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浮镇教育简志范文

2022-06-15

第一篇:双浮镇教育简志范文

双浮镇“书香校园建设”自查小结

双浮镇中心学校“书香校园建设”

自查小结

一、硬件建设

1.全镇图书阅览室面积中学1个,50平方米,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座位正在建设中,图书数量中学38783册,小学23716册,图书来源小学、中学主要来源于国家标准化学校配套,少量来源于社会捐赠及学校经费购置。班级图书角正在建设中。 2.环境建设

双浮小学的廊道、普通教室、功能教室、办公室、操场、景区等环境,有读书活动宣传标语,并能体现出不同场所的不同特点,使其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体现学校特色的书香气氛。其他学校正在积极建设中。 3.阵地建设

校园广播、读报橱窗等建设情况较好。文学社团、校报校刊、读书网页正在积极筹建中。

二、软件建设

制定《读书工程实施方案》;有图书阅览等相关制度、师生读书计划、书香班级评选制度、阅读之星评选制度等;有读书工程组织领导网络图、有相关的保障措施、有活动资料,并能做到专人保管、专柜存放。

三、图书管理

1.图书管理员配备情况:目前中心学校和中心小学都配备了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其他各小学为兼职图书管理员。 2.图书管理方面,各校都有效地对学校图书进行合理利用。 其中中心学校和双浮小学能够按图书编目要求,能及时做好新书登记、编目、分类和上架工作,做到帐目清楚,书刊量正确;能够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做好图书、刊物的清理和更新工作,过时、过期的各类书刊要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做到每月清理一次书架、书橱,有防潮、防霉、防火、防盗的相关措施。有损坏的书刊能及时做好修补工作;并认真做好新书及重要书刊的介绍推荐工作,组织指导师生开展读书活动;严格遵循图书《借阅规则》,图书借阅按规则办理登记手续,并及时做好借阅的图书归还、回收工作;图书阅览室每天清扫,每月一次大扫除,保证室内整洁。其他各小学图书数量较少,未能按图书缠上要求,进行登记、编目、分类,有点杂乱,图书更新不及时。

四、读书活动开展情况

1.各校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2.读书成果有展示、有记录。

五、特色活动

双浮中心学校举行了全镇中小学生诵读比赛。

第二篇:双浮镇中心学校2011教师培训工作

汇报材料

双浮镇中心学校 2012.5.21

双浮镇中心学校2011教师培训工作

汇报材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有效的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业务素质高教学基本功过硬,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中心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培养,把教师的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加强,并在培训内容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011我镇教师培训工作,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开展了 “有效评价”(命好题)系列专题全员培训、班主任培训工作、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工作, “国培计划”远程培训、 “国培计划”“脱产置换”、及“短期集中”培训工作等,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组织“有效效评价”(命好题)系列专题全员培训,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根据太和县2011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方案,我中心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每一位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做到:

1、深刻领会“有效评价”(命好题)专题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时报名参加培训。

2、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3、了解培训时间的安排,把握好学习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4、更新观念,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5、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定写出总结和感悟,以更好的指导实践。

同时,中心校还制定了措施:

1、建立镇、校培训网络,分组校训、指导。细化管理,层层落实。

(1)、各校按学科成立学习小组,学科组长为校级培训的辅导教师。

(2)、中心校成立业务培训指导组,按学科成立辅导教师团队,负责本镇教师的“命好题”专题学习的集中培训,并指导和各校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2、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督管。

中心校定期督查,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校校本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每位教师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进度、问题研讨及学习效果等。

3、建立培训考勤制度。

各校集中培训,集中研讨均要实行签名制度。

4、建立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强化责任追究责任。 镇中心校对教师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学校和积极参加培训、表现突出、能在培训中起到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学校将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由于措施得力,我镇205人的专题培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在太和县组织的“评好课”课堂教学实录评比中,我镇中小学教师12人参加,全部获奖,5人获一等奖,7人获二等奖。我中心校荣获县“评好课”专题培训先进单位。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提高了觉悟,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二、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的能力。

根据市、县教育局文件精神,我中心校积极而扎实有序地开展了此项工作。

1、实施了2011年“知行中国”——初中班主任教师远程培训。我镇共有5位教师参加了解培训,培训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能处理好工学矛盾,认真参加培训,每天按时上线,观摩学习,积极讨论,认真分析,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并能按时提高作业和交流稿件。经过此次培训,他们加深了对新课程的认识,找到了自身工作的不足,也对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打算。

2、积极参加了“中小学班主任管理高端培训。

为了全面提升我镇中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校班主任工作带头人,2011年10月22-23日,中心校积极组织4位班主任参加了由安徽青年报社在阜阳举办的“中小学班主任管理高端培训。

3、派员参加了“2011名师讲坛”暨“提高中小学班主任专业素质与德育创新”培训。

为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落实到班级日常管理当中,2011年10月14—16日,中心校派出10 位教师参加了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阜阳举办的高级研修班。

4、对中小学班主任实施全员培训,通过学习相关文件和业务培训,让每位班主任教师深刻认识培训的重要性,明确职责,提高业务操作能力。

三、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工作。

我中心校倡导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保护学生绿色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倡导学生树立“人人身心健康,个个成才”的理念。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特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设置了咨询室,制定了工作计划,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计划之中。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心理教师培训,全镇两期共有20人参加了培训。

四、“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及其相关的“脱产转换”、“短期集中”培训工作。

“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是教师向名师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佳方式。在培训活动中,教师在网上与专家及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共同进步,为今后更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次我镇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26人(中学8人,小学18人),“短期集中”培训3人(中学1人,幼儿园2 人),“转岗教师培训2人(幼儿园)。

在培训中,参训教师均表现得积极、认真,充满热情,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五、突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1、师德培训

我镇始终倡导“师德为先,多能一专,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师德标准,引导教师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知风范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活动(2011年3月,经过层层选拔,有3位教师在县举行的师德师风演讲比赛中获二等奖),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学历培训

我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以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为目的的学习培训,中心校制定教师培训的激励措施正逐步落实。目前,我镇中学专任教师85%达到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50%达到专科或本科学历。

3、交流培训

(1)、校际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我镇2011年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84名教师外出培训、考察及学习,回来后立即形成文字材料,将外地外校优秀的成果带回学校,并进行推广和实验,同时有选择地将外地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回,组织教师观看、评议、交流,结合自己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内交流: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将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科研成果进行交流,达到互促互进,资源共享。

(3)、骨干培训:我镇非常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一部分教师正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流光溢彩,在各项活动中成绩显著,已在市、县有一定影响。

(4)、班子培训:以校为本的任何一项培训都离不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有效指导,所以,使校本培训工作扎实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过硬的班子,因此,我镇加大对班子成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班子在校本培训中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超前的教育思考,有丰厚的理论积淀,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我镇有6位小学校长参加了“十二五”期间首期小学校长提高班培训。

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存在问题:

(1)、部分教师对培训的意义认识不足,对培训重视不够。 (2)、部分教师素质不高,研究能力较差,提高很慢。

2、建议:在今后的教师培训中,增强对教师师德师风和敬业精神的培养,增强对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培训工作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

总之,我镇一年来的教师培训工作,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县局要求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将再接再砺,为把我镇的教师教育教学培训工作做得更好而努力。

双浮镇中心学校2012-5-21

第三篇:双浮镇中心学校2012教师培训工作汇报材料

双浮镇中心学校2012—2013学

教师培训工作汇报材料

双浮镇中心学校 2013.5.12

双浮镇中心学校2012—2013学

教师培训工作汇报材料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新的历史时期,能否有效的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勇于探索,业务素质高教学基本功过硬,具备终身学习意识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现代化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中心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培养,把教师的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来抓。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逐步加强,并在培训内容上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2012我镇教师培训工作,从转变教育观念入手,开展了 “有效学习内容”专题全员培训、班主任培训、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国培计划”远程培训、 “示范性远程培训”等,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组织“有效学习内容”专题全员培训,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根据太和县2012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方案,我中心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培训计划,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每一位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1、深刻领会“有效学习内容”专题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时报名参加培训。

