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2022-10-04

第一篇: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和婚姻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美婚姻观对比研究

2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3 浅析初中生英语写作问题及对策

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5 论后现代写作技巧在白雪公主中的运用 6 英汉恭维语的对比研究 7 中式菜名的英译

8 小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电影《八公》动物叙事技巧的比较 9 汉语公示语翻译中的误译现象研究

10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11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 12 英文电影片名汉译策略研究

13 从《都柏林人》看乔伊斯的美学思想 14 论翻译方法的选择

15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

16 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 17 论基督教教义对美国人慈善观的影响

18 The Comparison between“the Mean”of Confucius and“the Mean”of Aristotle 19 《喜宴》中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20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21 从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谈英语隐喻的汉译 22 写作中学生语言的石化现象分析

23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24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25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

26 王尔德家庭道德观在《认真的重要性》中的体现 27 跨文化因素对字幕翻译的影响

28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 29 “误译”现象的合理性探析

30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31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32 《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33 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运用及翻译研究 34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35 《小妇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36 A Discussion on the Accuracy of Language in Diplomatic Translation 37 浅谈非语言交际中的手势语 38 英汉动物习语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39 从道德角度分析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

40 An Analysis of Verbal Humor in American Sitcom Frien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al 4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42 英语会话中间接拒绝语的语用研究

43 The Degeneration of the Human Nature in Wuthering Heights 44 一位绝望的主妇——从女性主义角度诠释《林中之死》 45 中美两国家庭文化差异 46 苔丝悲剧的解读

47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 48 从思维方式差异看英语复杂句汉译

49 浅析《傲慢与偏见》中女性人物的认知局限

50 两种文化中不同的生存希望——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和《活着》人物命运分析为例

51 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研究

52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53

54 论叶芝诗歌中的女性面具 55 文化意识与语言教学

56 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机制及记忆训练研究 57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原型分析 58 英源外来词的翻译方法 59 论《红字》中的孤独感

60 从精神分析角度解析《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悲剧 61 商标的特征及其翻译的分析

62 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分析玛丽•雪莱《弗兰肯斯坦》 63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

64 情景法在新概念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杭州新东方为例 65 试析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

66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67 从《绝望主妇》看美国人的婚姻观 68 翻译腔成因浅探

69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我不能与你一起生活》的多重主题研究 70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 71 高中英语写作前口语活动设计与实施建议 72 外贸英语句子分隔的研究及其翻译

73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 74 中西民间鬼神形象中体现的宗教世俗化的研究

75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 76 加拿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77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 78 谭恩美《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文化解读

79 The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Margaret Mitchell’s Gone with the Wind and Alexandra Ripley’s Scarlett

80 从关联理论看鲁迅作品《孔乙己》中的反讽

8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蜗居》对话折射的生存焦虑 82 透过《傲慢与偏见》看现代社会爱情观 83 外交语言策略中的合作原则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84 交替传译中笔记的作用 85 国际商务中的跨文化沟通

86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美社交礼仪的对比研究 87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88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89 背诵在中学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90 从功能分析的角度试析广告英语中语言的性别差异 91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开题报告+论) 92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93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94 目的论指导下的导游词英译策略研究 95 从美学视觉浅析化妆品广告的英汉翻译

96 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纯洁一词不同理解的分析 97 从《透明的东西》探讨纳博科夫的时间意识 98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根源 99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100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Society 101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傲慢与偏见形成原因差异的研究 102 经典英文电影台词的文体分析

103 从中英文动物词汇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04 《奥罗拉•李》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105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106 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研究

107 广告英语中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 108 论英汉成语翻译

109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110 从关联理论解读《家庭战争》的幽默

111 The Struggle of Women—On the Image of Mary in The Grass Is Singing 112 Roberta’s Role in An American Tragedy

113 论英语教学中交际法应用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 114 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 115 论中美商务沟通中的跨文化意识 116 论《金色笔记》的多元主题

117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s 118 新闻英语标题的特点和翻译

119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20 原罪论与赎罪观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2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22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角度解读《藻海茫茫》 123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124 海斯特白兰的反叛主义 125 英语新闻的互文性研究

126 中西方在养老孝道方面的差异

127 关于《飘》的中译本的翻译策略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128 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129 广告英语的修辞特点

130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 131 翻译的对等性研究及其应用 132 广告翻译策略初探

133 英语体育新闻标题的特点及翻译对策

134 从目的论的角度论英文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 135 好莱坞电影中美国总统形象的演变和文化内涵 136 中西饮食文化中的差异

