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2022-09-08

第一篇: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

中国革命胜利原因

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世界银行在90年代末期做出了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是我们今天经济总量的一半,这么巨大的误差,中国的发展怎么回事?世界的专家、权威机构没有想到,我们很多人也没有想到。

[金一南]:我觉得像历史一样,当共产党那么弱小的时候,万里长征。当时蒋介石要常追,就是穷追猛打,他觉得是流寇,蒋介石讲,古往今来没有流寇能够成事者,流寇能成事吗?不管是当时在中国革命的尽头时,大家都没有想到能不能成?能成功吗?成功了。我们这个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夺取政权,28年时间,我们这个军队1927年八一建军,到1949年夺取政权,这么短的时间,这样一个党、这样一个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我们讲这是奇迹,中国历史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的奇迹。当我们讲到我们今天经济的奇迹的时候,我们今天的经济的奇迹无法揭秘的时候,林毅夫讲,谁能够破解中国30年经济发展之迷,谁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金一南]:我们说我们今天发展的奇迹,我们想到中国革命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过去的成功,我们的力量来源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伙人革命成功了,指挥军队,战争胜利了,建立了新中国,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力图破解这样一道题,就是我们的力量来源,我们的胜利来源,为什么能够胜利?就像我们将来,我们的后代可能还要破解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那都是一样的,这都是我们的谜,我们要破解这样的谜团。日本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当我们讲出来的时候大家很新奇,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我们有足够的认识,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我们认识不够。近代以来,先进的思想往往是通过日本传入中国。以前毛泽东讲过一句话,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马克思主义也好,各种各样的主义,我们确实是向西方寻找真理。

[金一南]:但是,实际上我们大量的先进人物是东渡日本,从日本学习了大量的东西,日本先于我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的社会科学的著作,包括卢梭的,包括马克思的、恩格斯的东西,因为日文和中文的文字相近,我们很多东西直接转译日文,比如我们今天做统计,可能有780多个政治词汇是从日文直接转译过来的,比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共产党、劳工、神圣、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都是直接从日本拿过来的。古代我们对日本影响很深。近代的时候,日本对我们影响很深。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日本是翻译西方的,我们从日本拿过来。日本成为一种思想流向,叫“一衣带水”,它翻译大量的东西,我们经过简单转译,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

[金一南]:另外,当日本法西斯崛起以后,对中国入侵,“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它对中国伤害很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觉醒有这么几个过程:一八九

八、戊戌维新,那是官僚阶层的崛起,当然官僚阶层是少部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少部分官僚阶层少部分的觉醒,很有限。1919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但是,当时中国上大学的有多少人,教授有多少人,在民众中还是少数。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个范围是非常大的。日本的入侵导致了中华民族这种彻底的觉醒,真正认识到了,我们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必须起来团结一心。这就是我们民族觉醒、民族奋起,完成救亡,也成为我们胜利的基础。

[金一南]:比如不管是日本的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首先日本翻译,转入中国。还有日本的法西斯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影响都非常大。当然就我们内部来说,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这样,国民党早期接受苏联列宁的建党模式的改造,我在书里说了,我们很多人都不太知道。早期,国民党是一个毫无力量的党,是孙中山的同盟会,有点像我们过去的帮会组织,就是向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个人表示效忠,它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总共有多少党员,组织体系是什么,党的章程是什么,怎么分派任务,怎么督导检查,收了多少党费,党费怎么用,一笔糊涂帐,完全是一个没有力量的帮会组织。

[金一南]:就是孙中山接受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接受苏联的援助之后,苏联早期对国民党改造,国民党后来成为一个有力量的政党,完全就是苏俄建党模式,列宁建党模式对国民党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包括黄埔建军,苏联顾问、苏联的援助。我在书里写了,“当黄埔建军以后,黄埔军校的这种困境”。孙中山第一次试图掌握一支军队,把他们称为党军,成为国民党的军队,非常困难,没有一点力量。

[金一南]:首先没有经费,苏联给了支持,没有枪支,孙中山让广东的兵工厂给300支枪,当时广东的兵工厂没有人听孙中山的话,孙中山的影响很有限,孙中山批了300支枪,兵工厂只给了孙中山30支枪。黄埔军校30支枪,国民党方面讲,连警卫用的都不够。后来是苏联援助8000支步枪,当时黄埔军校一下就有了枪了,黄埔军校教育长讲,全校上下,从校领导到普通学员无不欢呼雀跃,我们有枪了,8000支枪,谁来的?从苏联来的,这是对我们革命很大的影响,对我们北伐胜利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新中国的胜利,是利用了很多偶然。比如国共合作的机会,共产党获得大力发展。再比如日本入侵的时候,共产党又获得大力的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共产党能胜利吗?很多人提这个问题。后来我说了,从近代来看,没有一个政治集团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受到如此严酷的考验,从它建党的时候,根本没有资源,一大就50多名党员,1927年刚刚起来,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五万共产党人被屠杀。

[金一南]:好不容易在江西搞了几块苏区,五次围剿,最后被迫万里长征,长征开始,各根据地的红军30万,到长征结束的时候,只有一万多人、两万人,损失非常大。我们说历史给予中国共产党空前严峻的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点,我们有大量的人没有看到胜利这一天,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有300万党员,但是按照一个资料统计,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是牺牲的有370万,有大量共产党人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天。

[金一南]: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我们悲壮的失败,红军长征之前,先让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和红十军会合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来。组成红十军团,红十军团的军团长就非常典型,他指挥北上抗日的时候连续犯错误,他是黄埔一期的,老资格,他在黄埔一期东征作战的时候身负重伤,一只胳膊被锯掉了,但是他刚愎自用,在北上抗日的时候,抗日先遣队组成之后,在一次打伏击的时候,他坚决要求伏击国民党的王耀武的补充旅,补充旅可能是杂牌部队,但王耀武这个军队是精锐部队,伏击补充旅的时候,他指挥错误,他没有让粟裕指挥的19师去主攻,他让他指挥的20师担任主攻,20师和21师战斗力比较弱,战斗经验也不足,当别人的补充旅进入伏击圈以后,20师的新兵心慌了,敌人没有进入伏击圈,就提前开枪了,敌人的补充旅立即调整阵形,对我们的攻击非常猛,那一次我们吃了大亏,那一仗打下来,我们红十军团19师的师长,非常优秀的指挥员,牺牲了。

