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户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0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账户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现代国库制度的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第一篇:账户管理论文范文

基于心理账户的企业员工忠诚管理研究

摘要:企业员工忠诚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从心理契约角度对员工忠诚进行管理很新颖,但在管理上的操作性不强,而心理账户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心理账户可以分为经济账户和情感账户,其中经济账户主要与交易型心理契约相关联,情感账户主要与关系型心理契约关联。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心理账户的管理作用于员工的心理契约,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关键词:心理帐户;员工忠诚管理;心理契约

中国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员工忠诚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学者Frederock指出忠诚是效率,是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忠诚管理可以带来可观的回报。我国学者郑庚峰通过研究发现,员工忠诚度每提高5%,客户满意度能够提高1.3%,进而企业的销售额能够增长0.5%z因此,员工忠诚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和领先地位,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这就要求企业要有绝对忠诚的员工。如何赢得员工忠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对员工忠诚与忠诚度的探讨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对于影响员工忠诚的因素、员工忠诚度下降的原因、培养和提高员工忠诚度的对策和措施等几个方面有相关研究,但尚不够深入,也未形成一个体系。近年来许多学者从心理契约的角度对员工忠诚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心理契约的内隐性、主观性和动态性,使得它比较容易受到各类条件的影响,变化较快,操作性也比较差,而心理账户的引入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以下试图通过对操作性强的员工心理账户的管理来影响员工的心理契约,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二心理账户与员工忠诚的内涵及关系

(一)心理账户的涵义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是由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心理学家理查德·萨勒提出来的一个影响深远的概念。心理账户理论认为,无论是个体、家庭还是集团、公司,都存在着一个或多个明确或者潜在的心理账户体系,这些账户体系往往会遵循一些有悖于经济学运算规律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这些规则无论是在记账方式上还是在行为决策上,都与理性的经济学和数学运算方式存在着显著差异,从而在个体进行经济决策时常常以非预期的形式影响着个体,使个体的决策违背最简单的理性经济法则。概括来说,所谓心理账户就是人们在心理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由于心理账户的存在,使人们在行为决策时常常偏离基本的经济人理性原则。心理账户有两个最基本特征:一是非替代性,二是具有不同于经济学的特定运算规则。

国外关于心理账户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心理账户如何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决策上,国内则还处于概念的引入和介绍阶段。就像Thaler说的一样,心理账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重要内容:一是人们在经济决策时,决策结果是如何感知和被体验的,也就是心理账户的估价问题;二是人们如何在心理上对心理账户进行分类的。不足的是关于心理账户的分类结构以及分类过程的研究尚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关于心理账户的维度和内隐结构到底如何,国外仅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根据经验的总结,没有通过实证研究心理账户维度,我国学者李爱梅、凌文辁等通过实证对中国人心理账户的内隐结构进行了研究。

他们的研究发现,中国人的心理账户中包含有“与情感相关的账户”内容。在中国人的开支心理账户中有独立的“情感维系账户”,而在收入账户里,与人情相关的收入也是“非常规的额外收入”的重要内容。这表明情感维系和人情关系在中国人的心里和日常生活占有重要的位置。“与情感相关的账户”内容,也许是中国人有别于西方人的账户内涵。也就是说,在我国心理账户中除了学者公认的经济账户以外还可能存在着一个情感账户,即在经济账户之外,人们还根据自己的情感,运用情感账户影响对事情的评判和决策。

(二)员工忠诚的涵义

员工是否忠诚于企业完全是一种心理期望,与通常所说的经济契约是不同的,它在员工与企业之间并不存在强制性或约束力,而仅在员工认为企业满足其心理契约的时候才有效。所有的研究者都承认员工忠诚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但不同的学者对员工忠诚的涵义有不同的看法,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三种观点:一是行为忠诚论。认为员工的忠诚是员工表现出来的对企业的一系列具体行为,强调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标准,如美国学者Bob认为,员工忠诚是以行为来体现的。二是态度忠诚论。认为忠诚实际上是员工对企业的一种态度,如我国学者郑艳(2001)、刘聚梅和陈步峰(2003)等认为,所谓员工忠诚是指员工对企业怀有深厚感情,愿意与企业同甘共苦共同成长,对工作富有责任心、使命感,为实现企业目标奉献聪明才智,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以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三是综合论。认为忠诚是员工对企业行为和态度的统一,如谢玉华等认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不仅要看员工对企业的态度,更要看员工对企业的行为,这样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才有价值,否则,单独强调态度忠诚或行为忠诚都会导致一定的偏颇。

员工忠诚管理就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程度。现实中造成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员工与企业的心理契约不协调。通常,心理契约的相互协调是指员工与企业对雇佣协议的相互理解和信任,这种理解和信任是隐含的、非正式的,而不是以某种文字或书面形式出现的要求雇佣双方都必须遵守的带有强制性和约束力的契约,与相对较为稳定的经济契约比较而言,心理契约始终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一种变更和修订状态,具有内隐性和易变性两个特点。它的破坏通常是一种主观体验,而不管实际是否真的发生。所以,通过心理契约来对员工忠诚进管理比较困难,操作性不强,而心理账户的引入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心理账户与员工忠诚的关系