137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138 爱伦坡哥特式小说探析

139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140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141 英汉翻译中的增词技巧

142 论《苔丝》中女性意识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143 从商业性角度论电影名称的翻译 144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14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46 《觉醒》女主人公-艾德娜追求自我的过程 147 解析电影《黑暗骑士》中的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148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

149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小妇人》的两个中文译本的比较研究 150 是受害者还是恶棍——重新解读夏洛克 151 话语标记词在中英戏剧翻译中的作用与运用 152 Shaw and the Discussion Play 153 唯美主义与奥斯卡王尔德童话 154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155 英汉委婉语中体现的文化异同

156 Risk Comparing of Documentary Collection and Letters of Credit 157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 Titles--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Concept under Three Beauties Theory 158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159 从《艾玛》看简奥斯汀小说中的对话运用 160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反战情绪

161 论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影响——以《快乐王子》中译本为例 162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

163 英语商务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164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 165 论中西文化中家庭观念的差异

166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

167 超越和世俗——对《月亮和六便士》中Strickland和Stroeve的对比分析 168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哥特情结 169 如何降低初中生英语课堂焦虑

170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

Gray 171 On the Principle of Elegance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siness Contracts 172 存在主义视角下浅析《太阳照常升起》中杰克和布莱特的爱情 173 Existentialism in Pride and Prejudice 174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佳丽人物形象

175 Euphemistic Expressions in Business Correspondences 176 From Dormancy to Revival—A Feminist Study on Kate Chopin’s Awakening 177 《老人与海》和《白鲸》的个人主义比较

178 A Ten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McDonald’s Success 179 《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象征手法的解析 180 论《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象征主义的使用 18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82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 183 解析《红字》中的红与黑

184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85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解析

186 由英汉委婉语的对比研究来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187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 188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

189 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幽默的翻译研究 190 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 191 On Analysis of Jonathan Swift’s Satiric Arts in Gulliver’s Travels 192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193 浅析《恋爱中的女人》中劳伦斯的爱情观 194 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

195 美国品牌中国本土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196 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197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 198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199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200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第二篇:赏《傲慢与偏见》——对金钱,爱情,婚姻的思考

赏《傲慢与偏见》——对金钱,爱情,婚姻的思考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既浪漫又现实的爱情故事,这部电影其实是在阅读老师的推荐下最近才去看的,但是看电影的感觉和之前看书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我的感悟也慢慢经历了一个蜕变的过程。它从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渐渐让我地引发了对金钱,爱情和婚姻的思考,鲜明的人物形象也从小说再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书的作者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在对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了解之后,我发现她的关注点主要聚焦于英国乡间。当时英国乡间的生活在作者看来是惬意悠闲的,纯朴中包含平凡自然,但是整个英国社会的影响力始终波及着乡村,如势利、炫耀、虚荣和对婚姻的看法。当时的婚姻缔结的充要条件是男方有可观的家产,女方有丰厚的嫁妆。于是他们的结合便是幸福,便会为世人所承认接收。诚然,这样的婚姻类似于一种资产合并,以钱作为婚姻的基础。但试问,仅奠基于金钱的婚姻会幸福美满吗?会快乐吗?

傲慢与偏见,可能大家刚看到这个电影名会很诧异,因为这两个词是我们人性中的两个缺点,在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第一印象中,男主人公达西是一个极其傲慢和自私的家伙,虽然他相貌英俊,有财有地位,可以这么说就相当于现在社会的高富帅,但在聪明机智、有胆识远见并且拥有者一颗极其强烈自尊心的伊丽莎白心中他根本算不了什么,并且伴随着他人对达西的误解,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严重的偏见,甚至厌恶。即使对于像伊丽莎白这样一个中产阶级出身但又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而言,想要获得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一个好男人,但这完全没有使她违心地接受达西的求婚。在长期遮蔽双眼蒙蔽心智的薄纱终于被揭除后,伊丽莎白才走出了对达西认识的误区,消除了对他的偏见。再次出现在她面前求婚的达西改掉了自己的坏习惯,最终两人走向了理性的幸福的婚姻殿堂。