[金一南]:牺牲了以后,部队受到很大损失,剩下的部队撤退,在撤退的时候,国民党当时对我们形成包围的态势很明显,粟裕当时在这个部队里面,到了一个山口,当时天很晚,部队很疲劳,粟裕讲绝对不能休息,我们必须通过去,否则会被敌人消灭,但是他说要休息,不休息不行,方志敏也在这个队伍里,方志敏作为红十军团的政委,方志敏说让粟裕带着少部分部队先过。粟裕带七八百人突围了,方志敏劝刘的部队开拔,刘太犹豫,说要休息一晚上,结果部队没有突围出去,最后部队受很大损失,方志敏被敌人抓住了,方志敏后来写了著名的《可爱的中国》,成为我们非常有名的烈士,刘畴西连续犯错误,他落到了敌人手里,刘畴西整个光芒迸射出来了。

[金一南]:他连续犯错误,不听别人的建议,给部队带来很大的损失,但是当蒋介石一听说把刘畴西抓住了,蒋介石硬把他弄过来,刘畴西是黄埔一期的,奠定蒋介石一期的黄埔军队的组织,刘畴西出了汗马功劳,丢了一条胳膊,蒋介石对他印象非常深,一定要把他弄过来,派黄埔军校的教官去跟他谈,当时车水马龙,一批一批的人去找刘畴西做工作,刘畴西坚决不为其所动,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涉及到信仰、信念、主义的时候,刘畴西绝不退让,绝不退缩,绝不改变自己的形象,最后被枪毙。

[金一南]:我们不举非常光辉的例子,尽管可以指责他犯了很多的错误,指挥部队不当,给部队带来损失,但是讲到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主义的时候,他宁可为自己的真理、为自己的追求而献身,他到了蒋介石的黄埔一期,蒋介石很欣赏他,马上就是高官厚禄,我觉得他这种榜样更具有震撼性。到了这个时刻,绝不改变自己的形象。这对我们来说,我觉得是一种很大的启示。还有刘畴西指挥的红21师的师长,胡天陶,我看他的事迹,也感到非常感动。

[金一南]:就是王耀武,王耀武被我们抓住了,是我们的战俘,当年,补充旅的旅长,后来是国民党济南区的司令,我们在攻打济南的时候,把王耀武活捉了,他在他写的政协文史资料里,非常详细地写了当时审判我们红军20师的师长,他说我连续和红军作战,解不开这个迷,他们这么难缠,怎么回事,如此英勇顽强,胡天陶被活捉,21师师长把胡天陶带上来时,王耀武坐在审问室,他大吃一惊,这是红军师长吗?好几件补丁落补丁的衣服,当时冰天雪地,是冬天,就几件补丁落不定的单衣,身上什么都没有。

[金一南]:他是红军的师长,他感到意外,在这种较量里面,互相的对打很多,这么一个破衣的红军师长,和一个各种武装配备非常整齐的国民党将军坐在这里互相较量,讨论战争,我说在这种讨论中,王耀武都承认,我不是胜利者,王耀武说,你家里还有什么人,你说出来,我保护你的家人。胡天陶就讲,我没有家人,你把我枪毙了吧。

[金一南]:给我们印象非常深的就是说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不是在我们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不是在五星红旗飘扬起来的时候,不是在我们取得一个一个胜利的时候迸发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革命最困难,前景最黑暗,一点前景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的信仰,像刘愁稀、胡天陶,我们今天多少人知道他,我们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像刘畴西、胡天陶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军队的脊梁,他今天也是我们的脊梁。所以我觉得这些人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的,他们牺牲了多少年了,这些人的血脉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金一南]:突围出去的粟裕带领800人,成为新四军主力的部队。1948年攻打济南的时候,华东野战军的指挥者就是粟裕,活捉王耀武就是粟裕提出的口号,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王耀武把粟裕的几个上级,全部围剿、牺牲,我说这种报复是历史的报复,最后是粟裕实现了我们这些牺牲先烈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过渡。我觉得这里面起很大作用的是共产党人的信念、共产党人的信仰。国民党不缺智商,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几位不缺智商的国民党将领?

[金一南]:比如脸谱化的描述,非常胖,喝酒,糊里糊涂,这种东西是很脸谱化的。你要接触到真实的历史,共产党的领袖也会犯错误。所以,毛泽东怎么从一个凡人成为党的领袖,你看他怎么修正自己的错误。国民党方面也有认识非常清醒的人。比如陈诚,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周恩来同志夸赞他,陈诚可以算成是国民党方面的高明的战术家,他在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作为前敌总指挥,给红军造成很大的障碍。

[金一南]:从第四次反围剿开始,陈诚也看出了国民党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向蒋介石建议,苏区不进行土改不行,他觉得毛泽东、朱德非常高明,打土豪、分田地,把农民发动起来了,我们围剿红军和红军反围剿,不是两支军队在较量,是我们几乎要和江西根据地的民众进行斗争,这太困难了,陈诚当时就建议,我们也要学共产党,我们要想办法把土地分到农民手里,陈诚当时的政策和我们当然不一样,我们是打土豪、分田地,陈诚是把土地买回来,然后分给农民。这个方略,别说蒋介石通过,连当时江西省主席都说,绝不能这样,我们要这样,我们就成了共产党了,我们绝对不能这么干,把陈诚的方案否了,没有来得及实行,虽然没有来得及实行,国民党方面都是糊里糊涂的吗?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吗?陈诚当时就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国民党存在的问题。

