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其定义、原则和内容。然后,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找出了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因素。再次,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符合合理的外部和内部条件。最后,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第一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论文

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企业创新不仅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曾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微观来说,创新特别是企业创新,是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元,也是企业创新的最终实现者。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讨论新型工业化道路。而在新型工业化道路当中,特别强调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因此,必须树立企业在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建立起以企业为中心的我国企业创新体系。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与分类

(一)企业创新的内涵

按照常修泽等著的《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中所下的定义: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建立新的生产函数,或将各种经济要素进行新组合的经济行为。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者赋予产品一种新的特性:(2)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它主要体现为生产过程中采用新的工艺或新的生产组织方式:(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4)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

(二)企业创新的分类

对企业创新进行分类的角度很多,本文为了研究需要,按照创新行为的对象来对企业创新加以划分。企业创新行为的对象有两大类:一是体现为生产力方面的要素如设备、厂房、技术等:二是体现为生产关系方面的要素如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基于上述划分标准,我们可以把“企业创新”分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大类,一是对企业主体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包括技术)以及提供方式和所服务的对象进行创新,即技术创新;二是对具有质的稳定性的企业主体本身组织结构及其机制的创新,即制度创新。这两方面的创新各具特点又紧密联系,技术创新会要求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而制度创新本身又给技术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和运作空间。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高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根据上述的分类原则,我们可以把技术创新细分为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这三种创新的共同特点是:三者都是对企业制度及组织以外的要素进行新的组合,而且涵盖了企业向市场提供产品并实现价值的整个过程。

制度创新,则是指对企业的组织方式及其藉以形成的界定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方式(即产权制度)进行新的组合。它应该是以为技术创新服务为目的的,只不过制度创新调整的对象是企业组织结构及机制的本身,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针对企业内部而言,它可细分为管理创新与组织创新。《现代企业创新论一一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一书中将制度创新分为产权关系的变革,组织创新即指组织形态或结构的变革,管理创新即组织方法的变革,市场创新即进入目标市场及其手段的改变。我认为这种分类不大确切。因为制度创新(Systemlnnovation)概念的本身就包括了组织整个系统的变革,各种组织形态及其相关的管理模式本身就体现了产权结构的不同,企业内部的职能部门与具有法人地位的子公司的组织形态、管理方式以及与集团的关系都有较大的差异。同样上市公司与非上市有限责任公司的运作模式也有很大差异,这是产权结构的差异造成的。至于市场创新,应该是产品创新的延伸,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所给的定义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是技术与市场的统一,是包括从产品开发到市场开拓实现价值的全过程。即使按科斯的观点“企业是一种市场组织”,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企业来说外部市场是不能与企业自身内部市场划等号的。企业市场开拓空间的扩大只能意味着企业所服务的对象扩大或所提供的服务内涵发生改变(从整体产品的概念来看,服务也是产品概念的一部分或者说包含在产品之中),这不排斥市场渠道结构的调整,那只是相对于市场创新的一种制度创新,或准确地说应该是组织创新。另外,不管市场的形式是怎样的,是技术推动出来或者说是企业创造出来的,还是一类消费群体即市场形成的需求拉引的,它对企业来说都是外在的,比如像金融企业的所谓金融创新也必然是服务手段的创新或服务对象的改变。因而,我认为把市场创新看作是技术创新的一部分内容要更为恰当。

综上所述,对企业创新的分类可以图l表示:

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把企业的创新体系归结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大类。那么,这两者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应该说,技术创新的内在冲动推动了旧有制度的变革或改造,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组织保障,使技术创新所要求的资源重组得以实现。正像“股份制”的产权模式极大地扩展了企业的规模,在新的组织结构下积聚了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许多巨型公司所拥有的巨大技术创新能力正是其资源积聚效应的外在体现。又如,风险投资基金以及Nasdaq市场也是适应中小企业的创新要求而㈩现的新的组织形式,从而培育出微软、Oracle等一批高科技的巨型公司。