真的很喜欢电影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她对婚姻真正价值的追求,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都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是的, 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假若给你一个选择,你会愿意嫁给一个拥有1亿元的老总吗?但这么多钱有什么用呢?人赚钱就是为了满足自我欲望,而欲望又来自于精神 。虽然精神建立在物质之上,即使现在你还会饿死街头吗?精神匮乏的人,再多的钱也弥补不了他的空虚。爱情和面包,可能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平衡称。有的婚姻生活虽然一生平淡无奇,清贫但有趣!在我的眼中,真正的爱情绝对不是能用物质和金钱来衡量的,的确,在这个物质化的社会里,有金钱的婚姻在这个物化社会里是现实的,但金钱越多就能代表婚姻越幸福吗?当婚姻失去了信任和理解,它剩下的只是躯壳而已。现实生活中,每当听到相亲这个名词时,双方家长不会过多在意男女双方是否情投意合,而更多关注于你的学历背景知识水平,工作状况,年薪收入等等。如果两个人真的相爱,财富可以共同创造,为了彼此更加会努力奋斗,我相信,过上一个幸福舒适的生活不成问题。金钱不应该仅仅是婚姻的唯一衡量标准,一个建立在信任和理解基础上的婚姻才会维系地更持久。

第三篇:婚姻的智慧与修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正是封面上这句醒目的箴言,激发了我的阅读这本书的欲望,而当我认真地读完书中的每一个字,我才发现,这不过又是图书出版商的小把戏,婚姻的智慧与修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千真万确的是,这句话的确出自作者,且一直到全书的最后一章才姗姗来迟。可是,我相信它并非本书的主旨,出版商特意把它拿出来炫耀,不过是为了迎合当今社会青年的婚姻困惑,以及绝大多数读者对畅销书粗浅、极端、直白的阅读需求。

把文学名著当做畅销书来包装,在这个万物皆贵唯有书籍最贱的年代,出版商并没有错,而是我误会了。

相对于《堂吉诃德》、《悲惨世界》等著作,20余万字的《傲慢与偏见》绝不算厚重,因此我用阅读畅销书的速度,在人声嘈杂的地铁上很快便扫完了全书的前半部分。除了众多人物的名字及亲友关系让我感到有些烦乱之外,大部分情节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甚至直到看过全书的后半部分,方明白概述真正的主人公是谁。过快的阅读速度、浮躁的心态,让我完全看不到其中细节的美妙。

书的前半部分大概交代了人物的背景,以及他们如何相遇,彼此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总的来说,虽然难及红楼梦的复杂网络,但本书涉及的人物数量也算相当规模。故事的中心是班纳特一家的5个女儿,从而又辐射到她们的父母、亲戚,邻居、朋友。这些几乎所有人物都被嵌入全书的情节当中,每个人都承担的自己的性格和角色,无一花瓶摆设。而另一条线索则是查尔斯. 宾利(本书不知为何译作杉格莱先生)以及他的朋友、姐妹等等。

全书的第一句话是“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句类似于概论的宣言被无数书评奉为经典。而这里“有钱的单身汉”显然指代的是宾利先生,因而读者很容易联想到宾利先生正是本书的第一男主人公。而本书的前几章节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宾利先生的性格、做事风格,以及他和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相遇和相互欣赏的情节。我本人也一直误认为他们之间的恋情将是本书的主线。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简和宾利先生的相遇与相知,作者又将宾利先生的朋友达西先生引出,从而发生了达西与班内特家的二女儿伊利莎白之间的故事。后者的故事要更加曲折和耐人寻味,并且刚好紧扣傲慢与偏见这一主题。所以,或许是出于本人的无知与荒唐,直到阅读至全书中间部分时,我才终于找到本书的主人公和情节主线,并且开始逐渐领悟到该书的魅力。总体来说,不论是“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还是“有钱的单身汉找太太”,都并非本书的主旨和根本立意。看似平淡的细节描写、蕴藏的深意,以及简洁却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可能恰好就是文学容名著与畅销书之间的巨大差别。

那么,本书的主旨到底是什么呢?或者说,作者究竟要表达哪些内容?从表面上看,作者十分详尽的叙述了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贵族生活、他们的处事作风、社交礼仪以及择偶标准。从这个层面上看,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了解英国社会,特别是上流社会的生存状态、价值观以及婚姻状况,从而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

然而,从更深层的角度剖析,作者则通过英国社会不同阶层相互交往的矛盾与冲突,欣赏与鄙视,反应了当时社会,也体现了作者本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这些内容,我个人认为,不但是本书的根本立意,而且这些见解,并非仅仅局限于某一历史时期的英国社会。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很多内容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恰恰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具体的说,本书主要讲述了四段婚姻及恋情,作者对于这些婚姻的描写,篇幅不同、侧重不同、详略也不同。但这些看似随意的内容交织起来,对于恋爱和婚姻这个永恒的主题,纵横古今,都极具代表性。