2、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3、了解培训时间的安排,把握好学习进度,确保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4、更新观念,学以致用,把理论学习同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5、做好学习笔记,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定写出总结和感悟,以更好的指导实践。

同时,中心校还制定了措施:

1、建立镇、校培训网络,分组校训、指导。细化管理,层层落实。

(1)、各校按学科成立学习小组,学科组长为校级培训的辅导教师。

(2)、中心校成立业务培训指导组,按学科成立辅导教师团队,负责本镇教师的“有效学习内容”专题学习的集中培训,并指导和各校开展校本培训活动。

2、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督管。

中心校定期督查,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校校本培训开展的情况和每位教师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进度、问题研讨及学习效果等。

3、建立培训考勤制度。

各校集中培训,集中研讨均要实行签名制度。

4、建立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强化责任追究责任。 镇中心校对教师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先进学校和积极参加培训、表现突出、能在培训中起到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不力的学校将追究主要领导和有关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由于措施得力,我镇196人的专题培训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提高了觉悟,更新了观念,增长了知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

二、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班主任老师管理班级的能力。

根据市、县教育局文件精神,我中心校积极而扎实有序地开展了此项工作。

1、积极参加了“安徽中小学班主任及教育管理高端培训”。 为了全面提升我镇中小学班主任管理水平,2012年10月22-23日,中心校积极组织15位班主任参加了由安徽青年报社在阜阳举办的“安徽中小学班主任及教育管理高端培训”。

2、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高级研修班。”

由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在阜阳市举行第四期“全国中小学德育创新与班主任班级管理艺术高级研修班”,中心校组织12位教育参加了此次培训(小学:2012年10月27-28日,中学:2012年11月3-4日。)

3、派员参加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小学班主任能力提高及校务管理报告会”。 为进一步提升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艺术与水平,中心校组织50位教师参加了由阜阳在线组织的教育专家报告会,此次培训,中心校仅培训费就交付了13000元。

4、中心校对中小学班主任实施全员培训,通过学习相关文件和业务培训,让每位班主任老师深刻认识培训的重要性,明确职责,提高业务操作能力。

三、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培训工作。

我中心校倡导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保护学生绿色心理环境,切实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倡导学生树立“人人身心健康,个个成才”的理念。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特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设置了咨询室,制定了工作计划,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整体计划之中。举行心理健康讲座,加强心理教师培训,全镇两期共有20人参加了培训。

四、“国培计划”远程培训及其相关的培训工作。 “国培计划”远程培训这种培训形式是教师向名师学习,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佳方式。在培训活动中,教师在网上与专家及同仁互动式交流、评论,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共同进步,为今后更出色的完成教学工作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本次我镇参加“国培计划”远程培训29人(中学9人,小学20人),“示范性远程培训”2人(中学1人,幼儿园1人)。 在培训中,参训教师均表现得积极、认真,充满热情,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五、突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1、师德培训

我镇始终倡导“师德为先,多能一专,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师德标准,引导教师在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知风范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2012全县中小学教师师德论文评选活动中,我镇有1人获一等奖,5人获三等奖)

2、学历培训

我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以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为目的的学习培训,中心校制定教师培训的激励措施正逐步落实。目前,我镇中学专任教师85%达到本科学历,小学专任教师79%达到专科及以上学历(本科31%,专科48%)。

3、交流培训

(1)、校际交流:“走出去,请进来”,我镇2012年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150名教师外出培训、考察及学习,回来后立即形成文字材料,将外地外校优秀的成果带回学校,并进行推广和实验,同时有选择地将外地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回,组织教师观看、评议、交流,结合自己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校内交流: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将自己的学习体会、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科研成果进行交流,达到互促互进,资源共享。

(3)、骨干培训:我镇非常注重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一部分教师正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流光溢彩,在各项活动中成绩显著,已在市、县有一定影响。

(4)、班子培训:以校为本的任何一项培训都离不开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有效指导,所以,使校本培训工作扎实健康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过硬的班子,因此,我镇加大对班子成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班子在校本培训中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有超前的教育思考,有丰厚的理论积淀,有扎实的专业功底。2013年3月30日-31日,20名学校班子成员去阜阳参加了校务管理培训,2013年4月13日-14日,6位中小学校长去太和二职高参加了中小学校长培训。

双浮镇中心学校

2013-5-12

第四篇:秩堂镇 乡镇简志

秩堂镇

秩堂镇位于茶陵县境东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邻江西省永新县高溪、三湾二乡,南与严塘镇交界,西连高陇镇,北接江西省莲花县三板桥、神泉二乡,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彭家祠、安坑、晓塘、合户、田湖、东首、马首、吉川、沂江、皇图、石龙、毗塘、小田、大湖、金湖、锡湖、黄草、东坑18个村和彭家祠居委会,113个自然村落,164个村民小组。2013年,全镇总人口2.67万人,以汉族为主,另有苗、土家、布依、壮等少数民族,其中:男性1.38万人、女性1.2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51.7%、48.3%;农业人口2.63万人、非农业人口0.04万人,分别占总人口98.6%、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8‰。

建置沿革 “秩堂”因境内彭氏宗祠“秩叙堂”简称而来,早为村名。春秋战国时期,秩堂为楚国属地。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茶陵置县,秩堂隶属茶陵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属荆州,归属茶陵县所辖。隋唐时期,秩堂为江南西道南云州,初为攸县境,后隶属湘潭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湘潭废县,茶陵复置县,隶属茶陵县管辖。宋元时期,秩堂属茶陵州,名茶江里。元明之际,又称大田。明清时期,秩堂属茶陵州茶陵乡,名茶江里。民国时期,茶陵废州为县,秩堂先后隶属茶陵六区、四区,改名雩江乡。新中国初期,改为乡名,隶属茶陵二区。1952年秩堂管辖7个乡,隶属茶陵三区。1956年茶陵县撤区并乡,原秩堂撤并为秩堂、皇塘两乡。1958年秩堂、皇塘、高陇组建建苏人民公社,后更名高陇人民公社。1961年秩堂、皇塘从高陇人民公社析出,组建秩堂人民公社。1974年原秩堂人民公社的东坑、锡湖、金湖、大湖、小田、黄草6个村划分出来,建立小田总支,于1978年成立小田人民公社。1984年秩堂、小田人民公社分别改为秩堂、小田乡。2005年,小田乡并回秩堂乡。2009年撤乡建镇,设立秩堂镇至今。又因秩堂境内明清两代迭出内阁大学士李东阳、张治、彭维新三大学士,誉为“三大学士故里”。

自然环境 全镇介武功、万洋两山之间,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为丘陵,以罗霄山脉的五佛岭、笔架峰、独木岭、石人峰梁、婆婆仙五峰走势为屏障,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地形呈钳合状盆地,形成岗丘区。最高山峰桂竹龙岭,海拔1239.8米,最低处为石窝潭水库,海拔176米。

境内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雨,秋热冬寒。霜雪期较短,无霜期270~294天。年均最高气温18.9℃,年均最低气温16.9℃,其中镇南部属中低山区,夏凉冬冷,日照时间短,年均气温17.5℃;镇北部属岗丘区,春暖夏热,秋爽冬寒,无霜期长,年均气温17.9℃。主要自然灾害有旱、涝、风、雹、霜、雪、雷、泥石流等,南部山区多发旱灾、冰雹、霜冻、雪灾、泥石流等,北部雩江水系区域多发水灾、风灾、雷灾等。

