的债务清偿后,看是否还有剩余资产归还银行的贷款本息,而一般来说清收效果都不理想。

最后,弱担保贷款资产保全效果差更导致了银行与客户针对贷款归还问题协商谈判缺少主动权,催收工作、重整工作也很难开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信用管理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应加强客户信用管理手段,优化个人信用评级系统。针对我国缺少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而借款人的信用意识又比较单薄,咸阳地区总体信用环境不理想的情况,商业银行首先应建立分行内部客户信用档案。除现有的个人贷款系统外,再设计一个数据库将拒贷业务的核心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及配偶姓名、抵押物信息、企业信息、拒贷原因等)、贷后检查记录、监测记录、催清收记录等信息录入,与个贷系统的信息合并形成客户信用档案。通过这个信用档案,可以获知贷款从申请我行贷款到贷款结清或者到查询时点的全部痕迹信息,用以综合评判客户信用,及时形成风险预警,及时调整授信方案;还可以通过信用档案发现该经营主体和抵押房产是否曾经以其他借款主体申请过贷款被拒以及被拒原因,规避高风险客户借名申请借款。

(二)管理制度方面的对策

商业银行需采用唯一的标准化的全面化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个人信贷业务涉及多个环节,制度框架中包括授信管理办法、放款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印章管理办法、征信管理办法、呆账核销管理办法、重整操作指引还有配套的调整通知等等。随着业务的发展制度文件越来越多,有的新制度出台原制度废止、有的新制度对原制度做了修订、有的在总制度下针对细化业务出台单独的管理制度等等。应要求业务规划部门对其梳理,列出废止制度,整理在行制度,对原制度出台较早,又通过“优化……通知”“调整……通知”等形式调整多次的制度,直接整合出台新制度,实现制度的唯一性。个人信贷业务的操作指引和操作手册,比照柜台业务细化标准化的编写,达到所有业务都有操作依据。针对部分因目前国内没有针对信贷业务的法律、微观信贷法律制度不健全,司法解释和法律修订欠完善,易发生个人信贷业务法律纠纷的环节,直接在制度文件中加以规范。例如:针对争议度极高的“婚姻法24条”,为有效避免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问题,保障银行的债权,可以通过法律合规部和个人信贷管理部分的共同研究,在制度中约定需要追加配偶为共同借款人的情况,约定必须要配偶签字证明其对配偶举债知情权的法律文书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个人信贷业务正如同其他所有的资产业务一样潜在的风险逐步暴露出来。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但商业银行完全可以?用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策略来控制和化解风险。

参考文献

[1]左仁陆.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策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5(30).

[2]刘志传.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之道[J].中国农村金融.2015(09).

[3]陈铭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32).

[4]葛建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与有效管理做法阐释[J].经营管理者.2017(02).

[5]陈锎.信贷风险管理分析与建议[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6(03).

第五篇: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分析

摘 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然后从银行角度和小微企业两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存在的问题;最后文章又分别从银行和小微企业两个角度对症下药,提出完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对策。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2-50-2

1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1.1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是指企业没有按照事先约定的利率偿还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银行无法按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小微企业的信用级别越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越大。造成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的原因,大部分来自于小微企业自身。一方面小微企业生产规模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小微企业的各项资产较少,能够提供担保抵押的资产更少,造成小微企业在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中的信用级别较低。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的大多数的经营者,经营管理素质较差,有时会为了短期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从而导致在向银行借贷的过程中存在着违约行为。

1.2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企业的产品的价格或者盈利情况受到市场变动情况的影响而产生价格下降和盈利受损的程度。目前,中国经济虽然持续发展,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同时受到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小微企业的盈利状况不是很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小微企业很容易出现业务下降,资金也容易出现问题。这样银行面临小微企业的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加大。

1.3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恰当或者错误的内部流程、人员和系统或者外部事件带来损失的风险。造成这一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自身。比如说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查出现问题造成银行贷款损失的就属于操作风险。小微企业为了获取银行的贷款,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告。银行只对小微企业的财务和盈利状况等财务信息进行审查,而忽视其他非财务性的信息,从而产生操作风险,造成银行贷款的损失。

2 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从银行角度分析

2.1.1 银企信息不对称

小微企业向银行进行信贷时,银行会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情况、投资项目、财务状况、盈利状况做充分的调查,以此来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和坏账损失;但是小微企业要想选择合适贷款银行,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银行有时候会为大量资金贷不出去而发愁;小微企业却面临着融资困难,造成上述原因主要是因为银行和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2.1.2 贷款定价机制不科学