[金一南]:后来陈诚到了台湾,当了台湾省的省主席,第一个事情就是对台湾进行土改,大陆已经全丢了,再搞下去不行了,我们在台湾必须得土改,他就把在苏区那套没有实行的赎买政策,在台湾实行了,国民党从大陆偷运了很多黄金、金条、银元等等很多贵重金属,把台湾当地的富豪、豪强的土地买过来,分给台湾农民,这才稳住了台湾。陈诚不光在军事上有一套,在政治上也是比较清醒的。

[金一南]:我再举一个例子,白崇禧。白崇禧在国民党方面被列为“小诸葛”。在红军长征之前,我在书中写了,红军是1934年10月份开始长征的,蒋介石没有想到。红军长征的时候,蒋介石想红军根本不可能离开经营七年的根据地,他们不舍得。就是利用红军舍不得这个地方,我们围剿他们,把他们全部消灭在江西。当红军1934年10月10号离开于都,开始长征的时候,蒋介石大吃一惊,因为蒋介石认为大局已定,蒋介石到北方区视察去了,红军长征了,开始走了,蒋介石急忙回来,是主力走了吗?朱毛在红军的队伍里面吗?他们走到什么地方去?蒋介石在1934年11月、12月时他才判定红军主力转移,转移的方向才做出大致布局。这是蒋介石。

[金一南]:蒋介石在1934年11月才做出了红军主力西移的判断,白崇禧1934年4月,红军开始长征之前的半年,在广东陈济棠召开军事会议,白崇禧已经准确判定了红军现在面临困局,必然进行战略转移;第二,战略转移的方向很可能是向南,进入两广再调头向西进入湖南、贵州。第三,转移的时机,白崇禧讲,大军行动粮草先行,切忌千里携粮,千里携粮为兵家所忌,所以白崇禧判断红军长征很可能在秋冬之际,大军不用带粮,走到哪都有粮。白崇禧不愧是国民党方面的小诸葛。红军转移的决心、转移的方向、转移的时间,他都判断对了。我们是10月10号开始长征,就是秋冬之际,就是粮食收获的季节,他都判断对了。为什么国民党方面有非常聪明的将领,但是没有搞成呢?共产党为什么伟大?毛泽东为什么伟大?当毛泽东出现失误的时候,比如四渡赤水指挥出现失误的时候,他迅速采用彭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的意见,迅速调整,采取下面将领的意见,马上获得下一场胜利,再出现失误,再听下面的意见,再获得胜利。

[金一南]:毛泽东伟大就在这儿。蒋介石砸锅也就砸在这儿。有陈诚这样的人,有白崇禧这样的人,白崇禧满腹经纶,把红军长征判断得那么准确,他根本不可能跟蒋介石提,蒋介石要消灭他,他是贵军的头子,蒋介石要借红军长征,把红军首先压入两广,消灭陈济棠、消灭白崇禧、消灭李宗仁,白崇禧后来讲了一句话,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国民党方面不是没有能人,派系分割、四分五裂,利益你争我往,内斗不已,军阀混战,是这样一个局面。就是毛泽东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白色政权的之间的战争是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取得胜利的第一个道理。这就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

[金一南]:国民党不是败在智商,有陈诚、白崇禧这样的人,下面还有不少这样的人,包括杨永泰,杨永泰连红军走向,红军很可能穿过金沙江,渡大渡河,从川西北上,都判断出来了。杨永泰所判断出的红军长征路线,连红军当时自己都没有想到,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最初想西征,想和二六军团会合,会合不成又想在贵州、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不行,又想在滇西建立根据地,蒋介石不信,蒋介石讲那是石达开走的死路,红军怎么会走那条路线,不会的。蒋介石身边绝不缺智商,他的统帅出了问题,他的路线出了问题,他的方针出了问题。他所引导的中国的走向,本身的道路出了问题,他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于一种必然,不是败于智商。蒋介石如果没有毛泽东这个对手,他有成功的可能,他有在中国统治的可能,他要在中国统治,我们完全走的路子不会是今天这样。如果要是蒋介石在今天中国统治的话,我们的国力绝对不会增长到这样一个程度,因为他不可能解决中国彻底统一的问题。蒋介石到了1937年抗战的时候,也没有把中国完全统一,就是中国地方军阀、地方势力的割据还是没有完全统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聚集起来了,这是我们非常大的功绩,我们发动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土改,合作化运动等等。中国共产党的动员能力,不是动员社会中层、社会高层,他从民众开始,这种社会动员。当然也是中国社会的洗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这样的洗礼,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金一南]:如果今天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国民党的领导,在中国建立这么一个政权,我觉得我们肯定是某些人的盟友,还有美日安保,如果蒋介石在的话,他是这样一个同盟,我们和谁同盟,我们不结盟,我们是自己的,我们绝不和他们结成联盟,我们民族自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觉得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人最当之无愧,蒋介石上台他做不到这一点。当然我们承认他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这种依附性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具有独立性。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的独立性,既独立于敌人,也独立于友人,包括共产国际,包括中苏同盟之后,即使中苏同盟,我们也绝不允许苏联和我们建立联合舰队,我们也绝不允许苏联在我们的土地上搞长波电台。蒋介石在的时候,青岛、上海都是美国海军的基地。

[金一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政权是买办性的,如果国民党在大陆执政,可以想像,局面就是这样。真正使中国人,使中华民族获得彻底的独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确实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当然这不用我们理论推演,胜利证明了一切。中国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当然这个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斯大林讲了一句话,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我们用今天的成就说明了共产党人的追求。从领袖的角度来说,领袖提供一种思想,比如说列宁提供思想,斯大林也提供思想,孙中山也提供思想。有的领袖不提供思想,只提供意志,比如蒋介石,蒋介石的思想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是蒋介石提供意志,到底是什么意志?4.12一定要杀共产党人,当然“七七事变”,他也下令抗战。蒋介石之所以不敌毛泽东,我在书里写了一条,毛泽东既提供思想,又提供意志,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包括我前面讲到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至于毛泽东提供意志,这个就不用说了。