首先是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和宾利先生的婚姻。如前所述,宾利先生便是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有钱的单身男青年。并且,宾利先生不仅有钱,而且温文尔雅、平易近人、待人真诚、感情丰富。而简虽然出身没有宾利先生那么高贵,但却具备了高贵的气质。她不但是5个女儿中最漂亮的一个,而且她还最善良,最单纯,最善解人意。宾利先生和简相互欣赏,相互爱慕,他们的婚姻是一种天衣无缝的完美结合。如果把婚姻的质量进行分级的话,他们的组合无疑是一流的,完美的,不仅他们的组合完美,就连他们每个单独的人都是完美无瑕的。

然而,如前所述,简和宾利先生纵然是完美主义的化身,但他们两人却只是本书的第二旋律。本书的真正的男女主角是班纳特家的二女儿伊利莎白,以及宾利先生的好朋友达西。他们两人的婚姻之路要比前者坎坷复杂得多,而两人从相遇、相知到相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冲突和变化,正是本书情节的主框架。相对于姐姐简,伊利莎白同样非常迷人,同样重感情、同样通情达理,读后感《婚姻的智慧与修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 然而,两人最大的差别是,伊利莎白不像姐姐那样简单单纯,她习惯于独立思考问题,不易被别人所同化。而且伊利莎白爱憎分明,并不像姐姐那样把一切都想象得无限美好。正是因为伊利莎白这种独特的个性,才终于引起了达西先生的关注和欣赏,从而最终经历坎坷,发展成为一生一世的美好恋情。

达西先生是一位比宾利更富有的绅士。但是,他并不如宾利那般完美,他最大的缺点便是傲慢。虽然他为人正直、能力出众、做事果断、立场坚定,但是,由于他先天孤傲的性格和脾气,导致他人难以靠近,不仅自己很难惹人喜爱,而且还招致他人,特别是伊利莎白的误解,那便是偏见。一对家庭出身就大相径庭的青年男女,彼此又都个性十足,难以妥协,他们之间的交战注定要火星四溅。达西和伊利莎白之间关系,从开始时的相互轻视、相互疏远、甚至发展到彼此仇恨的地步。一直到本书的最后,在达西先生的努力之下,他们终于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膜,曾经的仇恨变成了无限的爱恋,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终于成就了完美的婚姻。

如果说简和宾利的组合是理想主义的完美、天生的完美,那么伊利莎白和达西的婚姻则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智慧的完美。而从字里行间的表述及全书立意来看,后者要更胜一筹。从过程来看,简和宾利的完美更多来自于上天的安排,他们的婚姻代表了完美的缘分。可是,虽然结果美满,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更关键的是,他们两个人都缺乏独立把握自己命运的能力。当作为挚友的达西误会了简的诚意时,他们的婚姻便出现的危机,而善良的简除了伤心与失望之外却一筹莫展。幸运的是,在伊利莎白的帮助下,达西最终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从而成全了简和宾利的完美组合。因此,他们的婚姻更多的依赖于上帝及他人的安排,幸运的是,在关键的时候,他们得到了命运的垂青。

伊利莎白和达西则截然相反,他们把命运死死的把握在自己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创造自己的未来,而不被世俗和他人的行为所影响和同化。尽管,他们曾经犯下了傲慢与偏见的重大错误,不过,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坚持,他们终于成功克服了一切人性的弱点和障碍,经历风雨,见得彩虹。从现实意义上看,尽管个人都不够完美,但他们的婚姻却具有更高的含金量,更能经得住风吹雨打。文章的倒数第二章中凯瑟琳夫人强势阻挠的丝毫无效,便是最好的见证。

除了上述两段一流的婚姻之外,小说中还描述了两段不完美的婚恋。其一是柯林斯和夏洛蒂的闪婚。柯林斯是小说中一个有点滑稽的人物,他既不聪明、又缺少绅士风度,而且极度爱慕虚荣。不过,他的运气非常好,不但可以继承班纳特家的财产,而且还博得了权势阶层凯瑟琳夫人的喜爱。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柯林斯虽然唯利是图、感情淡薄,但却不算邪恶。因而他和夏洛蒂的婚姻组合,虽然没有爱情,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彼此的欲望,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也还不错。