当然心理账户并不会直接对员工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但它与心理契约相联系,并通过心理契约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在心理账户与员工忠诚的关系路径中,心理账户是员工行为的控制节点,即预先设置的一个平衡点,员工在心理账户中记录着显性契约与心理契约的履行和违背情况,收益会带来正的账户记录,而损失则会带来负的账户记录,一旦突破这个平衡点,就会影响员工的决策行为。当一个员工心理契约违背的累积达到了心理账户限制时,员工就会减少对组织的承诺,最终导致员工的退出。

三、心理账户对员工忠诚的作用机理

(一)外部机理

李爱梅、凌文辁等认为心理账户是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从心理上对财富的收入、支出以及留存进行编码、记录、分类和估价的内在心理认知过程。

并且验证了中国人的心理账户系统由财富的来源、财富的支出以及财富的存储方式三个维度构成,并且每个维度均有相对稳定的分类。这里我们认为经济账户和情感账户均由收入、支出以及存储三个维度构成。

经济账户与交易型契约相关联,情感账户与关系型契约相关联。经济账户主要记录着心理契约中有关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的收支情况,交换的内容比较具体,主要是能用货币计量的资源,契约内容清楚明确,运用的是数学法则。同时符合心理账户的还有其他一些特定运算规则如价值函数法则、得与失的编码规则。组织中涉及经济方面的条款一旦被违背,就会在经济账户被记录,同时感到契约被违背,从而使得员工的忠诚度下降。

情感账户主要记录的是员工与组织间情感交往方面的感受,是动态的,期限也比较长,关注的是情感方面的收支情况。主要根据自己情感方面对结果进行分类记账、编码和估价,当组织不重视员工的忠诚,不关心员工的贡献,不对员工进行恰当的奖励,不提供支持型的工作条件和措施时,这些都会记录在员工的情感账户里,一旦这个账户出现透支的时候,员工就会感到心理契约被破坏,这样也会使得员工忠诚度降低。

因此,从外部来看经济账户是通过交易型契约影响员工忠诚的,当企业提高员工薪酬待遇等物质内容时,经济账户的收入就会增加,这些收入的增加就会巩固企业与员工间的交易型契约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情感账户则是通过关系型契约来影响员工忠诚的,当企业采取措施使得员工情感充实,并注重对员工的感情投资时,员工与企业间的关系型契约就会得到巩固,也会促进员工对企业的忠诚。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心理账户是通过心理契约影响员工忠诚的,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二)内部机理

从内部来讲,心理账户是一个整体,经济账户和情感账户在通过交易型契约和关系型契约影响员工忠诚的同时,其内部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员工经济账户里的收支情况,必然会在情感账户里有所反映;同样,情感账户中的记录也会影响经济账户。

当员工经济账户中的收入和存储比较大时,适当的情感开支不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同样地,当企业对员工的情感投资比较多时,经济账户的较小损失员工也能接受,特别是在我国这个比较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情感上的收入更能诱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管理者要重视在员工情感账户里的收入和存储,以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归属感以及对组织的忠诚,从而提升组织绩效。

四提高员工对企业忠诚的管理建议

根据心理账户对员工忠诚的作用机理,可以对企业员工的忠诚进行有效的管理。一方面可以运用各种措施作用于员工的经济账户,巩固员工与组织间的交易型契约;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各种情感手段充实员工的情感账户,巩固员工与组织间的关系型契约,进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一)充实员工经济账户

心理账户中与经济相关的账户体系就是经济账户,它的收入包括与工作相关的收入和与投资经营相关的收入,开支包括生活休闲开支、家庭建设发展开支以及享乐休闲开支,存储则包括安全型保障账户和风险型投资账户。企业要充实员工的经济账户则可以从提高员工的收入和存储,减少员工的开支这三个方面采取相关措施:

1,增加员工经济账户中的收入。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努力提高员工的薪酬水平。但仅仅提高薪酬水平是不够的,因为员工的薪酬体系包括固定工资、每月奖金、上浮工资、节假日奖金、业务分成、分红、福利等很多内容,所以,确定合理的薪酬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心理账户分类记账的特点,固定工资和福利是为了保障基本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奖金上浮工资、业务分成、分红等是对绩效的直接回报,所以,在进行薪酬设计的时候,基本工资和福利的波动应该较小,其它与员工绩效相关的收入应该具有较大的波动性和风险。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员工的收入,还可以起到激励的效果。