[金一南]:1927年大革命以后,毛泽东上井冈山,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里获得的,这句话既是思想又是意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指出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格局,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思想意志的完美结合。1947年,胡宗南占领延安,到处追击毛泽东,毛泽东讲我决不过黄河,我就在这儿,我看他们能抓住我?这是什么意志?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核心的一条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必定取得胜利。

[金一南]:有些人很聪明,提供很好的思想,但是他没有意志。比如瞿秋白,瞿秋白的思想也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提出成系统的思想。瞿秋白的意志对于一个领袖的意志来讲是弱的。领导人既提供思想,又提供意志,对于这个党来说,毫无疑问是非常大的福音。

美国历史很短,200多年历史,它的光荣、它的梦想、它的英勇,到处在美军的内部宣扬,战斗发生、战役发生、著名的将领,将领用过的手枪,还有他用过的望远镜、兵器,全部排列在那儿。它的历史很短,但是写的非常足。我们的历史悠久,我们的奋斗也非常精彩,但是有一段时期,我们文革时期极左的那一套搞了之后,没有什么可说的了,除了说一个领袖,其他的都没有了。我觉得这不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历史,我们这种牺牲史、奋斗史、有血有肉的历史,我们今天恢复的就是这个,只有这种东西,才能够给我们中华民族以最大的鼓舞。

[金一南]:这种激励不是让你看一部经典,是让人看一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和我们今天的人一样的凡人,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流血牺牲奋斗,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奋斗。这就是历史在今天的作用。有句老话,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为什么写历史?为什么对历史那么感兴趣?我写这本书我就是要揭示中国共产党对信念、对信仰的忠贞,对主义的忠贞,任何人收买不了。

[金一南]:当然今天来看,我们党内有腐败,还有一些人被利益所诱惑,做人家的特务。刘畴西这样的人虽然犯了错误,但是落在蒋介石手里,蒋介石那么想把他拉过去,他坚决不过去。我们今天很多人主动卖身投靠,虽然有些人挂着共产党人的招牌,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就是想自己捞取更多的东西,在他心中有主义吗?有人民吗?有党和国家的事业吗?

[金一南]:在写过去的时候,一定不能丧失我们力量的本源,怎么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让群众真心实意跟着你奋斗。看我们的历史,我们怎么过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失败到胜利,如果我们今天忘记了过去,丢掉了过去,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苏联那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警示。这是我写这本书一个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寻找我们力量的来源,让力量的来源在今天不至于消失,继续支撑我们的事业。

第二篇:论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原因(定稿)

论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标志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至此,中国的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历尽千辛万苦,为中国人民争取来了幸福的生活。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必定会有其中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同样,有着诸多方面的原因。倘若没有这些因素作为条件,革命胜利的结果或许便会被改变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独立自主的方针政策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完全放弃了独立自主的原则,放弃了革命武装斗争的领导权,看不起工农群众的革命力量,妄图依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来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其结果使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大批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屠杀。惨痛教训让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只有独立自主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是独立自主的。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而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独立自主思想的丰硕成果。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各地的武装起义纷纷发动,此起彼伏。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是先占领中心城市,以突击方式,迅速摧毁反动统治的首脑机关,然后再进攻农村。党内“左”倾错误的领导者及共产国际的代表对准备中的武装起义,也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达到“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他们曾经一再命令中心城市的少数革命群众举行武装起义,命令农村的红军进攻大城市,致使红军遭到严重的损失。

(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是独立自主的。鉴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始终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敌后人民建立了从东北到海南岛的十九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将党的工作中心转入敌人后方的广大农村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广泛地开展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四)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是独立自主的。面对着来自国际上的压力和迫在眉捷的国内两种命运的决战,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拆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用革命的两手同蒋介石反动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仅用三年半的时间,通过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就歼灭国民党反动军队807万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才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接受和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和民族形式。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来,并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转化为对中国

社会进行革命改造的伟大的物质力量。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三、建立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四、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强的纠正自身错误的能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革命根据地日益缩小,中国工农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初期,博古等领导人在军事上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使红军蒙受重大损失。在革命的紧急关头,中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放弃向湘西进军计划,改向敌人薄弱的贵州进军。1935年1月,到达黔北重镇遵义,并在1月1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解决迫在眉睫的军事问题。会议在柏辉章的私宅二楼会议室里召开,会议室东壁墙上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橱,西壁是一排玻璃窗,中间放一张赭色长方桌,桌下放一火盆,四周围着一圈木架藤边靠背椅。会议揭发批评了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的错误,通过了决议,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随后根据会议精神,常委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的工作,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组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定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根本原因就是她是一个立足于经济基础平等的工人阶级和广大的贫苦农民之中。我们应当深入了解由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历史,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党的的深入了解,还会增强我们对事物的多方面的思考能力。由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我们珍惜了解历史,并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第三篇:论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自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近80年的时间内,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从来都是没有停止过的。但是,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来抵御帝国主义,只是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起来,中国人民才有了新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它的生命力正是在于它是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在于它能够在实践中为人们认识真理开辟道路。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独立自主地来思考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成功地使其具有了为中国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时刻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先进政党的坚强领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任何反动势力也没有可能战胜的伟大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尽管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也经历过重重的挫折,走了许多弯路,但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依据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所得出的一个科学的结论,是他们基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所确认的伟大真理。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革命对象是极其残暴和凶恶的,同时,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因此,无产阶级如果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争取和联合广大的中间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信这一点,并且坚持了在革命统一战线中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原则,从而在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下,把全国各族和各阶层人民紧密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另外一条重要的经验。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曾经实验过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但是,它们最终都失败了。事实证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资产阶级民主,以人民共和国代替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28年来的经验时,所指出的:“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

主专政这个武器,团结全国除了反动派以外的一切人,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这是对中国共产党近百年来革命斗争经验的深刻总结。