最后一对恋人是维克汉姆和班纳特家的三女儿莉迪亚,他们几乎是书中唯一的反面教材。书中写道,维克汉姆出身卑微,为人虚伪,贪婪,好赌成性,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却学会了一套讨好女人的招数。而莉迪亚则被维克汉姆的表面上的魅力所迷惑,不听家人的好言相劝,义无反顾的跳进了火坑,最终下场凄惨,靠亲戚的帮助和救济维持生活。

如果把后面这两段婚姻放在一起比较,首先,它们都是没有爱情的婚姻。虽然莉迪亚曾经不顾一切的迷恋过维克汉姆,但那只不过被他美好的表面所迷惑,而绝非真正的爱情。其次,两个男人都不够理想,但是,他们的区别是,柯林斯的运气要远远好于维克汉姆,所以前者的婚姻起码在经济上没有烦恼。从这个意义上讲,代表利益的,柯林斯和夏洛蒂的婚姻是二流的婚姻,而代表无知的,维克汉姆与莉迪亚的婚姻,则是彻底的三流。

与当代小说和畅销书有所不同,作者并没有把美好的婚姻描述的多么幸福无边,而把后面两段婚姻描写的有多么凄惨,特别是柯林斯和夏洛蒂的利益婚姻,尽管缺少爱情的滋润,但由于经济基础殷实,小日子照样也能高高兴兴的过下去。因此,我个人认为,作者并没有表达“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的观点。事实上,作者完全没有对上述四段婚姻做任何是非评价,而只是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美好婚姻的祝愿,以及对不完美婚姻的遗憾。

假如把四段婚姻放在一起,那么它们之间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是具有相对可比性的。作者对完美婚姻、利益婚姻和糊涂婚姻的表述十分明确,毫不拖泥带水。

然而,如果把四段婚姻分别独立开来,那么从作者的文字描述来看,它们并没有绝对的是非,是没有黑白之分的。作者既没有对完美的婚姻进行无限赞美,也没有对不完美的婚姻本身进行批判和唾弃,而只是叙述了缔造这些婚姻的元素和过程,让所有的结合看上去都是那么合理而自然。这些看似随意,看似没有进行深度剖析的情节元素,恰恰又是最深刻、最意味深长的内容。因为婚姻本身就是一个结果,它的存在可能是一种家庭状态,或者是社会状态,但总之它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并非一个过程。真正决定婚姻质量的,绝不是婚姻本身,而是婚姻中每个成员的修养。而这些修养,是由他的出身、环境、财富甚至运气所决定的。某种意义上讲,当你还没有走入婚姻殿堂,甚至还没有找到你的伴侣的时候,或许你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如果仅仅把婚姻本身割裂出来研究其黑白优劣,便如同盲人摸象,简单教条,粗浅淡薄……那么,名著也便成了打折的畅销书,奥斯汀也便成了不成功的网络写手。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婚姻,但《傲慢与偏见》告诉我们,如果上天没有给你足够多的命运的垂青,那么就好好修行,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自己的幸福吧。

这本书的作者,伟大的珍.奥斯汀女士终身未嫁。我猜,她一直等待着自己生命中的达西先生。

2011/10/31晚于北京

第四篇:《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解读

摘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被认为是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代表作,作品描述了18-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日常生活,体现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意识;男权社会;社会地位

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发表于1813年,是作者最早创作且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但很长时期未引起文学界的注目。早期的评论认为她描述的世界太有限,只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而真实的描述。直到20世纪,随着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批评家认为奥斯汀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反叛女性主义作家,她的主题是揭露妇女在父权社会中所受的种种压迫和歧视。1932年,丽贝卡韦斯特在小说再版前言中赞誉简是“非常有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家,她把“强烈的情感和大胆的思想”付于一场妇女社会地位的讨论之中。[1](P221)1973年,I loved Brown声称,奥斯汀与她同时代的女性主义作家雷同,都是对当时以男性为主的家长制社会的挑战。Warren Roberts也称奥斯汀的作品中“文雅”的女性世界,表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思想。[2](p228)有些男性评论家批评简的作品不忍卒读,因为太女性化了。然而正是这女性化的作品批驳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偏见。18世纪时,以弥尔顿和卢梭为代表的男子主义的偶像仍然宣扬,女子的顺从和软弱是吸引男子的手段。启蒙理性思想促进人们对女性生活的关注,但“他们并不要求在法律上和宪法里改变妇女的地位,他们只想用理性的论据驳倒男子的偏见。”[3](p152-153)继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妇女权利辩白》之后,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中产阶级“家里的天使”[4](p168)的悲哀生活,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气质、角色和地位,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在18-19世纪父权文化一统天下的时代,可以说是女权意识萌芽的反映也为后来的女权运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女权运动向全世界纵深发展的今天,研究《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生活仍有“饮水思源”般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女性主义视觉为切入点,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柔弱气质,他者角色和依附地位,再现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从属生活以及简奥斯汀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获得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女性觉醒意识。