2,减少经济账户中的开支。企业一方面要为员工提供便利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增加并支持员工参与各类的培训和学习。便利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各类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可以为员工的交通、通讯和学习进修节省一大笔开支,从而减少员工生活必需开支;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员工提供舒适的娱乐休闲场所,经常组织各类娱乐文体活动,集体旅游度假,可以让员工切实感到企业给予自己的利益,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从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3,重视经济账户中的存储。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员工持股的计划,让企业内部的员工有条件地持有企业的股份,把员工与企业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企业的利益和创效与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企业绩效;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实施有差别的福利制度,这种福利制度的设置目的是激励对企业忠诚的员工,可以在企业为员工缴纳的各类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上,按照员工的忠诚程度、对企业的服务年限,确定不同的比例。对于忠诚度高的、为企业服务时间长的员工,企业可以为他们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保险和住房公积金费用,反之,则承担比较少的一部分。通过员工持股和有差别的福利制度,不仅可以让对企业忠诚的员工经济账户里有比较高的存储,而且可以起到激励效果,提高整个企业的绩效。

4,提高不忠诚所产生后果的开支。企业可以通过健全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员工信用记录,对忠诚于企业的员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奖励,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对于员工的违规行为与不忠诚行为进行严格的惩处,特别是对于核心人才,应该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规定双方的义务和责任,让员工知道对企业不忠诚或者违约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忠于企业的成本,进而减少员工的不忠诚的行为。

(二)充实员工情感账户

情感账户也包括收入、开支和存储三个维度,企业要想员工对自己忠诚,则要努力保证员工情感账户中,收入大于支出,要注重对员工的感情投资,增加情感存储。

1,提高员工情感收入。企业要想自己的员工对企业忠诚,就必须把员工看成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要尊重员工的才能和个性,对员工进行积极的情感管理,多了解员工需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感情。鼓励企业员工参与决策活动,重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仿效发达国家许多公司中一样设置Conso-ler(安慰者)一类的职位,来专门负责处理员工的心理和感情问题,让员工在心里上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心理收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减少情感开支。加强员工与企业间的交流和沟通,员工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与企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冲突,这个时候企业就要重视与员工的交流与沟通,建立一个合理通畅的沟通机制,让员工的积极和消极情绪都能够得到合适的表达。管理者要重视员工的感情,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当遇到问题和发生冲突时要善于疏导和处理,要使沟通通畅,以避免员工在情感账户中绝对值比较大的负向记录。

3,重视对员工的情感投资。在我国这个比较重视人情关系的社会环境下,相对于单纯的物质激励而言,情感上的投入可能会对员工产生更好的激励效果,从而诱发员工更高程度的忠诚。对于企业的代言人管理者而言,情感投资往往是最经济实惠和最容易的,但也是管理者常常忽视的,所以,管理者一定要注意在平时的工作中对自己员工的关心和支持,要重视对员工的情感投资,让员工的情感账户中存储更多的幸福感、归属感和信任感,从而增强员工与企业间的关系型契约,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作者:袁 凌 姚记标

第二篇: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推进财政国库改革

[摘要]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现代国库制度的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关键词]账户管理;财政国库;制度改革

强化银行账户管理是现代国库制度的关键环节,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银行账户,有利于加强预算管理、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有利于强化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这项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措施,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一、强化银行账户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往改革的重点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财政资金的收付管理制度未做大的调整。在财政国库管理方面,长期实行以自行多重设立账户为基础的分散收付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这种管理制度的弊端越来越突出: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资金管理分散,使用效率低,截留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诱发腐败现象。为此,一些地市也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采取过多项重要的改革措施,包括实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清理整顿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推行政府会计集中核算、实行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等,但都未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综观每一项改革,加强银行账户管理是核心。因此,一定要把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工作作为推进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来抓,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二、强化银行账户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严格控制并规范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开立、撤并的审批程序,保障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健康运行

一是规范审批和备案程序。对行政事业性单位银行账户的设置进行分类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开立、变更、撤销银行账户一定要有申请报告,严格实行财政审批、备案制度。凡未经财政部门同意的,各单位一律不得随意开立、变更或撤销银行结算账户,经财政局审批备案后,行政事业单位持财政局的批复书才能到人民银行办理开户手续。

二是建立健全有效管理机制。通过国库管理系统,把所有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银行账户全部纳入国库信息管理系统,并对银行账户实施动态监控,跟踪监督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等情况。凡是自行开设没有经过财政审批的账户一律不拨付财政性资金。

(二)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1、采取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以及人民银行逐个核查的形式,多管齐下实施清理整顿,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实施清理整顿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行政事业单位要求新开或保留原银行账户,必须符合文件规定的要求,严格按文件要求办理有关手续。二是允许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对以纳入集中支付的单位,开设一个零余额账户作为单位的基本存款账户,核算预算内、外资金。三是按照政策允许设立专用账户。因特定用途需要对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的,允许开设专用存款账户。具体指基本建设资金,单位住房资金,单位设立党、团、工会、食堂以及其他需要独立核算的专项资金。四是不允许设立临时账户。因设立临时机构需要发生业务收支的,应在机构办公室所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账户中单设账页核算。

