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傲慢与偏见》

2024-05-02

书评《傲慢与偏见》(共11篇)

篇1:书评《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书评

在奥斯汀创作的《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达西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两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de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此外,奥斯汀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这些都是陪衬,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洛特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傲慢与偏见》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情节缺乏曲折丰富性,对人物心理和社会现实高度的描写也不足。但不同于大多数书都是从男性的角度看世界,《傲慢与偏见》充满了女性思想色彩,包括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而且也充分地反应当时时代的风貌。加上奥斯汀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和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威肯和柯林斯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与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篇2:书评《傲慢与偏见》

对于电影版的傲慢与偏见来说,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人物的选择,还有演员的体会都是个致命伤。但是在配乐和画面上,都十分的精彩,让人有种置身欧洲小庄园的美好感受。对于女孩子来说,是个不错的消遣。傲慢的达西先生和善良的伊丽莎白,曲曲折折的爱情之路,很是对仍然有浪漫情怀的女性的胃口。

简 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充满了爱情的猜疑,对于不同人物之间的描绘,都有自己的看法。一本出色的小说,不是因为它的描写美轮美奂,不是因为它的主角十全十美,也不是因为它的梦幻,而成为一本被人们称道的著作。《傲慢与偏见》虽然是篇描绘爱情的小说,但是它却演绎了不同人物,以及当时社会和家长们对婚姻的主流意识,还有少女们对爱情的渴望和狡猾。其实,这篇小说中的许多事情,本身就是简 奥斯丁自己所经历过的,可以说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提炼,对于每个人物的心理描写可谓是出之有原。同时,人物刻画的相当饱满也为这篇小说添加了许多出彩的地方。

班纳特家发生的事情只是社会婚姻意识的一个代表。五个女孩的个性和思想都表现出当时社会女性的地位和思想的改变。简温柔贤淑但人害羞,伊丽莎白活泼大方聪慧,玛丽相貌普通学识高却自大,凯蒂的不稳重,还有莉迪亚举止失礼不自知。五个女孩各有缺点也各有优点,这些优缺点最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一生。故事主要线路就是描绘伊丽莎白和达西的这段存在着傲慢与偏见的爱情观慢慢转变,同时穿插着周围其他人的爱情故事使得整个故事构成一个框架。没有一段爱情是不曲折的,因为正是因为了有曲折的存在,人们才会去克服并磨合,所以故事才有了矛盾,有了内涵。

本文以社会女性主义观点切入,检视奥斯汀的社会背景,探索社会环境如何影响女性在面临婚姻时,内心的焦虑与挣扎。就社会女性主义者而言,物质环境为塑造女性婚姻意识的决定因素。事实上,婚姻,就小说人物而言,为一个阶级交换与经济交流的市场。为了达成结婚的目的,女性人物擅于把自己转化成商品,展示其外貌与才艺,吸引男性目光。此一时期女性受到社会价值的鼓励,利用其女性特质来赢得婚姻伴侣。然而,奥斯汀的女性人物在面临婚姻伴侣的抉择时往往呈现对婚姻无意识的不安。同时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爱情是一条主线,然而婚姻与爱情还是有差别的,其中一点诚实,男女主人公就太缺少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女主角不安。

篇3:书评

作者:潘家华李景国主编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 总报告侧重于分析和展望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发展, 专题报告重点研究了房地产的主要次级市场发展和热点问题。为克服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促进未来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本书也力荐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应加强以下制度建设: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 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制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全面加强房地产供求市场与中介市场监管;完善房地产税费机制。

房地产真相

作者:苏东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房地产问题, 不仅关系房地产本身, 更是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资源调配等综合要素作用所致, 这才是中国特有的独具特色的问题, 而讨论房价问题, 已然不能只从房地产业本身讨论起, 需要将视野拓宽, 才能把握房地产业发展背后的真相。

与诸多泛泛而谈房地产问题的人大不一样, 本书作者苏东更注重“实证”, 用十余年时间走访了广东、浙江、河北、山东等十数个地区, 在了解房价的同时亦关注每一地的经济形态。他从诸多“亲见”的事实和现象上溯本清源, 查询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力量, 穿透“房价上涨”的表面事实背后, 找寻适合普通人的房地产善政。

楼市大趋势

作者:黄罗维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楼市大趋势》作者为知名财经记者, 该书凝结了他十年来在房地产市场的采写心得。通读全书, 不仅让读者对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更能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技巧。“市况实录”版块详细分析这十多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让读者再次回顾潮起潮落的楼市;“评楼论市”则针对当时的房地产热点问题进行点评, 笔调犀利, 一语道破楼市玄机;“实战攻略”总结出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楼市实战经验, 给读者许多操作性的建议;“风云人物”则讲述楼市投资者的传奇故事, 大大增强《楼市大趋势》的可读性。