同样,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也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方面的探索,这种外在的压力加上市场需求的拉动也会转化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来保持自身的市场地位。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义相互区别。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目的是共同的,即通过资源的新组合挖掘或创造出比原先更多的市场价值。二者的区别在于创新的内容不同,创新的周期也不一样。制度创新由于受组织自身的惯性束缚而往往滞后于技术创新行为向组织提出的变革要求,而氏制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也往往使企业在进行组织调整时采取比较谨慎的态度。

尽管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创新这两大系统必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惟有将它们整合到一起,才能形成为一股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现实力量。任何割裂它们间关系的做法或是忽视二者在应用中的统一,都难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或是更有效的配置。比如,随着企业所拓展的市场空间的扩大,从地区扩展到全国,从国内向国外市场进军,都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调整,从而适应市场创新的需要。例如NIKE公司所采用的虚拟组织的形式,极大程度地利用了其品牌资源,也极大程度地调动其他企业的资源来为其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同样地,在软件开发业,为了聚集该行业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软件开发人员,许多企业引进了有效的分配机制如技术入股或股票期权。这些都是制度创新配合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例子。由此可见,技术创新不管是采用市场拉动模式还是技术推动模式,都离不开

制度创新的配合。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紧密相关,二者的关系以及对企业的贡献可以用图2形象地加以描述。

图2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贡献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并非都是成线性增长,同时,由于二者变动的周期也不尽相同,所以实际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贡献曲线以及总贡献曲线要复杂得多。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创新总贡献值是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这两个变量的函数。而技术创新又包括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市场创新三个子变量,制度创新则包括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两个子变量。这些子变量的优化值都会对企业产生贡献,如果要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就要顾及企业的资源状况,要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并对其进行新的组合即创新,以形成企业相对于竞争者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优势(即核心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创新的思路

(一)国内外企业创新现状的分析在发达国家,企业集中了大量优秀的科技人材。一些跨国公司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例如AT&T的贝尔实验室和IBM研究中心分别有11位和5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而目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2/3集中于事业单位,只有20%在本土企业,中国企业的科技实力普遍很弱。

在发达国家,企业是创新投入的最大主体。以企业技术创新为例,这些国家的R&D(研究与开发)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如韩国2001年全部R&D经费的83.1%来自企业,美国、日本、德国来自企业的R&D经费分别占全国R&D经费的63%(2001年)、68.2%(2000年)、60.8%(2001年)。而近几年,我国企业在R&D经费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不过到2001年,这一数字也仅有不到45%,仍然少于国家的投入。

发达国家已经把科学技术的投入作为一种战略储备的投入进行设计,并且不断增加。各个发达国家,他们在R&D占GDP的比例从l%—2%,现在已经增加到了3%—4%。我国最近几十年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的科技投入也从占GDP的0.4%现在上升到了1.35%,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我们的快速发展是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有40%是依靠设备投资,这些设备投资里面又有60%是依赖了进口。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些重大装备和技术,基本上是引进外国的。

那么一个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什么基本标志呢?国际的基本认可度的指标是这样的: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在经济发展中应该达到70%以上,中国目前还不到40%;R&D占GDP的比重应该大于2%,中国目前只达到了1.35%;对外技术的依赖度要小于30%,我们现在还非常高。

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由于我国的体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大量的科技资源、企业制度创新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研工作长期以来基本是政府行为,特别是国有企业,创新从决策、投入到开发主要是以政府主体进行,造成与企业实际应用的脱节。另外,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从而对我国企业创新投入也有限。

2.一些部门、地区和企业还没有树立起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思想,企业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较弱,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重规模、抢速度,盲目铺新摊子、轻效益的倾向。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大中型企业中,至今有71%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据新华社报道,从刚闭幕的广交会成交的定单中,采用贴牌加工方式的仍占相当比例。这说明我们的一些企业还没有把创新提升到应有的高度认识,还没有意识到创新对于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性。

3.国有企业包袱重,投资主体功能不健全,企业创新投入不足,难以成为投入的主体,自我改造和发展乏力。我国企业的R&D投入低,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投入低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我国很多企业利润水平低而力所不及,还没有进入到:R&D投入大——创新能力强——利润高——R&D投入更大——创新能力更强 的良性循环之中。

4.企业过多依赖国外技术、制度的引进,自主创新不足,创新机制尚未形成,科技与市场结合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低,国际竞争力不强,还存在着利用外资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相互脱节的问题。同时,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创新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弱。