镇内主要河流有茶水和三湖水。茶水,发源于湘赣两省交界的景阳山,境内主要支流有雩水、晓水、沂水、涧水。雩水又名雩江、皇龙江,系境内最大水流,发源于皇雩仙七窍水,汇入东坑水库又流出,经东首、马首、吉川、皇图、毗塘五村汇合成皇龙江,至毗塘龙头与晓水并入石窝潭水库,西出高陇镇龙集村汇入茶水,流程12公里。晓水,发源于五佛岭,流经田湖、合户、晓塘、彭家祠四村,至毗塘村龙头与雩水汇合,流程10公里。沂水,发源于小田村射水崖,又名龙岩水,流经黄草、沂江,至高陇镇光泉村汇入茶水,全长21公里。涧水即涧溪,自安坑流至高陇镇龙集村并入茶水。三湖水,源于罗霄山脉南端龙王庙,自南向北穿流于大湖、金湖、锡湖三村,注入严塘镇花木江,全长10公里。

全镇总耕地面积1669.4公顷,其中水田1664.7公顷,旱地23.4公顷。农作物以种植水稻和烤烟为主,还有红薯、玉米、黄豆、油菜、棉花、生姜、大蒜等。植物资源有杉树、松树、樟树、楠竹、油茶、肉桂、牛膝、三

七、金樱子、金银花、山楂、五加皮等。动物资源有猪、牛、羊、狗、鸡、鸭、鹅、麂、果子狸、鹿、野鸡、银环蛇、石蛙、山龟等。矿产资源有金、银、钨、铁、锡、锰、铅、锌、钛、铀、煤、花岗岩、大理石、稀土等。

经济综述 解放前,境内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拥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无地或少地。1951年土改复查划定成份调查,境内3151户,23840亩土地,地主占总户数的2.9%,占有土地79.83%,贫农占总户数的97.1%,拥有土地20.17%,地主采用地租、高利贷、卖青苗、雇工等形式剥削贫农。1928~1932年境内建立红色政权——乡苏维埃政府,开展土地革命,没收地主田地、粮食、房屋,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户,实现耕者有其田。1933~1949年国民党重新统治秩堂,苏维埃时期分给农民的土地又落入地主手中。1951年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经历土改核定和土改复查两个阶段,划定地主107户,富农73户,中农157户,贫雇农1400户,其他72户。土改后,秩堂开展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改造经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和高级农业合作社三个阶段:1952~1954年互助组发展到186个,占总农户的87.2%;1954~1955年初级农业社有51个,农户入社率达90%以上;1956年51个初级农业社合并为19个高级农业社,99%的农户加入高级社。解放初期,有手工业者28人,行业分砖、铁、木、油漆、缝纫、理发、修理等。1955年在彭家祠墟成立手工业联合社,按件计酬,统一销售、开支,从10人发展到43人。1956年扩编手工业联合社,将25户店铺、37名从业人员组成合作商店,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1958年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主要生产资料全部归公社、生产队所有,收缴私人锅灶,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按月发工资”。1961年成立秩堂人民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将土地、劳力、耕牛、农具固定到生产队(称“四固定”),取消公共食堂,恢复、修改劳动定额管理,重划社员自留地,农村经济逐步恢复。1964~1975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累计改大寨式方块农田5030亩,机耕道30条,长150公里。1981年制订《关于包干到户责任制若干问题处理意见》,推行包干责任制。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生产队为基础,土地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归农户,包产到户,分户经营,除完成国家任务和集体提留,其他归承包户所有。1984年后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扩大承包范围,延长承包年限,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持续增长。201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7367.1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8399.1万元,农业产值89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3804元。

种植业 境内以种植水稻为主,还种植花生、豆类、油菜等,后引进烤烟种植。民国时期,以一季稻为主,总耕地面积2.4万亩,年总产0.3万吨。1975年引进杂交水稻,年总产0.6万吨。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总产2913万斤。1990年后开始双季杂交水稻种植,推广塑料软盘抛秧、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粮食产量稳步上升。2013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2.3万亩,总产量1.1万吨;烤烟种植面积0.18万亩,总产量0.54万担;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05.1公顷,产量447.3吨,其中油菜401.1吨;蔬菜种植面积248.16公顷,产量0.45万吨。

养殖业 境内养殖业以猪、牛、羊、家禽、水产等为主。20世纪80年代前,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鼓励农民私养,扶持养殖专业户,畜牧水产形成规模养殖,如东首、田湖、石砻养猪,小田、金湖、沂江、东坑养牛养羊,东坑、小田、大湖、黄草等山区养蜂,涌现石砻谭发明果木园养猪场、长库塘罗瑞斌兴农畜牧责任有限公司等养殖专业大户。2013年,生猪出栏量3.6万头,年末存栏2.23万头;羊出栏量2102只,年末存栏3402只;牛出栏量956头,年末存栏2097头;家禽存笼8.6万羽,出笼6.7万羽。渔业以草鱼、鲤鱼、鲢鱼为主,养殖面积16.9公顷,水产品总产量21.1吨。全镇畜牧水产总产值5741万元。

林业 境内林地面积11921公顷,有乔灌木林种89科、238属、588种,以杉、松等用材林为主,油茶、楠竹等经济林次之。林种总面积11467.8公顷,其中:防护林7346.8公顷,特用林1.6公顷,用材林2370.6公顷,经济林1748.8公顷。1949年活立方蓄积量为40多万立方米。1950~1980年大量采伐用于烧木炭炼钢铁、竹木加工,森林资源枯竭。1981年山林定权发证后,明确山林权属,建立护林制度,农户自主经营,至1990年造林3000多公顷。2002~2008年17个村退耕还林298.2公顷。2010年开展林权制度改革,重新勘界、定界,落实山权,换发山林权属所有证,完成山林勘界、勾图11466.7公顷,占总面积的96.6%。2013年全镇活立方木总蓄积量2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4%。

水利 解放前水利设施少,大旱大涝现象普遍。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建设。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整修小山塘、小陂坝为主,改善灌溉条件。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以修小型水库、骨干山塘、引水渠道等大型工程为主。1990~2013年,全镇投资近2000万元,整修水利工程100个,防渗工程500个,加固除险工程300个,配套工程120个。2013年有中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8座,山塘328口,拦水坝5座,引水工程1处,引水圳100条,发电站2个,灌溉面积1522.91公顷,基本形成库、塘、坝、渠、站相互贯通水利灌溉体系。东坑水库位于东坑村,属中Ⅱ型水库,以灌溉为主兼防洪、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1973~1974年修建而成,正常蓄水位274.83米,库容118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 4.27万亩,3条干渠总长72公里,实际灌溉面积达5.4万亩,年发电量150万千瓦,1976~1983年先后两次对水库大坝进行修复,2008~2010年总投资2493.94万元完成东坑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改善灌溉秩堂、高陇农田2.1万亩。自来水饮水工程发展迅速:1995年小田乡投资近40万元架通山泉自来水,用户365家;1999年投资20万元建立毗塘自来水厂,受益120多户;2000~2007年金湖、大湖、东首、合户等9个村架通自来水,用户达千户;2008年投资190万元,建立秩堂皇雩仙自来水公司,从皇雩仙出水口架通自来水至石砻、晓塘、安坑、彭家祠等村,1300余户,7000多人受益。