2、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实施全程监管、责任到位。财政、审计、监察和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在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实施监管过程中,对违规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不按规定变更、撤销银行账户或对批准开设、变更、撤销的银行账户不按规定报财政局审核、备案的和逾期不年检或在年检中漏报、瞒报银行账户等违规行为,将暂停或停止对违规单位拨付财政性资金,并依法给予相关单位处罚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三)实行财政专项资金账户集中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综合控制能力

为了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规范财政专项资金的收付和核算,提高财政资金的综合调控能力,在财政系统应对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实行集中管理,即将原各业务部门管理的各项财政专项资金账户,包括各级预算安排的各项财政资金账户,如财政扶贫专户、预算周转金户等;上级财政部门拨入的财政专项资金的账户,如社保基金专户、国债专户、基建专户、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专户等;以政府或财政部门名义设立的基金及专项资金专户,如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专户等。全部移交到国库部门集中管理,各项财政专户资金在保持原资金管理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由国库部门统一办理资金收付业务和会计核算工作。

(四)强化账户管理过程中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确保财政、财务资金安全运行

账户的日常管理,最重要的是印章管理,因此,建立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尤为重要,在账户管理过程中,财政国库、单位财务部门应实行公章、印鉴分别保管制度。

一是对公章、印鉴使用实行部门领导负责制。印章的保管分别由分管该项业务的负责人保管。在日常业务中坚持“谁使用、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人离落锁,下班入柜,不得随意借用。印章保管人短期离岗或出差时,应在部门负责人监督下办理交接手续,并登记备查,印章按规定启用或销毁,印模必须登记备案。

二是对印章使用的职能要明确。部门专用章,主要用于单位内部的业务往来。拨款专用章,主要用于预算内、预算外以及专户资金的拨付。

三是落实印章保管责任。部门负责人应对业务印章的管理情况经常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因违反印章管理制度而发生的一切后果,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通过实行公章、印鉴分别保管制度,账户管理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相互牵制,财政资金安全运行会更加有保障。

三、强化银行账户管理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目前在强化银行账户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目前财政内部开设的专户过多过滥、预算单位账户无法做到单一、专项资金集中管理后核算与管理脱节等),致使财政对预算单位监管的难度加大。为了不影响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顺利推行,笔者建议今后从以下方面加大银行账户管理的力度:

(一)进一步研究银行账户管理问题,不断增强国库部门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

1、明确账户性质。建议财政部与人民银行协商,明确规定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原有基本账户、经营收入账户、往来资金账户等账户的性质,从而便于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以及规范使用其他银行账户。

2、建立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体系。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后,原则上预算单位只应有一个零余额账户,即财政资金在到达最终用款人之前,保留在国库或预算外专户。但是,由于改革前的历年结余以及往来款项业务的发生,财政部门还必须为

预算单位开设专用账户核算此类资金,当然也有一些预算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联合一些商业银行违反规定,私自开设银行账户等,从而出现改革中预算单位账户无法单一的现象,因此,国库管理部门要建立起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体系。

3、杜绝财政资金多头开户的现象。随着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财政资金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核算成为,必然趋势,完全可以保证专项资金及时、准确、安全地支付到位,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财政专户。各级财政部门要精简、优化财政资金专户设置,要对现有专户进行清理整顿,逐步归并、撤销,逐步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财政性资金,确保专款专用,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头开户的现象。

(二)完善资金监控有关办法措施,构建国库动态实时监控系统,确保资金运行安全、有效

1、尽快制定和完善适应改革特点的监督制度,明确监督主体、监督对象、实施范围、监督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等,使监督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完善改革体制下“现金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单位支出行为。

2、扩大直接支付范围,减少授权支付内容。结合政府采购实施范围的“扩面”,将有关采购资金及时纳入到直接支付范围。对于目前授权支出范围中金额较大、符合集中支付条件的转账支出,可改用直接支付方式支付。

3、运用现代电子技术力量,通过支付系统软件进行电子自动监控。如在支付系统软件中输入相关政策、制度、财务规定等设定条件,设置程序由电脑自动审查筛选后,再由工作人员再次审查,还可在系统中设置程序,对同一单位不同账户之间的财政资金划转行为进行控制,可从技术上杜绝随意划转财政资金、逃避监控的行为。

4、将所有的国库集中支付单位的账户纳入国库监控的范围,预算单位每支付或收入一笔资金,财政部门都能够随时监控。特别要加强对单位银行存款账户的管理,参照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将单位所有存款账户的款项纳入集中支付(单位工会账户以及医保收入专户等特殊专户除外),该账户只作为一个临时的收入过渡账户。单位不能通过该账户提现或转账到财政指定专户外的其他账户,单位使用资金时,必须先由单位将款项转入财政指定专户,再由财政根据单位转入的银行存款额下达指标给单位,单位编制用款计划,财政下达额度后再通过零余额账户支付,从而达到对单位所有财政资金进行监督管理的目的。

(三)建立银行账户管理与日常财政业务工作衔接的机制,杜绝单位与银行的违规现象

要尽快改变当前银行账户管理与财政业务管理的脱节状态,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衔接机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财政部门内部要建立银行账户管理的协作机制。各业务处室对所分管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进行检查时,银行账户管理部门要积极协作,主动提供被检查单位的有关银行账户资料。