一、柔顺的天使

女性柔弱、顺从的气质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决定这种介于男性和阉割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是整个文明。”[5](p309)这位女权主义者精辟的论述揭示了人类女性气质角色的实质。实际上,男孩和女孩以同样的方式用自己的双手和双眼认识世界,形成后来不同的命运处境则完全取决于他们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而“文明本身,都是男人一手制造的。”[6](p34)所以男权社会普遍认为女子顺从于男性乃是一种天意,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安排,男女秉性上的这些差异是与生俱来的,女人天生生性温柔,秉性被动,缺乏进取心,没有大志向,更适宜于服从男性的支配。[7](p15)长期以来,在以这种单一的父权为中心建立起来的社会象征体系中,女性追求自我存在价值是根本找不到与之抗衡的理论支撑点,因此即使到18-19世纪时,女性都认同男性身份,以解放了男性作为理想化的女性自我。

《傲慢与偏见》中的简便是柔弱顺从女性的绝佳典型。简是贝内特家的大小姐,她气质性情温柔顺从,体态举止优雅迷人,以仁爱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尤其在处理对彬格莱先生的感情时,她时而暗自憧憬,时而在母亲的刻意安排下欣然赴会,她虽有自己的想法,但却时时顺从于别人的意志。她的性格举止及对感情的态度无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个性定位。此外,出身贵族阶层的达西小姐也是温顺“天使”的代表,“她举止谦和温雅”,“见到新朋友也手足无措”,“极其羞怯”。对伊丽莎白的态度是“她哥哥的夸奖已经足够让她喜欢,…他用那种口吻称赞伊丽莎白,让乔治安娜(达西小姐)也认为她亲切可爱”。[8](p243)由此可见,虽然达西小姐出身贵族,有着三万英镑的遗产,但她温和谦卑,处处顺从哥哥的意志,她喜欢伊丽莎白是因为哥哥喜欢而不是她自己认为她确实讨人喜欢。简贝内特小姐的温柔、仁爱与恪守妇道,达西小姐谦和温顺以及彬格莱小姐的多才多艺、优雅举止和迷人的体态,都堪称当时妇女美德的范式。如此美丽、纯洁、顺从的女性,肯定是天使而绝非魔鬼。奥斯丁通过描述这些所谓男性心目中的天使,说明由于当时社会鼓励女性扼杀进取心或不外露,从而形成男性好胜,女性顺从的气质特点。但顺从与其说是一种美德,不如说是一种对女性的压制。所以作者塑造了具有双性化气质的伊丽莎白,她既娴静美丽又自信智慧,是一个具有人格尊严、精神充实、聪明活泼、大方脱俗、智慧理性的现代女性,在心理气质方面具备男性与女性的长处和优点。伊丽莎白果断地拒绝柯林斯的求婚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明确表示她决不当对男人讨好、百依百顺的附庸。表达了作者不能容忍那种妇女的美德主要在于顺从的观念,从而使她成为向男权制社会提出挑战的一面旗帜。

二、家里的天使

女性次要的他者角色作为男权制话语中的角色是对气质的补充,由于所谓男性与女性气质有着巨大的差异,顺从无知的女性只能担当料理家务,照管婴儿之类的角色,人类成就、兴趣和抱负则是积极进取,智慧的男性之责。[9](p35)角色定位在家庭生活中的女性被冠以“天使”的美称,不过这类天使是无法翱翔于外部世界之中,在家里却是男性世界不可或缺的。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任何男人都不愿做女人,但所有男人都需要女人的存在,感谢上帝创造了女人,大自然是仁慈的,因为他把女人赐予了男人。在这类措辞中,男人一再以天真的傲慢的态度宣称,他在这个世界上的出现是必然事实,是一种权利,而女人出现则是个完全偶然的但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虽然女人是他者,但她同时也是对存在的一种充实。”[10](p166)