目前的这些状况,对我们提出了研究企业创新必要性与迫切性,也对我们提出了对我国的企业创新投入体制进行变革,确立企业在我国企业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二)我国企业创新的思路

1.企业要树立创新理念,强化创新意识。企业创新必须理念先行,要在观念上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时刻做到居安思危、居优思劣、居盈思亏。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摆脱思维定势,真正从发展战略上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树立主体意识、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开发、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打造自主晶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求新突破、新发展,不断实现自我超越。

2.确立企业是创新主体的战略地位。企业是国家经济实力的基础和支柱,企业的创新能力既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确立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地位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的战略地位,首先让企业成为创新的决策主体。我国科技体制由政府研究机构主导型逐步转变为企业研究机构主导型,使企业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国家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时,也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计划和人员配置上向企业倾斜。其次让企业成为新技术和先进制度研究开发的主体。这意味着研究开发工作应主要在企业进行。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增强企业的研发实力,鼓励与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中心,要使产学研联合工程与技术中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共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再次让企业成为创新的投资主体。这就要建立以企业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技术进步的投融资机制与体系。不同的企业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从多元化、多渠道的社会资金市场上寻求创新支持;健全和完善风险资本与证券市场,实现企业科技与风险投资、企业科技与社会资金的良性结合,使企业可以进行筹资、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对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主观驱动力。最后让企业成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这意味着企业有权拥有其创新的收入并对其进行自主的支配,这是激励企

业创新的重要机制。

3.加快建立和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的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具体而言,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国家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信息资源等)的配置功能、国家创新制度与政策体系建设功能、国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和部分创新活动的执行功能。

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时必须注意政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企业这三者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层次性。首先,政府是宏观上的启动者、调控者、支持者和管理者,注重的是企业创新的社会效益和国民经济长远的发展利益。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通过政策的引导培育企业的创新意识;根据实际情况,在需要政府扶持的领域直接对企业创新进行投入;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发挥引导和管理的职能,从体制上、机制上为企业创新营造有利环境;此外,政府还要负责组织及进行基础研究。其次,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必须起到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网络中心的作用以及成为创新价值实现的最终实施者,企业要注重微观上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最后,处于中间层次的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需要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它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它的科研活动是企业进行各项技术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提供智力支持,甚至直接渗透于企业创新的过程,帮助企业实现科技产业化。同时它的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要靠企业。因为任何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市场化产品,仅停留在实验室,那无论这成果如何尖端,其对经济增长的意义都是乏善可陈的。所以它首先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合作者;另一方面,它还需要为国家政治和军事方面的特殊要求进行科研开发工作,其中,高等院校为社会(包括企业)培养创新人才也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体现。至于中介机构则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服务,是科技成果传播和扩散的桥梁。

要企业尽快进入R&D投入大——创新能力强——利润高——R&D投入更大——创新能力更强的良性循环之中,实行“产学研相结合”是有效的举措。国家长期以来对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投入,使它们具有较雄厚的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储备,如果它们的研究力量、科技成果能与企业相结合,就可以迅速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它们更快地进入到市场的良性循环中。要达到这个目的,一来可考虑以项目为主线组织企业和院校、研究院所的力量进行攻关。因为如果没有项目为依托,合作各方就缺乏一个平台和共同的目标,就难以有效地组织到一起来。二来可考虑建立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地。这样有利于各方进行一些带有长期性的重大研究项目。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企业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实现产学研的合作与联合,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还有利于企业运用各种市场运营的手段整体推进企业的创新活动,通过一体化创新使企业内外各种投入的生产因素得以优化组合,从而实现企业创新的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4.全社会应当形成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创新之路充满风险,不但有成果和圆满,还有失败和遗憾。因此进行创新往往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很大程度上是需要直面失败的勇气。我们应要清醒地看到自己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对创新失败要有宽容的态度,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真正人文关怀的精神。否则只会导致急功近利、求稳、求成,这是不利于有效创新的。当然宽容的目的还是为了有效创新,最终必须要形成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预防决策失误,既能宽容失败又能把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的科学机制。