二是财政部门要建立对接受财政拨款的银行账户进行合法性审查的机制。凡单位上报接受财政拨款的银行账户时,财政部门必须先经过一定程序进行检查核实。确认属于财政审批过的银行账户时,方可办理备案和拨款手续。

三是建立与审计、纪检监察、人民银行等检查部门的定期联系和沟通制度,互通情况。实现财政、审计、纪检监察、人民银行等管理和执法部门对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监督管理的互动。

(四)建立现代化管理银行账户业务审批系统,实现财政、单位、银行一体化管理

现行银行账户管理方式大部分是手工操作的,对单位究竟开立了多少账户,不能一目了然。为此,建议建立一个全面的、完备的、细致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详细、清楚地掌握单位银行账户情况,对单位银行账户资料进行全面实时监控。二是实现对预算单位上报接受财政拨款的银行账户进行合法性审查以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保障。三是加强银行账户管理与日常财政业务的有机联系,提高银行账户管理的工作效率。四是纳入国库支付系统,财政、单位、银行随查随知,一目了然。

作者:陈 剑

第三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挑战与对策

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日趋严格的双重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纳入全面风险治理框架,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实施,改进风险计量能力,丰富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提升风险补偿能力,将银行账户利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长期以来受存贷款利率管制的保护,国内银行的存贷款净息差较为稳定,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虽然规模较大但未暴露,显性的利率风险主要集中在规模很小的交易账户。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国内银行长期因利率管制而潜伏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将浮出水面,给银行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显性化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从利率管制到重新找寻市场化均衡利率的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先后完成了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放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的管制,目前仅对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进行控制。与此同时,“无声模式”的利率市场化快速推进,一是非金融企业债务工具大发展促进企业筹资利率的市场化;二是银行理财业务的高速发展,201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达10.2万亿元,这意味着相当于10%的同期人民币存款(104万亿元)收益率实现了市场化。

从国际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初期,利率中枢往往会有所抬升,伴随着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净利差会不同程度的收缩,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并且资产负债重新定价风险的不对称可能加剧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放大银行的清偿力风险。1980年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初期,存贷款净息差在4%左右,1986年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净息差收窄到1%左右;在此过程中,由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储贷机构发放了大量的30年期固定利率(6%)住房抵押贷款尚未到期,而80年代前期货币市场利率大幅度飙升至10%以上,储贷机构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显著上升,最终酿成了储贷机构危机。

从现阶段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和波动度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短期内可能放大国内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一是利率水平上升。近两年来,国内货币市场利率、银行贷款利率以及非传统渠道融资利率等各层次利率水平均较大幅度上升,其原因包括市场上存在着大量预算软约束的融资主体、信贷规模管控导致的银行经营行为异化、房地产市场的非常态以及金融市场竞争失序等,有此可见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将推动利率进一步上升属于大概率事件。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随着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全球金融市场的利率将上升,也会抬高国内利率水平。利率上升将拉低银行资产的价值,尤其是长期资产价格,导致银行经济价值下降。

二是净息差收缩。一方面存款利率管制完全放开将导致银行负债成本明显跳升,所有银行均对存款利率采取“一浮到顶”的做法、理财产品收益率远高于同期存款利率都表明,价格正在成为银行吸收负债最重要手段;另一方面虽然银行可以采取“高进高出”的方法向借款人转嫁成本,但贷款利率(资产收益率)的上升幅度最终受制于实体经济的收益率。近两年随着经济增长减速,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利润率与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基本持平,其他融资渠道的筹资成本甚至高于企业资产利润率,考虑到国内企业的负债率普遍较高,企业难以承担贷款利率进一步上升带来的财务负担。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净息差下降趋势不可避免,将拖累银行盈利能力和内源资本积累能力。

三是利率波动性的扩大。随着存款管制的进一步放松以及负债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将加快负债产品创新或更多运用货币市场弥补传统存款流失带来的流动性缺口,与传统的存款相比,这些新型负债工具通常具有期限短、利率敏感度高、易受市场流动性影响等特征,无论是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还是国内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是如此。利率风险与流动性的相互作用扩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2013年6月的“钱荒”事件实际上是“利率风险与流动性之间紧耦合”关系接近破裂的市场表现。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估计

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银行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通常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利率变动对银行当期收益的影响;二是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的影响;主要工具包括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情景模拟等。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仅采用缺口分析法静态地估计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并模拟净息差下降对银行收益的影响。