国民党的失败,是基于多种原因。在孙中山执政期间,国民党尽管实力不强,但党内依然有不少怀着救国救民抱负积极分子。但蒋介石执政以后,国民党从根本上偏离了三民主义,使政治、经济、军事上一直走滑坡路。尽管共产党还处于年幼时期,但相比共产党,国民党已经变成了一个阻碍社会发展的落后组织。

从政治上分析,国民党始终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相比之下,中产阶级与下层贫苦农民的生活就苦不堪言了。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核心代表当然是农民阶级。但是,国家的政权都集中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上,使得国民党在中国失去了根本上的支持。其中,蒋介石的过度的权力集中,使得他在各方面的独裁政策得以实施,政治、经济、军事都听命与他,导致国民党表面上团结实际上严重分裂。李宗仁在回忆录中提到:“记得以前台儿庄捷报传出之时,举国若狂,爆竹震天。蒋先生在武昌官邸听到街上人民欢闹,便问何事。左右告诉他说,人民在庆祝台儿庄大捷。蒋先生闻报,面露不悦之色,说:„有什么可庆祝的?叫他们走远点,不要在这里胡闹。‟蒋先生并不是不喜欢听捷报,他所不喜欢的只是这个胜仗是我打的罢了。”后来,国民党要选副总统,李宗仁打算竞选。李宗仁为人光明磊落,政治清明,深得人心,令蒋介石感到十分恐惧。于是,蒋介石及其党内各员力劝李宗仁放弃竞选,甚至威胁他。当时,《救国日报》登载孙科生活的丑闻。孙科助选团得知消息后,率众捣毁报社。最后,李宗仁以退为进,当上了副总统,但蒋介石暗中剥夺其权力,使李宗仁失去领导实权。本来民主选举出来的副总统却失去了民主的权力,这又使得蒋介石从根本上失去了民心。

从经济上分析,国民党贪污腐败之风盛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权要接收日伪政权所控制的一切厂矿、金融、企事业单位。国民党政权将全国的经济接收工作,划分为苏浙皖、湘鄂赣、粤闽桂、冀察热、鲁豫晋、东北和台湾7个大区进行,从1945年9月起,至次年上半年基本告一段落。据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公布,共接收敌伪物资价值6200亿元。实际上,远不止此数,在接收过程中贪污、盗窃的数量颇巨。内战时期,财政部长宋子文贪污腐败尤其严重。美国联邦调查局背景的材料说宋氏家族“一直是金钱狂,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受其聚敛钱财的欲望所驱使”。他们“正在进行一个诈骗中国人民的巨大阴谋——骗取中国人通过租借法案所应正常收到的物资,并把其中很大一部分钱财转移给宋氏家族。”“租借法案物资迄今已经分配给中国的约五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终将转入宋家。”“战时约有价值三十五亿美元的租借物资,有的在到达中国之后,有的在离开纽约环球贸易公司之前,据说都通过子文和子良之手,但极少到达目的地。”“宋子文一次给重庆方面的报告说一艘装有60辆新式美军坦克和其他价值昂贵的战争物资的货船沉没了。而事实是该货船从„未装载坦克离开西海岸,也从来没有制造过这些坦克。这是对宋氏家族行为方式的确切说明,他们用这个办法把租借法案拨给制造60辆坦克的资金转入自己的手中。” “当救济物资一到中国,立即转入黑市渠道。当时美国红十字会捐赠的血浆竟然放在上海药房里公开出售,每品脱高达2 5美元。为此,美国海军海岸巡逻队扣押了存在仓库里余下的三千五百箱。” 正由于国

民党内部腐败现象突出,导致了党在人民中的威信急剧下降,严重削弱了内战强有力的后方支援,为国民党的灭亡种下了恶果。

从军事上分析,国民党的军队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纸老虎”那样不堪一击,主要归结国民党内军心军纪散涣与蒋介石及其所谓党内高级军事将领的指挥失误。淮海战役中,杜聿明陷于重围,粮尽弹绝,12月9日风雪大作,至12月28日无一晴天,空投补给极度困难。据杜聿明回忆:“29日,天居然晴了,开始投粮,蒋机怕被解放军打落,飞得很高,投的粮食到处飞散,各处官兵如同饿狼一样到处奔跑,冲击抢粮。有的跟着空投伞一直冲到解放军阵地前,不顾死伤地抢着吃大饼、生米;有的互相冲突,械斗残杀;有的丢开阵地去抢粮,指挥部也无法维持……”可见,毫无军纪的国民党军队在敌人面前毫无战斗力可言,不仅如此,“首先下来的是近万份黄伯韬„烈士‟纪念册,和南京《救国日报》刊登人民解放军公布蒋介石、何应钦、杜聿明等43名头等战争罪犯消息。官兵看到后大骂:„老子们要吃饭,投这些废物干什么?‟”其实蒋介石目的是要杜聿明去送死。在蒋介石如此对待下,上至杜聿明下至各级官兵军心涣散,毫无迎战之心,在解放军面前显得弱不禁风。就蒋介石而言,他对军队指挥屡屡失误,似乎对兵法一窍不通的样子。在徐州作战时,杜聿明回忆:“自徐州到蚌阜间设置数十万官兵,而弃置徐州既设永久工事不守(只派一两个军镇守如此庞大防御工事相当于不守),各兵团摆于铁路两侧毫无既设阵地的一条长形地带,形成鼠头蛇尾、到处挨打的形势……可见蒋介石及其党内高级军事将领都是些什么货色。”当22日徐州失守时,蒋介石又命令杜聿明撤离徐州南下救黄维。这样,蒋介石又犯了“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兵家大忌,最后导致淮海战役全局失利。可见,蒋介石对军队的盲目指挥使得自己陷入了困局,导致国民党最后的失败。