为了实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最近,国务院[2006]6号文件发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这个政策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等十个方面,全方位地支持自主创新,为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空前优惠的政策环境。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个机遇,按照自身情况,围绕技术创新而进行的制度创新均具有鲜明的企业独特性,积极探索各自的企业创新体系的内部运作方式以及与市场的结合方式,从而为理论界提供足够的依据,探索出一套中国企业如何建立有效的企业创新体系的理论。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表格、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旭轩

第二篇: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摘 要】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入手,阐述了其定义、原则和内容。然后,结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找出了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因素。再次,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必须符合合理的外部和内部条件。最后,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进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知识经济;中小企业

一、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概念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定义。企业制度的创新,指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用人制度的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分配和激励制度创新,股份合作制企业进行创新,企业质量管理制度创新,企业营销管理制度创新。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过程管理为基础,由领导治厂到科学决策、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依法治企”阶段等。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管理创新有三种互有联系的不同含义:管理的创新、对创新活动的管理、创新型管理。创新型管理不同于守旧型管理。它把创新体现在管理过程中,而且要求整个组织和成员是创新型的。当今的趋势是由单项创新到综合创新,个人创新转向群体创新。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原则。(1)“经济人”假设是管理制度创新普遍而有效的人性前提。“经济人”假设既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普遍前提,也是管理制度建设的最有效前提。而从其他人性前提出发构建的管理制度,都或多或少的为人类的机会主义行为留下了活动空间。而机会主义活动的结果,只能是对个体有利,而对整体不利,其最终结果是对所有人都不利。(2)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惩治违规者的权力应直接来自利益损失者。在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充分重视这一点。在管理制度创新中,应充分调动利益损失者制约违规行为的积极性,应重点建立健全利益损失者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机制。这样得到的管理制度,才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管理制度。(3)规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则时,应保持中性原则。制定规则的主体能不能摆脱自身利益的干扰而从中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就成了保证制定规则有效性的重要静提条件。规则制定者应当努力克服短见,放眼全局和长期,这样才能既利已又利人,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4)管理制度创新应不断的进行。明智的选择应是尽可能早的修订规则。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某一方的利益,但有效率的规则和制度最终会使社会各方都获益匪浅。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内容。(1)决策制度。第一,管理者要在决策中把科学性和艺术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决策中要把科学决策作为企业管理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决策质量:另一方面也要在决策中注意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集思广益,加强决策的民主性、多元性。第二,应建立风险决策机制。风险决策机制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建立风险防范与预警机制,在组织的各种活动与决策中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二是建立风险应急处理机制,一旦风险发生,即可迅速启动,对风险做出反应和处理。(2)信息管理制度。首先,环境的复杂和多变使信息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企业需要通过信息管理制度来在企业与环境之间建立信息交换通道,建立快速的信息反馈机制。其次,在新的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各环节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动态无缝联结,实现协同。在价值链的各环节中建立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最后,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十分密切。知识经济要求企业能实现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演进,使信息转化成知识,并用知识来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1.管理制度外部环境的变化。现实的环境是不确定和复杂的。但是建立在传统管理学范式上的管理制度安排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组织变革与创新的需要。这些制度忽略外部市场对于组织的压力,无法将外部市场的竞争信息有效地传送到组织内部并在员工间传递,结果造成组织员工对市场不敏感,组织的创新和应变能力较弱等等问题。因此,运用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前沿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建立适应复杂环境发展的企业管理制度就成为一种迫切需要。

2.企业中小型化的到来。在以往,企业管理制度往往是大中型企业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其管理制度一般而言较为简单也较为固定。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中小企业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必须快速的揣摩新的经济走势,调整生产和销售渠道,学习新的管理经验等等。这对管理制度的创新有了更高的要求。

3.创业型经济的发展。创业型经济是与传统管理经济不同的新经济形态。首先,它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形成创业精神导向的观念和行为。其次,创业经济要求管理创新,建立创业管理范式。传统的管理范式以大工业为基础,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绩效目标,追求的是稳定和秩序。而创业管理范式则是以发现和识别机会为起点,以创新、超前行动和勇于承担风险为主要特征,强调机会导向,强调创业过程中组织与资源问的关联和耦合。创业经济中管理制度的重点不再是控制和稳定,而应以创新、机会为导向,鼓励个性的发展和团队的协作。