第一,国内银行资产负债表呈现两大基本特征。一是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利率敏感性强。国内银行主要从事传统信贷业务,资产负债主要由生息资产与生息负债构成,贷款、同业资产和投资占银行总资产的80%左右,存款和同业负债占比接近90%。统计资料表明,2012年底,国内前5大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95.79%-97.57%,生息负债占总负债比例为94.5%-96.41%。与欧美大型银行相比,国内银行交易性资产和负债的占比明显偏低,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主要集中在银行账户而不是交易账户,因此按照现行的资本监管规则,虽然国内银行的潜在利率风险暴露很大,但绝大多数未计提相应的监管资本。二是资产负债期限明显错配,且在短期和中长期内方向相反。期限错配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商业银行履行其经济功能的必然结果,但期限错配扩大了银行的脆弱性。在长期利率管制背景下,国内银行普遍存在借短贷长的特点,资产负债结构普遍呈现长期利率重定价正缺口、短期利率重定价负缺口。如表1所示,2012年,国内主要银行3个月内重新定价缺口合计为-7.79万亿元,3个月以上利率缺口合计为11.97万亿元,其中5年以上利率缺口为4.11万亿元。

第二,标准利率冲击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基于表1所示的不同时段的银行利率风险缺口,可以估计出标准利率冲击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标准利率冲击是指市场利率向不利方向发生200个基本点(bp)的变动。标准利率冲击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可用利率风险敏感度来表示,利率风险敏感度为经济价值下降金额/银行资本净额。如表2所示,当收益率曲线平行移动时,银行利率风险敏感度为1.70%-11.13%;当收益率曲线在每个时段内都向不利方向变动(非平行移动)时,银行利率风险敏感度介于3.67-14.69%之间。其中,长期限利率敏感度缺口越大的银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越大。

需特别指出的是,表2所示的结果同时存在着高估和低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因素。低估的因素包括:一是对时间段的划分不够细致(granular)。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和监管原则》建议将全部资产负债项目划分为13个时间段,但受数据可得性的限制,本文仅划分为5个时间段,相对于允许更大时段内资产和负债之间进行轧差(netting)。二是假设所有收益率曲线同时、同幅度变动,未考虑不同收益率曲线之间波动差异和基准变动等风险;高估的因素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收益率曲线非平行移动的假设过于严格,虽然不同期限的收益率曲线变动方向和幅度可能不同,但在各时段内均向不利方向变动的可能性较小。第二,该分析基于静态假设,未考虑银行资产负债表动态调整和资产组合再平衡的影响。

第三,利差收窄将对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国内银行主要从事传统的信贷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存贷款利差,如表3所示,2012年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净利息收入/总收入)介于70.19%-88.44%,净息差介于2.15-2.87之间,与欧美大型银行相比,国内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明显偏低,收入和利润的利率敏感性较高。利差收窄将对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重大影响,但对不同银行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假定经营成本支出、非利息收入占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若净息差下降50个基本点(bp),国内主要商业银行的利润降幅为22%-42%,如净息差收窄100个基本点,主要商业银行的利润降幅将达到44%-83%,其中,净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且净息差较低的银行的利润降幅较大。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净息差收窄不仅影响银行的当期利润,而且还将削弱银行的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并进而影响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展速度,商业银行难以延续“以量补差”的经营策略,银行盈利能力下滑可能会成为一种长期趋势。

当然,以上分析仅是静态模拟测试的结果,可能高估净息差收窄的影响。一是高估利差收窄的幅度,从国际比较来看,目前国内大型银行的平均净息差还低于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的国际化大银行的平均净息差;从国内实践来看,虽然近几年国内银行负债成本明显上升,但净息差只有小幅收窄,这说明国内银行经营行为调整(如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有助于维护净息差水平。二是上述分析假定净息差一次性收窄50个或100个基本点,实际上净息差收窄是缓慢渐进的过程,2007-2012年间国内大型银行的净息差均值仅收缩了40个基本点,短期内大幅度收缩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对银行盈利能力和资本补充能力的影响要小于测算的结果。

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新趋势

与交易账户利率风险不同,银行账户中金融工具通常被长期持有,以获取利差和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其风险不直观;同时大多数工具不可交易,缺乏连续的、一致的、可观测的数据,难以准确计量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并且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与银行资产负债配置、流动性管理密切相关,难以通过交易账户风险控制工具(如设定交易限额、止损限额等)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进行管理。鉴于此,巴塞尔委员会迄今为止未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提出明确的资本要求。虽然巴塞尔委员会没有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提出明确的资本要求,但考虑到其重要性,2007年澳大利亚审慎监管署(APRA)开始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纳入第一支柱,明确了具体的风险加权方法,澳大利亚银行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加权资产占总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为5%-10%不等。

本轮金融危机以来,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受到广泛关注。第一,由于交易账户利率风险需计提资本,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却没有明确的监管资本要求,为银行提供了套利的空间,即商业银行通过在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之间调转(transfer)头寸来规避资本约束。第二,危机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显著拉低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随着非常规货币政策逐步向常规货币政策的回归,低利率货币环境的终结,利率上升导致的金融工具重新定价将对全球银行体系的清偿力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巴塞尔委员会正在研究针对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实施资本监管的技术方法。