失算的市场先生

作者: (美) 格兰格著, 徐伟民刘雁译

出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妙语连珠、智慧洋溢, 深刻透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风暴。作者以智慧、幽默的语言,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各种金融体制的弊端和市场失灵所在, 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的主角“市场先生”是一个非英雄式的主角。这个性格反复无常的拟人化市场形象是由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创造的。这位“市场先生”和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截然不同, 后者理性平和、深谋远虑。“经济人”体系中绝对容不下金融泡沫这样不理性的事物, 市场先生却好像经常会情绪失控。格雷厄姆的这个创造物究竟在想些什么, 他为何常常失算?这正是本书讨论的主题。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所述, 涉及了严重程度远甚于1984年债券市场的种种金融误算和误判。书中市场失算的大幕开启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技股泡沫时代, 谢幕于2007~2009年世界范围内的房贷与信用崩溃。

篇4:微博书评: 正在崛起的书评新秀

关键词:微博;书评;文体

微博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微博的强大辐射力,已深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微博运营商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下,传统文体纷纷衍生出140字版本的新文体:“微小说”“微书评”“微影评”“微情书”“微家书”“微科幻”“微推理”等各种“微文体”已经蔚为大观,成为网络文学界的流行趋势。

“微博书评”作为这些“微文体”中的一种,兴起已近两年,众多传统纸质媒体陆续开设微博书评栏目,“微博书评”已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梳理微博书评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一、微博书评的兴起及其表达形式

微博书评是以微博为载体发布的对图书的内容、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书评文体,其字数限定在140字以内,除了文字内容,还有附带的图片、链接等内容扩展形式。目前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中,这种140字以内的书评也称作“微书评”或者“微型书评”。

微博书评的兴起主要有两大推动因素,一是传统纸质媒体的青睐,二是各种微书评大赛的推动。

早在2010年3月,一部分传统媒体就开始将微博书评搬上自己的版面。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转载过微博书评的纸媒有《北京晨报》《晨报周刊》《新京报》《厦门商报》《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钱江晚报》《都市晨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等。

《北京晨报》是最早刊发微博书评的一家都市类报纸,并以“微书评”的名称来命名其刊登微博书评的栏目。与此类似的是徐州的《都市晨报》及杭州的《钱江晚报》,都沿用了“微书评”这个栏目名称。《晨报周刊》是长沙一家城市生活类杂志,用的是“微博书评”这个栏目名,山东的《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也是用“微博书评”作为栏目名。而其他媒体则往往用与之相近的词语来命名这类栏目,比如《云南信息报》和《南方都市报》是用“书·微博”,《新京报》用的则是“微博书情”。这些栏目刊发的内容大同小异——除了《南方都市报》的“书·微博”栏目偶尔会刊发一些与出版行业有关的微博,绝大部分都是微博书评。

2010年10月,“榕树下”网站举办了一次微书评大赛,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本次大赛无果而终,①但其在网络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微博书评”这一概念的兴起,同时为后来者起到了领路的作用。

2011年4月14日,当当网联合腾讯微博发起“2011年中国首届微书评大赛”。该活动声势浩大,邀请了李承鹏、罗永浩、沈浩波等知名人士全程参与并担任评委,得到了很多爱读书的微博用户的一致好评和热情参与,活动上线首日收到的微博书评就达到上万条。②

2011年8月4日至10月14日,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大洋网、广州购书中心、新浪微博举办了一次“微博书评大赛”。本活动历时十一周,通过大洋网、新浪、腾讯、网易、139说客等微博平台开设了专题页面,共有900多万人次点击,收到的微博书评作品达12万余件。③

传统媒体登载微博书评,使这个全新的概念为大众所认知;而各种微博书评大赛的举办则激发了网民写作微博书评的热情。两者的合力推动了微博书评走进大众视野,为其成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的新文体作出了贡献。

2010年3月,读书网站“米说”( http://www.meshuo.com)正式上线,成为我国首家专门刊载微博书评的网站。该网站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平台,试图对作者的微博书评进行内容聚合管理。这无疑也是微博书评兴起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微博书评作为传统书评与微博传播方式结合而生的一种新文体,引起了图书编辑、出版商和作者、读者的关注,一部分传统媒体阅读版编辑已在探索其写作及发展方向,并试图用自己的写作和选稿、编稿实践为之建立一种规范,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总体来看,目前的微博书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自娱自乐型。读者阅读完一本图书之后,即兴发布微博书评,自然随性、不事雕琢,不在乎受众接受与否,纯粹是一种自我阅读感受的抒发。