乡镇企业 1955年成立手工业联社,堪为社(乡)办企业雏形。1970年手工业联社更名为秩堂农机厂和综合厂。1975年成立公社企业办,管理全社社队企业。1978年社队企业从业人员300人,固定资产150万元,年总产值300万元,上交利润50万元。1984年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个体私营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迅猛。20世纪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亏损,于21世纪初实行改制,采用租赁承包、吸引外资、资产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将乡镇企业转为民营、私营企业。2001年后秩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东坑编织袋厂、茶陵福东意木业公司、金龙木业公司、小田风力发电塔、沂江石材开发公司、湖南茶祖印象茶叶公司万亩茶业种植基地等项目。2013年,全镇有乡镇企业18家,从业人员2750人,企业总产值2.84亿元,纳税560万元。

商业贸易 镇区地处湘赣边界,贸易活跃,有彭家祠墟场和小田寨下坪两个集市。解放前,辖区主要交易商品有肉食、水产、禽蛋、蔬菜等农副产品,茶油、干笋、花生、芝麻、红薯等土特产品,竹器、木器、薪炭等林副产品,是战争时期苏区物资供给的重要渠道。1951~1980年以供销社购销为主的商贸活动。1981年后个体私营商业发展,供销社购销萎缩,供销社于20世纪90年代末解体,个体私营商贸成为集市贸易主流,货源品种增多。1986年投资4.6万元扩建彭家祠墟交易市场800平方米,主要商品有服装、布匹、小百五金、食品、药材、肉类、水产、瓜果蔬菜等。2006年投资300余万元将原秩堂粮站改建为0.6万平方米农贸市场,建商业店面240多家,架设大型铁棚6个,摊位360个,内设肉食水产、瓜果蔬菜、布匹服装鞋袜、小百五金等五大交易区。2013年秩堂有个体工商户269户,注册资金 158.5万元,从业人员781人,商品零售总额1936.8万元。

交通、电力、邮电 境内有彭家祠农村客运站1 个;衡茶吉铁路过境3.2公里;高(陇)彭(家祠)、尧(水)小(田)、小(田)月(江)、秩(堂)三(板桥)4条长45公里县级公路;18个村实现组组通水泥路;月江、下竹圆、寨下坪、桃岭等8座仿古石拱桥;公路边建雩江亭、长寿亭、六角亭、将军亭等13座供人歇息凉亭。

1970年前,辖区没有电,农户依靠煤油灯照明。1970~1985年先后修建“八一”、东坑水库、金湖长冲、锡湖松树山、黄草老窝场水电站解决农户用电,于1985~1990年并入国家电网,成立秩堂、小田农电管理站,2000年更名为秩堂供电所(并入高陇中心供电所)、小田供电所(2005年撤除划归茶陵县城郊供电所管理)。1995~2008年启动农电网改造,改造压线路168.97公里,新立电杆2676根,更新变压器20多台。

清末至民国初,境内邮政业务由雩江书院三都团办事处办理。1930年小田寨下坪成立茶陵县红色邮局。1950年彭家祠成立邮政代办所,1961年后更名秩堂邮电所,主营电话通讯、邮寄信件、报刊发行。1985年成立小田邮政所。1998年邮政与电信业务分开。2001年邮政储蓄挂牌营业,兼营移动代理上户、缴费,代理保险及其他业务。2006年设立5个邮政三农服务网点,主营农资销售、邮政储蓄、小额贷款、金融保险、集邮、报刊发行、手机上户等业务。2013年,辖区设有电信综合服务站1个,邮政所1个,移动、联通7个营业网点,实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全覆盖。

村镇建设 镇内有彭家祠和小田寨下坪两个集贸街道。1950年前彭家祠街全长公100米,两旁散落破旧店铺。1961年街道增至300米,两旁建有党政机关、医院、供销社、粮站、食品站、银行储蓄等单位,成为境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年总体规划,街道砼化扩容增宽,打造边贸集镇。2000年街道延长至月江桥,全长1公里。2006年将原秩堂粮站改建大型农贸市场。2010年街道两旁安装路灯。小田寨下坪集市始建于1974年,1978年建有公社、粮站、学校、供销社、农具厂、医院、林管站等单位,1996年水泥硬化街道,2005年撤乡并镇后,将机关单位房产处置出让给村民建房,小田寨下坪演变成山区贸易街。

解放前,境内村庄都是聚族而居的自然村落,村间泥泞小道,房屋是天井共大堂呈四合院式外青砖瓦、内土木结构,具有典型闽赣风格。1949年境内有自然村落120个,房屋14.91万平方米,人均9平方米。20世纪50年代后,房屋建造经历土砖木、红砖木、砖混等三种结构演变。2013年,村组道水泥硬化80多公里,房屋建筑总面积81.24万平方米,人均30平方米。

财税金融 20世纪60~70年代,公社财税收入10万元左右。1997年,财税实行“划分收支、核定基数、定额增递、超收全留、短收自负、一定三年”管理体制。辖区内金融机构有信用社、邮政储蓄、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民生保险、人保健康等6家,储蓄网点5个。1990年18个村均成立救灾扶贫互助储金会,以村为单位统一管理,群众自办、自管、自用互助合作社式服务的集体经济组织,因业务小、管理松,几年后自动被取消。2013年,全镇发放贷款160万元,年末存款余额16000万元;财政收入651万元。

教育、文体广电、卫生 清末至民国后期创办蒙馆16所、经馆2所。1930~1931年苏区先后创办列宁高级小学、女子职业学校、列宁初级小学,列宁高级小学于1930年小田寨下坪创办,1931年迁至雩江书院,1933年停办,四年培养革命学生400多名,输送革命骨干200多名。1958年前境内无中学教育,1959年恢复列宁高级小学,改名为列宁中学,开设初中班2个,附设高小班4个,教师10余人,学生240多人;1974年兴办小田中学;1995年在毗塘村兴建列宁中学新校,实行新、老校两地办学,1997年小田中学并入列宁中学;2005年列宁中学老、新校合并,有21个班,109名教职工,2013名学生,于2008年更名为秩堂中学;2013年有教师90人,在校学生873人。1941年境内设立16所国民小学,在校学生340人;1949年设立22所小学,教师51人,在校学生1388人;1983年创办秩堂、小田中心小学,有完全小学20所,101教师,学生3661人;2005年撤销小田中心小学,秩堂中心小学搬至列宁中学老校,于2008年恢复为列宁学校;2013年小学10所,教师102人,学生1406人。1949年前无幼儿教育,1958~1961年公社自办幼儿园,1985年继办幼儿教育班,2013年有幼儿园10所,教师35人,学生1120人。

秩堂文化底蕴深厚,文体活动丰富,有地方采茶、花鼓、湘剧等戏剧;有锣鼓、腰鼓、军鼓、管弦乐等文艺团体;有客家山歌、苏区革命歌曲、本土民歌民谣等民间歌曲;有舞龙灯、狮灯、打场狮灯、篮球队等群众体育;有南少林、武当、法术等民间武术。

1971年、1974年境内架通有线广播,相继建立秩堂、小田广播站;1992年农户安装卫星接收器收看电视;1994年发展有线电视250户,2007年达3820户;2008年推广农村有线数字电视120户,2011年启动网络数字电视转换工作。

2013年有文化广播站1个,农家书屋18个,藏书约1万册,村民活动中心18个,篮球场12个,乒乓球桌12张,老年人协会18个,老年人活动中心6处,送电影下乡400余场,腰鼓队15队。

民国时期,境内看病依靠郎中,药铺很少。1930年县苏维埃政府设立疗养所,后改为湘赣省红军医院第二分院,于1934年被迫迁至江西永新横圳。1953年设立彭家祠中医联合诊所,于1958年与高陇卫生所合并成立苏红人民公社卫生院。1961年成立秩堂卫生院。1978年设立小田卫生院,于2006年并入秩堂卫生院。2006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3年境内有镇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18个,24288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99.9%。