4.客户经济的出现。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认为客户经济是客户占有优势地位的经济。客户经济对管理制度创新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以客户价值实现为主导进行资源配置,具体表现为:(1)在客户经济的主导下,处于价值链上的不同企业组合在一起,共同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创造价值。企业的管理制度不仅要重视企业内部管理,还要重视价值链的协同管理,重视顾客价值网络中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管理。(2)随着企业的资源外取、虚拟化经营、网络化、战略联盟的普及,组织与组织的边界日益模糊,组织的所有权控制逐渐淡化,以虚拟、契约和经济控制的管理控制高于所有权控制。企业的管理制度也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与外部资源和外部组织的连接。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前提

1.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产权制度建设相结合。现在的产权制度最大的问题是一股独占或一股独大。名称换了,性质没有换。所以企业改成公司之后管理上不去,改成了上市公司,管理还是上不去,为什么?东家没有变,控制权没有变,当然管理制度也就变不了。所以产权要多元化。多元化最主要的方向是增加经营者持股和必要的职工持股,形成新的产权主体。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本身目标不明确,由于所有者虚位,不是一个主体,经营者不知道为谁而管。管理缺乏前提,就不可能产生动力,更不会带来效益。因此,产权制度要与管理制度紧密联系,而且管理制度要服务服从于产权制度。

2.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市场相结合。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是面向市场还是面向政府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企业管理只是对政府负责,对主管部门负责。而企业生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其管理要对市场负责。所以我们要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管理制度,包括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等等,都要面向市场。这一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问题,需要政府进行改革。

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企业形态相结合。企业形态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中小企业;二是大企业;三是企业集团。企业形态的不同,管理的方式方法就不应该相同。中小企业的管理更多的要考虑到激烈的市场竞争性,而大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的管理处除了考虑竞争外还要考虑讲究合作,否则会遭到损失。因此我们不要把双赢、竞争、合作等都套到所有的企业管理制度之中。

4.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与完善的组织制度相结合。组织和管理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组织是管理的保证,企业的管理制度再好,如果没有组织保证,这个管理制度也是行不通的。组织制度现存问题需要解决两个,一是组织结构的合理化;一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组织结构随着公司制度的建立逐步得到完善,但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依然问题重重,主要是还没有解决好内外部四种人的关系。外部四种人有政府、客户、债权人、社会公众;内部四种人有股东、董事(独立董事)、经理、职工。管理的任务就是协调好这八种人的利益关系,保持一种利益的平衡,侵害任何一种人的利益,企业管理都是不成功的。

四、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的措施

1.加强理念创新。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必须得有市场意识和预测意识,因此,企业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理念和管理方法等。有了先进的理念做后盾,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进行,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有利干企业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了加强企业人文体制建设,必须树立重视人才的观念,企业要加强员工树立“企业为家”的人文思想,提高他们的价值观,做到尊重人、关心人,使企业员工具有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同时,企业应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组建有凝聚力的员工团队。

2.完善管理体制创新。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当环境复杂变化的情况下,组织就要产生多种行为模式来应付不同的要求,以适应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积极做出合理调整,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把企业原来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组织成为联系紧密、协调一致的生产经营统一体系,最终使企业的综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何调整自身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是需要一个企业随时创新的问题。

3.加强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全业管理发展水平的高低,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这因为企业搞技术创新实质是企业把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融汇其中的过程。对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才能为企业带来最大的产值和效益。现代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企业能够紧紧围绕技术创新开展企业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活动,有助于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科学规划,有助于技术创新资源的整合和充分利用。

4.完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对中国许多企业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把创新意识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企业文化的创新,既要分析好组织环境,积极评价、补充、发展和完善,同时,企业的经营者要积极地号召大家共同学习的理念,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组织成员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企业的感召力与亲和力。

5.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企业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将取代金融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本。人力资源受到了企业的重视,改变了以财、物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模式,现在企业所采纳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现代企业应十分重视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自觉性、能动性,以各种激励的方法来培养人才,发掘人才,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这样,企业有了强大的人力资本,就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人才的优势,促进企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所有企业面临的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知识经济、分工经济、点对点经济愈发明显的今天,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可以说是不进则退。任何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管理学的学者,都应该重视这一问题。