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他者,只是主体心目中的客体,只被看成是一种存在而已。这一观点在《傲慢与偏见》的开篇句中得到真实的反映,“有钱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一位太太,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11](p3)也就是说,男人不管有多么成功,多么有钱,还是需要女人的存在,尽管她们永远扮演的是次要的他者角色,是“家里的天使”。既然是“家里的天使”,女性就该学好家政,善持家务,营造一种健康、幸福的家庭氛围。所以中产阶级女性常常被灌输这样的思想,“家是妇女的归宿,家庭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场所,家庭是妇女为社会福祉的唯一渠道。”[12](p16)妇女不是具有自我独立的身份,只能以女儿和妻子的身份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结婚之前,父亲是他的监护人,她需要做的是学好持家本领,为了更好地扮演家庭角色,她们所掌握的一些实用技能,所要做的工作就是缝纫和针线活,同时掌握一些粉饰门面的才艺,比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等,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魅力,以取悦男性,从而找到有钱的单身汉。《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淑女绅士们会客、喝茶、跳舞、聊天等谈笑风生的社交场景,展现了年轻女性如何按照男人的价值标准来塑造自己,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彬格莱小姐就是典型的例子,她认为“一个女人必须精通音乐、唱歌、舞蹈及现代语言,…她的仪表步态、嗓音语调、谈吐表情,都必须具备一种特质。”[13](p37)无疑彬格莱小姐是在描述自己,以为自己正是男性所要求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女性。但达西却认为精通才艺的女子更应该“有真才实学,应该多读书长见识。”可见当时社会忽视了对女性的知识教育。原因是男性社会普遍认为妇女接受教育应该与男人有关,应该取悦男性,对他们有用,在男人年轻时教育他们,在他们成年后照顾他们,安慰他们,使他们的生活甜蜜幸福。[14](p96)所以说年轻女子婚前所受的教育只是为充当好“贤内助”的角色而做的准备。当她们一旦嫁人,丈夫则是她的保护人,家庭成为她们实现自我的唯一领域。《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和婚后的卢卡斯小姐的生活是最好的明证。总之,19世纪初,西方中产阶级的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领域是家庭,未婚前,作为女儿的角色,只为嫁个有钱的人家做最好的准备。结婚后,作为妻子的角色,一心一意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为自己儿女们的未来处心积虑。所以说她们是名副其实的“家里的天使”。

作者精心塑造的伊丽莎白形象却与众不同,她具有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企图建立双重性别角色。她不愿把时间花在才艺的练习上,更不愿以此来取悦男人,她认为妇女也应该多读书、长见识。说明奥斯汀站在人的角度而不是性别的角度,明确指出妇女天生和男人一样智力发达、有理性,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因而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从而批驳了女性愚蠢笨拙,智力低下,只能担任次要的他者角色的传统偏见。