人民生活 解放前至2013年,境内人民生活经历贫困型、温饱型和小康型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1980年,人均纯收由70元增长到250元,消费水平较低,只有10%农户能用上钟表、收音机、自行车等;1981~2000年,人均纯收增至1950元,电视机、摩托车、农用车入户率分别为90%、20%、10%;2001~2013年,人均纯收增至3804元,彩电、摩托车、电脑、小车入户率分别达95%、90%、30%、10%,九成以上农户建有楼房,人民生活富裕,幸福指数提高。

名优特产 主要有生长在海拔较高山区的油茶,营养价值高,具有清、纯、香、浓等特点,总种植面积1340公顷,年产量492.5吨。高山山羊养殖初具规模,经济效益高,发展前景广。境内盛产蜂蜜、冬腊肉、冬水酒、火焙笋等特产, 鸡婆饺、糍粑、血子鸭、柴火狗肉等也独具特色。

风景名胜 境内有石龙“三大学士故里碑”、毗塘列宁高级小学(雩江书院)、马首红军兵工厂旧址、皇图中宪大夫坊、合户“墨莊”石碑、晓塘战国吴楚雄关和三国军事城堡遗址、彭家祠村鄂王城遗址、马首皇雩仙、东首五佛岭战斗遗址;有原吉林省委书记肖道生与龙书金、谭文邦、李振声等共和国将军故居和彭国栋、谭国俊、彭问津等民国将军故居以及龙海潭、岩子龙瀑布等名胜景观。

人物

谭斗南(1156~1190)字时徵,号遂庵,沂江大附坪人,南宋孝宗皇帝驸马。识风水,擅作画。绘画比赛名列榜首,被御为状元恩典。到皇雩仙作画题为《里居山水画》,收为宫品。后参与政治变法,失败而遭诛杀。

李祁(1299~1372)字一初,号希蘧、危行翁、不二心老人,原秩堂龙集人,系李东阳族祖,元末明初诗人,元元统进士第二名。中榜眼后,授应奉翰林文字。历任婺源州同知、江浙儒学副提举。因母去世,回乡服丧,归隐江西永新,后躲避乱世,藏入云阳山。其诗文近千篇,仅存《云阳集》。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原秩堂龙集人,明朝文学家,书法家,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右侍郎、侍读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后加特进、左柱国,卒赠太师,谥号文正。其诗文典雅工丽,为茶陵诗派核心人物。又工篆书、隶书。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张治(1488~1550)字文邦,号龙湖,毗塘人,明正德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嘉靖间历官南京吏部侍郎,翰林学士掌院事,南京吏部尚书,后晋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召入内阁,加官至太子太保,卒赠少保,谥文隐。隆庆初改谥文毅,世称张文毅公。其博闻强识,性亢爽,有气节。曾纂修《明伦大典》、《茶陵州志》、《长沙府志》等,著有《龙湖文集》。

彭维新(1679~1769)字肇周,号石原,又号馀山,石龙村人,清康熙进士。先为翰林院编修,迁赞善谕德,典山西、陕西乡试,督山东、浙江学政,迁少詹事,出为直隶、河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调任礼部、刑部、吏部右侍郎,又内转吏部左侍郎,迁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刑部、户部尚书,升协办大学士。为官清正,四度罢官,最后优游林下19年。善为诗,著有《墨香阁集》。

彭问津(1903~1963)字春樵,号思华,彭家祠人,国民党少将。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1943年任少将副师长,率部驻守长沙,抵抗日军3次进犯。1944年率部驻衡阳,苦守47天被俘,尔后逃回部队。1947年任师长,先后驻守广东、海南岛。海南岛解放后去台湾。

李振声(1919~1974)共和国少将,原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彭家祠人。1930参加革命。历任空19师政委、空18师政委、中南军区空军干部部第二部长、广州军区空军政治部干部部部长、空9军副政委、济南军区空军副政委。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谭文邦(1911~1987)共和国少将,原湖南省军区政委,小田寨下坪人。1929年参加革命。参加过长征和百团、辽沈、平津、抗美援朝等战役。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别担任红六军团四十八团政委、八路军七一七团政委、四野一二五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志愿军某军政治部副主任、湖南省军区政委等职。1955年授予少将衔。

彭国栋(1902~1988)字澹园,号郁文,国民党中将,彭家祠人。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训练科长、少将处长、第九战区政治部代理主任、政治总教官、湖南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徐州绥靖公署政务处处长兼社会部署西南急赈大队长、山东省民政厅长等职。1946年授中将军衔。1950年去台湾,主要从事教育和著述,创办亚洲诗社。主编《清史》,成为有名史学家。

龙书金(1910~2003)共和国少将,曾任新疆军区司令员、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东首人。1930年参加红军。历任红一军团政卫连排长、连长、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连长、营长、团长、山东纵队鲁北支队副支队长、115师教导6旅17团团长、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任冀鲁边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七师副师长、东北野战军第十七师师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三军副军长、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兼广州市警备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萧道生(1916~2013)原吉林省委书记、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彭家祠人。历任八路军一二O师三五九旅教导营教导员、七一九团团长、晋绥独立第三旅十七团副团长、旅司令部副参谋长、二兵团第三军副参谋长、北京空军司令部副参谋长、空军第一军副参谋长、副军长、政治委员、吉林省革委会副主任、吉林省委书记、福州军区空军副政委等。参加过大同、晋中、太原等著名战役。

谭国俊(1925~)原名力道,字文健,国民党中将,晓塘村人。1975年被誉为“湖南才子”,1979年获少将军衔,1985年晋升中将。

重要事件

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茶陵置县,秩堂始有行政区划管理。

建安20年(215年),晓塘建“城塘关”,又名东汉城堡。

清道光28年(1849年),倡建“三大学士故里”碑亭。 清咸丰6年(1856年),加固吴楚雄关,遗址至今尚存。 1916年,撤都设乡,改为雩江乡,乡公所设石砻村。 1930年,境内相继创办茶陵县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大湖乡苏维埃政府)、茶陵县第一个区苏维埃政府(山边一区苏维埃政府)、茶陵县苏维埃政府、茶陵县列宁高级小学、红军医院长二分院、女子职业学校等。

1933年,茶陵独立团分别在红十

二、十

七、十师的配合下,先后发动塘下、雪花坳、五佛岭战斗,并取得塘下、五佛岭战斗的胜利。

1958年秩堂与高陇组建建苏人民公社,1961年从中划出成立秩堂人民公社,1974年小田划出于1978年成立小田人民公社,1984年分别改为秩堂乡、小田乡,2005年小田乡并回秩堂乡,2009年撤乡建镇。

1964年修筑高陇至彭家祠砂卵石路,长10.8公里,2001年铺沥青柏油路面,2009年改水泥混凝土路面。

1968年新修玳溪至秩堂砂卵石路,即分秩公路,长31.8公里,2005年改水泥混凝土路面。

1973年,兴修中Ⅱ型水库——东坑水库,移民东坑大队村民96户至吉川、田湖安居。

第五篇:桃源县理公港镇简志

区域概况

位置面积

理公港镇地处桃源县西北,东靠黄甲铺,南邻龙潭镇,西连钟家铺,北界九溪、黄石镇,地域像一片枫叶,东西长约12公里,南北长14.5公里,总面积98.03平方公里,距离县城60公里,是原区公所所在地,属于典型的山区与丘陵过渡地带,是通往五强溪和张家界的交通枢纽,桃源西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

(图为理公港镇行政区划图)

建置沿革

理公港,原为“李公港”。相传曾有一名李姓乡绅办事公道,说话有理公正,被尊称李公,李公门前有一小港,故称李公港,后寓说公正之意改为理公港。

解放前,属灵岩乡。1952年土改复查时属理公港区。1956年为理公港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理公港人民公社,1961年缩小公社规模仍名理公港公社。1995年撤区并乡,理公港乡仍保持原行政区划。1996年撤乡建镇更名为理公港镇。2011年4月撤乡并镇,将我镇观音垭村、白羊坡村、观音桥村、兰溪居委会、牌楼寺村、金鸡山村、商家坪村、小河口村、养珠湖村、泥头山村、杨公桥村、洗马池村、马进洞村、狮子坪村等14个建制村(居)调整为6个建制村(居)。