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失败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国民党最厉害的敌人不是共产党,而是国民党本身。抗战胜利以后,毛主席打算以联合政府的方式处理战后重建工作,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却迅速升级内战形势,到头来却为自己在大陆掘了个好墓。新中国新形势,如今台湾问题持续升温,马英九当选总统,台湾问题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虽然现在马英九对台湾问题态度并不太明朗,但我们都坚信,马英九以后将用行动证明国民党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自古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相信国民党会记住自己以前的失败史,并从中吸取教训,将会在台湾回归以后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献上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从1921年党的第一丝火光燃起,到1924年国共合作使大革命烈火熊熊燃烧。从汹涌的大渡河上铁索攀进,到雪山草原的举步维艰。从抗日战场上跃起,在解放战争中壮大。党迎来新中国的曙光,建国、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她带领人民一步步走来!九十年的峥嵘岁月,使她更具有沉重的沧桑和浓重的历史感。

回首过去的历史,党的成长是艰辛的,但她以一种昂扬的姿态拓步向前“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1840年—1842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了近百年的不屈不挠的战斗。但是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和英勇悲壮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先后失败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百日维新”也夭折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统治几千的君主专制,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归结这些斗争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缺少一个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进而在总结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将中国民主革命引向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主观原因

A、由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中国共产党是“三个代表”的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以鲜活的思想作的为自己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己任,因此能永葆生机。

B、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还有必不可少的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艰苦的斗争中不断壮大、不断成长,坚持着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引着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

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邓小平同志指出:“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一方面,封建主义不愿意走资本主义道路。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达两、三千年,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完备也最顽固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封建势力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不允许中

国发展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封建势力还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势力不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毛泽东同志曾说:“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占领中国的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使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并以其强大的经济势力排除和压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它们决不允许中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资产阶级也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由于他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由于他们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未完全断绝经济上的联系,所以,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更没有推翻封建统治,推翻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能力,只有完全依附于国际资本主义才能得以生存、发展。因而,靠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中国最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封建主义旧统治又延续不下去。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正当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感困惑的时候,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新的出路不是资本主义而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人民选择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历史性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才找到的,是中国社会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当时的出路有三条:一是限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走资本主义道路;二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互不相干,长期平行发展;三是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三条道路中,中国的近代历史已经表明,第一条道路走不通;第二条道路实际上也行不通,不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就是资本主义战胜社会主义,二者之间没有调和的余地;惟有第三条道路,才符合中国的国情,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新民主主义革命也为中国人民选择这条道路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政权,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加强了工农联盟。在经济上,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转化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我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因此,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我们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二、正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

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

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

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

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

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当然,由于社会主义目前还处于实践阶段,我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上述认识,还是十分传统的,是不全面的、肤浅的。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对其优越性必将会有新的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想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正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必须基于以下前提:

1、由于社会主义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因此,对其优越性的理解我们不可能是“先知先觉”,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描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体验、去总结。

2、衡量和比较哪一个社会制度优越,决不能离开具体国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片面地从现有的经济发展程度来看,而应当主要看它是不是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关系是否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的地位和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这些方面是资本主义制度远远无法比拟的。虽然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和科技水平,一般比社会主义国家要高,这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各自发展的基础和起点不同所造成的,决不是有的人所说的是由于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所决定的。

3、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相比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还比较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资本主义制度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社会主义制度自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月革命算起,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才几十年的历史。所以,相比资本主义来说,社会主义的发展目前还不完善,还不充分,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应有的优越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们不能拿拥有几百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来比拟和衡量只有几十年历史发展经验的东西。

4、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

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新社会制度代替旧社会制度,或者建立和完善一种社会制度,从来不会是历史的瞬间,它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我们要充分估计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只要基于上述前提,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乃至挫折就会有客观、公正地认识,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及其优越性就不会产生信仰危机。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尽管在一段时间,指导思想上犯了“左”的错误,经历了严重挫折,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实践。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是一条坚持全面改革和开放的道路;是一条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历时70年,跨越两个百年、两个千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振兴中华的道路。沿着这条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建设成绩卓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科技事业日益进步,国防建设更加巩固,人口素质全面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发展,外交事业谱写新的华章,“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已成功实现。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精神振奋、生活幸福。十多亿人口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千百年来人们衣食住行无忧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这一切靠什么?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靠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探索的结晶,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理想的追求。这条道路,已经初步振兴了当代中国,未来中国的全面振兴,只能由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实现。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结论。

所以,如果新中国成立后,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就不可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不可能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在各种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今天,谁无视中国历史的选择,无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视当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他就不会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就不会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就不会把党的光辉事业推向前进。

第五篇:中国革命战争胜利邮票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国内革命战争,为推翻国民党统治、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战略决战。历经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等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解放战争获得伟大胜利!

1. 1994-6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

1994.6.16

在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之际,邮电部发行了“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七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一枚,图案为黄埔军校的大门。

黄埔军校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立的中国第一所新型军事干部学校,名为“陆军军官学校”。1924年6月16日军校在广州开学,因校址设在黄埔长洲岛,故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诞生于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军校创办后,国共两党都选派重要干部到校任职。孙中山先生亲自兼任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国民党党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黄埔军校走出来的著名人物,无论是其数量、成就和影响而言,远胜于世界上任何著名的军事学校。

军校大门是黄埔军校各景观中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其实当人们第一眼看到军校的校门时,可能会觉得有点意外,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校门却这样简朴。

军校大门的风格确实相当朴实,即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石雕玉琢,,而且不是高大壮观,在洁白的粉墙上连着尖顶的校门,简简单单地挂上一块题写着校名的横匾。可从这一校门中走出了举世闻名的大元帅。人民解放军的十大元帅中有两位出身黄埔军校,十位大将中也有三位,影响了中国革命乃至世界格局。

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几个大个大字,是清末才子谭延岂先生所书。谭延岂先生的文学造诣很高,他的书法走笔,在浑厚中透着娇媚,刚健中带有骨肉。