二是有意为之型。这是作者有意识进行写作,并通过个人博客、电子杂志、社交网站等各种渠道发表,以期得到网友回应的微博书评。这类微博书评往往手法成熟、言简意赅、可读性强,因而质量颇高。

三是纸网互动型。传统纸媒开辟的微博书评栏目,一方面接受社会投稿,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搜罗质量较高的微博书评刊发,此外该栏目的编辑们往往也是微博书评的写作好手。这是目前质量最高、最具有阅读价值的微博书评形式。

二、微博书评的特点

微博书评由于是一种网络文体,又有140个字的发布限制,因此表现出与传统书评不同的独特风格。概括起来,目前的微博书评主要特点有:

1.语言网络化、口语化

与传统书评比较学术、正式和严谨的话语体系相比,微博书评呈现出网络化、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其趣味性也因此大大增强。例如《晨报周刊》第124期刊发的微博书评(评《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

我是在开始感怀青春已逝的时候拿起这本书的,我明白自己内心渴望一种冲击,朝气蓬勃的激情。麻木总是不对的吧?顺从是一种委屈求全吧?世界需要反叛精神。1968年就像一个莫名的巨大的磁场,激发了全世界的反叛激情,虽然不能说世界因此而改变,但彼时的叛逆的确值得我们为它致敬。

这则微博书评连用两个反问句“麻木总是不对的吧?”“顺从总是一种委曲求全吧?”以一种和读者商量的姿态诠释自己的观点,但口气却是不容置疑的,既强化了传播内容,亦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有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再如刊发于《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8日的微博书评(评《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 :

@nico:某女给我的私信:“来,她姨,给我家皮皮,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推荐点儿童书吧,她偏喜欢海盗呀,鬼怪之类的,女巫啦,吸血鬼呀,最好有点图不是全文字的。故事性强的就好。嘻嘻。”我一看到此私信就浑身一振,立马回:《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她要的这些里面都有,也有大量插图,齐活。

这则微博书评非常巧妙地把图书的特点融入到友人对图书的要求中,既回应了友人的咨询,同时也给有相同要求的读者推荐了图书,无形中抓住了读者,产生了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2.偏重个人阅读感受,主体性更强

微博是一种自媒体,是个人用来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点滴并与他人分享的一个网络平台。和传统书评经过事先构思,反复思考,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主旨相比,微博书评更像是作者对图书的个人评判和读书时的心情实录,是一种阅读中瞬时感受的定格,其个人的阅读感受有时会凌驾于理性的分析之上。例如《新京报》2010年7月10日刊出的微博书评:

王东老师的新作《有些时候总是让我们怀念》,文字超乎我想象的安静准确,喜欢“我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我在电脑前写着现在的字,一种是你现在在看我的文字。”许多年前去后海,下着大雪,有一家很小的CD店,一堵墙上有好多音乐制作人的名片,却看到一张歪着的大厨的名片。而现在看到的则是随笔界的大厨。

应该说,去后海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把王东比作随笔界的大厨,也只是作者的个人感受。作者在这里的表达,偏重的是个人阅读后的主观判断,也不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纯粹是一种“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的姿态。同样是《新京报》2010年10月30日的微博书评:

《蒋勋说红楼梦》确实说得像漫长的毒品,而且是精神毒品。他的平常道来却使我泪水频繁。以为是怀念已逝的青春,却哪里知道是在为自己过往的青春祭祀,为别人未来的青春提前哀悼。

这篇微博书评则更加主观,基本上称得上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以为是怀念已逝的青春,却哪里知道是在为自己过往的青春祭祀,为别人未来的青春提前哀悼。”我们很难区别,这种伤感是读了书之后的感受还是书评作者本身就带有的情感特质。不过,如果作者的情感特质和图书的情感特质恰好相吻合,书评主体与图书作者形成了一种情感的融汇,确属有感而发,也能在无形中打动读者。

3.只抓住书中一点进行评论而不及其余

由于微博140个字数的限制(网易微博为163个字),不可能像传统书评那样去很全面地概括一本书的内容并展开评论。因此微博书评往往抓住一本书最精彩、自己感受最深也最能打动读者、使得读者产生阅读冲动的地方来进行阐述。如发表在《晨报周刊》第124期的一篇评《图图传》的微博书评: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崩盘和转变,有几个关键人物,在抗争者中是曼德拉,在当权者中是德克勒克,民间宗教的人物是图图大主教。图图在期间居中调停,他的作用也无可替代。对于我们来说,最有启发的是,他主张建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这两个关键词,都是我们所稀缺的东西。