全镇辖观音垭、兰溪、金鸡山、小河口、杨公桥、狮子坪6个村(居)委会,53个村民小组,4396户,155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61人,约占总人口的12.6%。

环境资源

理公港镇域范围内地貌为丘陵地形,最高海拔240.2米。最低海拔55.8米。南、西、北三面为山地,中部和东部地势略低,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耕地23385亩,其中水田19125亩,旱地4260亩,山林面积89370亩,其中油茶林50146亩。土壤类型为红壤,PH值为酸性,特别适合栽种茶油、苎麻、柑橘、水稻等。理公港镇境内的兰溪河为白洋河支流,发源于钟家铺乡及黄石乡,呈东西走向,流域面积120平方公里,干流长度25公里,干流坡降27‰,由西向东汇入白洋河入沅水。

理公港镇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混交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热良好,群山环抱,林海绵绵,空气清新,山川秀美。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19.7mm,其中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全镇森林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8%,林木蓄积量5.5万立方米;境内山岭起伏,层峦迭嶂,清澈蜿蜒兰溪河穿境而过,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小二型水库13座,山塘995口,水力发电站2座,沟渠纵横交织,排灌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灰石、碳页煤、矾矿、硫铁矿,生产石灰历史悠久。

(图为理公港镇田园风光图)

该镇属漆伍公路和漆牛公路的交汇处,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村村通水泥路,6个村实现了街道硬化。

人口民族

该镇辖5个村、1个居委会,54个村(居)民小组,4396户,1559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61人,全镇有劳动力人口 8856人,境内全部为汉族,无少数民族杂居。

经济发展

全镇经济稳步发展,稳中提升。该镇属县西部地区的山区乡镇,没有区位优势,利用好现有资源和发展好传统产业是该镇经济实现增长的唯一途径。我镇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整体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全面规模布局,粮、油、果、蔬、药、畜产业平稳增长,实现农业总产值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

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12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580元;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44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945元;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38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402元;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31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302元;2014年,工业总产值1.2亿元,农业总产值 ,农村经济总收入128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337元,财税收入达823.02万元。 2015年,工业总产值1.8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54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9850元,财政收入1178.76万元。

种植业。镇内粮食作物以种植水稻为主,油茶产业为特色产业,还种植红薯、土豆、花生、豆类、玉米、油菜、苎麻、柑橘等作物,后发展和引进红壤蜜柚、药材等种植。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鼓励农民种水稻,以双季稻为主,间植一季稻,理公港镇由于气候原因,不适宜种植双季稻,所以以一季稻为主。一季稻年种植面积达到18100亩,总产一般在7000吨左右。油菜种植面积10000亩,总产1200多吨。苎麻面积10000亩,总产900多吨。柑桔面积达到4000亩,总产在400吨左右。

2014年共落实早稻软盘集中育秧92亩,早稻种植面积3000余亩,落实晚稻集中育秧面积60亩,种植面积3000余亩,中稻种植面积近万亩,超任务完成了县下达的种植任务。早稻亩产高的达到了700斤,晚稻亩产高的达到了800斤。“三冬”生产:理公港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采取“早下手、详规划、重落实、奖代投”的措施,村自为战,全民参与,举全镇之力,倾力做好“三冬”生产暨抗灾补损工作,明确了“三冬”生产工作的“个、

十、百、千、万”规划。即“3个水库的整修;10公里渠道硬化;200口堰塘的整修;4000亩油茶低改;1.6万亩油菜载种,10万米沟渠的清淤;我镇三冬生产工作进展快、效果显。截止目前,维修水库3座,维修机埠3座,山塘整修扩建148口,渠道整清淤73千米,渠道硬化10千米,油菜栽种1.6万亩,油茶低改3500亩。

2015年配合全县粮食生产目标,理公港镇小河口村突出三熟制早稻生产工作,在全村千亩油菜区域中,采取集中育秧方式种植早稻150亩,品种选用湘早籼45号,7月23日止抢收抢插工作全部结束。油菜田种植早稻在深丘区也能获得好回报,采取集中育秧是保证,平均亩产352公斤,总产52800公斤。他们的经验是:确定播期4月12日,保证插期5月20日前,加大栽植密度4×5寸,增加基本苗,每蔸插5—6根,每亩保证15—18万苗。

养殖业。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扶持种养殖产业,千方百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家庭农场建设,在抓好鸡、牛、羊传统养殖的同时,以豪猪、山鸡、獭兔、竹鼠等特色养殖为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养殖户和各类合作社组织215户,逐步实现了畜牧业增产、养殖户增收的良好势头。

基本上家家户户都饲养本地土猪,饲养的本地土猪,以肉质鲜美松嫩、口感上佳为特点,成为走亲送友、熏制腊肉的佳品。2014年出栏肉猪17420头、出售和自宰牛890头、羊24120只。

(图为理公港豪猪)

林业。境内树种有45科358种,其中乔木21种,灌木300余种,本镇以油茶林为主,杉、松、楠竹等用材林次之,胸径80厘米以上或100年以上的古(大)树共存10余株。林地面积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其中用材林面积为4.5万亩,楠竹林面积0.1万亩,经济林以油料林为主,面积为4.4万亩。1964年至1978年全镇绝大多数大队建立林场(有的称经济场),大队将大面积的造林任务分配到各生产队管理。大跃进运动中,大量采伐用于、修建公共食堂、烧木炭炼钢铁、竹木加工,森林资源枯竭。1981年山林定权发证后,明确山林权属,建立护林制度,农户自主经营,1985年境内开始实行限额采伐制度。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采取严格全面的限额采伐树木制度。2010年开展林权制度改革,重新勘界、定界,落实山权,换发山林权属所有证。至2015年镇内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5000余亩。

工业企业。现有各类中小微企业32家,上交税收20万元的企业1家,2015年工业生产总值1.8亿元。由于地下蕴藏有丰富的石灰石、碳页煤、矾矿、硫铁矿,理公港镇党委、政府将招商引资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提供优惠的政策条件,鼓励各商家企业落户理公港办厂建业,镇内有年产值过百万元的企业达到26家,个体办石灰厂2家,碎石厂5家,个体工商户356户,2014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常德电力协会投资800万,年发电600千瓦的马进洞水电站已经建成发电,兰溪河流域梯级开发已经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小河口的低碳化环保砖厂,利用废渣生产环保砖,年产值达到3000万元,成为全镇的龙头企业。

商业贸易。目前,镇内有墟场一个集市。由于以前是一个区,又属于桃源县西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商品贸易繁荣,现有各类贸易场所182处,各类大小超市25个,移动摊位82个,年成交额1.2亿元,主要经营有服装、布匹、小百五金、食品、药材、肉类、水产、瓜果蔬菜等。至2015年,理公港镇墟场集市农贸市场新建已完成规划,2016年即将开工建设。

旅游开发。理公港镇是典型山区乡镇,有壮观的千亩油茶林和泥头山古树、风景优美的兰溪河、历史悠久的五冠山古庙和仙娘洞等秀丽自然风光。

理公港镇泥头山现与小河口村村合并,在泥头山有两株古树。泥头山深处理公港镇高山上,距理公港港集镇5公里,有4.5米宽村道下山,与S227省道(漆五公路)相连,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森林覆盖率高,盛产茶油,郁郁葱葱有五千多亩茶树林,70年代当地的村支部书记曾参加全国的粮油生产大会,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在老村部附近的一株古枫树和一株古山枣树,古枫树树龄150年,胸径约0.8米,古山枣树,树龄200年,胸径约1.2米,现在已挂牌保护。