作者:侯伟娣

第三篇: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分为广义企业管理制度和狭义企业管理制度。而广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正是现代的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狭义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企业针对自身发展情况,制定的一系列企业生产、销售、整体经济以及企业技术等活动的规则、活动程序、及部分处理措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的不断进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管理内容逐渐趋向于多样化,管理活动趋向于复杂化。该文主要针对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具体阐述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功能,并分析了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说明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思维观念的重要性,针对现代企业的活动特点,介绍了几种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策略,以期待为我国以后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提供参考。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内涵及其重要功能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生存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独立与企业其他制度而存在,企业管理制度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特殊的发展过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社会生产力的方式及其方向直接决定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发展速度和方向。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发生了质的转变。企业管理制度有了飞跃性的变化。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功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作为规范现代企业生产活动、管理现代企业的发展的基本制度,它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明确规范了企业的机构设置、各管理部门的科学划分,具体阐述了各工作岗位的职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详细的生产、销售管理条例,完善的企业生存发展规划,还有系统性的企业活动准则。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规定了员工要严格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进行科学的经营、发展,进而确保了企业员工的统一性操作,极大规范了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组成。由于现代企业发展速度快,管理内容复杂,这就要求现代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加大强化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性建设,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就一般企业的发展而言,一个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有企业各部门职能的规范标准、企业规范性的生产控制以及全面的企业设施检查、部门检查等诸多元素构成。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各部门的管理制度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各制度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现代企业规范管理制度中,包含了现代企业规范管理的目的、规范管理的依据以及这个制度的适用范围。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的环境要求。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其企业规范性管理制度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要求的。首先,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是科学有效的,满足相关的管理制度制定要求:其次,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明确管理制度的管理范围,管理制度要严格在管理范围之内进行实施,规范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实施。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确保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实施,提高管理制度的规范度,进而有效确保现代企业日常生产、工作、销售等环节的规范性,提高我国现代企业的规范度。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思维观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质量,产品的销售方式以及销售速度等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现代企业有了质的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现有的企业,为了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管理质量,要求,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性思维观念,不断扩宽思维视野,积极构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与社会市场环境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体制,积极改造旧的管理制度,根据现代企业发展模式的需要,积极运用创新性思维不断加强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探讨,开放视野,用发展的眼光来构建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现代企业的生产环节,确保现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从而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

销售市场观念。由于早期我国的经济制度是计划经济,企业生产、销售完全由国家进行统一规定,计划性的生产、销售严格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极不完善,这种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确立,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市场成分,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并针对相应的变化制定恰当的生产计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具备市场观念。正确对待市场变化,现代企业的市场观念还包括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观念、企业人员的服务观念、人才管理观念等。

企业生产力观念。发展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生产力也是现代企业的根本任务。只有现代企业整体生产力得到了发展,才能够有效确保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因此,在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要积极树立企业生产力观念,将发展生产力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义,不断提高现代企业的生产力。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策略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会对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性研究,不断创新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积极开发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新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才能够有效确保现代企业的健康发展。对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创新,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积极构建高效决策中心。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领导部门的办事效率,积极构建一个高效的企业决策中心。高效的企业决策中心可以及时应对企业突发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进而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企业管理效率。事实表明,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一个良好的企业管理决策部门,可以高效的研发企业产品,扩宽企业产品销路,改善企业整体环境,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对企业领导班子的培训工作,努力构建高效的企业决策中心。

积极打造企业文化,构建特色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高管层要积极打造属于企业自身的特色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积极构建特色型企业。例如,在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大量油田企业倒闭的大背景下,大庆油田能够健康、持久的发展,正是因为大庆油田具有大庆精神,大庆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不断推动着大庆油田的高效发展。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文化的打造工作,积极树立企业文化。

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在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工作,充分确保企业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将有限的企业资金用在企业生产的关键环节,有效避免资金浪费情况的发生,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高管要不断加强对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充分结合市场生产要求,积极引入市场观念和企业生产力观念,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房琪琪

上一篇:农村环境保护现状论文下一篇:交通运输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