作为一本传记,图图大主教的事迹当然会涉及很多。但是书评作者只抓住了其在废除种族隔离的斗争中居中调停这一点来进行阐述,而借此提出的“真相”与“和解”问题,也暗藏机锋,将批评的矛头转向了我们身边,更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又如《晨报周刊》第141期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的微博书评:

古代日本人为什么不吃肉?不是因为信佛,而是保证吃上饭先,消耗大量作物养殖牲畜不划算,吃肉是上流社会的奢侈行为,以至于后来日本人吃肉用隐语,猪肉叫山鲸,鹿肉叫枫。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当然不止“吃不吃肉”这一个方面,作者只抓住日本人“为什么不吃肉”这一点进行评论,其余的方面,就靠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发掘了。这种写法,不仅有利于作者从书中揪出一个点,增加微博书评的有效信息,还能间接地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总而言之,微博书评作为一种网络新文体,带有网络语言的深深烙印,在具体的写作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随着这种新文体的成熟和影响日益扩大,其写法也就会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自身的特点。

三、微博书评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传统书评由于其严谨的学术性,对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不仅书评作者日稀,书评的读者也越来越有小众化的趋势。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书评的出现,也许是传统书评重新赢得大众的一个契机。

1.扩大书评的受众范围

众所周知,微博是一种互动性、分享性很强的传播媒介。通过互动和分享,微博可以实现一种裂变式的传播。通过在注册人数数以亿计的微博平台上的互动和分享,微博书评能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其次,传统书评主要依靠的是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表现形式的严谨性,和一般受众拉开了距离。而简明易读的微博书评的受众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其受众范围比传统书评更广泛。

再次,有了微博这个渠道,出版机构和图书公司以及出版从业人员都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建立自己的粉丝团体,与大家互动,通过发布微博书评和举办微博书评大赛等形式吸引大众对图书的关注,这对于扩大书评传播的受众范围、提高图书影响力是很有帮助的。

2.丰富书评的传播内容

微博书评作为书评家族的新成员,其形式短小精悍,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无疑给书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容选择。书评作者可以在写好一篇书评后,对应地再写作一条微博书评,发表在微博(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微博,也可以是图书出版社官方微博或为某本图书专门开通的微博、书评杂志的微博等)上。通过这种形式,将微博书评和传统书评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另外,微博的兴盛使得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以微博书评的形式向读者推介图书。因此对微博书评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无疑会促使作者创作更多的微博书评,为书评传播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产品。

3.强化书评的传播效果

首先,书评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导读功能和教育的功能。⑤微博书评,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书评,由于其本身具有可读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传播特点,使得书评的导读功能和教育功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其次,书评传播活动往往又被当作是一种图书营销的重要方式。微博书评附带的图片、链接等扩展形式可以有效传达营销信息,有利于读者对图书更形象化的了解,强化其营销效果。此外,微博书评里面可以直接插入图书的在线购买链接,指引读者完成购买行为。可见,微博书评对于强化传统书评的传播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微博书评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越来越受到一些纸质媒体和书评人的关注,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但其成熟还有一个过程。微博书评与传统书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书评的社会文化功能。通过书评学术界的研究和书评人及媒体人的共同认可和写作示范,微博书评最终将会慢慢为大众所认知、接受,成为一种为大众所熟知的新文体。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榕树下.关于“微书评”大赛终止的声明[EB/OL].http://www. rongshuxia.com/c/2010/11/16/1505291161.html,2010-11-16.

② 新颖.微书评”悄然兴起 [N].长沙晚报,2011-04-20.

③ 李婧.书香羊城微书评大赛揭晓 获奖者称不再孤独阅读[EB/ OL].http://news.dayoo.com/news/201112/09/85080_20884815. html,2011-12-09.

④ 孙宝瑞.中国书评发展之管见[J].出版发行研究,2005(12).

篇5:傲慢与偏见书评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伊丽莎白、简和莉迪亚是贝内特家五个女儿中的三个姐妹,而夏洛蒂则是她们的邻居,也是伊丽莎白的朋友。男主人公达西与宾利是好友,且与威克姆一起长大,而柯林斯则是贝内特家的远房亲戚。

小乡绅贝内特有五个待字闺中的千金,没有子嗣,依照当时法律,他们死后家产须由远房内侄柯林斯继承,因此把五个女儿嫁到有钱人家,成了贝内特太太最大的心愿。新来的邻居宾利是个有钱的单身汉,他立即成了班纳特太太追猎的目标。在一次舞会上,宾利对班纳特家的大女儿简一见钟情,班纳特太太为此欣喜若狂。

男主角宾利的朋友达西先生仪表堂堂,非常富有,许多姑娘纷纷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但他非常骄傲,认为她们都不配做他的舞伴,其中包括女主角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自尊心很强,决定不去理睬这个傲慢的家伙。