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会加大银行信贷风险,因而银行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这种专门针对小微企业提高贷款利率的做法,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的需求,也不利于银行和小微企业双方的长远发展。因此银行合理的制定小微企业的贷款定价机制,既满足小微企业发展,又使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收益高于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和成本。

2.1.3 产品创新程度不足

目前银行贷款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较大,究其原因是银行信贷产品无法满足企业借款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就更少了。因此,银行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的贷款资金量小、抵押物少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金融产品,既满足自身收益的同时也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需求,为双方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1.4 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严重匮乏

风险管理在银行的信贷管理中是关键的环节。但风险管理的人才要求具有会计学、数理统计、管理学、金融学多种学科的专业素质。从事风险管理的人才还要具有敏感的思维能力,能够洞悉贷款企业或者项目存在风险,从而为银行降低经营风险。目前银行的风险管理专业的人才是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发展。

2.2 从小微企业的角度

2.2.1 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不完善

首先,我国信贷评价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历史数据还比较少。其次,信用评级体系中的数据有待核验。由于小微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性有待验证,导致信用评级系统中的数据不准确,贷款人员无法准确核算小微企业真实的信贷风险。最后,小微企业信用体系缺乏更新机制。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盈利状况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动。银行看中的这些贷款的重要指标没有在信用体系中进行更新,因而会失去一些资质较好的客户,同时由于没有删减信用级别不够的企业,而加大银行的信贷风险。

2.2.2 小微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首先,小微企业担保体系机制设计不合理。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要么用自身的财产担保,要么请担保公司作担保。小微企业一般自身财产不多,因此小微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都需要担保公司担保,担保公司要向小微企业收取一大笔担保费,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的成本。其次,尽管我国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有所创新,但是还没有得到广大小微企业的认可。

3 完善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对策

3.1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

3.1.1 加强信息收集,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银行在解决小微企业信贷信息不对称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尽量进行实地考察。第二,除了考察小微企业的财务信息之外,还要考察小微企业的非财务信息。第三,除了与企业的管理层进行考察,也要与小微企业的生产工人、销售工人侧面进行考察企业的经营情况。

3.1.2 建立小微型贷款的风险补偿定价机制

银行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利率定价机制,这样不仅不利于银企之间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银行应当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阶段、贷款用途以及是否有担保物而采用浮动的银行利率,不断让银行的贷款收益大于贷款成本和风险。对于前景较好、收益稳定的、风险较小的小微企业贷款时采用较低的浮动利率;对于风险程度较高的小微企业的贷款时采用较高的浮动利率。

3.1.3 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产品

第一,由于目前现有的小微信贷品种较少,因此银行加大对现有的小微企业的信贷品种进行创新,同时加大对新信贷产品品种的宣传力度,增加小微企业的使用率。第二,加大对信贷产品和非信贷产品进行组合创业,满足小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的需求。第三,对小微企业进行需求调查,设计出更多满足小微企业多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的新产品。

3.1.4 加强风险管理的人才团队建设

为了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人才建设是重要的保证。首先,对银行管理人员实行差异化培训,特别是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的培训。其次,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业务素质强的员工安排在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上。最后,制定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机制和建立员工执行小微企业信用管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2 从小微企业的角度

3.2.1 完善小微企业的信贷体系

第一,构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第二,从现有的数据着手,不断完善和更新信贷体系中的数据信息。第三,针对小微企业,采用独特的数据分析方法,加强对信贷体系中小微企业的数据分析,合理评估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

3.2.2 完善小微企业担保体系

第一,加强银行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既可以有利于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同时也能够降低双方的经营风险,有利于银行和担保机构之间对小微企业的信息快速共享。第二,银行对小微企业进行信贷时要选择合理的担保方式。小微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担保方式,既能满足银行的信贷要求,也能将小微企业的抵押风险降低到最低。第三,银行加大的担保方式的创新力度。例如可以使用无形资产和应收账款进行信贷担保。

参 考 文 献

[1] 陈华?[.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现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3):82-83.

[2] 韩炳旭.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商,2013(7):187.

[3] 梁彩红.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上海金融,2014(9):108-110.

[4] 王素娟,王俊鹏.基于FAHP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因素影响度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4):76-79.

[5] 李昆芳.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广西大学,2013.

上一篇:市政府副秘书长程小平下一篇:商业银行管理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