(图为泥头山古树)

桃源西北部的兰溪河发源自牛车河,蜿蜒曲折流经牛车河、钟家铺、理公港、九溪、漆河等乡镇,最后汇入白洋河,流进沅江,是桃源县境内沅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兰溪河在理公港港镇境内梯级开发,建有两座水坝,在两座水坝之间的河道上风景秀丽,两边山势险峻,森林覆盖率高,现有投资商计划在小河口电坝加高十米,抬高水位蓄洪,进行农村生态旅游。

(图为兰溪河风光图)

五冠山古庙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理公港镇杨公桥村,在理公港镇五冠山林场内,海拔490米,群山环抱,周围树木郁郁葱葱,上山车道一条,但很崎岖,共有四条小路相通,据传为慈利“五雷山”的兄弟山,号称“南武当”,早前僧侣、道人常与“五雷山”来往,香火旺盛,始建于明末清初,后经历代佛、道各派有道之人修建,发展有三层平台,四道殿堂,围绕此庙有很多传说,在当地百姓中历代相传。后毁于文化大革命,因后期无人照看,现已荒废,仅存第二层殿门与第三层金顶,第二层供奉有观世音菩萨,第三层金顶供奉有三清真人菩萨两座。

(图为五冠山古庙)

“五冠山仙娘洞”又叫“仙姑洞”,位于理公港镇五冠山古庙下,距五冠山古庙约300米,海拔470米,周围山林倥偬,深藏五冠山深处,洞内早前立有门板大一古石碑,后已毁坏,残片遗弃在林中。相传平西王吴三桂的孙女曾隐居在此修道,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专门登上五冠山,到仙娘洞请其下山回京,被吴三桂的孙女断然拒绝。因此后人为纪念她,便叫此洞为“仙娘洞”。现今常有外地人来此探奇、露营。因为理公港镇境内多产石灰岩,所以此洞属于喀斯特地貌的溶洞,洞口宽五米,洞口高约三米,从洞口深入一直往下,有几层平台,越往里走洞内空间越大、洞顶越高,洞内生成有喀斯特溶洞的石笋、石钟乳和石柱,洞深约2000米,且洞内有多条支洞往四周发展。

(图为五冠山仙娘洞)

基础设施

水利。全镇共有小

(一)型水库两座,小

(二)型水库13座,骨干塘17口,山塘1050口,灌溉排水泵站16座。全镇有一座自来水厂,供街道集镇3500人生活用水,全镇农村分散饮用水有11256人,目前已有水井2035口,供给7340人饮水,近2000人依靠几座小型水库饮水,1500利用山泉水造蓄水池供给用水。水利条件的改善,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利保障。

公路。道路建设方面:全镇共投入资金450万元,完成了金鸡山商家坪,小河口宋家溪、鸭儿湾、傅家坪,杨公桥白岩堉、洞堉、十五组等公路硬化共15公里。

城乡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理公港镇交通闭塞,街道狭窄,房屋简陋陈旧。1996年,撤乡建镇,从此政府开始出台城乡规划,在道路交通建房水电等各方面进行筹划。多年来修建了村油路、停车场,自来水,农网改造、学校和民房改造工程等项目。至2015年新街创业路300米长的下水道铺装已完成;在镇区墟场、学校、医院、信用社等主要交通要道安装高清治安摄像头22个,布下24小时无死角安全防范网络,实现了集镇墟场监控的全覆盖;目前农贸市场工程已规划完成,即将开工建设。集镇街道长2.8公里,集镇规划用地面积300亩,人口容纳量5千多人,镇内配套设施完善,自来水厂、中心医院、市场、学校、敬老院等一应俱全,有线网络、“村村响”工程覆盖全镇6个村(居)。文教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镇中、小学校在校人数954人,教职员工43人,镇中心卫生院、村办医疗站15个,可供80人集中供养的敬老院一座,所有村都有文化室、图书馆,有3支广场队伍,2支舞龙队伍,群众文体活动正蓬勃发展。

我镇坚持把小城镇建设摆在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位臵,不断加快城镇扩容提质步伐,突出抓好“一街、一路、一桥、一楼、一厂、一沟、一灯、一眼”工程,切实加大城镇创建力度,城镇建设做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环境进一步优化,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街”指的是理公路街道:为了缓解多年漆五公路理公港镇区段交通堵塞的问题,通过对上对接政策,对下争取群众,村组支持,多方筹资,拉通了宽22米、长380米的理公路,拉通了宽12米、长290米的创业路,目前正在启动路面硬化、下水道铺设、人行道铺设等项目,总投资预计270万,目前已投资40多万元。这个项目的建设即缓解了镇区墟场的交通压力,又盘活了城镇建设土地资源,更是推动理公港镇区扩容提质。

“一路”指柳林路建设:即信用社经桃十中至小河口村一组的柳林路建设,该工程于2013年11月启动,2014年7月完工,柳林路工程包括长800米、宽4米的路面硬化、400米的下水道、自来水管道铺设,总投资35万元,其中政府投入20万元。

“一桥”指兰溪河大桥。该桥是联络理公港、钟家铺、牛车河的唯一通道,总投资150万元,政府投入改道、便道建设及附属设施、引桥路面更换、部分下水道重建拆违等,工程资金总计30万元。

(图为理公港镇兰溪河大桥)

“一楼”指理公港兰溪苑商住小区。该项目堪称是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合理处理盘活存量资产,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土地利用效益、财政效益的典范,项目地块面积2200平米,属理公港镇政府原农机站,2013年前是理公港最脏最破最乱的地方,经过党委政府精心运作,对接政策,招商引资,通过县土地储备中心公开招拍挂,仅2200平米的地块最后以308万元出售,亩平收益达到了100多万元,比县城部分地段还高。现在由骏业房地产投资3600万兴建“兰溪苑商住小区”,将建成11层高的电梯商住高档小区,目前已经顺利封顶,并对外发售了30多套。这个项目的建成将理公港的城镇品质提升了几个档次,兰溪苑也成为了理公港镇城镇的新地标。

(图为理公港兰溪苑商住小区)

“一厂”指理公港镇自来水厂。该工程位于狮子坪村,距集镇3公里,占地面积20余亩,总投资560万,其中国投380万,社会个体老板融资110万,政府多方自筹资金70万,现在可供全镇7000多人饮水,工程全部完工后可供9000余人饮水,该工程的完成,标志着理公港镇有60%的群众和城里一样可以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

“一沟”指柳林路、水电路、农贸市场、信用社及老农机站前面的下水道维修改造、兴建。总长度1000米,总投资15万。 “一灯”指牌楼进口至集镇墟场油库长1.2公里的街道亮化工程。新安装路灯30盏,投资近10万元。

“一眼”指集镇街道电子警察系统。即在镇区墟场、学校、医院、信用社、邮政局、兰溪大桥、十字路口,政府大院及几个主要交通路口安装了高清的治安摄像头15个,实行集镇墟场无死角监控的全面覆盖。

社会事业

教育方面:以均衡发展为主题,强化管理,加大投入,全面推进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目前全镇小学校2所,中学1所,在校人数1235人,教职员工85人,学校投资300万的学生公寓已竣工,。文化方面:所有村都有文化室、图书馆,有3支广场队伍,2支舞龙队伍,群众文体活动正蓬勃发展。卫生方面:全镇有卫生院1个,卫生室15个,医院投资220万修建的综合大楼也竣工。2007年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时参保率近80%。2015年全镇新农合参合总金额近170万元,参合率100%。民生方面:投资400万元进行自来水厂的建设,解决11000人的饮水问题;投入300万元完成朱二冲、殷家冲、豪猪洞水库的除险加固;2012年启动新农保,2015新农保参合人数达到5965人,收缴养老保险费62万元。 2014年10月至2015年9月,全镇出生人口160人,政策内人数145人,政策符合率90.63%;2015年全镇共流出人口5327人,已婚育龄妇女2082人,办证2082人,办证率100%,信息入库率100%,计育村民自治率100%,《村民自治公约》入户率100%,群众对计生政策的知晓率达98%以上。