柯林斯为心安理得地继承财产,决定从贝内特家五个漂亮的女儿之中挑选一个“妻子”,于是向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马上转向尚未婚配急于找到“归宿”的夏洛蒂小姐,竟然得到应允。伊丽莎白应邀到新婚的柯林斯和夏洛蒂夫妇家中做客,不期遇见前来探望凯瑟琳夫人的达西。达西为伊丽莎白所倾倒,向她求婚,但因其言辞的傲慢,遭到伊丽莎白的愤然拒绝。同时,伊丽莎白指责达西对威克姆冷酷无情,更不应该破坏宾利同简的爱情。事后达西写信为自己申辩,令伊丽莎白的偏见逐渐消除。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随舅父母来到达西的庄园,与他再次相遇。她发现达西变了,不仅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们尊敬,而且对他妹妹非常爱护,她对他的偏见消除了。正当其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说小妹莉迪亚与身负累累赌债的魏克翰私奔了。这种家丑使伊丽莎白非常难堪,以为达西会更瞧不起自己。但事实出乎她的意料,达西得知上述消息以后,不仅替魏克翰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莉迪亚完婚。自此以后,伊丽莎白往日对达西的种种偏见统统化为真诚。

宾利和简经过一番周折,言归于好,一对情人沉浸在欢乐之中。而一心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的凯瑟琳夫人匆匆赶来,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伊丽莎白对这一无理要求断然拒绝。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知道伊丽莎白已经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诚恳地再次向她求婚。到此,一对曾因傲慢和偏见而延搁婚事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从这个发生在英国的故事,男主角傲慢,女主角偏见,两人经历了很多的悲欢离合,终于排除了以前的误解,走到一起,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什么呢?--人性,尊严

奥斯汀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书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

从小说看,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嫁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感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

篇6:书评《傲慢与偏见》(最终版)

英国旧乡下的田园,路边黄色的小野花,远远地,斑驳墙壁上绿色的爬山虎生意盎然,还有若隐若现的白色小院。一架马车,两架马车……少女欢笑声从马车飘起的幔窗溢出,还有微微扬起的秀发,宽沿的贝雷帽饶着长长的飘带。尖尖的红色房顶,牧师双手合十,暗自祷告……

虽然说简奥斯汀的小说开启了19世纪30年代的现实主义小说高潮,但是这本《傲慢与偏见》倒更像一本浪漫美丽的爱情童话。

从小对于《傲慢与偏见》的痴迷,不为它在文学史上有多少的成就,仅仅是欢喜着故事里的浪漫,还有背景里旖旎的风光满足了我对英伦田园的所有幻想。

一个小乡绅的女儿,书里这样描述她: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且善于思考问题。聪明善于思考,那么必定有自己的主见,自尊,却也是自大,那么就必然有了偏见。

达西,是除却《飘》里的瑞德•巴特勒,最爱的一位男主。为着他明明理智的明白一切利弊,却仍然毅然决然的向伊丽莎白求婚的勇气。傲慢是因为地位的差距,却也是因为不善言语。当被误解的傲慢碰上善于思考的偏见,伊丽莎白和达西,最终经历重重还是走到了一起。

篇7:书评《傲慢与偏见》

小王子在途中遇到了丑态百出的大人们,他也看到了很多美丽的花;小王子遇到了教会他用心灵看世界的狐狸,狐狸让小王子明白了他深爱着的那朵花和他看到的众多花的真正不同之处,在小王子的心里那朵花是他的朋友。最后小王子遇到了童心未泯的作者,小王子无意中向作者透露了他的故事,并且他让作者感受到了孩子们的世界的美好。直到小王子被毒蛇咬了一口,回到了他的故乡,作者才明白逝去那段童真是多么的宝贵。很多年过去了,作者仍然希望有一天会有人告诉他小王子又回来了。

“大人们对任何事情,总要给解释的一清二楚。大人们自己什么都弄不懂,还得老是不断给他们去解释,这真叫孩子们厌烦。”例如:如果你和大人们说你看到了一栋漂亮的房子,用玫瑰红砖头砌的窗口,种着天竺葵,屋顶还有鸽子......他们肯定无法想象出来这房子是怎样的。你必须对大人们说,我看见一栋价值一百万元的房子,人们便会惊叹房子的漂亮。因为大人们喜欢数字。

大人们希望小孩子能够迁就他们,他们喜欢小孩子和他们谈论成绩啊、足球啊、生意啊、麻将啊、股票啊、政治啊等等话题,他们听了会非常高兴 ,认为你很懂礼貌,通情达理。小孩子应该对大人们宽容一些,不必责怪他们。

小王子告诉作者,他遇到了很多古怪的大人们:

1、他遇到了一个古怪国王,虽然只有国王一个人,但国王说他统治一切。小王子要提问,国王就命令他提问;小王子要坐下,国王就命令他坐下;小王子说要走了,国王不想他走,但又害怕自己的尊严收到侵犯,国王就命令他担任他的大使。

2、小王子遇到了一个只听得进赞扬的话的自高自大的人,他被要求崇拜这个爱虚荣的人。

3、小王子遇到了一个让他长久郁郁不乐的酒鬼。这个酒鬼一边羞愧自己喝酒,一边把自己灌醉以忘却他的羞愧。

4、小王子遇到了一个头也不抬、忙得不可开交的商人。这个商人数着天上的星星,把星星的数目写在纸上放在抽屉里,证明他占有了这些对商人没有用的星星。

5、小王子遇到了一个每隔一分钟熄灯和点灯,严守着规定的点灯人。

6、小王子遇到了一个足不出户的地理学家。

当狐狸告诉小王子:“喏,这就是我的秘密,很简单:只有用心灵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小王子明白了这个已经被很多人忘记的真理,有些时候,人们很容易被眼前的缭绕景象所迷惑,失去了自我;在孩子的世界里,一个微笑或一朵花就足以慰藉他们的心田;人在感到幸福的同时,也会产生幸福会溜走的焦虑,孩子会去追逐他们的幸福,大人或许会极力压抑内心的不安。

在书的最后这样写着:“有一天,你们若是到非洲旅行,就能够准确地认出来。如果,你们有机会在那颗星星底下,稍等一会儿。如果这时候,有一个小孩子向你们走来,如果他笑着,有一头金色的头发,如果你问他问题时他不回答,你们就猜得出他是谁了。那么,就请你们帮帮忙,不要让我老是这么忧伤,赶快写信告诉我:他又回来了......”

篇8:书评

书评

《秘景超油画、水粉、水彩、速写、素描、散文作品集》2010年由河北省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河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河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曹宝泉先生,著名画家张新武先生为该书作续。

《秘景超油画、水粉、水彩、速写、素描、散文作品集》大八开,四十五个印张,全彩色精装印制,中英文对照,装潢典雅、精美。定价690元。

全书发表秘景超绘画作品200余幅,散文、随笔、艺术评论文章10余万字,及画家绘画三十多年生活图片40余幅。翔实、生动的记录了画家几十年如一日痴迷于绘画的全部过程。为读者能走进画家的作品,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与画家对话的平台。

河北省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曹宝泉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老秘是一个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画家,这与他的性格和生活状态有关。他对朋友的真诚与豪爽,对权贵、权威的不屑一顾,对个人生活的不拘小节,都反映出了他的判逆性格和对真情的渴望与追求。”

篇9:福尔摩斯书评

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福尔摩斯早已成为神探的代名词,是大人和儿童共同承认的破案英雄。(好吧,我承认还有很多的侦探,你只是其中之一(例如柯南))福尔摩斯具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这帮助他在案件中能大胆联想,小心求证,正确推理,最终捉住凶犯。《福尔摩斯探案集》虽然是一部侦探小说,但其中的很多故事包含了非常深刻的社会内容。福尔摩斯——他是一个体态消瘦、目光犀利的人,他看人入木三分。细长的鹰钩鼻给他平添了一种机警果断的表情,嘴中总是叼着烟斗儿,仿佛在思考着案子。

我们来看看他的智慧——第一次看到华生的瞬间推理:“我的思路是这样的:‘这位先生有行医的特征,但又有军人的气质,所以他显然是名军医。他刚从热带地区回来,因为他脸色黝黑;但他手腕那里白皙的肤色又说明那黝黑的脸色并非本来的肤色。他面容憔悴,说明他吃了很多苦,受过病痛的折磨。他的左臂受过伤,现在还显得僵硬不便。一位英国军医可能会在什么热带地方吃尽千辛万苦而且肩膀受过伤呢?显然是阿富汗。”这一连串的思考过程不过一秒钟,然后我就’