三、悲哀的天使

女性从属的边缘地位作为西方文化的指路明灯,构建世俗社会的精神指南,《圣经》说,夏娃不是用土而是用亚当的肋骨造成的,所以自然而然地降至于从属的位置,为“男尊女卑”的男权制社会提供了神圣的依据。这种宗教偏见和文化习俗不仅限制了西方女性的社会行为,而且不断地塑造着女性的思维模式。19世纪初的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主要活动领域是家庭,家庭作为男权制大社会的代理人,不仅鼓励其成员适宜和顺应社会,而且还通过家长对其公民实行统治。家庭的主要贡献是年轻一代熟悉和接受男权制体系中有关角色、气质和地位的固有态度,主要是通过他们父母的榜样和告诫。大多数妇女被禁锢,只能在家里操持家务,养儿育女,没有什么经济独立性,妇女只被当作丈夫的帮手、助手看待,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就只能依附于或从属于男性。因为“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社会地位的高低都与他们的政治、法律和经济地位等因素相关”。[15](p47) 根据英国普法中一条名为已婚妇女条规,女性一旦结婚嫁人,便自然而然成为其丈夫的附属物,既不能对自己的财产和收入随意支配,又不拥有子女的监护权。《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的境遇充分说明了女性在经济上的无权地位,她美丽动人,带着她四千磅的遗产嫁给贝内特先生之后,她的财产便由丈夫来支配。更可悲的是“因为没有儿子,这宗产业得由一个远房亲戚来继承。”[16](p27)也就是说当丈夫去世后,除了五个女儿每人一千磅的遗产外,她将可能会被赶出朗伯恩。难怪贝内特太太倾尽全部精力为五个女儿物色有钱的人家。当得知新邻居彬格莱先生是个有钱的单身汉时,她便急不可耐地催促班纳特先生去拜访他,结识他。因为她知道没有大量遗产的美貌女子在婚姻市场上缺少竞争力,她要抓住可能时机,为女儿们找到满意的归宿。卢卡斯小姐的婚姻也反映了女性的在婚姻中的可悲地位,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卢卡斯长相平平,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确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地位。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而对于卢卡斯小姐来说,嫁给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柯林斯先生,这根本就不是爱情的归宿,而只能是谋生的手段。不管是贝内特太太还是卢卡斯小姐,婚后都得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当时人们在婚姻观上体现出被迫依附男性的客观结果。这种几乎还是封建式的两性关系注定了女性作为客体被作为主体的男性所操控。[17] 在这样的背景下,《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喜爱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便体现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女性主体意识是指女性意识到自己不是从属于男性的客体,而是与男性平等的另一个主体,表现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能不断批判地认识,进而反省自我,从而能够在男性当权的社会里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伊丽莎白反对把妻子只当成丈夫的装饰品,所以她懒于对女性才艺的掌握;她强调妇女也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因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柯林斯的多次求婚和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她强调人人有享受真正平等、快乐生活的权利,所以他反驳凯瑟琳夫人的观点“最晚出生的应该像最早出生的一样有享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处于那样的动机,就把她们关在家里呢?”[18](152)这一切都表达了作者希望女人不该是男人的附庸,应该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美好愿望。 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将备受冷落和歧视的女性形象提到文坛的中心地位,展现出男权制下女性的柔弱温顺气质,次要的他者角色和从属的依附地位,说明妇女只是男性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陪衬,是被要求被约束的社会群体,时时处处受着男性群体的限制与管制,从而反映了女性在父权文化下受压抑和受奴役的悲哀生活。通过塑造伊丽莎白这一与众不同的反叛女性,表达了作者希望女性发展双性气质,形成双性化人格,建立双重性别角色,能够控制自己生活的美好愿望。尽管在当时的英国实现这种愿望的条件并不成熟,但她至少为后来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投石问路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为三百年前就萌芽了女性意识的简奥斯汀的远见卓识而折服。而她的女性意识觉醒的预言现今早已得到了历史的明证。

参考文献:

[1][3]【英】玛吉莱恩著,郭静译.简奥斯汀的世界[M].海南: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3.

[2]左金梅,申富英等著.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0.

[4]【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的职业[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10]【法】西蒙娜德波伏娃著,陶铁柱译.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2.

[6][7][9][12][14【]美】凯特米利特,宋文伟译.性政治[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

[8][11][13][16][18]【英】简奥斯汀著,李娜,李霞译《傲慢与偏见》[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15]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五篇:《婚姻背后》中的婚姻合同

甲方:苏秦 男

乙方:陈娟 女

甲乙双方经过反复协商,就试行合同制婚姻关系达成如下协议:

一、 概念 本合同婚姻,既不同于法定婚姻关系,也区别于普通同居关系。具体解释为,在合同有效期内,双方按照现行《婚姻法》的标准,认真履行一切相关责任和义务,当合同期满,双方已决定不再续约时,相关责任与义务随之解除。

二、 称呼 在合同期内,双方对外一律称对方为爱人,不得使用妻子、丈夫、先生、太太、老公、老婆等敏感字眼,也不许称对方为男朋友、女朋友;

三、 经济 家庭开支由双方均摊,在日常生活上,严格实行AA制,各自拥有自行的经济支配权,除双方赠送的礼物外,各自财产归己所有,不得分割;

四、 情感 合同期内,双方只爱对方一人,不能移情,更不能背叛;

五、 理赔 在合同期内,如果一方违背合同精神,给另一方造成伤害,应赔偿受害方人民币十万元;

六、 生育 如果双方愿意生育子女,或无意中导致女方怀孕,即使在合同不再履行后,也必须按照各自工资标准的三分之一,支付子女抚养费,直至年满十八岁为止,将来子女的相关费用,也有双方均摊,子女享有双方的财产继承权;

七、 升格 当双方都有意愿将此婚姻升格为法定婚姻关系时,应及时到民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

八、 其他 未尽事宜可根据条件变化,对条款随时进行修改或增删;

九、 本合同有效期为一年,合同期满,可续约,可终止,如续约,双方可重新签订合同,如果在合同期内,有任何一方提出终止,另外一方有权保留两个月的协商时间;

十、 本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生效; 最后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合同条款,以人格担保。

上一篇:安全分管领导工作职责下一篇:安全保证措施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