(图为理公港镇广场舞队伍)

(图为理公港镇杨公桥村舞龙队)

2015年落实低保人数249户439人,落实五保户156人,其中养老院入住31人,分散供养125人;300余困难户、重灾户及优抚对象受到生活、住房、医疗、助学等救助。规范完善了438名残疾人的信息资料采集,建档立卡并核查纳入中残联网,帮助残疾人领取发放辅助器具,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45人,组织落实帮助残疾人义务助残人员24人,走访慰问受灾农户、贫困家庭,发放救灾资金和物资合计10余万元。理公港镇分会成立县帮联群众协会,理公港籍的名人富商以及该镇干部纷纷慷慨解囊,现场捐献爱心资金74500元。所募集的帮联资金严格按财务制度管理,定期公示资金使用情况,让理公港的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切实受益。

全镇以作风建设“百千万”工程总揽全局,优化服务举措,认认真真改作风,惠民生,办实事,力创建满意政府。

(图为理公港镇党委书记覃英俊慰问敬老院老人)(图为副镇长张爱华为贫困妇女、儿童送慰问金)

特色地情

原生富硒油茶是我镇的传统特色产业,是我镇的金色名片,理公港镇历史上就是“贡油”产地,主要集中在泥头山、金鸡山、商家坪等地,尤以泥头山的油茶最为集中,也最为有名,早在上世纪70年代便闻名遐迩。泥头山区人烟稀少、土层肥沃,生产在这里的油茶云滋雾养,生产的“泥头山”牌富硒茶油,晶莹剔透,色清味美,富硒成分高。近来,我镇以特有的富硒土地、油茶等资源为依托,不断开发富硒油茶林,建设示范基地,全镇新植油茶1200亩,改造低产油茶5000亩,是全县油茶种植的亮点镇。

现我镇拥有油茶林面积51815亩,油茶总产一般在20万斤左右。油茶树的主要产品——茶油,因特有的低碘值,稳定性较其他食用油更好,不易变质,易保管;对人体有益的油酸含量居各种植物油之冠,富硒成分高,不含胆固醇,可抑制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由于茶油营养结构合理,有益健康,资源极其稀少,因而尤显珍贵。我镇茶油集中于泥头山、金鸡山、商家坪等地,这几个村都属于山区林带,远离城市和工业区,连绵的群山,人烟稀少,山明水净,空气清新。生长在这里的油茶树一年四季云滋雾养,饱含日月精华、天地灵气,从未受到任何农药和化肥污染。我们采用传统工艺,不经任何溶剂处理提炼,开发出的茶油,品质优良,未使用任何添加剂,是真正纯天然的绿色食品。 2015年初,经镇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决定把“发展富硒油茶,壮大富民产业”作为落实县委作风建设“百千万”工程的重要实事项目来抓,通过制定五年规划,实施办点示范,引进公司合作,鼓励全民参与等措施,全镇群众共新造油茶林1000亩,其中达20亩集中连片要求的有500亩。实现油茶低改面积达到近5000亩,茶林效益正稳步提升,10月,小河口村已与桃源县金虹茶油公司及东莞联华国际集团公司签定油茶开发合作协议,将由公司投资千万元改造升级小河口万亩野生富硒油茶基地,进行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打造“泥头山”野生茶油品牌,照此势头发展,几年之后全镇将会出现“家家户户产茶油,小康生活不用愁”的喜人一幕。

理公港镇在以油茶产业为主的情况下,积极发展其它特色产业。

一是打造优质双季稻生产基地。通过采取“政策调动、科技驱动、典型带动”的方式,以小河口、观音垭两个千亩双季稻示范片为点,开展高产创建、科学兴粮,全镇完成双季稻种植面积近万亩,实现了我镇双季稻产量新突破。

二是推进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通过立足本镇、依托周边市场,引进钢管棚、喷灌、灭虫灯、遮阳网等新材料、新技术,以无公害蔬菜为中心,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和精细蔬菜的引进,在金鸡山商家坪、兰溪牌楼寺片区形成了百亩连片常年蔬菜基地。 三是开创药材园基地建设新局面。为打破山区农业种植发展的瓶颈,寻求农民致富新出路,本镇力推百合、玉竹、何首乌等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培育了以杨公桥为首的药材产业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开拓了“乔木+药材”的种植模式,形成了一个种植面两个种植层的创利体系,实现绿色覆盖、产业双赢的生态经济效益。2015年新发展白芷基地100亩;去年年底,成立了“常德瑞璞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已种植油用牡丹200亩,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图为理公港镇杨公桥村药材园)

四是传统养殖与特色养殖共抓。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扶持种养殖产业,千方百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家庭农场建设,在抓好鸡、牛、羊传统养殖的同时,以豪猪、山鸡、獭兔、竹鼠等特色养殖为重点,扶持发展规模养殖户和各类合作社组织215户,逐步实现了畜牧业增产、养殖户增收的良好势头。

典型村简介

小河口村

小河口村位于桃源县理公港镇西南部,漆伍公路沿线,兰溪河畔。2011年6月由小河口、养珠湖、泥头山三个自然村合并为新的小河口村。现辖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00亩,其中水田2300亩,旱地600亩,10个村民小组,670户,共2468人,年人均纯收入达9635元。村支两委干部5人,村务监督委员会5人,中共党员90人,党支部下设6个党小组,有卫生室、村级活动室、图书室各1个。全村山林面积17979亩,其中油茶面积15429亩。

(图为小河口村村部)

产业以农业为主,其中以油茶、林业种植为特色,1973年被评为全国油茶生产先进单位,原老支书余汉畴受周总理亲自接见,1978年被评为常德市油茶生产先进单位。

(图为小河口村油茶基地)

近年来,该村在镇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作风建设“百千万”工程为抓手,以健全各项制度为保障,立足“抓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活动载体,该村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大发展,连续8年被评为县、市水利建设先进村,并在全镇目标管理评比中荣获红旗单位称号。

兰溪居委会 兰溪居委会位于桃源县理公港镇中部,漆五公路沿线,2011年6月由原牌楼寺村、兰溪村、观音桥村合并而成,并村后全村现有村民小组12个,总户数752户,总人口3651人,其中农业人口2768人。全村耕地总面积2984亩,其中水田面积2587亩,旱地面积397亩。全村山林总面积7015亩,有小二型水库3座,堰塘178口。

金鸡山村

金鸡山村位于桃源县理公港镇西南方向,与龙潭镇交界,2011年6月由原金鸡山村、商家坪村合并而成,并村后全村现有村民小组6个,总户数378户,总人口1324人。全村总面积为12.9平方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0.1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0.18万亩,林地面积1.5万亩。辖区有小二型水库1座,骨干塘1个,堰塘150口。全村民以油茶和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以油茶为主打产业,粮食种植大户6个。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浮镇教育简志范文】相关文章:

双浮镇教育简志04-07

教育教育论文范文05-10

教育学教育论文范文05-15

残缺教育范文05-16

翡翠教育范文05-16

党史教育范文05-16

感恩教育范文05-16

厚德教育范文05-16

婚前教育范文05-16

教育心德范文05-16

上一篇:属牛的今年多大范文下一篇:施工合同钢筋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