说你是从阿富汗来的,多么迅捷的思维啊!这充分表现了他的聪明、博学。

这一个个朴素迷离的案件,都体现了作者柯南道尔思维紧密,逻辑推理性很强。这是因为这样,柯南道尔创造了侦探小说的严谨结构。

侦探小说最易犯的败笔是案情看来神奇,但缺乏逻辑推理,常常有“神来之笔”,结果让读者在回味中感到案情的不可信。而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集》都建立在逻辑推理上,他善于在构思和布局上埋下伏笔,使整个故事更加曲折离奇、引人入胜。然而推理小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神秘、奇幻。对于一个思维严谨及敏捷的作家来说,编写一个密室杀人案实在是太简单了。首先,作者只需要找一个最不像凶手的人,用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杀死一个人,再设计出一种奇妙的把钥匙送回凶杀案现场的方法,且尽量不要留下任何痕迹。然后作者把整件事情倒过来,就可以使我们看到一个扑朔迷离的凶杀案现场。最后,作者隐匿事情的经过,只留下那些看似于案子根本无关的线索,接着等待大侦探们用这些线索串起那些作者早已设计好了的剧情。当我们惊呼:“什么?凶手竟然是他(她)?”的时候,谁都不知道,我们已经掉入作者所设计的陷阱之中。这正是因为,与作者相比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逆向思维的特定环境,而作者却是由起因、经过这样的顺序正向思考的。如此看来,侦探推理小说并不神秘,揭开它的面纱,其实只不过是一个拥有思维敏捷的大脑和丰富想象力的作者罢了。这也许就是名侦探往往只能出现在小说、漫画中,而不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因吧。

篇10:《狼图腾》书评

第一次听到《狼图腾》这本书的名字是在高中的英语课上,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她那时在看这本书,并且有非常之深的感触。因此这本书一直都在我的脑海中占据了一小片地方,只是因高中课程的繁重,加上后来大学之后的懒惰,我直到最近才去图书馆借了这本书,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中就在想:久违了,《狼图腾》。于是我在课间课外都认真地翻读这本书,《狼图腾》向我们展示了曾经美丽的蒙古大草原和草原人、草原狼艰难、丰富而又让我们觉得新奇的生活。作者十几年的知青生活,使得这些故事读来娓娓动人,跃然纸上,更觉真实。刚开始我和作者都十分不理解为什么蒙古人会把残杀无数黄羊的狼作为民族的图腾,并且更加觉得狼是一种残暴的动物,那些厮杀场面的描述甚至让我觉得有些反胃恶心。但是后来,随着作者的描写和理解的深入,我越来越觉得狼是一种可爱但更可敬的动物,那些对狼的反感渐渐消逝地无影无踪。

蒙古人是睿智的,但是草原狼是睿智的鼻祖,正如书中老人所说,草原狼是腾格里(蒙语指天空)派下来的。蒙古人民的智慧和品质多半是从狼身上学习到的。首先,草原狼能够对自己身处的环境有清晰的认识。只有像狼一样熟悉草原,熟悉草原的声音,才能因势利导地运用各种战术来捕获自己的猎物,躲避敌人的攻击。狼能利用大雪窝围捕黄羊群,能借白毛风的势全歼军马群,能利用地形给小狼崽选择最安全的洞穴,这些无不是建立在它们对草原环境极其熟悉的基础上。而做事情也必须先沉下心来好好熟悉自己的周围环境,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其次,狼在作战的时候十分讲究策略,并且懂得把握时机有耐心。《狼图腾》开篇就是一个草原狼围捕黄羊的大战役,动静结合,一气呵成。真正的作战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但作战前狼群耐心的伏击、精妙的设围、细致的观察,营造了压抑、紧张而又亢奋的氛围;而作战时的迅雷不及掩耳、放掉还有战斗力的黄羊而击其余部的智慧、颇有些卑鄙却极其实用的狼抓黄羊的绝招,又让我们拍案叫绝。这动静之间,却将草原狼卓越的智慧、耐性、组织性和纪律性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这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主动的去观察和学习,积极的思考,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在实战中磨炼自己。同时危机意识也是狼群获胜的一个重要因素。狼的本领狼的智慧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们也是在几千年艰苦的草原生活中磨炼出来的。变幻莫测的草原气候、恶劣的草原环境、各种动物的逃生本能还有来自人的巨大威胁,使得狼始终生活在险境之中,随时都处在被饿死、冻死、打死的境遇中。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只要你有丝毫的放松,就可能会被社会淘汰,这很像狼群生活的大草原,公平而又残忍。最后,狼还具备绝佳的勇气和血性,并且还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狼群在狼王的领导安排下能够高效率地进攻。比如围捕黄羊的时候,有狼去寻找大雪坑,有狼去骚扰,有狼去伏击,在总攻的时候也是井井有条。更让人称绝的是,狼群即使在撤退的时候也井然有序,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

在我读完这本《狼图腾》之后我十分感激英语老师能够给我们介绍如此好书,这给我的人生很大的启迪。我想,不仅蒙古人在狼身上学到了这么多的智慧,而且我们汉人更应该改变一下一直以来对狼的错误的看法,学习狼身上的品质不要一味地排斥它们。狼真的是一种很值得我们尊敬的动物,当今世界,狼的数量已经越来越少,希望猎人不要再对狼赶尽杀绝。

