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一至五论全集合,word文档)

2024-04-13

五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一至五论全集合,word文档)(共1篇)

篇1:五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一至五论全集合,word文档)

总体平稳 稳中求进——一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经济稳步增长、结构调整加快、民生持续改善、改革深入推进——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求进,开局良好。

总体平稳,稳是根基。判断经济运行是否平稳,关键考察其是否处于合理区间。合理区间的“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通胀。看经济增速,上半年GDP增长7.6%。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7.6%的增速位居前列。看物价涨幅,CPI涨幅2.4%,低于3.5%的控制目标,通胀压力较小,物价基本稳定。看就业,城镇新增就业725万,为近年来新高,失业率与去年持平,低于控制目标。这表明中国经济列车正稳健地行驶在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稳中求进,进是方向。上半年经济平稳运行中,转型升级势头凸显,这是“进”的最大亮点。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加快,能源消耗强度下降增幅加大、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更加均衡。更难得的是,全社会对“转型”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共识大大增强。这是推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宝贵精神动力。

好势头来之不易。上半年,面对严峻而复杂的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科学判断,沉着应对,正确决策,保持了宏观政策的稳定,没有出台大的刺激措施,来之不易;各地区各部门齐心协力,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了经济发展在合理的区间平稳运行、稳中求进,来之不易。事实充分说明,中央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及时、有效的。

在肯定良好开局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风险和困难。目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艰难曲折,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正处于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增加。内需不振、产能过剩、财政增收减慢、地方债务偏高,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更多难题。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险和困难较多的一年。能否实现全年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既要树立底线思维,又要坚定发展信心。

树立底线思维,就是要把风险和困难想得充分一点。要密切跟踪监测经济运行变化,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争取最好的结果,牢牢把握主动权。坚定发展信心,就是在正视风险的同时看到光明的前景。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巨大、潜力巨大。

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做好经济工作任务重大。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工作部署上来,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真抓实干,奋发有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开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局面。

客观辩证 认清趋势——二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尤其可喜的是,“进”的一面步伐加快,亮点增多,实现了良好开局。但是面对变化的经济形势,起伏的经济指标,也存在一些担忧的声音。因此,客观辩证地看待各项经济指标的起落调整,认清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对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稳定预期,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客观地说,当前中国经济确实困难不少。国际经济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外需不振、出口增速下滑;国内经济处在转型关键期,经济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内需不足、财政增收减缓、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这些不利因素的叠加,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

客观辩证,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局,看长远,看趋势,看变化。肯定成绩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问题;正视困难的同时,决不能丧失信心。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今年以来,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十分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合理区间。上半年GDP增长7.6%,不仅高于7.5%的年初预期目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相比,也位居前列。更为关键的是,增速背后的“含金量”在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创近年新高、物价涨幅低于预期目标,结构调整更是迈出了可喜步伐,服务业发展继续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简政放权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正在加快推进。差距就是潜力,潜力可以转化为巨大动力。新型城镇化的有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潜能的逐步释放,旅游、教育和信息服务等行业快速成长,人力资本条件的不断改善,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逐步显现,都将创造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经济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单纯靠增投资、扩产能、拼资源的老路已经走不下去,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紧紧抓住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没有超出“上限”的有利时机,下力气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这一思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接受,用市场机制倒逼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明显增强。

趋势明,预期稳,信心增。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定,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积极有为,创新求进,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好势头,确保全年目标顺利实现。人民日报评论员:总体平稳 稳中求进 一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稳中有为 奋发有为——三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但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需要我们稳中有为,奋发有为,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稳中有为,是顺势而为。今年以来,国民经济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有新的进展,我国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础条件。我们要紧抓机遇,乘势而上,处理好“稳”与“为”的关系,在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中有所作为,以“为”固“稳”,创新求进。稳中有为,也是主动作为。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题和风险,下半年形势可能更加严峻,只有迎难而上,积极有为,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才能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稳中有为,就要抓住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稳中提质,稳中求好。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没有滑出“下限”,物价涨幅没有超出“上限”,这正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良机。没有积极的调整、主动的升级,发展难以稳住,也不可持续。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调结构对稳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既立足当下,保持经济合理增速,又着眼长远,更加注重提升质量与效益,以化解产能过剩为重点,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稳”。

稳中有为,就要划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所为有所不为。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问题,必须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条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新的内生动力。政府要“放”得更到位,真正发挥市场机制对结构调整的倒逼作用,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全社会活力的“加法”;要“管”得更有效,主动做好该做的事,在营造公平开放便利的市场环境上多下功夫,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多想办法,在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上多用气力,打好一系列“改革牌”,不当被动的“守夜人”。