第一,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范围。根据本轮金融危机期间暴露出的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般利率风险(general interest rate risk,GIRR),包括前文提及的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二是信用利差风险(credit spread risk),是指银行账户中信用风险敏感工具所面临的无法用一般利率风险及违约风险解释的任何一种价差风险,定义比评级迁徙(rating migration)风险略广。2008年,美国排名前25大银行控股公司的持有待售资产(available for sale)均出现了巨大的未实现损失,前四大银行损失甚至高达20亿至98亿美元,主要原因是资产支持类证券信用利差的大幅恶化。

第二,一般利率风险资本计量的技术框架。鉴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尚不成熟,采用标准化的方法衡量利率变化对银行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的影响是现实选择,其技术架构包括4个部分:时段划分(time bucketing)、利率冲击的设计、划分金融工具时段的程序以及加总(aggregation)方法。

1. 将现金流划入相应的时间段。与交易账户利率风险标准法类似,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计量首先应将未来所有重新定价的现金流沿时间轴划入相应的时间段并取净值作为风险缺口。重新定价现金流包括:到期偿还的本金、偿还期前重新定价现金流、利息支付等。鉴于银行账户中金融工具期限较长,应在13个时间段的基础上,对银行头寸较为集中的时间段适度增加时间段数量,以降低时间段内可能发生的错配风险。全现金流预测能够更准确地捕捉各种风险,包括收益率曲线风险、凸度风险等。当然,这对银行的计量能力和信息系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交易业务占比小的传统银行更是如此。

2. 利率冲击情景的设计。理论上,用于计量资本要求的利率冲击应能够反映小概率的利率压力情景,并捕捉期权及凸性风险,且冲击持续期与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持有期保持一致,并兼顾不同国家之间的可比性和一致性。不同的利率冲击情景反映在收益率曲线斜率和曲度的变化上。从全球范围来看历史上利率冲击情形大体上可以分为五类:一是收益率曲线平行移动;二是短期收益率冲击;三是凸起冲击(中期收益率冲击);四是长期收益率冲击;五是翻转冲击(rotationshock)。鉴于不同币种的利率水平和历史波动度差异很大,为保证资本计量的审慎性和公平竞争,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将100个基本点设定为利率冲击的底线。

3. 将金融工具划入不同时段的程序。对于到期日确定的金融工具可按照剩余期限进行时段划分,但活期存款(无到期日存款,NMD)以及内嵌期权工具的划分方法需要特殊处理。在活期存款处理方面,将采用时间序列法(time series approach)将活期存款分为核心存款和非核心存款两大类,首先根据存款人行为将NMD划分为稳定部分和非稳定部分,然后再根据存款变化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pass through rate)将稳定部分进一步划分为核心存款和非核心存款;在期权的处理方面,期权可分为行为期权(behavior option,如具有提前还款条款的住房抵押贷款)和自然期权(automatic option,如带有上限或下限等无需要客户采取行动的期权)。对于行为期权,将在一般利率风险资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额外资本要求(Add-on);对于自然期权,只需对卖出期权头寸计提资本,考虑delta-gamma方法在极端情况下误差较大,将采取三阶近似或其他更精确的方法。

4. 加总方法。一般利率风险的加总需考虑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同一时段内现金流处理方法。为审慎计量同一时段内现金流的错配风险,备选解决方案包括:缩短时间段的宽度、增加时间段数量,或采用顶点法进行平滑处理以避免悬崖效应。二是不同时段间现金流是否可以相互抵消(netting)。一种是简单方法,对不同时段净现金流赋予特定风险权重,允许风险权重调整后的不同时段现金流可以相互抵消,该方法与目前交易账户利率风险的标准法类似;另一种是复杂方法,运用多种利率冲击来捕捉不同时段之间的非相关性风险。三是不同币种之间。复杂方法是考虑不同币种利率波动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可做适当的抵消或分散化处理;简易方法是不承认不同币种的分散化效应,采用简单加总方法。

第三,信用利差风险资本计量的适用范围及计量技术。

1. 信用利差风险资本计量的适用范围。在全部资产中,没有信用风险的资产(如固定资产、商品、现金、股权类资产)、已从监管资本中扣除的信用类资产也应排除在外;鉴于巴塞尔III已对信用估值调整(CVA)计提了资本,CVA已经覆盖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CCR)头寸估值的信用利差和迁徙风险,不应对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头寸重复计提信用利差风险资本要求。其他资产是否计提信用利差风险资本要求,存在三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窄口径,仅覆盖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持有待售类债务工具,以便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处理方法一致;第二种是中口径,覆盖全部债务工具,包括以历史成本计量的持有到期类债务工具,因此这类工具客观上也存在信用利差风险;第三种是宽口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至所有信用类资产,包括贷款。业界认为,许多经济体信贷二级市场不发达,对信贷类资产计提信用利差风险缺乏技术基础,从而不支持扩大覆盖范围。