陈梦婷

31105506

篇11:书评《活着》

才活到我这个年纪,去讨论活着的定义似乎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只是偶尔会在关上一天的日记本的时候想着:又活过了一天了,活着活着就到现在了,大概会一直这么活下去吧„„

有人说没有真正经历过悲剧的人才喜欢看悲剧,我大概就是那样的人,喜欢看悲剧胜过喜欢看戏剧。自己生活中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悲惨倒也不是无忧无虑,所以看着书中人的悲剧就会无限感慨,这导致我看《活着》的时候最直观的感触是——这个男人的一生真是悲惨啊。于是同情他,可怜他。

这部轰动一时的小说《活着》写于1995年,是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讲述了一个男人的悲剧的一生: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诚然《活着》是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但是它是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

我想和我一样,有很多人在读《活着》的时候会在看到主人公富贵经历一次又一次悲剧时间时,在心底一遍一遍的问:福贵为何不死?福贵为何而活?我也一直没弄清楚确切的答案,后来去找了一些关于《活着》的评论文章来读,福贵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地主家的少爷,一个生活在那个苦难时期的平凡的一个受难者。福贵的活着是一个比较正常的现象,在《活着》中的一切都是围绕着福贵的活着而展开的,如果没有福贵的活着,《活着》作为余华的最具有代表性和最高成就的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福贵的活着,注定是一种苦难,一种现象。因此便有了福贵活着的另一个理由,福贵是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形象,是一个时代具有存在意义的形象,福贵的活着,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一个群体——农民——的活着或者是存在。福贵 “活着”时刻遭受着苦难与死亡的威逼与诱惑,他没有顺从,也没有屈从;他取忍耐、承受的方式,即取“不争之争”的方式,与苦难与死亡进行抗争。就这个意义而言,似乎福贵更有活着的理由。福贵活着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两个女人在连在一起。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家珍分别对他的前后半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福贵的母亲对于福贵的溺爱,超出了常人可以想像和接受的范围,也正是由于他母亲的这一伟大“举措”使得福贵前半生幸福无比,同时也埋下了福贵无师自通的继承了父亲恶劣的遗

风,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整日沉溺于嫖娼与恶赌之中,最终将自己的祖业输的一光二净,致使他苦难的一生开始的种子。他母亲一生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福贵好好的活着,在很大程度上是母亲的这个愿望使他放弃了第一次死亡的念头,从而在死亡边缘都不曾有过死亡的念头。妻子家珍对福贵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爱可以在很多方面得到体现,特别是家珍不嫌弃福贵落魄后的穷困潦倒,在生下儿子有庆后就回到了福贵的身边,让福贵在困苦中可以好好的活着。家珍是一个比较好的妻子,也是比较符合大多数眼中所谓的贤妻良母的形象,但是家珍这一形象在《活着》中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她让福贵的生存的欲望打倒所有的一切,从而让福贵越活越豁达,越活越活得有滋味。福贵在妻子家珍的影响下,也终于明白活着对于自己存在的种种。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会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何况福贵有两个“成功”的女人,因此福贵这个形象“活着”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福贵为何不死、为何活着”最深层的原因还是传统文化性格的使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主干——儒家和道家构建的人生论出发,追问福贵忍受苦难,进而化解苦难、超越苦难而活着的人生态度,就会发现福贵活着的历史根源,以及精神力量的来源。福贵的活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特征的重要表现。与此出发,特别是道家学说,阐述了“无为”“无为而治”等观点,福贵在此作为小国寡民,活着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文化效果。

然而,作者写《活着》只是为了最大限度的赚取读者对一个男人悲惨一生的同情和眼泪吗?我想不是的,也不应该是这样的,一部书的价值不应当是仅仅如此的。就像作者余华在书中说的“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该活下去或者说是鼓励我们活下去吧,在我们经受困苦时,在我们的人生前进到似乎是困境时,我们应该忍受着活下去,生活本就是忍受。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那么艾米丽所说的“永恒的东西”难道不是小说所给予我们活着的鼓励吗?或者说,小说教会我们去忍受生活中的苦难,去长久地活着。事实上书中福贵的生活足以摧毁我们心中所有的光明。但很奇怪,他又不让人觉得他有多悲惨,甚至有时候还能感到一丝存活的愉悦,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生可以过得像他那样也无悔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书评《傲慢与偏见》】相关文章:

傲慢与偏见书评范文06-06

傲慢与偏见英语书评08-02

傲慢与偏见书评英文08-02

《傲慢与偏见》书评-中英互译04-08

书评范文05-15

《年轮》书评04-25

参考书评05-15

书评论文题目05-01

飘书评范文05-15

书评网范文05-15

上一篇:红娘下一篇:《中华经典诵读》读后感600字