黄埔军校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因其创建于广州东部的黄埔岛上,故通称“黄埔军校”。它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的桑赫斯特军校和日本的陆军士官学校,并称为世界四大军事院校。7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时刻,孙中山先生总结了几十年奋斗的经验教训,毅然改组国民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鉴于过去依靠旧军队进行武装革命而遭到失败的教训,孙中山决心建立新式军队,“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此,首先要培养具有革命思想的军官,于是,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诞生。孙中山先生之所以选择黄埔长洲岛为校址,是因为长洲岛布满要塞,岛上山峦起伏,林木葱郁,是控制珠江口和捍卫革命发祥地广州的一道大门。军校最高领导机构是校本部,孙中山先生为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校本部之下设政治、教授、训练、管理、军需、军医六部。政治部掌管教育、党务和宣传工作。周恩来于1924年11月曾担任政治部主任。教授部和训练部分别掌握军事科学和术科的教授与训练。叶剑英同志曾任教授部副主任。军校还聘请苏联专家担任军事、政治顾问。学员分入伍生总队、学生队、学生军、高级班、军事教导队5大类。军校教育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针,当时校门口有一幅醒目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黄埔军校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的军官学校,为国民革命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国共两党的许多高级将领,均出身于黄埔军校,如我国十大元帅中,就有五位出身黄埔或在黄埔任过职,除叶剑英外,徐向前为黄埔一期,林彪为黄埔四期毕业生,聂荣臻曾任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陈毅曾任武汉分校政治部教官。10位大将中,陈赓系黄埔一期,罗瑞卿、许光达系黄埔五期毕业生,其它如左权、陶铸、程子华、黄公略、刘志丹、赵尚志、赵一曼等都出身于黄埔。著名爱国将领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黄梅兴、戴安澜也都是黄埔毕业生,从1924年建校到1927年,已培养学生2万多人,他们来自全国20多个省,其中还有来自朝鲜、越南、新加坡等国家的爱国青年。后又在潮洲、南宁、长沙、武汉建立了分校,以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黄埔师生积极支援广东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积极参加反军阀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为统一广东和出师北伐历经百战,功勋卓著。平定了商团叛乱,首次树立了军威。第一次东征,挺进东江,连战皆捷。第二次东征,统一了广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7年7月,出师北伐,著名的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和黄埔学生为战斗核心,成为威振天下的北伐先锋。但由于蒋介石发动政变,镇压共产党人,导致国共两党分裂。1928年军校迁至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抗战时,又迁至成都。当日寇侵略中国,面临民族危亡关头,国共两党黄埔志士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两度携手,共同抗日,丰功伟绩,载人史册。1984年6月,在黄埔建校60周年时,大陆黄埔同学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其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徐向前为会长,聂荣臻为顾问,后改为徐向前为名誉会长,侯镜如为会长。黄埔同学除大陆和台湾外,几乎编布世界各地。由于此套邮票只能出一枚,设计者选取具有高度概括和象征意义的“校门”为主图,不失为最佳选择。这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名震遐迩的一座大门,民国元老、湖南督军谭延阎先生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匾额高悬;大门外侧,两个木制岗亭肃立,门内栅栏中,两棵高大的榕树绿荫匝地。“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这铿锵有力的黄埔校歌,在校园里久久回荡。正是在这座大门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一代英豪,谱写了一曲民主革命、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的雄伟乐章。这个校门,令黄埔同学自豪,全中国人民敬仰。

2. 2009-31 古田会议八十周年

2009.12.28

为纪念“古田会议”召开八十周年, 2009年12月28日,国家邮政局于发行《古田会议八十周年》纪念邮票,1套1枚。。

该票面图案为著名画家王路1972年的油画作品——《古田会议染层林》,这是国家重大政治题材邮票,也是全国发行的第一枚福建题材的纪念邮票,让全国人民更深入、更直接地认识古田会议的深远意义,重温红色记忆,缅怀先辈的光辉业绩,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弘扬古田会议精神,让古田会议精神代代相传,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推向胜利。

古田会议,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是人民军队建设历史上的-个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解决了如何把一支以农民为主要成份的军队建设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它所确定的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和从政治上建军的原则,为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成功实践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J169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六十周年 1990.8.1

1990年8月1日,为纪念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60周年,邮电部发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六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J169,全套2枚。

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从1927年开始到1950年6月,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全国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是在战争环境中产生的,是在敌人重重封锁、包围之中,在物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印刷的。这些邮票是中国人民同国内敌人进行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见证,他铭记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年代的光荣历史,他是重要的革命文物,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史的生动教材。

第一枚票中票的主图是1931年1月闽西交通总局发行的“闽西赤色邮花”,图案为“五星锤镰”。第二枚票中票的主图是1932年5月1日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发行的“中华苏维埃邮票”的第五枚,图案为“战士”。

为了某种特殊的纪念意义或宣传的需要,将曾经发行过的邮票印制在新发行的邮票中,这种邮票称为“票中票”。

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发行票中票,至今全世界已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近400枚的票中票。

邮票不仅是邮资凭证,而且也是历史的见证、国家的名片,所以发行票中票可体现邮票的历史价值,展现新旧邮票不同的风采。一般票中的邮票其发行的时间都距离新邮票发行的时间久远,有些因特殊原因成为珍邮,因而有相当多的人由于时间局限未能见到;而票中票的再现,不仅可以使我们目睹珍邮的全貌,而且可以增进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故深受邮友们青睐。

4.纪36 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1955.12.30

1955年12月30日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纪36,全套2枚。这是中国第一套长征邮票,它的意义在于其长征邮票“龙头票”的地位。从此,万里长征就成为新中国邮票的一个主要题材,屡屡走进方寸天地。

1955年12月30日的“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纪念邮票,编号纪36,全套2枚。这是中国第一套长征邮票,它的意义在于其长征邮票“龙头票”的地位。从此,万里长征就成为新中国邮票的一个主要题材,屡屡走进方寸天地。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1996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退出根据地。实施大规摸的战略转移。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 的围追诸截;此后,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困苦,行程二万五干里,终于1936年10月,于陕甘地区全面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全面战略转移,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5.1996--29《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六十周年》纪念邮票