状态决定作为。能否稳中有为,取决于各地区各部门能否奋发进取,真抓实干。良好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保证。精神状态好,就能心无旁骛,攻坚克难,大有作为;精神状态差,难免犹疑顾盼,只稳不进,坐失机遇。要增强忧患意识,奋发有为,稳中有进,主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不为眼前和局部利益所囿,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中创新求进。要以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把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精神财富不断转化为发展的正能量,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任务艰巨。我们要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稳中有为,奋发有为,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这场硬仗,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要稳 微观要活 四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

稳住宏观是基础。宏观政策稳,增长就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不能对经济运行可能出现大的起伏缺乏警惕和应对准备,也不能因为经济指标的一时变化而改变政策取向,否则将加剧经济波动,不仅增长难以持续,还会留下后遗症。宏观政策稳,转型就稳。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开始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不再简单以GDP增长率论英雄,转方式调结构的步伐加快,如果宏观政策“猛踩油门”、“急打方向盘”,势必影响来之不易的结构调整机遇和成效。宏观政策稳,预期就稳。市场主体最需要持久稳定的预期,预期稳,才有信心、有干劲,不能因为经济有一些波动,政府就立刻出手、动辄干预,造成市场扭曲,助长“政策依赖”。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与隐忧风险并存,我们必须加强研判,把控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节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既不盲目收紧,也不匆忙放松,只要经济未超越“上限”、滑出“下限”,就没有必要进行大的政策调整。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释放推进结构调整的坚定信号,避免政策来回摆动。同时,密切关注形势变化,提高宏观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放活微观是重点。企业等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的基石。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离不开千千万万的微观主体。微观活了,宏观就更稳,发展后劲就更足。如果政府总是试图以“有形的手”取代“无形的手”,说的是“宏观调控”,做的却是“微观干预”,将会严重束缚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我们既要发挥宏观政策作用,更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依靠改革激发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要抓紧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和改革措施,着重解决突出问题,充分释放改革红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搞活微观经济,助推企业顺利度过结构调整阵痛期。要让市场主体成为创新主体、转型升级主体,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托住底才能稳和活。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要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坚决守住底线。要加强社保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就业促进创业,同时鼓励个人勤劳致富。政府要创造和维护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经过奋斗都有成功机会。通过社会政策“托底”,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宏观、微观、社会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宏观政策稳定,市场主体才能稳定预期,企业才能有序竞争;微观政策放活,才能增强市场主体内生动力,反过来也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社会政策托底,就可以缓解社会压力,守住社会稳定底线,为宏观经济“稳”和微观经济“活”创造条件。

稳中求进,稳中有为。我们要科学调控,统筹施策,打好宏观、微观、社会政策“组合拳”,形成既稳当前又利长远的政策框架,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确保经济长期稳健前行。

深化改革 激发活力 ——五论做好当前经济工作

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开局良好,一个突出亮点就是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各领域重大改革举措频频推出: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在能源、交通、通信、文化等领域,取消和下放了183项行政审批事项。在财税金融领域,尽管财政收入增幅放缓,但减轻税负的脚步仍在加快,对小微企业的免税将惠及600万户小微企业;“营改增”已经向全国推开,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将明显减轻。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重大步伐。资源性产品价格不断理顺,成品油价格形成新机制运转顺利,重点电煤价格与市场煤价格完全并轨,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平稳出台。

应当看到,下半年的发展环境可能更加复杂严峻,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做好当前经济工作,必须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越是面临困难和问题,越不能停下改革的脚步。

深化改革,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制度保障。片面追求速度和数量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不转型升级、不调整结构,经济就无法健康持续发展。处在增速换档期、调整阵痛期,新老矛盾交织,各种问题叠加,只有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才能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业活动蓬勃开展,为稳增长、调结构注入不竭动力。

深化改革,要坚持正确取向,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凡是市场和企业能够决定的都要交给市场和企业。政府要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主动做好该做的事情,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制定规则、支持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深化改革,就要不失时机推出一批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点改革举措,通过围绕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领域改革,构筑一个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好生产生活的保障网,改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深化改革,要拿出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改革已经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我们要下壮士断腕的决心,不怕啃硬骨头,不怕触及深层次矛盾。同时,要把准改革的脉搏,把握内在规律,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实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整体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既要有顶层设计,又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无论是应对当下的困难和挑战,还是着眼长远的健康发展,深化改革都是我们坚定不移的选择。让我们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不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保障。

上一篇:利用少量地面重力数据估计航空重力数据的系统偏差下一篇:2010-2011学年高中美术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