2. 信用利差风险资本计量技术。可能选择的方案两种。一是无套利方法(No-arbitrage approach),即采用交易账户信用利差风险计量方法,以防止在两个账户之间调转头寸规避资本要求,无套利方法的前提是两个账户中信用利差风险适用范围一致,这意味着银行账户信用利差风险适用范围限定在窄口径。二是风险为本方法(risk-based approach),具体包括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修正内部评级法下期限调整因子,该方法的逻辑在于,期限调整可以视为对信用评级下调增提的资本要求,而长期限信用资产信用评级下调的概率更大,相应资本要求也高于短期信用资产;该方法优点是与国际活跃银行内部评级法实践相一致,缺点是无法适用于未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第二个方案是采用标准化的风险篮子的方法(bucketing approach),对评级和期限不同的信用类资产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

国内商业银行的对策

面对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监管日趋严格的双重压力,国内商业银行应顺势而为,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纳入全面风险治理框架,强化风险管理的基础实施,改进风险计量能力,丰富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提升风险补偿能力,将银行账户利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首先,完善全面风险治理框架,确立以利率风险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鉴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暴露的规模很大,商业银行应尽快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董事会确定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经营目标、风险偏好、资本规划、业绩考核方案时应充分考虑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并高度关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之间的相关性;高级管理层应探索建立覆盖表内外、跨币种的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制度,明确资产负债部、财务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信息科技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建立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和控制流程;健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报告制度,包括清晰的报告线路、不同层次报告的详细程度、报告频率和信息反馈要求;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纳入业绩考核,全面反映业务的风险成本,实现激励相容,避免过度承担风险;强化内审监督功能,应明确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范围、频率和报告线路,确保相关政策和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其次,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计量能力。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计量技术不够成熟主要源于涉及面广(涵盖绝大多数利率敏感性业务)和与此相关的信息可获取性差。在现有数据体系下,国内银行很难精确掌握各项资产负债的利率水平和结构并对利率风险加以监控,大部分银行通常只能运用人工处理方式,进行简单的缺口分析,制约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的提高。国内银行应加快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步伐,开发符合本行实际的利率预测模型和利率风险计量模型,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实现利率风险计量、监测和管理手段的整合。

一是相关定义的标准化,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涉及到许多新的术语和定义,理解上的差异会导致南辕北辙,银行需建立适用全行并与监管标准相衔接的标准化定义体系。二是信息收集的广泛性,覆盖表内外各类金融工具(特别是隐含选择权产品和结构化金融工具)的数量、期限、定价方式、利率水平等。三是建立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金融工具分类方法、数据归集程序、数据逻辑验证和交叉核验,以确保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四是开发风险计量工具,业务相对简单的中小银行应以缺口分析为主,并适当增加时间段数量,提高风险评估的审慎性;大中型银行应构建收益率曲线、利率预测模型、金融工具估值模型、缺口分析和持续期分析模型、压力测试模型等,更加准确地计量利率风险。五是建立利率风险计量模型的验证体系,通过返回检验、压力测试等手段,定期对模型假设条件、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健型进行验证,并不断优化风险计量模型。

再次,引入多样化管理工具,合理控制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的手段包括期限导向的工具和定价导向工具两大类。一是银行应尽快完善各类金融工具的定价体系。对于资产类业务,现阶段银行应采用成本加成法定价,根据客户的评级、债项特征、资金成本和运营成本等,合理确定资产价格,要点是避免低估风险成本;对于负债产品,基于客户性质、产品结构化特征、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定价,核心是成本与稳定性之间的权衡。二是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银行不能被动地追求零缺口来规避利率风险,即便资产负债期限完全匹配,仍存在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核心要求是将期限错配控制在银行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具体手段包括:资产负债来源的多元化,防止单个/一组客户或产品意外波动对银行资产负债匹配形成不利冲击;建立涵盖整个银行、业务部门、产品组合甚至单个产品利率风险限额体系,以形成合理的期限结构;同时,大中型银行可以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浮动利率产品提高资产负债期限匹配度。此外,大中型银行可以适度引入利率掉期、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期货等兼具期限管理和价格管理功能的利率衍生产品,对冲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暴露。

最后,为银行账户利率风险配置资本,增强风险补偿能力。IFRI-CRO(2007)的调研结果认为,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仅次于信用风险,是影响资本充足性的第二重要风险来源。有研究认为,统筹考虑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将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具有重大影响。与发达市场的国际化大银行相比,国内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利率风险敏感性较高,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大,但由于现行资本监管规则仅对交易账户利率风险计提资本,而国内银行将绝大部分可交易利率产品放在银行账户,从而规避了资本监管。统计数据表明,欧美国家大型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加权资产的占比分别约为75%、15%和10%,而国内大银行三大类风险加权资产的占比分别约为92%、1%和7%,在市场风险中利率风险约占一半。2012年7月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审慎评估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并基于评估结果计提资本,以确保资本能够充分覆盖其风险。为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利率波动明显加大,国内银行应尽快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纳入内部资本评估程序,在审慎评估风险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资本,确保资本能够保护银行免受利率大幅度波动的冲击,同时也有助于银行积极适应监管规则变化并平稳地向新监管标准过渡。

作者:王胜邦 张漫春

上一篇:中医妇科论文范文下一篇:客厅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