1996.10.22

1996年10月22日发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纪念邮票,设计者为阎炳武和陈晓聪。全套两枚。

长征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0日晚,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8.6万人,从江西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在北上途中,于1935年9月17日拂晓,一举夺取了天险腊子口,18日占领哈达铺,胜利进入甘南,接着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至此,中央红军宣告结束。

1935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和地方武装及苏区机关人员8万余人,离开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18日,曾在四川懋功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总兵力达10万人。但张国焘拒不执行中共中央继续北上的方针,擅率红四方面军南下,企图在川康边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苏区。结果于11月间在百丈地区同川军激战七昼夜,红军被迫向西转移。1936年4月进入道孚、甘孜地区,至此,红军锐减一半,仅剩4万多人。

1935年11月,红军

2、6军团共1.7万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会合后,2,6军团和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中共中央领导下,经过同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的斗争,二四方面军于1936年7月初,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上,通过茫茫数百里草地,于9月进入甘南。这时,中央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二四方面军北进。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于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经天水地区向会宁地区进发,10月22日,在甘肃静宁以北的将台堡,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全部会师,宣告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这套纪念邮票画面取材于一组群雕和一幅油画,场面宏大,气势非凡,充分表达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长征精神。

第1图【红军过草地】

邮票画面依据现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由四川美术学院创作的一幅群雕进行设计。画面上,泥泞的沼泽,杂生的水草,处处都布下了“陷阱”,时时都充满着“杀机”。但跋涉其上的红军战士,却如滚滚铁流,依然奔腾向前,势不可挡,战士们手挽手,肩并肩,你拉我推,你搀我扶,与天斗,与地斗,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尽管条件艰苦,气候恶劣,英雄的战士却那样刚强、坚毅,他们手柱的拐杖,紧握的双拳,蹬直的后腿,无不迸发着惊人的力量;而指挥员那高昂的头,挺直的胸,则体现了红军战士的百折不挠、顽强不屈。至于队伍前面战士那高扬的左手,前伸的食指,更给艰难中的人们带来了希望,带来了光明。

第2图【三军大会师】

邮票画面依据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蔡亮教授和他的妻子张同凝教授共同创作的一幅油画进行设计。画面上,正是一幅“城上城下,风展红旗如画”的“三军开颜”图。扎着白羊肚手巾的老乡,九死一生的战士,摇旗、呐喊、欢呼、雀跃、招手、奔跑、欢笑、拥抱,热血奔涌在胸膛,泪水流淌在脸上,无数的牺牲,无尽的流血,说不完的苦难,道不完的痛苦,此时此刻,都已化作无限的兴奋、欢欣、幸福、愉快。

6.2006-2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J) 2006.10.22

国家邮政局10月22日将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邮票图案选自5幅中国美术名作,分别为《送别》(靳尚谊)、《遵义会议》(彭彬)、《飞夺泸定桥》(刘国枢)、《过草地》(张文源)、《大会师》(李宝林、周顺恺)。

《送别》是油画大师靳尚谊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历史名画,画家用冷色调把红军撤离苏区的瑟瑟秋风与老区人民依依不舍的感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画家早期现实主义代表作。

遵义会议》是著名油画家彭彬的代表作之一。彭彬1940年10月参加新四军,曾就读于新四军鲁迅艺术学院,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一直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工作,长期从事革命历史画的创作。《遵义会议》创作于1977年,作品表现了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此作品在“文革”时就已定稿,“文革”结束后在全国美展上展出,并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及全国主要画报及刊物上发表。此外,彭彬还创作过“纪109—3《娄山关大捷》”和“1993—17小型张《毛泽东在建国初期》”(又名《万里长城上的毛泽东》)等邮票。

《飞夺泸定桥》以仰视的创作技法,很好地表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我们不能不佩服画家大胆的构图和用色,准确的人物造型和色彩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过草地》则是一幅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力作。画面刻画了艰难困苦的跋涉也不能消磨红军战士的革命斗志,人物面部所表现的对理想的憧憬、对胜利的渴望,在画家的笔下历历在目。

《大会师》无疑是红军长征的一曲胜利凯歌。《大会师》是场景恢弘的大制作,画家用国画技法来表现这样宏大的场面和高深的绘画技艺,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人物山水画的精到细致。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准确传神的人物造型迎面而来,迎风招展的军旗、欢呼雀跃的人群,构成一个欢腾的海洋,画家用深沉、流畅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了一种新时代最伟大最丰富的内容。

我们欣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邮票,更从中领略长征精神的伟大崇高。七十年前(邮票发行年算起),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第

一、第

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去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胜利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红军长征更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进行伟大的新长征。

7.2006-25M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小型张) 2006.10.22

七十年前(邮票发行年算起),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第

一、第

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去得了震惊世界的伟大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充分展现来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胜利的卓越能力,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充分证明了人民革命战争的正义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红军长征的胜利,实现了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

红军长征更造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今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阔步进行伟大的新长征。

8.1998-24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J) 1998.11.14

1998年11月14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纪念》邮票一套5枚,以纪念奠定了新中国诞生基础的三大历史性事件五十周年。

六十年前,著名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相继展开,国共两党为争夺未来中国的主导权而进行了历史性的大决战,均以国民党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最终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加速土崩瓦解,从而促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掀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依据战局的变化,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先后组织了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为主的大规模围歼战,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华东、中原野战军在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为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在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东北、中原、华东等区人民在各级党组织的动员和组织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保障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进行,正如陈毅所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国内革命战争,历史上称为解放战争。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方针,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1947年3月,国民党被迫收缩兵力,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到8月,解放军在陕甘宁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在山东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

1947年6月底,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的主力,在山东西南地区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了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三大战役为取得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下一篇: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